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PPT课件

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
个人卫生
加工食品前要洗手,穿戴清洁的工作 服、帽和口罩。
环境卫生
保持厨房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定 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细菌滋生和 传播。
PART 04
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与监测
食源性疾病报告
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等及时报告食源性疾病相关信 息。
影响经济发展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可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影响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
损害国家形象
食源性疾病的频发和严重 程度可影响国家形象,降 低国际声誉。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04
人群普遍易感
食源性疾病可感染不同年龄、 性别和地区的人群,人群普遍
易感。
病原体种类繁多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且不断出现新的病原体。
阿米巴病
由阿米巴原虫引起,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摄入。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 等。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由于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毒素或污染导致的毒素引起。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亚硝酸盐中毒
由亚硝酸盐引起,常见于腌制食品或变质蔬菜。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紫绀、休克 等。
PART 03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
通过监测系统收集食源性疾病数据,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分布、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 供科学依据。
食源性疾病的现场调查与处理
现场调查
对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病因、溯源和流行病学关联,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

7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7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7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也已成为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然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应该怎么预防呢?1、大肠杆菌未烧熟的牛肉、果汁、生牛奶及被污染的饮用水等可能含大肠杆菌。

感染这种细菌会导致严重腹泻、腹痛、呕吐,持续时间5—10天。

预防:肉食一定要烧透,水果蔬菜在食用或烹饪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避免喝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

2、副溶血弧菌生海鲜中通常存在副溶血弧菌。

吃生海鲜或未煮透的贝类海鲜24小时左右出现拉稀、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烧和发冷等症状。

一般病情会持续3天。

预防:不能生吃海鲜,彻底煮透后才可放心食用。

3、李斯特杆菌李斯特杆菌常见于土壤和水中,在生食和未消毒牛奶中也有发现。

与其他病菌不同,李斯特杆菌在一般冰箱的低温下仍可生长。

感染症状包括:发烧、打冷颤、头痛、胃部不适和呕吐等。

预防:冰箱残留污渍应及时清除,特别是生肉、热狗和午餐肉等产生的血水和污渍等。

未开封午餐肉放置冰箱别超过两周,熟食店购买的肉食,放置冰箱中不超过5天。

4、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常见于生禽肉食、蛋类、牛肉、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中。

感染沙门氏菌会导致发烧、腹泻、胃痉挛等症状,持续时间4—7天。

预防:不吃生的或未煮透的鸡蛋,生肉应与蔬菜、熟肉分开存放。

5、空肠弯曲菌鸡肉和牛肉中常会有空肠弯曲菌。

大多数人一旦感染该菌则会在2—5天出现腹泻、痉挛和发烧,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

病情持续大约一周。

预防:除了肉要彻底加热之外,处理生冷的鸡或牛肉后一定要洗手,台面及厨房用具应及时清洗干净。

6、弓形虫被污染的水、未煮熟的肉食都可能含弓形虫。

通常感染弓形虫没有症状,但是有些人会出现头痛、身体酸痛和发烧等流感症状。

弓形虫严重时还会伤害孕妇及免疫系统低下人群的大脑、眼睛等器官。

预防:处理食物时一定要彻底洗手,避免饮用不洁水。

7、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常见于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中,人与人之间也会交叉传染。

感染症状包括:恶心、胃痉挛、呕吐、腹泻、头痛、发烧,症状通常会持续好几天。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2002年9月15日中山大学学生食堂发生由带有 副溶血性弧菌的肉制品(白切鸡、烧鸭、卤水 鸡腿豉油鸡)引发的食物中毒,中毒学生199 人。
LOGO
食物中毒是什么
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起的 急性中毒性疾病。一般以腹痛、恶 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为主。
LOGO
广东: 2002年9月8日~9月22日 共14天709人食物中毒
LOGO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等。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如志贺菌、霍乱弧菌等。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LOGO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婴幼儿及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人 2.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3.人群中实际发病率较低
LOGO
2019/6/14
29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指出的全球 食品安全存在五大问题
●微生物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 ●天然毒素 ●滥用添加剂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LOGO
四、食物中毒
LOGO
LOGO
(一)国外食物中毒事件
LOGO
食源性中毒
2.食源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
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 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
LOGO
1999年年底,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 斯特菌的食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资料,在美国密歇根州, 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了的“热狗”和熟肉 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也有97个因此患病,6 名妇女因此流产。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全球每年至少有6亿人患食源性疾病,可见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食源性疾病基本特征1.不清洁的饮食史食源性疾病的患者均有不清洁的饮食史,一般是进食过被病毒、细菌或者细菌的毒素、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或进食过含有能致中毒的化学物质的食物。

2.共同进食史共同进食不清洁食物、水的人,可以集体发病,没有进食可以不发病。

故食源性疾病多有聚集性,如家庭聚集、学校聚集、工厂聚集、餐饮单位聚集等。

3.潜伏期较短食源性疾病的潜伏期(进食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较短。

短者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即可以发病,长者一般也不会超过一周的时间。

4.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源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有腹痛或者不伴有腹痛,有些患者可以出现发热,有些患者也可以表现为体温正常。

不同类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症状有的可能很严重,一些食源性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5.病程短病程相对比较短,一般几天的时间病程就可以彻底治愈。

一般愈后良好,但也有部分会产生后遗症。

三、怀疑食物中毒怎么办?1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6.症状严重的可以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7.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8.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

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

9.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

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预防小贴土1.保持清洁勤洗手:餐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也要洗手;餐具和厨具要清洁;厨房环境要清洁,注意防虫防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一、食源性疾病(一)概念: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二)基本要素:1. 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2. 病原物是食物中的病原因子3. 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或感染性表现(三)病原物:1. 生物性2. 化学性3.污染有害化学物质4.加工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有机磷农药、重金属油脂聚合物多环芳烃(苯并芘)亚硝酸盐5.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工业猪油矿物油工业酒精(一). 生物性病原物(1) 细菌及其毒素:人类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最主要的)(2) 病毒(3) 真菌及其毒素禾谷镰刀菌、黄曲霉毒素中毒(4) 寄生虫及其卵囊虫病和旋毛虫病(5) 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苦杏仁、木薯鱼、贝类毒蘑菇(真菌毒素中毒)菜豆、鲜黄花菜(6) 动植物贮藏时产生的毒性物质: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二)食源性疾病分类1、内因性食源性疾病:动植物天然存在的有毒成分2、外因性食源性疾病:食品在加工贮存过程中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3、诱发性食源性疾病:食品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因化学或物理作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三)食源性疾病的范畴1、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摄入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疾病。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88年上海甲肝爆发流行)摄入被肠道致病菌及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3、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寄生虫病4、其它食源性疾病:1.暴饮暴食引起的胃肠 2. 食物过敏(一般不算)(四)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1. 防止污染生物性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 ) 化学性污染(chemical pollution)制定执行卫生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保证食品质量(四)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1. 原因分布:微生物>化学性>动植物性2. 中毒食品种类分布A,动物性食物:畜禽肉>水产品>其他b.植物性食物:果蔬类3. 季节性:细菌性食物中毒集中在二、三季节4. 地区性肉毒梭菌西北副溶血性弧菌沿海霉变甘蔗北方4、食物中毒发病特点(1)与食物关系明显: 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一致(2)潜伏期短发病突然: 潜伏期长短取决于有毒物质毒性进食量机体状况(3)临床表现相似: 病因相同症状类同(4)发病曲线无流行余波(流行尾端)(5)无传染性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学特点1.分类:(宿主特异性): 人类致病菌; 共同致病菌; 共同致病菌;对人类、动物均有致病性,如猪霍乱S、肠炎S等2 . 常见病原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毒性排序猪S > 肠炎S > 鼠S3.不分解蛋白质肉类被污染外观上无明显改变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二)流行病学特点地区性沿海地区季节性夏秋季中毒食品海产品1.来源嗜盐菌是分布极广海洋细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及海产品海产品带菌率平均44%(五)预防1 . 防止污染: 重点防止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2. 控制繁殖: 低温贮存海产品防止嗜盐菌生长繁殖3 . 加热灭菌: 海产品须烧熟煮透4. 加醋浸泡:凉拌海产品洗干净后加醋浸泡10分钟有效杀灭嗜盐菌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一) 病原(1)性质:耐热,60℃1有菌毛,有的产生肠毒素(2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结肠粘膜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小肠粘膜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志贺样毒素河豚鱼中毒(globefish poisoning) 主要发生沿海地区,死亡率高达70%鱼体特征:鱼背斑纹体表无鳞四个牙齿鱼体呈椭圆型1 . 中毒特点(1)有毒成分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河豚毒素比较稳定、盐腌、日晒、煮沸、不能破坏(2)含毒部位毒性排序:内脏> 卵巢> 肾脏> 血液> 皮肤> 肌肉(3)季节性春季毒性强,夏秋季毒性弱。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1873 68.1 35270 41.0
2751 100.0 86058 100.0
死亡 人 %
28 96.6 0 0.0 0 0.0 0 0.0 28 96.6 1 3.4 29 100.0
利用这样的水源生产的水产品常常会受到工业化学 品和藻类毒素(贝类毒素)的污染。
在工业污染物中尤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 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将会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与垃圾未处理,用于农田灌溉 和施肥,也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养殖动物产品
饲料中非法添加的激素和生长促进剂; 抗微生物制剂--产生细菌耐药性; 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有集约化大中
二 中毒食品
中毒食品的概念 ---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可疑中毒食品
---怀疑是中毒食品但证据尚不充分的食品
中毒食品分类
细菌性中毒食品 真菌性中毒食品 动物性中毒食品 植物性中毒食品 化学性中毒食品
中毒食品分类与概念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
a 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 部分当作食品 b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 食的动物性食品
根据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 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我国目前掌握的食物中毒数据仅 为我国实际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
江河、湖泊、近海等水源污染
目前,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 度污染, 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富营养化问题,处于富营养状态下的湖泊有51个, 藻类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海域的“赤潮”也不断发 生。
造成我国食物污染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课件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课件

食物过敏
由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
二、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
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
急性、亚急性疾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
人与人直接传染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动物性食物中毒
植物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A);食物中毒(B) 食用被霍乱沙门菌污染的猪肉而感染霍乱 A 食用大量海鲜导致过敏 A 食用了被绦虫囊尾蚴污染的猪肉而引起的囊尾蚴病 A 禽流感 A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而诱发的肝癌 A 暴饮暴食造成的急性胃肠炎 C 误将亚硝酸钠当成食盐食用而造成的紫绀 AB
(一)概念
通过摄入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
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二)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食物 病原物质——食物中的致病因子
生物性 化学性 物理性
临床特征——急/慢性中毒或感染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
(三) 范畴
食物中毒
经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
针对病原菌特点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毒素型——金葡菌、肉毒梭菌 3、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p455
病原学特点 相对耐热 ,70℃ 1 h灭活 在室温条件下,温度升高,肠毒素生成越快 肠毒素耐热,100℃ 30 m灭活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中毒食品及来源
中毒食品:
营养丰富且含水分较多的食品——乳类及乳制品、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2、预防 ① 加强卫生宣教 ② 防止污染避免生熟交叉污染,食前充分加热 ③ 食物低温或通风阴凉保存 ④ 食品加工人员定期体检(化脓——调离) ⑤ 加强食品卫生质量检查和监督管理 ⑥ 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检测技术

第六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六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六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论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三节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食物中毒第四节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第五节化学性食物中毒第六节食源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及其预防第六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教案)〔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病源物质、疾病的范畴及预防。

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毒鱼类、贝类、牲畜腺体、毒蕈、发芽土豆、四季豆、含氰甙类等)的种类、特点、中毒食物及预防。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毒鱼类、贝类、牲畜腺体、毒蕈、发芽土豆、四季豆、含氰甙类等)的种类、特点、中毒食物及预防;〔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包括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

〔教学内容〕食源性疾病是由传统的“食物中毒”逐渐发展变化而来,近二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1984年WHO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根据这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已不仅包括传统上食物中毒,而且包括经食物传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论一、食物中毒概念食物中毒的概念在我国食品卫生国家标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定义为: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营养师考试之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营养师考试之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 (pathogenesis)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 (pathogenesis)
1 感染型 (infection type)
1)病原菌 胃肠道 繁殖 胃 肠 道 黏 膜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渗出等炎性 病理变化
2)死亡的病原菌 内毒素 刺激体温 调节中枢—体温升高
(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特点
3) 沙门氏菌病奶牛的牛奶
4) 蛋类污染 水禽及其蛋类带菌率 30%
-40%。
5) 烹调后的熟制品的再次污染
3 季节性特点 夏、秋两季
(三)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中毒机理 (pathogenesis)
感染型
(四)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临床特征
潜伏期(the incubation period): 12 – 36 h, 一般 12 – 14 h,短 6-8 h, 长 48-72h 特征:发热 腹痛 呕吐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原菌:G(+),耐干燥,耐热 (80°C需30min灭活)
毒素:不受胰蛋白酶影响
218-248℃ 30min破坏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1 、剩饭
3.食品被污染原因:人和动物污染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 防止污染 – 控制繁殖 – 杀灭病原菌
治疗原则
– 迅速排除毒物 – 对症治疗 – 特殊治疗
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菌 (disease-causing bacteria) G(一)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兼性厌氧 常见的菌为 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 致病性最强 鼠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 typeimurum) 食品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他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

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会危害健康。

4.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不随便吃野菜、野果。

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6.生吃瓜果要洗净。

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7.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8.直接食用的瓜果应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9.进食前或便后应将双手洗净;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

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

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
生虫卵。

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10.在进食的过程中如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进食。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食品安全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重要议题。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感染或中毒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对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以及如何预防其传播。

一、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食源性疾病往往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引起。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肉类、家禽、鱼类、水果、蔬菜、蛋类、奶制品和水等食品传播。

二、保持食品的安全存储和使用1. 购买食品时,选择新鲜、无污染、无损伤的食品。

2. 将食品分开储存,以防止交叉污染。

储存生肉和海鲜的容器应该与其他食物分开,以防止细菌传播。

3. 严格控制食品的温度。

冷藏食品应储存在低温(4°C以下),而烹饪后的食品应尽快放入冰箱以避免食品腐败。

4. 避免使用过期食品,尤其是肉和海鲜类产品。

过期食品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

三、正确处理和煮熟食物1. 彻底清洗食品。

应将蔬菜、水果和肉类等材料充分清洗,以去除可能的细菌和残留农药。

2. 熟食和生食分开加工。

切菜板、刀具等设备用于处理生肉类产品后应彻底清洁,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3. 将鸡蛋煮熟。

生鸡蛋中可能存在沙门氏菌,因此应煮熟或全熟食用,以确保安全。

4. 将肉类和海产品完全煮熟。

通过彻底烹饪可以杀死存在于生肉和海产品中的细菌。

5. 避免生食食品。

例如,避免食用生鱼片、生牛肉和生蛋黄等生食物品。

四、注意个人卫生和餐具清洁1. 食品加工前后,务必洗净双手。

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可有效去除细菌。

2. 使用干净的砧板和刀具进行食品加工。

定期更换使用老化的或破损的切菜板和刀具。

3. 餐具应当彻底清洗。

使用热水和肥皂清洗餐具和餐具。

餐具应完全干燥后才能再次使用。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 严格监管食品生产和工艺流程,确保食品安全。

2. 定期进行食品中毒事件的监测和调查。

对食品中毒事件进行追溯,找出问题源头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如何预防食源性感染和中毒

如何预防食源性感染和中毒

如何预防食源性感染和中毒概述食源性感染和中毒是由于食物中存在病原微生物或毒物而引起的疾病。

预防食源性感染和中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它们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帮助我们避免食源性感染和中毒。

基本原则1.保持食品清洁卫生。

在烹饪和食用前,应将食物清洗干净。

2.注意食品储存。

将易腐食品放在低温环境中,并遵循食品保质期。

3.注意烹饪温度和时间。

确保食物彻底煮熟。

食物清洁卫生良好的食物清洁卫生是预防食源性感染和中毒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手部卫生•在烹饪和食用之前,务必正确清洁双手。

使用温水和肥皂洗手至少20秒,包括指甲和指关节。

•在用手触摸食物之前,避免接触脏器官、动物或其他可能携带细菌的物品。

食物清洗•水果和蔬菜应在食用前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

可以使用刷子来去除表面的污垢。

•对于有外皮的水果和蔬菜,应该在剥皮前冲洗,以防止细菌进入内部。

炊具清洗•炊具和餐具应该用热水和洗涤剂进行彻底清洗。

避免将不干净的炊具与食物接触。

食品储存正确的食品储存是防止细菌滋生和毒素形成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储存要点:冷藏•将生肉、家禽、海鲜和易腐食品放入冰箱冷藏室,确保温度保持在4摄氏度以下。

•严格遵守食品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

冷冻•将不需立即食用的食物放入冷冻室,确保温度低于-18摄氏度。

•使用密封袋或密封容器进行冷冻,避免食物被空气接触。

避免交叉污染•避免将生食与熟食接触。

•储存食物时,将熟食放在生食上方,以防止液体滴落。

烹饪温度和时间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烹饪可以确保病原微生物被杀死,从而减少食源性感染和中毒的风险。

熟食温度•确保肉类、家禽和海鲜完全煮熟。

对于肉类,内部温度应达到75摄氏度以上,家禽和海鲜则为70摄氏度以上。

•使用食品温度计测量内部温度,以确保彻底熟透。

烹饪时间•不同食材的烹饪时间会有所不同。

了解每种食材的烹饪时间,确保煮熟而不过度。

食品安全常识了解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食源性感染和中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传染病1、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要素: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②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③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二)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2、原因:①致病性微生物;②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物,并达到中毒剂量;③食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有毒成分(如:木薯、河豚鱼、马铃薯);④误食(如:毒蕈、桐油)3、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有毒动植物中毒;③化学性食物中毒;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4、发病特点√①潜伏期短,病势急,很快形成发病高峰,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

②有三个相同点:相同的食物;基本相似的临床症状;相同的进食地点③没有流行余波④引起中毒的食物是在正常数量。

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①发病的季节性特点:5到10月②地区性特点:③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④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较低⑤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二、细菌性食物中毒(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①发生比重大;②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物多见;③有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在5月~10月;④病死率较低(肉毒中毒除外);⑤发生规律:先是食品被污染→微生物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食前加热不彻底;(二)沙门菌食物中毒1、病原学特点: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能力较强,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0~30℃。

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2~3个月。

耐冷耐寒。

不耐热,60 ℃15~30分钟或100 ℃数分钟即被杀灭。

2、流行病学特点①好发季节:6~9月②好发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③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未经彻底消毒的鲜奶;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被污染;熟制食品生熟交叉污染;3、临床表现前驱症状:恶心、头痛、发热、面色苍白、发冷胃肠炎症状:呕吐、腹泻、腹痛、黄绿色水样便、发热38℃~40℃急救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重症者可以给予抗菌素4、预防措施√①防污染:牲畜进行兽医卫生检验;宰场注意防止宰后污染;加强肉类食品在储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管理②控制细菌繁殖低温环境:目的是使细菌不要繁殖达到10万的数量。

20℃以上细菌可大量繁殖储存时间:尽快食用,缩短储存时间③杀灭病原体(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1、病原学特点:副溶血性弧菌在含盐3%~4%的食物中才能生长良好,无盐条件下不生长,故也称嗜盐菌。

不耐热,56℃加热5分钟或90℃加热1分钟可将其杀灭。

(对热敏感)不耐酸,1%食醋处理5分钟可杀灭之。

(对酸敏感)在淡水中生存期较短,只活2天,海水中可生存47天以上。

(嗜盐)抵抗力弱,但繁殖快,只要温度(30~37℃)适宜,含有一定盐量的食物,而且pH(7.4~8.2)合适,则可以在3~4小时内大量繁殖,引起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发生溶血,使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β溶血带,称为“神奈川试验”阳性。

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90%神奈川试验阳性。

神奈川试验阳性菌感染能力强,通常在感染人体后12个小时内出现是食物中毒现象。

副溶血性弧菌能否被检出,与海水的温度有关,只有温度上升到19~20℃时,这种弧菌的数量才能达到可被检出的水平。

2、流行病学特点:7~9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好发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中以墨鱼、带鱼、虾、蟹最为多见(墨鱼的带菌率可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3、中毒机制:感染型中毒(大量活菌引起)是主要的毒素型中毒(肠毒素引起)是次要的4、临床表现:阵发性绞痛,开始有腹泻、腹痛(不是开始呕吐)洗肉水样血水便,持续一段时间后为脓血便5、预防措施:同样应抓住防止污染、控制繁殖、杀灭病原菌三个环节。

如果是经煮食物,有足够的时间应该没问题贮存于冰箱中海产品在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凉拌食物要清洗干净后置于食醋中浸泡10分钟或在100 ℃沸水中漂烫几分钟(三)李斯特菌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它能致病和产生毒素。

耐冷、耐碱、耐盐、不耐酸、不耐热(59℃10分钟死亡)好发食品主要为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特别是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上述食品特有的中毒表现:脑膜炎、败血症、孕妇流产和死胎对冰箱冷藏的熟肉制品及直接入口的方便食品、牛奶等,食用前应彻底加热(四)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1、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俗称。

大肠埃希氏菌中只有少数菌株能直接引起肠道感染,最为严重的就是出血性(致死性)结肠炎。

其主要的血清型是O157。

典型的症状是:以明显腹泻和血性腹泻开始,第二、三天可能会大量出血而成为所谓的“全血性大便”。

O157的特点:耐低温,-20℃仍能存活;耐酸,pH3~4仍能繁殖;毒力强,只要有几十个细菌侵入体内就能使人致病(普通的大肠杆菌数量即使达90~150亿也不会致病)由于O157大肠杆菌对热十分敏感,75℃以上1分钟即被杀灭。

因此,提倡熟食是预防O157出血性结肠炎的最好办法。

另外,应注意严格消毒食具,生熟食砧板、菜刀要分开,抹布和洗碗布不能混用,并且应经常消毒;生熟肉在冰箱里不要混放,隔夜饭菜从冰箱取出后要经翻煮才可进食。

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都属于感染型中毒。

2、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烹调过程中,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的食品在20℃以上高温下放置时间较长时,可使变形杆菌大量繁殖。

如果食用前未经回锅加热,则极易引起食物中毒。

由于变形杆菌不分解蛋白质,可以使被污染的食物感官性状没有改变,这正是最让人麻痹大意丧失警惕的危险之处。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中毒型(毒素型)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葡萄球菌的抵抗力较强,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的常见菌种。

病原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其中与致病有关的是肠毒素,5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肠毒素。

肠毒素耐热性极强,100℃30分钟也不被破坏。

2、流行病学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空气、水、土壤、皮肤、鼻腔都可找到,关键是给予一定的繁殖条件。

健康人带菌率达20% ~ 30%,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上感)者,鼻腔的带菌率为83%。

好发食品:肉、蛋、奶及其制品3、中毒机制:是毒素型中毒,主要是肠毒素作用于人体双侧的迷走神经的内脏支,引起呕吐反应。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4小时,最短为1小时,有的甚至15分钟,最长6小时。

表现为突然恶心、剧烈呕吐、上腹部剧烈疼痛。

5、预防措施①关键是冷藏:4~6℃的情况下,一般不产生毒素。

②贮藏食物时间不能过长③食品从业人员应遵守制度和注意个人卫生挤奶后,牛奶尽可能在1小时内冷却到10℃以下。

因为奶牛若患了乳腺炎、乳房炎,金葡菌污染了牛奶后,时间长了,巴氏消毒也没用。

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六)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外毒素引起)1、病原: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称“肉毒梭菌”,是一种厌氧菌。

产生的外毒素称肉毒毒素,是毒性最强的毒素,其最小致死量(MLD)为0.0001μg/kg。

肉毒梭菌的芽孢抵抗力强,耐高温、耐寒冷、耐干燥,沙漠可生存,冰天雪地也可过冬,干燥存活300多天。

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5小时才可杀灭之。

但肉毒毒素不耐热,只需100℃、10~20分钟则可灭活,甚至全部杀灭(可芽孢不易被杀灭,所以也很危险)。

2、中毒机制:主要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

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

临床表现与毒素量有关,量越多,潜伏期越短。

潜伏期越短,则病死率越高。

3、临床表现:第一个主诉是:看不清东西,视力模糊,眼睑下垂,产生复视。

主要侵犯颅神经,随后出现上升性麻痹,四肢瘫痪,步态不稳,头下垂,声音嘶哑,呼吸麻痹死亡。

4、治疗:1:4000的高锰酸钾( PP)液洗胃,用以氧化毒素。

只要确诊,一定要用多价的抗毒血清(抗肉毒血清)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但要作皮试,过敏者要进行脱敏(少量多次)。

5、预防:①消毒杀菌都要彻底(洗干净);②加工时防污染(特别是堆放的食物);③一定要加热;中毒食品:肉类:见于新疆,一大批牛被宰后,皮袋装起来埋到牛粪堆(高度厌氧)豆制品:见于小家小户制作(七)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往往由于吃剩饭引起。

病原是蜡样芽孢杆菌,其不耐热,加热至100℃,只需20分钟可杀灭。

室温30~37℃,繁殖相当迅速。

引起食物中毒的菌量标志——1.8×107个/克食物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分类:1、单纯蜡样芽孢杆菌:不产生肠毒素,是活菌引起食物中毒2、产生肠毒素蜡样芽孢杆菌:①致呕吐综合征(耐热):致呕吐的菌,以呕吐为主,潜伏期短②致腹泻综合征(不耐热):致腹泻的菌,以腹泻为主,潜伏期长预防措施:防止污染,食品低温保藏三、有毒动植物中毒1、河豚鱼中毒:河豚鱼本身有一种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微溶于水,对热、盐腌、日晒较稳定。

但pH7以上或pH3以下,即偏碱或偏酸,可以把毒素分解、破坏,不过实用意义不大,因为食物不能太酸或太碱。

河豚鱼的毒性具有两大特征:第一大特征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其毒性有明显的变化,在产卵期(12月至下一年的6月或2~5月)中,毒性最强。

这个时期正好是味道最鲜美的时期。

第二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鱼群,同一鱼种的个体间,其毒性也不一样,另外,人对河豚毒素的耐受也存在个体差异。

河豚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断神经-肌肉之间的传导,毒素吸收后可以引起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麻痹。

往往先侵犯感觉神经,以后侵犯运动神经,最后侵犯脑干、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死于呼吸麻痹。

临床表现:发病急而剧烈。

潜伏期短,10分钟~3小时(3分钟~5小时),开始手指、舌、口有麻木感或针刺疼痛,后引起胃肠道症状,随后上肢麻痹,站不稳,瘫痪,死亡前血压明显下降。

症状轻重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内容充盈度;②摄入毒素的数量;③毒素毒性大小;④是否及时催吐或洗胃;3、麻痹性贝类中毒:主要是藻类毒素引起的。

毒性:主要阻断神经和骨骼肌之间的传导,高浓度时对心肌和平滑肌都有作用。

其基本原理与河豚毒素同。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数分钟至半小时。

开始舌、口唇、四肢麻木,继而腿、臂和颈部麻木,然后运动失调,最后引起呼吸肌麻痹死亡。

若24小时内不死亡,则表示已渡过险关,一般不留后遗症。

预防:每当海洋出现赤潮时(好发时间是7月~10月),应检验贝类,若超过卫生标准,必须全部封锁,不得捕食贝类——这是预防的根本措施。

将贝类的肝脏和胰脏去除,再制罐头,可以去毒80%。

4、毒蕈中毒中毒原因:多为误食。

①原浆毒毒蕈中毒原浆毒:能够使身体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的毒物,称之。

毒蕈类的原浆毒主要是毒肽类。

临床表现:原浆毒引起的症状有很大的特点,分为6期: a.潜伏期;b.胃肠炎期;c.假愈期; d.内脏损害期;e.神经症状期;f.恢复期;潜伏期:10~24小时,是抢救病人的关键,而且从潜伏期可知道是否迟发型,迟发型的毒蕈中毒九死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