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九上23.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教案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22.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学过程设计┃5.怎样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问题2:如图,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作DE∥BC,交边AC于E,△ADE与△ABC相似吗?思考:若DE平行于BC,那么△ABC与△AED相似吗?提问学生怎样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1.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怎样说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可指导学生通过度量,判断对应角是否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是否相等.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问题3:观察一下,如图△ABC与△EDF相似吗?为什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条件与边有关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合作讨论.学生讨论,得出:(1)只满足一对角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用实验的方法得到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2)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2)平行线截三角形相似.(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加强教学反思,帮助学生系统整理知识.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1)教材78页和79页练习.(2)写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加深认识,深化提高.┃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相似三角形: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判定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整体设计┃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3【教学目标】1.会说出识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能依据条件,灵活运用三种识别方法正确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重点难点】重点: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有关相似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现在要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几种方法?有两种方法:(1)根据定义;(2)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上节学的“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是怎样得出的?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1)如图,△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三等分点(即AD=13AB,AE=13AC),那么△ADE与△ABC相似吗?你用的是哪一种方法?(2)思考:通过量角或量线段计算之后,可以得出:△ADE∽△ABC.从已知条件看,△ADE与△ABC有一对对应角相等,即∠A=∠A(是公共角),而另一个条件是AD=13AB,AE=13AC,即ADAB=13,AEAC=13,因此ADAB=AEAC.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单地说: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师归纳强调:对应相等的角必须是成比例的边的夹角,如果不是夹角,它们不一定会相似.(4)判定定理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在作业本上证明,教师适时给予指导.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如图,△ABC中,D、E是AB、AC上的点,AB=7.8,AD=3,AC=6,CE=2.1,试判断△ADE与△ABC是否相似,小张同学的判断理由是是这样的:解:因为AC=AE+CE,而AC=6,CE=2.1,故AE=6-2.1=3.9.由于ADAB≠AEAC,所以△ADE与△ABC不相似.你同意小张同学的判断吗?请你说说理由.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教材第82页练习第2、3、4题.┃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3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整体设计┃第3课时直角三角形的相似【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2.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相似.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在Rt△ABC中,∠ACB=90°,CD⊥AB于D,若BD=3.6 cm,BC∶AC=3∶4,则BC长为()A.4 cmB.5.6 cmC.6 cmD.7.2 cm(2)如图,已知:△ABC内接正方形DGFE,AH⊥BC于H,AH=5 cm,AD∶BD=2∶3.求BC的长.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说给老师、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加强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教材第84页练习1、2、3、4题.加深认识,深化提高.┃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doc
24.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三、课堂引入1.复习引入(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在△ ABC 与△ A ′ B′ C′中,如果∠ A= ∠A ′ , ∠ B= ∠B ′ , ∠ C=∠ C′ , 且ABBC CA k .A B B C C A我们就说△ ABC 与△ A ′B ′ C′相似,记作△ ABC ∽△ A ′B ′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 ABC ∽△ A ′ B′ C′,则有∠ A= ∠A ′ , ∠ B= ∠B ′ , ∠ C=∠ C′ , 且ABBC CA .A B B C C A( 3)问题:如果k=1 ,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2.教材 P63 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四、例题讲解例 1 (补充)如图△ABC ∽△ DCA , AD ∥ BC ,∠B= ∠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3)若 AB=10,BC=12,CA=6 .求 AD 、 DC 的长.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 与 DC 的长.解:略(AD=3 ,DC=5 )例 2(补充)如图,在△ABC 中, DE∥ BC ,AD=EC ,DB=1cm ,AE=4cm , BC=5cm ,求 DE 的长.分析:由 DE ∥ BC ,可得△ ADE ∽△ ABC ,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AD AE ,又AB AC由 AD=EC 可求出 AD 的长,再根据DE AD求出 DE 的长.BCAB解:略( DE 10 ).3六、课堂练习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A .两个直角三角形B .两个钝角三角形C .两个等腰三角形D .两个等边三角形2.(选择) 如图, DE ∥ BC ,EF ∥ AB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A . 1 对B . 2 对C . 3 对D . 4 对3.如图,在□ ABCD 中,EF ∥ AB ,DE : EA=2 : 3,EF=4 ,求 CD 的长.( CD=10)七、课后练习1.如图,△ ABC ∽△ AED, 其中 DE ∥ BC ,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如图,△ ABC ∽△ AED ,其中∠ ADE= ∠ B ,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3.如图, DE ∥BC ,( 1)如果 AD=2 , DB=3 ,求 DE : BC 的值;( 2)如果 AD=8 , DB=12 , AC=15 , DE=7 ,求 AE 和 BC 的长.教学反思24.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 体验用类比、 实验操作、 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 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三、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AA'(3)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如图,如果要判定△ ABC 与△ A’ B’相C’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有我们前面学过的预备定理知道:B C B'C'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名师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第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学习重难点对“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一定理的两种情形的理解与掌握.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导语:我们在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使用了哪些方法?判断三角形相似是否有类似的方法呢?一、合作探究【问题1】如图,△ABC与△A′B′C′相似,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在△ABC和△A′B′C′中,如果∠A=∠A′,∠B=∠B′,∠C=∠C′,ABA′B′=BCB′C′=ACA′C′=k,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k是它们的相似比.表示方法:△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想一想:k=1时,这两个三角形关系怎样?【问题2】如图,在△ABC中,DE∥BC,DE分别交AB,AC于点D,E,△ADE与△ABC 有什么关系?探究:猜想(也能直观看出)△ADE∽△ABC.(1)确定对应角相等:∠A=∠A.因为DE ∥BC ,所以∠ADE =∠ABC ,∠AED =∠ACB .(2)确定对应边成比例:过E 作EF ∥AB ,交BC 于F .∵DE ∥BC ,EF ∥AB ,∴AD AB =AE AC ,BF BC =AE AC(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由作图知,四边形DEFB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E =BF .∴DE BC =AE AC .∴AD AB =AE AC =DE BC,即三组对应边成比例. 结果:△ADE ∽△ABC .归纳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问题3】 改变点D 在AB 上的位置,如图,先让学生猜想△ADE 与△ABC 是否相似再归纳,同上面的问题.二、巩固提高【例】如图所示,D ,E 分别是△ABC 边AB ,AC 上的点,DE ∥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3)写出成比例的线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然后师生共同纠正.想一想,在上面例题的条件下,AB AD =AC AE 吗?BD AD =CE AE吗? 学生可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解决.三、随堂训练1.图中DE ∥FG ∥BC ,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2.图中AB∥CD∥EF,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本课小结1.△ABC与△A′B′C′相似,可记为△ABC∽△A′B′C′.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科书分析本节是上海科技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相似形》的第2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形和相关的线段比例性质之后在三角形相似中的判定.首先由生活中的图像讨论引出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他证明方法;接着证明直角三角形的相似的判定;最后解答,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本部分研究了三角形相似性的判定,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想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断方法【过程和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动手和探究的情境,达到学会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和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要点]会应用相似三角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怎样选择合格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方法的条件,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掌握图形的结构特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等教学过程问题(1)相似形的定义与性质?(2)相似比的定义,如何判断相似性?【设计意图】:回忆相似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为后面学习判定知识做铺垫。
1B1,那么,如果已知ab‖A1B1,这两只风筝的形状相似。
观察和思考:敢于猜测,a 能得到吗△ 基础知识≓? a1b1c1【设计意图】:具体生活中实际图片,为后面做铺垫,引出证明相似思考:已知,de//bc,且d是边ab的中点,de交ac于e,猜想:△ade与△abc有什么关系?并证明。
相似证据:≓德//公元前∠ 1 = ∠ B∠ 2 = ∠ C和∠ a=∠ A.∴△ade与△abc的对应角相等过e作ef//ab交bc于f,又∵de//bc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de=bf,db=ef又∵ad=db,∴ad=ef∵∠a=∠3,∠2=∠c△ade≌△efc∴de=fc=bf,ae=ecae1de1adaede1?,,acbc2ac2bc2ab∴△a de与△abc的对应边成比例∴△ade∽△abc由三角形中线切割的三角形与原始三角形相似【设计意图】:特殊案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路,由易到难,当D点位于AB上的任意点时,上述结论仍然有效吗?已知:De//BC,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艾德和△ ABC?猜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艾德和△ ABC?aBdec平行于三角形一侧的定理是相似的。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教学要求1. 了解相似多边形的含义,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所形成的过程,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
2.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3. 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相似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 重点及难点重点:1、了解相似多边形的含义,正确理解概念的应用方法。
2、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3、识别相似三角形,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并运用三角形的相似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1、多边形边角关系的理解。
2、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3、运用相似三角形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 课堂教学[知识要点]知识点1、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例如: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 B C D ''''说明: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要注意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知识点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作相似比。
说明:(1)两个全等的多边形一定是相似多边形,其相似比等于1。
(2)相似比大于零,因为两个多边形的边长都是正数,所以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也必是正数。
如△ABC ∽△A’B’C’的相似比AB k A B ='',则△A’B’C’ ∽△ABC 的相似比是1A B AB k ''=。
知识点3、相似多边形定义的逆向思维: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如相似四边形ABCD ∽四边形A’B’C’D’则,,,A A B B C C D D ''''∠=∠∠=∠∠=∠∠=∠,AB BC CD DA A B B C C D D A ===''''''''。
知识点4、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新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沪上教学设计
22.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学习目标】1.学会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判定三角形相似.2.经历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学习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什么叫相似多边形?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对于△ABC和△A′B′C′,当∠A=∠A′,∠B=∠B′,∠C=∠C′且ABA′B′=ACA′C′=BCB′C′,则△ABC∽△A′B′C′.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阅读教材P76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它有何性质?解: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ABC与△A′B′C′相似比记为k1,△A′B′C′与△ABC相似比记为k2,k1与k2有何关系?当k1=k2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解:k1=1k2,当k1=k2=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范例:如图所示,若△ABC∽△ADE,且∠ADE=∠B,则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D )A.AEBE=ADDCB.AEEB=ADACC.ADAC=DEBCD.AEAC=DEBC解:由对应关系可知D正确.仿例:已知有两个三角形相似,一个边长分别为2,3,4,另一个对应边长分别为x,y,12,则x,y的值分别为6,9或8,16或18,24.解:分三类情况:2x=3y=412或2x=4y=312或3x=4y=212,可得x、y的值分别为6,9或8,16或18,24.知识模块二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判定三角形相似阅读教材P77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在△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D作BC的平行线DE,交AC于点E,那么△ADE与△ABC相似吗?【分析】要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可以从相似的定义来判定,即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解:过D作AC的平行线交BC于F点.∵DE∥BC,DF∥AC,∴ADAB=AEAC,FCBC=ADAB.∵四边形DFCE是平行四边形,∴DE=FC,即DEBC=ADAB.∴ADAB=AEAC=DEBC,又∵∠A=∠A,∠B=∠ADE,∠C=∠AED,∴△ADE∽△ABC.通过上面的证明,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范例1:如图,在△ABC中,DE∥BC,若ADDB=13,DE=3cm,求BC的长.解:∵AD∶DB=1∶3,∴AD∶AB=1∶4.∵DE∥BC,∴△ADE∽△ABC,∴AD∶AB=DE∶BC.∵DE=3cm,∴BC=12cm.范例2:如图所示,已知在?ABCD中,E为AB延长线上的一点,DE与BC相交于F,请找出图中各对相似三角形.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BEF∽△CDF,△BEF∽△AED.∴△BEF∽△CDF∽△AED.范例3:在△ABC中,DE∥BC,M为DE中点,CM交AB于N,若AD∶AB=2∶3,求ND∶BD.解:∵DE∥BC,∴△ADE∽△ABC,∴DEBC=ADAB=23.∵M为DE的中点,∴DMBC=13,∵DM∥BC,∴△NDM∽△NBC,∴NDNB=DMBC=13,∴ND∶DB=1∶2.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知识模块二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判定三角形相似检测反馈达成目标1.(·岳阳中考)如图所示,已知点E、F分别是△ABC的边AC,AB的中点,BE与CF相交于点G,FG=2,则CF的长是( D )A.4B.4.5C.5D.62.如图,AB⊥AE,DC⊥AE,EF⊥AE,垂足分别为A、C、E,求证:ABEF=ACCE.证明:∵AB⊥AE,DC⊥AE,EF⊥AE,∴AB∥CD∥EF,∴△ABD∽△FED,∴ABEF=ADDF.又∵DC∥FE,∴ADDF=ACCE.∴ABEF=ACCE.3.如图,DE∥BC,DF∥AC,AD=4cm,BD=8cm,DE=5cm,试求线段BF的长.解:∵DE∥BC,∴ADAB=DEBC,∴44+8=5BC,∴BC=15.∵DE∥BC,DF∥EC,∴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DE=FC=5,∴BF=15-5=10cm.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相似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黑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的设计、图案的绘制等,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3.判定方法的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进行总结。
4.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判定方法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5.应用拓展: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正确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3.能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证明和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证明和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一、复习旧知:前面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及相似比的有关概念,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辨析:1.四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一定相似吗?2.四组对应边的比分别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一定相似吗?3.什么样的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4.什么是相似比(相似系数)?(二)简答:1.正方形和长方形或长宽之比不相等的两个矩形。
2.正方形和不是正方形的菱形或两组内角均不相等的菱形。
3.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相似多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二、概念讲解:概念:如图1,AAB(2与八AB。
相似。
记作“△ABCs/XABt,”,读作“Z\ABC相似于左ABC,”。
注意:两个三角形相似,用字母表示时,与全等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
, 、ZA=ZA\ZB=ZB;ZC=ZC;△ABCs/XABC,V〉AB BC CA明确:对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应有……(引导学生明白定义的双重性。
)问题:将左ABC与左ABC,相似比记为ki,△ABC与8ABC相似比记为k?,那么幻与灯有什么关系?ki=k2能成立吗?说明: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特例。
(一)类比猜想: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2.全等是不是需要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3.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是不是也需要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有没有简便的方法?(二)简析: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AS,ASA、SSS,AAS,直角三角形还有HL。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的探索过程.2、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能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重点与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知识要点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重要方法1、利用两对对应角相等证相似,关键是找出两对对应角.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中,三边对应是有序的即:大对大,小对小,中对中.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一定要弄清边与角的位置关系.即边是指夹角的两边,角是成比例的两边的夹角.教学过程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C(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直线定理∵DE∥BC,∴△ADE∽△ABC(2)判定定理1:如果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A=∠A′,∠B=∠B′,∴△ABC∽△A′B′C′(3)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结论∵∠ACB是直角,CD⊥AB,∴△ABC∽△ACD∽△CDB2、合作学习:下面我们来探究还可用哪些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AS”、“SSS”判定方法,三角形相似还有两个判定方法,即判定定理2和判定定理3.3、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4、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在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判定中,我们有特殊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教师详细讲解课本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教师给予指导.探究活动:在有平行横线的练习薄上画一条线段AB,使线段A,B恰好在两条平行线上,线段AB就被平行线分成了相等的三小段,你能说出这一事实的数学原理吗?如果只给你圆规和直尺,你会把任意一条线段AB五等分吗?请试一试,并说明你的画法的依据.小结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九上 22.2.2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教案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复习已经学过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预备定理;2、判定定理(1)的分析和推理过程;3、对此判定定理的应用;重点是定理的推理过程和应用,难点是定理的推理过程。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探讨三角形相似的另一种简单方法。
学生对这个定理推理有一定难度,老师要适当点播,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应用,最终应该能实现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探究等教学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2、预备定理二、探究新知: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最后得出结论。
三、热身训练1、下列图像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判断⑴有一对角相等的三角形一定相似。
()⑵有一对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⑶有一个等于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⑷有一个角等于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3、填一填⑴.已知,如图2要使△ABE∽△ACD需要条件。
(图2)(图3)⑵. 已知:如图3要使△ABE∽△ADE,需要条件。
四、夯实基础1、如图,△ABC中,D E∥BC,EF∥AB 证明:△ADE∽△EFC.2、已知,在△ABC 与△A ′B ′C ′中,∠B=∠B ′=75°,∠C=50°,∠A ′=55°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五、强化新知,拓展延伸1、在Rt △ABC 中,∠ACB=90°,CD 是斜边AB 的高。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AA相似定理、SAS相似定理、SSS相似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判定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对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而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化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AA相似定理、SAS相似定理、SSS相似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判定,能运用这些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AA相似定理、SAS相似定理、SSS相似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判定。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判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动画、例题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教学用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等教学用具,方便学生进行操作和实践。
3.练习题:挑选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判定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2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得出判定方法。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练习题和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例如,展示两幅描绘同一景物的画作,让学生观察画作中的三角形是否相似。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几何图形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两三角形是否相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提供一些判断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材分析本节是上海科技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相似形》的第2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形和相关的线段比例性质之后在三角形相似中的判定.首先由生活中的图像讨论引出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他证明方法;接着证明直角三角形的相似的判定;最后解答,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本节内容研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的证明思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过程与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动手和探究的情境,达到学会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应用相似三角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怎样选择合格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抓住判定方法的条件,通过已知条件的分析,把握图形的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等.教学过程问题(1)相似形的定义与性质?(2)相似比的定义,怎样判断相似?【设计意图】:回忆相似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为后面学习判定知识做铺垫。
这两个风筝图形相似,观察并思考:大胆猜想,AB ∥,那么,若已知AB ∥, 能否得出△ABC ∽【设计意图】:具体生活中实际图片,为后面做铺垫,引出证明相似思考:已知,DE//BC ,且D 是边AB 的中点,DE 交AC 于E,猜想:△ADE 与△ABC 有什么关系?并证明。
相似证明:∵ DE // BC∴∠1 =∠B ,∠2 =∠C且 ∠A= ∠A∴ △ADE 与△ABC 的对应角相等过E 作EF//AB 交BC 于F,又∵ DE // BC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 ∴ DE=BF , DB= EF又∵ AD = DB, ∴ AD = EF∵ ∠A =∠3,∠2 =∠C△ADE ≌△EFC∴ DE = FC =BF ,AE=EC,21=AC AE ,21=BC DE 21===BC DE AC AE ABAD ∴ △ADE 与△ABC 的对应边成比例∴ △ADE ∽ △ABC三角形的中位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相似比【设计意图】:特殊案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路,由易到难,11B A11B A 111C B A ∆当点D 在AB 上任意一点时,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已知:DE//BC ,△ADE 与△ABC 有什么关系?猜想:△ADE 与△ABC 有什么关系?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案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相似图形。
本节课是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两个三角形相似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直观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基础上,探索与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为后续学习通过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距离做好准备。
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置:1、通过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方法,探索得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并会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类比―猜想―探索―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探索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
3、在活动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动手动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重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证明及解决简单的有关问题。
难点: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前几节,已学过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等知识,在之前已经接触过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初步体会了类比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已具备一定的合作与自主探索能力,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动手感知,合作交流,养成积极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中,创设直观形象,利于操作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
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但需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有提高、拓展的机会。
对学困生要有一定的展示平台,在难点的突破上,要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类比猜想同学们:前面我们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方法探究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请同学们口述一下?我们探究相似三角形依然离不开组成三角形的元素---边和角。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驱动的学习: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并能够运用AA相似定理、SSS相似定理、SAS相似定理和HL相似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的相似关系。
2.使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对应角的相等关系,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如建筑物、电路图等,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加深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方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课堂氛围上,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2.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授課目的與考點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授課內容:(一)相似三角形1、定義: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強調:①當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與另一個(或幾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對應相等,且三條對應邊的比相等時,這兩個(或幾個)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義中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徵:形狀一樣,但大小不一定相等;③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對應邊的比叫做相似比.強調: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區別在於全等要求對應邊相等,而相似要求對應邊成比例.②相似比具有順序性.例如△ABC∽△A′B′C′的對應邊的比,即相似比為k,則△A′B′C′∽△ABC的相似比,當它們全等時,才有k=k′=1.③相似比是一個重要概念,後繼學習時出現的頻率較高,其實質它是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倍數,這一點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觀察得出.3、如果兩個邊數相同的多邊形的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那麼這兩個多邊形叫做相似多邊形.4、相似三角形的預備定理:平行於三角形的一條邊直線,截其他兩邊所在的直線,截得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強調:①定理的基本圖形有三種情況,如圖其符號語言:∵DE∥BC,∴△ABC∽△ADE;(雙A型)②這個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義推導出來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證明相似三角形三個判定定理的基礎,故把它稱為“預備定理”;③有了預備定理後,在解題時不但要想到 “見平行,想比例”,還要想到“見平行,想相似”.(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1: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對應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可簡單說成:兩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圖,∠1=∠2=∠3,求證:△ABC ∽△ADE .例2、如圖,E 、F 分別是△ABC 的邊BC 上的點,DE ∥AB,DF ∥AC ,求證:△ABC ∽△DEF.判定定理2:如果三角形的兩組對應邊的比相等,並且相應的夾角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而推导出判定方法。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能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证明过程中的逻辑推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通过具体实例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和方法。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教材内容、实例、练习题等。
2.实物图片: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如比例尺绘制的地图、相同模型的不同大小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之间的相似关系。
进而提出问题:“什么是相似三角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一下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然后通过PPT呈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判定方法中的关键词和条件,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沪科初中数学九上《22.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word教案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度与价值观)
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
)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
A
B D E
C F
A=AB C
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
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
AB
的过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来证明,也就是证明两三角形两组能力和解题习惯。
通过定理的证明,为后面的练习打下基础,要在此舍得花时间。
【最新沪科版精选】沪科初中数学九上《22.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word教案 (14).doc
△A′B′C′相似.
图1
阅读: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
3.相应三角形中的边角对应关系.
4.相似比的概念
提问:
1已知△ABC∽△DEF,请指出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关系.
2.如果将上题中“△ABC∽△DEF”改为“△ABC与△DEF相似”你还能指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
在△ABC中,
若DE∥BC,(如图3所示)
则△ADE∽△ABC.
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定理,掌握用符号语言表达定理,理解定理表述的严密性,养成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
六.巩固练习
(投影)如图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E交BC于F,交AB的延长线于点E.
四.探究论证
(投影)如图2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如图所示.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E,那么△ADE与△ABC相似吗?
即:
已知:在△ABC中,DE∥BC, DE分别交AB,AC于D,E.
求证:△ADE∽△ABC.
图2
1.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ADE与△ABC相似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2.已经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教学案例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
24.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24.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相似三角形概念,能正确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2.会用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进行计算和作比较简单的证明.
3.通过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并在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本节内容是上科版《新时代数学》九上第24章《相似形》第二节《相似三角形判定》的第一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节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并具备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后,研究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还是证明其他三种判定定理的主要根据,所以有时也把它叫做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实验、猜想、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分析、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正确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猜想和归纳能力,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感悟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2)、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有关证明探究法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一、课前准备1、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方法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4、相似多边形的定义5、比例的性质二、复习引入(一)复习1、相似图形指的是什么?2、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二)引入如图1,△ABC与△A’B’C’相似.图1记作“△ABC ∽△A ’B ’C ’”, 读作“△ABC 相似于△A ’B ’C ’”.:两个三角形相似,用字母表示时,与全等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对于△ABC ∽△A ’B ’C ’,根据相似形的定义,应有∠A =∠A ’, ∠B =∠B ’ , ∠C =∠C ’, ''B A AB =''C B BC =''A C CA . :将△ABC 与△A ’B ’C ’相似比记为k 1,△A ’B ’C ’与△ABC 相似比记为k 2,那么k 1 与k 2有什么关系? k 1= k 2能成立吗?三、探索交流(一)[探究]1、在△ABC 中,D 为AB 的中点,如图2,过D 点作DB ∥BC 交AC 于点E ,那么△ADE 与△ABC 相似吗?(1)“角” ∠BAC =∠DAE .∵DB ∥BC, ∴∠ADE =∠B, ∠AED =∠C .(2)“边” 要证明对应边的比相等,有哪些方法?Ⅰ、直接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逆定理∵DB ∥BC ,D 为AB 的中点,∴E 为AC 的中点,即DE 是△A BC 的中位线. 图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逆定理)∴DE =21B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AB AD =AC AE =BC DE =21. ∴△ADE ∽△ABC .Ⅱ、利用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过点D 作DF ∥AC 交BC 于点F ,如图3.则△ADE ≌△ABC ,(ASA )且四边形DFCE 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图3∴DE =BF =FC.∴AB AD =AC AE =BC DE =21. ∴△ADE ∽△ABC .2、当D 1、D 2为AB 的三等分点,如图4.过点D 1、D 2分别作 BC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E 1、E 2,那么△AD 1E 1、△AD 2E 2与△ABC 相似吗?由(1)知△AD 1E 1∽△AD 2E 2,下面只要证明△AD 1E 1与△ABC 相似,关键是证对应边的比相等.过点D 1、D 2分别作AC 的平行线,交BC 于点F 1、F 2,设D 1F 1与D 2F 2相交于G 点.则△AD 1E 1≌△D 1D 2G ≌D 2BF 2,(ASA )且四边形D 1F 1CE 1、D 2F 2CE 2、D 1GE 2E 1、D 2F 2F 1G 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图4∴D 1E 1=BF 2=F 2F 1=F 1C , ∴AE 1=E 1E 2=E 2C ,∴ AB AD 1=AC AE 1=BC E D 11=31. ∴△AD 1E 1∽△ABC . ∴△AD 1E 1∽△AD 2E 2∽△ABC .:上述证明过程较复杂,有较简单的证明方法吗?过点D 2分别作AC 的平行线,交BC 于点F 2,如图5.则四边形D 2F 2CE 2为平行四边形,且△AD 1E 1≌D 2BF 2,(ASA ) ∴D 2E 2=F 2C ,D 1E 1=BF 2.由(1)知,D 1E 1=21D 2E 2,AE 1=21AE 2, 图5∴D 1E 1=31BC ,AE 1=31AC . ∴AB AD 1=AC AE 1=BC E D 11=31. ∴△AD 1E 1∽△ABC . ∴△AD 1E 1∽△AD 2E 2∽△ABC .(二)[猜想]3、通过上面两个特例,可以猜测:当D 为AB 上任一点时,如图6,过D 点作DE ∥BC 交AC 于点E ,都有△ADE 与△ABC .图6(三)[归纳]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个定理可以证明,这里从略.四、应用迁移:课本第53~54页练习1、3练习1、如图案,点D 在△ABC 的边AB 上,DB ∥BC 交AC 于点E .写出所有可能成立的比例式.练习3、在第1题中,如果DB AD =23,AC =8cm .求AE 长. 五、整理反思(一)小结 内容总结 思想归纳图7(二)反思六、布置作业课本第53~54页 练习2.《基础训练》第41~42页 练习2、3.思考题:如图8、过△ABC 的边AB 上任意一点D ,作DE ∥BC 交AC 于点E , 那么 DB AD =ECAE .相似三角形记号 读法注意24.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探究1、在△ABC 中,D 为A B 的中点 课本第53~54页 练习1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探究2、当D 1、D 2为AB 的三等分点 猜想 练习3 小结 作业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节课是教学公开课,课前让学生允分的预习。
在这种前提下,感觉教学过程进行非常顺利,学生学习也达到目标。
这样使我感觉到:“先学后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这节课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
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决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关键性的词句,使学生学会“引申”所学的知识.课堂教学要充分张扬教师、学生的教学个性。
教学要有统一的要求,但无须也不该要统一的方法。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教无定法,学无定法。
绚丽多姿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教师,教学管理者应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上标新立异。
图8附: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简析:该定理的证明分为两步:先证“思考题”,再证该定理(以直线DE ∥BC 交AB 、AC 于点D 、E 为例).Ⅰ、如图8、过△ABC 的边AB 上任意一点D ,作DE ∥BC 交AC 于点E ,那么 DB AD =ECAE .图8 图9证明:如图9,连接BE ,过点E 作边AB 的垂线段h .∵S △ADE =21AD ·h ,S △BDE =21DB ·h .∴BDE ADES S ∆∆=h BD h AD ⋅⋅2121=DB AD . 同理可证CED AED S S ∆∆=EC AE . ∵DE ∥BC , ∴S △BDE =S △CED .∴BDE ADE S S ∆∆=CED AED S S ∆∆,DB AD =EC AE .∴AB AD =ACAE . Ⅱ、如图10,直线DE ∥BC 交AB 、AC 于点D 、E ,则△ADE ∽△ABC .(1)“角” ∠BAC =∠DAE .∵DB ∥B C, ∴∠A DE =∠B, ∠AED =∠C.(2)“边” ∵DB ∥BC,AB AD =ACAE . 过D 点作DF ∥AC 交BC 于点F .∴BC FC =ABAD . 又∵四边形DFCE 是平行四边形,∴ FC =DE , 图10∴ BC DE =AB AD .∴ AB AD =AC AE =BCDE . ∴ △ADE ∽△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