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文章阐述了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并就中职学校在顺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计算机专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其专业性却非常强,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问,如何安排学习的课程,是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课程安排犹如蜻蜓点水,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软件、程序设计、网络等各方面均有涉足,但可能到毕业时,大部分学生没有一门课程学得好、学得精。因为在学生的培养七没有方向性,导致课程设置没有重点,因而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二)教学模式没得到真正意义的改变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重点”的“填鸭式”教学。不过是在手段上有了一定的改变:由过去的粉笔+黑板+语言的抽象的“满堂灌”变为了如今的网络+多媒体+语言的形象的“满堂灌”而已。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仅仅只是简单的将课本表述转换到电脑上,成了数字化、形象化、大容量的“新式课本”。这样简单的教学内容的“搬家”,导致知识的不可变性。教师只注重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制作成多

媒体课件,却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更新,这样,失去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更何况,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复合化的知识,他们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课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但是,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却扼制了这种必要性。

(三)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各学科的教学都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一社会需求同样反映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的各种动手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局限性。

除了实验课时不足以外,另外一大难题就是缺乏专门的实验设备。比如网络教学中,能够进行的实验一般就仅仅只能是双绞线的制作、对等网的组建、Windows 2000 Server(或Windows 2003 Server)的安装与配置、IIS安装与配置、DNS服务器等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可能有些学校连这些基本的实验课都难以满足),以上某些实验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亲白动手完成,多数情况下,都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能真正得到锻炼。而对于交换机配置、路由器的配置、网络管理等实验则可能根本就不能进行,使学生缺少更多的实验机会,其实践操作能力便可想而知:最终导致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对实验热情也不高,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不合格

(四)教学评价不够客观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不够客观性、现在的考核仍然是以记忆、理解、判断、综合及简单应用书本知识为标准,计算机考核评价系统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学生机械地记忆课本知识,只要对这些知识掌握得全面、牢固、准确,在考试中也就很容易得到高分。这种评价,考核的只是学生的“背书”能力,而扼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不用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更何况,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专业,这样,无疑违背了该专业的实际,学生在走人社会后当然难以择业。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培养目标的转变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无论是软件人才还是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在人才结构的配备比例上严重失调,由于低端人才短缺(即应用型人才——信息化办公应用人才、图形艺术设计师、网络安装与维护等),使得大量的中端人才‘不得不从事一些非常低端的工作,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一种浪费。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变

为能力培养。尽管这些年来,所有的中职学校都在这方面不断的在努力,但还远远不够,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在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大部分原因则是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动手能力不强。比如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小型网络的组建与管理等,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参与,也必须有扎扎实实的动手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传授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转变

1.课程设置的改变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大范围的描述,它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有很多,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各类程序编写语言、专业英语、计算机平面与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局域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广告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等等。所以,我们开设的课程涵盖面也就非常广泛。但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将所设置的每门专业课程都学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程设置方面来一个改变呢?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两大类。

(1)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类行业(职业群)的公共基础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

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这一模块可作为必修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

(2)职业定向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项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的目标。这一模块可以开设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和学习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专心地学习并一定要学好一到两门课程。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实践环节的改变

实践环节是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因此,实践环节的实施和管理是一个严肃的课题。而计算机专业又恰恰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实践在该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前的实训环节有很多方面我们很少涉及,甚至根本不涉及,即使有实践也主要是在教室里以传授知识为主来完成,这无疑是纸上谈兵,而且对于实践环节的管理也较为松散。

校企结合是一个大的趋势,很多学校的某些专业都相应建立了这样的合作基地。我们可以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但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一下容纳大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办学资源,结合教学需求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以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