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灾害情况通盕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摘要: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中部),地形至西向北、东、南扇状大面积倾斜,河谷切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受多次地壳运动影响,造成褶皱断裂发育,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构成了区内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背景。
本文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减灾防灾和制定区域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汇处,隶属毕节市,处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势西部高,北、东、南三面较低。
最高是花厂与纳雍市交界处的乌箐山,海拨2218m,最低为北东端马洛河汇入赤水河处,海拨471m,一般地区标高1500m左右,市城海拨1475m;相对高差一般为100-400m,最大相对高差达1747m。
峰谷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多为北东-南西向。
地貌类型主要为侵蚀-溶蚀中山沟谷、丘陵及岩溶地貌。
1.2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第四系等,地质灾害分布与下伏地层岩性的对应关系明显,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软质岩组、软硬相间岩组及松散岩组地层中——塑性岩石及松散岩类分布区;崩塌主要分布在硬质岩组——碳酸盐岩、砂岩等脆性岩石分布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层(采空塌陷)及碳酸岩(岩溶塌陷)地层中。
1.3地质构造七星关区地处经向构造带和华夏构造带之间。
南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及北部边缘的“黔中隆起”相接;北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最西边一级沉降带“四川盆地”连接。
自燕山运动后,地壳几度间歇变动,形成复杂的构造背境,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区内主要的褶皱构造有:太极场向斜、鲍家向斜、毕节向斜、罗家院子向斜、草堤冲背斜等;主要的断裂有:花厂坪断层、落水洞断层、岩头寨断层、响水滩断层、塘边断层、馆西场断层、大吉场断层、阿市断层、普宜断层、核桃树断层、白岩脚断层、清丰断层、白龙地断层、新寨断层、野角断层等。
贵州六盘水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贵州六盘水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发布时间:2021-03-17T10:43:14.32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2期作者:程钰司江福卢志邱马江施勇黄照来[导读]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产业的重工业城市。
程钰1 司江福1 卢志1 邱马江2 施勇1 黄照来1 1.贵州省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钟山区 553001;2.贵州省水城县自然资源局水城县 553005摘要: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产业的重工业城市。
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雨量充沛,人类工程活动频繁。
是贵州省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呈现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等特征,从而严重制约着六盘水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本文从气候条件、人为工程活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特征等方面简述六盘水市地质灾害发生背景,并有正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对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对策0 引言六盘水市地处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属于云贵高原中部。
地势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切割较为强烈,起伏剧烈,河流多呈“V”字型,区域内断层褶皱较为发育,石漠化较为严重。
境内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有煤、铁、铅、锌等三十多种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资源储量矿产地109处,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超过211亿吨。
煤种全、煤质好、易开采,素有“江南煤都”之称。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复杂多变,降雨量丰富,河流众多,是贵州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导致发育独特的地质环境,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频繁的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断改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制约着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从地质环境、自然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对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对策,为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贵州省常见自然灾害
一、贵州自然灾害概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贵州地处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平原之间的山原地带,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地貌属于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谷深、坡陡,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的格局。
历史上,贵州自然灾害通常呈现“旱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小地震大灾害”的窘境。
咱们贵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损失重,从而使贵州成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
据统计,2001—2014里,全省每年都遭受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受灾人数,超过224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0.4万人,死亡(含失踪)189人;印在倒塌房屋3.27万间、损坏房屋2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7亿元。
二、自然灾害主要特点长期以来,我省受气候、地形的影响,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发生,洪涝、干旱、冰雹、低温冷冻等灾害日益加重,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呈上升趋势。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分析,我省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呈现种类多、区域性、群发性、频率高等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灾情频繁、区域分布广贵州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表岩层较为破碎。
年总降水量虽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人为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不断加剧。
从大类上分,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从小类上分,可分为冰雹、洪涝、干旱、雪灾、大风、大雾、雷电、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病虫害、草害等。
其中旱灾面积最广,危害也最严重,洪涝灾害为次,再次为冰雹、低温、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等。
从贵州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平均两周就要发生一次灾害。
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贵州每年都有灾害,无处不有灾。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28•【字号】黔府办发[2008]40号•【施行日期】2008.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08〕40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国土资源厅编制的《2008年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2008年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4月15日)为做好2008年度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07年我省地质灾害情况2007年,全省共计发生各类地质灾害704起,同比增加131.6%,其中,小型地质灾害619起(占87.9%),中型地质灾害79起(占11.2%),大型地质灾害6起(占0.9%)。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250起(占35.5%),对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454处(占64.5%)。
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250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76起(占70.4%),崩塌44起(占17.6%),泥石流11起(占4.4%),地面塌陷12起(占4.8%),地裂缝7起(占2.8%)。
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66.62万元,比上年的4904.52万元增加13.5%。
2007年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共计25起,比2006年增加13起,造成37人死亡,33人受伤,人员伤亡比2006年增加27人(62.8%),其中死亡人数较上年增加了8人(27.6%)。
贵州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
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2009年11月25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发文)第一条为明确引发地质灾害责任,依法对地质灾害实施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三十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
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
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引发地质灾害责任认定,是指对在边坡开挖、地下洞室掘进、弃渣、爆破、抽汲地下水和矿山开采,水库、电站施工等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引发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工作。
第三条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由申请人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二)与认定有关的其他资料。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
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认定的内容,组织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以下称鉴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
鉴定单位按下列资质等级规定承接分析论证工作,并对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负责:(一)特大型: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预估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接;(二)大、中型: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三)小型: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贵州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周德全)
地质灾害分类统计
滑坡 229 1030 669 276 586 576 675 503 778 5322
泥石流 12 33 9 0 50 15 25 17 23 184
崩塌 157 421 210 384 358 167 160 423 336 2616
塌陷 81 101 158 71 265 37 20 57 53 843
不稳定地貌环境的地质灾害
不稳定地貌主要指由重力地貌、流水地貌,溶蚀 地貌等引起的不稳定斜坡坡体变形的地带或区域。主 要是含矿碎屑岩或碎屑岩软弱基岩,或含矿碎屑岩或 碎屑岩软弱基座上覆硬质岩类,易引发斜坡地质灾害。
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大于25度的山坡地带,有59个处于这种 地形区域。
崩塌在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多,为271个,其次是二叠系地层, 为162个;第三是石炭系地层,分布崩塌有73个;其余分布较 多的有寒武系地层(49个)、青白口系地层(45个)。在倾 角上,10度至25度之间的崩塌最多,为278个,其次为小于10 度的,为118个。
贵州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1.1概念
地质灾害:指在地球地发展演化过程中, 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 性地质事件。
地质环境: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 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
2.贵州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2.1贵州地质灾害现状
活动构造作用下的地质灾害
活动构造对人类有影响的是全新世以来的断裂活 动。贵州活动性断裂主要呈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 北向,其地貌表现主要为山间盆地直线型边界、断 层三角面、直线型沟谷等,在受断层控制的谷地中, 断层三角面和断层崖明显可见。
如:2010年1月17日,贵州省贞丰县、关岭县 和镇宁县交界处发生3.4级地震,震源10km,诱发 了崩塌,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震中地区是三组 断层交汇部位,一组为近北东向右旋平移断层,一 组为近北西向的逆断层,另一组为南北向断层组成。 其原因是地貌陡峭和地层结构在地震共同作用下产 生的。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贵州省常见自然灾害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贵州省常见自然灾害贵州省常见自然灾害一、贵州自然灾害概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贵州地处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平原之间的山原地带,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地貌属于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谷深、坡陡,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的格局。
历史上,贵州自然灾害通常呈现“旱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小地震大灾害”的窘境。
咱们贵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损失重,从而使贵州成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
据统计,20XX—20XX里,全省每年都遭受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受灾人数,超过224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0.4万人,死亡(含失踪)189人;印在倒塌房屋3.27万间、损坏房屋2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7亿元。
二、自然灾害主要特点长期以来,我省受气候、地形的影响,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发生,洪涝、干旱、冰雹、低温冷冻等灾害日益加重,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呈上升趋势。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分析,我省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呈现种类多、区域性、群发性、频率高等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灾情频繁、区域分布广贵州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表岩层较为破碎。
年总降水量虽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人为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不断加剧。
从大类上分,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从小类上分,可分为冰雹、洪涝、干旱、雪灾、大风、大雾、雷电、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病虫害、草害等。
其中旱灾面积最广,危害也最严重,洪涝灾害为次,再次为冰雹、低温、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等。
从贵州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平均两周就要发生一次灾害。
贵州云贵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云贵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切实做好2020年度全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XX府发〔2012〕1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XX 府办函〔2015〕12号)有关规定,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安排部署,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年度防治方案。
一、2019年全州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我州地处云贵高原与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河谷深切,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加剧,脆弱的地质环境和强降雨极易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截止2019年末,全州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580处,全年排查新增隐患87处,退库销号54处。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等。
(二)2019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2019年全年共报接地质灾害1起,由于避让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地质灾害较同期减少50%。
2019年地质灾害灾害主要特点:一是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共1起,占灾害总数100%;二是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期间,共发生1起,占灾害总数100%;三是发生地质灾害为数据库隐患点。
二、2020年全州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根据我州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发育特征、形成机理,气象部门预测,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灾害成因和特点综合分析,具体趋势预测如下:(一)总体趋势。
一是我州地形地貌组合特征复杂,即使在自然状态下也容易形成地质灾害隐患。
二是季节性气候特征,降雨相对集中,加剧了隐患点的不稳定性。
三是人类工程活动容易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公路、铁路、建房建设以及矿山开采等活动,如不能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极易突发地质灾害。
贵州省常见自然灾害
一、贵州自然灾害概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贵州地处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平原之间的山原地带,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地貌属于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谷深、坡陡,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的格局。
历史上,贵州自然灾害通常呈现“旱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小地震大灾害”的窘境。
咱们贵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损失重,从而使贵州成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
据统计,2001—2014里,全省每年都遭受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受灾人数,超过224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0.4万人,死亡(含失踪)189人;印在倒塌房屋3.27万间、损坏房屋2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7亿元。
二、自然灾害主要特点长期以来,我省受气候、地形的影响,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发生,洪涝、干旱、冰雹、低温冷冻等灾害日益加重,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呈上升趋势。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分析,我省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呈现种类多、区域性、群发性、频率高等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灾情频繁、区域分布广贵州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表岩层较为破碎。
年总降水量虽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人为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不断加剧。
从大类上分,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从小类上分,可分为冰雹、洪涝、干旱、雪灾、大风、大雾、雷电、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病虫害、草害等。
其中旱灾面积最广,危害也最严重,洪涝灾害为次,再次为冰雹、低温、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等。
从贵州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平均两周就要发生一次灾害。
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贵州每年都有灾害,无处不有灾。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10.06.30•【字号】黔国土资发[2010]77号•【施行日期】2010.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0〕77号)各市(州、地)国土资源局,各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国土资源分局,各县(市、区、特区)国土资源局:我省在遭受历史罕见的四季特大干旱后,近期,又出现了极端强降雨天气,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2010年6月28日,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因强降雨,发生一起极其罕见的特大型高速远程滑坡地质灾害。
据初步核实,灾害造成97人失踪、2人死亡。
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分别作了重要指示,回良玉副总理、徐绍史部长,石宗源书记、林树森省长等领导于当日亲临现场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抢险救灾。
6月29日,省委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部署相关抢险救灾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开展"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的通知》要求,省国土资源厅决定立即在全省开展一次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
现将行动方案印发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并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在地方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在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共同努力下,牵头开展好排查工作。
此次排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排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排查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班子成员要实行分工负责,科学统筹、精心计划,全力以赴,确保7月30日前完成所有排查工作。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3.05.24•【字号】黔府办函〔2013〕67号•【施行日期】2013.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2013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5月24日2013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精神,切实做好2013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贵州省“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的有关规定和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2年全省地质灾害情况2012年,全省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85起,造成12人死亡,1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564万元。
成功预测并避让了18起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避免了785人伤亡和1847万元经济损失。
2012年全省地质灾害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诱发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达160起,占灾害总数的86.49%;人为造成25起,占灾害总数的13.51%。
二是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分别占灾害总数的63.78%、25.41%、5.95%、3.24%、1.62%。
三是发生时间集中在5月至7月,期间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2起,其中以7月最为集中,该月共发生66起各类地质灾害,占全年的35.68%。
四是从空间分布上,铜仁市发生地质灾害相对较多,占灾害总数的20.54%,其次是黔南州,占灾害总数的17.84%,其他市州相对较少。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的通知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22.11.24•【字号】黔自然资发〔2021〕16号•【施行日期】2022.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的通知黔自然资发〔2021〕16号各市(州),各县(市、区、特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已经省自然资源厅修订审定,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办法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原《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同时废止。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2年11月24日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第一条为规范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工作,科学判断地质灾害成因,明确地质灾害引发责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责任认定(以下简称:“责任认定”),是指全省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组织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开展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认定责任主体的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中所指申请人,是指在地质灾害中遭受损失或受到威胁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并主动向自然资源部门提出责任认定申请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因审判工作需要,人民法院可作为申请人。
经申请人委托,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代理申请人提起责任认定申请。
第四条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接到责任认定申请后,应组织具备相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以下简称:“资质单位”),开展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及责任认定:(一)特大型:死亡30人(含)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受威胁人数大于300人(含)或者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的地质灾害,应组织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接;(二)大型:死亡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含)以上300人以下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应组织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接;(三)中型:死亡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30人(含)以上100人以下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可组织具有甲、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4.03•【字号】黔府办函〔2019〕39号•【施行日期】2019.04.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函〔2019〕3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9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年4月3日2019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2019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按照自然资源部有关安排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8年全省地质灾害概况2018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22起,死亡(失踪)0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612万元。
同比灾害发生数减少120起,死亡(失踪)人数减少54人。
具有四个方面特点:诱因以自然因素为主,达19起,人为因素引发3起;规模以小型为主,达17起,有中型5起;类型以滑坡为主,共17起,有崩塌3起、地面塌陷2起;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频发时段,在6月、7月,共发生12起。
二、2019年全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2231处,遍及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145万人,潜在经济损失约410亿元。
全省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
根据贵州地质环境现状,结合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发育规律以及极端气候等因素,2019年全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如下:(一)总体趋势地质灾害发生率仍然较高,其发生总数可能在多年平均值上下变动,西部地区可能偏重。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省公路水运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情况的通报-黔交建设〔2019〕117号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省公路水运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情况的通报正文:----------------------------------------------------------------------------------------------------------------------------------------------------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省公路水运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情况的通报黔交建设〔2019〕117号省公路局、省高管局、省航务局、省交通质监局,各项目建设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工作举措,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黔府办发电〔2019〕90号)文件精神和全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紧急视频会议的要求,厅7月25日下发《关于开展全省公路水运项目地质灾害隐患专项排查的通知》,并于8月13日至17日组成4个检查组,对在建高速公路、运营期高速公路、水运项目、普通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
现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希望各单位进一步对地质灾害工作引起高度重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总体情况按照厅工作部署,省交通质监局、省公路局、省航务局、省高管局等均结合自身职责,下发了专项工作方案,督促指导各地各单位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及县乡路的高边坡、沿江临河路基、桥涵以及涉水在建交通工程进行了排查,并建立了隐患台账,明确了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各单位也基本按照要求建立了地灾防治管理制度和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反馈制度和报告制度,为今年汛期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抽查发现问题及整改要求(一)在建高速公路项目1.威宁至围仗高速公路项目监理与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地灾防治工作制度,12#弃土场无专项施工方案,在收到监理指令后,未完成现场整改。
贵阳市南明区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调查与稳定性分析评价
贵阳市南明区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调查与稳定性分析评价作者:董吉刘华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3期[关键词]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工程治理 1.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基本概况贵阳市南明区处于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具有地层岩溶发育、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等基本特征,为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贵阳市南明区为贵州省府所在地,为核心城市区域,人口密集,建筑物大多依山甚至傍山而建,崩塌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危害程度大,社会影响大,危险威胁等级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免遭损害,系统总结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评价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贵阳市南明区沙冲南路朝阳巷后山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南明区沙冲南路朝阳巷后山,周边民宅较多,建筑物密集,地理坐标为:106°41'55″E,26° 33'4″N。
调查区坡脚崩塌体前方为密集居民棚户区,居民建筑错综复杂,紧靠調查区山体[1]。
2.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调查的基本方法结合地质环境等基本特征,拟定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调查的方法为:(1)资料收集:1987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局提交的《贵阳幅地质图1∶5万》、贵阳测绘局提供的贵阳幅1∶1万地形图、贵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
(2)地面调查:地面调查包括岩层产状、岩层走向、崩塌方向、地下水补给渠道、历史崩塌情况、现场崩塌危岩体的规模、稳定性等。
(3)地质灾害点调查:地质灾害点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崩塌体的现状稳定性、规模尺寸及所在部位的高差以及威胁对象范围的确定。
3.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基本内容及任务调查立足于该危岩体的综合治理,为治理设计提供基础的地质依据,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案,确保崩塌点下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任务为:(1)查明崩塌(危岩体)的基本稳定性,主要包括历史成因、成灾因素、预判发生崩塌可能性并给出合理避让或临时安全处置建议,尽可能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2)详细查明崩塌(危岩体)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空间几何特征、体积、已有的变形破坏现象与工程地质现象;(3)查明该崩塌(危岩体)成因、稳定性及发展趋势;(4)评价该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和危险性及危害程度;(5)对崩塌(危岩体)提出技术可行,条件允许,便于操作的应急治理工程措施及防治方案[2]。
贵州省大方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贵州省大方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李生红;欧光照【摘要】大方县是贵州省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且近年来地质灾害对大方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在充分研究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大方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及其相关的成果资料,确定大方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45处,包括滑坡172处、崩塌26处、地面塌陷14处、地面沉降6处、地裂缝22处、泥石流5处,共威胁4 470户,22 798人,学校4所.通过分析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诱发因素.其中,诱发因素中的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为主导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期为今后大方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地质依据,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3页(P175-177)【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大方县【作者】李生红;欧光照【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部,乌江支流六冲河北岸,大娄山西端。
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县,南以六圭河与织金县为界,西南与纳雍县隔河相望,西部与西北部与七星关区接壤。
全县面积约为3 505.21 km2,辖3个办事处、10个镇、24个乡,总人口103.9万人。
大方县是贵州省地质灾害多发、严重县之一。
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大方县国民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大方县相关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对大方县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及防治进行研究,旨在为大方县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地质依据。
1.1 地形地貌大方县地处乌蒙山麓的黔西高原向黔中山丘过渡的斜坡上,属于中山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三类地貌形态,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
境内最高为龙昌坪大山,海拔约2 325 m,最低点位于毕节、金沙交界的第尔河处,海拔约720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地质灾害情况通报
(一九九三年度)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一九九四年四月)
一九九三年贵州省主要地
质灾害情况通报
一、一九九三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九九三年我省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06处,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水土流失、地裂、矿坑突水等,其中在汛期发生的灾害占87.74%,尤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出现较多,危害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灾害涉及我省45个市、县,灾害造成81人死亡,伤数百人,毁坏房屋数千间,3层办公楼2栋,农田近3000亩,部分厂房、车间、公路冲毁、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万元。
各类地质灾害总方量约484万立方米,其中大型(100万一1000万
立方米)1处,中型(10万一100万立方米)1处,小型(<10万立方米)104处,灾害主要发生在遵义地区、贵阳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六盘水地区(详见附表)。
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严重的事件有:
1、黔东南州从江县泥石流、滑坡
一九九三年五至七月由于暴雨,从江县发生泥石流、滑坡,公路
塌方24万立方米,冲毁民房71栋,356间,有1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
失212.6万元。
2、遵义地区桐梓县木瓜镇滑坡(大型)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凌晨五时,桐梓县木瓜镇白露村田坝村
民组发生滑坡、滑坡总长(包括影响区)1.2公里,宽(后缘、中、前缘)分别为50米、120米、60米,纵向高差313米,总体积101.8万
立方米。
冲毁民房5间及一些畜厩、烤烟烘房等。
破坏水稻田78亩,破坏水利干渠近100米长,19问民房发现裂缝,38间畜厩和—些烘房出
现裂缝,末造成人畜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40—50万元。
3、贵阳市三桥改茶寨汪家坡滑坡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凌晨6时40分左右,贵阳三桥改茶寨汪
家坡产生滑坡,滑坡长46米,宽6米,高7米,体积1932立方米,滑
距约50米,滑体以石块为主,最大石块2米×2米×4米。
冲毁山脚下
云新包装厂3层办公楼1栋,冲垮部分主厂房,死亡两人。
经济损失
75万元。
4、遵义县,仁水镇煤矿突水
一九九三年十月遵义县泮水镇煤矿矿坑突水死亡8人。
5、遵义地区仁怀县三元煤矿突水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仁怀县三元煤矿矿坑突水死亡4人。
6、黔西南州册亨县丫它镇崩塌、滑坡
一九九三年七月册争亨县丫它镇、坡妹镇、白九乡,由于几天连续
暴风雨发生塌滑,崩塌,波及范围3000平方米,致使房屋倒塌,冲毁
农田1200亩,死亡14人,伤30人,经济损失2000万元。
7、六盐水市六枝特区新华乡滑坡
一九九三年六月一日晚10时一十一日5时,六技特区新华乡冷坝
村连续不断暴风雨,发生滑坡,滑坡体长500米,宽30米,死亡4人。
8、毕节地区赫章县兴发乡塌陷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一日五时赫章县兴发乡垭都村厂上组,由于小矿群乱开滥采,引起地面塌陷,死亡1人。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
贵州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
地质灾害已越来越明显地严重威胁着
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各级人民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力
量,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加强监测预报工作。
九四年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防范工作
暴雨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触发因素.绝大多数突发性地
质灾害都发生在汛期。
所以,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灾害通报
是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
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本地
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及具有潜在威胁的地质灾害体进行预防凋查,加强
监测,发现隐患和险情,应发布临灾预报,并作出防灾减灾决策。
2、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加强地质灾害勘查评价
我省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山体边坡稳定性差。
气侯湿润多
雨,降雨集中,均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的客观因素。
在对外开放,加速
经济建设过程中,在能源,文通、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时,由于不注意建设前的地质环境评价,盲目开发矿产资源、滥伐森林、陡坡毁林毁草开荒、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人类工程活动,是促使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人为因素。
为了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各市、县政府要加强领导,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的普查。
对普查中发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地质灾害体进行勘查评价,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在制定区域性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和基本建设项目论证时,必须预先
进行地质环境勘查评价。
3、灾害发生,应积极、迅速采取措施
灾害一旦发生,灾害所在地的政府、单位和企业,应立即组织抢险救灾和灾害调查工作。
若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时,在调查和救灾的同时,速将灾害情况向上级政府报告,同时抄报省地质矿产局。
4、普及、宣传地质灾害防治自的科学技术知识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防灾意识抵卸灾害的能力。
一2一
一九九三年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