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化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 三大要点:
•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 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美引如诗歌, 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 鲍照乐府寒士心声。
三、谢灵运
1、从写意到摹象。 2、从启示到写实。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 诗的兴盛
• 谢诗歌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语言的表 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 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 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 象,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文心 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 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 追新。”
• 一山水诗及其意义 • 山水诗是主要描写自然风光,抒发由此引
发的思想感情的诗歌。 其鼻祖是谢灵运, 后世王维、李白、孟浩然等都写过大量的 山水诗。山水诗使自然风光成为独立的审 美对象,增加了诗歌新的题材,开启了南 朝新的诗歌风貌,把诗歌从“淡乎寡味” 的玄言诗中解放了出来,加强了诗歌的艺 术技巧和表现力,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 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 鲍照出身寒微,极有抱负。在豪门士 族的压抑下,他蹀躞垂翼、有志难伸。 步入仕途后,一直沉沦下僚,在贫病 交迫中艰难度日。
• 鲍照、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 大家”。
• 一鲍照诗歌的内容
• 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之士 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 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拟行路难》
• 其次,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 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 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200首诗中 乐府占80多首,句式杂言;学习汉魏乐 府的题前多冠“代”或“拟”字;学习南 朝民歌的如《吴歌》、《采菱歌》、《幽 兰》、《中兴歌》等,当时被文坛盟主颜 延之等人轻视 为“俗” ,但俗中跳荡雄
• 2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 的歌行体,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 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 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 一简答 • 1山水诗的意义 • 2中国山水诗的形成过程 • 3山水诗大发展的原因 • 4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 • 5谢灵运的意义 • 6鲍照诗歌的内容 • 7鲍照诗歌的艺术 • 二论述 • 陶渊明与谢灵运创作特色的异同
• 褒:锺嵘:“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 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诗品》卷上)唐 释皎然誉之为“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骚, 下超魏晋”(《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 格·文章宗旨》)。
• 七、谢灵运的意义
• 谢灵运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他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是伴 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成 为 “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深深地影 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 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 意义。
• 谢灵运诗歌的山姿水态占了主要地位,“极貌 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 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主要的艺术追 求。他尽量捕捉山水的客观美,不放过寓目的 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 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 《入彭蠡湖口》
•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 垂范后世的佳句
• 五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
• 1自然可爱: “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 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作用”,就是 经营安排、琢磨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 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 的关键所在。萧纲说 “谢客吐语天拔, 出于自然”(《与湘东王书》)王世贞说: 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 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卷三)。
• 3陶渊明重启示性,谢灵运重写实性。
• (1)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 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 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的物 象,常常采用白描手法,淡淡几笔,却蕴 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青松、 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 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 人格象征。
பைடு நூலகம்
• 颜延之
• 与谢灵运并称“颜谢”。锺嵘《诗品》列 入中品 “尚巧似”是他与谢灵运诗的共 同特征,然而比谢诗更加锤炼雕饰,凝练 规整,且喜搬弄典故,堆砌辞藻,而缺乏 情致。如其《应诏观北湖田收诗》、《车 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 《始安郡还都与张相州登巴陵城楼作诗》 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他的诗被鲍照 称为“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被汤 惠休称为“如错采镂金”。
其六,《行京口至竹里》 。
• 2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 其中渗透着诗人的慷慨不平。如《代出自 蓟北门行》、《代苦热行》、《代东武 吟》。
•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哀怨凄怆,细
致感人。如《拟行路难》;《代白头吟》 在弃妇诗中则另创一格 ,对世道人心作 更为深刻的揭示与讥刺,未尝不是诗人不 幸身世的自况,寓有对执政者的讥刺和对 腐朽官僚的斥责。
•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如 《拟古》其六 。
• 5山水诗以五言古诗为主,风格深秀幽奇、 严整厚重,如《登庐山》等。
• 二鲍照诗歌的艺术
•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 首先,内容与情调,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 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 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 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 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 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 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很有特色。
• 2鲜丽清新: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 致地描绘自然景色。如《南史·传》载: “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 “谢五言如初发芙蓉,;君(颜延之)诗 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汤惠休说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 六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异同
• 1陶渊明重写意,谢灵运重摹象。
• 陶渊明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 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 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 5山水画及理论,五言诗的成熟,江南民 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做好了 文学上的准备。
• 四谢灵运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直接诱因
• 1政治上公爵降为侯爵,怀才不遇导 致心怀愤恨。
• 2外任永嘉,无论在任还是隐居,纵 情山水,肆意遨游,对抗当政,发泄 不满,在山水清音中慰藉心灵。
• 3好佛,师事慧远,倘佯于山水之间, 体道适性,舍却世俗物累。
• 陶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整 体的自然美,谢诗注重山水的描摹刻划, 山水景物又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很 难达到陶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 2结构上,陶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能 够形成独特的意境;谢诗多先叙出游,次 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旅行日 记,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如《登 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 (2)陶渊明对言不尽意深有体会,常常 感到语言表达的苦恼, “拥怀累代下,
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所以他 以不辨为辨,启发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补充, 这就使诗歌拥有宽裕的艺术空白,言有尽 而意无穷。
• 谢灵运过分认真,又尽量捕捉自然景物的 客观美。面对无限丰富的景物,同样感到 语言表达的苦恼,有 “空翠难强名”
• 三山水诗大发展的原因
• 1《诗经》《楚辞》建安诗人作了准 备;
• 2魏晋之后隐逸成风,士大夫以山林 为乐,得自然之趣,诗中山水描写大 增;
• 3晋宋士族地主,别墅修于尘世之外, 亲近自然成为常态,诗中山水描写又 增;
• 4玄学和玄言诗借山水悟玄理,玄言诗出 现了不少描写山水的佳句,孕育了山水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 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发泄 孤寒之士的慷慨不平。
• 三鲍照诗歌的地位
• 1鲍照诗歌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以颜延之 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 致”。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 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 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 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鲍照诗歌俊逸 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 的突出地位。
(《过白岸亭》)的概叹。但他努力地探 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运用各 种技巧去描摹或形容它们,并从不同的角 度再现大自然的美,形成语言的创新,给 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 (3)准确摹写和语言创新是谢灵运之功, 语言杜撰是谢灵运之弊。
• 贬: “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 其义”(清吴淇《选诗定论》卷十四)清汪师 韩《诗学纂闻·谢诗累句》 指出“不成句法”、 “拙劣强凑”、“了无生气”之处达五十馀条。
• 谢惠连
• 灵运隐居始宁时,惠连与他朝夕相处,游宴赋 诗,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如其《三月三日曲水 集诗》、《泛南湖至石帆诗》、《泛湖归出楼 中望月诗》、《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只是牢骚 不平之气比灵运多些。锺嵘《诗品序》说: “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所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又《诗品》 卷中说他:“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 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 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 一。”
• 二中国山水诗的形成过程
• 1《诗经》《楚辞》已有山水意象,但只 是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不是独立的 审美对象。
• 2建安曹操的《观沧海》是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
• 3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 客观上为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 4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大发展,并逐 步形成山水诗派。
• 三大要点:
•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 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美引如诗歌, 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 鲍照乐府寒士心声。
三、谢灵运
1、从写意到摹象。 2、从启示到写实。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 诗的兴盛
• 谢诗歌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语言的表 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 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 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 象,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文心 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 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 追新。”
• 一山水诗及其意义 • 山水诗是主要描写自然风光,抒发由此引
发的思想感情的诗歌。 其鼻祖是谢灵运, 后世王维、李白、孟浩然等都写过大量的 山水诗。山水诗使自然风光成为独立的审 美对象,增加了诗歌新的题材,开启了南 朝新的诗歌风貌,把诗歌从“淡乎寡味” 的玄言诗中解放了出来,加强了诗歌的艺 术技巧和表现力,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 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 鲍照出身寒微,极有抱负。在豪门士 族的压抑下,他蹀躞垂翼、有志难伸。 步入仕途后,一直沉沦下僚,在贫病 交迫中艰难度日。
• 鲍照、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 大家”。
• 一鲍照诗歌的内容
• 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之士 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 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拟行路难》
• 其次,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 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 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200首诗中 乐府占80多首,句式杂言;学习汉魏乐 府的题前多冠“代”或“拟”字;学习南 朝民歌的如《吴歌》、《采菱歌》、《幽 兰》、《中兴歌》等,当时被文坛盟主颜 延之等人轻视 为“俗” ,但俗中跳荡雄
• 2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 的歌行体,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 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 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 一简答 • 1山水诗的意义 • 2中国山水诗的形成过程 • 3山水诗大发展的原因 • 4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 • 5谢灵运的意义 • 6鲍照诗歌的内容 • 7鲍照诗歌的艺术 • 二论述 • 陶渊明与谢灵运创作特色的异同
• 褒:锺嵘:“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 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诗品》卷上)唐 释皎然誉之为“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骚, 下超魏晋”(《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 格·文章宗旨》)。
• 七、谢灵运的意义
• 谢灵运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他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是伴 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成 为 “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深深地影 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 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 意义。
• 谢灵运诗歌的山姿水态占了主要地位,“极貌 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 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主要的艺术追 求。他尽量捕捉山水的客观美,不放过寓目的 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 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 《入彭蠡湖口》
•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 垂范后世的佳句
• 五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
• 1自然可爱: “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 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作用”,就是 经营安排、琢磨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 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 的关键所在。萧纲说 “谢客吐语天拔, 出于自然”(《与湘东王书》)王世贞说: 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 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卷三)。
• 3陶渊明重启示性,谢灵运重写实性。
• (1)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 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 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的物 象,常常采用白描手法,淡淡几笔,却蕴 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青松、 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 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 人格象征。
பைடு நூலகம்
• 颜延之
• 与谢灵运并称“颜谢”。锺嵘《诗品》列 入中品 “尚巧似”是他与谢灵运诗的共 同特征,然而比谢诗更加锤炼雕饰,凝练 规整,且喜搬弄典故,堆砌辞藻,而缺乏 情致。如其《应诏观北湖田收诗》、《车 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 《始安郡还都与张相州登巴陵城楼作诗》 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他的诗被鲍照 称为“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被汤 惠休称为“如错采镂金”。
其六,《行京口至竹里》 。
• 2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 其中渗透着诗人的慷慨不平。如《代出自 蓟北门行》、《代苦热行》、《代东武 吟》。
•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哀怨凄怆,细
致感人。如《拟行路难》;《代白头吟》 在弃妇诗中则另创一格 ,对世道人心作 更为深刻的揭示与讥刺,未尝不是诗人不 幸身世的自况,寓有对执政者的讥刺和对 腐朽官僚的斥责。
•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如 《拟古》其六 。
• 5山水诗以五言古诗为主,风格深秀幽奇、 严整厚重,如《登庐山》等。
• 二鲍照诗歌的艺术
•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 首先,内容与情调,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 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 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 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 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 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 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很有特色。
• 2鲜丽清新: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 致地描绘自然景色。如《南史·传》载: “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 “谢五言如初发芙蓉,;君(颜延之)诗 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汤惠休说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 六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异同
• 1陶渊明重写意,谢灵运重摹象。
• 陶渊明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 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 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 5山水画及理论,五言诗的成熟,江南民 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做好了 文学上的准备。
• 四谢灵运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直接诱因
• 1政治上公爵降为侯爵,怀才不遇导 致心怀愤恨。
• 2外任永嘉,无论在任还是隐居,纵 情山水,肆意遨游,对抗当政,发泄 不满,在山水清音中慰藉心灵。
• 3好佛,师事慧远,倘佯于山水之间, 体道适性,舍却世俗物累。
• 陶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整 体的自然美,谢诗注重山水的描摹刻划, 山水景物又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很 难达到陶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 2结构上,陶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能 够形成独特的意境;谢诗多先叙出游,次 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旅行日 记,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如《登 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 (2)陶渊明对言不尽意深有体会,常常 感到语言表达的苦恼, “拥怀累代下,
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所以他 以不辨为辨,启发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补充, 这就使诗歌拥有宽裕的艺术空白,言有尽 而意无穷。
• 谢灵运过分认真,又尽量捕捉自然景物的 客观美。面对无限丰富的景物,同样感到 语言表达的苦恼,有 “空翠难强名”
• 三山水诗大发展的原因
• 1《诗经》《楚辞》建安诗人作了准 备;
• 2魏晋之后隐逸成风,士大夫以山林 为乐,得自然之趣,诗中山水描写大 增;
• 3晋宋士族地主,别墅修于尘世之外, 亲近自然成为常态,诗中山水描写又 增;
• 4玄学和玄言诗借山水悟玄理,玄言诗出 现了不少描写山水的佳句,孕育了山水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 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发泄 孤寒之士的慷慨不平。
• 三鲍照诗歌的地位
• 1鲍照诗歌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以颜延之 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 致”。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 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 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 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鲍照诗歌俊逸 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 的突出地位。
(《过白岸亭》)的概叹。但他努力地探 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运用各 种技巧去描摹或形容它们,并从不同的角 度再现大自然的美,形成语言的创新,给 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 (3)准确摹写和语言创新是谢灵运之功, 语言杜撰是谢灵运之弊。
• 贬: “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 其义”(清吴淇《选诗定论》卷十四)清汪师 韩《诗学纂闻·谢诗累句》 指出“不成句法”、 “拙劣强凑”、“了无生气”之处达五十馀条。
• 谢惠连
• 灵运隐居始宁时,惠连与他朝夕相处,游宴赋 诗,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如其《三月三日曲水 集诗》、《泛南湖至石帆诗》、《泛湖归出楼 中望月诗》、《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只是牢骚 不平之气比灵运多些。锺嵘《诗品序》说: “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所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又《诗品》 卷中说他:“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 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 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 一。”
• 二中国山水诗的形成过程
• 1《诗经》《楚辞》已有山水意象,但只 是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不是独立的 审美对象。
• 2建安曹操的《观沧海》是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
• 3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 客观上为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 4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大发展,并逐 步形成山水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