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达罗模型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托达罗模型引发的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一
、
前 言
象 ,是一种合乎理性 的经济行 为。尽管城市 中存在失 业 ,流入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 出合理决策 的,因为 他们所关心 的,与其说是城 乡现实 的收入差异 ,不如
动加快的转折点。中国 目前就处在这一阶段 。因此加 快农业劳动力 的转移已经成为下 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 调整的当务之急。在依靠增产增加农 民收入的思路 已
因素 :一是对城 乡实际工资 的差异 的估计 ,二是对在 城市求得工作机会 的可能性估计 。只要未来 的预期城
市收入的现值看起来要大于未来的预期农村收入 的现 值 ,人们就会 由农村 向城市流动 。归结起来 ,托达罗 人 口流动模式的基本思想有下 面几点 : 其一 ,促使人 口流动的基本力量 ,是 比较收益与 成本的理性的经济 考虑 ,这种考虑 还包 含心理因素。
・
1 6・ 4
商 业 研 究
托达罗模型对研究当前 中国农 民工流动和农业劳 动力转移的机理有一定借 鉴意义 ,但 应该注意 的是 , 托达罗模型也确实存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 符的假设和论点 。因此 ,政策的制定不能教条地照搬 照抄某些理论 ,特别是中国,其 国情与其他发展 中国 家又有比较 明显 的差异 ,更应该结合国情 ,汲取他人 研究成果 ,以寻求一条适合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道 路。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和路径研究 众所周知 ,影 响农 业劳 动力转 移 的因素 固然 很
维普资讯
20 /8 总第 30期 0 61 5
文章编号 :10 —18 (O6 8 15 0 0 1 4X 2O )1 —04 — 4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文 献标 识 码 A
在 中 央 倡导 “ 以人 为 本 . 面 、 调 、 全 协 可 持续 ” 的科 学 发 展 现 、 外 关 注 “ 农 ” 题 格 三 问
2 当前 我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他 老 我 国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产 生 .是 生 产 利 益 的驱 动 下 向收 入 较 高 的 地 区 或 部 门 流 的 中介 机 构 . 们 主 要 是 依 靠 亲 属 、 乡 关 系实 现就 业 :规 范 劳 动 力 交 易 行 为 的法 律 商 品 化 、 村工 业 化 、 会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必 动 的理 性 经 济 行 为 。 我 国 现 阶 段 正 处 于 加 农 社
农村 的发展无 法享 受与城市 平等 的待遇 。
剩余 劳动 力 的 转 移 既 是关 系农 民 增 加 收 入 21 托 达 罗模 型 的借 鉴 意义 .
关 于农 村 劳 动力 转 移 , 国 内外 学 者 作 目前 这 种 城 乡 分 割 的二 元 制 社 会 结构 虽有
现代化 目标的“ 国计” 。如何 实现农 村剩余 了不少理论 探讨 。其 中美 国发展经 济学 家 所改善 .但依然限制着农村 剩余 劳动力的
一
工 的 问题
兼 经 这 “ 问 种 : 村剩 余 劳 动 力 跨 区域 流 动 、 城 务 已经 存 在 失 业 的 条 件 下 继 续 向 城 市 流 动 。 选 择 “ 业 ” 营方 式 。 样 ,兼 业 ” 题 与 农 进 城 乡 之 间 实 际 工 资水 平 差 异 越 大 ,流 人 城 农 业 小 规 模 经 营势 必 长 期存 在 ,影 响 农 村
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实证分析
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实证分析以哈里斯-托达罗农村人口城乡迁移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
第二,制度因素使城镇的农村劳动力仅能获得城镇劳动力报酬的一小部分。
标签: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实证分析行文之前,首先做出以下说明:本文中的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是以城镇常住人口为基础测算的。
因此,本文中的农村人口城乡迁移仅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即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常住人口,并不包括以打工为目的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短期流动。
1 托达罗模型的建立为H-T模型提供了理论核心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daro)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论文《欠发达国家的劳动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与以往经济学家的分析不同的是,他引入了预期收入的概念来解释劳动力的迁移行为。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致使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托达罗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间不平衡;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农村居民的学历越高,其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城市的失业;政府干预城市工資水平的确定,特别是制定最低工资线,并且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与对策
政 策
凰
一 、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出 现 的 历 史 背 景 的 民 工 潮 ,不 仅 给 交 通 运 输 和 城 市 生 活 秩 序 我 国 农 村 大 量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出现 有 其 造 成 了 压 力 和 问题 ,而且 大 量 农 民 因 不 能 解
深 刻 的 历 史 原 因 。建 国 初 期 ,农 民进 入 城 市 决 就 业 问 题 往 往是 无 “工 ”而 返 。 由于 我 国 目 的限 制 较 少 。在 此 期 间有 相 当 数 量 的 农 民流 前 的城 市 工 业 化水 平 并 不 高 ,仅 仅 依 靠 城 市
加 速 城 市 化 进 程 。城 市 人 口猛 增 ,从 1957年 截 然 不 同 的 道 路 ,他 认 为 农 业 和 农 村 发 展 本
的 15.4%上 涨 到 1969年 的 19、7%,远 远 超 出 身 就 是 发 展 的 目标 ,农 业 和 工 业 、农 村 和 城
了 当时 城 市 的承 载 能 力 。于 是 政 府 只 有 用 行 市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具 有 同 等 重 要 的 意 义 ,消 除
的 因素 。结合 我 国现 实 国 情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的 转 移 应 选 择 城 乡 同 时吸 纳 的 模 式 。户籍 制 度
改 革 、全 方位 多层 次 提 高城 市 化 水 平 以及 提 高农 民 素质 应是 加 快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 移 的政
箕 策 选择 。 [关 键 词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 移 人 口流 动 城 市 化
政 手 段 严 格 控 制 农 民进 城 。随 后 城 乡 分 割 以 发 展 中 国 家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不 是 依 靠 农 村 人
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解决方案
一
金新 生代 民工更 注重 城市 的生活成 本 , 这包括 了食 宿、 消
费水平以及离乡距离等诸多方面。 以深圳市为例, 深圳市 普工的月工资为 90 10 元 ,但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 0—50
川 , 工 的月工 资 已达到 10 元左 右 , 量农 民工选 择 普 00 大
一
托达罗在上 世纪 6 年代末 7 年 代初 为发展 中国家 0 0 产业间设计 的人 口流动模 型具有 重要 的指导意义 。 文 本 将 从托达罗模型 中提到 的几 个相关 因素人 手提 出引起 我
因素, 这点也恰恰是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的, 同样的薪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以农村企业
第 21 年 第 9 00 期 ( 第 37 ) 总 5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YE J N J G I G I
No9, 0 0 . 21
r t1 .5 08 3 7 No
【 文章编号】 1 9 64(000—060 0 -0321) 01—2 0 9
从托 达 罗模型浅析我 国 农村剩 余劳 动力现状及解 决方案
李
( 东北农 业大学
荐 , 张广文
哈尔滨 103 ) 500
农村区域发展系, 黑龙江
【 要】 从托迭罗 口 摘 人 流动模型显示,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 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
扩 大 , 中西部 农 民收入 差异 明显 , 别 是 西部 农 民增 收速 度 缓 慢 , 村 劳动 力 大量 进 入 中 东部 , 东 特 农 不仅 造 成 西部 土地 荒 置 , 还
(式中 P 2 ) 表示城市中的就业率 , W为城市居 民的实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究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究【摘要】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态现象。
本文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点,结合当前我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矛盾,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提出从美国和西欧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推进城乡生产分工,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但托达罗在对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就业进行分析后指出,在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同时,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这一矛盾现象用已有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无法进行合理解释。
因而他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大量失业现象,新的迁移者很难马上找到他所期望的高收入职业。
迁移者在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初期或者完全失业,或者在“传统的”或“非正规部门”找到一些临时性工作。
所以,当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做出迁移决策的时候,必须在获得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业或就业不足之间进行权衡。
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m=f(d),f’>0。
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按照托达罗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
这样,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d=w*π-r。
在这里,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π表示就业概率。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w*π>r,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迁移。
当w*π=r时,对农村劳动者来说,到城市去和留在农村预期收入没有差别,这就意味着城乡劳动力达到了均衡状态,从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迁移将停止。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式比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式比较摘要: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外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在转移的模式上,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日本等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归纳和比较了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并对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模式;比较一、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比较1.刘易斯二元经济及其劳动力转移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建立了二元经济模型及其劳动力转移模型。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经济是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组成。
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造成了劳动力的流动。
现代部门不断将利润转化为资本,以增强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从而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
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1]。
刘易斯经典模型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从增量变化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及其成因,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的。
但刘易斯的模型是基于生产技术停滞,土地等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建立的,而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不完全处在典型的传统农业阶段上,故不考虑技术进步及其他要素的影响,显然不合现实;另外,以零值边际生产率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存在的判别为标准,是将农业与现代工业视为同质产业,而忽略了农业是对外部自然条件依赖性强,风险性大的产业,因而这样的标准不准确[2]。
2.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2)没有注意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产品出现剩余应该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被称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该模型基于刘易斯模型对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显形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系列 社 会 问 题 。以下 将 对 如 何 提 高农 村 平 均 实 际收 入 、 展农 发
( 除 价格 因素 ) 剔
将 机 会 成本 拆 为 显 成本 与隐 成 本 :显 成 本为 迁 移 成 本 ;隐 成 本 为 农 村平 均 实 际 收 入 。 即 :
・
村 经济 进 行 探讨 。
加强基础教育 (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务教育的教育投资回报 义
如图 , 劳动 供给 曲线为 S 劳动 需求 曲线为 D , 。此时工 资水平 为 率 高达 l) ,建 立 完 整 的 农村 教育 体 系 ,同时 通 过政 策 鼓 励 人 才 7 W , 动力 市场上 存在 非 自愿失 业 的劳动力 , 数量 等于 N” N’ 劳 其 。 前往 农村 ; 另一 方 面 , 业 到 农村 投 资 也 会带 来 高 素 质 的劳 动 力 。 企 按 照公 式 ,可 以将劳 动力价格 压 低至 W 的水 平 ,实现 市场 出清 。
2 将 “ 会 成本 ” 拆 分 为 “ 移 成 本 +农 村 平 均 实 际 收入 ” . 机 迁
在 低 预期 工 资 水 平 、低就 业 率 、高 迁 移 成本 之 下 , 何 仍 有 为 如 此 多人 要 进城 ? 根源 在 于 他们 在 农村 获 取 的收 益 更低 !所 以 根 本 之道 在于 提 高 农 村 平均 实 际 收 入 。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可 以给 农 民 带 来福 利 ,减 少收 入 差距 ,缓解
笔 者 认 为 ,可 对 上述 模 型 作 如 下 改进 : 1加 入 “ 会 成 本 ” . 机
机 会成 本 指农 民 为 进城 务工 而 放 弃 的在 农村 务 农 可 以得 到 的 最高收入。即: 预期 收 益 : 预期 工 资 水 平 就 业率 机 会 成 本 机 会成 本 越小 , 收 益越 高 , 村劳 动 力就越 会 向城 市转 移 。 预期 农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基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
中 图 分 类 号 : 3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3 9 (0 0 2 —0 80 1 7— 1 8 2 1 ) 10 8 —2
引导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和 向 城 市 化 转 移 , 统 筹 工 资 待 遇 与 农 业 竞 争 。农 业 部 门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就 会 提 高 , 是
N O 1, 10 .2 2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 eI ut n n r
21 第 2 0 0年 l期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 转 移 问题 分 析
基 于刘 易斯 ・ ・ 尼斯 模 村 剩 余 劳动 力 逐 年 增 加 , 而 因此 只 靠城 市根 本 无 法 吸 纳 , 出 我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途 径 应 选 择 城 乡 同 提
时吸纳的模式 。
关 键 词 : 动 力 转 移 ; 余 劳动 力 ; 元 经 济 劳 剩 二
二 元 经 济 也 就 变 成 了一 元 经 济 , 就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第 一 阶 这 段 向 第 二 阶段 的 转 变 过 程 。 当 今 的 发 展 中 国 家 仍 处 于 劳 动
费 景 汉 和 拉 尼 斯 进 一 步 完 善 了刘 易 斯 的 劳 动 力 转 移 理
基于托达罗模型的扬州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路径分析
o M d l
QUWe— , A hn I n i Y OZ og l
( aghuP lt h i C l g , aghu2 50 , hn ) Y nzo oy cnc ol e Y nzo 20 9 C ia e e
pe fes s me u g sins n h iu r n f r ic u i g t e e e o me t o u a n sra cu tr , t r ofr o s g e t o t e st ta se , n l d n h d v l p n f r rl i du ti l l se s he o sa d r iain a r a e eo me to o aina d c to o d ls h sa ls me to n f d a d o e t n a d z to nd g e td v l p n fv c to le u ain fra u t ,t e e tb ih n fu i e n p n i
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
・“三农”问题・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伍向文1沈 薇2(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2;2.证券日报专刊部,北京 100023)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典模型,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对托达罗模型做了修正和调整。
着重强调了教育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做了定义,提出了该模型的一些政策含义。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托达罗模型 劳动力市场 教育程度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4)02-0052-04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直是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农村劳动力问题更显突出。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现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亿左右。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的边际生产力非常低,导致农民的平均收入受到严重制约。
由于制度性因素,我们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使在城市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却有降低。
这一状况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二级分化非常严重,对国家建设的目标和战略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不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收入,现代化建设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将越来越远。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动模型回顾1.1 刘易斯模型和费拉模型刘易斯(W・A Lewis,1954)创立了二元经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在模型中,前提条件是经济被分成了农业和工业截然不同的二个部门,图1中的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工业部门不同资本特征下的边际产品收益曲线,K1>K2>K3,W是工业部门的工资。
在剩余劳动力被完全转移之前,劳动者的工资是固定的。
在一定资本特征下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时,劳动力转移停止,资本越大,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大,经济高速发展。
发展小城镇与县域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优求解
目前 学 界 对 于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转 移 依 然 基 于 刘 易 斯 一
拉 尼 斯 一 费 模 型 与 托 达 罗理 论 分 析 。 展 经 济 学 家 也 会 结 合 时 发 代 社 会 特 征 对 以上 模 型 进 行 修 正 . 好 模 拟 劳 动 力 转 移 , 其 更 对 作 出 更 加 具 有 建 设 性 的指 导 。而 目前 中 国 的 相关 研究 主 要 是 集
① ②
①式 中, 表示从农村迁入城市 的人 口数 , 表示城 乡预期 M d
收 入 差 异 。> f 0表 示 人 口 流 动 是 预 期 收 入 差 距 的 增 函 数 。( , 式
中, W表 示 城 市 实 际 工资 水 平 , 为 农 村 实 际 收入 , 就 业 慨 率 。 r P为
低 了其 吸 纳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能 力 … …进 入 2 世 纪 以来 .乡 镇 企 1 业 增 加 就 业 的 能 力 明 显 下 降 , 主 要 是 因为 一 方 面 乡 镇 企 业 布 这 局 分 散 , 生 不 了 相 应 的 集 聚 效 应 和 辐 射 能 力 ” 其 二 , 城 市 产 ; 在
聚 效 应 , 复 建 设 比 较 严 重 , 源 消耗 型 、 长 粗 放 型 企 业 居 重 能 增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 大 力 发 “ 展 小城镇 . 使
多 。大 量 的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从 发 展 效 益 不 好 的 乡镇 企业 中 剩 余 出来 , 续 成 为农 业 生 产 中 的 “ 形 失 业 者 ” 者 涌 向大 城 市 。 继 隐 或
济 当 中 。 快 加 小 城镇建 设 .
这 样 可 以 更
村 的 剩 余 劳 动 力 需 求 量 不 断 减 少 .且 递 减 的 幅 度 不 断 增 大 . 吸 收 能力 的下 降使 乡 镇 企 业 这 一 重 要 因 子 的 影 响 系 数 不 断 减 小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
Ma c 2 0 rh, 0 8
Vo12 No. .0 1
第2 0卷第 1 期
我 国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转 移 路 径 分 析
基 于托 达 罗模 型 与 刘 易斯 模 型
于谨 凯 , 曹艳 乔
(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青 岛 2 6 7 6 着严重的路径依 赖 问题 。通 过对 比分析刘 易斯模型 和托达 罗模型发现 , 我 形成
种 多样 的劳动 力转移方式 , 等等。
关键词 : 劳动 力 转 移 ; 径 依 赖 ; 径 创 新 ; 达 罗模 型 ; 易 斯模 型 路 路 托 刘 中图 分 类 号 :34 6 F 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17 (0 8 o 一 0 9— 6 17 4 1 20 ) l 0 1 0
L wi Mo e n o a o Mo e ,i c n b no o USt a da o p r d x d e nth v o e ita d t e mir t n e s d la d T d r d l t a e k wn t h tTo r a a o o s a e t xs n h g ai o p t a e n To a o Mo e s n ts t b e t h c u lst to n Chia b tf r o k-i b d p t e e d- ah b s d o d r d li o ui l o t e a t a i i n i a ua n u o ms a rc - b e ah d p n - r
YU Jnk i C n qa i—a , AO Ya — io
( cnmi o eeo ca nvrt o hn , n do26 7 ,C ia Eo o c C l g f enU i sy f iaQi a 6 0 hn ) s l O e i C g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方案探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方案探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出现大批农村,z_r/向城市流动的现象。
但是彻底解决这一人群的就业问题,依然处于探究阶段。
本文试图以托达罗模型和推拉理论相结合,分析二者优势,取长补短,探索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托达罗模型;人口推拉理论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3-0236-02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偏低;而城市发展不足,容纳能力不够。
使得近年来,与“农民工”相关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1.我国农村人口多,剩余劳动力人口数量大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中,53.4%为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占46.6%,农村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的状况日益突出,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农村土地只能容纳约1.8亿的劳动力,加之科技水平发展,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传播,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农民工”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大批农民选择外出务工。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中国人传统思想的影响,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没有城市“身份”,无法享受城市福利并成为城市人,并且许多农民工在步入中年老年的时候更渴望回到家乡,使得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只能算作“流动”。
并且,农民工流动性大,例如鉴于工资、家人等原因在不同城市间流动,或受经济危机影响返乡。
3.民工潮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现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约5000-6000万人,集中来自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六省。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研究进展
、
在理论研 究方面 ,学者们 引入 迁移风 险和户籍 制度 等因 素 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拓展。汪小勤 和田振刚 ( 2 0 0 1 ) 认为 T 0 d — a r o 模 型 忽 视 迁 移 风 险 对 劳 动 力 转 移 决 策 的影 响 ,建 立 了 考 虑 城 市就业 、定居城市 、城市 收入等 不确定 性的劳 动力 乡城 转移决 策模型 ,认为导致中 国农 村劳动 力转移 结果不确 定性 的主要原 因是城市就业概 率 、转 移者 的择业 能力等 ,由此提 出选 择合 适 经济增 长方 式 、加大 人 力 资本 投 资等 对策 。廖 淑华 和 余 光英 ( 2 0 0 4 ) E 6 3 指出 ,由于户籍 及劳动力 就业保护 制度 的限制 ,使得
中 国城 市 劳 动 力 市 场 形 成 了典 型 的 城 乡 分 割 的 二 元 劳 动 力 市 场 , 决定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 的原因不是 T o d a r o 模 型 的 城 乡 预 期 收 入差距 ,而是转移 的预期净 收入 ;并认 为 中国二元劳 动力市 场 造 成 的 工 资 歧 视 及 劳 动 力 进 入 成 本 不 能 解 决 城 市 的失 业 问 题 , 相反会造成城市就业 容量 的损 失。但上 述研究都 没有考 虑农业 剩余劳动力问题 ,这 与许 多发展 中国家 的现实不符 。周 天勇 和 胡锋 ( 2 0 0 7 ) 则考虑农民流 回农 村的理性 ,即农 民在城市里 找 不到工作时会流 回农村 ,城 乡人 口流动一 直保持均 衡状 态。同 时假设农民迁移决策 是家庭 理性决 策行为 ,一 国劳动力 和失业 人 口在农业部门 、城市非 正规部 门和 正规部 门的分布 始终保 持 种均衡状况 ,由此改进 托达 罗模型 ,得 出相 反结 论 :发展 城 市不仅能改善城 市失业 ,而且能提 高工资 收入 ;而发展 农业 只 能带来非常有限的收 入增加 ,并 会在农 村积 累更 严重 的隐蔽 性 失业 。遗憾的是 ,其仍然 是外 生给定非农 部 门工资高 于农业 部 门,没有建立起一般 均衡模 型 以内生决定 部 门间收入差 距 ,进 而深入解释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因。 在经验研究方面 ,马颖 和余 官胜 ( 2 0 1 0 ) 将哈里斯 一托 达 罗 模 型 扩 展 到 存 在 贸 易 开 放 的 情 形 ,认 为 如 果 一 国 的 比 较 优 势 为制造 品,贸易开放 将会 减少就业 ,利用我 国省际 面板数据 也 验 证 了其 理 论 结 论 : 当不 考 虑 劳 动 市 场 刚 性 时 , 由 于 中 国 的 比 较优势是劳动密 集型产 品 ,贸易 开放能增 加就业 ;而当劳动 力 市场刚性较大时 ,劳动力转移过程反而促使贸易开放 减少 就业 。 然而他们都没有考虑制 度 因素 这一重要 变量对 劳动力 转移 动因 的影响 。席恒和周明 ( 2 0 0 8 ) 将农民工面临的制度歧视成本 引 入 托 达 罗 模 型 ,并 通 过 对 乌 鲁 木 齐 市 农 建 食 品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的 调研数据实证分 析 ,发现 :决定 农村居 民转变 为农 民工 的根 本 动 因在 于比较转 移 前后 的家 庭 收益 和各种 制度 约束 下 的成本 ; 制度性歧视对农村居 民的迁移决 策产生影 响 ,最终造 成 了整 个 社会福利 的损失 。但其对 于制 度歧视成 本也侧 重于定 性描述 而 没有量化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汇报人: 2023-12-01
目 录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验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中由于 农业资源的限制,劳动力过剩,大量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转向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 验
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经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经验 和模式。例如,美国通过发展农业和工业,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日 本则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
鼓励企业雇佣农村剩余劳 动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 业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 其技能水平,并为其提供稳定 的工作岗位。
0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 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转移方向多元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再局限于向城市转移,而是向城市郊区、中小 城镇、农村社区等多元化方向转移。
要点二
当前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吸纳这些剩余劳动 力。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 能和竞争力,也制约了他们的转移就业。
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 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发展经济学作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经济学0701班张媛071003014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 1.5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一一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从刘易斯模型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农业部门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度地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工业部门因雇佣低工资的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
因此,刘易斯主张发展城市工业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尽管刘易斯模型存在着理论中假设上的缺陷,如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是一种充分就业状态。
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另外,他认为,农业部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为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扼杀了农业的作用。
但是,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该模型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政策含义。
从刘易斯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
第一,该模型通过二元结构论”揭示了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经济上的差异。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mo e, a cl gh u e odrgs ainsse a dsp rt no u b rmak tb i igu  ̄e a rmak t l w n ua upu d lcn ei o sh l eit t ytm n e aai d a l o r e, ul n n dlb re l igrrl r ls n r o o f l a d o ao s
whl o sn tslee ly n ua upu a os He c , u t te rt a ee tT aomo e a n t et ieerr i d e o ov mpo me to rrl r lslb r. n e d et i h oei l fc, o r d l n o teChn s u a e f s O s c d d c sl l
李 瑞
( 中国人民大学
【 摘
经济学院, 北京Biblioteka 10 7 ) 082 要 】 长期 以来, 们一直认 为托 达罗模 型是解 决二元经 济结 构下人 口流动 问题 的有效措 施。但 是 , 国人 口流动 人 我
的 实践证明: 达罗模 型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 不断增加的 问题 ; 托 也没有看到随 着第三产 业的发展对 劳动力的大 量需求。托 达罗提 出的控 制农 村人 口向城 市迁移的模型 , 只是控制 了城 市人 口不会 大量增加 ,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 了农村人 口 的增长趋势, 把城 市中的失 业问题转移到 了农村 , 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问题 。托达 罗模型 自身的理论
L u IR i
Ab ta t o n me p o l l a stikta o aomo e l e e t eme s r ov emirt np sr c :F r l gt . e peaw y l t d r d lsal f ci au et slet gai m ̄e u d rd a — ao i ln h T i v o h o m n e u l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 任何企业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 由于农村 居 民 居 住 分 散 , 难 以 达 到 企 业 生 产 必 需 的 市 场 “门 槛 ”, 企 业 生 产 是 无 利 可 图 的 。因 此 企 业 天 然 形 成 于 具 有 城 市 特 征 的 人 口 聚 集区, 而不是农村。其次, 在农村办企业, 不能获取外部规模经 济。最后, 分散的农村无法带来公共事业部门的发展。因此, 试 图通过在农村创造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代价必然是巨 大的, 其效益必然是低微的。
托 达 罗 模 型 抑 制 城 市 、发 展 农 村 、阻 缓 剩 余 劳 动 力 人 口 向 城市流动政策的实践, 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带来一系列 他本人始料未及的后果。主要表现在: ①低成本软约束下的人 口 过 速 增 长 。②人 口 分 散 分 布 造 成 的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③空 间 分 散导 致 经济 运 行 成本 高 、效 率低 。④劳 动 和 土 地 要 素 的 配 置 不 当。⑤反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的思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吻合。 3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3.1 农民的就业问题 不能 在 农 村内 部 解 决。就 农 业 本身 来 说 ,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会减少, 国内市 场空间不大; 而且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也 就不可能通过国际市场带动国内农产品生产。因此, 通过农业 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没有出路的。那么在乡村发展 二、三产业是否可行 ?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单就劳动力就业创造而言, 我们可以根据就业弹性的大 小 , 决定 需 要 重 点 发 展 的 产 业 和 行 业 。 根 据 2001 年 至 2005 年 的 统 计 数 据 , 计 算 得 出 我 国 目 前 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和 第 三 产 业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劳 动 就 业 弹 性 系 数 依 次 为 - 0.120、0.110 和 0.312; 另据 统 计 , 每亿 元 投 资 轻 工 业 可 吸 收 1.8 万 人 就 业 , 而 重 工业仅能吸收 6 千人就业。显然, 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难以带 动就业的高增加, 而第三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业增长 效应明显。因此, 倡导扩充产业结构,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 三 产 业 , 是 基 于 我 国 国 情 基 础 上 推 进 城 市 化 、实 现 农 业 人 口 大 转 移 的 必 然 选 择 , 也 是 化 解 “三 农 ”问 题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 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 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1(3) [3] 郭慧伶.城市化与我国就业状况的改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 科 学 版).2006(1) [4] 王学真,郭剑雄.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的否定之否定[J].中央财经 大 学 学 报.2002(3) [5] 李敏,汪小勤,吕玲丽.论中国现阶段就业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J].经济 问 题.2004(3) [6] 国 家 统 计 局 :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5 年 、2006 年 ,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2005 年、2006 年版。
但是其模型的缺陷和相应的政策建议却使之理论价值黯然
失色。托达罗模型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对农村劳动力的
迁 移 成 本 考 虑 不 足 。②对 农 村 吸 纳 劳 动 力 过 于 乐 观 。③托 达 罗 模
24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08
时代视点
型低估了就业概率。④托达罗没有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角 度分析问题。托达罗局限于旧有的工业体系格局中, 没有考虑 到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上的巨大容量, 也没有考虑到人口集聚 本 身 就 具 有 扩 大 市 场 、创 造 就 业 的 能 量 , 这 是 托 达 罗 模 型 的 硬 伤。
城市 化 对于 转 移 劳动 力 、增 加 就 业 的 重 要 作 用 可 以 从 三 个
方面来看待。首先, 城市化将急剧扩大消费需求, 有力地拉动经 济的快速增长, 从而扩张就业总量。据估计,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 水平上, 城市人口比重每增加 1 个百分点, 仅直接消费就可拉 动 GDP 增加 1.5 个百分点。其次, 城市化可有效拉动投资需求,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从而增加就业总量。城市化使城市人口规 模不断地扩大, 同时也会使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规模不断扩 大, 这使许多行业能够获取一定的规模收益, 而且也将催生一 些新的产业和行业, 从而极大地扩张就业总量。最后, 城市化促 进社会分工和职业细化, 从而可以广开就业门路, 扩张就业总 量。 3.3 扩充产业结构 , 发 展 劳动 密 集 型产 业 和 第三 产 业 就业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既 有 “高 级 ”产 业 , 又 有 “低 级 ”产 业 , 产 业 技 术 水 平 落差大, 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 与其说是一种不 协调, 不如说是一种发展优势。国与国之间如果产业梯度落差 大, 那么国家之间可以按照比较优势, 扩大相互之间的贸易, 实 现互补性增长。而这种结构落差存在于我国国内市场, 自然促 进了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内部贸易。因此, 高、中、低端产业存 在相互补充, 相互带动的天然优势, 都有各自的发展空间。高端 产业在低就业率的情形下以资本性收入为主, 低端产业在高就 业率的情形下以就业性收入为主, 二者都可以带来国民财富的 增长。
人数。
上述人口流动模型是一个总量模型。对单个人而言, 托达罗
认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其迁移决策取决于未来某期之
前就业概率的累加值 P(t)。迁入者进城后不会很快找到工作, 但
在城里待时间越长, 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所以, 人口流动
行为模式应该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为此, 他建立了一个
迁移者在城市找到工作以前的 n 期净收入贴现值公式:
流到乡村, 于是, 城市净流入人口就不会增加, 甚至减少。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为: 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 以
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 可
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 导致更多的人失业, 因此开
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 农村居民的受教育
学历越高, 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 因而不加区别地发
!n
- rt
ν( 0 ) = " p (t )w(t )- γ(t )#e dt - c (0 ) (4)
0
其中 ν( 0 ) 代 表 迁移 者 计 划期 内 预 期城 乡 收 入差 异 的 净贴
现值, n 代表计划的时期数, r 表示贴现率, c(0)表示迁移成本, p
(t)表示一个迁移者在 t 期中获得工作的概率。p (t )是 t 期前迁移
者找到工作的累加概率, 它与 π( t)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t
i- 1
p (t)=π(1 )+$ t i % (1 - π(j)) (5) i=2 j=1
从公式( 4) 可知, 假设 实际 收 入 w(t )和 γ(t )不 变 , 那 么, 一 个
迁移者在城里待的时间越长, 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 从而,
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2 对托达罗模型的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 托达罗模型关于城乡劳动力转移经济动
因的揭示, 摆脱刘易斯孤立的研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
论束缚, 说明了城乡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是对刘易斯人口流动模
型设计缺陷的修正。同时托达罗关注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 主张
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发展农村经济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城市化 劳动力转移
美国 发 展 经济 学 家 托 达 罗 于 1970 年 前 后 发 表 了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劳 动 力 迁 移 模 式 和 城 市 失 业 》等 三 篇 文 章 , 提 出 了 所 谓
的 “托 达罗 模 型 ”, 阐述 了 发 展中 国 家 农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困
M(t )=f[d (t )], f' >0
(1)
d (t )=w(t )π(t )- γ(t ) (2)
其中 , M(t)表 示 人口 从 农 村迁 入 城 市的 数 量, d (t)表示 城 乡
预期收入差异 , π(t )表 示 就业 概 率 , γ(t )表示 农 村 平均 收 入 。公
式( 1) 表明, 农村劳动力是否选择迁移, 完全取决于城乡预期收
境 和 解 决 此 问 题 的 一 系 列 建 议 。本 文 在 深 入 剖 析 托 达 罗 模 型 内
在逻辑的基础上, 指出了该模型的主要缺陷, 并对中国新时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 托达罗模型及其主要观点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 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是农村劳
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但是该动力仍源源不断的向城市转移。
托达罗放弃了刘易斯模型的假定, 认为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