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合集下载

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研究和制备中的应用

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研究和制备中的应用

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研究和制备中的应用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性质和构造的学科,其在现代科技、电子、医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研究、制备出更优质的材料一直是材料科学家们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离子束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材料研究与制备中,其优异的性能在多方面得到了验证。

重离子束技术是指将带电粒子(通常是离子)加速至一定速度后,以高能束流的形式射入材料内部的技术过程。

这种技术可以控制粒子的能量、流量、轰击角度等参数,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使得材料在粒子的轰击下发生退火、自组装、蚀刻、掺杂等反应,从而改变其结构和性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研究和制备中的应用。

一、表面改性将重离子束轰击材料表面,可以改变其表面形貌和化学性质。

通过单次甚至多次轰击可以使得表面纳米化,表面硬度和抗腐蚀性能大幅度提升。

这种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得到应用。

二、材料合成以前很难合成的材料,通过重离子束技术可以轻松合成。

例如,通过重离子束轰击玻璃,可以使得玻璃变得更加耐磨、耐腐蚀,而且强度也得到了提高。

重离子束还可以用于纳米结构的制备,通过控制离子轰击的角度和能量可以呈现不同的纳米结构。

三、材料改性轰击材料可以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改变,例如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使得其导电性提高。

此外,重离子束还可以用于制备核反应堆的密封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快速地吸收辐射能量,有效避免核泄漏。

四、生物医学领域重离子束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改变生物大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可以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同时,在肿瘤治疗中,重离子束技术可以通过高能离子束直接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则很小。

综上所述,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是多样的。

它不但可以用于表面改性、材料合成和改性,同时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未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为材料研究和制备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高能重离子束全径迹辐照材料和细胞的实验装置设计及效应分析

中高能重离子束全径迹辐照材料和细胞的实验装置设计及效应分析

中高能重离子束全径迹辐照材料和细胞的实验装置设计及效应
分析
李兴林;曲颖;孙曙光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24(51)7
【摘要】中高能重离子束注入生物材料的径迹显著深于生物靶,且不同径迹点上的剂量分布、理化效应等又大不相同,所以,同一靶点通常不可能接受所有理化因子的作用(即全径迹辐照)。

本实验设计思路:基于CR-39核径迹探测手段,在纯水介质中验证全径迹辐照综合效应特征;通过沿径迹上连续逆向移动靶材料或细胞培养液,以探究全径迹的辐照效应。

最后,与对照组相比较,揭示重离子束全径迹的辐照效应及其潜在的分子改性、细胞改良和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4页(P1-3)
【作者】李兴林;曲颖;孙曙光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安徽思母塘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13;Q345
【相关文献】
1.重离子束辐照细胞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65nm n沟MOSFET的重离子辐照径迹效应研究*
3.高能重离子在金属中引起的辐照效应是热峰效应?
4.III-V族化合
物半导体材料的高能重离子辐照效应5.金属材料中高能重离子辐照效应的理论描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以下是六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介绍:
1.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肥)共同建设。

该实验室旨在推进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探索清洁能源的未来可能性。

2.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负责建设。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多能源互补与智能网等。

3.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负责建设。

该实验室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前沿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引领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

4.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南京大学(南京)负责建设。

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结构与材料的合成制备、微纳结构与材料的表征技术、微纳结构与材料的性能测试等。

5.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负责建设。

该实验室针对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手段进行研究,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6.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负责建设。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组学等。

这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走进科研国家队共赴一场“科学之约”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走进科研国家队共赴一场“科学之约”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走进科研国家队共赴一场“科学之约”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兰州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先进的重离子加速器和相关设施的科研基地。

作为国家实验室,兰州实验室在核科学、粒子物理、材料科学、辐射医学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科研成果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还对世界科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兰州实验室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总面积达1000余亩,拥有一支庞大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多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专家。

实验室拥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装置设施,包括中国首台重离子加速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型同步辐射装置”、“超导高频加速器”等,这些设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在最前沿的科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成就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

兰州实验室以其科研实力和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焦点。

兰州实验室承担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的重大核基础研究项目,成功研制了一系列高性能、高稳定的核反应堆核心材料,并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核工程界的大量核材料性能问题。

兰州实验室还承担了相关的重大国际联合实验项目,为国际核物理和重离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兰州实验室始终致力于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开展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提升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地位。

实验室在促进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一直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国际上也拥有着广泛的科学研究合作和交流。

实验室还建立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合作,为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实验室在科研实力和成果方面的显著成就,科技部还授予了兰州实验室多项国家科技奖项,以表彰其在国家科技创新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IBBE装置、机理

IBBE装置、机理

袁航,小型化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研制,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2003,3,导师:罗乐副教授小型化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Miniature Ion-implanting facility for Bioengineering Research})是一种宽束装置,该应用技术己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重视。

为了发展我国首创的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进一步推广低能离子注入生物技术的需要,对现有的50KeV离子注入诱变装置进行改进,研制一台小型化、傻瓜化的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为辐射一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可靠、实用的物理平台。

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定能量、电荷态的稳定离子束,在无菌、温度适宜的、无其它干扰因素的环境下注入生物样本,使之发生诱变效应。

因此小型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的主要部件包括:离子源(包括放电室和引出系统)、真空系统、靶室(植物样本使用)、小靶室(微生物样本使用)、电源系统、冷却系统和监测、控制系统。

原有的装置结构复杂,非专业人员操作难度太大,因此研制小型化装置目的在于简化结构,使用方便,成本降低,使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能够为广大生物科研机构所接受,进而推广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

本课题的任务就是研制这样一台小型化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

本文是在总结一年以来装置研制过程中的经验上写成的。

从原理上分析了双潘宁离子源的结构,改进了阴极发射电子的能力,理论计算出离子源的几何参数,并根据实验矫正误差,从而设计出的引出系统可以更加稳定的引出强流离一子束。

为了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的产业化,采用更简便的控制系统和监测系统。

经过测试,研制的小型化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能够满足生物实验的要求。

并根据这些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对小型化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1,装置的智能控制系统的设想;2、采用更先进的离子源提供优质离子束。

七十多年来,物理化学方法等传统方法用于作物诱变育种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重离子的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_贾蓉

重离子的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_贾蓉

和核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地面建立了重离子加速器 装置,这种装置的建立,不仅大大促进了核科学的 研究与相应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核技术在生命科 学基础与应用领域的研究,更好的理解 DNA 团簇损 伤与修复机制及重离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能为 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方便,促进对重离子辐射危害的 评估与防护策略的建立,以及其得到更好的应用。
电离辐射通过射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引起
Single break
অ䬮ᯝ㻲 SSBs
Chemical change
⻡สᦏՔ APs
Double break
DNA 分子发生多种类型损伤,包括如图 1 所示的碱 基 位 点 损 伤(Apurinic/apyrimidinic sites,APs) ,损 伤碱基(Oxidized purines or pyrimidines) ,单链断裂 (Single-strand breaks, SSBs) 或双链断裂 (Double-strand
重离子是指重于元素周期表中 2 号元素氦并被 电离的粒子。线性能量传递(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 ,又称为传能线密度,是描写射线性质的一种 物理量,单位为 J/m,常用 keV/μm 表示,指的是电 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即电 离辐射贯穿物质时,因碰撞而发生的能量转移。重 离子属于高 LET 类型的粒子,这种粒子在其穿透的 路径上, 产生很强的局部电离, 与传统的光子辐射 (如 X、γ 射线)相比,会诱导更严重的辐射损伤生物效 应。外太空中存在着高能量的质子和重离子,它们 对生命体细胞会产生严重的电离作用,导致细胞死 亡、染色体畸变和癌症发生,影响着外太空航天员 的健康安全
·综述与专论·
BIOTECHNOLOGY

油用型向日葵新品种近葵1号的选育

油用型向日葵新品种近葵1号的选育

油用型向日葵新品种近葵1号的选育曲 颖1 周利斌1 卯旭辉2 杜 艳1 金文杰1 刘瑞媛1(1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兰州730070)摘要:近葵1号是采用重离子束辐射诱变技术结合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的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

利用重离子束辐射处理,选育出优良不育系HA和恢复系f4010122,以HA为母本、f4010122为父本杂交选育出近葵1号,该品种稳产性好、含油率高、抗病性较强,适宜在甘肃以及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2019年该品种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GDP向日葵(2019)620187。

对该品种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介绍。

关键词:油用型向日葵;近葵1号;重离子束诱变;杂交育种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菊科向日葵属植物,具有较高的含油率,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葵花籽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人体吸收,是国际公认的保健型食用油。

向日葵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近年来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经济作物。

我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地区[1-2]。

随着产业规模化的形成,向日葵已经发展成为甘肃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3]。

近年来,由于向日葵种植相对集中、重茬种植普遍,导致病虫害严重,加之引进品种价格高、品种老旧退化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油葵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抗病性强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油葵新品种[4]。

重离子束是一种高效的物理诱变源,能够诱发基因突变,与常规X-射线及伽马射线相比,具有诱变效率高、变异性状丰富且易稳定的特点[5-6]。

多年的育种实践证实重离子束在植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改良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目前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观赏植物、中药材等植物育种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9]。

中国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情况

中国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情况

本文由rongxfbd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情况 名次 高校 重点实验室名称 数量 1 清华大学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 先进成形制造 量子信息与测量 普适计算 先进材料 破坏力学 结构工 程与振动 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 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 原子分子纳米 科学 水沙科学 蛋白质科学 生物信息学 热科学与动力工 程 媒体与网络技术 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 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 18 2 北京大学 流行病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理研究 纳米器件物 理与化学 生物有机分子工程 重离子物理 数学及应用数学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神 经科学 分子心血管学 量子信息与测量 水沙科学 14 3 华中科技大学 脉冲强磁场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 智能制造技术 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信息存储系 统 基本物理量测量 生物医学光子学 器官移植 环境与健康 园艺植物生物学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 11 4 吉林大学 东北亚生物演化 地球信息探测仪器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 汽车材料 地面机械仿生技术 超 分子结构与材料 分子酶学工程 病理生物学 人兽共患病 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10 4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安全 现代人类学 波散射与遥感信息 聚合物分子工程 应用离子束物理 非线性数 学模型与方法 医学分子病毒学 分子医学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 癌变与侵袭原理 10 6 武汉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 病毒学 声光材料与器件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水 沙科学 植物发育生物学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 8 7 北京师范大学 放射性药物 模糊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 水沙科学 环境演变与自 然灾害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 7 7 上海交通大学 电力工程新技术 细胞分化与凋亡 系统生物医学 微生物代谢工程 薄膜与微细技术 高 温材料及高温测试 动力机械与工程 7 7 西安交通大学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 电子物理与器件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电子陶瓷与器件 现代设计及 转子轴承系统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 结构强度与振动 7 7 中山大学 热带病防治研究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 基因工程 眼科学 教育 部肾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 ? 7 11 东南大学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支撑技术 微电子机械系统 洁净煤发电及燃烧 技术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 6 11 四川大学 绿色化学与技术 靶向药物 皮革化学与工程 辐射物理及技术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口腔生 物医学工程 6 13 浙江大学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 生物医学工程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 繁殖 动物分子营养学 视觉感知 6 13 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 功能乳品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 5 13 南开大学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 生物 活性材料 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 5 13 南京大学 生命分析化学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 介观化学 海岸与海岛开发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 5 13 山东大学 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 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 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 胶体与界面化学 实验畸形学 5 13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药物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 物理海洋 海水养殖 海洋遥感信息处理 海底科学 与探测技术? 5 13 中南大学 现代复杂装备设计与极端制造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癌变与侵袭原理 轨道交通安全 生物冶金 5 13 华南理工大学 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 亚热带建筑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5 13 重庆大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光电技术及系统 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 西南资 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5 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虚拟现实新技术 流体力学 流体力 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23 天津大学 电力系统仿真控制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绿色合成与转化 4 23 同济大学 长江水环境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 道路与交通工程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 4 23 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 磁学与磁性材料 西部环境 干旱与草地生态 4 26 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 生态与循环冶金 环境断裂 3 26 北京交通大学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 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 网 3 26 北京邮电大学 泛网无线通信 信息管理与信息经济学 光通信与光波技术 3 26 北京林业大学 森林培育与保护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林木、花卉遗传育种 3 26 北京工业大学 光电子技术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 新型功能材料 3 26 太原理工大学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 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 煤科学与技术 3 26 东北大学 材料各向异性设计与织构工程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 3 26 东北师范大学 多酸科学 应用统计 植被生态科学 3 26 东北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 森林植物生态学 3 26 华东理工大学 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 系统承压安全科学 超细材料制备 与应用 3 26 华东师范大学 光谱学与波谱学 地理信息科学 脑功能基因组学 3 26 中国矿业大学 矿山开采与安全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 煤炭资源 3 26 江南大学 生态纺织 乳酸菌发酵技术与食品安全 工业生物技术 3 26 厦门大学 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 现代分析科学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 3 26 武汉理工大学 高速船舶工程 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 硅酸盐材料工程 3 26 广西大学 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 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 微生物与植物遗传 工程 3 26 西南大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人格与认知 蚕学基因组学 3 2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部环境与生态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 3 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 语言语音 2 45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抗病毒 中医内科学 2 45 北京化工大学 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 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 2 45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 2 45 华北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 2 45 天津工业大学 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 2 45 山西大学 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 2 45 内蒙古农业大学 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 草业与草地资源 2 45 大连理工大学 精密与特种加工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 2 45 东北农业大学 乳品科学 大豆生物学 2 45 河海大学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 海岸灾害及防护 2 45 中国药科大学 现代中药 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 2 45 东华大学 生态纺织 纺织面料技术 2 45 南昌大学 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 食品科学 2 45 浙江工业大学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2 45 安徽大学 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 2 45 福州大学 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 数据采掘与信息共享 2 45 郑州大学 材料成型过程及模具 材料物理??? 2 45 河南大学 特种功能材料 植物逆境 2 45 中国地质大学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 2 45 湖南大学 环境生物与控制 现代车身技术 2 45 湖南师范大学 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 2 45 湖南农业大学 茶学 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2 45 重庆医科大学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2 45 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 2 45 电子科技大学 新型传感器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 2 45 贵州大学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2 45 宁夏大学 动物疾病防治 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2 45 青海大学 高原医学 青藏高原生物技术 2 45 西北工业大学 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 2 45 长安大学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 2 4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 2 45 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 数控机床及机械制造装备集成 2 4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 结构工程与抗震 2 45 西北大学 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 大陆动力学 2 45 新疆大学 绿洲生态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 2 45 石河子大学 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 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 2 45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中国人民大学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 1 中国科技大学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 1 北京理工大学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 1 中国政法大学 证据科学 1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变性病学 1 首都师范大学 三维空间信息获取与地学应用 1 天津医科大学 乳腺癌防治 1 天津中医学院 方剂学 1 河北医科大学 神经与血管生物学 1 中北大学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 1 内蒙古大学 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 1 中国医科大学 细胞生物学 1 沈阳农业大学 北方超级梗稻育种 1 沈阳药科大学 创新药物研究与设计 1 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 1 延边大学 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 1 吉林农业大学 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 1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通信 1 大庆石油学院 提高油气采收率 1 第二军医大学 分子神经生物学 1 上海大学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 1 上海水产大学 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标准化 1 南京农业大学 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 1 扬州大学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1 苏州大学 现代光学技术 1 南京师范大学 虚拟地理环境 1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化学工程 1 南京医科大学 现代毒理学 1 东华理工学院 核资源与环境 1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无损检测技术 1 江西师范大学 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 1 江西中医学院 现代中药制剂 1 宁波大学 应用海洋生物技术 1 杭州师范学院 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 1 安徽医科大学 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 1 安徽农业大学 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 1 福建农林大学 农药生物化学 1 福建师范大学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 1 山东科技大学 矿山灾害预防控制 1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经典理论 1 青岛科技大学 橡塑材料与工程 1 华中师范大学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 1 武汉科技大学 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 1 长江大学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 1 湖北大学 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 1 三峡大学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光子/声子晶体 1 湘潭大学 先进材料及其流变特性 1 长沙理工大学 公路工程 1 华南师范大学 激光生命科学 1 南方医科大学 重大疾病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 1 华南农业大学 农药学 1 汕头大学 智能制造技术 1 深圳大学 光电子器件与系统 1 广州大学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 1 广西师范大学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 1 云南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 1 桂林工业学院 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 1 海南大学 热带海洋与陆生生物资源研究及利用 1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热带园艺植物资源与遗传改良 1 第三军医大学 电磁辐射医学防护 1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 1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 1 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天然气装备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药材标准化 1 云南大学 自然资源药物化学 1 昆明理工大学 稀贵及有色金属先进材料 1 云南师范大学 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 1 西藏大学 宇宙线 1 西藏医学院 藏医药基础 1 青海师范大学 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 1 兰州交通大学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 1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 1 兰州理工大学 有色金属合金 1 甘肃农业大学 草原生态系统 1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第四军医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航空航天医学 1 中药资源与药物化学 1 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 1 新疆维吾儿族高发疾病研究 1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1 农产品生物化工 1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1。

新一代重离子束治癌的最佳束流选择

新一代重离子束治癌的最佳束流选择

3 .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 B e r i n g 1 0 0 0 4 9
Ab s t r a c t He a v y i o n s h a v e b e e n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u s e d f o r t u mo r t h e r a p y a n d a c h i e v e d o u t s t a n d i n g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e d u e t o i t s u n i q u e
p h y s i c a l 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T h i s p a p e r c o mp a r e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a r b o n , n i  ̄o g e n , o x y g e n , f l u o r i n e a n d n e o n b e a ms b o t h p h y s i c a l l y 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 l y b a s i n g o n p u b l i s h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s nd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 W he n we l o c a t e he t Br a g g p e a k s a t 3 0 c m
3 . 中国科 学院大学,北京 1 0 0 0 4 9

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简介

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简介

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简介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创了离子束生物工程学这一交叉学科,利用低能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原理,发明了离子束生物工程改良品(菌)种的方法。

离子束生物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及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农业成果转化基金等和中国科学院及安徽省科技项目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八十年代中,正当国内外兴起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研究时,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与安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科技人员用30keV的氮离子注入水稻干种子后发现显著的诱变效应,以后又陆续发现一些新现象:如注入离子在种子里长距离穿射和高速率溅射,低能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只要反应体系里有氮参与都有一定的几率形成氨基酸,以及离子注入条件下出现的生物反常辐照损伤、当代可遗传突变等等现象。

这些现象后来被国内外科学家所证实。

例如,低剂量下生物体呈现的“反常辐照损伤”(hyper-radiosensitive response,HRS’)现已成为辐射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此,低能离子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有重大应用背景的科学问题。

这一科学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在有关论著中得到高度评价。

《核技术》(科学出版社)认为:“余增亮小组利用核物理实验方法、手段、概念探索离子注入生物体后产生的物理和生物现象…,形成了很强的交叉领域,孕育着交叉学科”。

杨垂绪(美)在《太空放射生物学》(中山大学出版社)中将此列为重离子生物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并做了详细介绍。

丘冠英在《生物物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书中认为:这“形成了辐射生物学的一个新领域-低能重离子生物学,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离子束生物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一是诱变的变异频率高,可选择注入的离子种类多样,而且其质量、能量、电荷可有多种组合,所以其产生的诱变结果和效应也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变异谱宽,离子束能产生较高的电离密度,使DNA产生严重损伤,其作用于植物体后可获得较高的变异频率和较广的突变谱,易于筛选出先新的突变体;三是变异稳定快,离子注入造成的损伤不以修复,突变体稳定较快;四是技术稳定可靠,简单易得,经加速后的离子具有一定的静止质量,注入生物体后可以使质量、能量、电荷共同作用于生物体。

放射性核束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放射性核束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的测 定 , h tr e等 ” 、 e dro C at j ee H n esn等 和 C le 等 ”还 测 定 了 放 射 性 束 流 N oir l e在 水 模 、 肘i
瘤患者 体 内靶 区后 沿及 加补偿体 避免靶 区后脊髓 照射 时 的离 子 阻止 区 , n hrt E gad 等 也利 用
李 强 卫 增 泉
兰州 7 00 300 (f r 国科 学 院近 代物 理研 究新 】
摘要
不 同 衰变 方式 和 半 衰期 的放射 性 核束 在生 物 医学领 域有 不 同应 用 。 本文 评述 了 自2 0世 纪
7 0年代 中期 美 国 L L实验 室首 次 产生 高 能放 射 性 核束 以来 , 界 范 围 内利 用 放 射 性 核 束 开 展 的 B 世
维普资讯
第 2 5卷
第 l期



V l 25 No.1 0
20 0 2年 1月
N C E E HN QU S U L AR T C I E
J mm av2 0 r 0 2
, 0
一 综一 述一

放 射 性 核 束 在 生 物 医 学 中 的 应 用
1 放 射 治 疗
重 离 子 束放 射 治 疗 到 目前 为 止 已取得 了显 著 的 成 效 , 没 有 明 显 毒 副 作 用 和 正 常 组 织 并 在
发 症 的前提 下 , 离子束 的治疗取 得 了很 高的肿 瘤控 制率 , 效 显 著 重 疗

。但 重 离子束 治疗 的
个 重要制 约 因素是 如何精确 地将重 离子的 Bag 区置于贯 穿非 均匀正 常 组织后 的待 治 肿 r 峰 g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组织结构图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组织结构图

ADS部
核数据研究室 散裂靶研究室 嬗变化学研究室 先进核能材料研究室 反应堆物理研究室 直线加速器室 低温室
管理部门
综合办公室 科技处 人事教育与国际合作处 资产财务处 监察审计处 成果转化与产业处 重离子治疗项目 办公室 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材料研究中心
能源材料研究组 辐照效应研究组 辐照技术研究组 重离子微束研究组 计算物理研究室 生物物理研究室 辐射医学研究室 医学物理研究室 空间辐射生物研究室 理论物理研究室 编辑部 重离子辐照药物研发 中心(筹)直线加速器研究中心 Nhomakorabea束流诊断室
白银产业化中试基地 辐射安全与防护室 信息工程室 电子加速器及应用 研究中心 甘肃省粒子束辐射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 工程实验室 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 有限责任公司 兰州科近生物技 术有限责任公司
成果转化与 产业化
武威科近新发技 术有限公司
所务会
学术委员会
科研部
实验物理中心
CSR精细核谱学研究组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组 高能核物理研究组 超重核研究组 核天体物理研究组 离子操纵研究组 核化学研究组 次级束物理研究组 重离子核反应研究组 原子核结构研究组 原子分子谱学研究组 原子分子动力学研究组
学位委员会
加速器部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综合实验平台组 分析测试组 核电子学研究组 固体探测器研究组 晶体研究组 气体探测器研究组 加速器总体室 高频技术室 电源室 真空技术室 磁场机械技术室 离子源室

上海重离子 固定束 45° 水平

上海重离子 固定束 45° 水平

上海重离子固定束45°水平重离子固定束是一种物理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物质结构的研究和粒子的加速研究。

上海重离子固定束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的一个实验室,致力于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研究。

在上海重离子固定束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中,束流的固定方向被设定为45°水平。

这种固定束的角度选取是经过精心计算和研究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上海重离子固定束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设备,可以加速和探测重离子束流。

在实验中,重离子束流被加速并固定在45°水平方向上。

这种固定束的设置可以保证数据采集的精密度和一致性,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

通过重离子束流的固定束45°水平设置,上海重离子固定束实验室可以开展多种研究领域的实验。

例如,可以研究重离子在材料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对重离子束流的影响等。

同时,这种固定束设置还可以用于高能物理实验中,用于研究基本粒子的加速和碰撞等。

上海重离子固定束实验室的团队致力于推动重离子固定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不断优化实验设备和方法,他们希望能够取得更加准确和有意义的实验结果,并在核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做出重要的贡献。

总之,上海重离子固定束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以“45°水平”为固定束方向,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精密研究。

通过这种固定束设置,他们可以开展各种领域的实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申请日期:
中国科学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二0一四年制
填报说明
一、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表达要明确、严
谨,字迹要清晰易辨。

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申请书请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第2页起各栏空
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一式三份(至少一份为原件),寄送至本实验室;并请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本实验室指定邮箱。

三、实验研究申请金额最高不得超过5万元,理论研究最高不得超过 3万元,课题执行周期不超过2年。

一、简表
二、立项依据
(着重结合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和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论述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
三、研究方案
四、经费预算
五、申请人承诺。

生物物理研究室简介

生物物理研究室简介

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室是一个集植物、微生物重离子辐照育种技术和空间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为一体的综合研究群体。

十多年来,本室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大、重点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几十项。

今后我们将着力发展以空间辐射生物学、重离子束辐射育种、创制作物及微生物新种质资源为主要目标的辐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领域,在辐射生物、农作物和微生物的良种选育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有显示度的重要成果。

特别注重利用重离子束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所产生的新技术和方法,在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疾病与健康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生物物理研究室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植物辐照育种
(1)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开展重要能源作物的育种及基础研究。

(2)重离子辐照粮食作物、观赏植物的新种质资源开发。

2.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
(1)单粒子辐照生物学效应研究。

(2)模拟空间高能离子对宇航员辐射伤害的研究。

3.微生物辐照育种
(1)重离子辐照微生物菌种改良与产业化。

(2)重离子辐照微生物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及机理研究。

4.重离子诱变动物育种
(1)重离子辐照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其遗传发育规律的研究。

(2)重离子辐照观赏动物、稀有动物的新品种资源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申请日期:
中国科学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二0一四年制
填报说明
一、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表达要明确、严
谨,字迹要清晰易辨。

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申请书请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第2页起各栏空
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一式三份(至少一份为原件),寄送至本实验室;并请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本实验室指定邮箱。

三、实验研究申请金额最高不得超过5万元,理论研究最高不得超过 3万元,课题执行周期不超过2年。

一、简表
二、立项依据
(着重结合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和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论述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
三、研究方案
四、经费预算
五、申请人承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