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

合集下载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課即景抒情詩四首【學習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 瞭解即景抒情詩的鑒賞要點。

2. 瞭解作者的生平,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經歷理解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2、背誦《登幽州臺歌》、《望月懷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及張九齡望月懷人的一片深情。

【學習重點】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心境。

【學習難點】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學習過程】一、預習·導學1. 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 識記字音愴()然灩灩()霰()纖()塵扁()舟砧()碣()石3. 理解詞義古人、來者:愴然:竟夕:憐:不堪:盈手:佳期:4. 有感情地朗讀《即景抒情詩四首》三遍以上,背誦《登幽州臺歌》和《望月懷遠》。

二、學習·研討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簡介作者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二十四歲中進士,因《諫靈駕人京書》一文為武則天所賞識,用為麟臺正字(秘書省屬官),後任右拾遺。

三十八歲時退職返鄉,不久被縣令段簡害死於獄中。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他主張改革六朝以來綺靡纖弱的詩風,恢復《詩經》的“風、雅”傳統,強調比興寄託,提倡漢魏風骨。

其為詩或諷諫朝政,或感懷身世,落地作金石聲。

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都是陳子昂隨武攸宜北征契丹時所作。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參謀軍事,屢有建議,均不被採納,失意無聊,因登薊北樓(即幽州臺),作《薊丘覽古》詩7首贈其好友盧藏用,通過吟詠薊北一帶古人古事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哀。

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1)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和《望月怀远》。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

(1)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诗歌体会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陶冶和以及进一步提高对美的认识。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知识,能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中很重要的景情关系,则掌握得并不好。

虽然知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些诗歌鉴赏术语,但对于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还掌握不好。

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

(一)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二)即景抒情诗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达的情感。

(三)常见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鉴赏《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即景抒情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即景抒情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即景抒情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温馨晨读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ffl哲思品悟轿夫的快乐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

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

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

此情此景,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

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

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

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

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罗素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这个故事。

而且,他因此得出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微感言:佳句咀华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赏读: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

赏读: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睬)。

”在孔子看来,人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

和水。

赏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一、作者视窗即景抒情诗四首使罗素没有了心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不忧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

做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幸福总是朴素的,一如粮食、空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处,却不肯随声附和。

原创精品教案即景抒情诗

原创精品教案即景抒情诗

原创精品教案即景抒情诗第一篇:原创精品教案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高州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辛夷坞》《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1、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2、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经典重温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根据即景抒情诗的特点,试着鉴赏白居易的《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附赏析:首句即入题。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doc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doc

1.4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度荆门望楚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梦来。

【内容赏析】陈子昂这首诗写于他二十一岁初次由蜀入楚之时。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梓州射洪县,准备东入洛阳求取功名。

年轻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之感。

当他经荆门入楚时,写下了这首豪壮的五言律诗。

江雾迷茫,烟波浩渺。

两岸风光,极目远望,楚天辽阔。

眺望这奇妙而美好的风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活动过的人和事;想到当年孔夫子过楚的凄惶潦倒;想到屈原江畔行吟的悲愤抑郁;也想到项羽面对秦皇仪仗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先贤先哲们已经逝去了,一代新人又举步重来,于是诗人仰天长吟:“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狂歌客,指春秋末期楚国著名隐士陆通,字接舆。

他才学很高,不肯入仕,有许多轻世蔑俗之举。

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用接舆的才高自负比喻自己,但今天诗人狂歌、入楚,不是为了隐居不仕,却是为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负,风流少年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登幽州台歌直言谏臣——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所用。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有汉魏风骨,此诗作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此诗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

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

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

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

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鉴赏要点。

2. 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背诵《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陈子昂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及张九龄望月怀人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理解陈子昂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识记字音怆()然滟滟()霰()纤()尘扁()舟砧()碣()石3. 理解词义古人、来者:怆然:竟夕:怜:不堪:盈手:佳期:4. 有感情地朗读《即景抒情诗四首》三遍以上,背诵《登幽州台歌》和《望月怀远》。

二、学习·研讨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简介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其为诗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均不被采纳,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作《蓟丘览古》诗7首赠其好友卢藏用,通过吟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中语文4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4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4即景抒情诗四首“尾大”就“去不掉”了吗2013年4月号《特别文摘》载有一篇题为《诸葛亮昏招害关羽》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写道:“现在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故意让关羽死,害怕他不好驾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

”这里对“尾大不掉”的理解有误。

“尾大不掉”比喻属下势力过大或机构组织庞大臃肿,以致指挥失灵,调度不动。

典出《左转·昭公十一年》。

楚灵王想任命弃疾为蔡公去管辖蔡地,征询申无宇意见,申无宇对楚灵王论述了国内国外的情况之后,说了两句带有结论性的话:“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意思是说:树梢粗大了,必定会被折断;尾巴太大,就会摆动不了。

这里的“掉”应该理解为“摆动”;“不掉”,就是调转不灵、摆动不了。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董鸿毅走近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4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任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作品陈子昂,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其诗仅存两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

张九龄,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有《题李凝幽居》。

相关知识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含答案)第第4课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的心情。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难点:感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写景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2.介绍体裁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3.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

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

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

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

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

所以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丘览古》7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二、整体感知(一)读诗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二)解词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的样子。

3.涕——眼泪。

4.前——向前看。

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粤教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粤教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1、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2、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鉴赏《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2020-2021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

2020-2021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粤教版学习要点:(一)登幽州台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

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筑台之说始见于此。

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

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粤教版学习要点:(一)登幽州台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

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筑台之说始见于此。

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

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
4、意象与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与意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中产生,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诗歌的鉴赏只有通过“意象”这把钥匙,让读者去开启,领悟到诗歌的意境。
※合作探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2、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第一、二课时春江花月夜
一、学前磨剑: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即景抒情诗鉴赏导学案(学生版)

即景抒情诗鉴赏导学案(学生版)

即景抒情诗鉴赏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2、学习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3、品味《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主旨理解【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学案(第一学时)一、了解即景抒情诗1、概念: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

2、风格特点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诗人在诗中一般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这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分体味景特的特征,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怎样的感情。

只有准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能读懂即景抒情诗。

3、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二、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内容:①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②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③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④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常用表达技巧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这类诗歌进行赏析,一般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种表达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濠头中学《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课型:诗词选读学科:语文年级:高二主备人:董金星徐晓红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明确问题:“即景抒情”是诗词等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抒情方式。

2、通过作品品味作者将“景”与“情”巧妙结合起来的方法。

3、正确理解和评价古代诗人所抒发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

学习疑点:1、“不见”之眼;2、诗题《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所构成的美好画面;3、“情人”相思与“明月”完美结合而形成的意境;4、“推敲”的炼字佳话。

方法指导:从作品的意象入手,紧扣作品中最能表现情感的词语,体会“景”与“情”的联系;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与作品风格,判断分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前预习:熟悉作家作品情况○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2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3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曲江集》。

○4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基本解读《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诗人所“念”的人生课题带有普遍性与永恒性,兼之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调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故千百年后,犹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激起读者的共鸣。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旨)“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

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

“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

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

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

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

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

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

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

“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

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

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

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

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

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

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

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

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

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

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

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全诗写景别具特色。

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

“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

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

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望月怀远》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

(主旨)首联: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

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

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颔联: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

“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

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

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

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

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

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题李凝幽居》本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首联:李凝居住环境。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

暗示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幽居的静寂。

幽居旁有一池塘,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

月夜之下上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或发出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颈联:回归路上所见。

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色彩斑斓的原野,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

环境幽静、迷人。

尾联:点明诗的主旨。

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

前三联写景,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题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三、习和测评1、P21“鉴赏·探究”之一:2、P21“鉴赏·探究”之二:结合一个例句作简要分析:。

3、《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联系?。

四、课后拓展1、望月怀人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许多名篇脍炙人口,写法各有千秋。

请结合本课后三首诗的内容与如下两诗相比较,品评“月”的意象。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断,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李诗的“一片月”:杜诗的“月是故乡明”: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

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

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

那么佳在何处呢? 还有人认为“推”字才好,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五、学习后记:。

答题参考:课后扩展1:李诗——无边温情的月光和秋风吹不尽的捣衣声一样,是有情人无处不在的思念;杜诗——此时月夜,想到故乡的月也正明,明月为共,悬牵两地,思乡与思弟之情愈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