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量一量比一比》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新事物。
但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物体模型、教学卡片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有一天,小猴子和松鼠比赛跳远,他们想知道谁跳得更远,于是决定用量一量的方式来比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如厘米、米等,并展示尺子等测量工具。
同时,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综合实践课。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掌握长度单位,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是很清晰。
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基础,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测量和比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选择合适的单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进行准确的比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测量工具、图片等。
2.学具:尺子、测量工具、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桌子、书本、铅笔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事先准备好的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组数据,让学生在班上进行分享,讨论哪组数据测量得最准确。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提高测量能力。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尺子测量长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长度吗?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出一些创新的测量方法,如用绳子、手指等。
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分析(含五篇)
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分析(含五篇)第一篇: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探索物体长度单位”综合与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一、活动前(一)分析学情,了解活动背景《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是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为标准,表示动物的身高(长),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二)集思广益,明确活动任务1、活动目标(1)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培养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目标分析】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体会度量的思想和方法,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长度的过程,实质上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问题情境(1)回顾长度单位。
①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②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③你知道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5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④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2)揭示活动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长度单位,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追问“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五篇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五篇第一篇:《量一量,比一比》教案《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8-89页量一量,比一比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教学难点:体会测量的本质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一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我们在认识米和厘米时都用到了一个工具就是尺。
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尺有哪些?(课件出示各种尺)二、介绍方法1、你能用手势告诉我60厘米有多长吗?学生用手势比划的时间,注意观察找出不同的、相差较大的来进行对比。
2、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对物体的长度做出估测,古时候的人没有尺,就用这种方法来测量物体,我们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课件出示各种测量方法)3、像这样一庹、一拃、一步……都是他们常用的,甚至到现代有一些我们也常用。
工人师傅要给讲台铺地毯,可是不小心把皮尺丢在了路上,今天我们就来帮助他解决讲台有多长的问题?(板书:讲台有多长?)三、小组合作想一想,我们可以借助身体的哪一部分来帮助工人师傅测量讲台的长度?1、你想测量身体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师提问)2、同桌合作,来测量。
3、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
(学生测量后汇报自己的数据,教师板书)师:为什么测量的数据不同呢?我们选哪个数据来记录呢?四、1、测量课桌的长度现在先用我们身体上的“尺”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你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
小组讨论:你想用什么当“尺”。
一个这样的“尺”够吗?请同学们来帮帮你吧?(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当尺进行测量)2、测量讲台的长度。
估计一下讲台有多长?小组内先进行讨论,选择什么当“尺”比较合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本章节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对物体大小的比较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如米、分米、厘米等。
2.培养学生比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比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长度不一的物体,如尺子、铅笔、小棒等。
2.准备长度单位卡片,如米、分米、厘米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长度不一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能用什么方式来比较这些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卡片,如米、分米、厘米等,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这些长度单位。
接着,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来测量各种物体,并记录测量结果。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如比较两幅图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的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的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的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的教案1活动目标:1、认识工具,懂得选择和使用工具。
2、让幼儿掌握锯和量的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1、长木条、锯子、小椅子、小筐、剪刀。
2、毛线、尺子、粉笔、画笔,纸条。
活动过程:一、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锯,怎样量。
1、师:看,这是你们上次为小猪兄弟做的围墙,你们做的围墙是干什么的,那你们觉得这围墙怎么样?幼:太矮。
师:怎么办?幼:再钉木块。
幼儿操作发现没有木块。
根据提供的材料幼儿发现可以把长木条改成短木块。
师:怎么改?引导幼儿想不同的方法:如用锯子锯,用刀砍等。
2、师:可是小猪兄弟有个要求:希望你们把木条改成这么长(出示小木块),那应该怎样办?(幼儿:量。
)怎么量呢?(幼儿一起讨论),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锯一锯、量一量,并从中总结出最好的1、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请你们自己找一个合作伙伴,两人一组,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
幼儿操作。
师:你们刚才用什么量的?请几个幼儿把几种典型的方法表演一下,并让其他幼儿看一看哪种方法量得最快。
2、师:现在我们量好了,那长木条又怎样变成短木条的?(幼儿:用锯子和刀),那你们去试一试吧,要求你们操作的`时候,不要大声讲话,并且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手中的工具伤到其他小朋友了。
请幼儿示范并比较哪种方法好,又安全。
四、结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尝试,要求用最快的量的方法和安全的锯的方法进行操作。
老师进行引导。
五、活动延伸:我们一起帮小猪把围墙做起来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的教案2活动目的: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年级:二年级上册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合作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长度测量的方法。
2. 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2. 准确记录和比较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1. 量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2. 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发现物体的长度不同。
2. 提问: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呢?二、探究1. 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2. 引导学生使用量尺或直尺进行测量,注意测量方法。
3.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
三、总结1. 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和比较过程。
2. 引导学生总结长度测量的方法,如量尺的使用、读数等。
3. 强调观察和比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 学生之间相互比较测量结果,讨论观察和比较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强调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与家人分享测量结果。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度测量现象,如身高、步长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比较,及时纠正学生的测量错误,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长度测量的内容,让学生探索更多的测量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和比较物体长度大小的方法。
本章内容包括厘米、米的长度单位,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以及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厘米、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方法。
2.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准确地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五. 教学方法1.实物操作法:通过尺子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2.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发现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实物、课件等。
2.学具:尺子、实物、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物,如书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的大小,并引入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尺子,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实物,用尺子量出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一的实物,让学生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身高或身长
一只鸵鸟
身高2米50厘米
一只企鹅
身高1米20厘米
一头鲸
身长26米
一条巨蟒
身长7米一只壁虎身长1厘米活动建议:三位同学为一组,先想好你们准备测量的物体是什么,选择什么工具测量更合适,想好后开始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单上。
这是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记录单:
测量物体
测量工具
测量结果
2.展示交流测量方法。
学生作品1:用直尺测量数学书长26厘米。
学生作品2:用米尺测量讲台桌高96厘米。
学生作品3:用软尺测量门宽87厘米。
看来知道了身边这些熟悉物体的长度,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记住1厘米和1米实际有多长。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熟悉的物体,它们的长度到底是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量一量。
(二)实际测量,了解自己身体和教室中物体的长度
1.在教室中实际测量。
同学们快看,这是我们熟悉的教室,你想知道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呢?
我们就来测量一下自己身体或教室中物体的长度吧,这是活动建议。
你们对鳄鱼的身长6米有什么感觉?
6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熟悉的长度作为标准,用合适的方式描述出6米有多长。
学生作品1:一间教室的宽是5米50厘米,大约6米。
学生作品2: 5名一庹长差不多的同学站成一排和一间教室宽度差不多,大约6米。
学生作品3: 13步长和一间教室宽度差不多,大约6米。
学生作品4: 一个讲台桌高大约1米,那6个讲台桌高大约6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经历选择不同标准测量不同物体的过程,理解“量”的实际意义,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学习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的策略,理解“量”的实际意义。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计划及教案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长度单位,能够用量尺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概念,但是还不能熟练运用。
他们在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大小的比较经验,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长度单位,能够用量尺量物体的长度。
2.让学生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能够用量尺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物体(如书本,铅笔等)3.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
接着,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尝试用量尺量一下它们的长度。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两两分组,用量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白板上。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量尺,如何避免误差。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物体,让学生自主量出它们的长度,并和小组成员进行比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让他们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解释他们的测量方法。
其他学生听后,可以提出疑问或者给予肯定。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长度单位来比较物体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6. 小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
综合实践课_量一量比一比_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课_量一量比一比_教学设计课题: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用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
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
2.体会测量的实质,培养估测能力。
会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
3.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软尺、卷尺、皮尺、测量记录单。
教学重点:经历选择不同标准测量不同物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认识各种尺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量一量”的事情。
放假去旅行时,售票阿姨会给你量一量,如果你不到1米20厘米,就可以免票啦。
(p1)1. 1米20厘米是一个长度,在这里也可以称为高度。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第一单元学习“长度单位”时,我们都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p2)请你用手势来比划1米和1厘米各是多长呢?2. 米和厘米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尺?我们来逐一认识:米尺、卷尺、皮尺、软尺。
(p3)3. 这些尺子都有哪些用途呢?你知道吗?一起来认识一下!4. 课件播放软尺、卷尺、皮尺的用法用途。
(p4)(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谈话:现在大家不仅认识了这些尺,还知道了怎样使用它们。
接下来就要请这些尺子朋友来帮忙完成几个任务。
1. 先来估一估:黑板大约有多长?讲台大约有多高?(p5)提问:怎么才能知道估得对不对?可以用尺子测量。
(1)教师测量黑板:选择皮尺,请一名学生帮忙,教师读数。
(2)教师测量讲台:选择钢尺,直接测量。
选择软尺,再请一名学生帮忙,教师读数时介绍使用软尺的注意事项:软尺测量要从前头量起并拉直,读数要选取厘米的一面)(3)得出数据:黑板长大约4米;讲台高大约1米。
(读取大约值,一般取整数,或者整十)2.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真是方便!古时候人们没有尺子,怎么测量长度呢?课件:古时候,人们把两臂伸长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叫“一庹”。
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例文
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一、教学目标:1.认识量的概念,能正确操作长度和容量的单位。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量的比较。
3.能够理解并解答与量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量杯、尺子、钢尺等。
2.教学素材:插图、图片、物品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请学生们观察图片并完成下列任务:a.从最短的线段到最长的线段,依次写出它们的长度。
b.比较最长的线段和最短的线段,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差距有多大?2.引导学生认识量,并认识长度的单位。
通过和学生们的互动,教师给出量的定义:“量是用来衡量事物大小或程度的概念。
”然后,教师给出长度的定义:“长度是一个物体的长短。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长度的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际操作量尺,让学生们亲自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对比它们的长短。
3.学习长度的比较。
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或线段,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和比较它们的长短,加深对长度比较的概念。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考察学生对于长度、长度的单位以及长度的比较的理解。
2.学习容量的单位。
教师给出容量的定义:“容量是测量物体存放的量大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容量的单位,如升、分升、毫升。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际操作量杯等容量器具,让学生们亲自测量一些物体的容量,并对比它们的大小。
3.学习容量的比较。
通过展示不同容量的容器或液体,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和比较它们的大小,加深对容量比较的概念。
第三课时1.复习长度和容量的单位。
通过回顾上两节课的内容,考察学生对于长度和容量的单位的掌握程度。
2.学习长度和容量的比较。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组物品和容器,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根据物品的长度和容器的容量进行比较,判断哪个物品最长或容量最大。
3.解答与量相关的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与量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给出自己的解答。
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6篇
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6篇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1 教学目的: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拟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以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计,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教学准备:老师:数字卡片学生:100以内的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同桌用100以内的数字卡片,每次每人抽出一张,谁先说出大数,谁就赢。
2、交流判断大数的经历。
二、新授1、教学“比一比”(1)出示1084、982说说谁大,谁小?(2)学生说: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1084>982(3)老师出示另一些数,学生进展比拟。
(4) 总结规律:数的比拟:(1)数位比拟多的一个数比拟大(2)从位比起,位的数大的大(数位一样)(3)假如数位和位都一样,我们比拟下一位。
2、练一练(1)学生完成P36在O里填上、=(2)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填3、试一试(1)老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说说怎样能比拟快地比出大小?(3)老师总结:先将这些数按数位多少分一分,再将一样数位的数进展比拟。
99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2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用数描绘身边的事物,并与别人交流。
2、培养用数学的目光对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p 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才能。
3、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开展。
重点难点:位数一样的数的大小比拟。
教具学具:课件、计数器、直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比拟大小981( )1000 6980( )789 7083( )7208 1378( )2341 2980( )3408 3920 ( )3980二、试一试1、课件出示28页情境图,认真观察,自己试一试。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台展示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情况。
3、学生汇报:在数线上标出三辆自行车价钱的理由,说一说哪辆车,哪辆车最贵。
三、老师评价,对于学生的不同说法,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与肯定。
(设计意图:为学生进步充分、独立的考虑空间,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教师对尺做简要的介绍:有学生尺、米尺、纸尺、软尺、卷尺、钢板尺、皮尺、测量轮,教师出示尺的历史及用法。(课件展示)
第1次量:运用尺去测量
学生观察尺子,汇报对尺子的了解,包括怎么用。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1 m = 100 cm
A测量小纸条,每人都测量。
B测量桌子用哪把尺?引导学生测量,并汇报。
《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
教学过程
导案
一、游戏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请大家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看屏幕上有一个古体字(尺),你知道它是什么字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
出示:尺这个字教师给予肯定。
师:原来是个尺字,谁来说说尺是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汇报:尺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尺是用来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工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用尺量一量比一比。
肩宽大约30厘米两臂张开的长度大约1米30厘米
教室的长度大约10米讲台的长度大约1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测量的数学活动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测量的本质,并学会用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发展初步的长度观念,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及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预设2:测量标准:约1米30厘米的两臂张开长度
测量结果:5个人手拉着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B.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四、回顾与反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和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板书
量一量 比一比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发展长度观念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用图形、文字等形式表示“比”;2.能够在具体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符号。
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通过操作物品实现对数量的感知;2.能够分析问题,比较数量的大小,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共同学习,共同进步;3.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量一量比一比1.什么是“比”?比是泛指数与数的比率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比”来表示多少倍的关系,比如:小明有3块巧克力,小红有6块巧克力,那么小红比小明多了几块巧克力?2.分析问题通过观察、分析问题,学生将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数学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培养学生量化思维,通过具体的例子感知“比”;2.培养学生进行比较的能力,掌握“比”的概念。
难点1.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2.正确使用大小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通过举例引入“比”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比”的意义,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
二、示范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这些图形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比较。
三、操练学生分组进行操练,老师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比”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学生展示他们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认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进步。
五、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比”的理解,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和要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还存在困惑,下一步可以通过丰富练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比”的含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精选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践,按照指定标准对物品进行比较。
并且能熟练的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比较物体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复习策略):在数一数、分一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比较,并且能熟练的掌握数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发现并提出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动手游戏《数一数、比一比》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老师说你们做》的游戏。
老师说学生边说边做(大小)(二)说一说1、小朋友,你们在家愿不愿意帮助妈妈收拾家务?我们的好朋友小明他帮助妈妈把家务收拾好后,把妈妈、爸爸、自己的衣服分类放好,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啊”,你能告诉老师,小明是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数一数有多少?(出示课件图片)2、学生自由发言(因为我看到妈妈的衣服叠的最厚了。
)3、看到老师的图片,你还能比较什么?(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比小明的衣服长,所以小明的衣服最短;还能比较花瓶,观赏的装饰品,古董马,妈妈小明的身高)4、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
闭上眼睛,跟老师旅游轻松一下!看!出示课件,我们到哪儿了啊?(花果山)你能在这儿比较什么?(学生尽情发挥数,猴子,比较多少)接着去旅游出示课件我们又来到哪儿了啊?(海边我们能比较什么啊?(学生自由说)5、我们旅游到了这么多的地方,能不能从我们生活中进行比较呢?把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告诉大家你比较的`是什么。
(矿泉水瓶,汽车,球,铅笔,纸)看看我们教室里能比较什么?生活中我们还能比较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随机鼓励肯定其想象力和观察能力6、游戏《小组找家》出示课件让学生比较完书的厚和书的多少之后,分组,听老师口令找家。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的综合实践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知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物的测量和比较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物的测量和比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度单位尺子、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量一量比一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并引导学生进行实物的测量和比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在本次《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他们通过动手测量、讨论和实验操作,逐渐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对单位的认识不够清晰,有些同学在读取直尺上的刻度时容易出错。针对这一点,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单位换算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方形长宽的测量和正方形边长的测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实践中激活——沟通“量”与“比”的关系
1、谈话导入:
最近在电视上有一个节目特别火——挑战不可能。
(课件出示图片)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长期坚持练习下去。
就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今天,欢迎大家来到“挑战不可能”凌云小学特别节目现场,走进数学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2、比一比,猜一猜:
第一位挑战选手是——邢老师。
挑战内容:只需要和学生拥抱一下就能知道这位
同学大约有多高。
谁来试一试!(预设:1米30厘米以上,但不超过140厘米。
)你们知道老师猜对的秘诀吗?
在我们的身体上都有一些特殊的“尺子”。
邢老师就是利用了自己的身高这把“尺子”,在与同学们拥抱时巧妙地比了比,这样就能大致知道同学们的身高了。
你们也想像这样“量一量、比一比”吗?
(二)在“量一量”中再认——积累“比”的素材
1.明确“挑战”要求:
为了“比”得更方便,我们需要了解更多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
这样,生活中的“尺子”就会更多。
请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主题图1)
温馨提示有3点,谁来读第一点?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们在量什么?用什么尺,怎样量?(明白吗?)(2)小组合作:明确分工——测量员、读数员、记录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活动前,先商量好本小组准备测量什么内容。
每个小组测量2个项目,可以从图片中选,也可以在现场就地取材。
如:跳绳的长、课桌的宽、高;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
(3)注意细节:组长随时提醒大家注意活动安全,轻声慢走。
尤其在使用卷尺时,收尺要慢。
测量前先估估,再测量并记录。
(记住了吗?)
活动前,先给1分钟时间,明确分工,选出2项准备测量的项目。
商量好了吗?我来统计一下。
选肩宽的小组请举手……(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组选择。
)
各小组记录员请拿好记录单和笔;组长带好测量工具。
测量活动开始!
(学生边活动,老师边板书出活动记录单,巡视并指导学生的测量。
)
学生记录单:第()小组测量内容估计结果测量结果
教师板书:
测量项目测量结果
1、肩宽大约
2、教室门的高大约
3、课桌高大约
2、分组活动,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
(为行动快的小组点赞)
3、汇报测量结果并板书。
(1)肩宽,谁来汇报?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每位同学的肩宽都一样长吗?老师想记录一个7岁小朋友普遍的肩宽。
为了人们方便记住这个结果,也为了我们今后计算方便。
老师就记大约30厘米。
可以吗?(板书:大约30厘米)
(2)其余结果参照上面。
(只记录一个普遍的近似数据)
(3)对照结果想象长度。
如:看到30厘米,你想到了什么的长度?肩宽有多长?比一比。
(三)在“比一比”中估计——体会“量”的本质
1、谈话导入
课前,老师借助自己的“身高”这把尺子与同学们比一比,很快就猜出了同学的身高。
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得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尺子”。
能否也用好它们,在比一比中去描述生活中更多物体的长度呢?其实,这种方式从古代就开始了。
请看!(课件出示比一比的图。
)你们也想像古人这样比一比吗?
2、集体合作,探究方法。
(1)出示问题:(课件出示小精灵的话语,指名读。
)
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怎样用合适的方式描述这个长度?
(2)选择标准:听到“鳄鱼长6米”的信息,你有什么感受?既然这么长,你打算选择哪一个长度作为标准,去和鳄鱼的长度6米比?几个这样的长度相当于6米呢?(学生自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