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物质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8-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8-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1
氨基酸及多肽类 L-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Trp、Arg、 Trp、Arg、His);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这是肽类氨基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 因体积太大,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因体积太大,难以进入受体 6000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则 6000 会产生苦味。 会产生苦味。
第八章 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
8.1 概述
食品风味: 食品风味: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或简言之: 或简言之:指人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 的感受。 的感受。
16
鲜味和鲜味物质: 6. 鲜味和鲜味物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比例混合, 味提高6 味提高6倍。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值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
8
风味物质
5
味的消杀作用: 味的消杀作用:指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呈味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咸味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味的变调作用: 味的变调作用: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 生改变的现象。 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刚吃完苦的东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 西喝开水有甜感。 西喝开水有甜感。

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研究食品中的风味物质是指能够赋予食物特有香气和味道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来自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来源。

食品的风味物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味觉体验,还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食物的喜好和选择。

因此,研究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对于食品工业和食品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离食品中的风味物质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气味分析和化学分析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气味分析通过观察和比较食品的气味,确定其中的风味物质。

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确定其中的化学成分。

这两种方法的组合可以得到更准确和全面的结果。

在气味分析中,鉴别食品中的风味物质需要依赖专业的鉴别人员和仪器设备。

专业的鉴别人员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训练,能够准确地辨别出食品中的不同气味成分,并给予相应的命名。

同时,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嗅觉分析仪等也能够帮助鉴别气味。

化学分析是分离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根据不同的风味物质,可以选择适合的化学分析方法。

例如,对于挥发性风味物质,常使用的方法是头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食品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离出来,并通过谱图分析确定其结构与含量。

而对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可以采用固相微萃取等方法进行提取,然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进行分析。

通过分离与鉴定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食物的味觉特征和成分组成,从而进一步研究其制备工艺和改进产品的质量。

特别是在食品工业中,分离鉴定风味物质有助于开发新的食品产品和改进传统食品的口感,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风味物质的研究还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风味物质可能具有毒性或过敏源,因此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风险评估。

通过分离与鉴定,可以确定食品中存在的风味物质是否合规,并为相关监管机构提供参考依据。

总结起来,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是食品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食品风味物质

食品风味物质

第8章风味物质8.1概述8.1.1风味的概念通常指的风味(Flavour)就是食品风味,食品风味的基本概念是: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这类感觉主要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见表1)。

由于食品风味是一种主观感觉,所以对风味的理解和评价往往会带有强烈的个人、地区或民族的特殊倾向性和习惯性。

表1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感官反应分类味觉:甜、苦、酸、咸、辣、鲜、涩···化学感觉嗅觉:香、臭、···触觉:硬、粘、热、凉、物理感觉运动感觉:滑、干、视觉:色、形状、心理感觉听觉:声音实际上,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就风味一词而言,“风”指的是飘逸的,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嗅觉反应;“味”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因此狭义上讲,食品风味就是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觉器官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嗅觉(smell)俗称气味,是各种挥发成份对鼻腔神经细胞产生的刺激作用,通常有香、腥、臭之分,嗅感千差万别,其中香就又可描述为果香、花香、焦香、树脂香、药香、肉香等若干种。

味觉(taste)俗称滋味,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对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作用,味的分类相对简单,有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味,另外还有涩、辛辣、热和清凉味等。

8.1.2风味物质的特点风味物质是指能够改善口感,赋予食品特征风味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食品风味物质是由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组成,通常根据味感与嗅感特点分类,如酸味物质、香味物质。

但是同类风味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构特点,酸味物质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但香味物质结构差异很大。

(2)除开少数几种味感物质作用浓度较高以外,大多数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

很多嗅感物质的作用浓度在ppm 、ppb、ppt (10-6、10-9、10-12)数量级。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创造新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饮料的口感,使其 更加丰富多样。例如,果汁饮料中的 果味香精、碳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感,开发出 新的饮料品种。例如,茶饮料中的茶 味香精、咖啡饮料中的咖啡味香精等。
掩盖不良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饮料中的不良口感, 提高接受度。例如,用甜味剂掩盖药 味。
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增强肉香味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肉制品的肉香味,提高其品质和接受度。例如, 在火腿、香肠等肉制品中添加的香辛料、调味料等。
掩盖不良气味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肉制品中的不良气味,提高接受度。例如,用香 辛料掩盖猪肉的腥味。
创造新口味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味,开发出新的肉制品品种。例如,各种口 味的火腿、香肠等肉制品。
05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与安全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含量通常较低,但过量摄 入可能导致不适或中毒。例如,某些香料和 调味品中的苯甲酸和山梨酸等防腐剂,过量 摄入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限量标准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 织制定了食品中风味物质的限量标准。这些 标准基于风险评估和科学数据,以确保消费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 风味物质概述 • 风味物质的主要种类 • 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01
风味物质概述
风味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风味物质是指能够影响食品风味的化 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是食品本身含 有的,也可以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
分类
风味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来源 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如脂肪族、芳 香族、含硫化合物等。

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体验和化学物质的交互。

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解释:风味物质的来源与分类:风味物质主要来源于食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

这些物质在口腔内刺激味觉和嗅觉器官,产生综合的生理感觉,即食品的风味。

风味物质可以分为香味和滋味两部分。

香味主要由挥发性物质产生,如醛、酮等,而滋味则主要由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产生,如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

风味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在食品中对风味的直接影响较少,但通过与风味物质的特殊结构位点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影响食品的风味。

例如,醛类化合物能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反应,导致蛋白质构象和折叠程度发生改变,使其更容易与风味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风味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通常是可逆的,但如果挥发性物质以共价键的方式与蛋白质结合,这种结合则可能是不可逆的。

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蛋白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食品的风味。

风味物质的相乘作用:当两种或多种具备相似味感的物质同时进入口腔时,它们的味觉强度可能会超越各自单独使用时的强度之和,这种现象称为相乘作用或协同作用。

例如,谷氨酸和肌苷酸在食品中的同时使用可以显著增强鲜味感。

食品基质成分和结构对风味释放的影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风味的释放受到食品基质成分和食品结构的影响。

释放速度可能比正常情况下更快或更慢,从而导致不同的风味感觉。

因此,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改善食品风味特性和设计高品质健康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体验和化学物质的交互。

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改进食品的风味特性,从而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物的味道往往是吸引人们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赋予食物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提升人们的食欲和食物体验。

针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更好地开发新的食物产品,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风味物质是一种化学物质,通常来自于食物中的天然成分。

这些物质可以是食物的气味分子、调味料中的化学成分或者添加在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对于食品味道的研究,涉及到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方面,主要关注食物的口感,如脆、软、酥、嫩等。

而化学方面则更关注食物的香味成分,如芳香化合物和酯类物质等。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风味物质和人工风味物质。

天然风味物质通常来自于天然食物,如植物的果实、香料、木材等。

这些物质通过提取和精制等过程得到,添加在食品中可以增加食物的天然香味和口感。

人工风味物质则是经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其结构和性质与天然风味物质相似,但通常更便宜且稳定性更好。

人工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用以增强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风味物质能够增加食物的诱惑力。

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能够刺激人们的味蕾,使人们产生进食的欲望。

其次,风味物质能够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在食品烹调的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风味物质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更加鲜美,提升食物的品质。

此外,风味物质还能够改善食物的质感,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嚼劲,使人们有更好的食用体验。

然而,风味物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觉和口感需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添加在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例如,一些合成风味物质可能会含有致癌物质或者过敏原,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在食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添加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对于风味物质的研究也正不断深入发展。

9 食品的风味物质

9  食品的风味物质

图7—21 柚皮苷的结构
4.氨基酸和肽类中的苦味物质
一部分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都有苦味。
水解蛋白质和发酵成熟的干酪常有明显的令人厌恶的
苦味。氨基酸苦味的强弱与分子中的疏水基团有关;
小肽的苦味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低于
6000的肽才可能有苦味。
第九章
一、风味的概念
食品的风味物质
概述
第一节
狭义: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
广义:摄入的食品使人们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 觉、痛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中留下的综合 印象。
食品产生的感官反应及分类
刺激物 感官反应
味觉(甜、苦、酸、咸等) 嗅觉(香、臭等)
分类
化学感觉
食物
触觉(硬、软、粘、热等) 运动感觉(滑、干等) 视觉(颜色、形状等) 听觉(声音等)
六、辣味与辣味物质
辣味:是由香辛料中的一些成分所引起的尖利的刺痛
感和特殊的灼烧感的总和。
辣味刺激舌和口腔的触觉神经,同时也会机械刺激鼻 腔,有时甚至对皮肤也产生灼烧感。
第七节 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食品香气
生物合成
化学反应
酶的直接或间 接催化形成
非酶化学反应

食品中香气物质形成的途径或来源大致有以下5方面:
4 食物调香

食物的调香主要是通过使用一些香气增强剂或异味
掩蔽剂来显著增加原有食品的香气强度或掩盖原有 食品具有的不愉快的气味。

常用香气增强剂:L-谷氨酸钠,5′-肌苷酸, 5′-鸟苷酸,麦芽酚,乙基麦芽酚
第八节 食品加热形成的香气物质

1 加热食品中的香气成分 香气来源:①食品中原有的香气物质受热挥发(损失);② 食品中的其它组分受热发生降解或相互作用生成新的香气物 质。

食品的风味物质

食品的风味物质
常用得酸味物质有:
(1)食用醋酸 (2)柠檬酸:酸味圆润、滋美、爽快可口,入口即达最大酸感,后 味延续时间短。 (3)苹果酸:略带刺激性,稍有苦涩感,呈味时间长,与柠檬酸合用 可强化酸味。 (4)酒石酸:酸味强,但稍有涩感。 (5)乳酸:调pH、调味、防杂菌 (6)抗坏血酸:酸味爽快,但易被氧化。 (7)葡萄糖酸 (8)磷酸:酸味爽快温和,略带涩味,用于清凉饮料
❖ (2)总酸度和缓冲作用。pH相同,总酸度和缓冲作用大 得酸味剂,酸味更强。如丁二酸比丙二酸酸味强。
❖ (3)酸味剂阴离子得性质。pH相同,有机酸比无机酸 酸味强度大;阴离子结构不饱和键多,酸味比相同碳 数得羧酸强;阴离子结构羟基多,酸性比羧酸弱。
❖ (4)其她因素。糖、食盐、乙醇会降低酸味。
酸味能促进消化,防止腐败,增加食欲、改良风味。
图7—21 柚皮苷得结构
4、氨基酸和肽类中得苦味物质
一部分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都有苦味。 水解蛋白质和发酵成熟得干酪常有明显得令人厌恶得苦 味。氨基酸苦味得强弱与分子中得疏水基团有关;小肽 得苦味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低于6000得 肽才可能有苦味。
风味和香味化合物得前体
洋葱风味
十字花科植物,例如甘蓝、龙眼包心菜、芥菜、小萝卜和 辣根中得活性辣味成分也就是挥发性物质,具有特征风味。这 种食物组织得风味主要就是硫葡糖苷酶作用于硫葡糖苷前体所 产生得异硫氰酸酯所引起得。
植物组织中,由酶诱导得 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和分 解产生得特征香味,与某 些水果得成熟和植物组 织破坏有关。
❖ (1)通过美拉德反应形成香气物质 ❖ 呋喃、醛类、咪唑、吡咯啉、吡咯、吡嗪、氧杂茂、
硫杂茂等。 ❖ 受热时间短、温度较低时得产物:Strecker醛类,内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

二、嗅感和嗅感物质
嗅感
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的嗅觉神经而在中枢引起的一种感 觉,其中产生的令人愉快的挥发性物质称为香气,而产生令 人厌恶的挥发性物质称为臭气。嗅觉是比味觉更为复杂的感 觉,人们从嗅到某种物质到产生感觉大约需要0.2-0.3s,味 觉为1.5-4.0s,香气是混合物所致。一般用香气值来表示某 种物质在香气产生中的作用大小。香气值=嗅觉物质的浓度/ 阈值,若香气值小于1,则说明该物质在香气产生中没有发生 作用。
2.2不同食品的风味
(一)植物性食品的风味The flavor of plant food
1.水果的香气成分Flavor component of fruits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 催化)。 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醇类,此外还有酯类、 萜类、酮类,挥发酸等。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名称 蔗糖 食盐 柠檬酸 硫酸奎宁 味感 甜 咸 酸 苦 阈值(%) 25℃ 0.1 0.05 0℃ 0.4 0.25
2.5×10-3 3.0 ×10-3 1.0 ×10-4 3.0 ×10-4
1.3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1.呈味物质的结构 2.温度 3.浓度和溶解度
1.4 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概念 两种相同或不同的呈味物质进入口腔时,会使二者呈味 味觉都有所改变的现象,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 现象。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在醋中添 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出,在味精中添加氯化钠会使鲜味更加突出。 味的协同效应 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 强度之和。如谷氨酸钠与肌苷酸能相互增强鲜味;麦芽酚几乎对任何风味都能 协同;食盐使人感到味精的鲜味增强;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研究风味物质是食品中使人感到风味或香气的化学物质,它们是食品中的关键成分。

对于风味物质进行分离与分析的技术研究在食品科学和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并探讨其在食品研究中的应用。

一、风味物质的分离技术1.萃取技术萃取是利用溶剂将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从固体基质或液体基质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常用的萃取技术包括溶剂萃取、蒸馏水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

溶剂萃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根据风味物质的化学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

蒸馏水萃取则适用于具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可以在维持良好的风味物质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分离效率。

2.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为单一化合物的过程。

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是常用的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适用于具有良好的挥发性的风味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液相色谱则适用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色谱技术可以与质谱技术相结合,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分离效果。

3.蒸馏技术蒸馏是将混合物中的成分根据其挥发性逐渐分离的过程。

传统的蒸馏技术包括批式蒸馏和连续蒸馏。

近年来,一些新的蒸馏技术如分子蒸馏、膜蒸馏和离子蒸馏等也得到了应用。

蒸馏技术适用于具有不同挥发性的风味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二、风味物质的分析技术1.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风味物质的质荷比(m/z)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常用的质谱技术包括气质联用质谱(GC-MS)和液质联用质谱(LC-MS)。

质谱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分析结果,并可以与色谱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复杂的分析。

2.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NMR)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风味物质中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行为来确定化学结构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和定量分析结果。

NMR技术常用于无标记风味物质的分析。

3.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风味物质的快速、简单和经济的方法。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2. 肉类的气味
v 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因 加热温度不同,香气成分有所不同。肉香 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 类、脂质、维生素等。肉香中的主要化合 物有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及 含硫化合物等。
v 3. 乳及乳制品的气味
v 新鲜乳香气的主体成分是二甲基硫醚,含 量稍高就会产生异味。此外, 还有低级 脂肪酸、醛、酮等。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10.2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v 一、甜味和甜味剂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糖及其衍生物、非糖物质 v (1)山梨糖醇 v (2)甘草 v (3)甜叶菊苷 v (4)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 v (5)糖精:其钠盐、铵盐更甜 v (6)甜蜜素
形成香气成分。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4. 加热分解 v 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
解反应可产生风味物质。油脂,含硫 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 的香气。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 v 1.水果的香气成分 v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
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 v 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三、风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v 1、相互作用类型 v (1)、味的对比 v (2)、味的相乘 v (3)、味的拮抗 v (4)、味的变调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2、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 v (1)咸味和酸味 v (2)咸味和苦味 v (3)咸味和鲜味 v (4)咸味和甜味 v (5)甜味剂和甜味剂 v (6)甜味和酸味 v (7)其他:甜味和苦味;甜味和鲜味;酸味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 v 蘑菇主香成分有:肉桂酸甲酯,1-辛烯-3-醇,

浅谈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

浅谈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

浅谈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食品的风味物质是指可以敏感地感受到的物质,在食品与人口之间形成一种互动。

风味物质通常是有机物质,其中包括气味物质、味觉物质、混合物等,它们都可以影响食品的口感与风味。

所以,食品检验机构的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对食品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测定,以确保消费者能够安全健康的食用。

一、分析测定方法1、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最常用的风味物质分析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仪对食物样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分离,然后用电子鼻仪对分离出来的每种风味物质进行检测。

气相色谱法可以准确、灵敏地检测到食品中不同种类的风味物质,可以从气味物质、味觉物质等方面进行检测。

2、振动光纤光谱仪:振动光纤光谱仪是一种新型的风味物质分析检测方法,采用风味物质的振动性参数,用光纤光谱技术进行检测,把食物中的风味物质可视化表现出来,可以准确地检测出食物中的各种风味物质,并可以检测出有机风味物质的微量组分。

3、气谱图法:气谱图法也叫气谱仪分析法,可以以图形的形式区分出食品中的不同风味物质组成,通过比较多种不同物质组成的气谱图,获得每种物质的比例,从而了解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分布特征。

4、多容积薄层析:多容积薄层析也称为多容量液相色谱法,它可用于分离和测定食品中的气味物质和味觉物质,它与气相色谱仪不同之处是:气相色谱仪只能分离出不能检测的物质,而多容积薄层析既可以分离也可以检测,可以对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食物的质量和口味。

二、风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1、气味物质分析:气味物质是指食品中可以感知的气体性物质,其中含有多种有机物,气味的效果可以影响到食品的口感与风味。

气味物质的分析测定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通过电子鼻仪和气相色谱仪对食品中的气味物质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气味物质的四维信息(强度、类型、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分析气味物质的变化情况。

2、味觉物质分析:味觉物质是指可以被人体味觉感受到的口感成分,其中包括多种有机物质,比如甜、酸、苦、咸、辣等,它们可以影响食物的口感与风味。

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什么甜味强度相差许多倍。
补充学说
科尔(Kier)等对夏氏的AH—B学说进行了补充,他 认为在强甜味化合物中还具有第三个性征,即具有一 个适当亲脂区域γ,γ可以增强甜度。补充后的学说 称为AH—B-γ学说。
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为r(-CH2-CH3 和 – C6H5),可被味觉感受器上类似的亲脂部分所吸引,其立 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B和r)都适合与味觉感 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结构结合, r基团(结构和位置) 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10.1 概述
食品的基本属性:
感官品质
安全性、营养价值、质地、风味、颜色
风味是食品的一种属性,是此一食品区别于彼 一食品的特征和标志之一。
桔子不同于香蕉,羊肉不同于牛肉,米粉不同 于豆粉,啤酒不同于汽水,正是由于它们的风味等 特征的不同所致。
一、食品风味
1.概念 食品的风味是指食物在进入口腔前
质的羧基吸附而产生冲动引起的味感。阳离子是定 味基,阴离子是助味基,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 盐类中,阴阳离子直径小于0.65nm者,则显 咸味;大于0.65nm则呈现咸苦味、苦味等。 盐类中,只有氯化钠才产生纯粹的咸味。
B. 咸味剂 目前尚只有氯化钠,食盐的阈值一般为0.2%,
汤类中含0.8%-1.2%的食盐量比较适宜。 当然食盐除了具有风味增强或调味作用外,
L-氨基酸有8种( Val、Leu、Ile、Met、Phe、Trp、 Arg、His )为苦味。疏水肽的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 子量的大小,大于6000Da 无苦味,小于小于6000Da,则 会产生苦味。 G、盐
阴阳离子直径之和大于0.65nm的有苦味,且随着数字 增加苦味增强。

风味物质名词解释

风味物质名词解释

风味物质名词解释风味物质是指能够影响食物、饮料或其他产品味道和气味的化学成分。

这些物质可以来源于自然食材,也可以是通过食品添加剂人工添加的。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增强或改善产品的口感、香气和整体感官体验。

风味物质包括多种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味物质名词解释:1.香味前体物(Flavor Precursors):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过热处理、发酵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为具有香味的化合物。

例如,麦芽酚是一种常见的香味前体物,它能够在加热时转化为具有焦糖香味的化合物。

2.发味团(Flavor Molecules):这些是食品中已经存在的风味化合物,它们直接影响食品的口感和香气。

例如,苯甲醛是一种常见的发味团,它具有杏仁般的香味。

3.风味增强剂(Flavor Enhancers):这些物质能够增强或改善食品的风味,使食品的味道更加鲜美。

例如,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风味增强剂,它能够增强食品的鲜味。

4.香精(Flavors):这些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天然来源提取的具有特定香味的化合物,用于食品、饮料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例如,香草醛是一种常见的香精,它具有香草的香味。

5.味的阀值(Taste Threshold):这是指能够被人察觉到的最小味道浓度。

不同的风味物质有不同的阀值,超过这个浓度,人们才能感受到相应的味道。

6.涩味(Astringency):这是一种口感,指的是食物在口中产生的干燥和收敛的感觉,通常与单宁酸等化合物有关。

7.鲜味(Umami):这是五种基本味道之一,指的是食物中的丰富和美味,与谷氨酸钠等化合物有关。

风味物质的种类繁多,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食品的复杂风味特征。

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中,对风味物质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出更加美味和受欢迎的产品。

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二)常见的苦味剂
植物: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 动物:苦味酸、甲酰苯胺、甲酰胺、苯基脲、 尿素
生物碱:
最苦:番木鳖碱 奎宁:基准物 碱性越强,味越苦, 成盐后仍苦。
1. 咖啡碱、可可碱
咖啡碱: 咖啡、茶叶 白色针状结晶
熔点 235~238º C
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 可可碱: 茶、可可
2. 温度:
最能刺激味感的温度: 10 ~ 40º C (30º C 最敏锐)
不同味感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
图1
温度与味觉阈值的关系
3. 浓度和溶解度:
浓度: 适当,愉快感 对不同味感的影响差别很大
溶解度: 呈味物质溶解后,才能刺激味蕾
图2
味感物质浓度与快感度的关系
4. 年龄、性别、生理状况
影响甜度的主要因素: 1. 浓度:
浓度增加,甜度增加
蔗 糖
甜 度
果 糖
葡萄糖
麦芽糖
0
20
40
浓度,%
2.温度:
较低温度范围内,对大多数糖甜度影响不大, 但对果糖影响大。
原因:ß -D吡喃果糖 (甜度大) ß -D呋喃果糖 (甜度小)
温度↗,吡喃果糖↘,呋喃果糖↗
3.溶解: 4.甜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半径之和<0.658 nm, 纯正咸味 NaCl
半径之和=0.658 nm, 又咸又苦
半径之和>0.658 nm, 苦味
KBr
KI
三、酸味与酸味物质
酸味强度: 品尝法:主观等价值(P.S.E) 感受到相同酸味时该酸味剂的浓度. P.S.E越小,在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 另一方法:测定腮腺分泌唾液的平均流速 流速越大,酸性越强
正、负离子半径都小的盐:咸味 正、负离子半径都大: 苦味 介于中间的咸苦。

9 食品的风味物质解析

9  食品的风味物质解析

图10-6 甜味AH/B模型
X
X
Kier的AH/B-X学说
2.甜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甜味的强弱称做甜度。现在甜度只能靠人的感
官品尝进行评定,这样得到的甜度称为相对甜度。一
般是以蔗糖溶液为甜度的参比标准。将一定质量分数 的蔗糖溶液的甜度定为1(或100),其他பைடு நூலகம்味物质的 甜度与它比较,得出相对甜度。
于无盐酱油和肾脏病人的特殊需要。
五、鲜味与鲜味物质
1.鲜味是一种柔和协调的味感,能增进食欲。
2.鲜味物质种类:氨基酸、肽类、核苷酸类、有机酸 类。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 值时则增强其他物质的风味。
氨基酸:L-谷氨酸,L-天冬氨酸的钠盐及其酰胺 肽类:L-α-氨基己二酸,谷-胱-甘三肽、口蘑氨酸

5 奎宁 苦味感的标准物质。 苦味物质比其他呈味物质味觉阈值低,比其他味觉 活性物质难溶于水。

饮料添加剂,调和其他味感,使饮料具有清凉兴奋 作用。
四、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未精制 的粗食盐中因含有KCl、MgCl2和MgSO4,而略带苦味。 苹果酸钠和葡萄糖酸钠也具有纯正的咸味,可用
第三节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一、甜味与甜味物质 1.呈甜机理
夏伦贝尔(Shallenberger) 学说:甜味物质的分 子中都含有一个电负性的A原子(可能是O、N原子),
与氢原子以共价键形成AH基团(如:—OH、=NH、—
NH2),在距氢0.25-0.4nm的范围内,必须有另外一 个电负性原子B(也可以是O、N原子),在甜味受体上 也有AH和B基团,两者之间通过—双氢键偶合,产生 甜味感觉。甜味的强弱与这种氢键的强度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觉产生的神经过程
味觉产生的器官过程
舌头的乳突
丝状乳头
菌状乳 头
味蕾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 ,其次 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味蕾一般有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 10-14天更换1次 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一样
人对不同味觉的感觉速度不一样
味觉的感受部位
辣味和涩味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 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 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味觉生理学
一、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 •多为不挥发物, •能溶于水, •阈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

影响味觉的因素
2. 时间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 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 3. 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 (1)味觉的相乘效果 (2)味觉的相消效果

10.1 味觉生理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 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日本:酸、甜、苦、辣、咸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 甜、苦、咸 辣味与涩味
糖醇类甜味剂

已投入实际使用的糖醇类甜味剂有木糖醇、 山梨醇、麦芽糖醇等。它们的代谢与胰岛素 无关,因而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它们也不能 被酵母菌和细菌发酵,因此是防龋的甜味剂。
(2)非糖天然甜味剂

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苷,甜度100-500倍于蔗糖,是 由甘草酸与2个葡萄糖醛酸组成的,我国民间惯用于 酱及腌渍食品。 从甜叶菊植物中提取的甜叶菊苷,甜度约300倍于蔗 糖,稳定安全性好,无苦味,无发泡性,溶解性好。 适于在糖尿病人用的低能量食品中作甜味剂。
过有经验的感官评定专家和评价员直接依靠感官 进行评定,通过配比检验和强度排序检验,并经 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能反映 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

色谱分析:运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进行分析。
风味物质的特点
种类繁多,成分相当复杂。 含量甚微,效果非常显著。 除少数成分外,大多数是非营养性物质。 呈味性能与其分子结构有高度特异性的关系。 易被破坏的热不稳定物质。

(糖天然物经过改性加工,成为 高甜度的安全甜味剂。但它们的热稳定性较差。
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酰甲酯,商品名Aspartame,其组 成单体都是食物中的天然成分,甜度150倍于蔗糖。 利用由柑桔的下脚科中提取的橙皮苷,采用酶反应 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工艺,可制取二氢查耳酮 (DHC),它100-2000倍于蔗糖的甜味。

鲜味物质
2. 鲜味核苷酸 主要的呈鲜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 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降解而 产生。 存放时间过长,肌苷酸变成无味的肌苷,进 而变为呈苦味的次黄嘌呤。 酵母水解物也是鲜味剂,其呈鲜成分是5-核 糖核苷酸。

(1)氨基酸 L-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它是 用发酵法生产的,味精要在NaCl存在下才有鲜味。 (2)核苷酸 在核苷酸中呈鲜味的有5‘-肌苷酸,5’-鸟苷酸和5‘黄苷酸,它们单独在水中并无鲜味,但与谷氨酸钠 共存时,则谷氨酸钠的鲜味增强达6倍。 在动物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降解 而产生的。肉类在屠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热” 方能变得美味可口,其原因就在于ATP变为5'-肌苷 酸需要时间。但鱼体完成这个过程所需时间很短。
其它

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存在较多的琥珀酸及延索酸;苯 甲酸存在于李子、蔓越桔等水果中;水杨酸常以酯 态存在于草莓中。

通常的酸牛乳就是用乳酸菌来产生乳酸的,牛奶变 酸后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并且别有风味。
此外,醋酸及乳酸也是常用的烹饪调味用酸,醋中 含3-5%的醋酸,在果蔬中存在很微。

琥珀酸
延胡索酸


1.咖啡碱及可可碱
咖啡碱存在于茶叶、咖啡中,可可碱存在 于可可中,都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2. 苦杏仁苷
苦杏仁苷

存在于桃,李,杏,樱桃,苹果等的果核种仁及叶 子中,种仁中同时含有分解它的酶,苦杏仁苷本身 无毒,生食杏仁,桃仁过多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在同 时摄取入体内的苦杏仁酶作用下,它分解出HCN之故。 苦杏仁苷存在于桃、李、杏、樱桃及苹果等的果 核种仁及叶子中,种仁中同时含有分解它的酶,苦 杏仁苷本身无毒,生食杏仁、桃仁过多引起中毒的 原因是在同时摄入体内的苦杏仁酶作用下,分解释 放出HCN之故。
ß-D-吡喃果糖甜味单元中AH/B和r之间的关系
2)甜味物质
天然甜味剂:糖及其衍生物 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 (1)糖及其衍生物糖醇 常见的糖有蔗糖、果糖、葡萄糖及麦芽糖 等,它们的甜度有如下关系: 果糖>蔗糖>葡萄糖>麦芽糖
淀粉糖浆和异构糖浆

食品工业中经常使用的还有淀粉糖浆和异构 糖浆。淀粉糖浆是淀粉经不完全糖化而得的 产品,糖分组成为葡萄糖、麦芽糖、低聚糖、 糊精等。异构糖浆是以葡萄糖果为原料,在 异构酶作用下,使一部分葡萄糖异构化成果 糖而得,其甜度相当于蔗糖。


(4)合成甜味剂

现仍在使用的只有糖精,它甜度500-700倍于 蔗糖,后味微苦,据研究,哺乳动物长期饲 以含糖精1%的食物是无害的。一般认为,糖 精本身并不致癌,但是生产糖精时的中间产 物的结构与致癌物相似。我国允许使用的糖 精的最大用量不得超过O.15g/kg,而婴儿食 品中不允许使用。
2.酸味与酸味物质

核黄素存在时,异α–酸经光氧化分解,可产 生老化风味。
3. 柚皮苷及新橙皮苷

它们是柑桔类果实中的主要苦味物质,当将其水解 后,则苦味消失,据此可脱去橙汁的苦味。 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脱苦的方法:酶制剂酶解糖苷,树脂吸附, -环糊 精包埋等。
4. 胆汁

它是动物肝脏分泌并贮存于胆中的一种液体, 味极苦,在禽、畜、鱼类加工中稍不注意, 破损胆囊就会导致无法洗净的极苦味,胆汁 中的主成分是胆酸、鹅胆酸及脱氧胆酸.
一般而言,酸味是氢离子的性质,但是酸的 浓度与酸味强度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酸感 与酸根种类、PH值、缓冲效应、可滴定酸度 及其它物质特别是糖的存在有关。乙醇和糖 可减弱酸味,PH6-6.5无酸味感,PH3以下则 难适口。 酸味的阈值比甜味和咸味的低。

呈酸机理
1.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 起的味感, 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2.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关系。 3.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对酸味强度有影响 有机酸根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亲 脂性减弱,酸味减弱; 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在脂膜上的吸 附,酸味增强。
第十章 食品风味物质
味觉生理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不同因素对风味的影响

风味的概念

风味:是指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 包括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觉等所产 生的感觉印象,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 觉印象的总和。
风味的评价

感官评定分析:是评定食品风味的重要方法,通
鲜味

鲜味是食物的一种复杂美味,呈味成分有核 苷酸、氨基酸、酰胺、三甲基胺、肽,有机 酸等。
鲜味物的呈鲜机理
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 竞争作用。 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味提高6倍。

鲜味物质
1. 味精 (谷氨酸钠) L - 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 D - 型异构体则无鲜味。 其鲜味与其离解度有关

柠檬酸

是使用最广的酸味剂,工业上用黑曲霉发酵 法生产,它在柑桔类及浆果类水果中含量最 多,并且大都与苹果酸共存,它酸味圆润、 滋美,但后味延续较短。
苹果酸

几乎一切果实中都含有,以仁果类中最多, 酸味较柠檬酸强,呈味时间也长,与柠檬酸 合用,可强调酸味,工业上用合成法生产。
酒石酸

有三种,即D-、L-、D L-,存在于许多水果 中,以葡萄中含量最多,酸味更强,口感稍 涩,多与其它酸并用。
氯化钠(咸味): 盐酸(酸味): 蔗糖(甜味): 硫酸奎宁(苦味): 舌尖 舌边 舌根 0.25 0.24-0.25 0.28 0.01 0.006-0.007 0.016 0.49 0.72-0.76 0.79 0.00029 0.0002 0.00005
味觉感受部位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 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 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 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 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 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草 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其中α–酸占了85%左 右。 α–酸在新鲜酒花中含量在2-8%之间(质量标 准中要求达7%),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 久臵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苦味变 劣。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

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α–酸有40~60%异构 化生成异α–酸。控制异构化在啤酒加工中有 重要意义。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甜味与甜味物质 1)甜味:沙伦贝格尔提出甜味物质和口腔中 的感受器是一对质子给予体(AH)和接受体 (B),两着之间通过一双氢键偶合, 产生 甜味感觉。


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称为r (-CH2-, CH3, -C6H5)可被味觉感受器类似的亲脂部位 所吸引,其立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B 和r)都适合与感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结构结 合,r位臵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 征,但是对糖的甜味作用是有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