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筋瘤2012诊疗方案优化说明

筋瘤2012诊疗方案优化说明

筋瘤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2)
一、概述:
一年来,我科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人数众多,在一年的临床工作中,对诊疗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对其中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方法的优势、不足等进行分析、总结,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

二、对原方案的评价:
(一)原方案的优势
我可应有中医诊疗方案治疗筋瘤病,经本年度的临床应用,现对本年度的疗效进行评价,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共分为劳倦伤气证、湿热下注证、寒湿凝筋证三型。

其中劳倦伤气证为主,占所有证型的50%,对我科2011—2012 年10例应用我科辨证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配合手术治疗,有效率为70%,大大的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病情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

(二)原方案的不足:
我科收治的筋瘤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多有手术治疗者,有部分病人术后活动不配合,动作不到位,易形成腿肿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三)解题思路:
术后加强护理宣教:勿要久坐久立,平卧时抬高患肢,抬高水平30°。

行走时抬高患肢,根据五禽戏教病人做自创“仙鹤走”姿势,配合锻炼。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病理及治疗方法一、什么是静脉曲张?中医学将下肢静脉曲张称为筋瘤,形成小腿溃疡称为臁疮。

历代医家对其认识有以下几种:《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结,中于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外科正宗~瘿瘤论》对筋瘤的描述:“筋瘤者、坚而面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西医学则认为,血柱的重力以及任何增加重力作用的后天性因素,如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等都可以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弛,使瓣膜正常关闭功能受到破坏,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西医上认为: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

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其它阴囊精索,腹腔静脉,胃部食道静脉等也会发生静脉曲张。

(可以简单的记:血管瓣膜受损,血液回流受阻,血液蓄积下肢,造成曲张现象出现)。

二、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寒邪治病为主因《黄帝内经》认为,寒主收引,寒性凝滞。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湿为重浊之邪,其性粘滞。

是故寒湿侵袭,易致气血凝滞,脉络痹阻不通,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肢体失其濡养而发生静脉曲张。

湿性趋于下故下肢、精索部位更明显,更容易受邪。

因此寒湿的因素是发生静脉曲张的重要因素。

什么叫寒,打个比方中焦脾胃的血脉,因为受寒过后,立即收缩,气血郁滞不通,局部马上作痛。

那种感觉像刀绞一样,有人会说揪着疼,如果你没得过再比如冬天寒冷,冻得打哆嗦,浑身蜷缩在一起,这就是寒邪的收引。

中医里有一种方法叫取类比象,再看看静脉曲张,腿部的弯弯曲曲收缩成团像什么,此为寒主收引的具体表现。

精索静脉曲张呢,一个道理,阴囊居下焦之极,厥阴之地,阴寒易袭之,气血为之凝塞,故基本病机为寒邪侵袭、凝滞于肝经。

具体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证。

肝经的循经绕阴器抵少腹,寒邪凝滞肝经,气血运行不畅,故少腹及睾丸阴囊冷痛、畏寒喜暖、痛连少腹、坠胀,并互相影响牵引股侧。

针灸治疗筋瘤(下肢静脉曲张)

针灸治疗筋瘤(下肢静脉曲张)

针灸治疗筋瘤(下肢静脉曲张)
董针传承
董氏针灸创始人台湾医学家:董景昌先生,民国时期(公元1916年-1975年)原籍山东平度县人。

亮点:董氏掌诊法刺血疗法倒马针法摰引针法动气疗法全息应用针法董公认为:怪病必瘀久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病必瘀
公众号
筋瘤是指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一种病变。

【病因病机】
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筋脉松弛;或经久站立工作、经常负重及妊娠等因素,使得血壅于下,筋脉扩张充盈;或因劳累之后,血脉充盈,再涉水淋雨,寒湿侵袭,瘀血阻络。

也可因肝火亢盛,血涸筋脉失养所致。

【针刺治疗】
1.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舒筋散结。

2.取穴
①阿是穴(即凸起静脉处)。

②血海。

3.刺法
①选中粗火针,以散刺法。

在患肢找较大的曲张的血管,常规消毒,再将火针于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准确地刺入血管中,随针拔出即有紫黑色血液顺针孔流出,无需干棉球按压,使血自然流出,“血变而止”,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针孔。

②毫针刺血海,进针后捻转或平补平泻。

得气后留针20分钟。

【董针取穴】
肩六、通天通山通关、木斗木留、三神、分枝放血。

临床上全部健侧取穴。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之熏洗疗法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之熏洗疗法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之熏洗疗法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之熏洗疗法
中医药适宜技术
筋瘤
定义:
中医病名,是以筋脉色紫、温度稍高、青筋垒垒,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

临床特点:
1.患者常感患肢沉重、胀痛、易疲劳,休息后可缓解。

2.患肢小腿浅静脉渐现隆起、扩张,有时可卷曲成团或囊状,尤以站立后明显,抬高腿后消失。

3.病程长者,小腿下端、踝部皮肤有色素沉着、瘙痒、湿疹。

4.部分患者可并发血栓静脉炎,局部呈红肿硬块、压痛。

5.曲张静脉易损伤发生出血,或感染形成溃疡。

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之熏洗疗法
治法治则: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操作步骤:
应用局部熏洗法。

将中药加清水适量(约 1500毫升),用武火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将药液倒入桶内使用,每次浸泡30分钟,浸后揩干。

每日 1~2次,10天为一疗程。

熏洗药方:
金银花、白蔹、马齿苋、黄柏、苦参各 20克,乳香、没药、煅石决明、川芎、当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蒌仁、桃仁各15克。

特别提示:
泡洗时防止药温太高,药温不高于 38度,以免血管过度扩张加重
病情。

声明:内容来源于《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编辑:锦灯笼姑姑
图片:网络
审核:虫哥。

筋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筋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筋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筋瘤概述筋瘤(nodular varicosity)是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浅表静脉病变。

临床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特征。

好发于下肢。

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等因素有关。

本病经过手术治疗,筋瘤消除,可以获得痊愈,但有其他部位再发的可能,若病程日久可并发湿疮、臁疮。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英文名称:nodular varicosity。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下肢。

常见症状:下肢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

主要病因: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

检查项目: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若发现下肢筋脉盘曲突出,色紫,形成团块,应及时就诊咨询,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日久并发湿疮和臁疮。

临床分类:1、劳倦伤气主要表现为筋瘤在久站久行或劳累时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伴气短、肢体乏力、胃脘及腹部有坠胀感、腰部酸软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2、寒湿凝筋主要表现为筋瘤色带青紫、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肢体发凉、口淡不想渴水、小便色清量多、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3、外伤瘀滞主要表现为青筋盘曲、形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4、火旺血燥主要表现为下肢青筋盘曲、瘤体皮肤温度升高,伴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二、筋瘤的发病特点三、筋瘤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等因素有关。

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脉中,阻滞经脉循行,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所致。

基本病因:1、先天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虚,筋脉失于濡养而薄弱,扩张充盈,屈曲交错成瘤。

2、劳倦过度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耗气,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或多次妊娠生产,气机阻滞,血液运行不畅,在脉中停留积累形成瘀血,壅滞下肢,结成筋瘤。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筋瘤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筋瘤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筋瘤诊疗方案(下肢静脉曲张)一、概述筋瘤是以脉筋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根据上述特点,显属浅表静脉病变,筋瘤主要见于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中医病名:筋瘤病;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诊断西医标准:参照《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辨证分型】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至痰凝筋脉,血行淤滞而成.或因经久站立,筋膜不和,气血流行不畅,阻滞于筋脉络道不通而为病.受重压易破裂,产生感染。

主要包含有:劳倦伤气、寒湿凝筋、气滞血瘀等证候。

1.劳倦伤气临床表现: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劳倦伤气;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2.寒湿凝筋临床表现: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瘤,故瘤色紫暗,喜暖;寒凝筋脉,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为有寒之象;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为内有寒湿之征。

3.气滞血瘀临床表现;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淡,有瘀点,苔薄,脉细涩。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一、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ICD-10:I83)行手术治疗(ICD-9-CM-3:38.5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腔内激光烧灼术。

2.手术方式:根据小腿静脉曲张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患者意愿选择曲张静脉切除/环形缝扎/透光刨吸/电凝/激光闭锁等不同手术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3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下肢静脉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静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可选用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2 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最新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最新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下肢静脉曲张【定义】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是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成曲张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

本病属中医学的“筋瘤”范畴【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早期可见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逐渐静脉怒张,尤其是小腿部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病程长久者,患肢皮肤血运营养障碍,可发生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发生湿疮和形成溃疡。

(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辨证分型】(一)劳倦伤气久站或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之气虚之证,中期不足则见脘腹坠胀,肾气亏损则见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二)寒湿凝筋或者骤受风寒或涉水淋浴、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寒邪伤及阳气,则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三)外伤瘀滞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1.劳倦伤气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8g,人参8g,炙甘草9g,白术15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红花10g,三七粉10g,丹参15g,伸筋草15g,白芍15g。

大隐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曲张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而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好发于下肢。

相当于西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一、病因病机:1.劳倦伤气型: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2. 寒湿凝筋型: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3. 外伤瘀滞型: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缺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所引起。

二、诊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

以左侧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

1.临床表现: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

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形成。

2.传统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可了解瓣膜功能;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以了解深静脉通畅与否。

3.器械检查:彩色多普勒或静脉造影检查。

中医诊断:筋瘤西医诊断:大隐静脉曲张专家临床上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六级,不同等级的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如下: 1级:有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踝部潮红2级:感觉略有胀痛,以久站、长时间行走明显,局部有静脉曲张,多普勒示血管直径0.3-0.6cm3级:症状体征明显,下肢有水肿,静脉曲张成团4级:有静脉疾病引起的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湿疹和皮肤硬化等5级:有静脉疾病引起的皮肤改变进一步加重和正发作的溃疡三、鉴别诊断:1.原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重垂不适,足靴区色素沉着。

具有与大隐静脉相同的症状,但是症状相对较重而已。

检查方法有静脉造影及静脉测压可明确之。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浅静脉曲张是代偿性表现,发生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闭塞期,深静脉交通试验阳性,静脉造影可见深静脉闭塞,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可鉴别之。

下肢静脉曲张的独特治疗方法——火针疗法

下肢静脉曲张的独特治疗方法——火针疗法

下肢静脉曲张的独特治疗方法——火针疗法作者:夏淑文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5期文夏淑文作者简介:夏淑文,男,47 岁,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现任针灸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北京市第20 届五四奖章获得者。

1991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系中医专业( 学制六年),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德安教授的师承弟子。

专注于下肢静脉曲张、耳鸣、耳聋、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

1、什么是下肢静脉曲张(筋瘤)?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表静脉呈蛆蝴状或团块状隆起,伴有下肢酸胀、乏力、隐痛。

本病多发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劳动者或久坐少动之人。

中医学称之为“筋瘤”,明代《外科正宗》描述为“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蛆蜕”。

病情严重者直接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痛苦。

西医治疗轻症使用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重症采用手术治疗,疗效往往难以保证,且有复发可能,火针治疗本病颇有特色。

2、下肢静脉曲张(筋瘤)是怎样产生的?筋瘤产生的主要病机是“气血瘀滞”。

因久立负重,经络不畅,下肢气血运行不利,局部气滞血瘀,稽留不通而致。

《灵枢? 刺节真邪》中描述:“筋曲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返,发为筋瘤”。

此外,本病尚与正气不足相关,因先天不足,或后天过劳、久立耗气,气虚无力运血,致脉络瘀阻,滞塞不通而发。

所以筋瘤的发生以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

现代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与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等因素有关,从而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病。

3、什么是火针疗法?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的腧穴或患处,以达到祛除疾病目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人体疾病不论外感内伤,其致病原因虽有各种各样,但病机所在,不外气血不通、上下不达、表里不合,火针因其有针有热,故集中了针刺艾灸双重优势,可借助针力与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

筋瘤2013

筋瘤2013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2013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二)症候诊断1、劳倦伤气型: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卞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2、湿热下注型:瘤色鲜红,疼痛拒按,下肢轻度肿胀;伴喜凉,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3、寒湿凝筋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二、鉴别诊断血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

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

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1、劳倦伤气型临床表现: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劳倦伤气;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人参15g、甘草10g、白术10g、当归15g、陈皮12g、黄芪30g、升麻10g、柴胡10g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诊疗方案

筋瘤(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可见静脉扩张、隆起、弯曲,在站立时更为明显。

(2)病症逐年加重,静脉扭曲成团,结若蚯蚓,隐隐作痛,患肢皮肤粗糙作痒、颜色加深。

(3)后期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尤以小腿为重,因营养不良小腿下1∕3内侧可出现溃疡。

(4)静脉呈硬索条状,有触痛时,应考虑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5)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患者仰卧、抬高患肢、使曲张静脉中血液回流排空,后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并用拇指在腘窝处压迫小隐静脉近端,然后站起。

如果放开止血带(不放开拇指压迫),排空的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股静脉逆流回来,如果只放开拇指压迫(不放开止血带),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小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腘静脉逆流所至。

如果止血带和拇指皆不放开,半分钟内排空的静脉又充盈,表示深浅静脉间交通枝瓣膜机能不全。

(6)深静脉通畅试验:患者站立,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后做膝部伸曲运动10—15次。

如果曲张静脉的充盈程度减轻或消失,并无下肢胀感加重,则表示深部静脉通畅。

(7)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8)下肢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显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西医诊断标准:(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可见静脉扩张、隆起、弯曲,在站立时更为明显。

(2)病症逐年加重,静脉扭曲成团,结若蚯蚓,隐隐作痛,患肢皮肤粗糙作痒、颜色加深。

(3)后期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尤以小腿为重,因营养不良小腿下1∕3内侧可出现溃疡。

(4)静脉呈硬索条状,有触痛时,应考虑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5)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患者仰卧、抬高患肢、使曲张静脉中血液回流排空,后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并用拇指在腘窝处压迫小隐静脉近端,然后站起。

如果放开止血带(不放开拇指压迫),排空的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股静脉逆流回来,如果只放开拇指压迫(不放开止血带),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小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腘静脉逆流所至。

(完整版)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完整版)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下肢静脉曲张【定义】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是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成曲张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本病属中医学的“筋瘤”范畴【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早期可见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逐渐静脉怒张,尤其是小腿部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病程长久者,患肢皮肤血运营养障碍,可发生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发生湿疮和形成溃疡。

(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3。

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辨证分型】(一)劳倦伤气久站或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之气虚之证,中期不足则见脘腹坠胀,肾气亏损则见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二)寒湿凝筋或者骤受风寒或涉水淋浴、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寒邪伤及阳气,则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三)外伤瘀滞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1.劳倦伤气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8g,人参8g,炙甘草9g,白术15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红花10g,三七粉10g,丹参15g,伸筋草15g,白芍15g。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子及验案汇总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子及验案汇总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子及验案汇总下肢静脉曲张相当于中医学“筋瘤”、“臁疮”等范畴。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描述了其未破溃时的典型表现。

日久可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皮下可触及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皮温升高,谓之“青蛇毒”。

后期出现下肢溃疡,中医谓之“臁疮”“裤口疮”“裙边疮”“烂腿”等。

《外科正宗·臁疮论第七十四》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

新者只用三香膏,乳香法纸贴之自愈。

外臁多服四生丸,内臁多服肾气丸妙。

”阐述了臁疮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法,强调了内外兼治。

下肢静脉曲张是周围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怀孕妇女、体力劳动者或久坐少动者。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逐年增长,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血液倒流性和回流障碍性两大类,前者主要为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而导致血液倒流,后者则为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肢不同程度的浅静脉的曲张,其次为患肢肿胀、胀痛、酸胀或沉重感,小腿下段和踝部皮肤的营养障碍性病变,包括皮肤瘙痒、湿疹、皮炎、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等。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上常用CEAP分级来评估其严重程度。

0级:无可见或触及的静脉疾病体征。

1级:有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扩张、踝部潮红。

2级:有肉眼可见的浅静脉曲张。

3级:静脉曲张伴有水肿,久站后出现下肢坠胀或酸痛感。

4级:足靴区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湿疹、浅静脉炎等。

5级:4级出现的皮肤改变和溃疡,溃疡可暂时愈合。

6级:皮肤改变以及长期难以愈合的下肢溃疡。

01轻度静脉曲张(CEAP分级1-2级)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的下肢静脉曲张,尚未出现皮肤改变及破溃,主要以非手术的方式治疗。

西医治疗以改善静脉功能的药物口服为主。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此病多为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其本质为全身性体质偏差出现的下肢局部问题。

此患者常伴有动则乏力、不耐疲劳、纳食欠馨、食后腹胀、大便多溏、下肢易肿、舌有齿痕、苔多厚腻、脉细尺弱等全身症状。

中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的疾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或长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

本病未破溃前属中医“筋瘤”范畴,破溃后属“疮”范畴。

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主穴】曲张的静脉丛处、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用10ml注射器(带7号针头)抽取复方麝香注射液4ml和10%葡萄糖注射液4ml,先在曲张的静脉丛处常规消毒,避开曲张的静脉垂直刺入,深浅视患者的体形而定,回抽无血时推入2ml混合药液。

若为大隐静脉曲张,则在三阴交注射2ml混合药液,进针后力求使针感向上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处;若为小隐静脉曲张,则取足三里,使针感向下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处;若大、小隐静脉均有曲张,同时取三阴交和足三里注射,每穴注射2ml/次。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中药外敷疗法【主穴】大黄60g,附子60g,细辛30g。

加水500ml,武火煎至300ml。

将两条干净毛巾浸入药液中,取出后迅速热敷于双侧患肢上。

毛巾凉后再浸入药液中加热,缠绕在患肢上,反复3~5次。

此法每晚睡前应用,治疗后将双脚垫高入睡。

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治疗时应注意毛巾热度,防止皮肤烫伤。

3.推拿疗法【操作】按摩先从背部夹脊穴的肝俞、脾俞、肾俞穴开始调整,再调整足三阴经。

先以拇指指腹点按俞穴5~7次,再从人体的下肢远程向近端开始按摩。

在没有溃疡的情况下,用攘、揉、推、点按法,从轻到重再到轻,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反复数遍,最后到溃疡面。

若溃疡的周围肌肉僵硬坏死,用拇指指腹进行慢慢环形按摩,从外到内,使坏死的组织脱落,使神经、肌肉毛细血管恢复功能,新的肉芽组织生长。

4.浴足疗法【药物】黄芪(或五爪龙)60g,桃仁12g,红花、升麻、川芎、枳壳、柴胡各10g,川牛膝、赤芍各15g,桑寄生30g。

筋瘤

筋瘤

筋瘤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后天久站久行,或感受寒湿,血壅于下,日久责筋脉迂曲所致,以下肢青筋迂曲成团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下肢。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小腿慢性溃疡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心理社会状况2、有无长期从事站立性工作3、有无家族史4、辨证气滞血瘀证、湿热下注证、气血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3)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可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以缓解症状。

(4)皮肤有损伤,溃疡者应预先处理,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体温、脉搏及血压的变化。

下肢肿胀者,应适当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消除肿胀。

2)观察皮肤有无溃疡、渗液,注意皮肤有无色素沉着。

2、用药护理(1)并发湿疹性皮炎,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可以用止痒洗药或燥湿洗药熏洗患处,稍后擦干,外敷黄柏散、青蛤散,同时要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2)并发小腿溃疡、脓多、红肿疼痛者,可用解毒洗药浸洗患处,再常规换药,每日一次。

3、饮食护理(1)气滞血瘀者宜食用活血行气的食品,忌味涩收敛之品。

(2)湿热下注者宜进清淡饮食,禁忌肥甘厚味辛辣的食物。

(3)气血两虚者多食补气生血之品。

4、情志护理(1)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安全感。

树立手术信心。

(2)关心体贴患者,保持心情平静。

5、临证护理(1)择期手术者,术前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

(2)手术者,术后平卧6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患肢垫软枕抬高30°,以促进血液的回流,预防患肢肿胀。

1)注意静脉剥脱处加压是否妥善,观察有无渗血。

2)鼓励患者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当发现患肢肿胀,腓肠肌张力增高伴疼痛,霍曼征阳性时,可确诊为深静脉血栓。

3)指导患者术后尽早进行足的背屈、跖屈运动,帮助下肢远端静脉血液回流,促进功能恢复。

二十一、静脉曲张、静脉瘤

二十一、静脉曲张、静脉瘤

二十一、静脉曲张、静脉瘤经方常见疾病治症:静脉曲张、静脉瘤【治病策略】1、炮附子三钱白芍一两炙甘草一两。

关键在于白芍的量至少一两。

还可以加一些活血化淤的药,以免病人因为静脉淤血块逆流回心脏造成心脏病。

【辩证诊断】1、小腿内外侧皆痛且持续痛(在脾,胆经),夜痛甚--->夜痛甚乃病在血分,这可能是静脉曲张。

【辩证治则】1、皮肤:(1)枯燥,多见于老人、重病后、糖尿病、肾萎缩等,体液不足,人参、知母、地黄、当归、芍药等。

(2)紫斑点、青筋、静脉曲张,瘀血。

2、越婢加术汤主肉极,肉属脾,脾病则肉色变,肉之一部隆起。

越婢加术汤可扩大应用于治疗红皮症、下肢静脉瘤、癌、息肉、鼻茸、瘢痕瘤、赘肉、角膜翳、角膜小疱、翼狀片等病症。

眼病时的充血、疼痛、瘙痒、糜烂、分泌物、眼脂等,均常用此方,且屡见速效。

3、(1)下焦部位的淤血,就是指肚脐以下,如果是妇人科,可以选用大剂的白芍,如白芍一两、炙甘草一两,这样用药可以强到连双腿的静脉曲张都可以把它收敛起来,然后再加一些和解的药进去,像川穹等,这是治疗干血劳的方法。

(2)公孙与内关可以行气来治内伤的部分,然后使用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这是治疗胸腔有淤血的活血化淤法(3)使用白芍、川穹就可以活血化淤,但是一定会加当归,目的是把不足的血再补足,然后靠白芍来破血,绝对不能开很大剂的破血药,否则会造成淤血被攻出来,但是却停留在组织外面而没有排出来,于是内脏被药物伤到。

然后加些炙甘草下去,让淤血慢慢的被和解出来。

要用大剂的才有用,比如川芎是一两,当归就是一两。

可以加桃仁。

4、腿有静脉曲张-->芍药甘草附子汤,重用芍药一两,炙甘草5钱,足冷再加炮附子。

5、手上血管脉大:痨,桂枝芍药知母汤。

6、静脉瘤、静脉曲张时就重用芍药、炙甘草;如果还没感觉,可以将芍药加到1两半或2两,炙甘草不变;如果此时病人的脚是冷的,可以加重炮附子,温的就减量,但一定要要,预防淤血块从静脉流回心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静脉曲张
【定义】
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是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成曲张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

本病属中医学的“筋瘤”范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早期可见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逐渐静脉怒张,尤其是小腿部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病程长久者,患肢皮肤血运营养障碍,可发生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发生湿疮和形成溃疡。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辨证分型】
(一)劳倦伤气
久站或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之气虚之证,中期不足则见脘腹坠胀,肾气亏损则见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二)寒湿凝筋
或者骤受风寒或涉水淋浴、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寒邪伤及阳气,则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三)外伤瘀滞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劳倦伤气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8g,人参8g,炙甘草9g,白术15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红花10g,三七粉10g,丹参15g,伸筋草15g,白芍15g。

2.寒湿凝筋型
方药: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5g,枸杞子15g,沉香10g,,肉桂6g,乌药10g,小茴香10g,茯苓10g,大枣6枚,细辛3g,炙甘草10g,通草6g,桂枝10g,海风藤15g,炮附子6g。

3.外伤瘀滞证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当归尾12g,赤芍12g,桃仁10g,酒大黄10g,川芎15g,苏木10g,丹皮10g,枳壳10g,瓜蒌仁15g,槟榔10g。

(二)西医治疗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腔内激光烧灼术。

2.手术方式:根据小腿静脉曲张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患者意愿选择曲张静脉切除、环形缝扎、透光刨吸、电凝、激光闭锁等不同手术方式。

【诊疗策略】
(一)诊疗路径
1. 范围小、程度轻又无症状者、妊娠期妇女、手术耐受力很差者采用保守治疗。

2. 凡有临床症状、中度或重度静脉曲张、下肢浅静脉瓣膜和(或)深浅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及检查确证深静脉通畅者,能耐受手术者,均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二)中医预防调护
1.长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后,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
2.患筋瘤病人经常使用弹力护套或绷带外裹,防治外伤;并发湿疮者,积极治疗,避免搔抓感染。

【疗效评判】
1.治愈:患肢酸胀、疼痛消失,下肢迂曲扩张的静脉消失。

2.好转:患肢酸胀、疼痛好转,下肢迂曲扩张的静脉减少。

3.未愈:患肢酸胀、疼痛不消,下肢仍有迂曲扩张的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