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愚公精神,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所以,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等,对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辨析和梳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积累,也已经具备了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重点和难点上的点拨。
同时,初四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困难、勇敢面对困难,极为重要。本文恰是典范,愚公精神无疑能给学生乐观面对生活中的风雨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难点
愚公精神大辩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课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仔细聆听,思考: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
江涛的一曲《愚公移山》唱出了愚公的辛酸和不屈不挠的勇气,就让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领到列子的《愚公移山》,让我们来学习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二)出示目标:
1.重点字词巩固归纳。
2.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3.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三)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预习检查题
(四)分析课文:
1、分析人物:
(1)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通过检查,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咱们一起来赏析课文。
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
(找学生板书,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表:愚公、愚妻、子孙、遗男、智叟。)(2)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从年龄方面记忆重点词)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强调“且”)
(3)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强调“叟”)
(4)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强调“龀”)
(5)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强调“孀妻、遗男”)
(6)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强调“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分析课文内容:
(1)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
(强调“高万仞”、“方七百里”两句)。
(2)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3)先看愚妻的态度。(疑)
(4)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体会“跳”字的感情色彩。)
(5)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
(体会:“杂然”、“杂”对描绘气氛的作用。)
(6)以上是愚公一家人对待移山的态度,文中有另外一个人的态度与他们截然相反。他是谁?他持有什么态度?
(体会:A甚矣,汝之不惠!B笑而止之)
(7)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充分朗读、分析两个人的话,明确具体的知识)
(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识。)
(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
(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
(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落实“其”字用法。)
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
(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在每一个小环节时可以穿插重点句子的翻译)
过渡: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人觉得愚公“太愚”了。那么愚公到底愚不愚呢?
愚公与智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
(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然后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愚公笨不笨”,有极强的思辨性。)
3、辩论:一组愚公,一组智叟(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笨,都要根据文章,这既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是思维、语言训练的要求。同时,关注愚公的精神气势,宣扬劳动人民的战胜自然的勇气与精神)
教师要简要介绍辩论的环节,使辩论更条理化,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愚公虽然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但他那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天动地!若我十三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五)迁移拓展练习:
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应该学习愚公的什么精神?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