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天坛十三记(之九)》阅读训练及答案
天坛墙根儿小记
![天坛墙根儿小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372247f111f18583d05afb.png)
天坛墙根儿小记作者:肖复兴《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9日15版)天坛二道墙一隅肖复兴绘天坛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在北京城,是一座老园林,论辈分,颐和园都无法和它相比。
如今,天坛在二环以里,交通方便,游人如织。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四周大多一片农田、菜地或破旧的贫民住所。
那时候,没有辟开东门,在东门这个地方,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天坛,省去了门票钱。
记得那时的门票只要一分钱。
体育馆以及南边的跳伞塔和东边的幸福大街的居民区先后建成,有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体育馆是终点站,到天坛才方便了些。
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有时会到天坛墙根儿玩。
也怪,记不大清进天坛里面玩的事情了,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
那时候,家住打磨厂,穿过北桥湾和南桥湾,就到了金鱼池,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
后读陈宗蕃先生的《燕都丛考》,他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
”他计算得真精确,连多出的那十三步都丈量出来了。
他说的“今仍之”的“今”,指的是民国二三十年。
后来,天坛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
不过,西从天桥南口,东至金鱼池,也就是到如今的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
我小时候所到的天坛墙根儿,指的就是这一段。
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
靠近天坛东。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 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 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5f39d1551810a6f5248689.png)
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扁担的一生范宇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
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f39cb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4.png)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
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
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
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
“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
“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由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成为核心。
在皇家祭祖的太庙以南200米建造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现合并组建为国家博物馆),蕴含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深意;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
进入本世纪,中轴线逐渐延伸,在北延长线上集中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体育设施,“鸟巢”和“水立方”分列于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形成了对称的格局。
随着中轴线北延南伸的逐步实现,以及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渐近,历经风雨的北京中轴线,正像承载着它的这座城,焕发新的生机。
北京第一一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北京第一一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c2461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7d.png)
北京第一一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晚年雷诺阿肖复兴①在法国戛纳的家中,晚年的雷诺阿,枯叶一样萎缩在轮椅上,那情景会让所有看到的人感到吃惊。
雷诺阿本来个子就矮小,萎缩在轮椅里显得越发的瘦小,银须飘飘、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样子,实在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印象派的伟大画家雷诺阿。
②雷诺阿47岁开始患病,70岁时已经半身不遂,无法行走,只好坐上了轮椅。
就是这样老病缠身的雷诺阿,内心却依然如同一座火山一样,充满那样旺盛的创作力。
作画时,他要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穿着类似医生白大褂一样的画衣,衣服上沾满的油彩,显得脏兮兮的。
他的手臂如同枯枝,骨节变形的手指上长满节瘤,贴着胶布,缠着绷带,每画一笔都要比一般人费劲了不知多少倍,为了免去换画笔的麻烦,他不得不使用同一支画笔,每用完一次油彩后,在旁边的松节油里涮一涮,接着再画。
画架前的那种老迈、迟缓与艰难,和画面上画出的那些明亮的色彩,那些充满生气的人物,那些几乎都是阳光照透的树木花草湖水的景物,对比得那样的醒目,甚至触目惊心,似乎有意在展示人生艰难与美好的两种面貌。
③特别让人吃惊的是,雷诺阿的一双眼睛,竟然是那么的明亮。
已经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了,居然还能有这样明亮的眼睛,实在是奇迹。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明亮的眼睛,才让他洞悉世界,将他所画的这个世界一样的明亮起来吧?④一个瘫痪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画笔要绑在手上的画家,还能够画出这样多的画作,实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这需要才华,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对于命运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命运对于每个人其实都会有阴阳两面,这两面其实就是都会有成全你的一面和折磨你的一面。
一般人,很容易在前一面春风得意,而在后一面垂头丧气。
雷诺阿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在面对后一面的时候,没有垂头丧气,而照样昂起了头来,依然把画笔绑在手上作画。
新高考题型,含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新高考题型,含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61fc5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7a.png)
2020年新教材安徽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复习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月1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
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
在具体资源配备上,强调3个“一流”和1个“优先”,即“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和“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在培养模式上,《意见》既出了可单独编班、小班化、导师制等横向上的具体方案,又提出了探索纵向上“本硕博衔接”培养,要求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允许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
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公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综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1月15日)材料二: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自主招生让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获得深造的机会,成为优秀人才,但自主招生也出现诸如“掐尖”大战,招生学科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有些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受到诟病。
对高校来说,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需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创新性设计。
实施“强基计划”,正是立基于此。
与以往自主招生选拔的定位不同,“强基计划”展现了新时代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精”与“准”,更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是力求从综合实力和基础学科相对较强的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入手,采取系统化培养方式,破解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体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3895d5d1f34693dbef3e50.png)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文章《天坛根儿小记》,完成18—20题。
(共9分)天坛根儿小记肖复兴①天坛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在北京城,是一座老园林。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
那时候,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天坛,省去了门票钱。
②后来体育馆和居民区先后建成,有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到天坛才方便了些。
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
③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有时会到天坛墙根儿玩。
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
那时候,家住打磨厂,穿过北桥湾和南桥湾,就到了金鱼池,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
④后读陈宗蕃先生的《燕都丛考》,他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
”他说的“今仍之”的“今”,指的是民国二三十年。
后来,天坛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
不过,西从天桥南口,东至金鱼池,也就是到如今的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
我小时候所到的天坛墙根儿,指的就是这一段。
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
靠近天坛东门,还有一处专卖花卉的小市场,好不热闹,颇似旧书中记载的清末民初时金鱼池一带平民百姓为生计结棚列肆的旧景再现,历史真有着惊人的相似。
⑤天坛墙根儿内外,据说曾经生长有益母草,颇为引人眼目。
《宸垣识略》中说:“生龙须菜,又益母草,羽士炼膏以售,妇科甚效。
”这都是前朝旧景。
不过,我小时候,天坛有马齿苋。
马齿苋没有益母草那样高贵,只是老北京普通百姓吃的一种野菜,春来春去,一直延续生长,比益母草存活的年头更长一些。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夏至这一天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
2021年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9544a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4.png)
2021年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汉曹乃谦我把钱给了内勤,打发他到饭店买馅饼。
屋里只剩下我跟那个人犯。
我坐在办公桌前,对面有把椅子,空着,是我给人犯搬的。
可他说圪蹴惯了,便靠墙蹲下。
他的头上戴着个旧黄帽,帽顶上有个洞,一撮花白头发从洞口探出。
他那双枯瘦得如猿猴爪似的脏手,十指弓曲着捂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这脸让我想起耕过的土地。
他的下巴抵住前胸。
不时地狠狠吸一口气,然后就“唉”——地呼叹出来。
“兄弟,”他把手从脸上松开,“是不是真的就不叫我回家啦?”他那土黄色的眼珠凝视着我。
我点点头。
“兄弟呀兄弟,可做不得呀兄弟!”他连声急急地说,说完,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兄弟你哄我呢……你……你看,我就知道兄弟你哄我呢。
”他说。
望着他那可怜巴巴又带着乞求和期盼的神色,我摇摇头。
他“唉”一声,又将原先也没离开脸有多大距离的十指,重新捂在脸上。
屋里极静,远远地传进外面街市上热闹又嘈杂的声音。
“多会儿才叫我回村?”他又抬起头把脸露出来,问。
我又摇摇头,没回答,他是内蒙古农村的,前些时搭顺脚车来大同卖葵花籽,有几个小孩问他要不要废铜,他说要。
先后共收了四次,最后一回在废品收购站出卖时,被我们给逮住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那些被孩子们烧得焦黑烂污的铜丝,原来的价值竟有5000元。
工厂库房的损失由孩子们家长赔偿,他,我们决定逮捕法办。
根据案情,估计最少也得判他两年。
我看着他那愁苦的样子,没忍心说实话。
“三五个月内,都甭想回去了。
”我说。
“啥?!”他惊叫一声,想要站起来。
大概是由于蹲得过久,反倒一屁股跌坐在墙根,破帽子掉到地下也没去拾。
“兄弟兄弟,行行好吧,这可是要我老汉的命呢兄弟!”他一下跪起,膝盖当脚蹭蹭向前挪了几步又趴在地上,冲着我连连地磕头。
我先是一愣,后来赶忙过去一把将他揪起,又把他按在椅子上。
我又弯腰检起破黄帽,在桌腿上拍打两下后搁在他的头顶。
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肖复兴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肖复兴选文(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33b1eb83c4bb4cf6ecd173.png)
2021年中考阅读专项训练—肖复兴选文重到腾冲肖复兴①重到腾冲,心里还是有些隐隐的激动。
到腾冲,主要为看国殇墓园。
心里在问自己,如果没有它,腾冲,你还会来吗?真的,到一个地方,无论第一次到,还是重到,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或者说,心里都有一个挂牵,就像惦记着一个你自己的亲人或友人。
重到,便有一种阔别重逢的感觉。
②我是8年前来过一次腾冲,也是秋天,远远地看到门楣上“国殇墓园”四个隶书大字,心里便禁不住发紧。
秋风瑟瑟中,到这里似乎更合乎心情,满墓园的松柏谡谡之声,像小鼓击打着人的心房。
这一次,秋风中,带有细雨,更是苍天契合的一种感情,如丝似缕的扑面而来。
这一次,是从侧门进的,我买了一支白菊花,攥在手中,好像攥着一只看不见人的手,总觉得花枝上有温度,也有雨的泪珠。
③一眼就看到屹立在来凤山上的纪念塔和塔下面的烈士陵园。
心里便想起李根源老人,他是滇军抗战名将,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了可以让我们面对历史并可以凭吊先烈的这座墓园。
是李根源先生力主在旧有的火山上修建而成了这座墓园,大门上“国殇墓园”四个大字便是李老先生题写的。
字如其人,那种遒劲中带有的苍凉,是心情的挥洒。
冷却的火山的若浆深处,成为了烈士的归宿,当初喷发的炽热岩浆,曾经是烈士的一腔热血,烈士冢选择了好地方,火山是他们形象与心灵最好的写照。
地热与心热,一起温暖到现在,让我们任何一个中国人到这里来,都会忍不住血流加速。
像熄灭了曾经冲天的火焰,储存在煤层一样,把每一寸悲壮的记忆铭刻在山里,只要一星火苗,立刻能够把整座火山重新点燃。
④上得山来,是忠烈祠。
祠堂前的山石上是“碧血千秋”四个苍劲大字。
祠堂内的四壁墙上都满满地镶嵌着石碑,一共76块,石碑上雕刻着全部阵亡的9168位烈士的名字。
那一年持续了127天全歼日军惨烈的腾冲保卫战中,有石碑记下每一位烈士洒下的鲜血。
那每一个名字,便有了生命,可以呼之欲出,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
⑤由于阴雨,祠堂里的光线黯淡,一切恍若梦中一般。
文学类文本肖复兴《天坛十三记(之九)》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肖复兴《天坛十三记(之九)》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40c4be0740be1e650e9afb.png)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肖复兴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
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
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
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
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
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
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
它是斜躺在那里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
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
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
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
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
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
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
山东莱芜一中2021届高三1月质量检测
![山东莱芜一中2021届高三1月质量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0297f1f9915f804d2a16c122.png)
山东莱芜一中2021届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1.01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
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
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
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
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
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
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
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散文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散文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12477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6.png)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模拟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帘幽兰孙作平①房子要装修,还没等完全“装扮”好,我即买了几盆绿色植物——绿萝、仙人掌、芦荟、吊兰,均匀置于房里的角隅,吸收甲醛,净化空气。
②房子装修后接着是长时间的通风,美化,布置。
几经折腾,除了吊兰依然静默葱茏,精神矍铄,其他的便耷拉着小脑袋失去了精气神,像精神萎靡、一蹶不振的孩子。
我便开始精心“伺候”,一天天下去,再不见昂首挺胸,生命已夭折。
心中无奈,又不免自责起来,是我伤害了这些小家伙儿。
③怅然回眸中,可爱健壮又翠色欲滴的吊兰正在逗我笑,宽慰一颗潮湿的心。
我诧异于吊兰超然不凡的生命力而喜爱上它,并挪移到窗台,且美其名曰“一帘幽兰”。
以后家里再养的什么花草,总是“熬”不过它,只有它坚守阵地,青春永驻。
从此我和它成为朋友伙伴,再后来又视它为亲人家人。
④古诗云:“何年一掬草,婆娑在盆中。
叶瘦轻拖绿,花小不飞红。
根疏杯水淡,格高冷意浓。
无关冬与夏,飘洒自得风。
”吊兰因根叶似兰,花梗横伸倒悬得名。
叶丛生,线形细长。
花茎奇特,枝叶下垂,叶色秀丽,淡雅清心,栽培简单又极易生长,四季常绿,极好的室内盆栽观赏花卉,被人们誉为“空中花卉”。
⑤吊兰的种类繁多,形态特点各异,繁殖极易,常用分株扦插法。
从春至秋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栽种。
我家的金边吊兰年岁最长,已做了母亲,花茎从叶丛中抽出,叶脉中抽生出的匍匐茎,长可尺许,既刚且柔;茎顶端簇生的叶片,由盆沿向外下垂,随风飘动,多像展翅欲飞的小仙鹤。
⑥我把它的孩子“小仙鹤们”扦插栽入花盆内培植,然后浇透水,放荫凉处养护。
⑦我带了几盆吊兰放在办公室。
长时间的寒暑假里得不到一滴水滋润,也得不到一点温情呵护的它们,饱经了严寒酷暑的岁月沧桑。
开学了,我惊艳于兰儿们面目虽已憔悴不堪,但身子骨还坚挺着。
照顾几天便立刻茁壮如初,朝气蓬勃。
优雅美丽源于内心美好强大的馈赠吧,难怪宋代诗人这么赞道:“忍犯冰霜欺竹柏,肯同雪月吊兰荪。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创作特点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70ae0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1.png)
小说专题训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创作特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肖复兴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
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
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
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
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
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裳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
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
它是斜躺在那里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
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
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
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
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
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
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97605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3.png)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
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
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
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
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
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
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诃夫小说选。
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
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
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
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
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
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那天告别时,她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
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
2021届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18c6c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63.png)
2021届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口古枣园魏胜先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
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
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
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
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
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
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
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内黄,因黄河而得名。
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
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
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
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
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
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
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
2021届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bf74e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a.png)
2021届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心王春迪开春了,老街富商海爷要南下跑趟生意。
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着啥硌着他屁股似的,海爷下马招呼大奶奶,说,这一趟回来,保不准牡丹花都开了。
娘就交给你了,好生照料着,特别是府上的大事小事,勤和她商量点。
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说起海爷府上的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男人死得早,没改嫁,愣是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直至今天这样的家业!吃的苦、受的累,都被街上的说书人编成了故事,整日街头巷尾地讲!这几年,老太太得了病,卧床不起,眼黑耳背,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
海爷虽然接了家,但生意场上,里里外外的事儿,还得找她拿主意。
老太太眼睛虽然瞅不见,但心里头跟明镜似的。
她咳嗽一声,顶海爷喊十句。
府里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海爷只是个做事儿的,老太太才是管事儿的。
巴结海爷,不如巴结她老人家!如今,海爷把老太太交给大奶奶,大奶奶还不得跟接宝贝似的!哪想,几个月后,等海爷大车小车地回来,进门,却看到府前府后,满眼的孝布白花。
一问,才知道,前儿个.老太太撒了手啦!大奶奶裹着一身孝服,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想到海爷跟前说句话,可海爷袖子一甩,愣没理她。
此后好些天,海爷一句话都不和大奶奶说,吃饭都不和她在一桌上。
好似觉得老太太的死和她有关。
大奶奶心里憋屈,越想越喘不过气,头七当晚,一块绸子就把自个儿挂在了梁子上。
亏得发现得早,掐了半天的人中,愣是把她从小鬼儿的手里给拽了回来。
醒来的大奶奶又要撞墙,一屋子的人抢着去拦,半晌,海爷喊了一声“行啦!”顿时,屋子里鸦雀无声。
海爷让一屋子的人都出去,然后拎把椅子,朝大奶奶跟前儿一坐。
我问你,我走之后,你咋照料她的?海爷一问,大奶奶来劲儿了,大奶奶大声道,你问我?我这辈子对自个儿的亲娘都没花这个心思!一日三餐,哪顿不是我亲手端到她床前,一口一口喂到她嘴里的?她吃的药,哪顿不是我自个儿下手煎的?一早穿的衣服鞋袜,哪次不是我焐暖了,才帮她穿上的?这洗脸洗脚的水,哪回不是我试好了才端过去的?你问问去,这些活,我让下人插过手没?我怕她操心伤神,让她一门心思养病,家里头里里外外大事小事,我能干的,都没敢跟她吱一声!我都把自个儿当丫鬟使了,娘走了,能怨我吗?我心里头憋屈,跟谁说去?我干脆下去陪她老人家箅了!我的娘唉……说完,大奶奶呜呜地大哭起来。
2021年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da068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7.png)
2021年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七块冯骥才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
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
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2021年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d85bc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2.png)
2021年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老村与老屋王兆胜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
因为它们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
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
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
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
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
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
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
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中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单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3895d5d1f34693dbef3e50.png)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文章《天坛根儿小记》,完成18—20题。
(共9分)天坛根儿小记肖复兴①天坛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在北京城,是一座老园林。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
那时候,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天坛,省去了门票钱。
②后来体育馆和居民区先后建成,有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到天坛才方便了些。
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
③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有时会到天坛墙根儿玩。
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
那时候,家住打磨厂,穿过北桥湾和南桥湾,就到了金鱼池,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
④后读陈宗蕃先生的《燕都丛考》,他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
”他说的“今仍之”的“今”,指的是民国二三十年。
后来,天坛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
不过,西从天桥南口,东至金鱼池,也就是到如今的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
我小时候所到的天坛墙根儿,指的就是这一段。
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
靠近天坛东门,还有一处专卖花卉的小市场,好不热闹,颇似旧书中记载的清末民初时金鱼池一带平民百姓为生计结棚列肆的旧景再现,历史真有着惊人的相似。
⑤天坛墙根儿内外,据说曾经生长有益母草,颇为引人眼目。
《宸垣识略》中说:“生龙须菜,又益母草,羽士炼膏以售,妇科甚效。
”这都是前朝旧景。
不过,我小时候,天坛有马齿苋。
马齿苋没有益母草那样高贵,只是老北京普通百姓吃的一种野菜,春来春去,一直延续生长,比益母草存活的年头更长一些。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夏至这一天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
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
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
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
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
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
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
它是斜躺在那里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
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
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
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
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
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
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
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
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
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
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
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
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
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
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
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
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
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
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暑,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
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暑的倾斜度还要大。
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暑,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暑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8. 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4分)
9. 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6分)
参考答案:
6.B(以帝王为例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拥弃权力,追求真我”
不是文章突出的中心)
7.A (“一棵斜躺的古柏”并非文章线索)
8.①前面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历史沧桑感,和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
天坛相配;(2分)②结尾写斜立的古柏像日咎,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如答“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或“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也可)相配。
(2分)
9.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
(1分)文章写天坛柏树,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而
顽强不倒的古柏,突出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
(2分)
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
(1分)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升华出柏树契合天坛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开掘要深”。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