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1.1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1.1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3、地球的最大周长为_______ 4万 千米,叫 赤道 4、地球的表面积为_____ 5.1亿平方千米。 。
5、地球的模型是 地球仪 ,地球的自转轴叫 地轴 ,
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 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 的点叫 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北点,另一点叫 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南 点。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四个阶段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1:天圆地方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 推测:“地球” 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 片,确证: 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 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形状:
球 体
地球是一个两 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 道
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活动题:
1、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你感 悟到了什么?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 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 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概念: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 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 模型——地球仪。 2、作用: 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 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 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3、地球仪的构成:
北极 地轴 经线 纬线 赤道 地轴、南 北极和经 纬网并非 地球本身 所有,而 是人们为 更好地研 究地球假 想的。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为什么? 因为地表不是平的,而是球形的

地理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地理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在晴朗的白天可以看到太阳像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只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个巨大球体的呢?今天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那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呢?【自主探究】(一) 自学提示: 1、学生自学教材2、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3、问题:【参看图P2页图1.1】⑴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 "的说法,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⑵葡萄牙航海家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_______。

地球的卫星照片确认了这一点。

⑶【参看图P4页图 1.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地球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千米。

⑷【参看图P4页图1.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做。

⑸【参看图P5页图1.4】地轴:地球转动时绕着的轴。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 6371 最大周长 4万 表面积 5.1亿
千米 千米
千米
地球仪
地球仪的五要素: 地轴、北极、南极、纬线、经线
课堂检测
做一做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A.地球是个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C.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地球是规则的球体吗?
新知探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新知探究
活动二:看模型探特征
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 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 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 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 模型——地球仪
新知探究
陆地 山脉 国家 海洋 河湖 城市
方方便便我我们们知知道道地地球球的的面面貌貌 了了解解地地球球表表面面各各种种地地理理事事物物的的特特征征及及其其分分布布
新知探究
二 推 理 阶 段
人们根据 太阳和月亮的形状 推测地球也是球体
新知探究
麦哲伦环球航行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


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
证 实
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
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圈的壮举,他
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
的。
➢ 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新知探究
观察发现
上图中地球和地球仪有什么区别?
新知探究
地球仪上五要素(点、线)
北极
地轴
经线
纬线
南极
地球仪 |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轴

高中地理 教案《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高中地理 教案《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9
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1、特殊的纬线 ①0° :也叫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南北 半球分界线; ②30°: 中低纬度 分界线; ③60°: 中高纬度 分界线; ④90°:南北极点; ⑤23°26′:回归线, 热带与温带分界线,有无 阳光直射 现象 的分界线; ⑥66°34′:极圈, 寒带与温带 分界线,有无 极昼极夜 现象 的分界线。 2 、特殊的经线 ①0 °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 东经度 ,以西为 西经度 ; ②180°: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 西经度 ,以西为 东经度 ; ③20°W:东西半球分界线; ④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练一练]
一架飞机沿最短航线从A(20°N,150°E)地飞往B(40°S,30°W)地,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 飞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 3、两地经度和不等于180°,则过这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 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或凸向)两极地区(或上空)。
17
课堂小结


原理如右图:
圆弧ACB <圆弧ADB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正东或正西。 2、若两地经度和等于180°,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极点。 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⑴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先向北,过北极点,再向南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⑵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 ⑶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 过南极点 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定运动方向。(即计算所跨纬度数与180 ° 相比较)
10
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 两个半球上。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简化的地球仪
纬线
北极点
66.5°N
经线 南极点
23.5°N 赤道
2233.5.5°°SS 66.5°S
北极点 纬线
南极点
2.认识纬线
北极
赤道
南极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 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 行的圆圈叫纬线。
活动1:两人为一组,结合课本P6的教材并且观察归纳纬线的基本特征
项目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分布 指示方向 数量
数量:无数
经线的基本特征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半圆 相交于两级点 相等 南北 无数条
归纳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相互关系
纬线 圆圈 从赤道向两极缩短 东西 无数条 平行
经线 半圆 相等 南北 无数条 相交
课堂练习:P2-1 p3-3 p4-(3)
作业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4 南北纬的分界线
厄瓜多尔 赤道纪念碑
地球仪
4.经线的基本特征
活动1:两人为一组,结合课本P7的教材并且观察归纳经线的基本特征
项目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分布 指示方向 数量
经线
不同角度看经线
平视地球仪,倾斜看地球仪,从南北极俯视的经线各是什么样子的?
形状:半圆
N
关系:相交于两极
N
N
相互关系:相交于两级点 长度:相等
60° 30°

30°
60°
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
人们规定,全球:
__0_°_~__3__0_°___为低纬度地区, __3_0__°_~__6_0__°_为中纬度地区, __6_0__°_~__9_0__°_为高纬度地区。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交流讨论
1.太阳的东升西落能否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能
2.日食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能
探究新知 (二)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_6_3_7_1千米 最大周长约_4_万_千米
表面积约_5_._1亿平方千米
感受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
(1)地球的表面积约 相当于多少个足球 场的总面积?
约729亿个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 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 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探究新知 (一)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 球体”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臆想
①天圆地方
直观
猜测
②太阳和月 亮
实证
④地球卫星照片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2.你能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吗?
站在海边,遥望远 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 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 船身先消失。
一个足球场面积约7 000平方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长 约相当于多少个400 米跑道的总长?
约10万个
思考:1.地球的半径为什么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 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 赤道半径比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的长度 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 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 分规则的球体。
发生月偏食时, 地球挡住一部分日 光,使地球的影子 投射在月面上,就 像给地球照镜子, 使我们看见了地球 的球体形状。
站得高,看得远
地球卫星照片: 确证地球是一个 球体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 么?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
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 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 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课件ppt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课件ppt

知识管理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天圆地方 ”说法。 (2)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 的形状,推测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3)1519-15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 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0 小时
D.60 小时
10.月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中间,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人们 看到的月食图片,不可能是( C )
A
B
C
D
11.下列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地球仪就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B.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C.人们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地理事物 D.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是完全一致的
(2)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根据提示 写出它们的名称。
A—— 地轴 (地球的自转轴) B—— 北极 (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 南极 (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D—— 赤道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最大的纬线 圈)
能力提升
6.(广元中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 麦哲伦环球航行属于的阶段是( C )
实验 2:铅笔在纸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 不会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上述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
提 示: ①从 远处 驶来 的帆 船, 总是 先看 到 船帆(桅杆)
后看
到船身 ;②登高望远;③月食等。
(3)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纸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
12.下列关于地轴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地轴是假想的 B.拨动地球仪的时候,地轴不动 C.地球上有地轴 D.地球仪上有地轴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

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亲眼目睹:20世纪,人类 进入太空,从人造卫星上拍摄 照片,证实地球为球体
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猜想
② 逻辑推理
思考 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 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 亲眼目睹
③ 实践证明
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思考 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 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月亮不是满月时,会呈现 出月牙的形状。这就证明 了地球的阴影是圆形的, 也就说明地球是圆形。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 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 桅杆,再看见船身
无论在地球的各个地区, 站的越高,望的越远 我们感受到的重力都是
向下的。
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必须记住, 必考知识点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大小歌
6371千米
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4万千米
极半径: 6357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万km/800km=50小时
4万km/100km=400小时 =17天
讲授新课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 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
了地球仪
思考 你知道地球仪上的各种
颜色的含义是什么?
讲授新课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为假象轴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 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 的交点,地球的最北端

1.1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1.1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活动
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教师讲述并总结
教师小结
板书:天圆地方说→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环球航行(球体)
讲述:直到20世纪,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人们经过分析地球卫星发回的大量资料及地球照片,特别是宇航员们有幸从太空看到了真实的地球,确证地球是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讲述: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板书:二、地球形状:球体。
板书:三、大小: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讨论交流
学生画示意图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提出问题
作业设计: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看地图册P3“天圆地方说”图
教师评价点拨
教学步骤及设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不同意“天圆地方”的说法,在古代,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狭小,眼光短浅,往往凭借自己的直觉来认识世界。他们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便误以为天空是圆的,就像一把张开的伞;大地是平整的,像一盘展开的棋盘。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那样平坦,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于是对“天圆地方”说法产生了怀疑。后来,又有人根据大地和天空的特点,想像着大地像是一只倒扣的盘子,天空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又形成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同学们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分组制作地球仪并展示,评出制作最好的一组。
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 限时10分钟)
制作简易地球仪
制作地球仪的步骤:
沿着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乒乓球的两端各找到一点,使之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并在这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作为南北极点。
用铁丝弯出一个地轴、底座与支架的连体,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 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在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注意与乒乓球之间留些距离,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在底座位置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 限时2分钟)
1.远望海上来船,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2.远望离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推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证实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实践证实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519~15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直觉

直觉认识:天圆地方
天坛
地坛
盖天说
方孔钱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推测

地球也是球体
太阳是球体
月亮是球体
设想推断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推测

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 限时2分钟)
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的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根据月亮太阳形状推测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一、课标(一)课程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二)课标具体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二、重点、难点(一)教材的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二)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难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三、学情分析(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90%学生能够掌握2、地球的形状:95%学生能够掌握3、地球的大小:90%学生能够掌握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90%学生能够掌握(二)普遍性问题: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描述不全面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五、教学过程【构建动场】同学们,进入初中,我们开设了一门新的课程,叫做地理,那么,同学们对地理有多少了解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地理,了解地理,探究地理的奥秘。

那么,地球表面是什么形状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那些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一: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自主学习:这一部分比较简单主要搞学生活动,找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认识地球所经历的历程:展示自学成果: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艰辛漫长天圆地方说——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

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

学生阅读(五分钟)。

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

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

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

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列举“天坛”(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4.对比感受:(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个400米跑道的总长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2.观察思考交流3.识图指认:4.制作与交流展示:按照要求和提示,亲自动手做一做,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关键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地球形状的是( B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限时:10分钟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1-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是站得越高,看得 越远,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 气候有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地形有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地形有关。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7-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图中③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极 半径,④所代表的地 理事物名称是 赤道 半径。实际上③的长度 小于 (大 于/小于)④的长度,因为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 不规则球体。 (3)⑤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赤道 ,长约 4万 千米。
4.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下列关于地球仪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地球仪是地球的真实写照 B.地球仪不能反映地球的大概形状 C.地球仪便于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D.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转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旋转轴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5-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识点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地球仪的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
缩小 ,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就是地球仪。 5.地球仪的作用。 (1)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 符号 和文字来表示陆 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 位置 、

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活动
比较描述: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大小的比较
地球大小
比较项
地球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
相当于 ___7_2_9_亿____ 个足球场的总面积 (足球场面积约 7 000 平方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
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 ____5_0____小时 的距离(客机飞行速度约 800 千米/时)
活动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步骤:参考教材第 14 页。
a
a
b
b
c



课堂小结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 1 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 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形状:球体
平均半径:6 371 千米
大小
最大周长:4 万千米 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重要的点和线
课后任务
将自制的地球仪进一步美化,请收集资料,尝试利用 自制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活动
比较描述: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太阳
我的表面积约 6.1 万亿平方千米,约 是地球表面积的 ___1_2__0_0_0___ 倍。
月球
我的周长约 1 万千米,地球最大周长 约是我周长的 _____4______ 倍。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地球仪上有什么?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 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 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形状及名称等。
第一章 地球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 1 课时)
新课导入
我国载人飞船工程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回 忆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感受时,这样写道:“地 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在太 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 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 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 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现代 证实
近代 探索
16世纪初麦哲伦环 球航行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 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而目 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 后消失。
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 的实例

1 登高望远

实例 2 草原马群
3 卫星照片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 球体。 (不过地球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小)。
2、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表面积5.1亿 平 约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7000平方米)
方千米
的总面积?
729亿
最大周长
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的总长?4万千米10万
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多少个中国的陆地面积(约
960万平方千米)?
约53倍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
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C地 理 七年级上
地球形状
2
地球仪
4
1
地球大小
3
练习
古人眼中的天地形状
天 圆 地 方
太阳月亮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
西班牙
地 球 卫 星 照 片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
太阳月亮的形状
天圆地方
直觉 猜想
古代
联想 推测
后来
20世纪地球 卫星照片
纬线
南极(S)
地轴
北极(N)
经线
活动: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部分材料 可用替代品)。
地球
地球仪
大小


形状 不规则的球体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pdf教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pdf教学课件
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 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并且 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个巨大的锅。我国 古代有“天圆如地盖,地方如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 状,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于 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 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 制作的地球模型。便构成
地轴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见 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 这根轴代表地轴。
注球表面相交的两
点,叫两极—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 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 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 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 球是一个球体。
米;极半径 6357 千米;赤道半径 6378 千米;最大周
长约 4万 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
比例
把它缩小,
制成了
C 1.我们站在海边看远来的船只,最先看到的应该是 ( )
A.船头 B.船舷 C.船帆 D.船尾 2.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 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
七年级地理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见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见月亮像个明亮的圆盘。但是,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 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 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时,先是看高度角的变化ID:漂亮妈妈爱生活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快!
1.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算算看,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 面积的多少倍。(提示:我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球和地球仪
大小__________最大周长__________表面积____________
平均半径____________
地球仪:______的模型
反馈练习
• 1.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C.太阳、月亮是球体的,所以地球也是球体的。
D.直到有了地球卫星照片,人们才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
• 2.我们看远方驶来的船出现的过程是( )
A.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B.先看到船身,后看到船帆
C.同时看到
D.以上说法都错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D.地球是 一个圆的
地轴 拨动地球仪,它绕着一根轴转动,这根轴代表地轴 北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对着北极星的点叫北极。 南极 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
图1.4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图1.5 制作简易地球仪
课堂小结
• 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为_____
_____ 球体。
形状____________
①天圆地方
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②太阳和月亮
人造卫星精确第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图1.2 地球的大小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二、团队合作 1. 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
2.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为什么?(参照图1.3)
3.请说出在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冰川、陆地、 海洋等地理事物。
• 4.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 B.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 表示地理事物
C.地球仪能真实的反映地球形状 D.地球仪是地球模型
• 5.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1)
1519~1522年,葡萄牙 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 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 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是 个球体---地球。
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 地球的照片,确证地 球是一个球体。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④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 特征及其分布。
第一节 地 球 和 地 球 仪(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第2、3页,完成下题)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__________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约_______千米。 3.地轴是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是________,北极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