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孙犁小说的特点分析
孙犁小说的特点分析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
重要小说集有《荷花淀》(1947年)、《芦花荡》(1949年)、《嘱咐》(1949年)等。
1、孙犁充分写出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如鲁迅的《祝福》;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如艾芜作品中的某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的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
孙犁所表现的则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
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
孙犁可以说发展了现代文学表现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
2、孙犁集中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妇女识大体、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美的极致”,不愿意让社会的丑恶现象进入自己的作品。
孙犁先说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
尤其是他们中的劳动妇女在伟大民族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艺术手法:(1)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
孙犁捕捉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典型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
如《吴召儿》中对吴召儿的描写。
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突出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地提到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照人眼目”,而坚决舍弃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
(2)作品的抒情性。
同时在客观形象中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作家写人物,也就是在写自己,达到了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3)散文性。
孙犁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作品中情节往往不完整,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或用一种思想,一组细节串通起来。
(4)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孙犁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飘逸,充分表现出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他的小说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满眼“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猎奇,而是采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刻意雕琢,求神韵而不求形似。
其选入高中读本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即为若此,全文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设臵的“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重点片断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
可归纳如次:一诗情画意的间境美《荷花淀》在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时,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小说反映的尽管是残酷的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血污泪痕,相反却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潮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和美丽。
比如开头部分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营造的全然是一个优美的境界,让读者在自然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即使战斗就在眼前,作者仍不忘记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既富美感,又成为天然的隐蔽屏障,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胜利在握的游戏,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这些或率直、或乖巧、或老实、或急躁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环环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如同出水之芙蓉,具有冀中平源水芙蓉的清丽,其写湖上观战,从容镇定地写了一场伏击战,充分显示了如诗如画的创作个性,本来,这几位妇女划船去看望丈夫,在作品的规定的特殊场景中是一次欠考虑的鲁莽行动。
浅谈荷花的艺术特色
浅析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色《荷花淀》写于1945年,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
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人民拥爱子弟兵的真情表诉,听到了平凡生活中奏响的时代主旋律。
一、质朴自然的语言《荷花淀》的语言特别精炼,富于情感色彩。
作者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准确而鲜明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摹形状貌达到了高度的精炼。
试看作品开头的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上半段用了两个比喻来形容水生女人编成的大片芦席。
“雪地”、“云彩”是谁都见到过的东西,这种比喻非常通俗,很能唤起人们的联想。
它们跟芦席都是洁白而又成片的,相似点极为明显,用前者来比后者十分得当。
用冬天的雪地和天上的云彩来比地上的芦席,不同点又很突出,因而取得了形象鲜明的效果。
下半段写夏夜湖上的景色,作者抓住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事物,寥寥几笔就点染出荷花淀的风貌。
这种景色与主人公萦回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把读者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
又如下文的“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藕断丝连”这四个字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平常,其实是独具匠心的。
如果作者写的是别的地方,这四个字当然没什么特殊的意义,可他写的是荷花淀。
文学的语言应当考虑到联想,荷花淀的风味,荷花淀的情调,都包含在“藕断丝连”这四个字中了。
用它们来形容青年妇女对丈夫的依恋真是再恰切不过了。
同样,用“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来形容她们使船之快,都是很平常的词语,并无浓重的色彩和绮丽的风格,但由于切合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人物生活的特点,所以就显得十分传神,很有表现力。
这篇小说语言简练生动,然而却饱含着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
作者有时借景抒情,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
如“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孙犁小说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主题,立足于小人物描写来反映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孙犁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半个多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激烈动荡的时代。
虽然这样,在他的作品里,却很少见到叱咤风云的大场面,他主要描写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事件,表现出作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风貌。
我们透过他的小说,可以遥看到历史车轮辗过的痕迹。
二、着力于内心世界的刻画,塑造人物的心灵美。
孙犁是善于刻画人物的,尤其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
青年妇女和少女的形象,更是被他描写的绘形绘声和生动活泼,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的聪明美丽多情勇敢的特点。
他的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美。
孙犁的小说创作,有着近似诗歌散文一样的艺术魅力,象诗歌散文那样的打动人心。
他在小说中,创造出的是如诗如画般的艺术境界。
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营造诗歌般的意境,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的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在我国现代作家中,孙犁可谓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巨匠。
读孙犁的作品,无人不赞赏他的语言魅力。
孙犁善于表现和歌颂美的事物,善于发现和抒发生活中的诗意,这就决定了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质。
他的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诗情画意的场面,是与他那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纯真而又新颖的语言分不开的。
在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着墨不多,却深入细致,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瞬间活动,以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
从女性形象的塑造谈孙犁小说创作特色【优选】.doc
从女性形象的塑造谈孙犁小说创作特色从女性形象的塑造谈孙犁小说创作特色谈到孙犁的小说,我们不自觉地会想到作品中很多是以女性形象作为主人公的,他在女性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最初读孙犁的小说时,我就是被这点所吸引。
基于个人的研究喜好,在这里我主要从女性形象的塑造出发,谈一下孙犁小说的创作特色。
总的来说,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女性形象是“美的象征”, 比如《荷花淀》、《嘱咐》中的水生妻、《光荣》里面的秀梅、《浇园》里的香菊等。
孙犁赋予了她们纯洁的心灵、崇高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
她们识大体、顾大局,将儿女情与爱国情融为一体,显示了新一代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
第二类女性形象较为复杂,她们虽然有缺点,甚至是严重的缺点,但也有可爱、可取之处,如《村歌》中的双眉、《铁木前传》里的小满儿等。
第三类女性形象是堕落、反动的人物,如《风云初记》中的俗儿,《光荣》里的原生媳妇等。
接下来,我们以《荷花淀》为例,从“美的象征”这一方面去谈孙犁的创作特色。
第一个特色: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几乎孙犁的所有小说都是通过平凡的人物、普通的小事展开的,大多数是以年轻的女性为主人公,通过这些来反映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比如《荷花淀》里说的就是白洋淀里人民的生活小事。
讲述了水生和村子里的年轻人参军去大部队,水生妻和其他妇女深明大义,不拖后腿,毅然送丈夫参军。
经过夫妻话别、结伴探夫、途中遇敌、水上伏击一系列经历使她们得到了战斗的锻炼和考验,并迅速地成长起来。
加上这个时期残酷的现实也激发了她们的自卫力量,妇女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射击,成为保家卫国的女战士,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事业中去。
《荷花淀》就是通过这些劳动妇女的平常事的小侧面,表现出了白洋淀人民特别是妇女们的战斗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除了《荷花淀》外,其他的小说像《山地回忆》写的也是家常闲话、纺纺织织、帮助老乡搞运输等等,却体现了人民与战士们相依为命、同生共死的鱼水关系。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孙犁是中国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深受“五四”新文学和鲁迅影响的孙犁一直坚持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他的代表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风格优雅隽永,《荷花淀》和《嘱咐》等短篇小说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孙犁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时的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主要内容是再现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矛盾曾经这么评价孙犁:“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化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
这是孙犁写作风格的一大重要转变。
早期孙犁小说的风格是隽永别致,比如,同样是描写战争题材,他很少描写正面战场,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战争描写,而是在文字中展现出人物的心灵美。
这种淡淡的文字,却有一种吸引读者的神奇力量。
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荷花淀》和《芦花荡》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种风格在孙犁的散文中体现的更加突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描写回忆过去,思念家乡,还是咏物之作,平淡的文字和语气背后都融入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
宁静沉潜,不喜欢热闹,自甘寂寞的孙犁先生进入了一种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孙犁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在文字中富于思考,并且伴随着形象一起出现。
他经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得到人生感悟,并且暗示一些人生的真谛,在给人审美上的享受的同时,更是让读者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
比如,散文《黄鹂》中他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
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
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作者:温江斌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7期摘要:作为横跨现当代两个时期的作家,孙犁以他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小说品质,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试对其小说散文化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孙犁小说散文化“散文化小说”是19世纪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小说模式。
孙犁以他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多方勾勒了时代和地域的历史风俗,文学史多称其作品为“诗体小说”。
孙犁在小说中着力追求清新、隽永、淡雅的审美意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味,使小说呈现出散文化风格。
一、以描摹朦胧、隽秀的环境着力追求诗的意境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把对家乡的热爱倾注于小说诗意美的追求,将洒脱自然的散文笔法带入作品之中,由此决定了散文般的抒隋格调。
这种抒情格调充分表现在写景上。
《荷花淀》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明月清风、幽雅宁静的夜晚,水生嫂在月下娴熟地编着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里月光、水色、薄雾、荷香和编席的女性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一幅恬静清幽的风景画,也是一幅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生活风俗图。
这段文字不仅为故事发生、发展创造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气氛,而且揭示出人物纯洁、美好的心灵。
作者借景抒情,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如“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作者联想到“就像铜墙铁壁一样”;“那高挺的粉色荷花箭”,作家新奇地想象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种人格化、诗情化的自然景物,无不反映出水乡儿女高昂的革命激情和战斗的雄姿,并使读者得到极大的美的享受。
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
,
就 象铜墙 铁 壁 一样
, ,
。
粉 色荷 花
。
箭 高高 的挺 出 来
.
是 监 视 白洋 淀的 哨兵吧
,
这 时的荷 花淀不 但 明丽
’
而且 威 严
读者 看
到 的不 是盛 开 的 美 丽荷 花
而 是 密 密 层层 的大 荷 叶
迎着 阳 光 舒展 开
就 象铜 墙 铁 璧 一
样
粉色 荷花 箭高 高 的挺 出来
、
你想
生活 在
洁 白的雪 地
,
“
洁 白 的云 彩
”
似 的银 白的世 界里 的 主 人公
,
她 的情 操难 道 不 也是 优美 纯 洁 的 吗 ?
随 着 情 节的发 展
水 生嫂 几 个妇 女 去探 望丈 夫未 遇
,
作 品 又 有一段 景 物描写
。 。
班
从
,
已 经快 到 晌午 了
,
万里 无云
可 是 因 为 在水 上
、
细腻
、
轻松 的笔 调
,
抒写严酷
。
文 学作 品 的景 物描写 是 表 现人 物生 活环 境
,
思 想感 情和 性 格 特 征的 重要 方面
、
优秀
。
的 作 家从不 孤 立地 写景 他 们 总 是把 它和 人 物的 思 想 感情 性格 特征 紧 密 地结 合 起来
国 古代 评论 家 曾 用
“
我
景无 情不 发
, 。
,
还有些 凉风
这 风从 南 面吹过 来
” ”
,
稻秧 上 苇 尖 吹 过 来
。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言淡隋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陈秀鹏作为孙犁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言的:“真妻子的这几句话,表白了她对婚姻的认可,也表白了对丈夫的满意。
那孙犁满意这段旧式的“不自由”的婚姻吗?作为一个处在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往往对包办的、旧式的婚姻深恶痛绝。
他们往往勇敢冲破旧式牢笼,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
但事实上孙犁几十年来尊重与疼爱自己的结发妻子,尽管她是没文化不识字的农妇,他却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
那孙犁为什么没有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妻子在他心目中有着牢不可破的位置。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突出了结婚时妻子说的这几句话,对此一生都念念不忘,正是表明他对这几句话的肯定,表明自己对这段旧式婚姻的肯定,进而也是对结发妻的肯定;从而借此书写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二是“初识”,着重写结婚前与妻子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由“我”远房姑姑的安排,特意在她娘家村里看大戏时“相相媳妇”。
就在姑姑关照的时候,两个人见了面,虽然见面但没说话。
对这次见面,在“我”事先是知道的,在她是蒙在鼓里的,事先一点不知。
所以婚后她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对这次见面的描写,语言是自然的,情梦见她”,相处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与“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来表达对妻子的歉疚之情。
结尾部分只写了一件事,用很平淡的对话写出了对亡妻的哀思与伤痛、感激与愧疚、落寞与孤独,千衷百感一起推向了抒情的高潮。
这种言淡情深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草草逸逸的“意描”手笔,经过作者殚精竭虑的构思,在40年的夫妻生活中选择了“缘定”、“初识”、“持家”、“临别”四个“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粗线条、粗轮廓地对妻子从少女到少妇再到贤妻良母的生命历程进行了追忆,将妻子的艺术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于自然冲淡的言语中也遮不住那似海深情。
二、传神写照的细节之美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组成单位;人物性格等的具体表现,都是由许多细节描写组成的;细节用于刻画人物或点画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运用从板凳“走”、她个大拇指”的特写,仅抓住因长期“推机杼”而使其“变了形”,变得“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等外形特征,就把妻子的备受劳累、任劳任怨写出来了。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摘要:矛盾曾经指出:“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的小说熔散文、诗歌于一炉,明朗纤丽,从容蕴藉,散发着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区特有的泥土芳香。
他更多地继承了古代所谓的阴柔之美,又于阴柔美中,吹进了阳刚之气。
他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
孙犁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他不轻易发表自己的作品,他对待创作是非常严谨的态度。
所以,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谐统一。
他的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和散文特写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农村速写》,这些作品,大部分被收人以后编选出版的短篇集《白洋淀纪事》里。
中篇小说有《铁木前传》,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记》,还有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诗集《白洋淀之曲》,以及儿童读物《少年鲁迅读本》、《鲁迅和鲁迅的故事》等。
这些作品中所能体现孙犁创作的特点是什么呢?以下分四点进行分析:一、乡土风味浓厚:孙犁的小说以写农村生活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了对故乡人民深厚的感情。
他写了白洋淀、冀中平原、太行山区,写了那里人民的生活和战斗。
他的长、中、短篇都描绘了一幅幅河北农村秀美的风景画和清新的风俗画,具有醇厚的乡土风味。
孙犁的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虽然简约明了的,但却让人感到清新优美,淳朴中蕴涵着清馨可人的诗意。
比如《荷花淀》的开篇就是一幅宁静秀丽的农家风景图:“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在这里,作者用苇眉子、荷叶、荷香、蓝天、明月、微风等物象织就了一幅清爽、淡雅、优美的风景画。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郭志刚“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
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
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
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
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
”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
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
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
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
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
①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
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读孙犁小说,如同在读一部中国的‘散文集’,他的小说犹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书香,在生活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
”随着孙犁作品不断被出版发表之后,更多的读者对于他的关注和喜爱日益增多。
孙犁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令人向往。
很多人认为孙犁好文章就是天生带有诗情画意,其实不然。
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诗意表达更是孙犁小说中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吸引了一批读者来阅读孙犁作品。
在读完文章之后可以发现,在读其作家文集时更多地被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和对人生世界理解能力等所吸引,孙犁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笔优势。
正是由于他这样丰富多姿且独特独到的文学表达方式成为了推动我国当代小说创作发展、影响广泛。
一、“我”和“他”:《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是孙犁笔下塑造的第一个文学形象,也是他的创作巅峰之作。
这篇《我的故乡》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的。
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描写:“在我看来我只是个过客而已,又不是什么。
就是走走,就走……”这样表达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当中,自己永远不会离开这个世界。
而他并不能回去。
人走后那颗心就如浮萍一般漂泊无依、孤独终老。
也正是这种孤独让孙犁有了一个更多感触于自己世界中并且更多地去体会生活本身来书写社会。
他想要抒发这种情怀也是非常艰难而又无比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孙犁表现出来的是“我”和“他”之间关系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感悟对此却能产生共鸣。
《我的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与他之间有着一种超越情感上而存在关系,这种关系总是让人觉得亲切而且无拘无束而又幸福美满……”正是这种感情推动着小说中人物不断地成长和变化。
文中所写出来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又平凡而又复杂难解的性格故事和性格特点。
但是无论何时都能够读懂他——这是孙犁小说中情感世界中那一抹明亮又恬静又有些苦涩色彩的一部分。
这两个人物之间发生着令人感伤又充满魅力又十分复杂但却真实感人、让人又不忍释读……作者在文中不仅用了诗意而又优美流畅并极富感染力地讲述了他所创作《我滴故乡》。
荷花淀看孙犁的艺术风格
从《荷花淀》看孙犁的艺术风格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
《荷花淀》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闻不到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湖水、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感觉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
小说之所以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
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景美,人更美。
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
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
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顺手从水里捞起一棵菱角来,又顺手丢到水里去”。
这一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表明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浅谈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二、描写农村妇女,从生活中挖Fra bibliotek人物情操美。
作品除了浓郁的抒情笔调外,《荷花淀》还流淌着诗歌的那种富于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气息,给作品增添了浪漫的诗情画意和浓烈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水上伏击战一节便是一首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抒情诗。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写的那么美,那么有声有色而又那么的诙谐风趣。你瞧:“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丈夫们正在瞄着敌人射击,妻子们却在忙着寻找各自的亲人,各人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战士们打垮了敌人,救了妻子们的命,真有点传奇色彩。打完仗,丈夫们丢来饼干,妻子们丢去衣服,又是戏谑、又是疼爱。这样的场面,把战争、夫妻间的疼情都浪漫主义化了、抒情化了,涂抹上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那些可能出现的流血牺牲场面被作者轻轻略去,而把重点放在斗争胜利后的欢欣和喜悦上。透过这幅战斗场面的描写,我们亲切的感到冀中平原平民那里坚定乐观的战斗精神,以及那用艰苦斗争赢来的欢乐。孙犁的许多作品都象《荷花淀》这样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调,富于想象的迷人的浪漫主义色彩,读来韵味无穷。
《荷花淀》这篇短篇小说,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它清新自然,婉雅蕴藉,秀美之气可掬,宛如一朵丰鲜的荷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开放在朝霞如染的白洋淀里,开放在我们的心中。虽平淡无奇,却也清新隽永,使人回味!
下面,仅就《荷花淀》一文,从几个方面粗浅的谈一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浓郁的抒情笔调,富于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气息。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春季本科班摘要: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战争审美”。
《荷花淀》以散文化的结构和诗的意蕴,完整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是确立“荷花淀派”新的审美范式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荷花淀》及其所代表的“孙犁风格”,是适应全民族抗战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特定内涵的艺术风格。
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对现当代史上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孙犁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根基和时空环境。
爱生活,爱人民,爱祖国,对人情美、人性美的不懈追求,是《荷花淀》艺术特色的本质意蕴。
关键词:荷花淀艺术特色散文化由于生成时空和创作主体的不同,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蕴必然存在差异。
小说也是这样。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种样态:一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五四传统的解构与重构;--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升华与超越;三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走向参与了延安时期政治规范下的文学建构,反映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
”1作为“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文学样态代表人物的孙犁,对中国古典文化、古典文学和“五四”文学成功地进行了扬弃和拓展。
着力追求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时代条件下“发扬人性之美”2。
创造出适应1陈非《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三种样态小说——以丁玲、赵树理、孙犁为代表》《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2孙犁《答吴泰昌问》,《澹定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全民族抗战时代需要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艺术风格。
在当时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一种有影响地艺术表现形式。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孙犁风格与审美意蕴,依然熠熠生辉。
孙犁小说艺术开创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的道路,在全球化时代更值得关注。
孙犁《荷花淀》艺术实践提出的小说结构创新等问题,仍然是一个困惑颇多的现实课题。
总的看,中国小说突破传统结构的藩篱,尚需时日。
因此,通过对《荷花淀》艺术特色与生成机理的探究,对孙犁小说进行文化解读,对文学创作和艺术鉴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孙犁作品优美风格的体现及其形成原因探析
打 跳 的梭鱼 。她们 从小 跟 这小 船 打交道 , 驶起来 , 就 像 织布 穿梭 、 缝 衣透 针一般 快 !” 这 里有一 点点 惊慌 ,
在 中国古 典美 学 中 , 美 主要 有两 种 形 态 : 一 种是
可 并没过 多 的恐 惧 。青 年妇 女们被追 击跳 进水 里后 , “ 她们 看见 不 远 的地方 ,那宽 厚肥 大 的荷 叶下 面 , 有
活泼 的小女 孩 、 《 荷 花淀 》 中情感 热 烈 的青年 妇 女 , 还
也象 坐在 一片 洁 白的云 彩上 。她 有 时望 望 淀里 , 淀 里 也是 一 片银 白的世 界 。水 面笼起 一层 薄薄 透 明的雾 , 风 吹过 来 , 带着 新 鲜 的荷 叶荷 花 香 。看 , 这 是如 诗 如
优 美境 界 。
个人 的脸 , 下半截 身子长 在水里 。荷花变 成人 了?”
这 里 没 有 写 善 良的妇 女 被 凶 残 的 敌人 追 打 的悲 惨 ,
而是写 了她们 惊慌 中 的惊 喜 、 兴奋 。
“ 枪声 清 脆 , 三五排 枪 过后 , 他 们 投 出 了手榴 弹 , 冲 出了荷花 淀 。手榴 弹把敌 人那 只大船 击沉 , 一切 都
一
“ 竹 喧 归 浣女 , 莲 动下 渔 舟 ” 式 的 优美 , 一种是“ 大漠 沙如雪 , 燕 山月 似钩 ” 式 的 壮美 、 凄 美 。孙 犁 的作 品 , 大 多 数 是 描 写 那 如 火 如荼 的革 命 战争 时 代 的故 事 , 但 读 者很 少会 有 那 悲壮 、 凄 惨 的感 觉 , 而 是从 中领 略 到清 新 、 明快 、 和谐 、 乐 观 的情 调 , 进入 到如诗 如 画 的
的 图画 。
个 优 美 的画 面 :这女 人 编着 席 。不 久 在 她身 子 下
从《荷花淀》中观孙犁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毕业论文学校: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指导老师:朱蕾班级:07级汉语言姓名:吴思宇学号:078350446目录开题报告.......................................................................................P1提纲 (2)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3)一、引言 (3)二、故事梗概 (3)三、人物描写 (3)1、肖像描写 (4)2、人物对话 (4)3细节描写 (6)四、景物描写 (7)五、场景描写 (7)参考文献 (9)开题报告【选题原由】孙犁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之一,《荷花淀》是其的代表作,从主题到风格确立了孙犁短篇小说清新隽永,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的基本艺术风格。
因此有人把这种风格视为我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流派——“荷花淀派”。
他在晋察冀地区的生活、战斗、工作经历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成为他主要的创作源泉。
《荷花淀》的故事就发生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白洋淀地区,这是日寇“扫荡”最凶,抗日烽火燃烧最烈的地区之一。
当时这一带农民在党的“主力兵团、地方武装、民兵密切结合”的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投入了人民革命战争之中。
《荷花淀》所反映的是冀中平原民兵斗争的故事。
它是一篇以战争为背景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前人的研究综述】许多人之前探讨过孙犁小说的写作特色。
茅盾的《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及《谈孙犁小说》中谈到孙犁创作风格时指出:“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诗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
他是有谈笑从容来描摹风云变化的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在《中华读书报》也有作家对孙犁作品的评价。
比如苏童谈到孙犁时说:“他的作品保持艺术的纯真。
”还有作家宗濮认为孙犁的小说写得就像散文一样,但又不是那种不是小说的散文,它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自然朴素的美。
通过《芦花荡》分析孙犁的作品特色
通过《芦花荡》分析孙犁的作品特色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
对于“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的表现,是孙犁创作的原则。
正是凭借这一原则,结合作者对广阔的冀中平原和白洋淀旖旎风光的熟悉,创作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读来仍令人觉得清新而有韵味。
孙犁文笔婉约而流畅,他的作品中,对自身感情的抒发和对人物感情的的描述,都追求景物与人物的自然融合,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
孙犁小说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便由此而出。
一直很喜欢他的《芦花荡》一篇。
《芦花荡》是《菏花淀》的姊妹篇,虽也是写残酷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读来一点儿也没有那种凄惨悲戚的感觉,相反,使人感觉到的更多是高昂在作品中那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透过《芦花荡》,我们能充分体会到孙犁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
一、立足于小人物的塑造来反映时代主题。
在孙犁的小说中,我们很难看到十分慷慨壮烈的英雄人物,叫我们更多所感受的,是一个个生在冀中、长在冀中的普通百姓形象,有勤劳朴实勇敢的水生嫂,有懂事热情的十六七岁的妞儿,更有自信勇敢,聪明且带有传奇色彩的老头子……《芦花荡》中老头子,小说中连姓名都没有,我们所知道的,也仅是他有着高超的驾船本领,不会使枪,藐视敌人而又无所畏惧。
他对战争的警惕性不高,甚至有些过于自信……他是有缺陷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缺点的英雄,却更多的赢得了我们对这位老人的认可和赞许。
老人单枪匹马来往穿梭于敌人封锁线,内外联络,运输粮食,运送干部;那句“你什么也靠给我”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心力的精神;其中对两个孩子的喜爱更显真切,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的许诺,叫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在老人内心中所涌动着的“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的热情和“咱中国人是永远不可战胜的”的自信。
他对乡土是那么的充满感情,对侵略者是那么的充满仇恨,而这一切正是那一特殊背景下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郭志刚“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
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
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
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
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
”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
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
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
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
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
①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
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
”②他“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吗?没有。
让我们还是用他自己的话做一个回答吧:“就算文字的风格有如合奏中的粗细乐器,表现得有所不同吧,但无论是一支箫管,一面铜锣,在表现生活大乐章的时候,都不能忽略表现那决定乐章精神的主要的旋律。
”⑧例如,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拥爱子弟兵的真情表诉;在《光荣》里,我们听到了庆功祝捷的欢快鼓点……这些作品,或者象《荷花淀》,描写的是几个妇女寻找丈夫的遭遇;或者象《嘱咐》,描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度过的一晚;或者象《山地回忆》,描写的是一次河边的磨擦与和解,以及居家度日等生活细事;或者象《光荣》,描写的是对一个立功回来的战士的等待与欢迎……总之,①《文艺学习·第一章》,《孙犁文集》第六卷。
②《<农村速写>后记》,《孙犁文集》第七卷。
⑧《编辑笔记》,《孙犁文集》第七卷。
正是从这些平常而又平常的生活事件中,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的旋律”。
孙犁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一时期的生活内容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它们比做不同的乐器,它们是可以共同演奏出关于那一时代的雄壮而优美的乐章的。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①不仅孙犁的短篇具有这样似平而奇的特点,就是他的长篇和中篇,也大都是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来勾勒时代的风云变幻的。
如《风云初记》,是一部描写溥沱河两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战争的长篇,这当然是重大题材。
但是,如我们所知道的,作者并没有描写重大的战争场面或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
他主要是写人,写这场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在每个人和每个家庭中间引起的各式各样的反响,战争如何改变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节奏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迅速动员起来的情况。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人民动员的程度是相当广泛的:青壮年背起了三八式,孩子们组织起儿童团,就是妇女们碾一口袋粮食,也尽先想着交公粮,支援军队,至于老人们,他们除了贡献出自己的子弟和可能有的力量外,还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关心着、计算着这场战争的前途。
总之,小说通过大量普通生活场景的描写,把那一时代群众的情绪表现得异常饱满而热烈。
它虽然没有直接写战争,但写了从事战争的人民的伟大力量。
这不是炮火纷飞组成的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是心灵、力量组成的同样令人雀跃鼓舞的激动场面。
这样,通过作者这些“看似寻常”的描写,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大时代的变动。
再如《铁木前传》,虽然被认为是反映合作化初期农村斗争的代表作之一,但也没有描写两军对垒的重大冲突。
相反,它细腻地描写了铁、木两家友谊的建立及破裂的过程,由此显示了解放前后北方农村的矛盾和①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分化;尤其它那样曲折、动人地描写了青年一代在对待生活、劳动和爱情上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将要展现的错综复杂的人生旅程,更使小说反映的生活画面光彩斑斓、蕴借深厚。
所有这些,就使得这部中篇小说在描写同类题材的许多作品中,保持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鲜明风貌。
总之,题材上的“细”和精神上的“大”,组成了孙犁作品的一种似淡而浓、似素而绚的又清新又繁富的格调。
孙犁在一九六二年写的一首题为《自嘲》的诗中说:“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
”①既题“自嘲”,免不了有一时即兴或游戏之意;但态度还是严肃认真的:就是一支小小的叶笛,也要拼将全部力气,将真、善、美的人生大道理,化做歌声的清泉,滴澈人们的心中。
作者是难得对自己的作品发表正面评论意见的,借着这首“自嘲”,我们才这样近距离地看到了他在艺术上怀抱的理想。
二、创造美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观察一下孙犁艺术风格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他的作品中经常受到读者称赞的美的意境。
先让我们欣赏一下《荷花淀》中这段有名的描写: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下面还有好文章,但我们不必引下去了。
这里描写的不过就是编席,如果采用大事记的写法,只需用一句话说明这女人编席的进度就可以了,但在这里却出现了这样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景象:每天进行的繁重劳动变成了一首诗;辛苦的劳动者和她的①《文字之路》,1979年10月11日《天津日报》劳动产品变成极富有诗意的美丽迷人的形象了。
通过这个画面,我们可以间接地感到作家对劳动和劳动者以及荷花淀水乡的热爱与赞美,没有这种真挚的感情,他笔下是不会出现这样令人陶醉的画面的。
《琴和箫》①中有一处描写也是令人难忘的。
酷爱音乐的年轻母亲在吹奏一支黑色竹箫的时候,“凝视着丈夫的脸(他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正在演奏一把南胡),眼睛睁得很大,有神采随着音韵飘出来”,—这一句描写,已经把这位母亲在演奏过程中的内心激情勾勒无遗了,但更出色的一笔是描写到她的女儿的时候。
这时候,母亲正以肯定的口气,在友人面前为女儿的音乐察赋进行辩护,于是,对方折服了:我也觉得这孩子将来能够继承父母的爱好,也能吹唱。
她虽然才八岁,当母亲吹箫的时候,她就很安静,眼里也有象她母亲那样的光辉放射出来了。
如果说前一笔写的还是一位乐手在演奏中流露的激情,那么,这一笔描写则更入木三分,它把一个尚未成熟的未来乐手的音乐激情发掘出来了!而这一笔描写又加强了前一笔的描写,说明这孩子是生长在一个何等具有音乐气氛的家庭里,这种气氛自幼就在感染、塑造美的艺术灵魂了。
这样的描写,真可谓“以一目尽传精神”,这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音乐美的意境,没有对别人的艺术充分理解和同样陶醉于音乐生活中的感觉,是很难创造出这种意境来的。
再如《纪念》,当那个家乡被战友解放、自己也在守卫着战友家乡的八路军战士,听到战友的妻、女在深夜絮语中将一家安危系于自己的部队时,这位正在站岗的战士被激动了,他“不禁心里①这是作者1942年写的一个短篇,解放后未曾收集,1980年在《新港》重新发表后第一次收入《秀露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现见《孙犁文集》第一卷。
一震”,感到了自己责任的沉重。
于是,他很自然地向着正在和自己做伴的星星寻找感情的寄托,在群星之间织成了这样美妙的意境:……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象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象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撤的种子。
画面是新奇的,而且是跳动的,它能够使读者的思想随之活跃起来,发生一连串丰富而邀远的联想。
作者感情的火花是这样富有生命的活力,它似乎能随时随地构造出令人向往不止的美的意境,包括那离开人间很远的天上。
是的,一个在深夜站岗的战士,只有天上的星星最能寄托他的遐思,使他把现在和将来、把守卫着的这块土地和遥远的家乡联系起来。
所以,无论孙犁作品中那些美的意境延伸得多么遥远,又总是没有离开地上的生活。
深厚的生活基础是他创造美的意境的源泉。
但是,为什么在很多同样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作家中,并非人人都能象孙犁这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给读者留下关于“美”的如此强烈的印象呢?我觉得这需要从作家的思想气质方面做出回答。
这种思想气质,很可能在他童年时代,在抚育过他的那个美丽而淳朴的故乡(一个在溥沱河岸边的古老、静谧的小村庄)的摇篮中,就已经播下了茁壮的种子。
“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对于一个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正象母亲的语言对于婴儿的影响。
这种影响和作家一同成熟着,可以影响他毕生的作品。
它的营养,象母亲的乳汁一样,要长久地在作家的血液里周流,抹也抹不掉”。
①可以肯定,作家对他的故乡是十分眷恋热爱的。
几十年来,他不仅经常从故乡(包括他生活和战斗过的第二故乡)汲取素材和灵感,而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表达故乡人情风物之美的“动型”。
①《鲁迅的小说》,《孙犁文集》第六卷。
这同样可以由他自己的话来加以验证:“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
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
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
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①可见,一个作家的艺术情操和艺术趣味,是受着他的思想气质制约的,是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
也可以说,从孙犁的气质和习性来看,他是喜欢和美做伴的作家,是倾向于或习惯于表达美好事物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事物是避免不了的,揭露和鞭挞它们也是艺术的重要使命,但他却“不愿意去写”,甚至“也不愿意回忆它”。
当然,这是就作家的一般倾向来谈的,也是附有一定条件的(他特别不愿意回顾十年内乱期间发生的那些事情),并不是说在他的创作中没有揭露过丑恶的事物。
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关于他作品中的意境这个问题上来吧。
我们知道,创作本身的意义,就是创造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