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实验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和兴趣,尊重实验规则,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燃烧的条件及实验探究。
2.实验方法和规则的学习。
难点1.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2.燃烧条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燃烧条件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实验过程的演示PPT。
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实验记录本、安全护目镜。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单地介绍燃烧和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回忆并总结了一下。
实验操作1.实验1:火柴能否在水中燃烧–步骤:•把盛有水的玻璃杯放在金属铝箔上,使其与不燃物质隔开。
•挑起火柴,让火柴燃烧。
•把燃烧的火柴放到盛有水的玻璃杯里。
–结论:•火柴在水中不能燃烧。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水中的氧气浓度太低,远远不足以维持火柴的燃烧。
2.实验2:火柴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步骤:•在玻璃杯里放入铁裁片、紫色的石墨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酸性紫色13分子和硝酸。
•点燃火柴,立刻将火柴插入盛有以上物质的玻璃杯里。
–结论:•燃烧只在火柴接近杯口时进行,而且是被限制在杯口狭窄的燃烧区内。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燃烧区的氧气浓度比较高。
3.实验3: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步骤:•先取两支蜡烛,放在两个不同的玻璃瓶里。
•一支蜡烛燃烧时,另一支蜡烛待燃烧开始后立刻把瓶口靠近第一瓶内的燃烧蜡烛,尽可能让它们的瓶口几乎相接在一起。
–结论:•两个蜡烛在不同的氧气含量的情况下,燃烧的时间不同。
两个蜡烛都是呼吸出的CO2让灭,而不是缺氧灭。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瓶内的氧气浓度比瓶外的要低,当两个瓶瓶口相接时,外面的氧气很难进入内部,致使其中一个瓶内的氧气不足,蜡烛燃烧减缓。
实验总结让同学们对实验进行总结,回答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的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燃烧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基本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铁丝、棉花球等。
2.实验药品: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课件:燃烧的条件的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化反应、氧化剂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对燃烧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防火、灭火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新)人教版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拟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教学难点】实验的标准操作【教学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剪刀、水等。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可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起来了,而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可观察到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可以燃烧。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部,可观察到:刚开始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没有燃烧,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到达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点燃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不留空隙,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案标题: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
2. 掌握燃烧所需的三要素。
3. 能够描述和解释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和方程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燃烧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2. 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3. 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和方程式。
4. 燃烧实验的设计及观察。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白板和马克笔。
2. 实验器材:可以进行简单燃烧实验的材料(例如蜡烛、纸张等)。
3. 实验用具:安全火柴、点火器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燃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曾经在生活中观察到什么事物可以燃烧?燃烧是怎样发生的?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使用PPT或白板,简要介绍燃烧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解释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分别进行讲解。
步骤三:燃烧反应示意图与方程式(10分钟)1. 展示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包括燃料、氧气和产物。
2. 讲解燃烧反应的方程式,强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
步骤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分组进行简单燃烧实验,例如点燃蜡烛或燃烧纸张。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整理实验记录。
3. 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为什么燃烧会停止?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燃烧的应用领域,例如火灾的预防和化学反应中的燃烧。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通过问题回顾课堂要点,确保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基本过程有清晰的理解。
2.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燃烧相关的小研究课题,鼓励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燃烧反应和防火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探究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特点,例如在缺氧条件下的燃烧。
拓展活动:1. 参观当地的消防局或化学实验室,了解相关的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一、知识回顾
1.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伴有较大的放热现象。
2.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着火点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
2. 掌握燃烧的实验方法和现象。
三、教学过程
1. 实验一:可燃物质燃烧现象
(1)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玻璃棒。
(2)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玻璃棒,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下。
(3)实验现象:玻璃棒燃烧产生火焰。
2. 实验二:燃烧的条件
(1)实验器材:酒精灯、质量秤、火柴、试验台。
(2)实验步骤:取一小块含有酒精的可燃物质,称量其质量。
将可燃物质放入酒精灯中,点燃酒精灯。
用火柴点燃可燃物质。
(3)实验现象:可燃物质燃烧产生火焰。
四、作业
1. 列举三种不同的可燃物质。
2. 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燃烧引发的危险事件?如何预防?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实验现象,希望同学们掌握燃烧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对燃烧事故的发生。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初中化学人教2011课标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若操作不当,会失火,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以保证安全。
另外,我们班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盲目一味地做实验,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更缺乏对所做实验进行总结的能力。
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活跃了课堂气氛。
天水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今后化学的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07-03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课班级:姓名:日期:2014年12月24日【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角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步骤】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现象是,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现象是。
(2)取一薄铜片放在三角架上,在左右两侧分别放入小块等在的纸片和乒乓球碎片,加热铜片的中部,现象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
3.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或空气)。
你的设计方案是:。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①②③。
[拓展训练]1.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1)必须是可燃物(2)燃烧必须要有氧气(3)温度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磷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讨论并将下表补充完整.[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他重新设计了图3装置,你认为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按图2装置实验结束后,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朝下略浸入水面下(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多少呢?”你的预测是大约为理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
初中化学_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案例【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3.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实验用品】演示实验用品: 棉花、水、酒精、坩埚钳、石棉网、烧杯、湿抹布、酒精灯、火柴学生实验用品: 棉花、坩埚钳、酒精灯、火柴、乒乓球碎片(着火点180℃左右)、滤纸碎片(着火点245℃左右)、木屑(着火点210℃-230℃)、煤粉(300℃-500℃)蜡烛、薄铜片、三角架、烧杯、镊子、石棉网、药匙创新实验用品: 塑料瓶、棒棒冰瓶、小苏打、食醋【温馨提示】1、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烧杯, 备用2、燃烧物不要过大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 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 防止火焰烧到身体。
【教学过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 好奇心较强, 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 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 若操作不当, 会失火, 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 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 以保证安全。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 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 用烧杯扣起来, 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 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 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 然后通过启发、诱导, 让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 密度变小, 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本节实验探究课, 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目标,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教材、幻灯片、实验器材(如蜡烛、打火机、燃烧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5分钟)
1.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思考:当火炬被点燃时,为什么会有火焰?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2.讲解燃烧发生的条件:有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3.通过示意图或实验说明每个条件对燃烧的重要性。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组织学生观看老师进行的燃烧实验,如点燃蜡烛或使用燃烧器。
2.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讨论解析(10分钟)
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火焰、燃烧速度等现象。
2.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总结燃烧的条件及其原理。
2.强化学生对燃烧知识的理解。
教学延伸:
1.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燃烧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分析其是否具备燃烧的条件。
评价反馈:
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是否准确。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再次复习燃烧的条件及其原理。
《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教学过程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下面是一份关于燃烧条件的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2. 学习燃烧的三要素。
3. 掌握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指物质在具备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快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和热的过程。
2. 燃烧的发生条件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燃料: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煤炭、化学物质等。
- 引燃温度: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也称为燃烧点或引燃点。
- 氧气:供给燃料与氧气反应所需的氧源。
3.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过程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才能持续进行:- 燃料:提供可燃物质,是燃烧发生的基础。
- 氧气: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它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 点火源:引发燃料与氧气反应的能源,包括火柴、打火机等。
4. 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燃烧时,燃料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
与此同时,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包括热能、光能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
2. 讲解: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3. 探究: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材质的物质在火焰中燃烧的现象,并讨论引燃温度的区别。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燃烧的三要素。
提问: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要素,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5.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使用房间中的物质进行燃烧,并记录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6. 总结:让学生总结燃烧的发生条件和三要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7. 提问: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灭火时要采取什么措施?教学板书:燃烧条件:- 燃料- 引燃温度- 氧气燃烧的三要素:- 燃料- 氧气- 火源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释放能量:热能、光能等教学延伸:1. 继续探究不同物质的引燃温度以及燃烧的生成物。
2.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应用,如火灾的防范和控制、能源的利用等。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
(2)掌握燃烧过程中物质数量守恒的定律。
二、实验原理
燃烧是一种无机物质中氧元素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化学反应,它包含一个也可以称作火的热量耗散的过程。
需要燃烧的四个条件是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三、实验准备
(1)准备实验用具:安全桶、安全帽、橡胶瓶、蜡烛、棉花、餐巾纸、打火机等;
(2)准备实验台:放置橡胶瓶,让其位于安全桶中,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内;
四、实验步骤
(1)将一片棉花放置在橡胶瓶内;
(2)将橡胶瓶装入安全桶中;
(3)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中;
(4)将餐巾纸放置在安全桶中;
(5)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的蜡油;
(6)在安全桶中关闭盖子;
(7)观察棉花是否燃烧。
五、安全须知
(1)本实验必须年满18岁或以上;
(2)本实验应在室外空气节奏或有良好通风的室内进行;
(3)实验时应佩戴口罩;
(4)实验时禁止吸烟;
(5)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使用安全桶。
六、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实验,可以发现棉花燃烧的过程中氧气能够使燃料(棉花)燃烧,而高温和火花(打火机)则是辅助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从而可以得出:燃烧是一种物质加热使之分解成另一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同时,这也验证了物质守恒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星关区层台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
研讨课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钱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四、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