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展开图、体积计算以及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刻,但立体图形的学习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我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圆柱和圆锥。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培养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如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立体图形。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
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外表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根抵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
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根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时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历,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构造,开展空间观念。
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外表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时机,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 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例 2 圆柱的侧面积例 3 圆柱的外表积例 4 圆柱的体积例 5 圆锥的体积从表格里可以看到,全单元的教学容大致由三局部组成: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形状特点;理解圆柱的侧面积与外表积的含义,计算圆柱侧面积和外表积的方法;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意义,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公式。
由于圆锥的外表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的组合,相比照拟复杂,所以小学数学不教学扇形的面积,即本单元不涉及圆锥的侧面积和外表积。
从表格里还能看到,教学圆柱和圆锥的容编排,与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差不多。
这就使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以前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与经历,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一〕子细观察、动手操作、充分交流,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点,建立相应的形体概念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先后教学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点。
这样安排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起点不同,二是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难度不同。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对圆柱的形状有了一些粗浅的感受。
这是他们继续认识圆柱的起点,而学习圆锥就没有这样的台阶。
相对于认识圆柱来说,了解圆锥会稍难些。
首先,圆柱有两个圆形底面,圆锥是一个底面、一个顶点,感受圆柱侧面是曲面比拟容易,感受圆锥侧面是曲面稍难些。
圆柱和圆锥教材解读与分析

圆柱和圆锥教材解读与分析《圆柱和圆锥》教材解读与分析霍家街小学岳爱玲一、单元学习内容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2.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3.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圆柱和圆锥与前面学习的正方体、长方体不同,它是含有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猜测、验证、转化等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的变化1、从生活中引入例如:教材中P10和P23圆柱、圆锥的认识均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直观引入,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经历由形象一表象一抽象的过程。
2、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在认识圆柱和圆锥后,教材增加了用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转动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材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了对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关于圆柱的表面积直接问: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呢?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也加深了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4、加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的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以往的教材比较重视明线而忽视暗线。
新的教材比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本单元中圆锥体积的教学是通过引出问题——猜测——试验验证而推导出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的。
数学《圆柱与圆锥》教材分析

数学《圆柱与圆锥》大单元教材分析一、新课标分析“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
帮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
帮学生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度量方法。
度量的核心是度量单位,实际操作方法是测量。
因此,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可以从度量的角度体现一致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前后联系五年级下册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又学习了圆,这两部分知识是学习圆柱和圆锥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学习也将为初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类: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
思考:图形的认识主要从线、面、体进行研究图形的特征,图形的测量主要从一维的长度、二维的面积、三维的体积进行度量。
图形特征是图形测量的基础,体积测量属于间接测量,是一维、二维测量思维方式的迁移与应用。
关于圆锥的学习,暂不探索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其他编排和“圆柱”相似。
对比四套小学数学教材,发现各版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总体一致,有三套教材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安排在同一课时教学,在例题教学中涉及物体运动方式,而不教学圆锥侧面展开图和测量圆锥的高。
并且研究圆柱和圆锥,都是先定性认识图形特征,再度量图形大小,在研究图形的路径上体现出一致性。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以上思考,可以尝试整合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进行教学。
1.圆柱、圆锥(1)圆柱、圆锥的认识从实物中剔除物理属性,抽象直观模型,认一认、摸一摸、做一做等实践活动,探索圆柱、圆锥的本质特征。
通过以长方形的长或宽为旋转轴旋转出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旋转轴得到圆锥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理解圆柱与圆锥的本质是旋转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于圆柱高的定义:2023年人教版教材定义为“圆柱的两个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叫作高”,而2024年人教版教材又修改为旧版“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通过两次修改,说明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圆柱的高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因此高有无数条。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精选7篇)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
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
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以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的认识和基本的体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的规律,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体积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性质。
3.讲解示范:教师讲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教案和计划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教案和计划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并为后续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2.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及计算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立体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测量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高、体积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圆柱与圆锥》单元整体设计(教材解读)

《圆柱与圆锥》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新课标关于本单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
内容要求: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认识圆锥,并探索其体积的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学业要求:认识圆柱,能说出圆柱的特征,能辨认圆柱展开图,会计算圆柱体积和表面积;认识圆锥,能说出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锥的体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提示: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如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平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增添空间想象力。
引导学生经历体积单位的确定过程,通过操作、转化等活动,探索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借助折叠纸盒等活动经验,认识立体图形有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与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单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转化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涉及圆柱和圆锥的形成及特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等知识,是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转化思想。
本单元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它们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在编排上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重点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学习前后内容联系: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的,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_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_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
包括: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一、特点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和体的关系课标教材新增设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
这一内容的增加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个完整的认识。
分别在教材的11页和24页,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
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相对较弱,特别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2.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操作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圆柱和圆锥的制作过程,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动画演示。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物品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包括底面、侧面、高等。
同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计算方法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实物、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性、计算方法还不太清楚,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
2.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
3.将圆柱和圆锥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圆柱和圆锥。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认识。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如饮料瓶、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圆柱和圆锥。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其特性。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1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材分析-2022-2023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

第1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材分析-【优翼·学练优】2022-2023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本次教案将针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圆柱与圆锥》展开教材分析和备课。
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分析该教材主要涉及圆柱和圆锥两个几何体,通过这两个几何体的介绍,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定义、性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说,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圆柱的定义:介绍了圆柱的几何定义和性质,学生需要理解圆柱的不同面(底面、侧面和顶面)所构成的几何体形态。
2、圆柱的面积计算:介绍了圆柱的侧面积和总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其计算公式和具体步骤。
3、圆柱的体积计算:介绍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其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
4、圆锥的定义:介绍了圆锥的几何定义和性质,学生需要理解圆锥的不同面(底面、侧面和顶点)所构成的几何体形态。
5、圆锥的面积计算:介绍了圆锥的侧面积和总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其计算公式和具体步骤。
6、圆锥的体积计算:介绍了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其计算公式和具体步骤。
1.2 教材特点分析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材并不是很复杂,但是作为一门基础数学课程,它教授了几何体的基本定义和性质,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打牢具有重要意义。
该教材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体的定义和形态。
教学方式综合运用了课堂讲授、各种教学法、图像展示和互动演示等多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该教材注重运用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教学中引入了有关容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几何体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二、备课建议2.1 教学目标通过对圆柱、圆锥的学习,完成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圆柱、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3)能够将几何体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中2.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介绍和掌握(2)教学难点:圆锥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掌握2.3 教学方案(1)教学方法通过互动、手把手操作、演示、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立体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圆锥的认识和体积的计算。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形成立体几何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几何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通过教学手段来激发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4.练习与拓展: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通过图示、列表、公式等形式,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等内容展示给学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主题,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性质,对图形的计算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圆柱和圆锥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性质有很大差异,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空间想象力,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掌握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关系的理解。
2.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柱和圆锥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采用巩固练习法,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讲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呈现它们的性质和关系。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剖面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圆柱或圆锥,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本文对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该单元主要涉及柱
状物体和圆锥的定义、性质、计算和应用。
一、柱状物体的定义和性质
柱状物体是具有平行且相等的底面的立体体素。
它的性质包括:- 底面积:柱状物体的底面积可以通过相应底面的形状和尺寸
计算得出。
- 侧面积:柱状物体的侧面积等于所有侧面的面积之和。
- 体积:柱状物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度。
二、圆锥的定义和性质
圆锥是由一个圆锥面和一个顶点组成的立体体素。
它的性质包括:
- 底面积:圆锥的底面积可以通过底面的形状和尺寸计算得出。
- 侧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可以通过圆锥的母线和侧面的弧长计
算得出。
- 体积: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度的三分之一。
三、柱状物体和圆锥的计算和应用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研究如何计算柱状物体和圆锥的底面积、
侧面积和体积。
通过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
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柱状物体和圆锥相关的问题,比如购买草坪的计算、设计锥形果冻的计算等。
此外,教材还可以包括柱状物体和圆锥的图形表示和实际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应用。
综上所述,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通过探索柱状物体和圆锥
的定义、性质、计算和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几何概念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从具体编排来说,“圆柱”分为三个层次。
(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教材从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实物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表象。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让学生充分探究,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作准备。
(2)引导学生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把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强调了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相关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计算生活情境中圆柱形厨师帽的布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选择计算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数学第12册圆柱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是两种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给学生认识和理解增加了的难度。
教师要充分把握形体认知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正确的表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概念教学要突出建立表象对由曲面和圆围成的圆柱、圆锥的认识需要有更高层次的表象能力,其中圆柱的侧面积是教师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客观、灵活地帮助学生认识直观图和透视图,建立诸如底、高、侧面积、表面积等概念的表象,对促进学生解决面积和体积应用问题,深化学生空间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表象。
结合大量生活实物性形体,通过学习观察,学生建立了圆柱圆锥整体形状的表象,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但是,形体认识强调空间观念,做到面不离体,体不离面,只有在形体中才能真正体现曲面的含义。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物展示入手,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动手实验。
如揭下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使学生看清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把圆柱模型的表面全部展开,使学生看到圆柱的底面和侧面图形,让学生明确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而侧面是一个曲面。
再安排学生用各面重新合成制作成圆柱。
分与合的操作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形体特征的认识。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知识,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透视图,圆柱的底面现在在视觉上变成了什么图形?圆柱的侧面你能看到整个侧面的多少?为什么不画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你能找到多少条高呢?在圆锥的认识教学中,为什么侧面变成了扇形?借助于表象的桥梁作用,学生能够很轻易地把书面图形在思维过程中转化为空间模型,缩小了了学生对图形与实物认识的差异,尤其是对曲面的感性认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提供了拐杖。
其次,要科学安排建立表象的教学过程。
我们要着力延伸学生学习点,直观之中求思考,把数学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科学建立圆柱、圆锥的形体表象。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编排特点】1、教材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具体编排】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注意问题】1、生活中的圆柱圆锥与纯数学上的圆柱圆锥。
生活中的圆柱圆锥有杂质、细节上欠严谨。
纯数学上的圆柱圆锥剔除了所有杂质、标准的几何形体。
教学上注意把握主要特征,不要在细节上作过多的纠缠。
比如:圣诞老人的帽子,不能因为它上面有个装饰球、下面有一线帽沿,就不知作何判断。
这在日常教学中常常见老师们无所适从。
2、用料面积计算的进一取整问题,视实际情况而定。
P14例4:2072.4≈2080【课时安排】 9课时。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doc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主备人:
复备栏序号: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
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下面(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二、分层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
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沿高展开,
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
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
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长
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⑴提问: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
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较方便?⑵出
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
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商标纸的面积,就是算谁的侧面积。
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从具体编排来说,“圆柱”分为三个层次。
(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教材从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实物图片从整体上感知
圆柱,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表象。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让学生充分探究,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作准备。
(2)引导学生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把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强调了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相关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计算生活情境中圆柱形厨师帽的布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选择计算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材重视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引导学生经历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逐步细分的过程,初步感悟直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从而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中,教材编排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重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全面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圆锥”的编排,除暂不探索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外,其他编排和“圆柱”相似。
(1)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等活动,探索圆锥的特征。
教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圆锥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圆锥的特征。
结合圆锥的直观图,介绍圆锥的底面、顶点和高的含义。
(2)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底面和高分别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用倒沙子或水的方法进行实验,经历了“引出问题——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同样重视圆锥与生活的联系,编排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也丰富了有关圆锥的其他知识。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都是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直观模型的基础上引入。
在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具有这样的特征的实物,以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对图形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
对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系是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的。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呢?使学生通过探索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在操作中加强对空间与图形相关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标准(2011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材还编排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的活动及相应的练习。
这些内容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发展空间观念。
(4)注重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标准(2011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材新增的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相应的练习,突出“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教材注意精心选择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中曾经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过的问题。
例如,例7中,引导学生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圆柱,通过转化思想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
丰富的现实情境和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和素材。
解决完具体问题后,及时回顾与反思,对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进行归纳和概括,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面。
(三)教学建议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有关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
学习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圆柱或圆锥物品,通过测量相关数据,计算
其体积或容积。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注重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
为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探究,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
的时间和空间。
虽然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这一结论并不完全严密,但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其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充分关注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加强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
例如,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硬纸片,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再如,教材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观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它的各部分和展开前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还安排了一些操作性的练习,如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横着或竖着卷起来,问可以卷成什么形状;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求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用4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卷成圆柱,问哪个圆柱的体积最小,哪个圆柱的体积最大,有什么发现;等等。
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并初步体会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4.建议用9课时教学。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