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试谈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因此贾雨村 的陈述话语 , 不仅完成 了对 自己现状进行 的事实
陈述 , 而且 还成 功 地诱 使 了甄士 隐对 他 提供资 助 。达 到施 为 目
的。而甄 士隐的一番 话 , 更是 典型 的施 为话语 , 既实施 了对贾雨 村 的赞赏 , 又完成了对他提供帮助这样 的动作 。 ( )陈述话语在对话 中的作用 2
ct nr c) “ ui ayat” 以言 行 事 (l ct nr c) 和 “ 言 取 效 ( rl o ioui ayat” 以 l o pe . o ct nr at” 种 语 力 (agaef c ) 即 : X( 言 表 意 ) ui ay c) 三 o 1nug re 。 o 说 以 , 意 及 Y( 以言 行 事 ) 产 生 z 以 言 取 效 ) 这 就 是 其 语 言 三 分 说 。 , ( 。 根据这种理论 , 言交 际的基本单位并不 是由句子 或其 他表 达手 语
2奥 斯汀理 论 的第二 阶段
在5 0年代 , 奥斯汀理论进 入 了其 第二 阶段。他 改进其施 为 句的标准为 : 含施 为动词的语句 称为显性 (xl i 施 为旬 , epi t c) 不含
施为动词 的语 句称 为隐性 (m l i 施 为句 。显 而 易见 , i pit c) 所有 的 语句都是施为性质 的。因此 , 所有 的语 句都带 有 “ 以言表意 (o 1 —
1奥斯汀 (. ut ) J LA s n 的初期 理 i
() 1 陈述话语和施为话语在《 红楼梦 》 中的作用 奥斯 汀理论 的第一 步是认 为句 子有 两类 : 施为 句 ( e om . p r r a f
i s和 fe) 表 述 句 ( os te ) v cnt i s 。 av
关于浅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关于浅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目前语用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是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不断地被补充完。
但是奥斯汀本人以及赛尔人认为言语行为论用在文学是有冲突的,因为它们的言是虚构的。
而普特拉菲什,以及本文都张言语行为论可以用来分析文学品。
因为小说的世界是基真实世界而创造的,二并不相悖。
本文尝用言语行为论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对话证明言语行为论可以用在中文说当中。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家奥斯汀开创,由约翰·尔、特劳森、格斯等人补正、完善的从行为的角度阐述人类言语交际一种重要理论。
是研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理。
奥斯的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行事”理论“着手****认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观点他1955年提出该理论反对逻证实主义的凡不能证实其真或假陈述都是伪陈述、就是无义的实证观点,指出施为句”无真或假,但确实有意义主张“归根到底,我们要阐的唯一实际现象是在完整的言语环中的完整的言语行为。
”1奥斯汀的初期理陈述话语施为话语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奥斯汀理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和表句。
如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是实施某种行为,称施为句。
鉴别施为句的标准是:1)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2)句子必须是肯陈述性质;;3)动词须是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4)在谓语之前必须能人hereby。
而用描述事物的句子成为表述句那么在红楼梦》对话中,许话语既陈述事情,也完成事起到施为作用。
例如第一回,雨村与甄士隐中秋赏月时,雨村趁向士隐暗示自己经济窘迫,需要助。
他在赏月时作诗首对联一副,以表达己的雄心壮志。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接着对贾雨村的才学加赞赏,是为陈述话语。
而村也用一段陈述话语表达己才学具备,只欠钱粮,因未去赶考之实。
士隐则说:“兄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并未谈及。
愚故未唐突。
今既及此,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且明岁大比,兄宜作速人都春开一站方不负兄之所学也。
王熙凤语言分析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红楼梦》人物王熙凤的语言技巧摘要:《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个善于为人处事,尤其擅长使用语言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选取王熙凤的一些语言作为语料进行话语分析,解析人们是如何用语言做事的,以期给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带来启发。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红楼梦》;王熙凤;语言技巧引言著名的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这样评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凤姐即王熙凤,她并非《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但在《红楼梦》中有着一种支柱作用。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满的一个形象。
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其言语大多来自生活,通俗易懂而不俗气,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令人折服,也使她在贾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她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付自如,表现得不卑不亢。
本文试图用言语行为理论对王熙凤的典型言语进行分析,通过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揭示王熙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如何运用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为人处事,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 又在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
该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2年, Austin 发表了《如何以言行事》(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著作中指出,人们说话本身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而得以完成, 因此他把这种行为称为言语行为(Speech Act) , 而他的理论被学术界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
在Austin 看来,人在说话时, 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 往往同时包括或者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 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以《红楼梦》为例浅析语言经济性的认知原理
以《红楼梦》为例浅析语言经济性的认知原理文章选取了《红楼梦》中的部分对话情节,运用语用学中的经济原则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隐喻和范畴化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以体现语用原则和认知原则对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进而使读者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标签:经济原则隐喻转喻范畴化《红楼梦》一、语言经济性由法国的斯珀波和英国的威尔逊合作提出的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
他们根据人类认知的特点,指出人们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理解话语时,听话人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最大限度的关联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建构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
关联理论中包含了人类交际行为的经济原则,即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语言中的经济原则是由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在解释语言演变时提出的。
它指的是“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其主要内容是在交际表达追求新颖、复杂、更具特殊作用和人们自然惰性这对矛盾中得以阐释清楚:“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焦急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
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
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比较习惯了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
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经常处在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1]。
经济性源于人类的惰性心理,即人们总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已有的知识来表达对新事物的新认识。
这不仅是思维上的经济,而且还是表达上的经济。
人们在交际中,一方面要努力满足自己与外界交际的需要,另一方面,交际需要又受到人的自然惰性的潜在制约。
关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
关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对话描写。
以下为《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英译以及言语行为的分析。
1.对话:叙述者:"雨村正和他说着话。
只见那人说道:‘你们大约是在这里挑细软吧。
可知还有歌女没有?’雨村忙说:‘我们不希罕识歌女。
’"(第十一回)分析:在这个对话中,叙述者描述了雨村和一个陌生人的对话。
雨村表示他们并不对歌女感兴趣。
通过这个对话,可以看出雨村是一个有道德观念的人,对于纨绔子弟常常追逐的娱乐活动保持了理智和冷静。
2.对话:“那时你笑嘻嘻的对我说你会几篇文章,我心里骄傲,也笑了。
及到见了他,他一篇英雄帖山还不足,论文更是愚蠢。
”(第六回)分析:这段对话发生在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
薛宝钗提到贾宝玉说过他擅长写文章,但实际上贾宝玉的文笔很差。
通过这个对话,可以看出贾宝玉自大和虚伪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3.对话:“‘我对你说的话,你当真守了么?'袭人道:‘可是你问了这么多人,都说没有人了呢。
’刚说得还正热闹,忽然见贾琏丫头出来,力气活现:‘且喜乐去!且喜乐去!'”(第十九回)分析:在这段对话中,袭人和紫鹃与史湘云一起提到了一个秘密,贾琏的丫头听到后赶紧出来打断他们的谈话。
通过这个对话,可以看出贾琏丫头的机智和忠诚,她不希望其他人揭示秘密,以维护贾家的利益。
4.对话:“黛玉因不解这些言辞,只以为都是鱼葵狼籍胡诌的话,更加深恶他们。
分析:这段对话发生在黛玉和宝玉之间。
宝玉对黛玉说了一些玄乎的话,黛玉认为这些话都是胡诌。
通过这个对话,可以看出黛玉对于虚伪和矫揉造作的人和事持有的批评和反感的态度。
5.对话:“那人见他一阵咬牙切齿,举火欲烧王夫人、邢夫人,巴不得他们身败名裂,便觉李纨这样一个沉静妥当的人,怎么来忽然说这一句?心下大叹。
”(第五十五回)分析:这段对话发生在王夫人和李纨之间。
浅谈《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浅谈《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摘要:本文运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言外之意形成原则——合作原则,结合《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的具体会话分析言外之意产生的原因及必要条件,之后又简要分析了次要人物为实现交际目的而运用到的言外之意。
不同人物因性格心态的不同在表达言外之意时会有不同方式,同时理解发话人意思也会受性格因素影响。
最后文章讨论了言外之意在作品语言风格、主题思想、情节推进及人物性格塑造中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言外之意;作用;合作原则Title:Introduction t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dialogue between the lines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racter of the session the implication, approv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mplication formation principl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main characters Lin daiyu, xue baochai is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earch for specific session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implication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then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minor characters in order to achiev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o use the implication.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expressing the implication,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 the caller will also be affected by personality factors.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 to work language, theme, plot, and characterization.Key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tween the lines;function;cooperative principle引言 (1)文献综述 (1)一、《红楼梦》人物语言言外之意的表现 (2)(一)主要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 (2)(二)次要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 (5)二、《红楼梦》中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作用 (7)(一)言外之意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8)(二)言外之意对作品主题表达的作用 (8)(三)言外之意对作品语言修饰的作用 (8)(四)言外之意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9)结语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自问世之日起就吸引了无数学者品评、研究。
从语用视角看《红楼梦》中人物对话
从语用视角看《红楼梦》中人物对话作者:李国俊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最高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用视角来解析该部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即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来引导读者参透小说中人物对话中所蕴含的各种语用功能与特色,进而使得读者更好地把握住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语用理论《红楼梦》人物对话引言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版本众多,我们这里选择一本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即2006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以利于我们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应该说,已经有学者对《红楼梦》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针对其中的人物对话,尤其是从语用学角度的研究较少。
本文将尝试着填补这项研究的空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该部小说的人物性格,进而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提供某种语用指导。
一、从语用视角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对于《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我们必须引入语用学理论,从而在详细分析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功能时,更好地为现代人们的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
这里,我们使用的语用学理论主要包含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
(一)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人物对话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来的,他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本质上就是揭示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理论。
在他看来,人类的言语行为主要就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意图而发生的,其在实施言语行为的时候,必定带有某种特定的含义。
这种含义既可以直接表达出来的,也可以是间接推导出来的。
一般来说,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表述类言语行为、指令类言语行为、承诺类言语行为、表态类言语行为和宣告类言语行为等五个类型。
那么,我们就依据此五种类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情况。
从“语域”理论角度评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艺术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
哈桑 后来用 “ 交际事 件” ( c o m mu n i c a t i v e e v e n t ) 来等 同
于f i Z窖 H e l d 。 囊, f H _ a 2) l l ( i d I J a y& H a s a n . 2 0 0 1 ) “ 语 场” 、 “ 语 旨” 和
德( H a l l i d a y ) 将 文 化语 境 和 情 景 语 境 这 两 个 概 念 同语 其 明显 。 元春虽是晚辈 , 但其贵为皇妃 , 因此 , 贾母 、 贾 言 系 统 联 系起 来 1 9 8 5年 韩 礼 德 构 建 了 一 个 较 为 完 政 夫 妇 等 人 在 问 安 时 . 对 其 无 不 毕恭 毕敬 曹 雪芹 在
整 的“ 语域 ” 理论框 架 , 将“ 语域 ” 理论 概括为语场 、 语 写 这 章 时 . 用 词极 其 考 究
旨和 语 式 三 个 层 次 .依 次 分 别 指 语 言 活 动操 作 的领 域、 交 际场 合 中关 系 的作 用 和 交 际 的 方 式 。“ 语 式” 的
以下 是 几 例 原 文 词语 及 相 应 的译 文 分 析 :
际 及 语 篇 意义 . 同 时兼 顾 了语 言 内部 的纯 语 言 与 语 言
的社 会 意 义 与 功 能 。 因此 , 本文从“ 语域 ” 理论出发. 赏 析《 红楼梦》 中人 物 对 话 艺 术 , 并 把 汉 语 原 文 与 杨 宪 益
夫 妇 的英 译 版 本 A D r e a m o f R e d M a n s i 0 n s中 相 应 的
门 .鸠 群鸦 属
( o u r l f o c k o f e o m m o n p i g e o n s a n d
译文中的语用阐述——以《红楼梦》人物对话翻译为例
自然 ,1 9 9 7 )。语用学就是研 究语言使用与其 使用者之 间 的时候,另一方 就要领会 说话人话语 中的深层意 思,于是 关 系 的学 科 , 着 重 研 究交 际 者 在 特 定 交 际 情 境 中 理 解 和 传 产 生 了 “ 会 话含 意 ” (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i m p l i c a t u r e s ) 理
一
8 0 年 代初被 引进 中国 以来 ,逐 步得 到发展 。语 用学在 中国 也要 瞻前顾后 ,又要 自己便 宜,又要 不得 罪 了人 ,然后方
的 发 展 可 分 为 外 语 界 和 汉 语 界 两 个 方 面 。 前 者 在 引进 和研 大家有趣 。你 家里你又作 不得主 ,一 个月通共 那几 串钱 ,
c h e a p 1 Y b u t gi v e n o g r o u n d s f 0 r c o m p1 a i n t S ;t h e n
ev er y on e c a n hav e a g oo d t i m e. Yo u r e n ot i n c h ar ge at h o me, a nd t he f e w St ri ngs of c as h yo u get e a ch mont h har dl y C OV er yo ur o w n e xp e ns es ; y et y o u t o ok t hi s o n y o ur s e1 f qui t e n ee dl es s l y. W he n y our a unt hear s o f i t s he S bou nd t o sC Ol d yo u. Why, yo ur w ho1 e a1 l ow an ce i s n t e no ug h t o s t a od t re at . A r e yo u g oi ng h o me t o a s k f or mor e? Or wi1 1 yo u as k t h em h er e f or mo ne y? ’ ’
关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论文
《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论文关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论文[论文摘要]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选择《红楼梦》人物对话及其英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杨宪益、戴乃迭译文和霍克斯译文作为分析文本,抓住《红楼梦》中具有典型性的对话实例作深入分析,分析了译者如何翻译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
[论文关键词]对话翻译;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语篇分析本文运用数据统计方法,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ADreamofRed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和霍克斯(DavidHawkes)所译的TheStoryoftheStone(以下简称霍译)中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意义的例子,在比较宏观的视野范围内对人物对话的英译进行比较和分析。
笔者从人物对话言语行为的语用力量人手,分析译文命题内容的语用效果。
接着,分析命题内容的变异现象,比较译者的翻译策略。
最后,结合语用力量和命题内容两方面,分析杨译和霍译翻译施事句中的行为动词显隐化处理的策略。
一、对话英译的语用力量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杨译和霍译),综合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构建的言语环境,分析了译者如何处理言语行为,体现原文对话的语用力量。
1.文化语境在言语行为翻译时的体现“语境可以指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1inguisticcontext,CO—text);它可以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可称之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context);它可以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属该言语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可称之为‘文化语境’(culturalcontext)”。
按照语境的分类,译者在翻译言语行为时,既要着眼于大的文化语境,又需综合对话的情景语境,以便正确理解对话内容中的言语行为。
基于这个基础,译者尽量在译文中重构一个与原文大致对应的言语环境,将原文的言语行为比较充分地加以翻译。
试论言外行为理论关照下的王夫人性格分析——以《红楼梦》第三章两译本对比为视角
试论言外行为理论关照下的王夫人性格分析——以《红楼梦》第三章两译本对比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王夫人性格《红楼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语言学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分析不同语境中各种语言的言外之意,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
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是翻译《红楼梦》的最杰出的两个代表,他们的译作也被很多学者研究过。
本文拟从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分支—言外行为理论进行赏析第三章对王夫人这个角色的刻画。
该研究发现,通过言外行为理论分析,杨译和霍译互有优劣,各有长短。
我们可以借此方法赏析对比各种文学作品的译文以及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
1引言《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分别作了翻译。
该书最典型的章节为第三章,生动饱满,自成一体。
本文所选研究对象是王夫人,她作为贾家的幕后主角,很多地方值得深入挖掘。
要对她做深刻透彻的了解不能只关注其表面的语言动作,还要看她的言外之意。
而要正确把握言外之意,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行为理论是一重要而又恰当的切入点。
把握人物的身份角色、性格等各方面才能真正把文章翻译好,言外行为理论正好提供了这种理论支持。
因此,本文以第三章为例,在言外行为理论基础上分析两个译者的翻译进行赏析。
2言外行为理论言外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部分。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P8249-252,胡壮麟,2001,7)美国语言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表达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宣告类。
(P90-91,戴炜栋,2002)他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该理论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思”来表达简洁的“言外之力”这样一个问题。
(周明,2000)本文就是要以该理论为基础,对第三章中王夫人的性格行为进行赏析。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论文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王熙凤的语言技巧姓名:梁新珍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外语用(翻译)学号:13211984852014年4月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回答语言是如何用到“行”之中的,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从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行事,即以言行事。
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言语行为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话语分析也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对话语做出最真切的解析成为有效交流的关键。
本文通过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相关话语,来阐明言语行为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于话语分析中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红楼梦》之王熙凤话语一:引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极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她的语言交际才能是该小说中其他人物所不能及的,王熙凤对待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对自如,表现的不卑不亢。
读者更是为其高超的的语言技巧所叹服。
本文运用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王熙凤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技巧,以此来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启发。
二:理论背景1962年,Austin在其发表的《论言有所为》中指出,人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而完成的。
Austin 把这种行为成为言语行为。
根据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所实施的一个语言行为,同时包含三种子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内行为指的是话语本身,与传统的意指相同;言外行为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说话达到很多目的,做很多事情;言后行为指说话者给听话者所带来的影响,说话者都会引起听话者的态度等发生一些变化,无论是否说话者所期望的,即说话带来的的进一步后果。
后来Searle 继承并发扬了Austin的理论,认为言语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会话分析
言语社 团且共同知晓的语境下说 的,我们 理解 时应把字面
意思和语用意思结合起来 , 才能达到预想的 目的。
二 、 会 话 原 则 分 析 凤姐 的言 语 含 义 从
、
从 间接 言 语 行 为 看 王 熙 凤 的 言语
会话合 作原是 美国语言 学家格瑞斯 17 提出 的, 9 5年 即会话双方谈话应该符合 当时情景的要求 , 并且 在适 当的
自《 红楼梦》 问世 , 红学研究 走过 了一段漫长 而曲折 的 道路 。近三 十年来 , 人们从 不同的角度研究《 红楼梦》 揭示 ,
味。凤 姐的这种施事行为具有明确地话语 意图 , 传递 信息
的同时也完成了说话意 图。即用 “ 生姜的辣 ” 这种 间接地言
其文学 、 美学 、 哲学 、 文化学 、 民俗学等方面 的价值 , 涌现出
剧, 在题材上没有创 新之 处 , 但是它的对话语 言艺术及其精湛。本文用语用学 中的会话合作理论、 言语 行为理论 、
关联理论 的交叉使用 来分析《 红楼梦》 中王 熙凤的 言语 。通过 对本文所选会话 片段 的分析 , 发现人物对话并不总
是 遵循 会 话 合 作 原 则 , 际 双 方往 往 会 根 据 语境 背景 交 叉使 用 更 多 的会 话 原 则 。 交
有对 《 红楼梦》语言的性质 和构成及其方 言 、红楼梦》 《 词
汇、 对具 体句式 的研究 、 隐喻 、 称谓语 、 委婉语的研究 、 英汉 译著 的对 比研究等 ,也有用会 话原 则对宝黛 对话进行 研 究, 但对 王熙凤 的言语 研究较 少 , 本文就从 会话原则 和言
语 行 为 理 论 出 发 , 析 她 的 比较 典 型 的 言语 会 话 。 分
语用学视角下的《红楼梦》话语片段解析
语用学视角下的《红楼梦》话语片段解析引言:《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描写了上至皇室贵族、官僚地主,下至贫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在《红楼梦》中,语用学运用也很广泛。
下面就从语用学视角解析《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片段。
一、话语产生的情景1。
话语的产生一般情况下,话语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即特定的场合下。
如果没有特定的情境,就不会产生特定的话语。
2。
话语的语用分析特定情境中的话语,会因交际者的身份、角色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因此要对不同身份、角色的说话者进行研究,才能对话语的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
3。
试分析“癞头和尚走进来”这个片段。
作者在小说第二十九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描述了一个非常清雅、脱俗的大观园景色,这样就把原本死气沉沉的大观园比喻成一座“仙境”。
这样环境就为文章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少男少女们争芳斗艳提供了天然的背景。
接着,在秋爽斋的潇湘馆内举行一场菊花诗会。
她们开始就“你一首,我一首”对起诗来。
可最后由于薛宝钗无意中把贾宝玉的“蘅芜苑”里的蘅芜君当成了潇湘妃子,结果她们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诗歌竞赛。
在一次次的比赛中,黛玉的一句“酒杯深浅”道出了整个事件的根本原因。
这里的语境是幽雅、闲适的“秋爽斋”,所以此话是“讽和”。
二、话语功能:评论宝玉上面的“癞头和尚”是曹雪芹笔下虚拟的人物,其实他就是甄士隐。
但在曹雪芹看来,甄士隐的话具有暗示性,并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作者借贾宝玉的嘴,通过“一僧一道”的话来告诫贾宝玉“好色”的危害性,即如果“宝玉还和女孩儿们混,再过几年,老太太一死,咱们大家靠什么去!”并且说明宝玉不仅“不好好念书,只爱在女孩子跟前”,还“在女孩子堆里混”。
因此,宝玉不应该“把古今的圣贤亲自毁谤了”,应该勤奋读书,将来“上进好做官,也不枉我们为人一场”。
从功能语法的角度评析红楼梦中对话的英译文
从功能语法的角度评析红楼梦中对话的英译文【摘要】: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功能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作为当今语言研究的两大分支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具有自己完整的思想系统和理论模式,例如它的纯理功能思想,层次思想,系统思想。
文章主要从三大语言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中的人际功能入手。
人际功能是用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或是对话轮(turning-talking,指讲话的轮次)的选择做出规定,或是对事物的可能性和出现的频率表示自己的判断和估测,或是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
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的三大功能都有与自己相匹配的语法成分,其中,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等是用来表达人际功能的。
不可否认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分析语言必须把它和它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
功能语法作为一支比较成熟的语言体系,并没有忽略语境对句子结构和语义的影响。
韩礼德于1964年提出了“语域”这一术语,“语域”所反映的就是语境。
韩礼德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基调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划分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分别和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对应,而决定人际元功能的便是话语的基调。
它指交际者在交际中的角色关系,即话语的参与者之间的一套永久性的或暂时性的相应的社会关系。
在语言的使用上则表现为话语的基调对表现人际元功能的语气,情态,评价系统及其他人际语法成分选择的影响。
这不但对我们分析话语的人际功能而且对于评价译文的人际功能的传达都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理论框架。
本文就是依据功能语法对语调,人际功能和人际语言成分的三位一体关系的理论框架尝试着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及杨宪益和戴乃婕的英译文进行尝试性的比较,评析。
原作作者曹雪芹通过人物对话向我们十分生动地展示了不同人物间的社会关系和其思想风貌,性格特征。
通过对个例分析,评价,我们发现英译文基本上成功的传达了原文的人际意义,但也有意义的缺失。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以《红楼梦》为例
2 言语行 为 理论 与语篇 连贯 模式
3 .3 言后行 为 ( 言后 效力 ) 与语 篇 的无形 连贯 言后 行为 是指话 语 对 听 话 人 所 产生 的影 响。如 果 说 连 贯 是 语 篇 的无形 网络 ,那 么 言后 行 为 则 更 是 无 形 的语 意 连 接 手 段 。听 话
黄 国文 1 9 8 8 )从 不 同角度 对 其进 行 了 阐释 :一是 语 言 形式 上 的衔 熙凤不 见其 人先 闻其 声 的高调 出场 ,结合 语境 可 知 这里 的 “ 辣子” 接未 必能 导致语 义 上 的连 贯 ,连贯 是 话 语 与 语 境 因素 相 互 作 用 的 专 只王熙 凤 ,与辣 椒 有 相似 之 处 ,形 容 人 性 格 泼 辣 火 爆 。 由此 可 结果 ;二 是语 篇 的连贯是 在 一定 的认 知 语 境 中交 际双 方 心 理 互 动 见 ,有 些语 篇 没有 显 而 易见 的衔 接 手 段 ,但 是 仍 然 很 连 贯 ,这 正 的结 果 。本文 以 《 红 楼梦 》 为 语 料 ,在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视 角 下 ,从 是言外 行 为的作 用 。言外 之意 的实 现 依 赖 于 交 际 双 方 内心 世 界 的 显性 与 隐性这 两种 衔 接手 段 出发 来 具体 分 析 语 篇 的 衔 接 与连 贯 是 互动 ,涉及 语 言的认 知过 程 。
言 口 语 口 行 I J 为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语 篇 衔 接 与 连 贯
— —
以 《 红楼 梦》 为例
马 欢
( 曲阜师 范大学 山东 济宁 2 6 1 0 0 0 )
作者 简 介 :马 欢 ( 1 9 9 0一) ,女 ,汉 族 ,山东 潍坊 人 ,研 究生 ,曲阜师 范大 学 ,研 究方 向 :英语 语言 文学 。
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以《红楼梦》两种译本的对白翻译为例
语信息 的反应应该 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
三 、 语 行 为 理 论 对 小 说对 白翻 译 的 指导 作 用 言
人 物对 白是小说 中刻画人物形象 的重要手段 ,对 白翻 译不好 ,会影响译文读者对小说人物性格 甚至小说 主 旨的 理解 。既然翻译 的 目的是使译语 接受 者对 译语信息 的反 应
为。
功能对 等理论 由尤金 ・ 奈达提出 , 目的是在翻译的 A・ 其 过程中使 源语 和 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 其核心概念是 “ 功能对等” 。奈达指出“ 翻译是 用最恰 当、 自 然和对等的语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 的信息 ”就是 说翻 , 译时不求文字表面 的死板对应 ,而是 强调译语接受 者对 译
和 源语 接 受 者 对 原 文 的 反 应 基 本 相 同 ,那 么 准 确 的理 解 原 文对 白 的 “ 外 之 力 ”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言 就
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t scl ee I i o hr. d 从言语行 为理论 的角度来说 , 说话人在说这句话 时 , 实 施的言内行为是发 出语音 ,说出 I i cl hr 这 句话 , t s o ee d 而 他实施的言外行为 , 就要看具体语境 和说话人 的目的了。说 话人实施的言外行 为很 可能是 一种请求——让别人关上窗 户; 也可能是一种邀请——请别人离开这里 , 去一个温暖一 点 的地方 ;也 可能只是 为了搭讪 ,具 体情 况要看当时的语 境 。也就是说 , 在不同的环境 下 , 相同的一句话 , 说话人实施
以《 红楼梦》 两种译本 的对 白翻译为例
蒋 慧
蚌埠 230) 300
( 蚌埠学院 外语 系,安徽
〖2021年整理〗论文《红楼梦》精湛对话艺术之语用赏析
《红楼梦》精湛对话艺术之语用赏析关键词:《红楼梦》对话语用赏析摘要:本文运用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分析《红楼梦》人物对话,品味其自然而深刻、质朴而传神、平淡而真挚的语言艺术。
运用动态的语用角度来分析人物对话,能更加深刻、全面地挖掘出一代文学大师、更是一代语言大师的曹雪芹通过人物对话来“以言行事”的别具匠心,通过人物对话达到“字立纸上”的独特功效。
《红楼梦》是一部可与《莎士比亚全集》相提并论的世界经典文学,是两百多年前中国人的众生相,也是语言艺术宝库里难得的瑰宝。
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鉴赏品评:或人物,或情节,或公关,或建筑。
兴之所至,各取所需。
在语言艺术上,《红楼梦》更是熔中国文学史诸种艺术形式为一炉,集百家之长为己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此,先辈时贤也已有较为全面的研究。
但是,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人物对话,领略其独特语言艺术风格的文章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运用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分析人物对话,品味《红楼梦》自然而深刻、质朴而传神、平淡而真挚的语言艺术。
一、平中见奇、淡中有味任何一个人物形象,其语言可以是他思维的直接表现,也可以是他思维的间接表现;可以是他思维的部分表现,也可以是他思维的全部表现;还有可能是他思维的伪装表现。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大多是起介绍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但《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除了这些作用外,还具有传达人物心态、揭示人物个性、表现特定情景下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独特的艺术作用。
只要赏析一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中的一段绝妙对话,就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宝钗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
”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
这叫《负荆请罪》。
”宝钗笑道:“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论奥斯汀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目前语用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是由英国牛津学派分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不断地被补充完善。
但是奥斯汀本人以及赛尔等人认为言语行为论用在上是有冲突的,因为它们的语言是虚构的。
而普特拉,菲什,以及本文都主张言语行为论可以用来分。
因为的世界是基于真实世界而创造的,二者并不相悖。
本文尝试用言语行为论来分《红楼梦》中的对话,证明言语行为论可以用在中文小说当中。
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 )是由英国牛津学派分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 )开创,由约翰·塞尔(J. Searle )、斯特劳森(Strawson , P.F.)、格莱斯(Grice , Paul H.)等人补正、完善的,从行为的角度阐述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理论。
奥斯汀(J. L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中“以言行事”理论“着手****认为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观点(Levinson,1983;228)。
他1955年提出该理论反对逻辑证实主义的凡不能证实其真或假的陈述都是伪陈述(pseudo state-ment )、就是无意义的实证观点,指出“施为句”无真或假,但确实有意义,主张“归根到底,我们要阐述的唯一实际现象是在完整的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言语行为。
"(1975;148)1奥斯汀(J. L Austin)的初期理(1)陈述话语和施为话语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是认为有两类: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
如果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或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称为施为句。
鉴别施为句的标准是:1)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2)句子必须是肯定陈述性质;;3)动词必须是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4)在谓语之前必须能插人hereby。
而用来描述事物的句子成为表述句。
那么在《红楼梦》对话中,许多话语既陈述事情,也完成事情起到施为作用。
例如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士隐中秋赏月时,雨村趁酒向士隐暗示自己经济窘迫,需要资助。
他在赏月时作诗一首一副,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接着对贾雨村的才学大加赞赏,是为陈述话语。
而雨村也用一段陈述话语表达自己才学具备,只欠钱粮,因而未去赶考之实。
士隐则说:“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并未谈及。
愚故未敢唐突。
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且喜明岁大比,兄宜作速人都,春开一站方不负兄之所学也。
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又去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施为话语)(戚序本,第一回)。
因此贾雨村的陈述话语,不仅完成了对自己现状进行的事实陈述,而且还成功地诱使了甄士隐对他提供资助。
达到施为目的。
而甄士隐的一番话,更是典型的施为话语,既实施了对贾雨村的赞赏,又完成了对他提供帮助这样的动作。
(2)陈述话语在对话中的作用小说的叙述中大多都是陈述话语,而在《红楼梦》的对话中,陈述话语却也占了很大比重。
这是因为在小说写作中,如果使用了过多的陈述话语进行叙述,会使作品显得枯燥呆板,因此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叙述,相对效果就会显得活泼多了。
例如在第二回贾雨村与冷子兴酒馆偶遇时,通过两人用来下酒的闲聊,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基本情况。
在戚评本的第二回回前批中,评者也写道:“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
即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
其演说荣国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
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效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
此即书家三染法也。
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
是由远及近,有小至大也。
(戚序本,第二回)”根据奥斯汀言语行为的念,他认为陈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施为句的目的在于以言行事。
而他还发现有一类句子即非陈述式,也非施为式,而是强调对听话人的影响或是直接给听话人带来某种结果。
(何自然,1988;137)例如“兄何不早言?”因此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仅施为话语可以起到完成行为的功能,陈述话语也可以完成行为,它完成了描述和陈述的行为,并且有时也帮助解释施为行为,甚至帮助达成行为目的。
2奥斯汀理论的第二阶段在50年代,奥斯汀理论进人了其第二阶段。
他改进其施为句的标准为:含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显性(explicit )施为句,不含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隐性(implicit )施为句。
显而易见,所有的语句都是施为性质的。
因此,所有的语句都带有“以言表意(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prelo-cutionary act )”三种语力(language force )。
即:说X(以言表意),意及Y(以言行事),产生Z(以言取效)。
这就是其语言三分说。
根据这种理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并不是由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是行为。
说话人通过语句,来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人那里产生交际效果。
(1)以言表意的行为(Locutionary Act)按照奥斯汀的观点,以言表意行为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
在奥斯汀看来,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话者只想用以言表意行为表达某种思想,并没有意图通过这种行为使听者去做任何事情或者产生任何效果。
例如第七回宝钗跟周瑞家的聊天,对自己的病以及所服用的“冷香丸”进行了简要但不失详细的介绍,但并没有意图让周瑞家的听过后就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对此要作出什么反应,只是就周瑞家的疑问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2)以言行事的行为(Il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的行为指使用语句来完成某种非语言的行为,也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说话人所想达到的目的或意图。
奥斯汀认为以言行事是三种语力中最重要的一种。
在奥斯丁看来,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提供某些信息;提出保证或者提出警告;公布一个裁决或者显示一种意图;声明句子;任命、起诉或者提出批评;辩认或者描述;以及诸如此类的行为。
( Austin, J. L. ,1962 ; 98 )这说明,某种行为正是在说出某个语句的同时完成的。
例如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与贾雨村的一段对话:(门子:)“老爷既荣任这一省,难道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提出问题)”(雨村:)“何为护官符?(提出问题)我竟不知。
(声明)”(门子:)“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做得常远?(提出警告)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贵大乡绅的名姓,各省皆然。
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人家,不但官,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做护官符。
方才所说的这家老爷,如何惹得他!这一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
(回答问题,提供信息)”(门子:)“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
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
才告打死人之,就系‘丰年大雪’之也。
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友亲戚,在都在外者,本自不少。
老爷如今拿谁去!(提供信息)”贾雨村在这里是询问所需要得到的信息,想知道为何门子不让他立即断案,于是对此提出疑问,门子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提供给了贾雨村所需的信息。
是因为四大家族的势力使然。
门子在以言行事时,靠表意行为表现了话语涉及的部分(reference ) 。
(雨村:)“据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去的方向了。
(提出问题)”(门子:)“不瞒老爷说,不单凶犯逃躲的方向我已知道,并这拐卖之人,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
待我细细说与老爷听。
……(描述,提供信息)”(雨村:)“这也是他们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评论)且不要议论他,只目前这官司,如何判断好?(提出问题)”(门子:)“老爷当年何其明,今日何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闻道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
此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见贾王二公的面。
(显示一种意图)”(门子:)“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主意在此。
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
元凶是自然拿不来的,原告因是自然要将家族中及家人拿几个来拷问。
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
合族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
老爷只说善能扶鸯请仙。
堂上设了乱坛,令军民们只管来看……老爷想想此计如何?(公布一个裁决)”(戚序本,第四回)雨村想知道怎样了结此案才比较经济合适,而且不必把他牵涉进去,因此他征求门子的意见,假借门子的意见断判此案,既达到众人的目的,又不必为此不公的判决承担责任。
这里他故意把门子当成一个故人来对待,提升了门子的地位,使之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议。
这些都是以言行事的力量。
(3)以言取效的行为(Prelocutionary Act )以言取效的行为指使用语句来产生或取得某种效果的行为。
完成以言取效的行为,就是一个人在说出某句话时对听话者产生某种效果,不管说话者对此有意或无意。
产生以言取效的效果,并不需要完成一个以言行事的行为,以言表意的行为也可以成为以言取效行为的原因。
例如第八回宝玉和黛玉在姨妈家吃饭,席间宝玉想要喝酒,宝玉的管教婚婕怕自己被责骂而不欲宝玉喝,并且恐吓宝玉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
”宝王听了此话,心里便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了酒,垂了头。
这就是李脸姥说出话后,对听话者宝玉的思想,行动产生的某种影响后果。
而黛玉看到此情景忙说:“别扫了大家的兴。
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
这个妈妈,你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
”李按姥要黛玉不要惯着宝玉,黛玉又说道:“我为什么助着他?也犯不着劝他。
你这妈妈,也太小心了。
素日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也不妨事。
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
”(戚序本,第八回)黛玉对于李姥媛的一番讽刺立刻产生了效果,使她“又是急,又是笑”,并说道“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并且众人听了这话后,也都纷纷笑了。
宝钗忍不住夸赞黛玉,姨妈则把宝玉楼入怀中,让他放心吃酒。
黛玉的这番话也产生了使众人都放松了的效果。
可见她已经完成了以言取效的行为。
言语行为论这一念的提倡使人们认识到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言语行为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进而“言后有果”。
(何自然,1988:135)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哲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