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课时教学目标确定
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将掌握本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提高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讲解,相关例题的解析,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定理的讲解,包括相关定义、性质和公理。
2.第二部分: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3.第三部分:例题的解析,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4.第四部分: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定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数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支持实验教学法的实施。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实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例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制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例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制定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需掌握和培养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它包括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等方面。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下面我将从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应用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数学知识在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例如数的概念、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等。
2.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例如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独立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等。
3.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能够将不同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运用,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等。
二、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一种抽象、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能够进行推理、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活动。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能够赋予数学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等。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能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例如能够灵活运用四则运算和简单的代数运算等。
2.了解和应用不同的数学解决方法,例如能够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能够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等。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例如能够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数学化,能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
四、数学应用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等。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在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背景下,核心素养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其中数学素养是其中之一。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针对核心素养进行确立,是当前数学教师研究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方法,并结合实际学生情况,给出具体事例。
二、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等方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而核心素养则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内的基本素养。
未来社会必备的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其中数学素养是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情感、数学态度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校引领学生返回教育本质,注重基础学科的总结和提炼,切实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多元化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结合,需要通过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与态度相互联系,才能切实实现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一)确定本学段的核心素养。
结合学段特点,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将其贯穿于数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上的混乱与困惑,明确本学期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三)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
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情感态度层面三个层次,令学生达到的能力指标更加具体明确。
(四)确定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直观教学、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教学计划
数学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数学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的任务:(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1、班级概况:四年级是在20xx年新组建的,现有人数为43人,其中男同学28人,女同学15人。
大多数学生来自庄冲村,淳河村,唐冲村、秦咀村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七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七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3. 发展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数学教材。
2. 资源: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3.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在学生们进入教室后,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并举例说明。
包括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沟通表达、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等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具体的问题和解决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3. 练习与讨论(2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并组织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练习。
学生可以通过解答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答案,展示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核心素养。
4.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和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解答,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通过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和领悟。
5. 教学延伸(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表现,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延伸学习的资源和活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实际问题解决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沟通表达等技能,而且培养了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加减法、数的大小比较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学习活动,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 加减法: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2. 数的大小比较:学生能够理解数的大小关系,能够比较数的大小。
3. 认识图形: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
4. 简单的统计: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如统计班级人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加减法、数的大小比较、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
2. 教学难点: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数的大小比较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小组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教学:讲解新知识,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评价与反馈
1.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小组讨论、练习题等。
2. 反馈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培养出的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想要达到的目标。
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是密不可分的。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导,而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首先,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从而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
其次,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指导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核心素养,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最后,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可以相互促进和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因此,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明确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数学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和线段的概念,掌握直线和线段的性质,如长度、垂直、平行等;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思维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发现直线和线段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自
信心。
教学内容:
1. 直线和线段的概念与性质
2. 直线和线段的长度计算方法
3. 直线的垂直与平行关系
4. 线段的等分、中点和延长线等相关性质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的区别,并讨论其性质。
2. 梳理:带领学生回顾直线和线段的性质,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点。
3. 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比较、绘制直线和线段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相关
概念的理解。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思维逻辑,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作业评价: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
能力。
补充说明: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直线和线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教师应适时进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核心素养教案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教案初中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加法、减法和除法运算,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乘法:同号相乘、异号相乘。
2.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和除法:同号相加、异号相加、同号相减、异号相减、除法的计算法则。
3. 实际问题:运用有理数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有理数的乘法、加法、减法和除法运算的计算法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这些运算方法。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有理数运算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理数运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有理数运算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或实践活动,评估学生运用有理数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最新完整版)
数学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最新完整版)数学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帮助他们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应该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掌握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该对数学产生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
2.教学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3.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课程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目标设定数学老师教学计划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下几点: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合作能力。
5.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些目标可以通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可以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模型制作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达到预设的目标。
数学课堂练习教学目标数学课堂练习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这个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帮助他们构建自信,同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上,例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
2. 创设问题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3. 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来探究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多元化评价:评价学生时不应只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而应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
5. 整合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在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6. 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建模、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等,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
7. 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开展数学游戏、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8. 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以上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策略,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2.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具有数学表达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5.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7.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数学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8.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审美观和数学价值观,使他们能够从数学中感受美和价值。
9. 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究精神,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创新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2.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 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沟通能力的培养6. 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 数学审美观和数学价值观的培养9. 数学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三、教学方法2. 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活动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水平。
2. 测验评价法:通过给学生设计课后测验题目,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深度。
3. 作品展示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制作数学作品,通过作品展示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制定
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制定不同的视角下,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 初中是“双基”教学,因此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曾经是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所坚守的策略. 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双基”变成了“四基”,这是因为人们对数学学习的关注已经超越了“双基”层面,开始高度关注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 而今天,当我们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的目标时,面向数学学科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何有效指向核心素养所认定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呢?对此,通过“分式”这一内容的学习目标为例来说明.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分式的“课程学习目标”被确定为:1. 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抽象出分式的概念,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类代数式;2. 类比分数的性质,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3. 类比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究分式的四则运算,掌握这些法则;4.结合分式的运算,将指数的讨论范围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5.结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掌握这种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这几个学习目标可以这样理解: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式概念,显然是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的体现,而这两个能力可以视作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也是学生在生活中以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事物的重要基础. 其实,最后一点所强调的“化归思想”,同样也具备这样的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法则都是通过“类比”这一方法建立的,类比方法既是基本的思维方法,也是重要的数学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需要通过类比去理解一个新的事物,而理解得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能否寻找到恰当的类比对象,因此这里通过类比来达到学习目标显然是适切的. 同时这一目标中也隐藏着另一个目标,那就是对类比方法的使用,尽管上述五点中没有明确强调这一方法,但教师却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其为学习目标并进一步确定该方法的教学深度. 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是指向学生学习品质的,在数学学习的视野中,学习体系是数学知识不断丰富的必然结果. 从学习品质的角度讲,只有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才会有意识地判断某一个数学概念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样的目标确定更多需要“形象化”处理,即不是强调知识体系的作用,而是通过知识体系的建立,来让学生体会知识体系的作用. 因此在具体学习中,学习目标描述中的“扩大到”三个字特别重要,既是扩大,那就必须有基础、有方向. 特别是“有基础”,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否则这一目标的达成是有困难的.。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沟通表达能力)为核心目标。
通过对数学核心知识的灵活应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运算技能,使学生能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决思路。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 数与代数的关系探究:通过学习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探究数与代数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2. 几何与统计的应用探究:通过学习几何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探究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学习与应用:通过学习和应用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数学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学生的数学沟通与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决思路。
三、教学策略:1.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通过提出有价值和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2. 探究与发现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协作、互相促进,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情境化教学:通过设置真实的情境和具体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通过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3. 引导与讲解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进行相关的讲解和示范。
4. 练习和巩固阶段: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应用和运算能力。
5. 拓展与应用阶段:通过一些拓展和应用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目标分析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初中阶段所需具备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方法运用的能力。
有效教学目标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能够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
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目标分析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 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包
括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和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数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通过学习代
数方程的解法,使学生掌握解代数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2. 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
推理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和证明数学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
能力。
3. 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
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一、数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数与代数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整数、有理数、代数表达式和方程等。
2. 掌握几何知识和技能,包括图形的认识、尺规作图和简单几何证明等。
3. 掌握概率与统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概率的理解和应用等4. 掌握函数与方程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方程的解法和应用等。
二、数学思想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包括逻辑推理、数学证明和问题解决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新问题的提出、新方法的探索和新理论的构建等。
4. 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包括理解他人观点、表达自己观点和团队合作等。
三、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信和积极心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数学能力并乐观面对挑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方法。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欣赏数学之美和关注数学与社会的联系。
四、数学应用与拓展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等。
2.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其他学科的能力,包括数学与物理、化学、经济等学科的结合。
3. 培养学生拓展数学知识领域的意识,包括了解数学的前沿发展和相关的数学领域。
五、评价目标1.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日常课堂表现、考试评测、作业评价和项目评估等。
2. 评价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的运用、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数学应用拓展能力的发展等。
3. 评价结果用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主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关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目标设计。
一、目标设定1.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通过主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的精神目标:通过主题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的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1. 初中数学核心知识点的学习- 数的性质- 代数式与方程式- 图形的性质- 几何关系- 几何变换2. 实际问题的数学运用- 大自然中的数学-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与工程- 数学与经济- 数学与社会3. 数学思维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 任务型学习- 问题解决- 推理与论证4. 数学活动设计- 数学角色扮演- 数学实验- 数学游戏- 数学竞赛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探究式学习- 制定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 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2. 任务型学习- 设计具体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 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多种手段的运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和反馈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综合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多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核心素养课时教学目标确定
随着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更为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探讨的焦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自己喜欢的学科才能事半功倍。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严谨、富有逻辑的学科,这就造成它很容易給学生心理带来压力。
许多小学生害怕数学课,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教学内容和难度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容易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
要让数学变得更生动形象,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备课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里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灌输中接受知识。
总之,要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动脑的情况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实际生活中加强数学的运用,使数学生活化,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
能在实际情境中融人数学知识的,就不要仅灌输理论;有学生熟悉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停留在教室里,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就引进课堂教学,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初步学会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和测量较短的距离。
”这条教学大纲的要
求下,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去测量教室的面积,让学生对面积有具体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
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如,千克与克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在学习千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1千克的环节。
通过让学生一只手掂着1
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掂一掂袋子里的东西,估一估哪袋东西也重1千克。
人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后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具体实物的数量来进行简单推断。
当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内容来综合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而不是根据设计好的教案来机械操作。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有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没有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的最佳时期。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独立的思考,从而得出新的数学结论,同时帮助其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因此,教学活动是将学生生活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当学生把一个蛋糕切成5份分给别人,从而得到分数的概念,并以此来解决一些分数问题时,这实际就是数学化过程。
数学教学本身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活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探索者”,由学生自己去吸收、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学生与课本、教师等资源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
教师则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重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体系。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演示试验、操作观察和合作交流
等途径,推导出面积公式时,学生已经建构了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犯很多错误,比如,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过程、错误的结论等。
很多老师不是“遇错即纠”,就是“遇错即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错误之中也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题的解法,更要懂得解法的来龙去脉。
我们要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经历碰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思考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真正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思维和方法。
总之,义务教育初级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身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养成数学思维,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长远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