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合集下载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一)实验目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了解、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活体结构和分析体育动作等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指导课余训练和竞赛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重视实验教学与体育运动专业密切联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重视活体观察和关节、肌肉运动功能的实践体会。

3、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以平时成绩20%、口试成绩40%、笔试成绩40%综合考核。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二、实验内容实验一:观察细胞的类型、形态结构。

1、观察细胞的类型。

2、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

说明和要求:1、了解细胞类型,理解不同形态细胞与其功能关系。

2、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二:观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

1、观察上皮组织的结构。

2、观察结缔组织的结构。

3、观察肌组织的结构。

4、观察神经组织的结构。

说明和要求:1、掌握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比较各类上皮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软骨组织的结构及分类、骨组织的结构,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

3、掌握骨骼肌肌原纤维的结构。

4、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了解神经纤维的组成及结构。

实验三:观察骨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骨的一般形态。

2、观察骨的结构。

说明和要求:1、掌握骨的分类方法。

2、掌握不同类型骨的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四:观察关节结构与分类1、观察骨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结构。

2、观察关节的分类模型。

说明和要求:1、了解人体骨连接的类型。

2、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3、掌握关节的分类。

实验五:观察全身各骨1、观察上肢骨。

2、观察下肢骨。

3、观察躯干骨。

说明和要求:1、掌握全身各骨的组成及特点。

2、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运动解剖学是新生入学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运动系统的功能。

根据学院的实验室条件和教学的针对性,本学期计划做两个实验和一个实训环节的教学。

本学期要求学生最少要完成1个实验和至少1个实训环节的报告。

实验和报告共占总成绩的20%。

这两个报告要求每人一份,未参加实验和实训环节不能完成实验报告的学生,按文理学院的要求,不能给最终的总成绩,也就是该门课程为不及格。

下述内容根据教学情况任选2个。

一、关于骨骼的实验(一)实验内容1.观察骨的一般形态和结构2.观察新鲜骨内部结构(二)实验目的1.观察4种形态骨,掌握骨的分类方法及形态结构特征。

2.通过观察长骨的纵切标本、解剖猪股骨,掌握骨的构造。

(三)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4种骨标本及剖面标本、新鲜猪股骨。

解剖镊、骨锯。

(四)方法与步骤1.观察4种形态骨取干枯的肱骨、腕骨、颅顶骨、椎骨个一块,根据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形态特征,能区别上述骨个属何形态的骨,注意观察长骨两端(骺端)游离面较为圆滑的关节面。

结合观察骨剖面标本,注意骨密质与骨松质的分布情况。

2.解剖猪股骨取猪股骨,用骨锯从股骨头沿股骨颈及股骨体长轴,将骨锯成前后两半,并将锯开的骨取下,观察以下结构:①用解剖镊将骨体表面骨膜撕开,观察骨外膜,其外层致密,内层较疏松。

骨内膜紧贴着骨髓腔表面。

②观察剖开骨两端关节表面覆盖关节软骨,骺端内部为骨松质骨体内部为骨密质。

结合观察干枯骨的股骨纵切标本,仔细观察骺端的骨松质骨小梁排列特点,辨认出压力线和张力线。

思考压力线和张力线的功能。

③观察剖开新鲜猪股骨,可见充盈骺端骨松质小腔隙内鲜红色的红骨髓,在骨体中央骨髓腔内充盈着黄骨髓。

思考红黄骨髓的功能。

(五)实验作业按文理学院体育系实验报告的要求,根据实验的观察结果,写一份实验观察报告。

二、关于骨骼肌的实验(一)实验内容1.观察主要肌肉的位置、形态。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10040201201学分:4学分总学时:72学时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先修课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教学要求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三、教学内容绪论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造(自学)第一节细胞与细胞间质一、细胞;二、细胞间质。

第二节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组织(在骨骼肌总论中介绍;四、神经组织(在神经总论中介绍。

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和骨连结一、骨的概述;二、骨连结概述;三、上肢骨及其连结;四、下肢骨和下肢骨连结;五、躯干骨及其连结;六、颅骨及其连结。

第二节骨骼肌一、骨骼肌总论;二、上肢肌;三、下肢肌;四、躯干肌;五、头颈肌。

第三节肌肉工作分析一、肌肉配部规律;二、肌肉的协作关系;三、肌肉的工作性质;四、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五、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第四节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一、动作分析介绍;二、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三、动作分析举例。

第三章内脏第一节总论一、内脏的一般结构;二、腹部的分区和主要脏器体表投影。

第二节消化系统一、消化管;二、消化腺。

第三节呼吸系统一、呼吸道;二、肺;三、憋气与屏息。

第四节泌尿系统一、肾;二、输尿管;三、膀胱;四、尿道。

第五节生殖系统。

第六节胸膜、纵隔和腹膜一、胸膜;二、纵隔;三、腹膜。

第七节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一、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二、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三、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脉管系统第一节心血管系统一、概述;二、心脏;三、血管;四、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汇总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汇总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目的和性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属于形态观察为主,并通过与体育技术动作的联系,达到在运动锻炼、体育训练中应用解剖学知识,并为学习人体科学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解剖学基础。

该课程主要观察分析人体基本组织、人体各大系统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

基本要求:重视实验课教学,做好实验准备、并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表达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主要采取的是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严把预习、实验、实验报告3个环节。

每6人为一实验小组,每项实验以小班为单位,约20人。

三、课程学时本实验课实验总学时为24学时。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的成绩为100分,考试采用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给出。

其中笔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验课出勤、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能力等情况确定。

凡是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实验课成绩记为不及格:1、实验课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者。

2、实验报告缺少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实验不认真,敷衍了事,且屡教不改者。

4、实验课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系(部、院)领导批准后,随下一届重修相应的实验课,参加考试。

实验课重修次数不得超过2次。

五、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

七、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观察细胞和组织切片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二、实验器材: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实验二上肢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熟悉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的结构4.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二、实验器材:人上肢骨干标本,上肢骨模型,人体骨架模型实验三下肢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形态、结构2.掌握骨盆的构成及髋、膝、足关节的结构及运动形式二、实验器材:人下肢骨干标本,人体骨架模型实验四:中轴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躯干骨及椎骨的形态、结构2.掌握躯干骨颅骨的连接方式3.掌握脊柱的连接方式及胸廓的构成二.实验器材:人中轴骨干标本,椎骨模型,人体骨架模型实验五上肢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上肢肌肉的分布和组成2掌握常见肩关节、肘关节运动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二. 实验器材:人体全身肌肉模型实验六下肢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下肢肌肉的分布和组成2掌握常见髋关节、膝关节运动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二、实验器材:人体全身肌肉模型实验七躯干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躯干肌、头肌的分布和组成。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实践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一:全身骨观察实验内容:在人体骨架上辨认出各部骨的组成、名称;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各散骨标本的部位;熟练掌握各骨的骨性标志。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颅主要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模型)实验项目二:全身骨连结观察实验内容: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分类。

观察并掌握上、下肢各关节的组成、结构、观察躯干骨和颅骨的连结。

拼接各主要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并根据其结构讨论运动功能。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结构;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运动。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肩、肘、腕、髋、膝、踝、手、足等关节标本(模型),脊柱、骨盆、骨关节分类模型。

实验项目三:全身骨骼肌观察实验内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运动功能;演示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及功能;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全身肌肉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

实验项目四:内脏和心血管器官观察实验内容:观察消化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呼吸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主要动脉的分支与分布;观察心的营养血管。

实验教学要求: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了解心的位置及左右、上下、前后的毗邻关系,熟悉心的位置;掌握血液循环主要途径。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目的和性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属于形态观察为主,并通过与体育技术动作的联系,达到在运动锻炼、体育训练中应用解剖学知识,并为学习人体科学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解剖学基础。

该课程主要观察分析人体基本组织、人体各大系统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

基本要求:重视实验课教学,做好实验准备、并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表达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主要采取的是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严把预习、实验、实验报告3个环节。

每6人为一实验小组,每项实验以小班为单位,约20人。

三、课程学时本实验课实验总学时为24学时。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的成绩为100分,考试采用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给出。

其中笔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验课出勤、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能力等情况确定。

凡是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实验课成绩记为不及格:1、实验课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者。

2、实验报告缺少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实验不认真,敷衍了事,且屡教不改者。

4、实验课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系(部、院)领导批准后,随下一届重修相应的实验课,参加考试。

实验课重修次数不得超过2次。

五、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

七、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观察细胞和组织切片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二、实验器材: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实验二上肢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熟悉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的结构4.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二、实验器材:人上肢骨干标本,上肢骨模型,人体骨架模型实验三下肢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形态、结构2.掌握骨盆的构成及髋、膝、足关节的结构及运动形式二、实验器材:人下肢骨干标本,人体骨架模型实验四:中轴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躯干骨及椎骨的形态、结构2.掌握躯干骨颅骨的连接方式3.掌握脊柱的连接方式及胸廓的构成二.实验器材:人中轴骨干标本,椎骨模型,人体骨架模型实验五上肢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上肢肌肉的分布和组成2掌握常见肩关节、肘关节运动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二. 实验器材:人体全身肌肉模型实验六下肢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下肢肌肉的分布和组成2掌握常见髋关节、膝关节运动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二、实验器材:人体全身肌肉模型实验七躯干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躯干肌、头肌的分布和组成。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英文名称:SportsAnatomy课程编码:学分:2分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执笔人:张延审订人:范克全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与体育运动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先导课,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常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才能很好地学习后读的人体科学类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掌握人体环节运动规律及体育锻炼的解剖学依据。

要求掌握:1.掌握人体的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掌握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3.应用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肌肉工作的规律和力学特性。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目的、观点和方法。

掌握常用解剖学术语。

重点与难点:人体基本方位术语教学内容:1.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2.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3.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4.运动解剖的研究内容和方法5.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6.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1学时)教学目的:了解细胞的形态,掌握细胞的结构及主要细胞器的名称和功能。

掌握细胞间质的概念,了解细胞间质的形态、成分,了解细胞间质的功能。

重点与难点:细胞的结构及主要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内容:1.细胞2.细胞间质第二章基本组织(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组织的概念、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与主要功能。

重点与难点: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与主要功能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组织4.神经组织第二篇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第三章运动系统(14学时)教学目的:掌握骨的形态、分类、结构与功能,了解骨的理化特性及年龄特征;掌握关节的结构与运动形式;掌握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了解骨骼肌的辅助结构、分类和命名原则。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属性:必修(学科专业基础课)学时:14 学分:0.5开课学期:一、二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体育教育课程简介:《运动解剖学》课程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理论知识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观察标本、模型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体育活动和指导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器官、系统组成;掌握运动系统(骨、关节和肌肉的构造和功能;全身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主要关节的构造、功能及运动;主要肌肉的位置和功能);掌握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胃、小肠、肝、气管、肺、肾、等器官的位置、主要结构特点和功能);脉管系统(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构造、血管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了解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感觉器官(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和组成;视器、前庭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位置、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主要器官(脊髓和大脑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点;主要的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的位置及其激素的功能)。

一、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1:观察人体骨1、教学内容利用骨架和散骨,观察人体诸骨的名称、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

2、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骨的名称。

(2)掌握人体骨的形态。

(3)掌握人体骨的相对位置。

实验项目2:观察人体躯干骨1、教学内容观察人体椎骨、胸骨、肋骨的分布与结构特征,观察人体脊柱、胸廓的结构。

2、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躯干骨的组成和位置分布。

(2)掌握椎骨、胸骨、肋骨的形态结构及其表面特征。

(3)理解脊柱骨和胸廓骨的相对位置。

实验项目3:观察人体上肢骨1、教学内容观察人体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槎骨、腕骨和指骨的分布与结构特征。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12.实践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一:全身骨观察实验内容:在人体骨架上辨认出各部骨的组成、名称;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各散骨标本的部位;熟练掌握各骨的骨性标志。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颅主要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模型)实验项目二:全身骨连结观察实验内容: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分类。

观察并掌握上、下肢各关节的组成、结构、观察躯干骨和颅骨的连结。

拼接各主要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并根据其结构讨论运动功能。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结构;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运动。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肩、肘、腕、髋、膝、踝、手、足等关节标本(模型),脊柱、骨盆、骨关节分类模型。

实验项目三:全身骨骼肌观察实验内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运动功能;演示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及功能;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全身肌肉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

实验项目四:内脏和心血管器官观察实验内容:观察消化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呼吸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主要动脉的分支与分布;观察心的营养血管。

实验教学要求: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了解心的位置及左右、上下、前后的毗邻关系,熟悉心的位置;掌握血液循环主要途径。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实践内容及教案要求实验项目一:全身骨观察实验内容:在人体骨架上辨认出各部骨的组成、名称;根据教案内容,分辨出各散骨标本的部位;熟练掌握各骨的骨性标志。

实验教案要求: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颅主要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模型)实验项目二:全身骨连结观察实验内容: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分类。

观察并掌握上、下肢各关节的组成、结构、观察躯干骨和颅骨的连结。

拼接各主要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并根据其结构讨论运动功能。

实验教案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结构;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运动。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肩、肘、腕、髋、膝、踝、手、足等关节标本(模型),脊柱、骨盆、骨关节分类模型。

实验项目三:全身骨骼肌观察实验内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运动功能;演示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实验教案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及功能;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全身肌肉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

实验项目四:内脏和心血管器官观察实验内容:观察消化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呼吸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主要动脉的分支与分布;观察心的营养血管。

实验教案要求: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了解心的位置及左右、上下、前后的毗邻关系,熟悉心的位置;掌握血液循环主要途径。

运动解剖学实验

运动解剖学实验

实验步骤
(一)中轴骨的观察 先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明中轴各骨的名 称和各骨的邻接关系; 然后确定它们在活体中各自的部位。 观察中轴各骨形态结构及骨标标志。
(二)上肢骨的观察 先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明上肢各骨的名 称和各骨的邻接关系; 确定它们在活体中各自的部位。 观察上肢各骨形态结构及骨标标志。
实验步骤
(一)新鲜离体猪胃的解剖观察 1、识别胃的分部及形状: 胃大弯,胃小弯; 贲门、幽门; 胃底、胃体。 2、将猪胃进行纵剖和横剖,观察胃壁构造: 胃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胃壁肌层三层肌纤维走向; 胃内膜的形态(胃区、胃小凹、粘液)。
(二)将猪的十二指肠、回盲肠、结肠解剖、用放大镜观察: 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 回盲瓣; 脂肪垂、结肠带、结肠袋。 (三)解剖猪肝、胆囊和胰,用放大镜观察: 肝的外形,肝门部位主要管道及分支; 肝小叶; 肝管,胆囊的外形; 胰的外形;胰总管。 (四)对照挂图及模型的观察进一步明确人体消化器官的形 态结构特点。
实验内容
(一)解剖观察去皮、去肉的猪腿关节。 解剖观察后腿的“膝”(“踝”)关节的形态 结构特点。 解剖观察前腿的“髋”(“肘” )关节的形态 结构特点。 (二)观察各种关节被动运动的情况。 (三)验证各关节的基本构造对关节运动轴性的 影响。
实验步骤
(一)观察去皮、去肉的猪前、后腿“膝“(肘)关节、 “髋“(肩)关节等做各种被动运动的情况。 (二)解剖观察猪腿部的各种关节: 1、选择合适部位剪开关节囊,观察关节面形状;触摸关 节面软骨;剥离、辨认关节囊的纤维层及滑膜层。 2、观察韧带(关节囊外的、关节腔内的)配布情况。 3、观察关节腔内软骨尤其是“半月板”的形态结构。 4、区分肌腱与韧带。观察骨膜与肌腱、韧带、关节囊的 纤维层之间的关系。 (三)观察人体关节的挂图及模型,验证关节的基本构造 对关节运动轴性的影响。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隶属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学科。

(二)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三)学时数:本课程38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的概念。

2、熟悉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常用的解剖学方位术语。

3、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内容、目的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运动系统一、骨的概述1、了解骨的分类。

2、掌握骨的构造。

3、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年龄特征。

4、了解骨的发生与生长、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二、骨连结的概述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2、掌握动关节、关节运动幅度的概念。

3、熟悉关节的结构、运动及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4、了解关节的分类、体育运动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三、肌肉的概述1、掌握肌肉的大体结构、物理特性。

2、熟悉肌肉工作的基本概念:原动肌、对抗肌、动力性工作、向心工作、离心工作、静力性工作、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初长度、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被动不足、肌拉力线等。

3、了解肌肉的配布规律、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肌肉的辅助结构。

四、上肢1、上肢骨(1)掌握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关节面名称。

(2)熟悉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位置,主要肌肉、韧带附着点的名称。

(3)了解腕骨、掌骨、指骨的一般形态特征。

2、上肢骨连结(1)掌握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辅助结构名称和功能、运动。

(2)熟悉肩带的连接与运动、腕管的概念。

(3)了解手骨之间的连结。

3、上肢肌(1)熟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的位置、主要功能。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运动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对于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等相关知识,并掌握其在运动中的作用和变化。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并能够描述其运动学特征。

2. 理解人体肌肉系统的分类和功能,掌握肌肉与运动的关系。

3. 掌握关节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了解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4. 理解运动过程中涉及的动作和动力学原理,构建运动分析模型。

5. 能够应用运动解剖学知识,评估和改善运动技能的执行。

三、教学内容1. 骨骼系统1.1 骨骼分类及特征1.2 骨骼系统的组成及结构1.3 骨骼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2. 肌肉系统2.1 肌肉分类及特征2.2 肌肉结构及功能2.3 肌肉与运动的关系3. 关节系统3.1 关节的分类及特征3.2 关节结构及功能3.3 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4. 运动分析4.1 动作的分类及特征4.2 动力学原理在运动中的应用4.3 运动分析模型的构建5. 运动技能评估与改善5.1 运动技能评估方法5.2 运动技能改善的基本原则5.3 运动解剖学在运动技能改善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探讨运动解剖学在运动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分享。

五、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国内外运动解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关的图像、动画和视频素材。

3. 实验设备:人体骨骼模型、肌肉模型、关节模型等。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Ⅰ前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是系统观察人体各部位的组成,器官的形态、位置,验证理论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并加深理解。

通过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位主要构成,主要器官形态和位置,为运动人体科学类及其他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解剖学的基础。

本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同学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掌握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熟悉内容和介绍了解内容,有的内容留给同学自学。

三.教学参考时数为20学时。

四.教材:《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世昌,1版,2006年。

Ⅱ正文实验一运动系统(骨)一教学目的学习人体骨的形态、颅骨的形态、各分离颅骨的位置。

学习躯干骨的形态和位置。

学习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胫骨、髌骨、腓骨、足骨的位置和形态及骨性标致志和体表标志。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颅骨的形态、各分离颅骨的位置。

(二)了解躯干骨的形态、各骨的位置。

(三)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胫骨、髌骨、腓骨、足骨的形态、位置、骨性标志和形成的体表标志。

三教学内容(一)骨的构造。

颅骨、分离颅骨、椎骨、胸骨、肋。

(二)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胫骨、髌骨、腓骨、足骨。

实验二运动系统(骨连结)一教学目的 1学习人体脊柱、胸廓和四肢骨的连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
.实践内容及教案要求
实验项目一:全身骨观察
实验内容:
在人体骨架上辨认出各部骨的组成、名称;根据教案内容,分辨出各散骨标本的部位;熟练掌握各骨的骨性标志。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颅主要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主要仪器设备:
人体骨架标本(模型)、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模型)
实验项目二:全身骨连结观察
实验内容:
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分类。

观察并掌握上、下肢各关节的组成、结构、观察躯干骨和颅骨的连结。

拼接各主要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并根据其结构讨论运动功能。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结构;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
的运动。

主要仪器设备:
人体骨架标本(模型),肩、肘、腕、髋、膝、踝、手、足等关节标本(模型),脊柱、骨盆、骨关节分类模型。

实验项目三:全身骨骼肌观察
实验内容:
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运动功能;演示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及功能;掌握上、下肢及躯干
部主要骨骼肌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
人体全身肌肉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

实验项目四:内脏和心血管器官观察
实验内容:
观察消化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呼吸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主要动脉的分支与分布;观察心的营养血管。

实验教案要求: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
形态和大体结构;了解心的位置及左右、上下、前后的毗邻关系,熟悉心的位置;掌握血液循环主要途径。

主要仪器设备:
消化系统模型和图片,呼吸系统模型和图片,气管及支气管树模型,左右肺模型,心脏模型和图片,全身动脉分布模型。

.考核方式及其成绩评定标准
与课程考试相结合,根据实验报告、常用解剖标志辨识、平时表现等综合评定方法进行考核。

分数分配的百分比:实验报告,解剖标志辨识,实验考勤等。

运动生理学课程实验大纲
、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
.实践内容及教案要求
实验项目一:肺活量的测定
实验内容:
了解肺通气功能测定的各种方法。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肺量计的介绍,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深吸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以及最大通气量的测定。

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变化。

主要仪器设备:
肺活量计
实验项目二:人体安静时动脉血压和脉率的测定
实验内容:
掌握人体动脉血压间接测定的方法和脉搏指触法。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动脉脉搏测定方法,了解安静时脉搏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理;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过程中测定脉搏的意义。

主要仪器设备:
台式血压计、听诊器、秒表。

实验项目三:人体在运动后动脉血压和脉率的测定
实验内容:
掌握人体动脉血压间接测定的方法和脉搏指触法,并观察运动对人体动脉血压和脉搏的
影响。

观察运动前后动脉血压的变化。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人体动脉血压间接测定的方法和脉搏指触法,并观察运动对人体动脉血压和脉搏的
影响。

观察运动前后动脉血压的变化
主要仪器设备:
台式血压计、听诊器、秒表。

实验项目四: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
实验内容:
掌握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方法。

实验教案要求:
事先了解受试者的身体状况,随时注意观察反应,以免发生意外,掌握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
台阶(男、女)、自行车功率计、秒表、心率遥测仪、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

实验项目五: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实验内容:
掌握前庭功能稳定性测定的方法。

评定前庭功能稳定性。

实验教案要求:
注意观察在不同时间、不同机能状态时前庭功能的差异,加强保护,以免跌倒受伤。

主要仪器设备:
前庭旋转椅、血压计、听诊器、节拍器、评分表、皮尺、秒表。

.考核方式及其成绩评定标准
与课程考试相结合,根据实验报告、常用解剖标志辨识、平时表现等综合评定方法进行考核。

分数分配的百分比:实验报告,解剖标志辨识,实验考勤等。

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大纲
、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
.实践内容及教案要求
实验项目一:止血、包扎的方法
实验内容:
了解止血、包扎的各种方法。

实验教案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正确掌握和处理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
普通卷轴绷带、弹力绷带、三角巾、止血带
实验项目二:心肺复苏术
实验内容:
掌握人工呼吸和心脏外挤压术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教案要求:
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动作要领。

熟练进行单人操作。

主要仪器设备:
心肺复苏模拟人。

实验项目三:常见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正确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性质及程度,以便及时地进行治疗。

实验教案要求:
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症状、诊断要点、体征。

初步掌握各种损伤的检查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
视频录像。

实验项目四:运动按摩的基本手法
实验内容: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正确掌握常见穴位按摩治疗基本手法
实验教案要求:
正确掌握按摩基本手法的要领。

合理运用按摩的基本手法,掌握全身自我按摩的基本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
按摩床。

.考核方式及其成绩评定标准
与课程考试相结合,根据实验报告、常用解剖标志辨识、平时表现等综合评定方法进行考核。

分数分配的百分比:实验报告,解剖标志辨识,实验考勤等。

体育心理学课程实验大纲
(一)实验课程概述
体育心理学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

体育心理学实验是研究
体育心理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是进行体育心理学教案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体育教案、课余训练对人心理具有影响的心
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获得心理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科学地组织学校体
育各项工作,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心理学实验所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使用方
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初步掌握一些体育心理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
握体育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忠实、准确、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和实验条件,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完成实验报告。

.能力目标
()书写实验报告能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表达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验证课堂教案中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案,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教案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

()通过实验,养成严谨、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体育教案、指导运动训练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表
实验项目一:动作时间知觉的测定实验内容:
测定原地跑步动作的持续时间知觉的准确性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
主要仪器设备:
秒表、记录纸
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主试不告诉被试时间,中间休息分钟。

实验项目二:深度知觉的测定
实验内容:
通过深度知觉的测定,了解被试者视深度知觉能力的差异,并区分是否让被试知道知觉结果
对其深度的影响。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
主要仪器设备:
深度知觉测试仪
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初次不告诉被试结果。

实验项目三:注意分配能力测定
实验内容:
学会测定在体育活动在注意力分配的能力。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
主要仪器设备:
篮球一个、简单词组两套,每套词组个。

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每套词组字数和难度完全相等,且都是被试所不熟悉的。

(四)教案建议
.实验考核要求
()实验报告要求
每个实验报告的内容都要包括:日期、实验题目、实验目的与内容、实验心得,要求格式规范、数据真实客观、分析合理。

.考核方式及其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方式
.考核采用抽答题卡并操作及口答的方式进行,不采取笔试。

.实验报告。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平时上实验课的纪律、考勤及回答问题等情况)(占)平时操作(占)实验报告(作业)(占)考核的成绩(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