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际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种是亲密需求(the need of intimacy ),是人们追求温 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孤独小屋 ✓ 结果:这个探索性的研究表明人对孤独的忍耐力是有差异的,但很难有谁
能无止境地生活在孤独的环境里。
亲和需要与恐惧、焦虑等密切相关。 1.恐惧与亲和需要
⑤ 得到指导(the obtaining of guidance ):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从他人那儿 获得有价值的指导,比如从医生、朋友以及老师等处。
⑥ 照顾他人的机会(the opportunity of nurturance ):在我们对他人健康负有 责任时出现,照顾某人给我们一种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觉。
② 社会融和(social integration ):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有相同的 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通常从与朋友、同事、队友、战友等关系中获得。
③ 价值确定(reassurance of worth ):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 的感觉。
④ 可靠的同盟感(a sense of reliable alliance):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让我们形成在需要时会有人帮助我们的认知。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
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 方面。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1.包容需要 2.控制需要 3.情感需要
二、社会交换理论 三、公平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 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些需要大致可分为三类:包 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1.包容需要
指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沟通、融合、参与、随同 VS 排斥、对立、疏远、退缩 低社会行为的特点是内向、退缩、避免与他人建立关系、拒绝加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四个阶段) 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亲密无间
形同路人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相接触 双向接触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相互作用水平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澡、听音乐或在家学习时才独自一人。与此相对,当人们在学校或是工作的 时候,更倾向于和其他人在一起。并且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得更快 乐、警觉和兴奋。
阿特金森等人认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动机有两种:
一种是亲和需求(the need of affiliation):是一个人寻求 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即人们有需要和他人相伴的倾 向;
莱文格和斯诺克的相互依赖模型:用来说明随着互赖关系的增 加,关系变化的特点。
零接触状态:在两人彼此并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
单向注意与双向注意:一方开始注意到对方,或双方相互注意时, 彼此之间都获得了初步印象。
表面接触:人际关系的真正开始,从双方开始直接交谈的那一刻起, 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
轻度卷入: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 只有小部分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
特点: a.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确立,沟通和交往的内容开 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 b.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 压力。 c.在这一阶段,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己经趋于消失,双方 交往的行为表现己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显示出融合的 自发交往关系。 d.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反馈信息、提供建 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选 择 与 他 人 等 待
低度焦虑 高度焦虑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因 此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人们从关系中获得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形成与维持的重要原因。 人际关系能提供给个体6种重要报酬:
① 依恋(attachment ):指亲密的人际关系提供给个体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这种依 恋小时候指向父母,成人后则针对配偶或亲密朋友。
沙赫特用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 世界的知识。)来解释:提出“面临恐惧的人具有更强烈的亲和 行为倾向”这一假说。
高恐惧状态下,亲和需要强;低恐惧状态下,亲和需要弱。
2.焦虑与亲和需要
面临使人尴尬或自我意识提高但却不带有生理痛楚的情景会引起 人的焦虑反应。
沙诺夫,津巴多研究了焦虑、恐惧与亲和倾向的关系: 高焦虑状态下,亲和需要弱;低焦虑状态下,亲和需要强。
(4)稳定交往阶段。
特点:
随着交往双方接触次数的增加,人们在心理上的共同领域 会进一步增加,并伴有深度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也更深 刻广泛。
此时,人们己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 领域。
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
奥尔特曼和和泰勒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暴露对关系发展的 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是一个“渗透”过一个人的表面,对这个 人的内在自我加深了解的过程。社会渗透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 上发生。
自我层次理论: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兴趣、爱好等方面。
第二层是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可以了解别人对于自 己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自己同别人关系的状况。根据自己 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次的自我信息,也能了解自己 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
Leabharlann Baidu
(1)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 理活动。
“六度间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称“小世界 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 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6个人。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对交往对象及交往深度有高度的选择 性。
抉择:反映了交往着的某种需要倾向、兴趣特征等个性心 理特征。
初步沟通:选定某一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 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
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因情况而异。
(2)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彼此共同的情感领域,进行了角色 性接触,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第三章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吸引 爱情 人际关系的改善
• 三维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 • 公平理论
•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爱情的类型
•爱情的三角理论
• 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
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 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 关系。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人际关系研究 (二)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VS追随、模仿、受人支配
拒绝型的人倾向于谦逊、服从,在与他人交往时拒绝权利 和责任。
独裁型的人则好支配、控制他人,喜欢最高的权力地位。
② 社会性寂寞(social loneliness ):当个体缺乏社会融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 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很多时候,寂寞是因生活变化使我们离开朋友或亲密伙伴而引 起的。
有些人长期受寂寞折磨,不受生活变化的影响,这被称为慢性 寂寞( chronic loneliness ),这些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都 将受到影响。
3. 情感性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大类:
▪ 连属情感: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 ▪ 分离情感: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一)亲和需要
1.恐惧与亲和需要 2.焦虑与亲和需要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三)摆脱寂寞
(一)亲和需要
✓ 实验:拉森等人对人们的时间利用进行了研究(呼机实验) ✓ 结果:人们在将近3/4的非睡眠时间中都与他人在一起,只有在做家务、洗
入团体等。这种人会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主动参加社 会活动。 超社会的人则与此相反,主动与别人交往接触,故意引起别人注 意。但可能因其行为强度和方式表现得太过分而引起别人的反感。 舒兹认为适当的行为应该是社会性行为,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 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控制需要
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亦即个体在权力问题 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三)摆脱寂寞
寂寞(loneliness)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 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数量上;质量上。
要注意的是,寂寞与孤独(aloneness)不同,孤独是一种与 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孤独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
魏斯(1973)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将寂寞分为:
① 情绪性寂寞(emotional loneliness):由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所引起的寂寞
18
19
重点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 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适当的自我暴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 自我暴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
奥尔特曼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认为 人际关系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表面接触才是人际沟通的真正开始,此时仍 未有共同的心理领域
17
轻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较少,双方心理世 界只有小部分重合
中度卷入: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双方心理 世界有大部分重合
深度卷入:双方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 心理领域,心理世界高度重合
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双方的心理世界不 可能是完全重合的,彼此都有自己隐私的部分。
特点: a.双方的沟通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 渐增加。 b.人们的话题仍未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或隐私敏感区。 c.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d.彼此还都注意遵守交往规范,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即使关系破裂也无所谓。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
中度卷入:交住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双方的心理世界 也有较大的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
深度卷入: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 的心理世界高度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
交往之前,彼此未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双方 处于零接触状态
一方开始注意对方,或双方相互注意时,交 往才开始,但没有情感的卷入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 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特点:
1. 个体性
角色因素退居次位,对方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对象成了主要问题。
2. 直接可感性
在人们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并且是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的。
(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二)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在家人、亲密朋友等关系中往往遵循这种模式。 (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 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3)对等互惠(equality matching):双方 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