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共25页25页PPT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课件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课件
文章、书的序言、前言又称“弁biàn言”。 “弁”,甲骨文作双手扶冠之形 。
本义是“帽子”。 “弁”作为帽子,戴在头部,在人体的开端,因
此弁言指写在前面的话。
2、有助於以簡馭繁地掌握詞義
引领北望(《左传·昭公七年》)脖子 → 若挈裘领(《荀子·劝学》)衣领 → 令赠 足下锦裘一领(曹操《与太尉杨彪书》)量 词 → 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汉 书·魏相传》)率领
大型、綜合性辭書
1、《辭源》 2、《辭海》 3、《漢語大字典》 4、《漢語大詞典》
其他專業性辭書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的作者為東漢 的許慎。此書是中國文字學的 奠基之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 完備的字典。收字9353個。我 們分析字形結構或詞的本義時 一般都參考此書。
清代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桂馥:《說文解字義疏》 王筠:《說文句讀》
➢ 分析會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說文》的術語稱爲:從某, 從某。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 ——形符(或意符),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 ——聲符,表示該字的讀音。
《說文》的術語:從某,某聲。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這種訓釋方式,是具有共同形體符 號的字,讀音和意義就有某種聯繫,其 詞義就可以互相為訓,考和老就具有這 樣的互訓關係。
1、《艺文类聚》 2、《太平御览》 3、《佩文韵府》 4、《古今图书集成》 5、《册府元龟》 6、《渊鉴类函》 7、《太平广记》
(六)政书: 1、《通典》2、《续通典》3、《文献通考》4、《续文献通考》
(七)丛书: 1、《十三经注疏》 2、《小学汇函》 3、《全唐文》 4、《全宋词》 5、《小说六十四种》 6、《古今小说》 7、《六十种曲》

《古代汉语文字篇》PPT课件上课讲义

《古代汉语文字篇》PPT课件上课讲义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涂,本义是一条水的名字,假借为道路义。后 来就造个“途”字表示道路义,如《史记·主 父偃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齐,本义为齐平,假借来记录“齐敬”的“齐” 这个词(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 前对祖宗的崇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齋” (斋)。“齋”承担的是“齐”的假借义。
1、繁化
骨,本来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 更清楚了。
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 更明确了。
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 止,成为一个形声字。
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后来 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 成为溢字。
2、简化
分为三种情况:
➢ 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 符号化。
章,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古汉 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 的。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 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 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 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 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乐竟” 是指音乐告一段落。
第三节 古书的用字
一、古今字 二、通假字 三、异体字 四、繁简字
一、古今字
➢ (一) 什么是古今字 ➢ (二)古今字的分类 ➢ (三)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 (四)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 (五)古今字与异体字、通假字的关系
(一)什么是古今字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 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 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 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 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 字”。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 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 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 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

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

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

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

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

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

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

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

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后来写作辟(注: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同上)(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共25页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共25页

1.2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上古時期漢字數 量少,漢字的“兼職”現象多,後來爲了 把多種意義加以區別,就另造新字來表示 其中的某一意義。就這一義項而言,先造 字和後起字就是古今字的關係。
例如一個“辟”字就兼有பைடு நூலகம்代的避、闢、僻、嬖、 譬等字的意義: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後來寫作避。)
又如上古時期“責”也表示“債”的概念, “舍”也表示“捨”的概念,後來新造 “債”“捨(今“捨”又簡化爲“舍”)” 等字,這就是古今字。“債”和“捨”只 是承擔“責”和“舍”眾多職務中的某一 兩個職務, “責”和“舍”的其他職務並 未卸掉。
古今字很多,再如:
a.大太 弟悌 閒間 說悅 孰熟 竟境 隊墜 涂 塗 赴訃 馮憑 賈價 屬囑 厭饜 縣懸 陳陣 (此組今字不見於《說文》,其中“悌、境、 墜、塗、價”屬《說文》新附字)
意符不同:敕勅 嘆歎 咏詠 睹覩 杯盃 暖 煖 瓶缾 絝袴
聲符不同:笋筍 綫線 烟煙 踪蹤 梅楳 猿 猨 确確 褲袴
意符聲符均不同:剩賸 村邨 暖煗 炮礟 俯頫 迹蹟 趟蹚
③變換構件成分的位置或寫法:
構件位置變換:够夠 棋棊 和咊 秋秌 略 畧 峰峯 群羣 胸胷
構件位置變換且改變寫法:慙慚 雜襍 花 芲 裡裏
古漢語通論(六)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〇 概述
一個字原則上只應有一個形體,但是在漢 字發展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的 寫法,這些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爲三種類 型:
1.古今字 2.異體字 3.繁簡字
一 古今字
1.1 古今字的概念 所謂古今字,就是指產生時間上有先後的
一組義同形異的字,產生在前的稱爲古字, 產生在後的稱爲今字。

通论六PPT课件

通论六PPT课件
B 改变古字的义符成为今字 说—悦 赴—讣 敛—殓 张—胀 张—帐 振—赈 没—殁
C 略微改变古字的字形成为今字 母—毋 不—丕 大—太 陈—阵
D 以通假字作为今字 亡—无 伯—霸 鄦—许 辠—罪
5.今字与古字的意义联系 A 今字表示古字的本义
洲:州 溢:益 影:景 坠:队 围:韦 鬚:须 B 今字表示古字的引申义 娶:取 嫁:家 讣:赴 导:道 肢:支 仕:士
源:原 筐:匡
殓:敛 懈:解
C 今字表示古字的假借义 避:辟 A 某,后来写作某:
《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 丸也。(注:辟,躲避,后来写作“避”
B 某,某的古字: 《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
贰,国中无伪。(注:贾,“价”的古字, 价钱)
7.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A 重视了解古今字的关系,帮助掌握古书的 词义;
B 承认文字发展的历史,不能厚古薄今。 C 古今字是针对一对或一组字而言,非对一 字而言; D 古今字是就某一意义而言的,不能笼统说 某某字是古今字
二 、异 体 字
1.何为异体字 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
一对字或一组字叫异体字。
韦—围 州—洲 与—欤 家—嫁 厉—砺 疾—嫉 质—锧 坐—座
员—圆 奉—俸 道—导 免—娩 尊—樽 章—彰 宾—傧 雷—擂
采—彩 禽—擒 原—源 队—坠 虚—墟 涂—塗 暴—曝 写—泻
采—採 列—烈 解—懈 益—溢 垂—陲 齐—剂 景—影 见—现
感—憾 匈—胸 庸—傭 从—纵 亨—烹 莫—暮 内—纳 直—值 耆—嗜 卒—猝 受—授 生—性
lèi lèi 正体字 泪——淚 异体字
目中水 目中水
2.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不同地域的人分别给同一概念造字,就 出现了异体字。

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教学重点: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概念; 古今字形成的来源以及古今字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异体字形体上的差异; 简体字的简化方式以及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一、定义
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 今字。
《礼记曲礼下》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郑玄注:“绥读曰妥。”
异体字
一、定义 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別,在任何情况下 都可互相替代的一组字。也称或体字、重文、俗字。
六国文字
二、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
• 1.造字方法不同 • 岳—嶽 泪—涙 • 2.形符不同



系项
类别
古字与今字
时间方面 历时的
本字与借字 共时的
意义方面 相关 无关
通假字是指在同一时期读音相 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 题,通假字和本字是同时并存 的。
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 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 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划出新 字(区别字)的问题。古字和 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既醉》 人有见宋玉者,锡车十乘。《庄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一、定义
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 字的现象,就叫“用字通假”。
早晚的“早”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写成“蜚” 整修的“修”写成“脩”
暖-煖 咏-詠 3.声符不同 • 管—筦 線—綫 • 4.偏旁位置不同 • 秋—秌 峰-峯 • 群—羣 鞍—鞌

《古今字和异体字》PPT课件

《古今字和异体字》PPT课件


僻 邪僻,偏僻。 秦國辟遠。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比如,打比方。
譬 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景之枉也。《荀子·王霸》
闢 消除,排除。 辟除民害。 《荀子·成相》
精选课件
6
古今字举例
• 知—智 大—太 責—債 舍—捨 弟—悌 • 孰—熟 竟—境 隊—墜 赴—訃 説—悦 • 反—返 賈—價 辟—避 昏—婚 取—娶 • 尸—屍 云—雲 共—拱 屬—囑 厭—饜 • 州—洲 止—趾 莫—暮 其—箕 然—燃 • 采—採 要—腰 禽—擒 馮—憑 景—影 • 奉—捧 自—鼻 牟—眸 益—溢 牙—芽
精选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1)、有些古今字是一對多的關係:
奉→俸、捧 采→採、彩
辟→嬖、僻、闢、避、譬
(2)、古人理解的古今字的範圍很寬。 鄭玄給《禮記·曲禮下》“予一人”作注說:“余、予,古今
字。”(古今字的概念最早出現在這裏)商代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 裏,第一人稱代詞“余”都寫作“余”,用“予”表“余”不會早 于春秋時代。從歷時角度看,“余”、“予”是古今字的關係,但 是“予”對“余”沒有分化的作用。類似的例子還有“誼”和“義” 等。另外對一些更新換代的字如“繖→傘 、絝 →袴→褲”等,古 人也看作古今字,而實際上它們是異體字。由此可見,古人使用 “古今字”這個術語只是指出哪一個古字與哪一個今字對應,目的 是幫助人們讀古書。
➢意義上古今字是最常見的同源字。而通假 字只有語音上的聯系,意義無瓜葛。
精选课件
23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本義,而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語音符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使還報王, 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PPT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PPT
20

通假字也不同于古今字。古字和今字大多在意义 和形体上有一字联系,而通假字和本字大多在意 义和形体上没有关系。有的假借字,后来为它的 假借义造了区别字,如“辟”,本义是法,假借 为本无其字的“避”、“僻”,后来人们为这两 个假借义造了新字,当今字“避”、“僻”产生 以后,人们仍习惯使用古字“辟”来表示“避”、 “僻”的意义,对此,不能说“辟”是“避”、 “僻”的通假字,它们仍是古今字的关系。当然, 对於古汉语的初学者来说,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 某些理论概念,对一些问题文字学家们也有不同 意见。但是对於一些基本的概念,我们应当明确, 这对于正确识别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语言文字现 象,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古字仍为本义所用,另为引申义造新字。如: 保(《说文解字》:“保,养也。”《国语· 周 语》:“以保于百姓者也。”引申为城堡。《礼 记· 月令》:“四鄙入保。”)——堡、田——佃、 战——颤。 4.古字仍为本义所用,另为假借义造新字。如: 平——评、为——伪。 5.古义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其字形为一义继 承,为另一义另造新字。如:祝——咒、受—— 授。
13
6.符号替换。如: 歡—欢
難—难 鄧—邓 對—对 戲—戏 雞—鸡 趙—赵 风—風 聶—聂 這—这 劉—刘 鳳—凤 7.形声新造。如: 戰—站 態—态 認—认 竄—窜 遠—远 礎—础 8.会意新造。如: 滅—灭 寶—宝 標—标 塵—尘
14



細雨蒙蒙(濛濛)没有水,开(開)门关(關) 门不見門; 烏云(雲)密布不下雨,台(颱)风刮(颳)来 哪有風? 戰斗(鬥)英雄戰大斗 ,難怪豪杰(傑)不 算人; 听(聽)字有口没有耳,到底是說還是聽? 采(採)花不須用手摘,相爱(愛)何必献真心? 白猫(貓)黑猪(豬)皆属狗,老板(闆)原是 木頭人。

通论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论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论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1、定义:古书中同一个词因时代不同而用字不同,这种现象叫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使用的字,叫今字。

“古”和“今”是相对而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2、古今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

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多项记词职务,字的兼职过多,容易造成表意的含混、模糊。

为了减少兼职,增强表意的明确性,后世便另造新字分担。

由于汉字记词功能的分化而导致汉字增益的现象,叫汉字的分化。

汉字分化是造成古今字的主要原因。

例如:①夫之仇,弗与共戴天。

《礼记·曲礼》②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左传·齐桓公伐楚》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尔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④民不知礼,未生其共。

《城濮之战》上述句子中的“共”字,例①义为共同,例②义为供给,例③义为拱揖,例④义为恭顺,一个共字身兼四职。

为避免表义含混,后世造了供、拱、恭三个新字来分担其兼职。

从记录同一个词所用字的时代先后来说,记录“供给”一词,“共”和“供”形成古今字;记录“拱揖”一词,“共”和“拱”构成古今字;记录“恭顺”一词,“共”和“恭”成为古今字。

字的分化有以下几种情况:(1)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如益溢、州洲、止趾、要腰、责债、新薪、景影、原源等。

(2)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

如莫墓、孰熟、然燃、衰蓑、或域、午杵、县悬、它蛇、段锻、匡筐、须须等。

(3)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

如解懈、家嫁、昏婚、赴讣、告诰、支枝、道导、反返、被披、振赈、取娶、张帐等。

(4)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假借义。

如辟避、辟辟、与欤、戚戚、胃谓、舍舍、澹赡、采彩、牟眸、师狮。

3、古今字之间的形体联系古今字之间形体上大多有某种联系。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
2.2 異體字的結構差異
▪ 從異體字形體結構的差異看,有三種情況: ▪ ①造字方法不同,如: ▪ 會意+形聲:泪淚 岩巖 岳嶽 凭憑 淼渺
嵩崧 埜野 艸草 躰體 仙僊 辠罪 磊磥 ▪ 象形或指事+形聲:网網 刅創
▪ ②構件成分不同,這種情況主要見於形聲 字:
3.2 漢字簡化的方法
▪ 把繁體字簡化爲簡體字主要採用了“刪、 改、代、草、古”五種方法:
▪ ①刪:即刪去繁體字的一部份: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 ②改:即把繁體字某些寫法繁雜的部份改 成簡單的:鄧邓 憐怜 騫骞 飢饥 績绩
▪ ③代:即用筆畫少的同音字代替筆畫多的 字:醜丑 後后 穀谷 萬万 繫系
▪ 后—后(君主)後(先後)
▪ 余—余(姓氏,第一人稱代詞)餘(豐足, 剩餘)
▪ 帘—帘(古代酒家的酒幌)簾(窗簾)
▪ 干—干(干戈)乾(乾燥)幹(才幹)檊 (樹檊)
▪ ③繁簡字之間意義相通的歸併關係
▪ 從歷史上的簡體字中選取筆畫少的字去歸 併意義上有一定聯繫的古今字、異體字:
▪ 舍捨:在舍棄義上相通,房舍義不作 “捨”;
▪ ①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引申義。如 “取—娶”,《說文》:“取,捕取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小 獸私之,獲者取左耳。”引申爲一般的取得。 用在婚禮上,娶妻也叫“取”,如《詩 經·陳風·衡門》:“豈其取妻,必齊之 姜。”又《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 媒不得。”後來爲這一引申義造了“娶”字。
▪ ③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假借義。如 “牟”與“眸”,《說文》:“牟,牛鳴 也。”如柳宗元《牛賦》:“牟然而鳴, 黃鐘滿脰。”假借爲眼珠之意,如《荀 子·非相》:“禹跳湯偏(偏、跳均指半 身乾枯,或謂跛足),堯舜參牟子(參牟 子謂二瞳相參)。”後來爲這一假借義造 了“眸”字。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共26页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共26页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Hale Waihona Puke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6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 简字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