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应用》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他图形的重要基础,更是研究多边形问题转化的关键点。此外,在它的证明中第一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工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2、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应用平行线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解析
1.要求每个学生任意画出几个三角形,利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
形三个内角撕下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引出辅助线作法,利用平行线性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在熟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利用其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通过拼图感性认识较容易得到,但是怎样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则需要利用教具“每个学生一张三角形纸片”,通过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拼凑成一个平角引出辅助线作法,从而利用平行线性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辅助线作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拿出一个三角板,对同学们说:“我手里的三角板比你们的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们的大哦”,同学们不服气的说:“那可不一定哦”,同学们各抒己见来反驳我说的话,最后发现老师错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
【设计意图】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情境激趣的对话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探索新知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二)引入新课,证明定理
问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得知的?师生活动: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三角形纸片”,将它的两个内角撕下,把三个内角拼合在一起看看,你能得到它们的和为180°吗?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拼图过程的引导与分析,为下面添加辅助线进行证明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形成知识
1.拼角过程的实质其实就是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集中到某一个点,构成一个平角。
2.对照你拼好了的图,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有什么办法可以将这两个角进行转移?
3.谈谈你的思路,能给出证明吗?
【设计意图】因为八年级学生的思维中直觉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先观察拼图可以使学生由拼图受启发,从实物图形抽象出几何图形,自然引出辅助线的作法,顺利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
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一题多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四)初步应用,巩固知识 (1)在△ABC 中,∠A=35°,∠ B=43 °,则∠ C=
(2)在△ABC 中,∠A :∠B:∠C=2:3:4则∠A = ,∠ B= ,∠ C=
(3)①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直角。为什么? ②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钝角。为什么?
③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锐角。为什么?
④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的度数至少为()
(5)例题解析,灵活应用
例1 如图,在△ABC 中,∠BAC =40°,∠B= 75°,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已有新知.通过例1渗透了方程的思想,并能在多个三角形内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 C B
D A
例2 如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50°方向,B 岛在A 岛的北偏东80 °方向,C 岛在B 岛的北偏西40 °方向.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ACB 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六)知识巩固,深化提高
练习2 如图,从A 处观测C 处的仰角∠CAD = 30°,从B 处观测C 处的仰角∠CBD = 45°.从C 处观测A ,B 两处的视角∠ACB 是多少?
(七)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北 北 C A B
D E A B D
C
2.我们是怎样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8)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习题11.2第1、2、3、4、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