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大计亦死B. 远嫌而避怨/ 远望若有光C. 顾左右曰/ 顾野有麦场D. 此人素有痴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B. 趣执之,无使得遁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D. 少顷复取读之(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

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 焉得,哪能。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2015·江苏宿迁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9分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1禹锡终易.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1为友:2为官:3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6.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关键词“执友”“何”“若是”;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附译文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2015·江苏常州市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节选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①臣本布衣....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何闻.信亡④王许.之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译文:②此乃信所以去也;译文: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答: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答:7.⑴平民,2身份低微3听说4答应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题目中的词语都为文言实词,要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8.1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12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和特殊句式的运用;1关键词“顾”“咨”和倒装句式;2关键词“所以”“去”;9.表明自己的忠心,1分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难,1分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1分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1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联系全文明确诸葛亮写这篇“表”的目的;10.爱惜人才,2分知人善任;2分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段中刘备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诸葛亮的追叙本志中可以看出;乙文中萧何对待人才的态度, 从萧何与韩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附译文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 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2015·福建莆田市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______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___________3无地置.土置:___________4公遂.止遂: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理解填空;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七、1.1用箕畚装土石 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 4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点拨:第1句中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第2句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2.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把……怎么样”;3.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点拨: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如,根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愚公”;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点拨: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如,根据愚公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根据课外选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鲁公治园译文: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2015·湖北襄阳市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节选自梁惠王上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②杀人以.梃与刃以: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予观夫巴陵胜.状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欲有甚于.生者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兽相食,且人恶之.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乙文强调的是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点拨:第①句中的“刺”应结合文意和句意解释为“指责”;第②句中的“以”是个多义虚词,用作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的介词时,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在句中应译为“用”;2.D点拨:A项中两个加点的“胜”的意思分别为:动词:胜利;取胜;战胜;/形容词:优美;美好;B项中两个加点的“于”的意思分别为: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译为“对”/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译为“比”;C项中两个加点的“之”的意思分别是: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兽相食这件事;D项中两个加点的“异”都是形容词“差别;不同”;3.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点拨:“所谓”必须译出:“所说的”,“战胜于朝廷”必须译顺:“于朝廷战胜”:“在朝廷上战胜”;4.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点拨:第一空要根据甲文中第二段所写的齐王纳谏及其结果来分析;第二空要根据乙文中孟子最后的几句话来分析;5.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点拨:要结合两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如,甲文中的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乙文中的把用刀杀人及“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梁惠王上节选译文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2015·福建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选自史记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或.谓惠子曰 2非梧桐不止.3是.商贾之人也 4递辞平原君而去.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3.翻译下面句子;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回答下面问题;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1有人 2栖息 3这 4离开点拨:要结合语境释义;第1句中的“或”的意思是“有人”,不可释为“有的”;第2句中的“止”不要误解为“停止”;第3句中的“是”为指示代词;第4句中的“去”不要按现代汉语的意思解释;点拨:A项中两个加点的“食”的意思分别为:吃;同“饲”,喂养;C项中两个加点的“患”的意思分别为:忧患;担心;D项中两个加点的“而”的意思分别为:表修饰的连词,着;表转折的连词,却;3.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点拨:第1句中的“相”是名词用作动词,“当宰相”;第2句中“以”译为“用”,“为”可译为“向”或“给”;4.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鵷鵮”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点拨:第1题可从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对待名利的角度分析;第2题中的从二者的语言分析各自表明意趣的方法;课文选文译文: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摆酒宴款待他,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向鲁仲连祝福,鲁仲连笑着说:“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说收取报酬,那就和买卖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我鲁仲连不忍心做这样的事;”于是辞别平原君而离开赵国,终身不再露面;2015·广东省阅读晋文公攻原,完成后面的题目;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点拨:A项中两个加点的“期”都是“约定”的意思,B项中两个加点的“下”分别为:“攻克”和“下达”;C项中两个加点的“食”的意思分别为“粮草”和“餐”;D项中两个加点的“归”的意思分别为“投降,投靠”和“归宿”;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点拨:语气词“也”后可断句,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不离开“不去”,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可知“去”后应断开;“吾”是后一句的主语,可知“失信”后应断开;3.示例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示例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示例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点拨:无论是否赞成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都要说明理由;如:若赞成,可从“利”的方面阐述理由:利在讲信用,得人心;若不赞成,可从“弊”的方面阐述理由: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晋文公攻原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doc文言文阅读专题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doc文言文阅读专题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一)一.水仙(清)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3分)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二.台州林道人①诣谢公②。

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

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因流涕抱儿以归。

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

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

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

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

四川省绵阳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四川省绵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6.(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

皇甫遇①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②奖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

至愉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遣矣乃止,布阵,自午至未,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

皇甫遇马毙,因步战。

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

久之,稍解,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

遇曰:“知敏义士,不可弃也。

”与彦超跃马入契丹阵,取知敏而还。

俄而契丹继出新兵来战。

二将曰:“吾属势不可走,以死报国耳。

”日且暮,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

”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

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

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

万一不济,当共受之。

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子!”遂逾水而进。

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

遏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契丹亦引军退,其众自相惊曰:“晋军悉至矣。

”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皇甫遇:后晋名将,曾任太师;②觇:chān,侦察。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遇等且战且却.后退B.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照顾C.必为虏所困.围困D.军中皆服.二将之勇佩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B.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C.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D.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骑兵侦察契丹军队行踪,在准备渡过漳水时遇到了数万契丹兵。

B.皇甫遇与慕容彦超摆开阵势与契丹军队作战,双方从午时打到未时,死伤都非常惨重。

内蒙古包头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内蒙古包头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内蒙古包头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闲步畎亩间,垂柳飘风,新秧翻浪,耕夫荷农器,长歌相应,牧童稚子,倒骑牛背,短笛无腔,吹之不休,大有野趣。

闲居之趣,快活有五。

不与交接,免拜送之礼,一也;终日可观书鼓琴,二也;睡起随意,无有拘碍,三也;不闻炎凉嚣杂,四也;能课子耕读,五也。

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泛舟观山,寓意弈棋。

虽有他乐,吾不易矣。

(摘选自《小窗幽记》)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耕夫荷农器(2)终日可观书鼓琴9. 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有他乐,吾不易矣。

10. 上文与刘禹锡《陋室铭》表现出的作者的精神追求有何相似之处?11. 结合上文,联系现实,从某一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

内蒙古包头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快说(节选)金圣叹夏七月,亦无风,亦无云。

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飞来。

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

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重阴匝月,如醉如病。

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急引手搴帷,推窗视之,日光晶荧,林木如洗,不亦快哉!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夜来似闻某人素心,明日试往看之,入其门,窥其闺,见所谓某人方据案面南看一文书。

顾客入来,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来,可亦试看此书。

”相与欢笑。

日影尽去,既已自饥,徐问客曰:“君亦饥耶?”不亦快哉!坐小船,遇利风,苦不得张帆一快其心。

忽逢艑舸疾行如风。

试伸挽钩,聊复挽之,不意挽之便着,因取缆,缆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峦,黄知桔柚”之句,极大笑乐,不亦快哉!(选自黄卓越编《闲雅小品集观》有改动)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顾客入来(2)相与欢笑9. 翻译下面的句子。

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

10. 通过阅读本文,你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11. 仿照本文写法(可不使用文言文),描写一件你感到“不亦快哉”的趣事。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

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

幼子先遣归。

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

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

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

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

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终不为妻子计计:(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8.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月余,三军皆罢。

乃拜亚夫为中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________②天子且至________③囊者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 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 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

D. 本文情节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

【答案】(1)慰问或犒劳;将要;先前(2)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

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3)C【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含解析)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含解析)

第一卷文言文阅读资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向来。

〔 2 分〕(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 分〕【答案】8.C ( 通“讠志〞,做标记 )〔A.指示代词,那 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C. 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 D. 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10.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1.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 0.5 分,共 2 分〕⑵村里人的祖先带着妻子儿女及乡邻抵达这个与人间间隔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分,共2分〕20.【 2021 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 11 题。

〔 10 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何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够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假设神人;余那么缊袍敝衣处此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B.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贵宾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假设为佣耕..10. 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回答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B.至于斟酌损益益:益处C.以告先帝之灵告:祭告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奉命于危难之间C.先帝知臣谨慎D.恐托付不效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2023年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C(3)设问(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山东省青岛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山东省青岛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8.(12分)文言文阅读。

【甲】蔡义,河内人也。

以明经①事大将军幕府。

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②众门下,好事者相合为义买犊车,令乘.之,不用。

久之,上诏求能为《诗》者,征义待诏,久不得见。

义上疏曰:“臣山东草野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众,然而不弃人伦者,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

愿赐清闲之.所,得尽精思于前。

”上召见义,令说《诗》。

上甚说之,擢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进授昭帝。

数岁,拜为少府,迁御史大夫,代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

(取材于《汉书》)【乙】吴悌,字思诚,金溪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征授御史。

尝出京视两淮盐政,海溢,没民舍,悌先赈之而后奏闻。

按④河南,伊王典楧⑤骄横,惮悌,遗书.称为友。

悌报曰:“殿下,天子亲藩,非悌所敢友。

悌,天子宪臣,非殿下所得友。

”伊王愈惮之。

夏言⑥当国,与悌乡里。

悌尝谒.言,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言问其.故,徐曰:“俟谈毕,吾以政请。

”言为.之改容。

(取材于《明史》)[注]①明经:通晓经书的解说。

②逮:及,达到。

③擢:选拔,提拔。

④按:巡行,巡视。

⑤典楧:明朝第七代伊王。

⑥夏言:明朝政治家。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乘.之乘:乘坐B.行能亡.所比亡:逃跑C.遗书.称为友书:书信D.悌尝谒.言谒:拜见(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B.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C.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D.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窃以闻道于.先师所欲有甚于.生者B.愿赐清闲之.所水陆草木之.花C.言问其.故安陵君其.许寡人D.言为.之改容为.人谋而不忠乎(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蔡义供职大将军幕府时,家境贫寒,却不使用别人为他买的牛车。

湖北省武汉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湖北省武汉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

(15分)及世祖殂,和士开威权益盛,太尉赵郡王高叡等言于齐主,请出士开为外任。

会胡太后觞朝贵于前殿,叡面陈士开罪失,云:“士开城狐社鼠,受纳货赂。

臣等义无杜口,胃死陈之。

”太后曰:“先帝在时,王等何不言?今日欲欺孤寡邪?”仪同三司安吐根曰:“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

”太后曰:“梓宫在殡,事太匆匆,异日论之,王等且散。

”葬毕,叡等促士开就路。

太后欲留士开过百日,数不许,有中人知太后密旨者,谓叡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宣苦违?”叡曰:“吾受委不轻。

今嗣主幼冲,岂可使邪臣在侧?”遂更见太后,苦言之。

太后令酌酒赐叡,叡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

”言讫,遽出。

旦日,叡将复入谏,妻子咸止之。

叡曰:“社稷事重,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顛沛,”至殿门,又有人谓曰:“殿下勿入,恐有变。

”叡曰:“吾上不负天,死亦无恨。

”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叡执之弥固,出至永巷,遇兵,执送华林园,令杀之,叡久典朝政,清正自守,朝野冤惜之。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宁死事先皇事:侍奉B.死亦无恨恨:怨恨C.执送华林园执:逮捕D.叡久典朝政典:主持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A.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B.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C.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D.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叡等大臣不顾太后阻拦拖延,执意要和士开外放任官。

B.高叡坚守道义,严拒和士开的贿赂,并一再冒死举报他。

C.即使明知直言进谏会带来杀身之祸,高叡仍然不改初衷。

江苏省10市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江苏省10市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淮安(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

(20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

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 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

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

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

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

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

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

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

”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

②兴阑,兴尽。

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

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

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⑤姮娥,嫦娥。

⑥茂才:秀才。

⑦塍:田埂。

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处)(2分)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①为.宫室 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或.六角 ④高可.三四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尝贻余核舟一。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11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

仕隋为虎贲郎将。

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数岁,召为刑部尚书。

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注释】①覆:审察。

②隐:隐藏。

③旌:表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后家长安( )(2)朕不明,乃至是( )(3)时贼珍用山积( )(4)固辞,改工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尊使命》)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4.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

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

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

”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

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B. 《生查子•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D. 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唐宋八大家” 之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3)选文中游人的“乐”指:________ ;太守的“乐”指:________ 。

【答案】(1)C(2)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解析】【分析】(1)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故选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酿泉,用酿泉;为,做,酿造;洌,清。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以尽兴地享乐。

而太守则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能够和自己一起来游山,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乐趣。

所以,游人的“乐”主要指享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太守的“乐”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故答案为:⑴C;⑵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⑶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驳倒。

③易置:撤换。

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竟不可得竟然B.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 佯败走假装D. 而绝其粮道截断(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 如其言代词,他(的)C. 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 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 【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 【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 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1)A(2)C(3)B(4)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②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竟不可得:到底没有得到,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竟:终于,到底。

⑵C项有误,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以:动词,以为,认为。

⑶B项错误,《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在下游。

⑷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

使:假使。

将:担任将军。

故答案为:⑴A;⑵C;⑶B;⑷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②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注意词语和句子的关系:虚实、结构、句位、呼应、语气。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

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