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
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候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气与气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是1、知道“天气”,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分析这条课标,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学生应知道天气的概念,只有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才能分辨天气与气候的术语和正确使用天气术语。
(2)学会看天气预报图,掌握天气符号和其含义是关键。
【教材分析】由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同样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天气预报。
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区别与联系、卫星云图、天气符号、风向示意图和天气预报图。
以当天的天气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之后又附有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普及天气预报知识,更好的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卫星云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教具】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卡片【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法、游戏教学法【设计思路与重难点突破】本节课为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解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
4. 小组讨论: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5. 总结提升:阐述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的理解;学生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掌握;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多媒体课件: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天气和气候的案例、数据、新闻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第二课时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九、教学拓展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案:天气与气候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3. 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觉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让学生简单阐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2. 请学生一一回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是什么?”步骤三:因素分析(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大气运动、水汽等。
2. 指导学生详细解释每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的。
步骤四:实例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取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的天气、气候和影响因素。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以及区别;2. 归纳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五、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 试解释为什么云南的气候比较湿润?2. 哪些因素会导致某个地方天气的变化?3. 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所不同?六、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如台风、冰雹等,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再次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影响因素。
八、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对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天气、气候的一些日常生活听说过的述语。
2、识别常见的不同天气符号。
3、让学生会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收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2、学习人们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并为生活有用的理念。
二、重点
1、学会把有关天气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
三、难点
了解人类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四、主要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通过设计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或现象入手,去理解知识,培养同学们能力
4、通过问题探讨、分组讨论与总结、课堂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空气污染图片。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作业:
1、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天气预报都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灾害天气警报资料与图片。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语:。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
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FrontPage技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天气和气候篇1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2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3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4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
第三节降水变化和分布一、教材的地位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降水量柱状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分析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中,课标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并能认识降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使部分学生能够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分析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学习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分布。
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同时又为后面气候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中涉及的数据、图表较多,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四、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来体会降水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会测量降水量。
通过读图分析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能够联系本地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地区降水的特征及水资源利用基本状况。
五、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
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如雨、雪、冰雹等大气降水现象。
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六、教法与学法1、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为主、教师启发为辅,以问题为情境,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2、教师设问引导启发法:以设问的情境引出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天气及其影响
一、 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的。
特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不同。
二、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学生,积极回答,主动探讨问题,课堂气氛 也很活跃。
1、你见到过哪些天气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
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 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1、请学生看着窗外,用自己的语
活跃课堂气氛,引 入正题。
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 1、部分学生描 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 述,其他学生做
思考出现这种情 况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重点 1、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4、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降水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5、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回答:不同。
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
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
三、天气对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从实际出发,举
人类的生 讲述:有才可见,天气与我们的 例说出天气从
活、生产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 哪些方面影响
影响
的生产极大的影响。
我们的生产和
生活。
结论:同一地点, 不同时间的天气 也不同。 总结:天气是反映 一个地方短时间 的阴晴、风雨、冷 热等大气状况,是 多变的。
不足之处: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有待提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内容涵盖了天气与气候的定义、气团与气旋、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与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团与气旋、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图像和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收集天气预报、气候数据等实际案例资料。
3.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和气候数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与气候有什么认识?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解释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例如,分析我国南方的雨季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北方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天气和气候》教案
Hale Waihona Puke 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英文" %&'()*+ ",-*./+'0./1 2'01).)"*0#34)*/(/0*1 5/(./'* 6/1)7)*/
!"#$ 年第 % 卷第 & 期 !"#$%# %"$&# !"#$
89-$ #"$##(() :*).7;<$!"#$"&""#
论著
图文式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甲状腺癌术后 大剂量MNM :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施海燕 张'晨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 江苏 南京# !#""!("
摘要 目的'探讨图文式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甲状腺癌术后大剂量#+# -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 !"#& 年 ) 月*!"#, 年 ) 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术后行大剂量#+# -治疗患者 &! 例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 选 取 !"#, 年 $ 月*!"#) 年 $ 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术后行大剂量#+# -治疗患者 &! 例设为研究组#接受图文式临床护 理路径干预) 对比 ! 组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变化#统计 ! 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结果'实施护理 干预后#研究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OF6F"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OF68"评分分别为!,$)$ `!$#%" 分和!)$%# `!$!("分#对照组分别为!##$+$ `!$(%"分和!##$($ `+$")" 分#!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a"$"#") 研究组癌 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U9E23KLK*3+"" 中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体健 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疲倦+疼痛+恶心呕吐+经济困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4a"$"&") 研究组恶心+呕吐+ 腮腺肿胀+颈部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a"$"&") 结论'图文式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甲状腺癌术后大剂量#+# 治疗中可明显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甲状腺癌& 碘 #+#&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E$#)$&''文献标志码 F''文章编号 !"(,A"$,)!!"#$""&A""%A"%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小学科学《天气与气候》课堂设计
小学科学《天气与气候》课堂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区分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读懂简单的天气预报。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
2、教学难点分析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天气和气候的图片、视频、天气预报片段等。
2、天气符号卡片。
3、小组活动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不同天气的视频,如晴天、雨天、雪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呈现的天气现象。
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不同的天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天气与气候》。
(二)讲授新课(20 分钟)1、天气的概念(5 分钟)展示几张不同天气的图片,如蓝天白云、狂风暴雨、大雾弥漫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所展示的天气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解:“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如今天是晴天、昨天下雨了等。
2、气候的概念(5 分钟)展示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冰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等。
3、天气与气候的区别(5 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列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如时间长短、变化特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Chapter 3 weather and climate teaching desig n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二)天气预报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卫星云图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天气符号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风的符号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
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
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
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①分组练习②天气播报(三).灾害性天气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教学目标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一、气温与生活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l月(℃) 4 月(℃)7月(℃)10月(℃)北京4.3 10.2 22.7 10.4伦敦3.0 5.0 17.0 10.0开普敦24.6 12.9 9.8 16.2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大屏幕投影:练一练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
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三、气温的分布(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