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实践中激活——沟通“量”与“比”的关系
1、谈话导入:
最近在电视上有一个节目特别火——挑战不可能。(课件出示图片)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长期坚持练习下去。就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今天,欢迎大家来到“挑战不可能”凌云小学特别节目现场,走进数学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2、比一比,猜一猜:
第一位挑战选手是——邢老师。挑战内容:只需要和学生拥抱一下就能知道这位
同学大约有多高。谁来试一试!(预设:1米30厘米以上,但不超过140厘米。)你们知道老师猜对的秘诀吗?
在我们的身体上都有一些特殊的“尺子”。邢老师就是利用了自己的身高这把“尺子”,在与同学们拥抱时巧妙地比了比,这样就能大致知道同学们的身高了。
你们也想像这样“量一量、比一比”吗?
(二)在“量一量”中再认——积累“比”的素材
1.明确“挑战”要求:
为了“比”得更方便,我们需要了解更多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这样,生活中的“尺子”就会更多。请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主题图1)
温馨提示有3点,谁来读第一点?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们在量什么?用什么尺,怎样量?(明白吗?)(2)小组合作:明确分工——测量员、读数员、记录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活动前,先商量好本小组准备测量什么内容。每个小组测量2个项目,可以从图片中选,也可以在现场就地取材。如:跳绳的长、课桌的宽、高;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
(3)注意细节:组长随时提醒大家注意活动安全,轻声慢走。尤其在使用卷尺时,收尺要慢。测量前先估估,再测量并记录。(记住了吗?)
活动前,先给1分钟时间,明确分工,选出2项准备测量的项目。
商量好了吗?我来统计一下。选肩宽的小组请举手……(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组选择。)
各小组记录员请拿好记录单和笔;组长带好测量工具。测量活动开始!
(学生边活动,老师边板书出活动记录单,巡视并指导学生的测量。)
学生记录单:第()小组测量内容估计结果测量结果
教师板书:
测量项目测量结果
1、肩宽大约
2、教室门的高大约
3、课桌高大约
2、分组活动,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为行动快的小组点赞)
3、汇报测量结果并板书。
(1)肩宽,谁来汇报?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每位同学的肩宽都一样长吗?老师想记录一个7岁小朋友普遍的肩宽。为了人们方便记住这个结果,也为了我们今后计算方便。老师就记大约30厘米。可以吗?(板书:大约30厘米)
(2)其余结果参照上面。(只记录一个普遍的近似数据)
(3)对照结果想象长度。如:看到30厘米,你想到了什么的长度?肩宽有多长?比一比。
(三)在“比一比”中估计——体会“量”的本质
1、谈话导入
课前,老师借助自己的“身高”这把尺子与同学们比一比,很快就猜出了同学的身高。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得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尺子”。能否也用好它们,在比一比中去描述生活中更多物体的长度呢?其实,这种方式从古代就开始了。请看!(课件出示比一比的图。)你们也想像古人这样比一比吗?
2、集体合作,探究方法。
(1)出示问题:(课件出示小精灵的话语,指名读。)
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怎样用合适的方式描述这个长度?
(2)选择标准:听到“鳄鱼长6米”的信息,你有什么感受?既然这么长,你打算选择哪一个长度作为标准,去和鳄鱼的长度6米比?几个这样的长度相当于6米呢?(学生自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