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调查 (1)
关于海绵城市的调研报告
关于海绵城市的调研报告篇一海绵城市,又称水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发展趋势和前景,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海绵城市相关的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居民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海绵城市相关的企业和居民,访谈则主要针对海绵城市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文献资料则主要涵盖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和政策文件等。
四、调研结果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以来,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海绵城市项目。
例如,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上海的世博园区等都成为了海绵城市的典型代表。
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尽管海绵城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其次,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支持,但目前相关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最后,管理难度大。
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到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管理难度较大。
发展趋势和前景未来,海绵城市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
另一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五、结论和建议结论本次调研发现,海绵城市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一、背景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的非自然面积的扩大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都导致了城市自来水压力的增大,使原本能够自然渗透的土壤和地下水层逐渐变得无法容纳过多的雨水,最终导致城市内部的洪涝问题的日益加剧。
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缓解洪涝灾害的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方式。
二、调研目的为了了解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目前的情况,并为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进程提供参考,本人考察了广东省的一些重点城市,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等。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1.广州市广州市在过去几年中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缓解城市水资源问题,比如推广雨水利用,建设吸水绿地,增加城市水资源保护区域等。
通过调研发现,广州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不仅缓解了城市水资源问题,更将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2.深圳市深圳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比如,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深圳市采用了透水耐磨路面,将雨水自然渗透到地下,有效缓解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但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绿化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3.珠海市珠海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走在了前面。
珠海市政府提出了“山海相连、人水共荣”的发展理念,采用生态工程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雨水进入地下水层,缓解了城市水资源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空气质量。
四、建议1.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2.精细规划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考虑在城市规划中;3.加强技术研发,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4.加强政策支持,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立法。
五、结论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对于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缓解洪涝灾害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我们应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为我们的城市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六、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及挑战1. 意义(1)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和目的中等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亟待关注与解决。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融合水资源管理、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中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
本研究旨在调研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以全面了解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1)定性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和整理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探讨海绵城市建设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2)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实地调查等方法,采集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数据,从城市规划与设计、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城市内涝等方面进行基础数据采集。
3. 方案实施(1)制定调研计划:确定调研的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表,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
(2)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3)分析:梳理相关法规和规划文件,分析对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和导向作用。
(4)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中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5)问卷调查:设计针对中等城市居民、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问卷,通过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态度。
(6)现场实地调查:选择多个中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城市规划与设计、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数据。
4. 数据采集与整理(1)定性研究数据:对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提取关键问题和挑战。
(2)定量研究数据:对问卷调查和现场实地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绘制图表、制作统计报告。
5. 数据分析与讨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差异,并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讨论,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调研报告镇江市成功通过海绵城市申报国家级评审,成为全国16个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为了全力助推该项工作顺利实施,6月4日,XXX副主任XXX带队,专题调研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调研组先后视察了周湾路、金山湖路等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情况,听取了XXX专题汇报,详细了解我市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在组织管理、项目建设和资金来源等方面进展情况,以及推进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对于解决城市内涝、治理面源污染和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镇江必须抢抓机遇,确保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目前,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研究落实。
尽快成立、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研究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
二是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
研究出台项目建设技术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注重项目实施细节的研究,加强现场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
三是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
细化项目实施计划,加快在手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试点目标及相关指标。
XXX副主席XXX参加了3月25日XXX组织的XXX委员关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
委员们先后赴永昌县、金川区海绵城市示范点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了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在听取永昌县、金川区、市建设局和市水务局关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汇报后,委员们踊跃发言,为海绵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XXX表示,金昌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注重实际情况,强化组织领导和规划控制,不断探索创新。
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金昌坚持资源节约,为城市建设注入新的内涵。
这样的城市建设不仅展示了金昌的形象,而且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他强调,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以此营造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争取社会和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形成通力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统一协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厦门海绵城市调研报告
厦门海绵城市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厦门市作为中国沿海城市之一,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大雨过后,厦门市常常出现内涝现象,给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厦门市决定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通过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提高城市对降雨的适应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为今后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相关部门、企业和市民进行交流和沟通,获取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信息和意见。
四、调研结果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收集,我们发现厦门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广泛采用了透水铺装,增加地下蓄水设施,提高了城市的排水能力。
此外,厦门市还设置了多个海绵公园,在城市中增加了绿地覆盖率,减少了城市热岛效应。
2.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在厦门市规模尚不够大,覆盖面积有限。
其次,相关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沟通协调还有待改善,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
另外,部分市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抵触情绪。
五、调研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海绵城市建设的力度,增加投入。
2.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协调机制。
3. 加强对市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市民的意识和参与度。
4.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六、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在今后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实施,促进厦门市的可持续发展。
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和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旨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稳定性、抵御气候变化影响并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情况,包括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绿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效,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2. 方案实施(1)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确定研究范围为某地区城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作为调研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2)问卷调查制定针对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绿化建设等方面的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城市规划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建设单位等相关人员进行调查。
收集有关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
(3)实地观察选择调研对象城市的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观察。
重点关注城市内涝、水文循环、绿色建筑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情况。
详细调查城市的硬质化率、绿地覆盖率、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人工湿地等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情况。
(4)访谈与城市规划部门、建设单位和水利部门的相关官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实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 数据采集和分析(1)数据采集根据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的结果,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数据采集。
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如城市面积、人口密度、降雨量等。
(2)数据整理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和比较,找出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4.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1)总结研究成果根据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总结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情况,包括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绿化建设等方面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创新和发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针对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创新措施。
例如,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出改进城市排水系统和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建议。
海绵城市现状调研与可行性分析
海绵城市现状调研与可行性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严峻,城市化持续加速,海绵城市也逐渐开始成为了许多城市最喜欢探索和实现的目标。
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海绵城市旨在通过自然生态、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方式,缓解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调研海绵城市现状和可行性,为国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和目的海绵城市是指能够吸收、过滤和利用降雨水的城市。
其目的在于通过利用雨水,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减缓城市内涝、水灾等自然灾害,缓解当下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二、国内海绵城市实践现状目前,国内多个城市都已经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武汉、深圳、南京、上海等。
各城市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
武汉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对雨水的综合管理。
深圳市对市区内的5个社区进行综合改造,建设了地下蓄水池、径流湿地等设施。
南京市则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道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生态水循环利用,并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了城市规划中。
上海市则在多个社区建设了雨水花园、地下蓄水池等配套设施。
三、海绵城市的可行性分析(1)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投入。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提供倾斜和支持;企业应该参与建设并推广海绵城市知识;公众应该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应该多提供科学建议和指引。
(2) 海绵城市在前期投入上需要较高成本,但相应建设成果以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将长期显现。
各地应注重技术创新和规划设计,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性价比。
(3)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协同,需要政府部门间、区域间、企业间相互合作,实现共同盈利,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社区建设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也有密切联系,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性地推进城市建设发展。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景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生态环境,缓解城市自然灾害的压力。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前言把城市比作海绵,很多人刚听到肯定一头雾水。
然而住房城乡建设部(后面简称为住建部)去年十一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让“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被大众广泛知晓。
关于“海绵城市”,我们联想到的最多的是屋顶绿化、城市排水等,而缺乏对它的系统认识,接下来几期小编将针对“海绵城市”进行一次全面的解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提出背景过去3年后,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0.5米,北京、深圳、长沙等地还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我国有1100座城市严重缺水,如果能把雨水最大限制地收集起来利用而不是让它们白白溜走,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不言而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那么“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让政府如此重视?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在海绵城市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城市生态系统和雨水管理结合,充分利用城市空间中的绿地、湖泊、河流等元素,打造多元化的水源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减缓水污染、洪涝灾害等,提高生活质量。
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着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和高温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会导致城市内部的水资源枯竭、污染严重,并且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无法有效应对,从而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灾害风险和生态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样本,借鉴了植被、土壤、水文循环等自然机制,通过构建具有类似功能的人工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从而使城市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吸收、储存和排放水资源,减少城市内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同时也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追求。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有效补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不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处理城市内的雨水过剩问题,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
2. 节约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需求。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等,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雨水管理设施、绿地系统等,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利用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海绵城市调查报告
海绵城市调查报告海绵城市调查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城市内部的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难题亟待解决。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本报告将通过对海绵城市的调查研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海绵城市的定义和特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城市内部的雨水有效收集、储存和利用,以减少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绿色基础设施、雨水滞留、地下储水和生态修复等。
三、海绵城市的优势1.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海绵城市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了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缓解:海绵城市采用雨水滞留和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3.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注重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色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四、海绵城市的挑战1. 技术和经济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对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城市规划和设计问题:海绵城市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地理、气候和人口等因素,对城市规划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市民参与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市民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五、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
2. 增加市民参与度:政府应加强对市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3. 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和高校应加强对海绵城市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能力水平。
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水资源缺乏、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
本调研报告将就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策略、国内外案例等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导语海绵城市是中国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它的核心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具有高效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考察调研主要分为海绵城市概念的介绍、建设策略的研究以及国内外案例的调查等三个部分。
三、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新加坡,它强调的是城市应具备接纳、储存并可再利用降雨的能力。
在海绵城市中,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的绿地和建筑物,以及采用透水铺装等措施,将雨水合理收集和利用,达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和水源保护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策略1. 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水系统。
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表径流和洪水的排放问题,通过合理安排建筑物和绿化带的位置,实现洪水的自然排放和雨水的自然渗透。
2. 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中,水资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径流量,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利用植物和土壤来净化雨水,改善城市环境。
3. 建筑设计:建筑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天井设置等措施,增加绿地和透水面积,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利用。
同时,还可以在建筑物上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供冲厕、浇花等用途。
4. 生态系统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系统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要保护好城市周边的湿地、河流和水源地,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调研报告
海绵城市调研报告一、引言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改变城市系统,利用自然和人工手段来管理城市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的城市发展模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目的1.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2.调查不同地区已实施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分析其成效;3.探索海绵城市在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4.了解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建议。
三、调研方法1.文献资料调研:查阅相关学术论文、报告和政府规划文件;2.实地考察:参观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3.专家访谈:与海绵城市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4.问卷调查:针对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态度。
四、调研结果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原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
2.目前各地已实施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效果显著,降水能力和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
3.海绵城市在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条件和提高城市形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4.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融资困难、技术壁垒和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五、调研结论1.海绵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手段,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2.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3.鼓励各地建立海绵城市示范基地,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4.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其快速发展。
六、参考文献[1] XXX. 海绵城市发展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 城市建设学刊, 2018(5): 36-40.[2] XXX. 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政策研究[J]. 城市与资源环境研究, 2019(8): 48-53.[3] XXX.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J]. 城市规划与设计, 2020(2): 56-61.。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洪涝灾害、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被提出,并逐渐成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建设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重要方向,正在逐步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1. 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从自然界汲取灵感,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更具有吸水、保水、渗水、排水等一系列功能,从而实现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原则包括雨水资源化、均衡排水、生态修复和参与治理。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雨水管理系统,实现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的影响,维持城市水环境的平衡。
海绵城市建设提倡生态修复,通过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景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雨水的过滤和净化;生态景观是指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绿色屋顶是指将建筑屋顶进行绿化,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功能;透水铺装是指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的应用,实现城市地面的透水透气;雨水收集利用是指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利用,用于城市的景观绿化、农田灌溉等方面。
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修复。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愈发凸显,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主流方向。
上海海绵城市调研报告
上海海绵城市调研报告上海海绵城市调研报告一、引言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应用一系列的可持续城市设计和规划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洪涝灾害风险的城市发展模式。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
本报告将从多个角度对上海海绵城市的调研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二、上海海绵城市的背景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较低,且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上海开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上海海绵城市的主要特点1. 雨水管理:上海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城市排水压力。
2. 绿地建设:上海积极推进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河道治理:上海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治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水污染。
4. 建筑设计:上海鼓励建筑设计中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等措施,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四、上海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1. 洪涝灾害减少: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成功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提高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2.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上海海绵城市建设促进了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依赖,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环境,上海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上海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1. 城市更新难题:上海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到城市更新和土地利用的问题,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2. 技术与资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上海需要积极寻求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以推动项目的实施。
3. 公众参与度: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上海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
六、结论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在减少洪涝灾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海绵城市概念介绍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将城市变成一个类似海绵的存在,吸收、储存和净化雨水,并最大程度地减轻城市的内涝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海绵城市通过设计和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屋顶绿化等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注重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修复,打破传统城市建设中的“铺砖”和“泛滥”模式,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化”处理。
海绵城市是一个集水、驻地、记忆、储能、净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旨在通过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增强城市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冲击,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 自然灾害防治: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减缓城市地表径流速度,减少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3. 资源节约: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城市的水资源和能源消耗。
4. 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还可以有效应对当前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自然灾害风险等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
1.3 研究现状概述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城市中实现有效的雨水管理、城市洪涝和水资源治理的目标。
研究现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
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和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国开始探索建设海绵城市。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深入了解,以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1 海绵城市的定义和特点;1.2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目标;1.3 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4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1.5 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和问题。
2.调研方法:2.1 网上查找相关文献;2.2 实地走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2.3 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调研结果:1.1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如调整城市布局、合理规划道路、建设绿色屋顶和景观湿地等,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利用和处理雨水的“海绵”,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降低洪涝风险和改善水质。
1.2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和目标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减少雨水径流、增强水的蓄滞能力、改善水质、提高城市生态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等。
1.3 海绵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效。
1.4 一些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包括新加坡、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城市。
他们通过改造城市水系、建设储水设施和绿化城市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1.5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等。
2. 调研分析: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海绵城市建设在解决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推广和应用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增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四、建议和展望1. 建议:1.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和应用。
固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调查及建议
67城乡规划与园林景观一、调查基本情况调查范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
时间:2018年4月15日——5月15日:前期准备,资料收集、整合,制定研究方案;5月16日——6月10日:实地调查阶段;文化路(六盘山西路路口-东关北街路口段);中山南街(南城路路口-北关东路段);六盘山西路路口(六盘山西路路口-东关北街路口段);6月11日——6月25日:调查整合与研究;6月底——7月10日:提出建议、撰写报告。
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法。
二、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及建议(一)调查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1)在调查问卷中,对海绵城市建设不了解的人占50.32%,比较了解的占43.23%;我国进行海绵建设的城市不包括西安却有29.03%的人选择。
从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固原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只知道固原在建设海绵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
(2)在调查问卷中,对海绵城市改造的施工过程可能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问题选择理解并支持与无所谓态度的人占72.26%;希望固原市进行海绵城市的人占54.84%。
从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一半及一半以上居民理解并支持固原市海绵城市建设,但也有少部分人不理解固原海绵城市。
(3)从问卷中可以得出,67.74%的人认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蓄水,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匮乏,58.71%的人认同建设改善了城市绿化,但也有38.06%的人选择了该建设破坏了城市面貌。
从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一半及以上居民比较关注海绵城市建设对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并认同海绵城市带来的有利影响,但也有将近40%的人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破坏道路、城市面貌。
2.访谈调查结果通过对访谈内容总结,受访谈的居民中有5位认同海绵城市建设,他们分别是建设工人、农民、学生、个体经营者等,他们认为虽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会破坏道路,影响交通,但建设后对固原地区产生有利影响。
在这5人中,有2个人了解海绵城市建设,但其余三人只知道固原市建设海绵城市,却不知道海绵城市的内涵,不知道如何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考察调研,总结了海绵城市的定义、特点、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议。
【引言】海绵城市建设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洪水、水源枯竭、水质污染等问题提出的一种综合性解决方案。
本次考察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优化建议。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和特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改善城市内水循环、降低洪涝风险、改善水质等措施,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水资源的平衡的城市。
“海绵”一词体现了城市应该有如海绵一般,通过吸纳、储存和利用雨水,实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特点包括:水量控制、水质净化、水循环、景观与生态相结合等。
【二、海绵城市的重要性】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减少水害损失。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水质,保护水资源。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的生态景观。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考虑,需要改变现有的规划模式。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资金来源和技术应用亟待解决。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主动参与度。
【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本次调研还总结了一些国内外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比如,新加坡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通过建设水池、雨水花园等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城市洪水和水资源问题。
国内的宜宾、杭州等城市也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五、进一步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发展海绵城市,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然后,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此外,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大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大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大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城市内涝等水灾风险。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已被广泛关注和推广。
然而,海绵城市建设在不同大型城市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存在差异。
本研究旨在深入调研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提供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方案设计: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其中,实地调查用于获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实施情况,文献研究用于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
2. 方案实施:(1)确定调研范围:选择若干个大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包含不同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的城市,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2)收集数据: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数据。
实地走访将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业内专家进行深入交流,获取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展、支持和挑战等信息。
问卷调查将针对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意见。
还将通过网络搜索收集已有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文献资料。
(3)整理和分析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总结,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1)实地走访:选择5个大型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包括XXX、XXX等,联系相关部门、专家和科研机构进行访谈,获得海绵城市建设的最新进展和实施情况。
(2)问卷调查:针对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程度、态度和参与意愿。
(3)文献研究:通过搜索相关文献数据库,查阅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2. 数据分析(1)定性分析:对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了解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进度、支持、经验教训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性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研究——以乳山市为例乳山市委党校丛众华“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就好比要把城市建设成一块能吸水的海绵,下雨的时候能吸水,用水的时候又能挤出水。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化建设的热点,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相关规范标准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
威海与其它各城市间差异性明显,复杂的城市水问题催生了多样化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求,适应性研究成为当前威海海绵城市建设的焦点,也是建设智慧城市一个重要的分支力,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应性研究,不仅可以给威海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为及早确立为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市奠定坚实基础。
2017年威海政府工作报告把“借助16 个试点城市多样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技术和成功经验进行借鉴和引进,加快建设海绵城市”作为2017年政府工作重点。
为此,乳山党校课题组以乳山市为例,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探讨。
一、适应性视角下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使民众感受到更大幸福感与获得感。
海绵城市以恢复生态滞、净、用能力为指导思想,搞好城市- 1 -的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不断改进民生。
乳山一直以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城市发展、民生优先、生态先行”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宜居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海绵城市建设高度融合,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让百姓看着更舒心、住着更顺心。
二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与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众多城市发展模式有机结合的一项综合系统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涉及“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目标、多途径特征,在制定实施方案和各类项目的分配时,必须落实这六字箴言,不能将这六字截然分开,即便某个小项目甚至项目中的一个小系统,也不能只关注该具体设施的作用,而忽视了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怎么去的大问题,忌条块分割、各司其政、重复投资建设,避免城市治理体制碎片化等问题,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自然生态、文明发达的可持续城市。
三是符合“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更易被老百姓接受。
威海“优于水也忧于水”,建设海绵城市,为破解长期面临雨季内涝、干旱缺水、水质恶化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目标出发,坚持“生态效应优先于经济利益,民生诉求优先于景观效果”,推进威海整体治理,符合百姓的意愿,老百姓易接受。
- 2 -四是满足需求多样化的问题导向(如图)。
乳山境内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05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49亿立方米。
地表水工程总拦蓄量为2.24亿立方米,兴利水拦蓄量1.2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量的1/7。
饮用水均需水量 1.61亿立方米/年,2014年频繁发生的干旱,年缺水3052万立方米,缺水率为21.8%,2015年至今极度特枯年,缺水6570万立方米,缺水率达40.7%,缺口较大,无法满足饮用水需求,生产用水更为紧缺。
乳山土壤又呈微酸性反应,仅有不足20%的土壤保水性能较好。
水体水质经检测部门检测:乳山河为Ⅳ类水质,黄垒河为V 类水质。
总之,乳山现在已经面临多种水问题,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严重流失、水质严重污染,再加上地下水的过度开发,海水入侵、湿地退化、河道断流等水生态问题,突显的复杂问题导向需求的多样化。
基于问题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图- 3 -二、适应性视角下乳山建设海绵城市的条件(一)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乳山滨河临海,山水相依、河海相连,自然生态优越,风景十分秀丽。
近年来,通过大规模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工增雨作业,年平均降水量为747.7毫米,全市共修建水库、塘坝工程728座,总库容达2.273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达1.1275亿立方米。
坚持把生态宜居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前期规划中已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先后进行巨额投资,采取生态补水、控制污染排放、适度限制生产生活活动等综合措施,对河流、湿地等自然排水空间实施了保护修复,先后启动实施了沿海护林带、乳山河防护林工程建设等项目30余万亩,仅近3年就完成生态绿化10.7万亩。
目前,森林覆盖率达39.2%,绿化覆盖面积达122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79%,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6.24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长年保持在99.8%以上,水质较好,含有大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长期饮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延缓过早衰老,这些都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前期积累实践经验。
近年来,乳山在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道路绿化工程、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乳山市区至银滩(三期第二段)DN1000主输水管道工程等项目都成功地采用PPP模式,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专业性和市场性作用,努力走出一条财政资金有偿使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新路子。
先后启动- 4 -了总投资达13亿多元的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投资3.6亿元对潮汐湖进行了生态修复,投资5亿元开展了海岸带综合整治,规划了塔岛湾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大乳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全力打造“中国最美海岸线”;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政府提供的专题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首次将威海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作为生态修复的突出典型,用中、英、法、西班牙四种语言,展现在庄严的国际舞台上。
还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最适合人类居住等10多项国家级示范,这些都与海绵城市建设密切相关,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三、乳山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海绵城市建设难于形成合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一个闭合的系统,涉及的行业包括建筑、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园林绿化等一个综合的项目。
单靠某个部门实施或“各管一段”极容易使工作碎片化与条块化。
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亟须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政府是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统筹协调职能部门相互融合,特别是专业部门间已有的标准要相互协调,将各个项目整合在一个平台,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理念,全民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 5 -(二)海绵城市建设内涵关系的挑战。
海绵城市涉及“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目标、多途径特征,每个项目或具体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制定实施方案时,不能将这六字截然分开,要体现“六字方针”。
以典型的生物滞留设施为例,该技术不仅包括渗透、滞蓄、净化、雨水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还必须具有溢流排放之功能,仅一种小设施就要体现上述“六字方针”。
而且,在实际的雨水系统中,径流总量、雨水利用、径流污染控制乃至排水防涝指标,也多是交织在一起,或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和耦合关系。
因此,分割控制指标、设施功能、控制目标的僵化操作是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绿色海绵与灰色建设模式的选择。
从海绵城市的建设环节来看,渗、滞两个环节主要是对建筑、道路、广场、绿地等公用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是按旧观念实施“灰色”的部分。
后面四个环节则要按低影响开发新理念,是“绿色”部分,也是海绵城市能发挥功用的精髓。
我市目前对于已建老城区,绿地率很低,难以提供充足的地上空间布臵低影响开发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且还面临已建绿地、道路、管网的改造和许多不同部门的协调、市民对大范围改造的理解和支持等综合性难题。
对于新城区绿地率相对较高,景观高雅优美,居民生活环境优越,但面临建筑内排水雨落管断接、原景观改造阻力大和提升空间小等专业问题,公共空间大范围改造工程对城市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和对居民的干扰,也成为推进的障碍。
对于待建城区,地块开发建- 6 -设时序与海绵城市建设期限的匹配、已拿到土地开发许可的建设项目如何强制落实控制指标,也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难题。
所以,建设海绵城市面临着各种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的选择和合理组合。
(四)人才队伍缺乏和产业体系薄弱。
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性、创新性很强,涉及城市规划、给排水、风景园林、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领域,对复合型的人才和多学科合作性的团队建设要求高。
目前我市大部分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还未能适应新的理念要求,偏重孤立地开展雨洪建设设计,低影响开发理念缺失,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受企业规模、工程技术能力等限制,参与路径十分有限。
工程材料产业体系单薄,运营管理缺乏经验,生态工法一知半解,打造龙头企业缺乏依托。
(五)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多方筹措公共经费予以维持,从私营部门出发的盈利模式设计,探索较为有限。
受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还未建立、政府配套激励政策有限、乳山还没有入列试点、上级财政扶持政策还不确定等诸多因素,筹集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寻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面临尴尬的境地。
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又非常系统的大工程。
从建设内容看,有建筑和小区、城市绿地和工厂、城市水系,涉及的行业包括建筑、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园林绿化等,是一个综合的项目,涵盖的工作在专业规划的基础之后,还包括勘察、设计、投- 7 -资、建设、运营等方方面面。
高复杂性、项目条件不清晰、投资额巨大,因此作为一个县级市,无论是金融还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业务水平都非常有限,在组织这项工程的时候也会遇到诸多挑战。
四、适应性视角下乳山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探讨适应性视角下乳山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以规划引领,多专业融合模式为基础,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三方面来建设。
(一)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首先要更新观念。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的结果,乳山城区存在水资源短缺干旱和汛期内涝易发洪水的双重矛盾,必须按低影响开发理念,将70%的雨水截留下来才能满足需水量,对雨水进行多目标的源头控制,“以蓄代排”的自然顺畅渗透和可持续循环,满足需水量和维护生态功能。
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依据,结合乳山降雨、土壤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要明确“保护哪里开发哪里”,抓紧编制《乳山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规划中,老旧城区以问题为导向,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根据各区域具体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量身定制,提出控制目标。
第二研究制定《海绵城市技术导则》,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落地提供了详细、规范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