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教学大纲 (1)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学年课,课内120学时。

6学分.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

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

五、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

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六、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七、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

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八、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教授要并重,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

九、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十、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的使用(二)多媒体教材的使用(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二、教学建议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传授文学理论,要紧密结合文学的实践,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原文,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参加理论研讨活动,让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完成相关练习题和综合测试,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第三部分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部分教学要求: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

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理论来阅读、理解一般难度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本课程的培养方向及成人学生层次的特点,确定本课程教与学的目标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并重,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文学科人才所必备的古代汉语知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及活动框架:章标题内容简介学习资源研习活动学时第一章常识部分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学时)第二节汉字的结构(3学时)第三节古书中的用字(3学时)第四节古今词义的异同(2学时)第五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2学时)第六节同义词的辨析(2学时)第七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2学时)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2学时)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2学时)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4学时)第十一节代词(2学时)第十二节副词(2学时)第十三节介词(4学时)第十四节连词(4学时)第十五节古今语音的异同(1学时)案例:(1)汉字的结构——关于“贼:小篆”。

(2)古今词义的异同——关于“都城”和“雉”。

(3)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关于“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对联解析。

(4)同义词的辨析——关于“妈“和”娘”。

情境体验:(1)一字多以(2)尊称与谦称(3)古今词义对比40。

古代汉语I-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I-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Ⅰ》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90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修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一、教学目标古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古代文学等课程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主要学习古代词汇、语法、语音有关的基础知识,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以便阅读古代文献,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同时,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部分,其中常用词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师负责学习指导,文选和通论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教学。

文选着重讲解《左传》《战国策》《论语》等上古汉语文献中的经典作品,通论部分着重讲解古代汉语词汇、语义,其次是汉字和语法、音韵。

古代汉语教学坚持文选、通论、常用词相结合的方式,三者互相穿插,对于通论部分的难点尤其要坚持结合具体文选或例句进行讲解。

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采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教学等多样化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必须完成自学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

学习古代汉语课程未学习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提供工具和手段,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培养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绪论一、课程性质二、教学目的三、学习对象四、学习方法第一单元文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重点和难点:本单元文选讲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等精讲,其他篇目学生自学;通论部分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词义的知识和理论,古今词义的异同是重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阅读文选,了解《左传》的作者、成书年代等知识,了解和掌握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使用方法,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及其产生的原因,能够运用词义演变的理论探寻词的意义演变线索。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31046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

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

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

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

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

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

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八)专题(4)
繁简对应辨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汉字的构造。
配套实践环节
(一)教材每单元配套文选自学:1.《左传》文选之《烛之武退秦师》;2.《战国策》文选之《触讋说赵太后》;3.《论语》文选之“过犹不及”章(教材P187)、“侍坐”章(P188-189)、“正名”章(P194);4.《孟子》文选之《许行》篇。
(二)阅读《论语》:每周一篇,共20篇,两学期读完。
(三)阅读文选相关学术论文:《“永赐尔类”解》、《“以乱易整,不武”重释》、《“没死以闻”新解》等。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多媒体教学。
课外教学:利用Bb平台安排每周实践教学任务,并在讨论板创建对应的论坛,在其中开展疑难问题讨论。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
内容及
学时分配
(一)绪论(2学时)
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二)文言要点初识(3)
介绍贯穿文选学习的一系列文言要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破读字、词类活用、语序、双宾语、被动式、省略句。
(三)《左传》及其文选(6)
《左传》导读;《左传》文选精读(《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
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与Bb讨论考查为主(70%),考勤(10%)、课堂表现(2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60%: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践教学内容均为考查范围。
说明
专业负责人审核意见
(签名)年月日

审核意见
(系)(签名)
年月日
学院
审核意见
(签名)(公章)
年月日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075008
课程名称
(中文)文字学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汉语课是高等学校历史学院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阅读古籍的重要工具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汉字的构造方式;具有阅读、分析、讲解文言文和分析讲解常用汉字结构(主要是繁体字)的能力;具有利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和研究古文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要求系统讲授有关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音及汉字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讲授一定数量的古代文献材料。

本课程由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组成,文选部分主要讲授散文(第一至第五单元、第八至第十单元),在讲授过程中解决常用词的用法,通论部分主要讲有关词汇、汉字构造、语法、语音、古书注解,其他部分可指导学生自读。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开设半学年36学时,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第六学期(三年级)开设。

(五)教学方式<宋体小四加粗>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及实物参观相结合,讲解、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生古代汉语方面的语感。

练习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得少于4次;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精讲精读篇章。

二、本文<宋体四号加粗>第一单元教学要点:精读《诗经》文选5—8篇,讲授导论,叙述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古代汉语中的分类和古代汉语对于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内容:一、《诗经》中“风”必读篇目(8学时):新台(1学时) 硕人(1学时)汉广(1学时)黍离(1学时)燕燕(1学时) 桑中(1学时) 草虫(1学时)关雎(1学时)二、必讲通论(4学时)(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学时)(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学时)(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1学时)(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学时)第二单元教学要点:精读《战国策》文选3~5篇;讲授《通论》(五)、(六);结合课文重点讲解《常用词》(二)。

详细讲解汉字的基本结构方式。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学时:144学时理论学时:110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未经今人注释和标点、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作品;能独立解决中学文言文教学语文范围内一般疑难问题。

3、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讲授1学年,计划开课学期为第六、七学期。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文选和通论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所占学时的比例大致为3:7。

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通论以文字、词汇、语法为主。

文选的讲授以解释字、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通论的讲授以基本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主。

本大纲规定通论教学内容和文选讲读篇目。

二、本文(一)课程理论教学通论周学时:4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34学时一、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二)古代汉语的学习目的(三)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二、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查检字音、字义的工具书1、汉语字典检字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2、介绍几部常用的字典(1)《康熙字典》(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增订本)(3)《汉语大字典》(二)查检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1、《辞源》2、《辞海》3、《汉语大词典》(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1、《经传释词》2、《词诠》3、《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三、文字(一)“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1、“六书”概说(1)什么是“六书”(2)“四体二用”说2、汉字形体构造的四种方式(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1、形声字的结构形式2、分析形体结构的目的3、掌握部首是分析字形求本义简便有效的方法(1)部首标示该部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2)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和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三)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汉字的形体演变2、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2)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3、异体字(1)异体字形体分歧的几种情况(2)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几种情况4、繁简字(1)汉字的简化(2)掌握繁体字要注意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四、词汇(一)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汉语中的单音词(1)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的连用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2、古汉语中的复音词(1)联绵词的构成与理解(2)偏义复词的构成与理解(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2、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1)词义褒贬色彩的不同(2)词义轻重的不同(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2)怎样探求词的本义①从分析字形入手(6)引申过程中语音与字形的变化(四)同义词及其辨析1、什么是古汉语同义词2、同义词的辨析(1)所指事物微殊(2)范围大小有别(3)程度轻重相差(4)适用对象各异(5)感情色彩不同3、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1)变文避复而无异义(2)“浑言”与“析言”五、语法(一)词类的活用1、什么是词类的活用(1)词类活用界说(2)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2、使动用法(1)什么是使动用法(2)使动用法的类型①动词的使动用法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名词的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1)什么是意动用法(2)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3)意动用法的类型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如动词(1)普通名词用如一般动词(2)方位名词用如一般动词5、名词用作状语(1)名词作状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①表示方位或处所②表示工具或依据③表示对人的态度④表示比喻(2)名词作状语的辨析6、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助动词的后面(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7)名词用“而”连结(二)古代汉语的词序1、疑问代词作宾语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3、宾语用代词复指4、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1)数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2)数词作谓语(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与特点(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①主语,谓语十也②主语十者,谓语十也③主语十者,谓语④主语,谓语⑤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非”(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①不用判断词“是”②句尾一般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2、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3、古代汉语判断句“乃”、“即”、“维(惟)”的词性与作用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复杂的内容(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两种方法(1)什么是被动(2)概念上表被动(3)用被动句式表被动2、用“于”字的被动句3、用“为”字的被动句①“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②“为”不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4、用“见”字的被动句5、“为……所”式6、“见……于”式7、“被”字句(五)副词(1)程度副词①少(附论“稍”)②颇(2)范围副词①但(附论“徒、特、第、直”)②独③仅(3)时间副词①曾(附论“尝”)②复(附论“再”)③仍(4)情态副词①且②固③盖(5)否定副词①“不”和“弗”②“毋”和“勿”③未④“非”和“否”⑤微(6)表敬副词①尊人的表敬副词:请、幸、谨、敬、惠、辱等②自谦的表敬副词:窃、忝、猥等(六)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②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③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④尊称与谦称⑤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②远指代词:彼、夫③泛指代词:之④特指代词:其⑤谓词性指示代词:若、尔、然⑥特殊指示代词:焉⑦合音词:诸(3)疑问代词①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②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③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4)无定代词①肯定性无定代词“或”②否定性无定代词“莫”(5)辅助性代词①者②所(七)古代汉语虚词1、介词(1)于(於、乎)①介绍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②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③介绍比较的对象④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2)以①表示行为所采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手段②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③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④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⑤“无以”(亡以)和“有以”(3)为①介绍行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②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或目的③介绍行为动作的主动者2、连词(1)与(2)而①用于联合结构②用于偏正结构③用于主谓结构(3)则,然则①“则”表顺承关系②“则”表转折关系③然则(4)虽,虽然①“虽”表示让步关系②“虽”表示假设性让步③虽然(5)然,然而(6)之①用于偏正结构②用于主谓结构3、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句尾语气词①也②矣(附论“已”)③哉(附论“夫”)④乎(附论“欤”、“邪”)(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3)句首、句中语气词①夫(附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②惟(维、唯)③其④也(4)词头、词尾①词头:有、其、言、于、薄②词尾:然、如、尔、若、焉、乎六、古书的注解(一)阅读古书,为什么要参考旧注(二)古书注解的类型1、传、笺2、疏、正义3、章句4、集解(集释)(三)古书注解的体例与方式1、古书注解的体例2、古书注解的方式(四)古书注解的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五)读旧注应注意的问题七、古书的标点问题(一)什么是句读(二)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1、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八、古汉语今泽问题(一)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二)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尽可能对译(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四)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九、古今语音的异同(一)古今韵母不同(二)古今声母不同(三)古今声调不同十五、上古音简说(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二)关于上古韵部的研究(三)关于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四)关于上古声调的意见十、古书的读音问题(一)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二)假借字的读音(三)关于破读字的读音1、什么是“破读”2、破读与假借的区别3、如何对待破读音(四)古书中的特殊读音十七、诗律(一)近体诗与古诗的区别1、句数2、押韵3、平仄(1)近体诗的四种平仄句式(2)近体诗的四种格式①五言仄起仄收式(七言则为平起仄收)②五言平起仄收式(七言则为仄起仄收)③五言仄起平收式(七言则为平起平收)④五言平起平收式(七言则为仄起平收)(3)粘对(4)拗救(5)绝句和排律的平仄4、对仗十八、词律(一)词的产生及其特点(二)词调、词牌和词谱1、词调2、词牌3、词谱(三)词的用韵(四)词的平仄(五)词的对仗文选讲读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鞍之战冯谖客孟尝君《论语》数则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北冥有鱼五蠹(二)课程实验教学本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平均每3周做一次书面作业,作业题量要适中,习题要能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练习题、思考题要有一定难度。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第一篇:《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72学时。

(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

(五)面向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

(六)使用原则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纲《古代汉语》教学⼤纲⼆、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汉语⾔⽂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的⼀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具课。

其前修课程为现代汉语,后续课程为⽂字学、训诂学、⾳韵学、古汉语语法研究。

本课程是以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历史发展的观点,研究、阐述和介绍古代汉语理论和常识。

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阅读古代⽂献的能⼒,为后续课程奠定的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语⾔⽂字研究⽅法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汉语⾔⽂学专业的特点,特别注意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同应⽤能⼒的结合。

要使学⽣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能⼒和技能⽅⾯,本课程由⽂选、词例分析举例、古代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

教学中⼒求做到选⽂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相结合,提⾼学⽣的语⾔理解和运⽤的能⼒,使学⽣具有所修专业要求的阅读古代⽂献的能⼒,能读懂所修专业要求阅读的古代⽂献。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章绪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讲解古代汉语的定义,提出本课程的教学⽬的和内容,介绍基本的学习⽅法。

2、要求弄清古代汉语的定义、古代汉语书⾯语的两个系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学系⽬的、要求,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法。

(⼆)讲授内容1、古代汉语的定义2、古代汉语书⾯语的两个系统3、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的4、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5、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法(三)重点、难点1、古代汉语书⾯语的两个系统2、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法(四)教学⽅法与⼿段建议运⽤多媒体展⽰有关理论和知识,导读教材,传授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法。

第⼆章⽂字(⼀)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讲解传统六书说和汉字的形体演变,介绍汉字的形体构造及书体演变常识。

2、要求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形体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并运⽤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AncientChinese课程编码:(一)05012007k(二)050120072.(三)050120045总学时:144实验学时:0学分:9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本课程是四年制普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

2.是要培养学生由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强的研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历史比较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使学生熟悉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学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部分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了解什么是古代汉语。

1-2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3了解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重点:古代汉语主要特点。

难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第2章:文字部分授课学时:10基本要求:2-1了解“六书”。

2-2掌握“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2-3了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重点:六书。

难点:“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第3章:词汇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3-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3-2了解单音词、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偏义复词等)。

3-3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难点:联绵字、偏义复词。

第4章:音韵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4-1了解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4-2了解中古汉语的声母一三十六字母。

4-3了解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重点:三十六字母难点: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第5章:语法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5-1了解古代汉语的词类及词类活用。

5-2了解古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与句子成分的省略。

5-3了解双宾语及被动式。

5-4掌握虚词的解释方法及一些习惯说法与凝固结构。

重点:词类活用难点:双宾语及被动式第6章:古代文化常识部分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6-1了解避讳。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浙江樹人大學《古代漢語》教學大綱一、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古代漢語》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基礎課,同時又是一門工具課。

開設本課程的目的有二:一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較為系統地掌握古漢語語音、詞彙、語法、修辭以及文字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古代漢語的在各個階段的基本面貌,從歷時角度能梳理出漢語發展的一般規律;二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古書的能力。

二、學時分配表本課程教學時間爲一學年,分前後兩個學期。

每週3學時,每一學期54學時,共計108三、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本課程教學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1、绪论: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如何学习古代汉语;(了解)2、怎样查字典辞书:汉语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经籍篹诂》、《经传释词》、《词诠》(識記)3、文选赏析(一):《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識記、理解)4、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重點內容,能理解并分析)5、文选赏析(二):《巫山、巫峡》、《王子坊》、《传是楼记》(識記、理解)6、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分析)7、文选赏析(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識記、理解)8、词类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理解、分析)9、文选赏析(四):《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燕昭王求士》(識記、理解)10、古代汉语的词序:宾语前置的三种条件(理解)1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式(識記)12、文选赏析(五):《孙膑》、《张骞传》(識記、理解)1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識記、理解)14、副词:(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副词)(識記、理解)15、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者”和“所”(識記、理解)16、介词:于、以、为;连词:与、而、则等(了解、識記)1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了解、識記)18、文選賞析(六):《諫逐客書》、《論貴粟疏》(識記、理解)19、古書的注解;古書的標點問題(理解、運用)20、文選賞析(七):《報任安書》、《藝文志·諸子略》(節錄)(識記、理解)21、古漢語今譯問題(理解、運用)22、文選賞析(八):《知實》(節錄)、《典論·論文》(識記、理解)23、駢體文、辭賦的構成(了解)24、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引用、譬喻、代稱、並提、互文、委婉、省略(識記)25、文選賞析(九):、《季氏將伐顓臾》、《子路從而後》、《小國寡民》(識記、理解)26、古今語音的異同(識記、理解)27、上古音簡說(了解、識記)28、文選賞析(十):《謀攻》、《逍遙遊》(節錄)(識記、理解)29、古書的讀音問題;詩律(一):句數、押韻(識記、理解)30、文選賞析(十一):《秋水》(節錄)、《天論》(節錄)(識記、理解)31、詩律(二):平仄、粘對、拗救;當句救和對句救(分析、運用)32、文選賞析(十二):《滕王閣序》、《哀郢》(識記、理解)33、詩律(三):對仗(理解、分析)34、詞律:詞的押韻與平仄(識記)35、文選賞析(十三):《刺世疾邪賦》、《赤壁賦》(識記、理解)36、練習講解四、教學建议本課程內容包括通論、文選和常用詞三大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课程代码:012541-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7学分,12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
修(制)订人:高列过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
审订人:审订日期: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文学院各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本课程以文学院四个专业的全体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培养学生阅读古书和讲授普通文言文的能力为宗旨。

本课程的教学,在传统工具性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前沿性,培养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

(二)课程目的要求
1.培养、增强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利用古文献时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古汉语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通论部分(66学时)
教学要求:介绍古文阅读所必需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和查检文献的常识。

教学要点:
1.绪论(2学时)
(1)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3)本课程的内部结构
(4)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2.工具书(4学时)
(1)工具书的作用及其类别
(2)检索法
①据字形
②据字音
③据字义
(3)工具书的使用
①按照需要选用工具书②了解工具书的内容和体例③综合分析,决定取舍教学重点:工具书的作用及其类别;工具书的使用。

教学难点:检索法。

3.文字(8学时)
(1)汉字的产生
①汉字的产生途径
②汉字体系的形成
(2)汉字的形体构造;
①汉字的结构原则——六书
②利用字形推求字义
③楷书偏旁分析
(3)汉字形体的变化
①字形的变化:结构和笔势
②字体的变化:总趋势是由繁趋简
(4)字形的歧义现象
①繁简字
②异体字
③通假字
④古今字
教学重点:汉字的形体构造;汉字形体的变化。

教学难点:字形的歧义现象。

4.词汇(8学时)
(1)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①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②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③古今词义的异词
(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①单义词和多义词
②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③词的引申义
④词义演变的基本类型
(3)同义词和同源词
①同义词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②同义词的辨析
③同源词及其分类
④同源字与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
⑤同义词与同源词的关系
⑥辞书词义与句中词义的关系
教学重点: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教学难点:同源词。

5.语法(上)(10学时)
(1)语法的继承和发展
(2)句法
①判断句与判断词
②被动句
③述宾关系
④宾语的位置
⑤双宾语
⑥名词作状语
(3)实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动词的使动、为动用法
④活用的条件
(4)凝固结构和习惯用法
①何如、如何、如……何
②孰与、…与…孰…
③何以……为、无以……为
④何有,何……之有、何其
教学重点:句法;实词的活用。

教学难点:双宾语;词类活用的条件。

6.语法(下)(13学时)
(1)称代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2)常见的重要虚词
①于、於、乎
②以、为
③而、则、虽、且
④如、若、然
⑤之、者、所
⑥常见副词(含副词分类、表敬副词的辨别)
(3)语气和语气词
①句子语气的类型
②也、矣、耳、焉
③乎、诸、与、邪、耶
④哉、夫
⑤其、岂、唯
⑥语气的复合与语气词的连用
教学重点:称代;语气和语气词;常见的重要虚词。

教学难点:之、者、所;其。

7.音韵(15学时)
(1)《诗经》的用韵和上古音
①《诗经》的韵例
②《诗经》的韵部
③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④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学说
⑤上古音知识的运用
(2)中古音
①反切※
②韵书以及《广韵》206韵
③三十六字母和《广韵》三十七声母
④中古音与现代北京音的主要对应规律
教学重点:《诗经》的韵部;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学说;反切;中古音与现代北京音的主要对应规律。

教学难点:上古音知识的运用;三十六字母和《广韵》三十七声母。

8.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3学时)
(1)古书的注解
①古注的类型
②注释的内容
③)释词的方法
④古注的术语
⑤古注的读解
(2)古书的句读
①古书标点的意义
②古书标点的原则和方法
(3)古书的翻译
①古书翻译的要求
②古书翻译的方法与步骤
③古书翻译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注释的内容;古注的术语;古书标点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释词的方法;古书翻译的方法与步骤。

9.近体诗格律(3学时)
(1)古体诗和近体诗
(2)近体诗的字数、句数
(3)近体诗的押韵
(4)近体诗的平仄
(5)近体诗的对仗
教学重点:近体诗的押韵;近体诗的对仗。

教学难点:近体诗的平仄。

第2章文选部分(60学时)
教学要求:必须通过相当数量文选的讲读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提倡读熟懂透,增强语感,积累常用词,体会古今汉语的异同。

教学要点:
1.《左传》文选(10学时)
(1)郑伯克段于鄢
(2)晋灵公不君
(3)齐晋鞌之战
2.《战国策》文选(8学时)
(1)《冯谖客孟尝君》
(2)《触龙说赵太后》
3.《论语》文选(5学时)
(1)《学而》
(2)《公冶长》
(3)《季氏》
(4)《微子》
4.《礼记》文选(3学时)
(1)《教学相长》
(2)《大同》
5.诸子文选(15学时)
(1)《孟子·许行》
(2)《墨子·非攻》
(3)《老子·天之道》
(4)《庄子·北冥有鱼》
(5)《庄子·百川灌河》
6.古代诗歌(6学时)
(1)《诗经·周南·桃夭》
(2)《诗经·邶风·静女》
(3)《诗经·秦风·无衣》
(4)《楚辞·九歌·国殇》
7.二十四史文选(10学时)
(1)《史记·淮阴侯列传》
(2)《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8.骈文(3学时)
(1)《滕王阁序》
教学重点:古今异义词;古代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古今字、通假字;韵文用韵。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传授学生阅读古文必须掌握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常用词等基础知识;增加讨论课、习题课、答疑课,培养学生理解古文、分析古文,讲授古文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作业和答疑
1.课外作业:补充课外习题,如分析文选中相关的古代汉语通论知识、古代汉语通论知识在文选中的体现等;布置课前预习,掌握文选中相关的常用词知识等。

2.答疑:根据学生的情况,利用课间或规定的课外时间每周至少一次答疑;在天空教师建设成熟后,利用网络回答学生疑问。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现代汉语。

选修本课程必须具备的下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希望在先修课程中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现代汉语语音知识。

本课程应在学生学完上述先修课程后开课。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许嘉璐.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4.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