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批评与传媒伦理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批评与传媒伦理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端设备的发展使得传媒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开始下降,新兴媒体的崛起则带来了更为广泛和多元化的信息流。
但是,这种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深刻的问题和挑战,媒介批评和传媒伦理问题就是其中的两个核心方面。
一、媒介批评的意义和挑战正义的媒体是一个公正、真实、客观、负责任的媒体。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很多传媒平台都是由私人或者企业拥有的,他们往往更关注商业利益而非新闻价值。
因此,这就使得媒介批评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关键。
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和推广,增加了新闻的传播影响力,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严谨的新闻规范和标准变得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出现,迫使传统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
传统媒体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需要迈出重要的一步。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伦理的实现是一种重要的信任体验。
在新媒体时代,传媒伦理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实现,因为传媒伦理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很多方面。
首先,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如果传播的新闻不符合现代装修行业规范,也将涉及到法律和道德.第二,遵守信息真实性的标准。
新闻产生的任何偏差或歪曲都会对世界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新闻必须遵守真实性的标准。
但是,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往往是难以把握的,这个难度很大。
第三,保护私人权利和隐私。
新闻传媒企业必须保留一定的私人成分,不能进行不必要和过度的曝光,而是要尊重个人权利和隐私。
在这方面,新媒体会面临特别的挑战,因为网络的传播极大了私人信息的泄露风险,因此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护措施。
总的来说,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媒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挑战。
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来遵守标准,保护真实性和隐私,都是重要的伦理问题,也是保障传媒的权威和公信力的关键。
未来,新闻传媒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以更加准确、公正、负责任的方式向社会和公众传递新闻信息。
论媒介批评的标准
作者: 付文波
作者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四川成都610071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3-134页
主题词: 媒介批评;标准
摘要:本文对已有的批评标准进行了重新整合,在“针对批评对象的标准”的类别下归结为三个批评标准:政治思想标准、美学艺术标准、历史语境标准。
同时提出全新的一类——“针对批评者及其行为的标准”,在此类下提出规范性标准和规则性标准两种,使我们对媒介批评的标准问题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叙事理论与媒介批评
叙事理论与媒介批评第三章叙事理论与媒介批评一、有关叙事学的叙述1、叙事的日常存在叙事学是研究说故事的方式,即故事遵循的规则的理论。
卜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当中指出,在俄国上千种神话中能总结出31种讲述方式。
每一个故事尽管内容不同,但是,都是在一定的叙事方式中展开的。
这里,不是故事内容而是叙事方式的意义就被彰显了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在叙事过程中产生的。
事件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事件被放到叙事的位置上时,叙事的功能就开始左右事件的被讲述过程。
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叙事有形式属性,每一个叙事都有一种功能。
一个具有完整形式的叙事包括6种共同要素:摘要、介绍、使得故事复杂的行动、评价、解决和尾声。
讲述者用这些结构从基本经验中构成一个故事,用句子和潜藏的评价解释事件的意义。
2、叙事的模式化当我们用叙事理论分析传播现象时候,我们不只是关注说的内容,而是要分析用什么方式说,说的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就可以看到任何一种叙事方式——结构都包含着对内容的选择标准,即什么事情可以用什么方式叙述。
关于叙事的法则和深层结构是叙事理论视野中的基本支点。
如果说我们是生活在媒介之中的,不如说我们是生活在媒介的叙事之中。
我们被叙事所包围,却很少想到这一点。
“我们关于我们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一切的了解都不需要我们身临其境去获取,那是因为媒介已经给我们做了一切——通过故事、对故事的引用以及无休止的故事叙述,而这一切从表面看来比我们自己做的更好。
叙事理论的重要性也在于此。
”二、叙事理论的主要概念叙事理论主要研究故事文本中的三个问题:故事说故事(用什么语言和方式说)故事时间1、关于故事——叙事在叙事理论中,故事被定义为——根据时间序列安排的一连串的事件。
“叙事即故事”强调故事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产生的。
叙事是某个人或某个媒介运用语言安排的一系列事件。
(1)故事的结构——逻辑与常规限定故事的模式先于故事而存在。
因为“叙事的普遍性由那些控制着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准则所规定。
新媒介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构建
声屏世界2021/7者统筹兼顾方能赢得用户的信任与喜爱。
例如,在哔哩哔哩平台,自媒体内容生产者称之为UP 主,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自己家乡故事以及不同城市的文化历史等。
UP 主“品城记”深受用户喜爱,为大家讲述每个城市的文化与美食。
叙事价值———中国形象互联网的发明与进步将人们推向一个国际化的世界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发出很多质疑甚至诋毁的声音,每一个自媒体工作者应该拿起属于自己的武器,向全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
柏拉图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全世界。
”故事是一种最有效、最喜闻乐见的叙事的方式,比起说教式的传播方式,故事也最能打动人心。
正是人们之前没有意识到中国形象的重要性,世界上才出现很多对我国不利的言论,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树立中国形象。
结语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经历了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之后,人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自媒体时代。
网络用户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发展趋势,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窗口,透过窗口看到的内容需要每一个自媒体用户去用心呈现。
网络化自媒体时代将用户推向了一个新的风口浪尖,在看到盈利之后大家蜂拥加入了自媒体行业。
然而在如此巨大的波浪中如何持久生存并且乘风破浪,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不仅为中国的用户更要为其他国家的用户制作优质的内容,是每一个自媒体人毕生所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希望在每一个自媒体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故事将走出中国并且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一个百花齐放、立体多元的中国。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栏目责编:杨刚参考文献:[1]仲钇霏,杜志红.UGC 时代电视媒体的被动与主动[J].视听界,2013,(02):60-61.[2]范哲,朱庆华,赵宇翔.Web2.0环境下UGC 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2):60-63+102.[3]曲盛妍.“小叙事”的“大传播”:网络短视频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4]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以影视批评为例话语体系构建问题分析话语体系的构建缺乏统一标准。
浅谈我对媒介批评的几点认识
媒介批评浅谈我对媒介批评的几点认识广电091 0920200329 万英吉第一眼看到这么课程的时候,我以为这门课程的内容无非是老师选取一些有关在媒体上发生的媒介活动进行抨击、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专家看哪个媒体活动不爽就发表论著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要大批特批,要批的深刻,要站在社会伦理、新闻专业的角度对某一个新闻事件“剖析分解”。
就比如《非诚勿扰》中的马诺的拜金论—节目中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
”,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自然也就免不了要面临我们的学者专家一番狂轰滥炸,但也仅此是骂骂而已,以后第二个马诺还是会出现,拜金主义还是会在社会上滋生蔓延。
上过课程才知道,媒介批评远非如此。
一、否定性批评与肯定性批评的辩证关系往往我们谈到媒介批评,很多人对他的第一映像就是对媒介的批评,人们往往会认为就是对某种缺点和错误的指责或抨击,甚至是对某种错误思想、言行的批驳与否定,从而使“批评”一词成为一个否定性概念,尤其是“批评”与“表扬”的习惯性对举,更是大大强化了这种印象。
这更像是一种文学对“批评”一次的定义,然而在学术意义上,批评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的分析、判断、评价。
因此,媒介批评可能是对媒介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加以抨击,乃至否定,也可能是对媒介现实中的某些做法总结经验,加以肯定,倡导推广。
换句话说,媒介批评既可以是否定性的批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批评。
当然,对于缺乏媒介批评传统的现金中国而言,适当强调媒介批评的否定性指向,加强对媒介现实中各种问题的分析、评论、批判,对于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也不能因为强调媒介批评的反思性、批判性乃至否定性,就扔掉媒介批评的建设性、倡导性、肯定性。
对于媒介批评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辩证思维。
所谓“浇花除草”、“惩恶扬善”、“祛邪扶正”之类的俗语,正好反映了否定性批评与肯定性批评的辩证关系。
媒介批评的标准概述
媒介批评的标准概述媒介批评是对媒体内容、报道和表现的评估和分析,旨在评判其质量、准确性和公正性。
媒介批评的标准可以用来评估不同类型的媒体,包括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电影、广告和社交媒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媒介批评标准:1. 真实性:媒介报道的真实性是评估的重要标准。
这包括事实准确性、信息来源可靠性以及报道是否基于客观事实而不受个人或政治立场的影响。
2. 公正性和平衡性:媒介批评应关注报道的公正性和平衡性。
这意味着媒体应该提供多个观点的平衡报道,避免偏袒特定利益群体或偏见。
公正性还包括避免对个人或团体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污名化。
3. 透明度和道德:媒介的透明度和道德行为是批评的重要标准。
媒体应该明确披露其所有人、资金来源和潜在利益冲突。
此外,媒体应遵循道德准则,例如尊重隐私权和不歧视原则。
4. 内容质量:内容质量是评估媒介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专业水平、研究深度和意见表达的质量。
批评还应关注媒体是否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和文化敏感度,以便读者或观众能够全面理解报道。
5. 可信度和可靠性:媒介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标准。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良好声誉、专业资质和前后一致的报道。
可靠性还与事实核实的方法息息相关,媒体应该准确地报告与实际情况一致的信息。
6. 社会责任:媒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批评应关注其社会责任。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以及其对社会和公共利益的关注程度。
综上所述,媒介批评的标准涉及真实性、公正性、平衡性、透明度、道德行为、内容质量、可信度和可靠性,以及社会责任。
这些标准有助于评估媒体的质量和对公众传播信息的影响。
媒介批评是对媒体内容和表现的评估和分析,旨在评判其质量、准确性和公正性。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播信息和影响舆论,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媒体进行批评和评估非常重要,以确保公众接收到准确、公正、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媒介批评的标准之一是真实性。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1. 引言1.1 简介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和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评论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
这种情况给传统的艺术批评标准带来了新的考验,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批评。
本文将通过对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进行概述,探讨大众传媒时代对艺术批评的挑战,分析现代艺术批评标准的变化,探讨媒体对艺术批评的影响,最终探讨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标准问题。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艺术批评,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被媒体和大众舆论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推动艺术批评的发展和进步。
【2000字】2. 正文2.1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概述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艺术家们的作品可以更广泛地被观众接触和了解,艺术品的产生和传播也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域,一般观众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评论艺术作品。
这种情况下,艺术批评的范围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扩大。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评和展评,更多的是出现在各种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
艺术家和作品的评价可以迅速传播开来,观众也能够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批评环境给艺术家和作品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也更加注重与大众的互动和交流。
艺术评论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常态,艺术作品的评价和影响力也更多地取决于大众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艺术家和批评家们需要更加关注大众的需求和反馈,以产生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具有更广泛的参与和更快速的传播特点,这为艺术家和作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专业性和价值观的平衡,成为了当前艺术批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2 大众传媒时代对艺术批评的挑战大众传媒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探讨范畴,因为在现今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已经对文化艺术有了重大的影响。
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艺术品的形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们已经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文化审美。
然而,在这种新境况下,为艺术品做出客观批评、价值评判,则比以往更加困难,也更易出错。
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们对于怎样来评价艺术品的价值,在大众传媒时代更是亟待思考和探讨。
具体到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即从技术、艺术性、价值观的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标准。
首先,技术是细致艺术批评的重要指标。
在大众传媒时代,由于艺术品的形式不断演变,批评者不可能用经典艺术品技术来评价现代艺术品,也不可能坚持古典艺术的批评标准来衡量我们当今的艺术品,因此,艺术批评者应针对现代艺术形式,注重在艺术技术上的创新,才能够客观地衡量艺术作品的技术水平。
其次,艺术性是评价艺术品的核心要素。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的形式不仅丰富了,而且也多种多样化,使与众不同的作品无法以古典艺术的形式价值来衡量,此时,艺术批评者就需要先认识到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然后根据艺术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做出主观而恰当的评价,来体现艺术品的艺术性。
最后,价值观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在大众传媒时代,不同价值观在艺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当评判一个艺术品的价值时,艺术批评者除了注重客观审美外,还要重视主观性和价值性,才能准确反映出艺术品的价值观念,从而了解艺术品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
综上所述,在大众传媒时代,评价艺术品价值许多时候更为困难,但同时也具有很多新的机遇。
专业的艺术批评者,尤其需要改变传统的审美观念,尊重新的艺术形式,在技术、艺术性以及价值观三个方面,探索出一套新的艺术评价标准,以便更好的反映出艺术品的价值,在大众传媒时代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艺术批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大众传媒时代,每个人都有着对艺术作品的评判和表达权利,这使得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以期对这一话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在于,传统的专业批评和大众评价之间的平衡。
传统的艺术批评往往由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和学者来完成,他们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在大众传媒时代,每个人都有着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接触和观感,他们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来表达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看法。
这就使得传统的专业批评和大众评价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专业批评可以提供更加深刻和专业的分析,而大众评价可以反映出更广泛的社会反馈和审美趣味。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在于如何平衡专业批评和大众评价,使得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在于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品质。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流传速度日益加快,同时也伴随着信息的泛滥和传播的碎片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品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艺术作品可能会被过度包装和炒作,失去了原本的内在价值和审美意义;而另一些艺术作品可能会被大众媒体过度简化和误读,导致观众对艺术作品产生了误解和偏见。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在于如何对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品质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使得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传播。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在于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传统的艺术批评中,往往存在着一种对某种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固定评判标准,这使得一些边缘性和非主流的艺术作品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
在大众传媒时代,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都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认知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和主观化。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对媒介传播中涉及的各类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解析和思考。
在我国,媒介批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议题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本文将从媒介批评展开的层面进行划分,分别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内容层面展开讨论,并对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
一、理论层面的媒介批评在理论层面上,媒介批评主要关注媒介传播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范式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媒介批评在理论层面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批评理论框架的建构我国的媒介批评理论框架正在逐渐建构中。
早期的媒介批评主要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比如媒介效应理论、批评性理论等。
近年来,我国的媒介批评开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例如中国特色的媒介文化理论、媒介生态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媒介批评研究方法的探索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国的媒介批评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方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网络大数据分析、虚拟实验等。
这些新方法的出现使得媒介批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也为媒介批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3. 媒介批评范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媒介批评范式也趋向于多元化。
传统的媒介批评范式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媒介产品或事件的批评与解析上,而现代的媒介批评范式则更加关注媒介传播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范式使得媒介批评研究更加综合和有深度。
我国的媒介批评在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对媒介法律与伦理问题的批评也越来越突出。
不仅是对传统的媒介法律问题进行批评,还包括对新媒体、网络媒介等新形态媒介传播的法律问题的批评。
这种批评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2. 媒介政策与管理的批评我国的媒介批评也在对媒介政策和管理进行批评。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艺术批评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艺术批评标准在大众传媒时代是否依然有效?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明确大众传媒时代对艺术批评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发布自己的艺术评论和观点。
这种多样化的评论形式给传统的专业艺术批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为大众传媒时代下,艺术批评的门槛大大降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这给传统的专业艺术批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我们需要审视传统的艺术批评标准是否还适用于大众传媒时代。
传统的艺术批评标准往往强调专业性、客观性和深度,但在大众传媒时代,文章的形式多样化,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需要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传统的艺术批评标准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需求。
我们需要探讨新的艺术批评标准。
艺术批评者需要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提供更丰富、多样、立体的艺术评论形式,例如视频、图片、音频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
艺术批评者需要更加注重情感和体验,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更要关注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和心灵上的触动。
艺术批评者需要更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批评观点,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者也需要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艺术批评不应该是单向的传递信息,而是应该通过互动和交流,促进读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知。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帮助下,艺术批评者可以更加方便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艺术批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浅析文化批判视阈内的媒介文化
浅析文化批判视阈内的媒介文化[ 论文关键词]媒介文化文化批判负面效应[论文摘要]媒介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各种思潮、时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媒介的影响。
由于媒介文化属于大众文化,世俗、功利、肤浅、商业化等属性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深邃遂与厚重,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不可避免。
只有将媒介文化纳入文化批判视闲,才能使媒介受众抵制媒介文化的消极因素。
强调媒介文化批判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广大媒介受众的分析辫别能力,并通过文化批判使各媒介文化主体突出自律意识,进而净化媒介文化环境。
科学技术催生了当代媒介文化,使媒介文化成为“科技一文化”。
高科技手段把各种信息的交换、传播快捷化、网络化,并且主要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迅速拓展着传播时空,也把媒介文化深深地镶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媒介文化本身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结晶,而且是20世纪中期发韧的、世界范围内传媒广泛同社会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产物;研究媒介文化不仅应关注技术层面,还应关注社会效应。
所谓媒介文化,实质上是通过媒介产生的文化和文化产品,尤其是通过文化产品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
时下的媒介文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加盟,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对传统文化模式、样式的冲击前所未有。
比如,在审美文化领域,图像正在取代文字和书籍阅读,所谓“读图时代”的到来,已经昭示出媒介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力度。
其实,现实生活中,媒介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远非审美文化一个领域。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跻身媒介行列后,大众传媒的剧变可谓天翻地覆。
“在某种意义上说,媒体文化又是当今的主导文化……更有甚者,媒体文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化的主导力量…。
学术界对媒介文化给予了较多关注,在一系列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
如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模式、叙事方式的变革、话语模式的改变……。
然而,对媒介文化理论上、实践中的各种认识有待深人的时候,对媒介文化进行深层次理性剖析,尤其剖析其负面效应,批判其对优秀文化的销蚀、降解作用,理应成为文化批判的重要内容,进而使广大媒介受众能够对媒介文化有理性的认识,逐步形成一种自觉。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大众传媒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大众传媒对于艺术的传播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艺术批评在大众传媒时代不仅需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更要考虑大众传媒对作品影响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本文旨在探讨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以期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需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无论是绘画、音乐、戏剧还是电影等艺术形式,作品本身的创新、表现力、艺术技巧等方面都需要被重视。
艺术批评应当注重对作品的深度解读和分析,理性地评判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
艺术作品必须有其独立自主的艺术特性,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包装。
艺术批评者应当有扎实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的艺术水准。
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还需要考虑大众传媒对作品的影响。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它可以快速地传递信息和观点,对观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艺术批评者需要关注大众传媒对艺术作品的宣传和包装,及其对观众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
艺术作品在大众传媒的宣传下,可能会因为商业化的需求而被夸大其艺术价值,也可能因为符合主流审美而被过分追捧,这都会导致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艺术批评者需要批判性地看待大众传媒对作品的宣传,客观地评判作品的真正艺术价值。
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还需要关注作品本身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大众传媒时代,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成为了社会对艺术作品关注的焦点。
许多艺术作品可能因为商业利益或政治需求而被篡改和歪曲,甚至失去了其原本的艺术性。
艺术批评者需要审视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被一时的风潮所左右,不被大众传媒的宣传所迷惑,而应当深入作品的内在精神,发掘作品的真正价值。
艺术批评者在进行批评时也需要避免主观意识的干扰,要以客观的眼光对待艺术作品,将主观情感和客观评价分开,以确保批评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自20世纪末期以来,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文化生活中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革,艺术评论也不例外。
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不仅是对于一代人的社会与文化变革的反映,同样地,也是对于人类对艺术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的转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
首先,进行艺术创作的人们的地位已经改变。
在以前,艺术评论往往注重于探讨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个性以及创作背景等,而现在,艺术从业人员变得更像是一支庞大的团队,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团队协作中的合作与磨合。
艺术批评也需要更加注重评估艺术家的作品而非他们的个人经历。
其次,作品的观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艺术品的观众集中在一些知识分子、文化领袖、藏家和资本家之中。
而现在,大众也成为了艺术品的消费和评价者。
这给了艺术家和评论家更大的挑战:如何寻找到公正的标准来评估作品的艺术性以及对于普罗大众的吸引力。
第三个问题则是,新兴媒体的出现也让人们越发难以确定某个作品的形式、媒介和移动性。
去年的电影作品可能在今天变成了机器游戏,明天又可能以虚拟现实之姿呈现给我们,艺术评论家需要跟上这种快速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总之,在信息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审美价值和作品类型对于评估艺术品的可能性不同,评估艺术品的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着。
艺术批评和创作在走向全球化,也许未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该如何评估作品的标准问题,来更好地激发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品的价值。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为艺术创作和批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艺术作品可以更广泛地被传播和接受,同时也为艺术批评提出了新的标准和问题。
在这个时代,艺术批评如何面对大众传媒的挑战,如何制定合理的标准,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大众娱乐和艺术品质。
大众传媒所呈现的内容往往以娱乐为导向,注重商业价值和观赏性。
这就需要艺术批评在评价作品时,要考虑作品在娱乐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
艺术批评应当关注作品的创新性、思想性和表现力,而不仅仅是市场反应和观众口碑。
这需要艺术批评家具备扎实的艺术素养和批评能力,可以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应对信息泛滥和真假难辨的挑战。
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也伴随着信息真假难辨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批评如何辨别作品的真伪、真实和价值,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艺术批评家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资料查证,对作品的真实性和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也需要更加注重作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能够从更广泛的视野和多元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还需要关注作品的受众和影响。
传统上,艺术批评往往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更多面向一部分有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人群。
但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可以更广泛地被传播和接受,受众也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
艺术批评需要更加关注作品对不同受众的影响和意义,可以通过研究受众的反馈和理解,来对作品的质量和意义进行评价。
艺术批评需要注重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可以通过研究作品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和反响,来评价作品在当下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力。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艺术自由和社会责任。
媒介批评学如何对社会媒体及其内容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论
媒介批评学如何对社会媒体及其内容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论媒介批评学对社会媒体及其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和评论随着社会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体批评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社会媒体及其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和评论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媒介批评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批评学如何对社会媒体及其内容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论。
一、媒介批评学的概述媒介批评学是研究传媒作品以及传媒制度的学科,旨在通过分析和评论媒介内容,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社会影响。
媒介批评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媒介行业的内部运作,识别其潜在的局限和偏见,以及对广大受众产生的影响。
在社会媒体的背景下,媒介批评学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社会媒体及其内容的批判性分析1.批判性观察与评估批判性观察是媒介批评学对社会媒体的首要任务。
通过深入观察社会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分析其编排、呈现方式以及信息真实性等。
同时,评估内容中所包含的保护个人隐私、尊重多元文化以及传播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一步骤,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媒体内容,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
2.权力关系的辨析社会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往往受到各种权力关系的影响,如广告主、政府监管机构等。
媒介批评学强调对这些权力关系的辨析,分析社会媒体平台是否受制于某个特定利益集团,以及这种制约对内容的可能偏见和失衡造成的影响。
3.社会文化分析社会媒体平台上的内容是文化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媒体内容的分析,了解当下社会的文化趋势和价值取向。
透过内容的表象,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包括对某种思潮、价值观以及社会问题的回应和反馈。
媒介批评学需要细致入微地分析社会媒体内容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潜在价值。
三、对社会媒体及其内容的批判性评论1.问题意识的唤起通过媒介批评学的分析和评论,我们可以唤起广大受众的问题意识。
社会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往往将目光局限在短期利益和点击量上,容易忽视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通过批判性评论,媒介批评学可以唤起受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从而在社会上引起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媒介批评的基本原则
2010.No1104摘要:面对日益繁多的媒介形式和内容,媒介批评的难度日益加大,本文规范出宏观的媒介批评的基本原则,使媒介批评能够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批判标准,使媒介批评更为合理,更有说服力。
关键词:媒介批评 批评原则 价值 文化媒介批评:是对媒介和媒介传播内容的价值评判 其作为从西方舶来的概念和理念, 自1995年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这期间,虽然我国的媒介批评实践日益活跃和繁荣,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也从无到有,逐渐增多。
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加深,社会成为了一个信息“蜂拥”的社会,承载这些超量信息的媒介随处可见。
媒介形式在不断地更新,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媒介批评。
面对纷繁的媒介,媒介信息,也加大了研究媒介批评的难度,我认为需要一个宏观的基本原则来规范媒介批评,使之更为合理,更有说服力。
一、媒介批评角度的多样性与批评的目标一致性的统一(一)媒介批评可以从众多不同角度实施批评,例如从学术角,现实角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1、媒介批评的学术角度。
从政治出发:其涉及政治经济学,国家机器,公共领域等方面;从经济出发:主要是经济学角度出发来批评。
从文化方面出发:文化既是一个人文概念,又是一个地域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经济概念。
如何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是新闻传媒产业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媒介批评的一个主要内容。
伦理: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媒体通过监督,实施正确的导向,优秀的伦理道德得以弘扬。
人类学: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
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艺术批评的方式和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艺术批评往往是由专业人士进行,而如今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批评家,这给艺术批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探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艺术批评的标准是什么?传统上,艺术批评的标准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技术水平、文化内涵等。
在大众传媒时代,这些标准是否还适用呢?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已经不再仅仅是专业水准和审美观点。
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艺术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批评观点。
艺术作品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之一。
一个艺术作品如果能够获得广泛的赞誉和认可,那么它的价值就会被大大提升。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包括艺术作品对社会和时代的反映能力。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审美价值,更多的是要表达对社会现实和时代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包括艺术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能力。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考虑到艺术作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的创新性往往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一个能够突破传统界限,带来全新体验和感受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创新性和独特性也应该成为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包括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全世界,它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是不能忽视的。
一个能够引起社会热议和广泛关注的艺术作品往往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考虑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它包括了审美价值、大众认可度、社会问题关注度、创新性和独特性、以及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对艺术作品的全面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新媒介的崛起給当代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造成了巨大冲击,由于主体的“隐匿”和“弥散”,大众由卑微的“受众”变成尊贵的“用户”,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更是将信息公共空间变成率性而为的话语狂欢之地。
在工具理性与技术逻辑所主宰的新媒介文化语境中,网络写作者渐渐弱化了对诗性智慧与审美意味的感知能力。
新媒介文化批评也相应陷入标准混乱、价值迷失的困境之中,尤其是在网络文学领域,作者匿名和主体性虚位消解了传统写作的责任、良知、使命感、意义追问等价值依凭和审美担当等人文理念。
因此,新媒介文化的价值导向研究和健康向上的批评引导,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
标签:新媒介;网络语言;技术与艺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打造了一个面向全民的舆论、娱乐平台,在这个无限开放的公共空间里,沉默的大多数在身份、言论等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普通民众从卑微的读者、观众或受众,变成具有主导意义的“用户”或“被服务者”。
新媒介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可以任意发挥想象的娱乐赛博空间,也给信息垃圾和不良情绪准备了发泄通道。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环境都在经受着大河改道式的巨变。
尤其令人大开眼界的是,雄霸哲学王座两千余年的“因果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居然被迫禅位给了“相关关系”!在举头“云端”抬手“终端”的数据化生存语境下,正如美国学者温伯格所指出的,媒介事实“已不再是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大厦在虚拟世界非线性“相关”条件下已轰然坍塌。
知识爆炸、信息冗余、资讯超载,使现代人在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中变成不知何去何从的小鱼。
众声喧哗却又不知所云的媒介话语,有如不定期发作的火山,时不时地制造一场网络舆情地震。
网络围观者的飞沫和哄客们的叫嚣,更是有如雪崩与尘暴,使人根本无法看清真理与真相。
以图像、音频、视频、文字和五光十色的表情符号组成的微信铺天盖地,且无从所来,不知所去。
这种全天候无差别的信息大轰炸,使文化研究与批评遭遇前所未有的“标准危机”和“价值迷失”。
一、文学“发烧友”的技术逻辑单就新媒介文化批评而言,新媒介所导致的批评标准缺位和价值导向迷失问题在文学艺术领域早已是人尽皆知的顽疾。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我们在为这场媒介革命所带来的可喜变化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的一面。
例如,昔日艺术家的特立独行之风及其孤标傲世之想已变得不合时宜,从柏拉图到雪莱时代一直被人们信奉的代神立言观念,正在被“娱乐至死”的话语狂欢所代替。
独立创造精神的万丈光芒也日趋黯淡,以单个主体创作为特色的“浅斟低唱”,已被创作群体精细分工合作的“众声喧哗”淹没。
尤其是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进入电影制作之后,传统表演艺术的空间日渐逼仄,以至于有人感叹银幕将失去真正的艺术家,电影艺术将被数码技术“退化”到魔法时代。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对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各种冲击和影响,被理论家们轻描淡写地概括为“媒介的后果”。
但我们注意到,这个所谓的“后果”并不具有结局的意味。
如果从媒介批评的视角看,这些冲击或影响,与其说是“结局”,还不如说是“开端”。
就网络写作而言,由于写作主体的转移和“分散”,人人都可以在网上率性而为,信笔涂鸦,传统的功利主义和唯美主义被声色娱乐和情感宣泄的强烈冲动打得落花流水,文学正在被网络进化/退化为一种“游戏”,一种随心所欲的“游戏”。
正因为如此,某些知名的“传统作家”曾一度对“网络文学”这种提法很不以为然。
但技术的发展是如此惊人,以致莫言这样的传统作家也渐渐理解了陈村所谓“将来所有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的说法。
2013年,莫言出任网络文学大学首任名誉校长,并在就职演讲中说:“网络文学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你要研究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学,绕不开中国当代的网络文学。
你要关心网络文学,必须关心网络文学的作家。
所以如果要对中国当代的文学进行评价,必须把网络文学考虑进去。
”①2016年岁末,一款名为“偶得”的写诗软件在微信群中大行其道,一首首“气死李杜”的诗歌触手而成。
相关评论认为,就像阿尔法狗打败顶级围棋大师一样,“诗狗”软件令诗人甘拜下风的日子似乎也为期不远了。
2000年,著名作家张抗抗参加了一次“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活动,当时她脑子里一次次出现的问号是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究竟是否存在着绝对的分界?她相信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
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她开始阅读那些打印成册的网络文学作品。
读完最后一篇作品时,她说自己似乎有些小小的失望:“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恣意妄为,多数文本却是谨慎和规范的;准备了网上写作的网络文化特质,事实却是大海和江河淹没了渔网;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极端个人化情感世界,许多文本仍然倾注着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社会关怀;准备了网络世界特定的现代或后现代话语体系,而扑入视线的叙述语言却是古典与现代,虚拟与实在杂糅混合、兼收并蓄的。
”②张抗抗说,这些作品比她想象的要显得温和与理性。
即便是一些“离经叛道”的实验性文本,同纯文学刊物上已发表的许多“前卫”作品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
因此,她认为,在任何评奖过程中真正较量的不是作品,而是评奖的标准。
同样是著名女作家的王安忆也曾参与过网络原创作品评选。
她的感受似乎与张抗抗很不一样。
她认为自己和大部分参与投稿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在对文学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差距。
她说:“他们不是真正的文学青年。
”她甚至认为:“目前大部分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音响发烧友,发烧友和爱乐者的区别是前者对音乐技术和设备装置更有兴趣。
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常常沉溺于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语言、题材和表达形式等等。
”③王安忆把网络写手与“发烧友”联系起来不是没有道理。
网络作家之所以被称为或自称为写手,某些批评家之所以说网络写手是“文坛”圈子之外的文学“票友”,其基本理由与王安忆“发烧友”的说法大抵相同。
“发烧友”对视听器材技术精度和功能的崇拜,往往超越了对图像或声音本身所蕴含的人的能力的关注。
有学者认为,视听设备的技术更新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超越人的能力极限,比如早已超越人的视觉或听觉分辨能力。
然而,技术并未因此而停步,而“发烧友”们也并未因此而满足。
相反,他们追求技术表现“完美”却变本加厉。
其实,在“发烧友”行为中起作用的并不是那些具有人文意义的图像和声音,而是一种工具理性,一种技术的逻辑。
④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数字化生存》中那些总是唯恐自己赶不上科技发展速度的“电脑科技焦虑症”患者,我们就不难想见,技术崇拜在高科技社会达到何等普及和流行的程度。
尼葛洛庞帝说:看电视的时候,你会抱怨影像的分辨率、屏幕的形状或是活动画面的质量吗?大概不会吧。
如果你有什么抱怨,一定是对节目不满意。
或是抱怨像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所说的“空有57个频道,却毫无内容”。
然而,几乎所有关于电视升级换代的研究,都把目标瞄准影像显示的精致化,而不是节目的艺术性。
⑤按照通常的逻辑,关于电视升级换代,理所当然应把目标瞄准影像显示的精致化,而不可能瞄准节目的艺术性。
这种“通常的逻辑”本身说明,代表新兴科技的工具理性主义在电子化艺术领域削弱甚至褫夺了传统艺术秉承的表现理性主义的合法地位;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也说明人们对工具理性原则肆意践踏表现理性原则的倾向已习以为常。
在新媒介文化批评领域,这一倾向容易导致一种“技术批评模式”。
例如在网络文学批评方面,这类研究者的眼睛只盯着“网络”,几乎无视“文学”的存在。
在“技术”与“人文”之间,他们一屁股坐在技术的宝座上,“认为技术传媒和信息工具才是它与传统文学的本质区别,于是用技术的眼光和工具理性来分析网络文学现象。
由于缺失人文审美的致思维度和价值立场,其对网络文学的理论言说往往会变成技术分析的文化读本,或新名词术语的‘集束式轰炸’,结果是文学人看不懂,技术人不屑于看,于实际的理论批评建设意义甚微”⑥。
“技术批评模式”所遵循的是一种文学“发烧友”的技术至上逻辑。
在一种娱乐至死、技术为王的语境里,文学作品成为媒介星空中的众星之一,而且绝对不是星空中最亮的那一颗。
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看看身边熙熙攘攘的手机一族,文学阅读在他们的“拇指生涯”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就不难理解个中缘由了。
二、“速食化”与“键构符”的隐忧网络媒介给文化和文学带来的所有变化中,有两大变化最为明显。
一是阅读方式由“读书”转向“读屏”。
读屏不像书面的线性阅读那样亦步亦趋地依据语言符号去实施再造性想象,这使得读者在衡量网络文学的价值时很少再有意义的探究和隐喻的发掘,有的只是对屏幕文本超媒体感觉的全方位敞开。
二是审美价值取向从“社会认同”转向“个人自娱”。
传统的评价尺度倾向于社会认同而淡化个人差异,网络文学批评的价值尺度则更重视个体的自娱自足。
这样,个人的兴趣和当下的感受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选择和评价网络作品的基本尺度。
与上述两种变化相对应,网络文学批评观念也有了显著变化。
一是批评者身份的改变。
传统批评家的角色在网络中被消除,创作者、批评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出现交互式转换融合。
二是批评目的发生变化。
文学批评的目的由传统的“载道经国、社会代言”变为“自娱娱人、趁网游心”。
因此,“网络批评的艺术祛魅,将导致经典交权,中心消解,评价标准悬置,认同尺度模糊,个人趣味至上等。
于是,平面化的表达、无深度的言说、零散化的复制,造成的是批评深度的缺失,批评学理的消解,把原本属于意义赋予的文学批评变成了个性展现的话语游戏,批评的价值欲求也由‘意义疏瀹、启迪心智’的价值行为,转而为‘跟帖打诨、赚取点击率’的娱乐消遣。
在话语平权和张扬个性中如何建构起富含普适价值的评价标准,是网络文学批评要解决的课题”⑦。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相反的一面。
在所有的艺术与非艺术行当里,也有不少痴心不改的“发烧友”最终成为独树一帜的行家里手,甚至成为开门立派的一代宗师,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菊仙、言菊朋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一向就是“发烧友”的事业,离开了“发烧友”这池子水,即便是写出《长恨歌》的王安忆,也很快会变成旱地上的鱼。
但如前所述,“发烧友”的缺陷与局限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网络文学的众多缺陷与局限中,大多与其“发烧友”心态有关。
譬如网络写作中常见的“键构符”的利弊,網络互动过程中所谓的“搂不搂得住”“书写综合症”等,无不与网络写手这种“发烧友”心态密切相关。
众多批评者所诟病的网络语言“口语化”与“速食化”等,在一定意义上也与这种“发烧友”心态有密切关系。
“口语化”和“速食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网络媒体技术平台刺激的结果,网络写手的业余心态使得表情达意更为自由,更为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