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八、生成人性:互动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与皮亚杰的结构主 义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哲学认为,人 的潜能转化为人的现实能力,既离不开人的 潜能的先验性,更是人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与 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经验的学校课程 是以儿童及其经验、兴趣为中心的儿童在“做中学” 的一种经历和体验。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教育 过程就是在原有图式基础上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循 环过程。
九、自主、外化人性:潜能人性论的教育 本体论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 能性,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潜能、 本性和本质就是人的选择,教育 目的不在 于使学生获得多少知识,而是指导学生自 由选择、自由创造、自我设计、自我教育、 自我实现,成为勇于承担责任、成为自己的人。
“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能、自我实现,那就是 ‘好 的’。”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四、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孔子一方面认为人生来的本性没有多大差别, 其差别是由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自己的主观 原因造成的。但一方面又认为人性是有差别 甚至是分等级的,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 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使得他的“有教无 类”教育思想的“类”有了很大限制。
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 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洛克
七、实践人性:社会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随着社会发展 而改变的,既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也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人性本体 论特别强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以及人际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和道德关系等对人的形成和教育发展的 重要影响作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十、交往、理解人性:后现代主义主体间人性论 的教育本体论
后现代主义重视主体对文本及教学内容的理解、体验 和解释,重视主体间的交流、对话和理解。教育就是 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对文本和语言的学习、传递 和理解、解释形成人的过程,或者说人是通过教育过 程中的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对文本和语言的学习、传 递和理解、解释形成的。
是人性,作为理性的人性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教育 也应把形成适应普遍不变的理性和真理的人作为永恒 的和最高的目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要有利于这一 目标的实现。
六、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白板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形成的不是预成的, 本原人性不仅没有善恶之分或者无善无恶, 而且也无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人与生俱来 只具有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的巨大潜 能:白板。善恶和理性、非理性等都是后 天影响的结果。
并不是善的,人的本能欲望是恶的,善是由社会和教 育形成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 伪也。 —荀子
三、纵来自百度文库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人性本来是善的和好的,但一经人的影响就变坏了, 所以,教育必须满足儿童的自然需求,严格遵循自然 法则,防止社会的影响,形成他们的自爱、爱人和自 由、平等的品格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 的手里,就全变坏 了。 ——卢梭
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
一、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二、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三、纵人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四、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五、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六、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七、实践人性:社会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八、生成人性:互动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九、自主、外化人性:潜能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十、交往、理解人性:后现代主义主体间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一、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性善论认为,善既是人生成的本原也是人追求的终极 目标、社会和教育形成人的最高归宿。所以,教育的 方式就是顺从人的善良本性,引导人自求自得、自我 修养,启发人们存养和扩充善性。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
二、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性恶论认为,善是天理,是社会的要求,但人的本性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绝对的、完善 的、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善的理念”。但他又认为 善的灵魂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欲三部分或三个层次, 由于善的层次不同,在他构想的理想国中的人的教育 对象也分为不同层次。
理智 人 的 灵 魂 意志 情欲
五、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理性,理性就
八、生成人性:互动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与皮亚杰的结构主 义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哲学认为,人 的潜能转化为人的现实能力,既离不开人的 潜能的先验性,更是人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与 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经验的学校课程 是以儿童及其经验、兴趣为中心的儿童在“做中学” 的一种经历和体验。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教育 过程就是在原有图式基础上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循 环过程。
九、自主、外化人性:潜能人性论的教育 本体论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 能性,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潜能、 本性和本质就是人的选择,教育 目的不在 于使学生获得多少知识,而是指导学生自 由选择、自由创造、自我设计、自我教育、 自我实现,成为勇于承担责任、成为自己的人。
“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能、自我实现,那就是 ‘好 的’。”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四、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孔子一方面认为人生来的本性没有多大差别, 其差别是由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自己的主观 原因造成的。但一方面又认为人性是有差别 甚至是分等级的,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 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使得他的“有教无 类”教育思想的“类”有了很大限制。
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 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洛克
七、实践人性:社会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随着社会发展 而改变的,既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也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人性本体 论特别强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以及人际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和道德关系等对人的形成和教育发展的 重要影响作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十、交往、理解人性:后现代主义主体间人性论 的教育本体论
后现代主义重视主体对文本及教学内容的理解、体验 和解释,重视主体间的交流、对话和理解。教育就是 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对文本和语言的学习、传递 和理解、解释形成人的过程,或者说人是通过教育过 程中的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对文本和语言的学习、传 递和理解、解释形成的。
是人性,作为理性的人性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教育 也应把形成适应普遍不变的理性和真理的人作为永恒 的和最高的目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要有利于这一 目标的实现。
六、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白板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形成的不是预成的, 本原人性不仅没有善恶之分或者无善无恶, 而且也无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人与生俱来 只具有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的巨大潜 能:白板。善恶和理性、非理性等都是后 天影响的结果。
并不是善的,人的本能欲望是恶的,善是由社会和教 育形成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 伪也。 —荀子
三、纵来自百度文库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人性本来是善的和好的,但一经人的影响就变坏了, 所以,教育必须满足儿童的自然需求,严格遵循自然 法则,防止社会的影响,形成他们的自爱、爱人和自 由、平等的品格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 的手里,就全变坏 了。 ——卢梭
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
一、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二、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三、纵人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四、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五、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六、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七、实践人性:社会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八、生成人性:互动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九、自主、外化人性:潜能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十、交往、理解人性:后现代主义主体间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一、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性善论认为,善既是人生成的本原也是人追求的终极 目标、社会和教育形成人的最高归宿。所以,教育的 方式就是顺从人的善良本性,引导人自求自得、自我 修养,启发人们存养和扩充善性。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
二、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性恶论认为,善是天理,是社会的要求,但人的本性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绝对的、完善 的、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善的理念”。但他又认为 善的灵魂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欲三部分或三个层次, 由于善的层次不同,在他构想的理想国中的人的教育 对象也分为不同层次。
理智 人 的 灵 魂 意志 情欲
五、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理性,理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