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教育理念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较为忽视,被认为是学术教育的替补品,导致了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既会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也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相对偏重理论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在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

三、实习模式在实习模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对薄弱,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实习周期也不够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同点。

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习模式等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相信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两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和交流的机会。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高校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相互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领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旨在分析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并探究其中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中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掌握基本的政治、法律、经济等知识为目标的。

但是,两国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德国教育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在中国,教育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注重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和配合能力。

此外,中德教育的体制性差异也导致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德国的教育体系非常灵活,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不同学科的课程,从而开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教育体系则较为刻板,学生需要按照固定的学科设置和教育计划学习,难以培养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二、师资力量中德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巨大的差异。

德国高校的教师普遍拥有高度专业化的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媒体曝光度。

德国教育领域拥有不少国际知名名师,例如赫伯特·胡瑟、格道佑、吉恩·萨马特等,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而在中国高校,师资力量总体而言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传统上,中国高校的教师会更加注重纯理论的讲解,而缺少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的积淀,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置中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在德国高校,思政课程大多设置在通识课程或者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中,以灌输基础知识为主,而在中国高校思政课程则较为单一,往往是作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存在。

由于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加强调学科分化,思政课程非性质教育的讲解内容多而实践性和案例分析较少,而德国的课程设计则更加注重实践和实例解析,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中西文化视野下中国与德国的德育教育比较-精品文档

中西文化视野下中国与德国的德育教育比较-精品文档

中西文化视野下中国与德国的德育教育比较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价值观等差异,中国和德国在德育教育上也存在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

通过对中国和德国的德育教育比较,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在吸取和借鉴德国德育教育的经验的同时,促进我国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背景的比较自春秋战国以来,虽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的德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教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人物创立了儒家学派,把“礼”提到了最高道德规范,提倡仁者爱人,主张弘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这也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注重个人修养,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强调仁爱,注重整体的和谐。

作为德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其深受“两希”文化的影响,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在古希腊文化中,当人和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人作为世界的主体,处在高于自然和社会的位置,其主张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征服和改造,主题与客体之间处于分立的状态。

对于希伯来文化而言,其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欲望的限制。

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成为了日后欧洲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一直推崇“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圣贤人格“学而致知”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对于“圣人”,中国哲人将其理解为一种自身品格与宇宙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

对宇宙万物的起源于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一切生灵、世间万物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

也正是如此,我们发现,圣人有教化民众、提升自我人格修养的功能。

于是,“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目标。

当然,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德育目标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在“四有新人”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已全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

德国学校德育因历史时期不同而目标各异,又因为德国实行文化教育的联邦主义,各州拥有文化教育的主权,各州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不同且目标也有区别。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德国高等教育成就了欧洲教育的优秀典范,他们独特且富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值得身处不同文化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历史的渊源看,文化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文化制约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尽相同。

1.中德古今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对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的目的、价值、内容、方式等。

笔者将针对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做出以下对比。

1.1古代教育理念的比较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理性文化”的特点:教育价值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为欧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核心是“自由”的理念。

教育目的:社会要培养理性、科学、严谨的“思辨者”。

教育内容及价值导向:德国古典大学不仅讨论教学与研究、大学与科学的发展,还讨论大学与社会以及国家等之间的关系。

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

西方国家崇尚人文精神,在教育上推崇自由,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所以注重智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德性文化”特点。

教育价值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古代中国社会培养要培养“贤”人。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仕”就是国家选拔的、认可的,在社会上担负着管理职责的人。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强调人格,忠君为国,为学不离从政。

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推崇的以伦理型为主的是德育,极少涉及数学、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呈现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教育倾向。

④教育方式及导向:古代中国教育以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组成,教育务实重效、经世致用。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西方教育更加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2.近代教育理念的比较2.1德国近代教育理念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以洪堡(Alexander Humboldt)的大学理念为主体。

中德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中德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印 , 各 州 文 教部 门主 要依 据 各 州 《 大学法》 监 督 本 州
大学 办学 行 为 的合法 性 和组 织管 理行 为 的合 理性 [ 1 ] 。 在 德 国 ,从 最 初 以培 养 技 术 人 才 为 目标 的 早 期 工 程 师教 育 到现在 规 模化 , 学 院 式 的工 程 师 培 养 模 式 , 工 程 师 教 育 的发 展 已有 延 绵 百 年 的 历 史 。最 古 老 的 大 学 —— 海 德堡 大学 建 于 1 3 8 6年 , 距 今 已有 6 0 0多 年
中 又 拉 开 了帷 幕 。 如 何 在 新 形 势 下 实 施 卓 越 工 程 教

德 国 高 等 工 程 教 育 改 革 的 发 展 过 程
德 国 实 行 联 邦 国 家 体 制 ,对 教 育 的 管 辖 属 于 州
的 范 畴 ,教 育 体 制 都 带 有 各 联 邦 州 的 不 同 特 点 和 烙
[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 改革发展 ; 卓越工程 ; 国 际认 证 [ 中图分类号] G 5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0 0 7 — 5 6 7 对 我 国经 济发 展转 型 升级 与全 面提升 国际竞 争力 的 紧迫要 求 ,为 了实现 国家走新 型工业 化 道路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吉 林 师范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J i l i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洪堡 大 学 时 提 出 : 现代 大 学 应 该是 体 现 “ 知识 总汇 ” 的 综 合 性 大 学 . 它 首 先 是 从 事 纯 科 学 的无 目的 性 的

开题报告-中德高校德育的异同及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开题报告-中德高校德育的异同及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2)邱福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6)
(3)练建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
(4)张坤.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启示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2.完成初稿时间2013年12月7日——2014年3月10日
3.修改并完成二稿2014年3月21日——2014年4月10日
4.修改并完成三稿2014年4月11日——2014年4月21日
5.修改并完成四稿2014年4月22日——2014年4月25日
6.论文定稿时间2014年4月26日——2014年4月30日
2.国内研究状况:
(1)关于德国高校德育的研究
首先在练建斌的《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一文中,他明确指出了德国高校德育的方法,类似的张坤的《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启示》,黄安定的《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等文中对德国高校德育的具体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张坤的《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启示》一文则给我们更深刻地揭示了从德国的历史发展的特点映射出的德国高校德育的特点。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
中德高校德育的异同及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系(院)
社会科学系
专业班级
学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学
学生
姓名
指导教师
姓名
学号
职称
副教授、助教
一、选题的根据(1、内容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教育交流的频繁,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

中德两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异,但亦可相互借鉴和启示。

本文通过对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旨在探讨两国之间的异同,并进而提供一些可能的启示。

在内容设置上,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差异。

中国强调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等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加强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教育。

而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授,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重点。

从这一差异可以看出,中国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建设,而德国更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在教育方法上,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教育方法偏向传授式,注重灌输知识,强调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传递理论知识,但也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相比之下,德国更加倡导参与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师在这种教育中更多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

此外,在师资队伍上,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政治理论教师兼任完成,这些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但在实践教学中,目前并没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

相反,德国的高校通常有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机构,这些教师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拥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从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在中国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其次,加强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此外,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因此对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德两国高校的比较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大国,中德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具特色,值得深入探讨和比较。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高校教育体系的异同之处,促进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经验交流与借鉴,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对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从中发现吸收借鉴的优秀经验,以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德两国在教育理念和内容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深化对教育领域的认识,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中德教育互相借鉴、合作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之处,探讨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的差异,从而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劣之处,探讨如何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进。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以使整个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对独立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德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理念之差异

浅论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理念之差异

脱 解课 程 , 效培 养 出对 于用人 单位 “ 有 零距 离” 对接 的 实用 型人 才 。 [ 关键词】 中德职业教 育; 念 ; 理 课程设置 ; 能竞赛; 技 职业资格证书
【一 些 高 职 学 校 与 德 国合 作 办 学 已 经 2 O多年
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而德国在课程设置上把很多公
共基 础 课都 融 合到 了专 业 课 中 ,使 学 生 能 够 在 专业 课 学 习和 实 践 中直 接 学 习应 用 到 这 些基 础 知识 ,这样 学 习起 来就 不枯 燥 , 而 能 调动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性 。在 教 从 学 内容 上也是 有 针对 性 的 ,不是 所 有 的理论 都 要教 授 , 对与 实际工 作联 系不大 或无 用 的理 论 就 不教 授 , 对 大 针 多数 学生 的素质 和 特点 进行 有 选 择 的教 学 , 而使 学生 从
第 21 年 第 8 00 期 ( 总第 3 6 ) 5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G I G I YEJN J
NO 8. 01 . 2 0
Toa .5 tlNo3 6
f 编 号】 10- 0321) - 1 -2 文章 0964(000 02 0 8 3
浅论 中德 两 国职 业教 育 理念 之差 异
中我 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的理念上有较 大的差异 , 在
许 多 重大 问题 上 存 在 着理 论 与 方 法 上 的 分歧 ,主 要 体
现在 :

为 什 么你 们 的学 生 反 而 不够 用 ?校 长 答道 :因为 我们 的一 些 学 生 今 后 要 上 大 学 ,所 以 必 须 学 习这 些 内容 。 德 国专 家 说 : 果 学 生要 上 大 学 , 就 不应 该 到 职业 学 如 他 校来 学 习 ,这 是 其 一 ;其 二 是 职 业 学 校 的 学生 要 想 提 高 , 中 国 有 函授 、 在 电大 、 大 等 学 校 , 们 可 以 在 那 夜 他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一、引言在当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各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国家和教育强国,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做法。

本文将分析比较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探讨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仰,锤炼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德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课程的教育。

在德国的高校,学生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比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些理论会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立场,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民主意识的公民。

德国高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参与,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和政治组织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三、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1. 教育内容的比较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信仰。

而德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于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课程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感。

3. 教育效果的比较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信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问题。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高等教育同等重
要的教育路径,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不仅提供丰富的职业教育选择,还提供大
量的职业教育机构。

而在中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往往被视为“剩学生”
的选择,其地位与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德两国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课程设置与
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课
程设置较为丰富,涵盖了广泛的专业方向,但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中德两国的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在实习和工作经验方面有较高要求,以确保其具备教学和实践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教
师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相对较低,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产业合作方面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工作经验。

中国的职
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往往难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影响了其就业
竞争力。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随着中国和德国在文化、经济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中德高校之间的比较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德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教育理念,因此比较研究中的异同点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以期加深对两国教育体系的理解,并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一、历史背景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历史渊源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学,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德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哲学和人文科学传统,尤其是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理性、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

在现代时期,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和国家制度的影响。

二、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中德两国的教育体系有着显著的区别。

中国的大学教育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教学管理模式,大学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划和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

而德国的大学教育相对较为分散,学校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具多样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通常以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相比之下,德国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更加注重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视野。

三、教育理念与方法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中德两国的高校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和传承。

而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和思考社会问题,并且尊重学生的不同思想和观点。

德国高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近年来,中德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是因为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方式,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从而对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有所借鉴。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德两国在教育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德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在德国的教学中主要是起到指导和辅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而中国的教育注重传授知识和灌输观念,教师扮演的是权威和引导的角色,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和听从的对象。

德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内容涵盖了文化、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宣传和强化国家的意识形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四、评价方式的不同德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而中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考试,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成绩排名。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方式、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德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从而对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有所借鉴。

未来我们可以对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更多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为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

中德两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两国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经验,而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寻求发展,以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上,对中德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一、理论上的比较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中德两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但两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涵盖的具体内容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指的是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政治和环境的敏感度,并让他们在团体中具备民主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而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中德两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也有所不同。

德国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公民,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通过统一的学校文化和理念达成共识,并为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打好基础。

而中国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自我修正能力,同时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德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整个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中,教师通常是课程讨论的引领者和磨合者,学生们从中学习到如何处理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方法,并退一步看问题。

而在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团学活动、读书报告、辩论赛等形式来实现。

尤其是在当前疫情下,线上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志愿者服务、网上讲座等形式通过网络直播来开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

1.教师的角色在德国,教师通常是学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并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

中德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张武军1)魏新亚2)1)北京科技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2)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处摘要: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

本文比较了中德的学位,学生淘汰问题,学生实习、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安排、教授负责制和教育中介机构,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作用,并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比较;启示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是德国高校的长者;19世纪由洪堡兄弟成立的洪堡大学为人类文明培养过25名获诺贝尔奖的伟大学者。

德国高等教育是19世纪世界高教发展的楷模。

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许多古老的学府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驰名世界的德国汽车和精密工业产品,与德国良好的高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就中德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学生淘汰问题,学生实习、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安排、教授负责制和教育中介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德国的学位教育我国高校学位与美国相同,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德国高校学位目前只设硕士和博士两级,其中硕士作为第一级学位又可分Magister(社会及人文科学专业)和Diploma(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专业)两类。

此外,法律学、药物学等专业还有与硕士学位等级相当的国家考试(Staatsexamen)等学历。

硕士学位在学习阶段上又分为硕士前期(Vordiplom)或基础学习(Grundstudium)和硕士后期(Hauptdiplom)或主课学习(Haupt-studium)两个阶段。

根据规定,学生只有通过硕士前期考试(攻读Magister学位者要通过中期考试Zwischenprufung)之后才能进入硕士后期阶段学习。

和大学生免试入学一样,博士生入学也不需要入学考试,但要求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平均2 分左右(德国实行5分制, 1分为优秀, 5分为不及格) ,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Betreuer)和项目( Projekt) ,并经过教授同意,就可申请注册成为博士生(Doktorand) 。

从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差异解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从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差异解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模 式 较 先进 国家 的职 业教 育 . 以便找 出我 国 高职 教 育发 展 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 题 .促 进 我 国高 职 教 育 高 效、 快速 发展
进 入相 关 行业 企 业进 行 训练 . 以使 学 生 对所 从 事 职
业 的有 所认 识并 掌 握基 本 的职业 技 能 为 了使学 生 达 到 良好 的 职业 素质 培 训效 果 . 求 企 业 必须 选 拔 要 有 经 验 的师 傅对 学 生进 行 良好 培 训 . 是 国 家立 法 这
从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差异
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雷 楠 南 赵 丽 娟
( 门峡 职 业技 术 学 院 机 电工程 系 , 南 三 门峡 4 2 0 ) 三 河 7 0 0
摘 要 : 于 中 国 高等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历 程 短 . 由 高职 院校 办 学 经验 不足 . 学过 程 中存在 的 问题 比较 多 。近 1 办 0年 来
2 1 年 3 月 02
三 门 峡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un lo a me xa P ltc n c o r a fS n n i oye h i
Ma . 01 r, 2 2
第 1 卷第 1 l 期
V 11 . . o . 1No 1
高职 教 育研 究
中 旧高等 职业 教 育 的发 展 ; 高 f 0 6 1 教 2 0 16号 文件 最
终 把 高 职教 育 确定 为 高等 教 育 的一个 类 型 . 教 育 从
发 展 思 想 上 达 到 了 高 职教 育 办 学 思 想 与 世 界 的 接 轨 但 是在 目前 的高 职办 学 过程 中 . 才 培养 质 量 人 仍然 与世 界发 达 国家 存在 较 大 的差 距 . 大地 制 约 极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近年来,中国大陆和德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中国大陆和德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工作。

首先,从形式上看,中国大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设有我国基本国策、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思想政治学科,并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辩论、文化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实践中,中国大陆的高校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采取组织照顾性护航、贴近实际的典型宣讲、开放式的实践训练等多种形式,促进宣传。

而德国的大学则强调思想讨论、自由思想提升等维度,开设有哲学、历史、心理学等理论型学科,把学生带入有助于智慧和精神成长的体验实践活动中。

另外,德国人强调继承和完善古典思想,全盘接受表达自由思想的历史文化传统,在高校教育的实施中,采取坚持真理、大胆修正的策略,积极激发学生的自由思考。

其次,从内容上看,中国大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建设“四个意识”、培养国家安全观念,加强和国家、社会和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基本理论等,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为促进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理论素养的全面发展,中国大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突出社会实践、政治实践、宪法实践等项目。

德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学生自由思想和理论水平的培养,力求营造人文渊深、思维开阔的氛围。

主要内容涵盖人文素养、社会常识、思想精神、妥善处理个人关系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世界、人性、文化价值和历史发展趋势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和德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大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讲授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为主,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而德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重点突出让学生学习某种思想信仰及其继承,以培养学生的自由思想。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中德两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教育体系,其发展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中德两国在教育体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学前教育方面,中德两国均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德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和托儿所来实施,这些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社交发展。

德国政府为家庭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并且保证了低收入家庭的免费学前教育。

在中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实施,幼儿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同时也注重学习基础知识。

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过大,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

其次,基础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在德国,基础教育从6岁开始,为期四年,然后进入继续教育学校的选修阶段。

继续教育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的教育课程。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为期六年,然后进入初中阶段,为期三年,最后是高中阶段,为期三年。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科素养。

德国的基础教育则更加注重兴趣、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高等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德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应用技术学院两个层次,大学主要以研究为主,而应用技术学院主要以实践为主。

德国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大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德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和奖学金制度,使得大多数有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竞争激烈,很多有能力的学生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

总结起来,中德两国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德国高等教育成就了欧洲教育的优秀典范,他们独特且富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值得身处不同文化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历史的渊源看,文化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文化制约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尽相同。

1.中德古今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对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的目的、价值、内容、方式等。

笔者将针对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做出以下对比。

1.1古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理性文化”的特点:教育价值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为欧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核心是“自由”的理念。

教育目的:社会要培养理性、科学、严谨的“思辨者”。

教育内容及价值导向:德国古典大学不仅讨论教学与研究、大学与科学的发展,还讨论大学与社会以及国家等之间的关系。

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

西方国家崇尚人文精神,在教育上推崇自由,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所以注重智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德性文化”特点。

教育价值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古代中国社会培养要培养“贤”人。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仕”就是国家选拔的、认可的,在社会上担负着管理职责的人。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强调人格,忠君为国,为学不离从政。

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推崇的以伦理型为主的是德育,极少涉及数学、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呈现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教育倾向。

④教育方式及导向:古代中国教育以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组成,教育务实重效、经世致用。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西方教育更加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2.近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2.1德国近代教育理念
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以洪堡(Alexander Humboldt)的大学理念为主体。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德国大学中,洪堡的大学观念在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他的《柯尼斯堡学校计划》、《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等文稿建立了以新人文主义的以科学活动为核心的,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理念。

根据洪堡的大学理念,科学是大学的核心,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科学而共处于大学。

科学研究和科学修养被看做是大学生的根本任务,不少学生在相当自由的大学环境中,抱着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而学习和研究。

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教师以科研方式实施教学,通
过科研来实现教学目的,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的机构。

这种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即为近代大学模式和理念的雏形,德国大学成为了当时世界各国学习和仿效的榜样,柏林大学的诞生而使德国成为了19世纪世界科学的中心。

2.2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理念开始融入西方教育新思想,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开始实施新学制。

课程内容加入了物理、化学、法律、理财等西方课程,但目的仍是培养能够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卫道士;1932 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改革大学文法等科的设置办法》通令全国私立大学,设立新学院应以农、工、医、理、商为限,不得添设文法学院。

经过数年的努力,文实两科大致达到了均衡发展,学科设置逐步趋于合理。

1917年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极力倡导和推行“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大学新风。

3.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3.1中国现代教育理念
自新中国1949年成立以来,确立了以苏联模式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列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制度,并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000年后定位
于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德国现代教育理念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变革的需求,德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出现从“纯学术”向“学术与职业并重”转变的趋势,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轉变。

他们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先进性体现如下:倡导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同等价值观;针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推进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强调培养人的关键能力。

德国一方面倡导各类教育要有层次之分,鼓励青年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择优发展,一方面建立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交叉互通的立交桥,使适龄青年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获得过去因为经济状况、学业状况或其它原因而失去的学习机会,通过努力选两条件之一,仍可进入应用科学大学。

相比之下,我国在教育体制上存在资源不均衡、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特别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曾经在东部沿海各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技工荒”现象,同时高校的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难题。

中国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视教育为获取知识的手段。

因此,教育方式主要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以大量的理论教育为基础,而后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

在社会组织上强调“大一统”,国家统一办学的教育模式。

相比较而言,更加强调“多元化”的西方文化则侧重于知识和个性的发展等观念,西方教育模式倾向于地方办学、开放和多样化。

4.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立体高效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均衡,导致教育效率受到影响。

需要连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开展大学阶段职业性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倡“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构建衔接互通完善的教育机制,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办学效率。

项目:民办高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53201)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