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解读42767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查培训讲稿精品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培训讲稿精品PPT课件
目录
有关参数
目录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 细胞数 正常值:27-34pg
目录
实验用品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5ml 真 空 采 血 管 ( 含 有 K2EDTA 抗凝剂); 止血带(压脉带); 一次性注射器; 医用络合碘; 棉签。
目录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CFU-S→CFU→Eo→Eosinophil E增殖和成熟程序与N相 似,成熟的E在外周血中很少,占全身E总数1%左右, 大部在于BM和组织中 生理功能主要为吞噬作用,趋化作用
目录
2.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哮喘 荨麻诊 药物过敏 ②寄生虫病 血吸虫、丝虫、囊虫 ③皮肤病:湿诊 剥脱性皮、银屑病 ④血液病:CML、Lyphoma E白血病 ⑤某些急性肿瘤: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 ⑥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E常↓
4.3、异型淋巴细胞
外周血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C, 正常偶见,<2%,可能由T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增高:①病毒感染,如传单
N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 它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 1.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N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 使N暂时性↑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 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2)病理性N↑: 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 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 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 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 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 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

血常规基础知识PPT课件

血常规基础知识PPT课件

• (8) 白细胞计数(WBC) (单位:10^9/L) 男:4-10×10^9/L,女: 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 (9) 单核细胞计数(MONO) (单位:10^9/L) 男:0.3-0.8×10^9/L,女:0.3-0.8×10^9/L,新生儿 0.3-0.8×10^9/L。 • (10) 单核细胞比例(MONO%) (单位:%) 男:3-10%,女:3-10%,新生儿3-10%。 • (11)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单位:10^9/L) 男:2.0-7.5×10^9/L,女:2.0-7.5×10^9/L,新生儿 2.0-7.5×10^9/L。 • (12)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单位:%) 男:50-70%,女:50-70%,新生儿50-70%\ • (13) 淋巴细胞计数(LY) (单位: 10^9/L) 男:0.8-4.0×10^9/L,女:0.8-4.0×10^9/L,新生儿 0.8-4.0×10^9/L
• (14) 淋巴细胞比值(LY%)(单位:%) 男:17-50%,女:17-50%,新生儿17-50%。
• (15) 血小板计数(PLT) (单位:10^9/L) 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 新生儿100-300×10^9/L。 • (16)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单位:%) 男:10-18%,女:10-18%,新生儿10-18%。 • (17)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单位:fL) 男:7-13 fL,女:7-13 fL,新生儿7-13 fL。 • (18)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 (单位:%) 男:10-50%,女:10-50%,新生儿10-50% • (19) 血小板压积(PCT) 男:0.10-0.35%,女:0.10-0.35%,新生儿0.100.35%。

血常规(图文精美)ppt课件

血常规(图文精美)ppt课件

幼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
增多;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
见大量幼稚单核细胞;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
备注:单核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胞减少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
见单核细胞增多。
精选课件
43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 儿童 病理性 绝对增多(计数值)
相对增多(百分比值)
精选课件
44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 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 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 多,可达15%或更多。
如亚急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 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等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肺结 核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
某些血液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
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 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 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也 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 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 类来识别。
精选课件
45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 作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个早 期征象,持续大于0.1×109/L则 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 征。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 20%以上,多为幼稚型。
备精注选:课件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42
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 重新分配所致。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参考PPT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参考PPT
RBC平均Hb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 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正常范围: 320--360g/L。
13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 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 标。
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缺铁性 贫血时,RDW增大,要比MCV下降体现的早,是早 期缺铁的指症;当MCV下降时,RDW增大更显著;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18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19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20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 (五分群)
21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22
无颗粒白细胞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23
无颗粒白细胞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24
粒细胞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减少:见于 ①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
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 素过量;甲亢;库欣症等; ② 应激反应:如心梗、 严重感染、出血等。
27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28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 (五分群) 谢谢 !!
29
16
血小板压积(PCT):指 单位体积的血液中所含 的血小板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正常值一般是 0.11-0.28%。
偏低: 常见于一些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 以及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等。
增高:血小板增多症; 血管受损收缩时 , 血小板堆集,PCT升高。

17
增高: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降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失
血性贫血。

血常规解读(课堂PPT)

血常规解读(课堂PPT)
37
红细胞增高
相对增高
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 毒
绝对增高 原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紫绀心脏病、 肿瘤
38
红细胞增高
骨髓增殖性肿瘤
39
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0.5%-1.5%,(24-84)×109/L 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旺盛,见于溶贫、急性失血、
嗜酸粒细胞增高
正常值:0.5-5%,0.05-0.5X109 嗜酸粒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大于0.5X109
16
嗜酸粒细胞增高
反应性
过敏 感染 皮肤病
继发性
结缔组织病 肿瘤 内分泌疾病
克隆性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4EO) 骨髓增殖性疾病
性贫血、血栓病 减低见于造血衰竭或造血抑制,如再障、脾亢、急性
12
中性粒细胞减低
生成缺陷
细胞毒药物、化学药物和辐射 某些感染 骨髓异常成分浸润:白血病、淋巴瘤 骨髓衰竭:再障、PNH 先天性 成熟障碍:MDS、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破坏或消耗过多
免疫因素 非免疫因素
分布异常
13
中性粒细胞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
14
中性粒细胞减低
药物:化疗
15
减低见于贫血或血液稀释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RDW偏高MCV减小,见于缺铁性贫血 RDW偏高MCV正常,见于早期或混合性营养性贫血 RDW偏高MCV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RDW正常MCV减小,见于慢性疾病、轻型海洋性贫 血
RDW正常MCV正常,正常,也可见于慢性疾病、脾 切除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医学PPT课件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医学PPT课件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具有粗大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 性颗粒,颗粒内含有 过氧化物酶 和 酸性磷酸酶 。 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 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计数绝对值正常范围:0.02--0.52*10^9/L, 占白细胞比 率:0.4%--8.0%。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慢粒白、
得 下沉的红细胞 占 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
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含量,可计算红
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10
HCT(红细胞压积):
参考值(体积分数):男:40%- 50%;女:36%-55% 。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原因引起的 血液浓缩 (失水、血浆渗出)、红细胞数增多,慢性肺心病,真红, >0.70应立即放血治疗; 减少:血液稀释,贫血,<0.14应立即给予输
无颗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MONO#):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 骨髓中发育。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
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发生炎症 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发生变化。 正常范围:男性:0.003-1.3×10^9/L,女性:0.1-0.6×10^9/L。
19
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指大型血小板
占总的血小板的比例。 碍,成熟度降低。
13.0%---43.0% 。
增高:说明形成小型血小板的机制发生障
可以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巨核系细胞白血病(M7型)等疾病。
降低:说明血小板的成熟度较高。如果血
小板数(PLT)和大型血小板比值(P-LCR)同时减少,

血常规解读最新PPT课件

血常规解读最新PPT课件
1、血小板减少:<100х10^9/L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放射损伤等 ②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 性红斑狼疮、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瘤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2、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 多症、慢粒等 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等
②如果RBC和/或HB降低,这三项高于正常值, 考虑大 细胞贫血,即叶酸/Vb-12缺乏(妊娠、2岁以内婴幼儿 -叶酸缺乏或Vb-12缺乏,胃大切术后)
总结
8、整张化验单中,如果WBC+RBC+PLT均减少,称三 系减少,需专科诊治-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症等。
宝发烧血常规查什么?
①中性粒细胞增多(>75%) ●病理性增多——帮助诊断疾病:最常见的是急性感染(化
脓性球菌)。少见的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白血病、肝癌等。
●病理性增多——明确诊断的伴发:严重外伤、大手术、大 面积烧伤、急性中毒、输血反应、药物过敏等
●病理性增多——某些病毒感染:乙型脑炎、麻疹等 ●生理性增多——妊娠后期及分娩、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
C反应蛋白(CRP)
如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百 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而C反应蛋白也应高 于30,才可能考虑细菌感染。
总结
1、常用缩写 白细胞——WBC (white blood cell) 红细胞——RBC ( red blood cell) 血红蛋白——HB (hemoglobin) 血小板——PLT ( platelet ) 2、WBC正常值4-10 х10^9/L,但是WBC<4.0 х10^9/L或
C反应蛋白(CRP)
CRP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 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反应蛋白(CRP) 被认为是反应快速、敏感的标志物之一。CRP是第 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在急性创伤 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

解读血常规报告PPT课件

解读血常规报告PPT课件

巨红细胞
直径>15 μm, 见于:叶酸 或/和 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贫。
2、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
直径<6μm, 厚度>2.9μm, 涂片中>2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也见于:自免溶贫。
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横径缩短,长径增大,
横径/长径<0.78,呈பைடு நூலகம்圆型/长柱 状,
吞噬作用、杀菌作用
临床意义
数目增多
量的异常
数目减少
核象变化
质的异常
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 核左移 核右移
形态异常
一、增多的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
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经期妊娠
2、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或炎症:细菌性 (最常见的原因) 2)、广泛性组织损伤、坏死 3)、急性溶血或失血 4)、急性中毒 5)、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6)、骨髓增殖性疾病 7)、恶性肿瘤的晚期 8)、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AIHA 9)、某些药物 10)、严重缺氧
晚幼红
网织红
成熟红细胞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呼吸载体
肺泡
氧 红红细细胞胞
二氧化碳
组织
3、红细胞的生存周期:120天
参考值
Rbc(×1012/L) M 4.3~5.8 F 3.8~5.1 N 6.0~7.0
Hb(g/L) 130~175 115~150 170~200
影响因素:1、总血容量的变化 2、血浆容量的变化 3、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拔差异
解读血常规报告


血细胞 血 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蛋白质 酶 凝血因子

如何看懂血常规ppt课件

如何看懂血常规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5
红细胞是人体中最多的细胞
,主要功能是通过细胞内的 血红蛋白进行02与CO2的交
换。寿命约为120天。
最新版整理ppt
6
红细胞RBC
(1)红细胞增多。脱水或血液 系统疾病。
(2)红细胞减少。贫血、失血 或慢性疾病。
最新版整理ppt
7
血红蛋白
最新版整理ppt
8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 分,将氧输送到各组织,再 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
17
白细胞是周围血的有核细胞,数量 显著少于红细胞,占0.1%~0.2% 。
根据形态可以分为粒细胞、淋巴细 胞和单核细胞,其中粒细胞可分为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 通常白细胞计数波动在30%以下, 在临床诊断上无意义,只有通过定 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最新版整理ppt
18
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 最高(50%~70%),是影响白细胞 总数的关键。 病理性增多:
大细胞性贫血-大/大/大 正细胞性贫血-正/正/正 单纯细胞性贫血-小/小/正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小/小
最新版整理ppt
11
血液
最新版整理ppt
12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 组成。
血细胞部分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组成。 血浆中含有91%~92%的水分, 其他成分是血浆蛋白、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微量元素等。
最新版整理ppt
16
白细胞是周围血的有核细胞,数量 显著少于红细胞,占0.1%~0.2% 。
根据形态可以分为粒细胞、淋巴细 胞和单核细胞,其中粒细胞可分为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 通常白细胞计数波动在30%以下, 在临床诊断上无意义,只有通过定 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检验科解读血常规ppt课件

检验科解读血常规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
❖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 常人的MCV为82~92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1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是指 测定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 比。
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查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防止临床诊疗人出错误的判断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规检查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
检验科解读血常规ppt课件
如何解读血常规
❖ 概述 ❖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不透明的液体,由45%的血细胞和 55%的血浆组成。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 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常见的血液检查,目前大部分医院都 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
标本的储存
❖ 预稀释标本一般需要在标本制备后10分钟内予以测量;如果 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预稀释标本的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 4小时。
血小板减少原因
❖ 血小板<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通常血小板数在 50×109/L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可见于: ❖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白 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
血小板减少原因
❖ 免疫性破坏。如有血小板自身抗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过敏性药物损伤(奎宁、磺胺 类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炎症、风疹)、血小板同种抗体(新生 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消耗亢进(血栓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自身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常规检查》课件

《血常规检查》课件
以便于抽血。
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哪些疾病?
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或 降低,有助于发现感染性疾病。
贫血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指标,用于诊断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异常的血液成分,如白 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其他疾病
血常规检查还可以提供关于其他疾病的线索 ,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常可能提示感染 、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需进一步 检查。
复查与追踪的建议
对于异常指标,建议在短期内复 查,以确认结果并排除偶然误差

若指标持续异常,建议进行追踪 检查,以了解指标变化趋势并采
取相应治疗措施。
根据复查和追踪结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健康状况得
到有效管理。
解读报告
正确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医生应结合患 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解读报告,避免误诊或漏诊。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常规检 查结果,应在采血前告知医生 是否正在服用相关药物。
异常结果解读
如果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综
合分析和诊断。
02
血常规检查指标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 ,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炎症等状况。 正常值范围为4-10 x 10^9/L。
浆、血清和血细胞成分。
检测分析
对分离出的血细胞成分进行计 数、形态观察和分类等检测分
析。
报告解读
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 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读PPT

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读PPT

SD
CV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 减低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G6PD缺乏 症等
珠蛋白生成障碍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
22
A 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减少:
(1)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 (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4)自身免疫性疾病 (5)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4
A 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
抗癌药:烷化剂,抗代谢药,蒽环类,长春新碱类,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 氮芥,长春新碱,阿霉素,阿糖胞苷,顺铂,羟基脲等化疗药物。
11
A 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血液病 某些恶性肿瘤 寄生虫病 皮肤病 某些传染病
支气管哮喘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血液病 某些恶性肿瘤
过敏性结肠炎
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嗜酸性 粒细胞 ↑
嗜碱性 粒细胞 ↑
吸入物超敏反应
药物及食物过敏
药物及食物过敏
12
A 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生成 少
挑食、吸收差
丢失 多
痔疮、月经过多、血尿
破坏 多
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
19
A 血液一般检测——红细胞
引起红细胞减少的药物
(1)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乙琥胺(少见)、氯霉素(与剂量无关)、 磺胺嘧啶(偶见)。 (2)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药物:苯巴比妥(罕见)、苯妥英钠(常见, 可用叶酸加VB12防治)、秋水仙碱、抗叶酸药、抗肿瘤药、异烟肼 (3)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非那西丁、甲基多巴(少见)、普鲁卡因胺、 磺胺嘧啶(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中易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中性粒细胞减低
生成缺陷
细胞毒药物、化学药物和辐射 某些感染 骨髓异常成分浸润:白血病、淋巴瘤 骨髓衰竭:再障、PNH 先天性 成熟障碍:MDS、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破坏或消耗过多
免疫因素 非免疫因素
分布异常
.
13
中性粒细胞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
.
14
中性粒细胞减低
药物:化疗
.
46
血小板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
47
血小板减少
药物因素:化疗
.
48
血小板增高
原发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
急慢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 癌症 脾切除术后
一般持续升高
一般不超过500,治疗后改 善,可以降至正常。 常超过600,一段时间后可 以降至正常。
.
49
血小板增多
.
3
血常规
1. 白细胞参数检测
2. 红细胞参数检测
3. 血小板参数检测
.
4
血常规项目
.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5
看血常规步骤
计数:增高、减低? 分类:中性粒、淋巴、单核? 异常系列:一系、两系、三系? 形态:红细胞大小、幼稚细胞、破碎红细胞、异型淋巴细
胞等?
.
6
血常规
1. 白细胞参数检测
缺铁性贫血
.
37
红细胞增高
相对增高
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 毒
绝对增高 原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紫绀心脏病、 肿瘤
.
38
红细胞增高
骨髓增殖性肿瘤
.
39
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0.5%-1.5%,(24-84)×109/L
红细胞相关其他指标
红细胞压积(PCV) 增高见于血液浓缩、真红、慢性心肺疾病
减低见于贫血或血液稀释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RDW偏高MCV减小,见于缺铁性贫血 RDW偏高MCV正常,见于早期或混合性营养性贫血 RDW偏高MCV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RDW正常MCV减小,见于慢性疾病、轻型海洋性贫 血
急性白血病
.
30
血常规
1. 白细胞参数检测
2. 红细胞参数检测
3. 血小板参数检测
.
31
红细胞减低
类型
MCV MCH MCHC 常见疾病
小细胞低色素 <80 < 26 单纯低色素 < 80 < 26
< 310 310-350
缺铁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部分慢性病贫血
正细胞 大细胞
80-100 26-32 >100 > 32
.
15
嗜酸粒细胞增高
正常值:0.5-5%,0.05-0.5X109
嗜酸粒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大于0.5X109
.
16
嗜酸粒细胞增高
反应性
过敏 感染 皮肤病
继发性
结缔组织病 肿瘤 内分泌疾病
克隆性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4EO) 骨髓增殖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50
血小板相关其他指标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增加见于ITP、MDS、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巨幼细胞
2. 红细胞参数检测
3. 血小板参数检测
.
7
白细胞计数
循环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总数。
.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9

急性髓系白血病
.
1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11
中性粒细胞增高
生理原因 病理原因
感染 非感染炎症 血液病 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 急性失血 恶性肿瘤 代谢紊乱 药物毒物等
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旺盛,见于溶贫、急性失血、 缺铁贫、巨幼贫等
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AA、骨髓病性贫血
.
40
网织红细胞增高-溶血性贫血
.
41
红细胞形态
通过血涂片Wright染色观察RBC大小、形 态、胞浆的着色及结构方面有无异常改变, 对诊断的病因有帮助。
大小异常 形态异常 结构异常
.
42
.
25
单核细胞增高
生理性:婴儿及儿童 感染:结核、伤寒、疟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恶性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
26
单核细胞增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27
白细胞形态异常:异型淋巴 细胞
.
28
白细胞形态异常:幼稚细胞 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29
白细胞形态异常:幼稚细胞 83%
血常规解读
.
1
血常规的重要性
血常规作为一项基本的血液检查,用于对病 人身体状况、疾病初步诊断及治疗疗效的观 察,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
.
2
血常规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红系增生活跃 网织红细胞计数减低提示红系增生低下 外周血见幼稚细胞提示恶性血液病 外周血大量中晚幼粒细胞提示慢粒 外周血出现破碎红细胞提示溶血 外周血出现泪滴样红细胞提示骨髓纤维化 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
RDW正常MCV正常,正常,也可见于慢性疾病、脾
切除
.
43
血常规
1. 白细胞参数检测
2. 红细胞参数检测
3. 血小板参数检测
.
44
血小板减少
生成障碍 破坏过多 消耗过度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脾功能亢进
DIC
遗传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
45
血小板减少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发性
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IHES)
.
17
嗜酸粒细胞增高-慢粒
.
18
嗜酸粒细胞增高
继发性嗜酸细胞增高(肾癌 )
.
19
嗜碱性粒细胞增高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及食物过敏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转移癌、霍奇金病 恶性肿瘤:转移癌 其他: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结核
.
310-350 310-350
再生障碍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32
红细胞低:血红蛋白 体积 网红 形态
.
33
红细胞减低:正常细胞性
.
34
红细胞减低:大细胞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35
红细胞减低:大细胞性
巨幼细胞性贫血
.
36
红细胞减低:小细胞低色素 性
.
20
嗜碱性粒细胞增高-慢粒
.
21
淋巴细胞增高
病毒感染:麻疹、水痘、风疹等 血液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器病毒感染
.
23
淋巴细胞增高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24
淋巴细胞减低
接触放射线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缺陷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