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4c8c6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d.png)
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期望、家庭角色、家庭支持、家庭规则、家庭暴力等方面探讨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个体性格、情感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氛围通常表现出和睦、宽容、支持、沟通等特征,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开朗自信的性格。
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孤独、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学业成绩。
2.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个体人际关系、社交能力、自我意识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和家庭角色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结构可能导致孩子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行为习惯。
3.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对个体消费观念、理财能力、创业意识等方面具有塑造作用。
贫困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形成节俭、独立的消费观念,但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富裕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具备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也可能出现奢侈浪费、不善理财等问题。
4. 家庭期望家庭期望对个体自我评价、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适当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5. 家庭角色家庭角色对个体在家庭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等方面具有决定作用。
传统上,家长通常承担决策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而孩子则扮演被照顾和被教育的角色。
然而,现代社会中,家庭角色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个体独立性和平等性。
6.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对个体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家长通过提供物质帮助、情感支持和教育指导等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缺乏家庭支持的孩子可能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困扰,影响其正常发展。
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
![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d2eb9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d.png)
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经历和环境都会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和个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青少年期的性格形成青少年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面临身体、认知和情感的巨大变化,他们逐渐从儿童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
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影响:1. 遗传因素: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
人的性格有部分是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某些性格特点可能是来自家族的遗传。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朋友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其进行塑造。
家庭是最早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对青少年的性格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化机构,也会对青少年的性格进行塑造和引导。
3. 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对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认知、自尊心、情绪管理等因素会影响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而塑造其性格。
二、青少年的个性发展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是性格形成的结果,它是个体在心理特征、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上的独特性。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基因对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遗传特质如外向性、内向性等会对个性产生影响。
2. 社交经验: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青少年通过与家人、朋友和社会互动,经历各种社交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3. 自我构建:青少年期间个体开始认识和理解自己,形成自我认同,从而建立自己的个性。
他们逐渐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目标,这些因素都会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三、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的相互关系性格形成和个性发展有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性格是对个体的长期、稳定而一致的行为模式的描述,而个性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独特性。
人格心理学中的性格特质和人格发展
![人格心理学中的性格特质和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23575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b.png)
人格心理学中的性格特质和人格发展在人格心理学中,性格特质和人格发展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性格特质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影响了个体对自己、他人和外部环境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人格发展则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自我发展而形成的个性特征的变化和稳定。
一、性格特质的类型性格特质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1. 外向性:外向性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需求和热情程度。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善于社交,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而外向性低的人则更偏向于独处,较为内向。
2. 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
神经质高的人情绪较为敏感,容易焦虑和紧张。
而神经质低的人则情绪相对稳定,较为镇定。
3.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鲜事物和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经历,对新事物持有开放的态度。
而开放性低的人更偏向于保守和传统。
4. 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宜人性高的人善于合作、关心他人,并表现出友善和慷慨的行为。
而宜人性低的人可能显得较为冷漠和自私。
5. 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个体对任务完成的程度和责任感。
尽责性高的人较为可靠、细致和有条理,注重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
而尽责性低的人可能较为随意和不负责任。
二、人格发展的阶段人格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人格发展阶段:1. 儿童期:儿童期是人格发展的起点,此时个体开始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儿童期的性格特质主要受到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2.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青少年期的性格特质开始显现出来,并受到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3. 成年期:成年期是人格发展的稳定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开始承担责任并逐渐形成成熟的性格特质。
成年期的性格特质主要受到社会化和个体经历的影响。
4. 老年期:老年期是人格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个体的性格特质相对稳定,并且可能会因为生活经历和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性格形成的环境与遗传因素
![性格形成的环境与遗传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4824f6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9.png)
性格形成的环境与遗传因素性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同时也会随着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性格形成的环境与遗传因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
一、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性格、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例如,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会培养孩子的包容和友善性格,而一个冲突频繁的家庭则可能使孩子变得焦虑和冲动。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们生活的重要场所,教育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师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文化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格。
例如,鼓励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学校文化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性格,而竞争激烈的学校环境则可能使孩子变得好胜和自私。
3. 社交环境社交环境是一个人接触社会和他人的场所,亲友、同伴、社会圈子的影响都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与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相处,会逐渐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例如,与积极乐观的朋友相处会促使一个人变得乐观向上,而与消极悲观的人相处则可能使一个人变得消极怠倦。
二、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1. 遗传基因遗传基因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人的性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研究表明,性格方面的特质如外向、内向、情绪稳定等都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例如,某些基因会导致人们更容易拥有社交能力,而另一些基因则使人更加内向。
遗传因素使得每个人在性格特质上存在个体差异。
2. 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
神经递质和脑部结构对性格特征的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奖励系统和积极情绪相关,多巴胺的水平与一个人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性格有关。
三、环境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作用对性格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环境对遗传因素有调节作用,而遗传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反应。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a2867ca51e79b89680226b7.png)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人的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的。
1.生理因素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生理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因素(1)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2)某些精神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
(3)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和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容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主要成分,他们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稍有放纵和不一致,就很容易给子女性格形成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将走上铁路乘务的岗位,研究独生子女的性格培养有助于铁路公司更好地管理员工。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乘务员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网络、电视节目、电影、杂志、文学作品等。
社会对乘务员的期望会影响到乘务员的性格。
例如,旅客认为高铁乘务员应当热情服务,细心体贴,为了回应社会的期望,乘务人员会不断地改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树立更好的职业形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乘务员的职业性格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影响性格的几大因素
![影响性格的几大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d55fd2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1.png)
影响性格的几大因素性格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性格在有意无意中支配人的行为,最终形成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而性格的形成又受到了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双重影响,使得每个人的性格都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环境、教育的变化而改造,而使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发生质的改变,从而走向性格的完善与成熟。
1.遗传——与生俱来的性格:遗传是先天影响性格的重要因素:中国很早就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说,它十分形象的体现了遗传因素对性格的重要影响。
从科学角度看,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确实有着极其深厚的生物学根源。
遗传素质作为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也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以下四方面是遗传基因对性格的重要影响:(1)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自信心、自尊心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2)生物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说,早熟的孩子爱社交、责任感强、比较遵守纪律,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而晚熟的孩子则相反。
(3)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有时起到加速作用有时起到延缓作用。
这从气质与性格的互相作用中可以印证:开朗型的人比抑郁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积极乐观的性格等。
(4)性格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民主性、攻击性和支配性。
并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而女性更具依赖性,交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等。
遗传固然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们不能无限夸大遗传的影响。
因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无论是好的性格还是坏的性格,除去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后天的家庭、教育、及环境的影响。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完善自己的性格。
2.家庭——为性格打上最初的烙印: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时,就归属于一个家庭。
这是人出生后最初的教育场所。
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等对一个人性格的最终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https://img.taocdn.com/s3/m/e4838b1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3.png)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由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由环境决定。
一、生物遗传因素总结以往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3)人格发展的过程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着人格的发展方向和变化。
二、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无论什么社会,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龄人以及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社交媒体。
1.家庭教养方式鲍姆宁曾根据控制力、成熟要求、亲子沟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育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方式。
(1)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2)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任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处于失控状态;(3)民主教养的父母在家中与子女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父母尊重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
鲍曼宁研究了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权威式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出现被动、依赖和顺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纵容型教养方式的孩子是最不成熟的,他们往往任性、幼稚、自私、野蛮、粗鲁、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调皮捣蛋。
民主教养的孩子是最成熟的,他们往往会形成一些积极的性格,如活泼、自立、礼貌、社交、合作精神、思维活跃等。
2.学校教育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直接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基本素质。
学校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的。
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教学技能、对学生的态度等。
对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勒温等人研究了不同管理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https://img.taocdn.com/s3/m/73b76148cf84b9d528ea7ab6.png)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遗传和生理成熟)和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指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一)遗传的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就的外部表现。
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性可能影响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延缓某些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遗传对性格的形成有某些影响,但它不起主要作用。
(二)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生活习惯等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三)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教师的榜样、态度,学校的校风、班风、传统、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团队生活、课外活动等,都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儿童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环境影响性格形成的中介桥梁。
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是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虽然它们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却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地影响着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与性格同步发展的。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分析自己性格的优劣和不足,加强自身的性格锻炼和修养,使其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838c8ded998fcc22bcd10db0.png)
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
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
一般地,早熟的学生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学生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小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
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
这从气质与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证: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制型的人比活泼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勇敢者。
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
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
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b2101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9.png)
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孩子的性格是陪伴孩子一生的东西,而幼年时期的性格塑造是孩子一生的关键,聪明的父母懂得去塑造孩子的性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影响孩子性格的因素,一起来看看吧。
影响孩子性格的因素1、遗传的作用:遗传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
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3、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儿童。
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社会,如果不注重对独生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5、学校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性格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传统与校风,教师的性格、态度与行为,师生关系,儿童所在班集体,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渠道实现的。
儿童性格培养方法介绍1、培养独立性: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包括自己穿衣、吃饭等;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独立性,包括人际交往、自信心等。
2、培养坚持性:家长们多培养儿童做事善始善终、作息早睡早起、坚持为集体做事等习惯。
3、培养果断性:在一个复杂而困难的任务面前,能迅速果断地做出决定,这个需要有大胆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
4、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儿童和他人友好相处,多照顾关怀人,能愉快融洽地融入集体的能力。
5、培养自制能力:培养儿童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好习惯,清楚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做事不要拖拉,及时将任务完成。
孩子的性格类型有哪些1、固执叛逆型有的孩子时常会表现得非常固执、叛逆、控制欲强,还很喜欢跟你说“不”,甚至有时候会把最简单的事演变成一个麻烦。
虽然这种类型的孩子时常会令你觉得疲惫不堪,但如果你能保持冷静,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为孩子制定行为规范,并试着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教育起来就会变得轻松多了。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481bff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a.png)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种是个性的遗传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人的个性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遗传素质,这些素质在胚胎里就已经具有了,是受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他用家谱调查方法,先选出包括政治家、法官、文学家、艺术家在内的个著名人物,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人具有名望。
然后,再选出个一般普通人作为对照,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只有1人具有名望。
据此,高尔顿认为,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组织和机能特征受遗传的决定一样,一个人的能力主要由遗传获得。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曾有一句名言:“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由此可看出,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而从根本上忽视了环境对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这样就在人的个性发展问题上陷人了宿命论的泥坑。
第二种是个性的环境决定论。
这种观点片面强调社会环境对个性发展的作用,否定了人的生物属性和个性发展的内部规律,把个性发展完全归结为是人对社会环境的简单的适应和直接作用的结果。
在此,人只是仅仅被看做被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的对象。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可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
”山于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社会因素对个性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个性对环境的能动性和反馈作用,所以,最后陷人了机械社会观的泥坑。
第三种就是个性的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论。
这就是对前两种极端的观点的混合和折衷。
抱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他指出人的个性既受到生物因素所制约,也受到社会因素所制约,二者共同同意个性。
他还指出,关键在于确认这两种因素在个性构成过程中的各自的比重,他估算在个性的智力特质中大约4/5依赖于遗传,1/5依赖于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把个性看作就是遗传原子与环境原子的高气压。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4b2f1f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c.png)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生物遗传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
(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的方式,教师的品德与性格,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人格发展。
(5)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
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1.生理因素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
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
”“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
性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性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5ff4e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a.png)
性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性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层面对性格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性格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人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通过家庭和双胞胎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性格特点在亲属中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表明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遗传因素主要通过基因的传承来影响性格的形成。
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个体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同时也与心理特点有关。
例如,一些基因可能使得个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弱,容易焦虑;而另一些基因则使个体更加乐观开朗。
这些遗传基因与个体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关联。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等。
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受到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孩子的性格特点。
例如,父母的溺爱或严厉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偏执或胆怯。
学校环境也对性格的塑造有一定影响。
学校提供了一个与同伴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和遭遇都会对性格产生影响。
例如,学校中的竞争环境可能促使一些学生变得积极向上,而学校中的欺凌问题可能导致受害者性格退缩。
社交环境也会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交活动会塑造个体的性格。
例如,频繁接触外向开朗的人可能促使个体变得开朗外向;而长时间处于孤独和孤立状态的个体可能会形成内向的性格。
三、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指个体认知、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个体内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例如,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水平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自信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而自卑的个体可能表现出消极、内向的性格特点。
性格形成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性格形成发展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34ae1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8.png)
性格形成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性格是怎样发展成熟的呢?它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它有无变化?这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学爱好者所关心的问题。
性格的发展、形成及变化,和人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因素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人的性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争议颇大的问题。
一般理论都倾向认为,遗传因素通过气质和智力而影响人的性格。
在遗传因素的作用形成的气质,按照自己的活动方式,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例如同样是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在帮助人时动作敏捷、热情溢于言表,而粘液质的人则沉着冷静,情感蕴含在心。
气质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所以,一开始气质就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早已为詹森研究证明了。
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抚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智商上总有显著的相关。
詹森把此归因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进而言之,智力和性格都受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和类型的影响,而智力对人性格形成是有作用的。
这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
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冷静地审时度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就会促使自己勇于克服困难,在艰难险阻中表现出自觉、大胆、果断和坚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因此大凡政治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兼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创造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
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
性格的成熟是相对的,绝对的成熟是不存在的。
从人所处环境的变化不定来讲,性格也有一定变化,但是,除非较大刺激(比如失恋、对自己重要的人发生意外、重大失败或挫折等),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也就基本稳定不变。
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40bb5b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1.png)
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深层次的过程,除了基因和遗传因素外,还受到环境因素和个人经验的影响。
以下是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1. 基因和遗传因素基因对性格的影响无法忽视。
研究表明,约60%左右的性格特质是基因决定的。
基因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稳定性、神经反应、兴奋性和冲动性等方面。
2. 父母和家庭环境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时期的性格形成影响尤其重要。
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氛围和亲子互动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亲身上的性格特质也会影响子女的性格特点。
3. 学习和教育环境学习和教育环境是性格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教育、师生互动和学习氛围都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关键影响。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教授,更包括培养个人的品德、情感和行为素养。
4. 社交圈和社交环境社交圈和社交环境对人们的性格特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的社交圈决定了他们了解到不同的人、经历和见解,从而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和行为习惯。
此外,社交环境也会对人们的情感状态产生关键影响。
5. 个人经验和成长历程个人经验和成长历程对人们的性格形成尤为关键。
个人经历和成长历程塑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成就感和挫折感,从而影响性格表现。
个体因习得或自身经历,可能会形成一些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最终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总结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基因决定人们的性格的一部分,而环境和个人经历对性格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学习和教育环境、社交环境以及个人成长历程,都会对性格的形成有所影响。
优秀的性格培养需要注重多方面的要素,以期达到更加理想的性格塑造。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6612a6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c.png)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是一个人内在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体现。
它对人的诸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情感、思维、行为和社交等方面。
那么,性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1. 遗传因素人类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研究表明,人类性格中很多特点,如内向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情感敏感度等,都与基因有关。
因此,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性格往往也有相似之处。
2. 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人类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婴儿期到少年期,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们的言行举止和风气习惯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
3. 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也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性格的塑造。
在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于其性格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影响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这些方面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个体的性格。
4. 生活经历生活经历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性格。
生命中的风起起落落、好与坏的经历,都会让个体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想法,在情绪上和认知上都产生积累和变化。
5. 自身意识形态自身意识形态也是一个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自身内在需求的把握。
身份认同不同、自我体验不同,都会影响到个体的最终性格形成。
总之,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遗传、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自身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性格,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弱点,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研究报告--影响性格的因素
![研究报告--影响性格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8fe98a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c.png)
研究报告--影响性格的因素研究报告影响性格的因素性格,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特质,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与世界互动的风格。
它既独特又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也能为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提供有益的指导。
首先,遗传因素在性格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基因会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性格方面。
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与神经质、外向性等性格特质存在关联。
不过,遗传并非决定性格的唯一因素,它只是为性格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家庭环境是塑造性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和专制,孩子可能会变得内向、缺乏自信;而在温暖、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开朗、自信且善于与人沟通。
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也会对性格产生影响。
例如,年长的兄弟姐妹可能会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培养出更强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年幼的孩子可能会更加依赖他人,或者为了获得关注而表现得更加活泼。
学校教育也是影响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学校里,孩子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了与同学和老师相处。
教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都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作用。
一个鼓励创新和合作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竞争激烈、压力过大的学校氛围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
社会文化背景同样不可忽视。
不同的文化对于性格特质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评价标准。
在某些文化中,勇敢、独立被视为重要的品质;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谦逊、顺从可能更受推崇。
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性格发展。
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和谐,性格可能更倾向于顺从和合作;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强调个人的成就和自主,性格可能更具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
个人经历对性格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
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
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
”“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
”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
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
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
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
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
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
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
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
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
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
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
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
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
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
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四、社会因素与性格。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
比如,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善于节制;西方人直率、外倾的偏多,好动,情绪波动强烈,容易冲动。
这种情况与中国历来倡导的礼仪、节制、忍让、和谐,与西方主张竞争、冒险、强调个人愿望的满足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国家也有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
比如,俄罗斯人的坚忍与淡淡的忧郁情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聪明、保守,法国人的浪漫、激情澎湃,美国人的求实、幽默,德国人的严谨、深沉,如此等等。
每个民族的性格都与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五、家庭因素与性格。
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
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
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父母的态度如何对子女性格形成至关重要。
六、教育因素与性格。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联。
品德不可能离开
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
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我们研究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旨在寻找培养良好性格的方法,因为性格如何对人一生的成败影响极其重大,性格如何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决定每个人不同的做事风格和做事领域。
当一个人做了与性格相宜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能够成功,因为他的性格给他这样的能力;当一个人蔑视他的性格和天赋,执意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
因此,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失败往往从他违背他的性格时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