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前人的货币需求思想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是货币必要量理论。
马克思是以完全的金币流通未为假设条件的。他的分析是:
1、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2、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来实现它,比如值5克金的商品就需要5克金来购买。
3、商品和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金却留在流通之中,并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一定数量的金流通几次,就可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公示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在金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而在纸币作为唯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MV=PT
其中,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剑桥方程式:Md=kPY
其中,Y为实际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与费雪方程式中的P不同;k 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d为名义货币需求。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区别:
1、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指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也有人称费雪方程式为现金交易说,而将剑桥方程式称为现金余额说。
3、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货币需求数量。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保有货币最为便利,但同时要付出代价,如不能带来收益,也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决定了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余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称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综合考察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可以得出k=1/V,则MV=PY,此处的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这个公式最常用。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凯恩斯把对货币的需求分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把投机动机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与债券。当债券收益率为正时,人们持有债券;当债券收益率为负时,人们持有货币。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人们会卖出手中的债券而持有货币;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人们就会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债券。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由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M=M1+M2=L1(Y)+L2(r)
其中,M1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为由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
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到不能再低时,人们会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将会下降,人们会卖掉手上的债券而获取货币,这样不管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留在手上,这时货币的需求弹性无限大,造成货币不流动,形成流动性陷阱。
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后继者在两个方面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改进:
1、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的函数。人们会
把一部分预定用于交易的货币购买债券以取得收入。当手中货币用完时再把债券卖出以换成货币。这样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就也与利率有关了。
2、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持有债券的比例越高,预期收益也越高,同时风险也越大。因此人们会在持有货币和持有债券之间进行权衡,以选择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持有比例,这是在进行多样化投资。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P M d /为实际货币需求;y 为实际恒就行收入;w 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m 为货比预期收益率;rb 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 为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dt dP P 1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 为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即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对于货币需求,弗雷德曼最具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因而货币需求函数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这是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之间的主要差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
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2、将宏观总量作为考察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分析,但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源自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3、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而将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仅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4、于是,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这样概略地加以表述: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第二节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1∶8”公式
“1∶8”公式的具体含义: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
“1∶8”公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量(即现金)
实际生活中,如果按这个公式计算得到的值是8,说明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
这个公式是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