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归因理论在运动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偏差
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 不总是即合情理又和逻辑的,因此出现归因 偏差。它包括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 别偏差。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 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 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3)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 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刺 激客体的原因。
运动中的归因三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 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internalattribution\external attribution),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stability),可 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controlability)
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 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 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 其行为结果负责。环境原因如他人、奖惩、运 气、工作难易等;个人原因如人格、动机、情 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如一个学生考试不 及格,可能由于个人原因:他不聪明、不努力 等;也可能由于环境原因:课程太难、考试不 合理等。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 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 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 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1.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 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 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 称之为内归因。
2.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 括背景、机遇、他人02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如果将行为原因点归击于输外入部标条题件,称之为外归 因或情境归因。
3.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 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 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练习前提出了要求,即男女两对中没有战胜各自对
手的,要做立卧撑五个。练习的一开始学生还为了比赛中胜负争论,如谁抢
跑了,谁跑的时候脚踩线了等等,练习了几次后,学生的劲头出现不协调的
因素,“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寻声望去,一名男生指着身旁 的同学叫嚷着,-脸的懊丧,他的叫嚷得到全班大多数“失败者”的附和, 原来与一同跑的是校田径队的集训队员,他虽几经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 自信心不免受到不小的打击。教师问道:“你认为与谁比,公平?”“我要和他比” 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迅速作出了回答与选择,指着身后-名小胖子并脸上 带着-丝“坏笑”, 于是“失败者们”纷纷提出换人要求,一时间就乱作了 一团,
案例一中: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对手的强大,自己付出了努力,仍无法实 现目标,就此出现了“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的声音,其认为要 想获得胜利只有换个对手才行,于是随之而来是“我要和他比”(身后的小胖 子)的想法;这时教师向他指出:个体间的竞争胜负只是表面的,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与否;争胜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 害他人来达到。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也就为其找到一个新的目标,有了目
去与之争个高低,这才是强者。”听完老师的话那些要求
换对手的学生不在言语了,只是接下来的练习更具竞争性。 那名学生又一次输了,他一边做立卧撑一 边在说:“我就不 信赢不了你”。....
分析: 从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
出思想认识_上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 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受到挫折而低落, 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影响归因的因素还有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1、进行积极的反馈 2、增加成功的体验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6、强调个人努力 7、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异 8、实事求是
案例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体育课,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是50米快速跑。教师将全班 学生分成了男女各两组进行分组练习,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标,就有了最后的得一句话“我就不信赢不了你”。从“老师,太不公平了,
我要求换人”到“我就不信赢不了你”虽说学生的能力没有多大的变化,但 其思想境界却有了个质的飞跃。
谢谢观看
归因的原则:
1. 协变性原则。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特定 的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按照协变性的原则, 应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和特殊原因 的联系。
2. 打折扣原则。凯利认为,“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 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有其他似是而非的原因也存 在的话,应该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 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 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教师很快使学生安定了下来,对学生教师很快使学生安定 了下来,对学生们说了这么一席话。“如果是比赛,你能因 为对手的强大而要求调换对手或者是拒绝比赛吗? "“不能”。 学生的回答是坚决的。“什么是虽败犹荣?相信大家都懂, 能与强者同场竞技是一种荣耀, 什么是强者,就是困难面
前不低头,永不言败,即使明知是失败的结果,也要冲上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 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 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 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 则是一种自我防卫。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 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 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 向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 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 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
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 其是在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一 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 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一 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主讲人:XXX
归因的概念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Heider在其 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 提出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 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少走弯 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是一种普 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 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