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德国高等教育成就了欧洲教育的优秀典范,他们独特且富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值得身处不同文化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历史的渊源看,文化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文化制约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尽相同。
1.中德古今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对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的目的、价值、内容、方式等。笔者将针对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做出以下对比。
1.1古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理性文化”的特点:教育价值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为欧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核心是“自由”的理念。教育目的:社会要培养理性、科学、严谨的“思辨者”。教育内容及价值导向:德国古典大学不仅讨论教学与研究、大学与科学的发展,还讨论大学与社会以及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西方国家崇尚人文精神,在教育上推崇自由,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所以注重智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德性文化”特点。教育价值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古代中国社会培养要培养“贤”人。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国家选拔的、认可的,在社会上担负着管理职责的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强调人格,忠君为国,为学不离从政。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推崇的以伦理型为主的是德育,极少涉及数学、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呈现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教育倾向。④教育方式及导向:古代中国教育以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组成,教育务实重效、经世致用。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西方教育更加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2.近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2.1德国近代教育理念
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以洪堡(Alexander Humboldt)的大学理念为主体。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德国大学中,洪堡的大学观念在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他的《柯尼斯堡学校计划》、《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等文稿建立了以新人文主义的以科学活动为核心的,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理念。根据洪堡的大学理念,科学是大学的核心,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科学而共处于大学。科学研究和科学修养被看做是大学生的根本任务,不少学生在相当自由的大学环境中,抱着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而学习和研究。
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教师以科研方式实施教学,通
过科研来实现教学目的,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的机构。这种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即为近代大学模式和理念的雏形,德国大学成为了当时世界各国学习和仿效的榜样,柏林大学的诞生而使德国成为了19世纪世界科学的中心。
2.2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理念开始融入西方教育新思想,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开始实施新学制。课程内容加入了物理、化学、法律、理财等西方课程,但目的仍是培养能够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卫道士;1932 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改革大学文法等科的设置办法》通令全国私立大学,设立新学院应以农、工、医、理、商为限,不得添设文法学院。经过数年的努力,文实两科大致达到了均衡发展,学科设置逐步趋于合理。1917年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极力倡导和推行“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大学新风。
3.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3.1中国现代教育理念
自新中国1949年成立以来,确立了以苏联模式为主体的教育体系。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列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制度,并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2000年后定位
于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德国现代教育理念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变革的需求,德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出现从“纯学术”向“学术与职业并重”转变的趋势,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轉变。他们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先进性体现如下:倡导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同等价值观;针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推进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强调培养人的关键能力。德国一方面倡导各类教育要有层次之分,鼓励青年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择优发展,一方面建立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交叉互通的立交桥,使适龄青年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获得过去因为经济状况、学业状况或其它原因而失去的学习机会,通过努力选两条件之一,仍可进入应用科学大学。
相比之下,我国在教育体制上存在资源不均衡、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特别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曾经在东部沿海各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技工荒”现象,同时高校的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难题。中国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视教育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因此,教育方式主要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以大量的理论教育为基础,而后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在社会组织上强调“大一统”,国家统一办学的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更加强调“多元化”的西方文化则侧重于知识和个性的发展等观念,西方教育模式倾向于地方办学、开放和多样化。
4.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立体高效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均衡,导致教育效率受到影响。需要连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开展大学阶段职业性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倡“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构建衔接互通完善的教育机制,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办学效率。
项目:民办高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53201)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