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结构

合集下载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品德是一个人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

品德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道德观念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标杆。

在道德观念中,包括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和信念。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高低,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要求。

道德情感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感受和感情体验,是人们对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情感反应。

道德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对道德的赞赏和反感的体现,它使人们能够感知到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的道德情感的强烈程度和稳定性,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坚守道德原则。

第三,道德意志是品德的核心。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自觉地选择和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力和意愿。

它是人们对道德标准的认同和追求的主动体现,也是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持道德原则的决心和毅力。

一个人的道德意志的坚定与否,关系到他能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品德。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是人们根据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

它是人们将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示自己的品德修养。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优劣,直接反映了他的品德水平和道德修养的高低。

品德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素质。

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坚定正确的道德意志,积极践行道德行为,才能真正拥有高尚的品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道德行为规范的人。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第二讲品德的结构及发展一、道德与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一)道德认识1、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发展道德判断能力)(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等。

2. 教育内容: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等。

教育内容应该既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也有与具体社会环境和个体特点相关的道德问题。

3. 教育方法:品德教育的方法包括模范示范、情感体验、道德讨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实践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4. 教育评价:品德教育的评价应该全面、综合和多元化。

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道德表现、道德观念的形成情况、道德判断和行为的能力等。

评价结果应该用于指导和改进品德教育的实施。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

学生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

学生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

知指道德认识或道德观念,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
情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而引起的内心体验,也是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指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道德目的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与调节下所表现的行为。

学生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一般说
来,德语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的。

即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

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正反映了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基础)知提高认识晓之以理情陶冶情感动之以情意锻炼意志导之以行(关键)行培养行为习惯持之以恒。

2017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品德心理结构

2017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模拟题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一个欲望强烈而缺乏自制的人,在行为上可能与他的是非观念相矛盾。

强化练习【单选题】(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A.品德B.意志C.道德D.情绪【答案】A。

解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单选题】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标志。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品德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地强调。

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社会行为准则,品德对于个体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品德的结构,分析品德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以期对培养良好的品德有所助益。

2. 品德的内涵品德指的是一个人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方面的表现。

它不仅涵盖了一个人身体上的行为,还包括了他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

2.1 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品德的基础。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决定了他对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判断和认识。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应当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道德规范来辨别和行动。

2.2 品质特点品德中的品质特点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

诚实、正直、勤劳、宽容、善良等都是良好品质的常见表现。

这些品质特点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 品德的构成要素品德的构成要素反映了品德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表现决定,而是由多个要素共同构成。

3.1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品德的重要体现。

它包括了一个人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行为表现。

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等都是良好品德的体现。

3.2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品德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个人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理性地处理问题和冲突。

同时,自我管理也涉及到自我约束和规划,帮助个体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3.3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人的品德的重要体现。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和社会,并能够付诸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3.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品德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人的与他人的交往和相处方式直接反映了他的品德素养。

善于与人沟通、关心他人、积极协作等都是良好品德的表现。

4. 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1.学习道德知识和规范: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和规范,了解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品德的结构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到评价的重要指标。

一个人的品德结构包括多个方面,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人到社会,都有着不同的层次和要求。

一、思想层面1. 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等基本价值判断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应该包括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义公平等基本原则。

2. 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一个人对于整个世界及其存在意义和发展规律的看法。

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自己。

3.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于不同事物所赋予的价值判断。

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个体正确把握事物本质和意义,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二、行为层面1. 诚信诚信是指一个人在言行中保持真实、可靠、守信用的态度和行为。

一个人的诚信可以帮助他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更加自律和自我约束。

2.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体自身的情商和智商。

3. 自律自律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行为的约束和管理。

良好的自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避免盲目跟风或者无节制地追求某些东西。

三、社会层面1. 公民责任感公民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于社会公共利益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良好的公民责任感可以促使个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度是指一个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程度。

良好的社会参与度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价值感。

3.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让个体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品德结构是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和社会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点。

品德结构要素

品德结构要素

品德结构要素一、引言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内心素质和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结构要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品德的结构要素。

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认识和反思。

在品德结构中,自我意识是起到基础性作用的一个要素。

只有具备自我意识,才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三、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个体对善恶、对人际关系、对社会秩序的认识和判断。

它是品德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决定了个体在道德选择上的取向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够使个体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守正义和善良。

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引导。

四、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它包括对善行的赞美和认可,对恶行的责备和反感。

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励个体积极参与到道德实践中,能够增强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道德情感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使个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行为。

它是品德结构的最终表现和体现。

道德行为体现了个体的道德素养和品格,是个体与他人和社会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途径。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从小抓起,通过教育和榜样的示范,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准则。

六、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程度和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它是品德结构的一项重要要素,决定了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

具备责任意识的个体能够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念和价值观。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外在的行为表现。

简而言之,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主要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指的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这包括了对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问题的辨识和判断。

通过道德认知,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情感是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它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动力。

当个体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时,会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如满足感、自豪感等;而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时,则会产生消极的道德情感,如内疚感、羞耻感等。

这些情感体验能够促使个体更加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

道德意志是个体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性和决断力。

它要求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道德意志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品德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它是衡量个体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道德行为包括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各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这些行为不仅能够体现个体的品德水平,也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内的多维度概念。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品德的完整结构。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

1、品德的结构: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引发和调节道德行为。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和行为,是学习道德规范的动力保证。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品德心理结构的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皮亚杰道德发展论:通过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判断从而考查儿童品德。

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儿童处于感觉行动时期,行为多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儿童道德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阶段。

可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权威阶段(5~8):尊重权威和年长者命令。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任务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到了真正的自律阶段,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局限性: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班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否定了榜样的作用;只顾及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行”的因素;否定了成人的强制、约束以及协作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关系
各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基础理论层为应用实践层提供理论支持,而拓展研究层则不断丰富和深化基础 理论层的内涵。
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趋势,与其他学 科的交叉融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同时,该学科也越来越注重实证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00%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家庭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 社会的整体结构。
80%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按照一定 的标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阶 层,不同层次的成员在社会地位 、权利和资源方面存在差异。
社会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社会文化的内涵
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共享的 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信仰体 系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社 会的文化。
详细描述
生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生活内容可 以分为工作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根据生活目的可 以分为健康生活方式、快乐生活方式、成功生活方式等。
健康生活方式的要素
总结词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身体健康和 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活动方式。
详细描述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 的运动、良好的睡眠、规律的作息、 减少不良嗜好等。这些要素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
现代生活方式的挑战与应对
总结词
现代生活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快节奏生活、信息过载、心理压力等。
详细描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筛选有效信息、保持心理平衡 等技能,同时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03
社会知识体系
社会的定义与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简答题

简述品德的结构简答题

简述品德的结构简答题
品德结构,指品德所包括的心理成分及其组织、关联的方式和层次,英国的麦独孤在近代心理学中较早论述的。

品德所包括的心理成分及其组织、关联的方式和层次。

见于不同学派提出的各种人格结构理论。

知识拓展:
1.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指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论思想品德的三重结构-精选资料

论思想品德的三重结构-精选资料

论思想品徳的三重结构思想品德;思想认识;思想倾向;行为习惯亓凤香,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是德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学术界对其认识不尽一致。

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是个体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各种社会规范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按照这些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思想品德的静态心理构成有最基本的三要素:思想认识、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

思想品德即包含个体内在的思想认识,又包含外在的行为表现,还包含由思想认识到行为表现的转化中介一思想倾向,三者构成了思想品德的认识系统、意向系统和行动系统。

其中,思想认识是基础,思想倾向是核心,行为表现是标志。

一、思想认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核心是形成是非判断与推理能力思想品德是人社会性的体现,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等一整套社会机制,在反复的社会教化中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品德以人在社会交往与合作中对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认识为前提。

思想认识就是个人关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解以及评判事物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是非判断与推理能力。

思想认识是思想品德的引导性因素,是个体明辨是非、明智抉择的基础。

1. 思想认识来源于社会生活人在生活中会接触各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交往和合作中感知并理解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人出生后直接接触的,首先是弥漫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伦理规则,它们往往以生动而散乱的形式表现出来,存在于各种故事传说、儿童读物、家规家训、常识谚语、戏曲小说、朴素信仰等民间文化之中。

人在生活中耳濡目染,积累感性经验,逐步形成了初级的思想认识。

年龄稍长,进入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对于社会主流的思想体系、政治原则、道德规范等各种社会意识,会形成理性的思想观点。

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选择、吸收和同化外部信息于自身认识结构,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想认识。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内容不尽相同,在我国,影响个体思想品德的主要是思想、政治和道德三个方面。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首先是道德认识。

这是指个人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在认识方面,品德包括了对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认识。

这种认识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得到提高和加强。

其次是道德情感。

这里指个人对道德规范的情感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是对行为的正面反应,例如内疚和荣誉感,也可以是对行为的消极反应,例如愧疚和羞耻。

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加强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体验。

最后是道德行为。

这是指个人在实践中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终体现。

品德好的人在行为上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勇敢、宽容和慷慨等。

而品德差的人则可能表现出骄傲、虚伪、懒惰和自私等不良的品质。

综上所述,品德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是一个完整的品德体系。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品德人。

- 1 -。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一个人的品德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和塑造。

品德的结构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四个要素,分别是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品德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

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道德信念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培养道德信念时,要注重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

只有在正确的道德信念的指引下,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第二个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具有积极的价值,能够激励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欲望和决心。

在培养道德情感时,要注重引导个体关注社会公正、关心他人利益、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等道德情感。

只有在具有强烈的道德情感的支持下,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真正的道德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道德知识道德知识是品德结构中的第三个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具有的知识和理解力。

道德知识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等途径进行。

在培养道德知识时,要注重引导个体学习道德规范、了解社会风俗、认识社会现象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在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中的最终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行动和行为。

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品德好坏的最终标准。

在培养道德行为时,要注重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其在实际行动中能够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只有在具有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与品德培养的关系

品德心理结构与品德培养的关系

品德心理结构与品德培养的关系品德心理结构(mental structure of morality),是指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照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一般认为,其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

1、道德认知,是个体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犯罪行为与否合乎道德规范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

3、道德意志就是个体自觉调节道德行为,消除内外困难,以同时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部过程。

4、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支配下采取的对他人、对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部表现和品德的重要标志。

这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由道德心智和道德情感形成的道德动机处在核心地位,对品德的构成和发展起至决定性促进作用。

品德结构的动态发展性从现象来看,品德的构成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品德的结构就不可能将就是一个超稳定结构,它必须随着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展开结构重组,以适应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

因而品德结构也就是一个动态结构,而非静态。

反过来,正因为品德结构就是动态的,才使品德构成呈圆形动态性。

就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来考察,这个动态的品德结构应呈螺旋形,才使得品德形成具有弹性和动态可塑性。

三维三层结构说从始点落实到了人的先天素质与生理需要,终点也到达了相对稳定的内层结构,多个维度和层次也余留了可塑性空间,特别是中层结构中的动态结构、过程结构,具有动态发展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品德是指个体内部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指引。

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言行举止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心理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心理结构为例,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

一、个体核心信念个体核心信念是个体内部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对世界和自我的价值观和认知的总结和归纳。

一个人的核心信念会直接影响其品德的发展和表现。

例如,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是「诚实正直」,他会将诚实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并将其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这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不会说谎、不会欺骗,而是坚持真诚和正直的原则。

他会积极倡导透明和诚实,并且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人。

二、道德自我道德自我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它指个体对于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自我要求和评价。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道德自我较强,他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且对自己要求较高。

他会主动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且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自我意识的强大使得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保持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和道德关联情感和道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个体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其道德行为和品质。

对于道德行为的认同和理解会激发个体内部的正能量,进而促使其做出积极的道德行为。

举个例子,一个人心怀慈悲和善良的情感,他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并主动伸出援手。

他的情感使得他对于他人的痛苦有更深的共鸣,激发他关爱他人的行为。

四、自我控制和道德行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通过内部的意志和决心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道德的要求。

自我控制对于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冲动和欲望,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

举个例子,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他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冷静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在行为上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人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人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一、道德品德包括哪些内容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

7、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8、学习动机对学生产生四方面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9、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们因为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和法律而遵守道德。

个人的道德基础确定了他生活的方式,使其能够区分对错,其行为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善环境,无论如何也不会伤害环境。

人们因为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和法律而遵守道德。

个人的道德基础确定了他生活的方式,使其能够区分对错,其行为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善环境,无论如何也不会伤害环境。

虽然相关政府和宗教权威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制定了道德标准,但以下文章对所有生活准则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做错事从来就没有什么正确方法。

)二、道德高尚之人具有的7种品质1 -他们富有同情心:道德高尚的人情商也高。

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事物,包括所有的直接和间接涉众。

他们首先努力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被理解。

他们有很强的观察、聆听和分析技巧,能深切了解事物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品德的结构: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引发和调节道德行为。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和行为,是学习道德规范的动力保证。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品德心理结构的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皮亚杰道德发展论:通过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判断从而考查儿童品德。

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儿童处于感觉行动时期,行为多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儿童道德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阶段。

可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权威阶段(5~8):尊重权威和年长者命令。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任务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到了真正的自律阶段,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局限性: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班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否定了榜样的作用;只顾及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行”的因素;否定了成人的强制、约束以及协作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海因茨偷药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探究道德发展的问题----两难故事法一、前习俗水平(0~9)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分两个阶段,均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A、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服从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表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B、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不变的。

二、习俗水平(9~15)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任务按规则行动是正确的。

包括两个阶段:A、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思考。

任务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B、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任务社会的要求胜于个人要求,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三、后习俗水平(15以后)--原则水平: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并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标准。

分为两个阶段:A、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看中法律的效力,但绝对契约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要求改变,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自然重要性;B、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对错。

任务只要动机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局限性:有性别偏见的倾向,男女道德评价标准可能不同;关于道德推能否预测个体真实的道德行为,许多学者存在疑问。

4、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5、德育内容:一。

爱国主义各国际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争取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保障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要求。

要点: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二、理想和传统教育要点:教育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理想;使学生将远大理想与个人学习、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三、集体主义教育: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

要点: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用集体主义精神调节言行;尊重集体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和工作的习惯。

四、劳动教育要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爱护公共财物好人劳动成果;教育学生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

五、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要点: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掌握法律常识,遵纪守法。

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要点: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问题;教育学生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教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且没脱离学生学习和主要交往对象。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7、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8、现代教育的特征: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二、教育的全民化: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人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的生活。

三、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多元化。

四、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性的特点。

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化。

9、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教育的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激励作用,共同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就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并激励人们努力实现目标;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10、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一、教育与社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权利和目的。

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

C、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并表示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A、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一方面为生产力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可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教育传递——保存文化,教育传播——交流文化,教育选择——提升文化,教育创造——更新文化。

B、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一方面,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

C。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A、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B、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人口增长率、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均对教育有一定影响。

1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一、遗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物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新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呢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且对学生的作用力较强。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12、义务教育特点: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

杂费”;统一性;义务性13、我国现代学制沿革:学校教育从清末开始一、壬寅学制1902年8月《钦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指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公布后未及时行就被“癸卯学制”代替。

二、癸卯学制1904年1月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分三段七级,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是民国第一个学制,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四、壬戌学制(1922年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个教育阶段,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

14、我国当前学制: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7岁);B、初等教育,儿童为小学,青年和成人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识字学校;C、中等教育中学、工农速成学校、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