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兴起,形成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而儒家思想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那个时候,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等问题。

这种思考的需求促进了各种学派思想的兴起。

而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是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努力下逐渐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仁、礼、智等人伦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和人心和谐的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人伦道德观: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适应天道的伦理准则,即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等,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2. 君子之道: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的完美境界。

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做到以德化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

3. 教育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入仕为官,执政为民,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才干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和仁爱之道,影响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在历代帝王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专制下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注意:儒家的民本不同于现今强调的以人为本,注意 其阶级属性。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
(2011· 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 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C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 • • • • • 二、表现: (四)、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1、政治上:“无为而治”。 2、哲学上:朴素唯物辩证法。 (五)、庄子——战国﹒继承发展老子学说 1、哲学上:把世间万物看着是相对的。 2、伦理上:放弃一切获得精神自由。说明什么?
请判断下列言论各属于哪一派别,是谁的思想?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老子 法家,韩非子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儒家,孟子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4.“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孔子
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儒家,荀子 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墨家,墨子
〔材料二〕晋卻①至与周争②田。王命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 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 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 〔材料一〕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 争。──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一年③》 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 之。……战于⑩葛。……郑师合以攻之,王 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 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 局面? 〔材料四〕初税亩⑦,非礼也,谷出不过 记· 王制》 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 丘明《左传· 哀公二年》 〔材料六〕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 藉,以丰财也。──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 1、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传· 桓公五年》 〔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年⑧》 2、政治上:社会变革的推动(分封制、宗法制 〔材料七〕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 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 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上述材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 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 料说明了什么?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 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 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 ⑨,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 层活跃。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失矣。 梁氏《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孟子的主张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①施政主张:“仁政” 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 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 为儒学经典,位列 “四书之一。”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接续文明
《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 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
学派 代表
墨家 道家
主要思想 “尚贤” 墨子 “兼爱” “非攻”
老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相对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老子 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 1、 这叫“无为而治”。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 2、 3、 庄子 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 旁观现实,欣赏自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有渰(yan)凄凄 ,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单元线索: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儒学从创立到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 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 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所谓“百家”,就是泛指,即数量多。主 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 小说家。
所谓“争鸣”,就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 阶层,各派政治力量得学者或思想家,广收 门徒,互相辩论,争相发表自己得看法。
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孕育出 “百家争鸣”得局面?
——《荀子》
2、孟子得思想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性本善”
3、荀子得思想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伦理:“性本恶”
4、儒学得发展: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得 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得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伦理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2、孟子得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得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您最欣赏哪位思想家得哪个观点?您 在当时会投入谁得门下?为什么?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得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 知,如果再超过一定得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 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 出解决办法。
儒家:这就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特点 支持 力量
新兴诸侯 平民百 姓
尚贤
平民化
完整,但相对保守 没 落 贵 族
积极有为
新兴诸侯
平民百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 “礼”的实质是什么?
新兴诸侯
没落贵族
平民百姓
儒家
法家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节俭
道家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仁” “仁政” “仁义” 克己 主要 复礼 民贵君轻 “王道” 以法治国 思想 以德 治民 “性本善 君舟民水 加强君权 有教 ” 无类 性恶论
间”。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上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 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到: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 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互相诘 难、批驳的现象。
诸子百家
周游列国
收徒讲学
孔子修订《诗》、 《书》、《礼》、《乐》、 《易》、《春秋》等书 籍, 统称“六经”。孔子死 后, 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 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 思想的基础。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东周典藏史官,非常博学智慧,他 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 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用“道”来解释宇 宙的起源和演变,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 说,“道”产生了原初世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又生出了天、地 、人,天地人又生出了世间万物。 同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世间万 物的规律,人们要把握道,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老子劝导孔子“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
2、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 。 ——《道德经》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和辩证法的思想,形成了充满哲 理和智慧的政治、军事思想。《道德经》分《道经》和 《德经》:《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 和军事。在治国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 君主要“无事取天下”。他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是说治理天下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 ,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 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 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 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 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说课内容
 专题第一单元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时4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与设计思想适当补充资料,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通史基础薄弱的现象,在讲专题史时,可以把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思维开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注意知识整合,避免使学生感到生硬割裂,掌握的只是一个个的知识碎片。

复习时以新课标为依据,牢牢打好基础。

同时要精选、。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出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

然而,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和争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的学术盛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竞争。

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

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土壤。

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仪和孝道为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了这种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影响。

儒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当时学者和政治领袖的赞赏,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学派。

儒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

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儒家学者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

例如,在与墨家的辩论中,儒家学者吸取了墨子的关爱广泛人群的理念,并将之融合到儒家思想中。

这种吸收和融合也是儒家思想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老子的思想
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2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 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小 结:
一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一种局面: “百家争鸣”
四大学派: 儒、道、法、墨 各派代表主张 孔子、孟子、 荀子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 (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1 足3 )、足兵 (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分) “ 民贵君轻”的观点。( 1 分)“施仁政于民,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省刑罚,薄税敛”。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 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 (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 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 (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 民本思想。 条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 民力量的巨大。( 2分)唐太宗时君臣 夫。 ……” —— 《孟子 · 尽心章句下》 ( 1 )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水之喻”?( 2 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 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 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 (1)时间:春秋末期
(2)思想: 仁(核心)
礼(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教育(办私学、有教无类) (3)地位:创始人、至圣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
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 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
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 ?”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 :“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 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
思考:孟子、荀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奠定 基础
本质 仍位 于统 治者 立场
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二、百家争鸣 1、概念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 “争鸣” 是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
题,展开争论。(诘难批驳;吸收融合) ?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争芳
3、荀子 (1)时间:战国 (2)思想: 仁义、王道
舟水论(民本) 性本恶(伦理) 制天命而用之 (早期唯物)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 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 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 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而民自朴。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克己复礼为仁。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3.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5、“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 ?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
? 2) “百家争鸣”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冉有: 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 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 民都有信念懂 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 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 礼仪中, 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 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 些事我可不敢说。”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概说:
? 主流思想是什么? ?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 课
?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孔子、儒家学派、百家争鸣
2013年学测: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
利。 4.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5.(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
死者,不可胜数。 6.七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答。
2、孟子 (1)时间:战国 (2)思想: 仁政
民贵君轻 (民本) 性本善(伦理) (3)地位:亚圣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 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 剥夺他们。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 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 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 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 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 。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 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 猛于虎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论语?为政》
《孔西游子记科》圣中太墨上子韩老君非形象 孟子
老 子 荀子
子路: “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 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 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 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 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 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 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 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 做了。
斗艳的局面。
2、原因(社会大变革) (1)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崩溃。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 (3)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民间私学兴起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仁、礼 清静无为 法治 兼爱、非攻
4、主要观点
伤年世逍何之归风
,,,,,,,
寄一不无不远以
——兰 身 知 所 得 送 阴
《 幽 兰
作 操 。
将 老 。
贤 者 。
定 处 。
其 所 。
于 野 。
以 雨 。


《幽兰操》 ,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
作品。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公西华: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 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 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 些事我可不敢说。”
子路: “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 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 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 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 人人有信念懂 礼仪。”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 信、敏、惠。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