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精选文档doc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精选文档doc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精选文档doc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学情分析1、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导学提纲,对本课的内容已做了提前预习,并且做好了标记,学思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针对初一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特点,即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趣味性和学科严谨性相融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XX和华佗。

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水平。

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水平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实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理解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X,张XX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物理学知识,对此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学案导学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学案导学课前准备:全班分成6个小组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一、组织教学,复习提问秦汉时期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二、导入新课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提出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纸温故而知新自主探究 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5.张XX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4篇)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4篇)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4篇)-昌盛的秦汉文化篇1教学目标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七年级历史教案之昌盛的秦汉文化

七年级历史教案之昌盛的秦汉文化

七年级历史教案之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画像石、汉代壁画、秦汉建筑、秦汉文学艺术等。

2.难点:秦汉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出问题:秦汉时期在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2.教学新课(1)秦始皇陵兵马俑①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及历史价值。

②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汉代画像石、壁画①介绍汉代画像石、壁画的内容及艺术风格。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③引导学生探讨汉代画像石、壁画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

(3)秦汉建筑①介绍秦汉时期的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秦汉建筑的雄伟壮观。

③引导学生探讨秦汉建筑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4)秦汉文学艺术①介绍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如辞赋、诗歌、散文等。

②展示相关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③引导学生探讨秦汉文学艺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昌盛的秦汉文化,通过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画像石、壁画、秦汉建筑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感受到了秦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深入了解,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内容,整理笔记。

2.深入了解秦汉文化,选取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作品欣赏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秦汉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史料等资料,分析秦朝的统一过程。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内容1.2.1 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兼并六国、建立秦朝。

1.2.2 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2.3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3.2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 教学方法与手段1.4.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史料分析。

1.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史料等。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5.2 讲解:详细讲解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1.5.3 讨论:分组讨论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5.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秦朝的法律制度与兵制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法律制度,掌握秦朝的兵制及其影响。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图片等资料,分析秦朝的法律制度和兵制。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法律制度和兵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内容2.2.1 法律制度:法家思想、秦律、法律制度的影响。

2.2.2 兵制:征兵制、什伍制、军事制度的影响。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秦朝的法律制度,兵制及其影响。

2.3.2 教学难点:法律制度和兵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2.4.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史料分析。

2.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介绍秦朝的法律制度和兵制,引发学生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4.介绍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如兵马俑、长城、丝绸之路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2)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3)列举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3)材料分析题: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解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强调秦汉统一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归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图片等导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来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课堂讲解: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4.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3.教师强调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理解和记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整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形成3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2: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设计2: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任务】


目标ຫໍສະໝຸດ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收集整理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通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介绍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
2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3请你也做做名人,对秦兵马俑作一精彩的评价。
生:分组讨论。通过活动与探究,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① 佛教的基本教义。
②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生: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师总结:异:佛教由国外传入, 道教在民间兴起是土生土长的,佛教主张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道教主张修身养性
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成功。同:都得到统治阶级扶持并被利用,都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生:分组讨论、上台展示
师点拨:《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价值。同时《史记》还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秦汉时期雕塑的杰出代表是,是世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教师行间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为什么能在我国广泛的传播?
2.小明认为道家与道教意思相同,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最新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doc

最新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方法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导学:阅读有关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张衡制造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华佗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刮骨疗伤》。

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等基本知识。

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教学设计:本课是以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列表、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使学生学会通过列表,总结、归纳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资源《新编中国史话(上)》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1: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设计1: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事迹和《史记》的内容,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掌握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提高分析宗教迷信的社会作用,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3、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2、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学生树立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对佛教和道教的学习,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史学成就。

措施: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阅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主要内容的有关资料。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措施:简单了解佛教与道教的主要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分析。

利用图片资料,生动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在讲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放松一下。

再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图片。

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分别是哪个宗教的代表人物?那么,佛教和道教又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2、讲授新课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92页的内容。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掌握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3)了解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对秦汉文化进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3)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秦汉时期文化成就的深入理解和分析;(2)秦汉时期对后世影响的评价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对秦汉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文化的特点和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3. 课堂讲解:(1)讲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文、地理、医学等;(2)讲解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如诗歌、书法、绘画等;(3)讲解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

4. 案例分析:(1)分析具体的秦汉时期文化成就案例,如《史记》、《汉书》等;(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秦汉文化的特点和成就。

(2)强调秦汉时期文化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学习笔记;3. 参加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生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研究报告的深度和广度,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1.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兼并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的法制:法律制度、焚书坑儒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图片、地图展示秦朝的疆域范围,加深学生对秦朝统一的认识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统治策略第二章:秦朝的经济发展与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掌握秦朝的变革措施及其意义2.2 教学内容秦朝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秦朝的商业与货币:统一度量衡、货币流通秦朝的变革措施:均田制、免役制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朝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农业技术改进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图片、史料展示秦朝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如都江堰、灵渠等讨论秦朝商业与货币统一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三章:秦朝的文化与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文化艺术特点及其成就掌握秦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2 教学内容秦朝的文字:小篆的推广与影响秦朝的文学:诗歌、散文的发展秦朝的艺术:雕塑、绘画、建筑的风格特点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朝文字统一的意义,分析小篆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通过范文、诗句感受秦朝文学的风格,引导学生欣赏秦朝文学的魅力欣赏秦朝雕塑、绘画、建筑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探讨秦朝文化艺术的影响第四章:汉朝的建立与统一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掌握汉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4.2 教学内容汉朝的建立:刘邦称帝、汉朝的建立背景汉朝的统一措施:行政区划、法治建设汉朝的对外关系:和亲政策、丝绸之路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衰落,分析汉朝建立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地图、史料展示汉朝的统一措施,加深学生对汉朝统一的认识讨论汉朝的对外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外交往的意义第五章:汉朝的经济发展与变革5.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变革措施及其意义5.2 教学内容汉朝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汉朝的商业与货币:市场繁荣、货币制度汉朝的变革措施:轻徭薄赋、开放民间贸易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农业技术改进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图片、史料展示汉朝农田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如郑国渠、白渠等讨论汉朝商业与货币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六章:汉朝的文化与科技成就6.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文化特点及其成就掌握汉朝的科技发展及其影响6.2 教学内容汉朝的文学:楚辞、汉赋、唐诗的起源汉朝的史书:司马迁与《史记》汉朝的科技成就:农学、天文、医学、工程学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其文学特点通过阅读《史记》选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展示汉朝科技成就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七章:汉朝的宗教与思想7.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宗教信仰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思想体系及其发展7.2 教学内容汉朝的宗教:道教、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汉朝的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体系汉朝的文化政策:尊儒术、废黜百家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道教和佛教在汉朝的传入和传播,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汉朝主要思想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讨论汉朝的文化政策,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思想文化的态度和影响第八章:汉朝的社会生活8.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掌握汉朝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其影响8.2 教学内容汉朝的社会结构:士族、平民、奴隶的地位与生活汉朝的社会生活:生活习惯、服饰饮食、婚姻丧葬汉朝的民间信仰:祭祀、迷信、宗教信仰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的社会结构,分析其社会特点通过图片、文献资料,让学生感受汉朝的社会生活状况讨论汉朝的民间信仰,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社会生活的多元性第九章:汉朝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关系9.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边疆政策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9.2 教学内容汉朝的边疆政策:和亲、军事征服、设置郡县汉朝的民族关系:汉族与匈奴、西域各民族的关系汉朝的边疆开发:丝绸之路、边疆贸易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的边疆政策,分析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通过地图、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汉朝的民族关系和边疆开发讨论汉朝的边疆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民族政策及其现实意义第十章:秦汉文化的传承与影响10.1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文化对后世的传承与影响掌握秦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10.2 教学内容秦汉文化的传承:文字、文学、艺术、科技的传承秦汉文化的影响:政治制度、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的影响秦汉文化在其他文明中的传播:丝绸之路、文化交流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传承,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文献、实例,让学生感受秦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讨论秦汉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昌盛的秦汉文化"展开,共包含十个章节。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2.掌握秦汉文化昌盛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作品;3.通过学习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相关文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秦汉文化的相关图片和文物,引起学生对秦汉文化的猜测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Step 2:学习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15分钟)1.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简要介绍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包括秦朝和西汉初期的繁荣时期,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文化高度发展。

2.秦汉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实用主义为核心,开创了雄伟壮丽的建筑艺术、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巧妙精细的冶炼和制陶技术等,体现了崇尚实用、热爱生活的精神特质。

3.秦汉文化的代表性作品:用现代的展示材料和技术,展示秦汉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兵马俑、汉画等,让学生对秦汉文化的艺术成就有更直观的认识。

Step 3:深入了解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30分钟)1.秦朝的繁荣时期:介绍秦朝的繁荣时期,重点介绍秦始皇的文化建设,包括秦始皇陵的建设、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2.西汉初期的文化昌盛:介绍西汉初期的文化昌盛,重点介绍汉武帝时期的文化发展,包括修建长城、兴修水利等。

3.西汉文化的代表作品:介绍西汉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的《七略》等,让学生了解西汉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

Step 4:秦汉文化的影响(20分钟)1.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介绍秦汉文化昌盛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包括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等。

2.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介绍秦汉文化昌盛时期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包括影响汉字的发展和中医药、陶瓷等传统艺术的繁荣。

Step 5:小结(5分钟)总结秦汉文化昌盛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作品,巩固学生对秦汉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秦汉文化昌盛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5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5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5篇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

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

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评选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六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课题:第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结合教材的分析,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分析蔡伦造纸术的优点。

利用动漫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

通过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许多科学成就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和科技名词突破策略:通过图、文、声、影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造纸术的制作工序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造纸术的制作过程,以及简单的物理学知识。

【课时安排】新授1 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通过百度搜索与本课有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理解,以便准确地把握教材。

然后,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2、视频:搜索并下载《蔡伦的造纸术》、《地动仪》、《厉害了,我的国》等视频。

学生准备:1、通过百度搜索有关古代的书写材料、蔡伦、张衡等人物图片等历史图片,初步了解秦汉文化相关知识。

2、搜集并表演刮骨疗毒等历史故事。

3、自主预习,完成本课的预习问题【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趣味情境探究法;史料分析法;直观教学法;表演历史故事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导入,激趣诱思】师:同学们,世界那么大,你们想出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首先领略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游览秦汉历史博览馆。

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2.分析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等。
3.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秦始皇、汉武帝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他们在秦汉文化昌盛中的作用。
4.强调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的重视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学会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对秦汉文化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秦汉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秦汉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使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文化的特点。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秦汉文化的昌盛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汉文化的魅力。
3.采用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4.加强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梳理秦汉文化昌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要求文字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不少于300字。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发展脉络。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分析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

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对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解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及其影响。

秦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成就。

2. 教学难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

秦汉时期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特点及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等图片,引发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秦汉时期的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文化成就,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1(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

史学家班固和《汉书》。

乐府和乐府诗。

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乐舞的发展。

蹴鞠运动的流行。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课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以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的哪两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答:科学技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2.导入新课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我国古代人民不仅以上两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

3.讲授新课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课本上曾提到《春秋》这部书。

谁记得这是一部什么书?(学生答: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

)我国古代对撰写历史非常重视,很早就有人编写史书。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编写本国的历史。

其中燕、齐、宋、鲁等国都称《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晋称《乘》,楚称《梼杌(táowù)》等等。

秦汉时期,史学有了0新的发展,司马迁和班固就是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一、司马迁和班固(板书)1.《史记》(西汉司马迁)(板书)(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司马迁像》。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司马迁生平的一段小字。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1 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纷争1.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与原因1.3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郡县制1.4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度量衡、货币、文字、法制第二章:秦朝的短期与汉朝的兴起2.1 秦朝的崩溃: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2.2 汉朝的建立:刘邦与汉高祖2.3 汉朝的政治制度:皇帝与丞相、外戚与宦官2.4 汉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儒家思想第三章:汉武帝与西汉鼎盛3.1 汉武帝的登基与改革3.2 开拓边疆:对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的开通3.3 文化教育:太学与郡国学校、科举制度的萌芽3.4 汉武帝的晚年政治与西汉的衰落第四章:东汉的建立与外戚宦官专权4.1 刘秀与东汉的建立4.2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4.3 东汉的政治制度:皇帝与士族、地方行政区划4.4 东汉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商业、佛教传入第五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5.1 科学技术:天文、数学、医学、农学5.2 文学艺术:楚辞、汉赋、唐诗、书法、绘画5.3 秦汉时期的建筑与工程:长城、都城、水利工程5.4 宗教信仰与思想: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的演变第六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6.1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族的扩张与融合6.2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与影响6.3 汉朝的外交政策:朝贡体系与外交使节6.4 汉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汉字、度量衡、服饰、建筑第七章: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7.1 社会阶层与士族制度:士、农、工、商的身份划分7.2 家族与婚姻:家族的重要性、婚姻制度的特点7.3 日常生活:饮食、居住、交通、娱乐7.4 宗教信仰与习俗: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的实践与影响第八章: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8.1 法律的起源与发展:法家思想与法律的关系8.2 汉朝的法律体系:律令、刑法、律学8.3 司法制度:审判、监狱、司法程序8.4 法律的作用与限制:法律的执行与社会公正第九章: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9.1 史书的编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9.2 文献资料的价值:官方文献、私人著述、碑刻文献9.3 考古发现:秦始皇陵、汉墓考古、丝绸之路遗迹9.4 秦汉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第十章:秦汉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0.1 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科技发明10.2 秦汉文化的传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10.3 当代秦汉文化的研究:学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10.4 秦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旅游开发、国际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与原因,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教学的重点。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掌握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3)了解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秦汉文化;(2)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3)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3)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楚辞》、汉代乐府等);3. 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如秦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壁画等);4.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天文历法等);5. 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文献等资料;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事例解析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3. 采用比较法,分析秦汉时期与前后时期的差异;4.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分析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楚辞》、汉代乐府等,引导学生感受秦汉文学的魅力;(3)介绍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如秦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壁画等,引导学生欣赏秦汉艺术的独特风格;(4)探讨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天文历法等,引导学生了解秦汉科技的发展水平;(5)总结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使用初中人教版第一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本课内容以秦汉时期的文化为主,秦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封建社会由形成走向稳定的一个时期的文化,它充分反应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了解我国五千年文化在秦汉时期的特点,并可以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秦汉文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所接触,加上初一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分析。

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是对图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较为兴趣,可能加强多种资料来源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但同时七年级学生本身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可能对这一节课中所介绍到的宗教、文化、哲学缺乏了解,因而在回答中可能出现比较片面的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
1、材料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1)、鲁迅指的是什么著作?
(2)、它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皇帝在为时候?
(3)、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来比划你来猜(老师做了一个“阿弥陀佛”的动作),猜猜这是哪种宗教?
3、谜语:道教重地,请勿嬉笑打一个成语,(不容乐观)
板书设计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宗教
佛教起源
教义
原因(传播)
影响
道教
时间
地点
创始
教主
尊称
教义
原因(传播)
(二)、史学:司马迁
时代
著作
内容
体例
评价
(三)、雕塑艺术: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