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理”业务风险点及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及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理”业务风险点及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及

讨论

1.保理行受让债权合法性的风险

如果所转让给银行的应收账款债权本身存在法律问题,将制约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影响保理行债权的合法实现。具体来说,受让债权的合法性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务合同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二是商务合同是否完全生效。例如,商务合同的签署人是否获得相关授权等;三是商务合同标的是否合法。商务合同标的是否属于法律禁止交易的范围;四是商务合同标的是否超过销售方的经营范围。防控措施:对销售方和购货方主体审查,对其经营范围审查,对商务合同标的等进行审查,以及是否因违法经营而被监管部门处罚过等。 4.关联客户利用保理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如果购销双方互为关联客户,就有可能会以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务合同来向银行骗取保理融资资金。如果保理行受让了虚假商务合同项下的债权,对银行将造成极大的损失。防控措施:对存在关联关系的购销双方签订的商务合同,银行不办理保理。 5.购销双方存在相互交易导致债权抵消的风险如果购销双方存在相互交易的情况,有可能会出现双方将债权债务相互抵消,影响银行债权实现。防控措施:客户经理应在贷前审查购销双方是否存在相互交易情形,若有则不予办理保理。另外,可要求销售方向银行做出承诺,若今后其与

购货方出现相互交易,其必须放弃主张债权抵消的权利。

2.购货商以及销售商的偿债能力风险

对国内保理而言,其最根本的还款来源是购货商支付的款项。另外在有追索权保理项下,银行在第一还款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要求销售商回购应收账款债权。因此,如果购货商和销售商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保理融资资金的到期回收。防控措施:第一,客户经理在贷前调查时,需特别强调对购货商的偿债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正确判断购货商在保理期到期日有无足够的现金流偿付货款;第二,在有追索权保理项下,还需调查销售商的回购能力。

3.隐蔽保理项下债权转让不通知债务人的风险

隐蔽保理项下主要存在以下两类风险:一是合法性风险。根据《合同法》第八十条:债权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部分法律人士认为该条表达了“通知到达生效”的原则,也就是对已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债权人未将债权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因缺乏法定的生效要件而未生效。这样的理解对银行的隐蔽保理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延后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事实,确保银行在行权时具备生效要件。另一风险是销售商的欺诈性风险。由于隐蔽保理项下不存在银行和销售商向购货商通知债权转让这一环节,因此无法取得购货商确认相关债权是否真实存在的可靠依据,因此可能存在销售商虚构商务合同和债权凭证来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情况,对银行而言,增加了销售商的欺诈性风险。

防控措施:对合法性的风险,银行可以采取延后通知保理事实的做法来规避风险,确保银行在行权时具备生效要件。对销售商的欺诈性风险,要求在保理融资前向购货商发送应收账款收款专户通知,取得购货商间接承认应收账款真实存在的依据。

保理业务的银行内部风险

1.银行信用评价体系风险

由于银行信用评价技术或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缺乏资产信用风险的评价技术或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缺乏资产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或者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现今多采用静态组合信用管理模式而缺乏动态调整信用风险暴露的手段,导致对于转让的应收账款或者是银行提供保理业务服务的企业缺乏信用评价或者是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导致的风险状态。

防控措施:银行应建立动态的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以信用风险的商品化、流动化、市场化为基础,建立包括信用风险的资本管理和交易管理两大动态管理支柱。

2.银行内部操作风险

由于银行内部人员操作不当而产生的操作风险,这在银行内部风险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国内保理业务因属于国内新兴的业务种类,因此,其相关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均处于摸索完善阶段,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相关业务经办人员的培训力度等均不能满足业务开办的需要,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防控措施:建立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的从业人员队伍,降低操作风险,防止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

3.银行预警体系不完善风险银行等保理机构很重要的风险防范工作是风险预警工作。事实上,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出现风险后的转化与化解的过程,而是一个集预警、控制与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目前在银行(保理商)内部,风险预警工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防控措施:充分运用保理行和监管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沟通,降低风险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