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全反射
全反射原理的应用
全反射原理的应用1. 什么是全反射原理?全反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光现象。
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度越大,折射角度就越大。
当入射角度大到一定程度时(称为临界角),光线的折射角等于90度,此时光线不会透射到光疏介质中,而是全部发生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
2. 全反射原理的应用全反射原理在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2.1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一种利用光传输信息的通信技术。
光纤的核心部分采用了全反射原理来实现光信号的传输。
光信号在光纤中通过不断的全反射来传输,因为光纤的折射率较高,所以发生全反射的条件较容易满足。
通过控制光信号的入射角度,可以精确控制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方向,从而实现高速、长距离的信息传输。
2.2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仪器,在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显微镜利用了全反射原理来实现对样品的放大观察。
光线经过物镜透镜后,入射到样品上,如果入射角度大于样品的临界角,光线就会发生全反射,然后再次进入物镜透镜,最终通过目镜透镜观察到样品的放大图像。
2.3 光导电技术光导电技术是利用全反射原理来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光导电技术常用于传感器、显示器等领域。
在传感器中,光信号通过全反射原理被转换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和测量。
在显示器中,通过控制光信号的入射角度,可以实现像素点的亮灭控制,从而显示出图像和文字。
2.4 激光器激光器是一种利用激光全反射原理来实现高强度、高一致性、高单色性的光源。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激发介质内的原子或分子,使其发射光子,光子在光学谐振腔中进行反射,最终形成激光。
激光器中的光子经过多次的全反射,从而形成高度聚集的光束。
3. 总结全反射原理在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光纤通信、光学显微镜、光导电技术、激光器等。
这些应用都是基于光线在不同介质之间发生全反射的特性来实现的。
“全反射”教学案例
( ) 对 生 活 中有 关 物 理 现 象 的 观察 , 透 在 1从 渗
演示 实 验 : 长 柄 不 锈 钢 大汤 勺 用蜡 烛 火 焰 的 将
探究 过程 中让 学生 体 验 解 决 问题 的成 功 喜 悦 , 激发
学 生探索 自然规律 的兴趣 ; 兴趣 和实 事求 是 的科学 态度 ; .
2 1 第 4期 0 0年
物理 通报
探 究性教 学案例
“ 反 射 ’教 学 案 例 全 ’
石付才 杨涟 汛 鲁晏辉
( 华容县第三 中学 湖南 岳 阳 440 ) 123
1 教 学 目标
汤勺 ,0 l 50m 圆底 烧瓶 1 , 个 橡皮 塞 , 架 台 , 铁 玩具 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光笔 , 液态 牛奶 , 璃棒 , 玻 长纸 条 .
( )了解全 反射 现象 的应 用 ; 3 ( ) 过 实 验 培 养 学 生 的 观 察 能 力 , 括 出发 4通 概 生 全反 射 的条件 , 即培养学 生 的观察 、 括能 力 . 概
12 . 过程与 方 法
让学生 观 察 、 析 , 示 全 反 射 的 现 象 及 产 生 的条 分 揭
3 教 学方 法
2 假设 一 种介 质是 光 密介 质 , 么 它 是 不是 永 ) 那
远 是光 密介 质 ? 例 说 明 . 举
( ) 验探 究 2实 提 出 问题 : 照 到透 明物质 界 面时 是 否 总是 同 光
时发生 反射 和折 射 ? 光线 由光 密介 质射 人光 疏介 质 ,
水. 和 回答教 师的 提问 . ・
用烧 杯量 出大 约 20ml 5 的水 , 用 滴 管 向该烧 再
杯 中滴 人 3 4滴液 态牛奶 , 玻璃棒 搅 拌均 匀 , 至 用 然
高三物理-全反射教案
高三物理-全反射教案一、引入1. 制定听课目标:了解全反射的概念及实际应用。
2. 引入问题:夜晚的高速公路是如何照明的?二、知识点讲解1. 全反射的定义:指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大于一定值(临界角)时,光线将全部反射回来,不再继续穿透。
2. 临界角的定义: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当入射角为临界角时,光线沿界面反射方向传播,且折射角为90度,此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
3. 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 θc= n2/n1 (n1>n2)4. 实际应用:光纤通信、显微镜、夜间行车灯等。
三、案例分析1. 光纤通信:光纤是一根支持光的传输的线缆,它可传输大量的数字或模拟信号,因其高速传输、大带宽、低损耗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
在光纤通信中,光信号经过光纤的全反射传输,可以减少能量的损失,从而实现高速、远距离传输的目的。
2. 显微镜:显微镜是通过放大物体的图像从而观察细小物质的仪器。
显微镜中采用的是高折射率材料制成的透镜,能够将光线折射能力增大,提高放大的效果。
而透镜与样品之间的空气界面则是在光线借助全反射的方式进入的。
3. 夜间行车灯:夜晚行车前照灯和雾灯的玻璃镜片是采用高强度、高耐磨损、高透光性的工程塑料材料制成,其面上对其他车辆具有“错误瞄准”效应。
采用全反射的设计,在前方散射一片同色光束,使驾驶员从远处就能看到道路,方向清晰,关键是此时车灯的照度符合标准化设计。
四、练习题1. 当一个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全反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2. 计算下列情况下的临界角。
n1=1.52,n2=1.33。
3. 请举出至少两个实际应用中采用全反射的例子。
五、总结全反射是一种光在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之间发生反射现象的特殊情况。
通过对全反射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及其实际应用。
光的全反射现象与应用案例
光的全反射现象与应用案例光的全反射是一种在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并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的现象。
在全反射发生时,光束完全反射回原介质内,没有光线透射到第二个介质。
这一现象常见于光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全反射的原理可以用光的波导效应来解释。
当光束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入射光束倾斜角度越大,入射光在界面上折射后离法线的角度越大。
当入射角度大于临界角时,光束将无法透射到第二个介质中,而会完全反射回原介质内。
光的全反射现象在光纤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光纤通信利用光的全反射特性将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
光纤通信具有高速传输、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现代通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光纤的核心是由折射率较高的玻璃或塑料材料构成,外层包裹着折射率较低的材料。
当光从光纤的末端射入时,入射光束倾斜角度超过临界角,就会发生全反射,并沿光纤传播。
光纤的内部涂覆有一层反射层,可以将信号反射回光纤内部,确保信号的传输距离。
光纤通信的应用案例包括电话通信、宽带互联网以及电视信号传输等。
光的全反射现象还在光学仪器和传感器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显微镜中使用了全反射镜筒来引导光线,并提供清晰的显微观察图像。
光线从样本中折射和透射后被镜筒全反射,然后被目镜接收,从而获得放大的图像。
另外,全反射还能够被用于测量液体的折射率。
通过将液体样品与光纤接触,光束从光纤射入液体中并发生全反射,根据入射角度测量反射光的强度,便可以计算出样品的折射率。
全反射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还在光学传感器、光学显微镜、光电传感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全反射可以被用于制作光纤光栅,用于测量应变、温度等物理量。
此外,全反射现象还可以应用于触摸屏技术中,提供灵敏度和准确度,并广泛运用于显示器、智能手机等设备。
总之,光的全反射现象是光学中一种重要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
光纤通信、光学仪器、传感器等领域中的许多设备都利用了全反射的特性。
未来,随着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反射现象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全反射”的教学案例
全反射”的教学案例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作为要求的-- 浙江省东阳市中学徐锡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习探究科学的方法一一比较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动手实验,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态度与情感通过互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密切关系。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是形成全反射的概念、掌握全反射现象的产生条件,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有两个,一是按照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直观实验T引导学生探索T经过分析、比较、抽象、形成假说T 验证得到证实T通过概括形成概念T巩固深化。
二是思路是以实验为主线。
通过两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揭示全反射的现象与产生条件,另外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使学生对全反射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最后通过全反射的应用性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曾有几个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出现了城堡,于是他们就往城堡走去,但是越走离城堡越远……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有没有见过真实的蜃景?海市蜃景到底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用两个实验来探究。
2.新课教学2.1 实验探究实验1: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直角边 A 召的圆心o 。
实验2: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圆面。
两个实验的入射角都从0°增大到90°的过程中,观察两个实验并比较两个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演示两遍实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其它同学作补充。
相同点:①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②入射角增大,反射光强度增加,折射光强度减弱;③在半圆形界面,光的入射角皆为零度,光不偏离直线传播;而在直径AB的分界面,光偏离原直线传播。
运用趣味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全反射”教学案例
酒
空
介质,空气就是光疏介质。
问题1:如果知道水的折射率为1.33,那水是光疏介质还
是光密介质呢?
生:和酒精比,水是光疏介质;和空气比,水是光密介质。
师:所以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
师:同样,让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就会发生折
射现象。α是入射角,β就是折射角。此时入射角比折射角大。
问题2: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也会?最后入射角先到达
物理教学,2017,39(02):18-22.
[2]4(05):100-101.
2018.No10 72
图1
图2
2 新课讲授
师:我们之前学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我们
可以定性的描述它,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会增大。也
可以用折射定律来定量的描述(折射定律:
)。
我们知道折射率是表示光的折射能力强度的量,折射率大
的介质为光密介质,折射率小的介质为光疏介质。如果知道酒
精的折射率n =1.36,而空气的折射率n =1。那酒精就是光密
问题4:折射光线为什么会消失,发生这样的现象需要什
么样的条件?
首先折射角要比入射角大,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也就是
光要从光密射入光疏介质,这是发生这种现象的第一个条件。
接着教师拿起绿色激光笔演示光从玻璃砖射入空气的实验,当
入射角逐渐增加,增加到一个定值,折射光线消失。反过来,
将入射角减小后,折射光线却出现了。再次慢慢增加入射角到
3 总结 通过红蓝标签互换小魔术引入和对奇妙的全反射实验深入
理解讲授,以及一连串的首尾呼应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
知欲望。创新教学手段,采用趣味性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
验、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综合运用中掌握观察、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2],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趣味教学
“全反射”的教学案例
“全反射”的教学案例──以新程标准和理念作为要求的--浙江省东阳市中学徐锡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习探究科学的方法──比较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动手实验,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态度与情感通过互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密切关系。
【设计思路】本节的重点是形成全反射的概念、掌握全反射现象的产生条,因此这节的设计思路有两个,一是按照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直观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经过分析、比较、抽象、形成假说→验证得到证实→通过概括形成概念→巩固深化。
二是思路是以实验为主线。
通过两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揭示全反射的现象与产生条,另外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使学生对全反射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最后通过全反射的应用性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程】1.引入新教师:曾有几个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出现了城堡,于是他们就往城堡走去,但是越走离城堡越远……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有没有见过真实的蜃景?海市蜃景到底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用两个实验来探究。
2.新教学2.1实验探究实验1: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直角边A召的圆心。
实验2: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圆面。
两个实验的入射角都从0°增大到90°的过程中,观察两个实验并比较两个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演示两遍实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其它同学作补充。
相同点:①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②入射角增大,反射光强度增加,折射光强度减弱;③在半圆形界面,光的入射角皆为零度,光不偏离直线传播;而在直径AB的分界面,光偏离原直线传播。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与解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与解析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阐述与应用案例分析:学生小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惑。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定律。
实验中,老师在桌上放置了一本书,然后用力拉开桌子,书本始终保持静止。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理论知识,小明成功解开了困惑,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这个实验能够生动地展示这一定律。
实验中,桌子对书本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而书本对桌子施加了一个等大反向的力,使得两个力相互抵消,书本始终保持静止。
这说明,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其初始状态。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本质,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案例二:电路中的电阻与电流关系案例分析:学生小红在学习电路的时候存在一些疑惑。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个实际观察案例来解释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老师使用了两个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并将它们分别连接在相同电压下。
结果发现,电阻值越大的电阻器通过的电流越小,而电阻值较小的电阻器通过的电流较大。
通过这个实验,小红对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解析: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阻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即I=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实验中,由于两个电阻器的电压相同,而电阻值不同,因此电流的大小与电阻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较大的电阻值会对电流的通过产生更大的阻碍,因此通过它的电流相对较小。
小红通过这个案例深刻理解了电阻与电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推导出相关的物理规律。
案例三:光的全反射现象案例分析:学生小李在学习光的折射和反射时遇到了困惑。
老师通过一个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全反射现象。
实验中,老师使用一个光导纤维,并将它的一段置于水中,另一段伸出来。
当光线从光导纤维内部射出时,角度超过了临界角,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光线会在光导纤维内部完全反射,而不会从水面透射出来。
“全反射”的教学案例
全反射的教学案例引言全反射是光在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折射率较小的介质时,入射角大到一定程度时,光会完全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全反射是光的折射规律的一个特殊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光学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全反射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全反射的定义和原理 2. 分析全反射的发生条件 3. 掌握应用全反射的实际场景实验准备1.寻找一个透明的长方形玻璃块,尺寸约为10厘米×5厘米×2厘米。
2.准备一条尺子、一盏手电筒和一支纸笔。
实验步骤1.将玻璃块放置在桌上,使其长边与桌面垂直。
2.用尺子测量出玻璃块的折射率,并记录下来。
3.室内将灯光打开,确保实验环境明亮。
4.打开手电筒,将光线垂直射入玻璃块的宽边上。
5.改变手电筒与玻璃块的相对位置,观察光线的变化。
6.记录当入射角增大时,光线逐渐发生偏折,并最终完全反射的情况。
7.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出光线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曲线。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的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光线逐渐发生偏折。
当入射角超过一定值时,光线完全反射回原介质,不再穿透到玻璃块的另一侧。
这个临界角的大小与玻璃块的折射率有关,折射率越大,临界角越小。
实际应用全反射在光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实际案例: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一种基于全反射的信息传输方式。
光信号通过光纤中的全反射,在不同介质之间传输光信号。
光纤通信具有高带宽、低损耗、抗干扰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电话网络、互联网和电视信号传输等领域。
光导纤维光导纤维是一种可以通过全反射将光信号传输到需要的位置的光学装置。
它具有高透光性,可以将光信号从光源传导到需要光照的地方,例如在医学领域中的内窥镜和激光手术等。
光学传感器全反射也可以用于制作光学传感器。
通过将待测物质放置在全反射光纤管中,当有物质接近或触碰到光纤管时,会改变光纤中的全反射现象,从而可以检测到待测物质的存在或其他参数的变化,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领域。
解释并举例说明光的全反射现象。
实验步骤:将棱镜慢慢转动,观察到光线在某一角度时完 全反射到屏幕上,形成一条亮线。
实验步骤:将棱镜慢慢转动,观察到光线在某一角度时完全反射到屏幕上, 形成一条亮线。
实验原理: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若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 角,光线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实验器材:棱镜、光源、屏幕、支架等。
实验注意事项:确保棱镜表面干净,调整光源和屏幕的位置,使光线能够 正确射入棱镜。
显微镜:利用全反射 现象,将微小物体发 出的光聚焦并成像在 目镜上,从而观察到 微小的细节。
光纤通信:利用全反 射现象,将光信号在 光纤中传输,实现高 速、大容量的信息传 输。
光学传感器:利用全 反射现象,检测物体 的位置、形状、大小 等信息,广泛应用于 工业、医疗等领域。
太阳能收集器:利用全反射现象来聚焦阳光,提高太阳能 的收集效率。
意义:光的全反射现象在光学、通信、水下探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利用全反射现象可以制作光学仪器、提高光学 元件的成像质量;在光纤通信中,全反射现象被用来传递信息;在水下探测中,全反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水下目标。
临界角的定义: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光在界面上 发生全反射,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图像显示:全反射现象用于制造全息图像,实现三维图像的显示。
光学传感器:利用全反射现象检测各种物理量,如压力、温度、位移等。
光学仪器:利用全反射现象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制造出 各种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望远镜:利用全反射 现象,将远处物体发 出的光聚焦并成像在 目镜上,从而观察到 远处的景物。
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定义: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时,光线全部 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临界角的定义: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光在界面上发生全反射,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全反射的应用
全反射的应用
全反射的应用
(一)、全反射棱镜
1、认识全反射棱镜
2、画出全反射棱镜光路图
3、全反射棱镜的应用:
(二)光导纤维
1、结构:
2、原理:
3、演示光纤的应用
(总结:光纤象无线电波那样也能用来传递信息。
载有话音、图像及各种数字信号的激光从光纤的一端输入,就可以沿光纤传到千里以外的另一端,实现光纤通信。
医学上用的内窥镜也是利用光导纤维制成的。
)
4、光纤通信的主要优点有:
课堂检测
1、.已知某介质的折射率为一束光从该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为60°,其正确的光路图如图1中哪一幅所示?( )
2、如图2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介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为90°,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延长线间夹角为15°,求:(1)该介质的折射率;(2)光在该介质中传播的速度;(3)当光从介质射入空气时的临界角.
自我提升:半径为R的半圆形玻璃砖横截面如图3所示,O为圆心,光线a沿半径方向射入玻璃砖后,恰在O点发生全反射,已知∠aOM=45°,求:
①计算玻璃砖的折射率n;
②另一条与a平行的光线b。
从最高点入射玻璃砖后,折射到MN上的d点,则这根光线能否从MN射出?Od为多少?。
全反射自然现象的例子
全反射自然现象的例子
案例一:
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因沙土的比热小,温度上升极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空气的折射率是下层小而上层大。
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像洒了一层水一样的景象。
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
案例二:
无锡出现海市蜃楼,火车在天空中飞驰
答案就是无锡出现了海市蜃楼,在光影的作用下,才让无锡的天空中,出现了一辆行驶中的火车,根据目击者的描述,这辆“空中列车”看起来非常真实,而且就连车窗户都非常清晰,甚至透过车窗,还可以看到里面坐着乘客。
什么是“海市蜃楼”呢?其实就是一种很罕见的自然现象,在古代,人们由于不明白海市蜃楼的原理,曾经一度认为,海市蜃楼的出现,和
“仙界”开启了入口有关,比方说,民间传说认为,秦始皇让徐福出海去寻找仙山,就是因为曾经海面上出现了海市蜃楼。
那么,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光学现象,就是地球上的物体,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经过阳光的照射,那么,就会让它以“虚像”的形式,出现在另一个地方。
全反射的应用的事例及原理
全反射的应用的事例及原理前言全反射是光在从密度较大的介质射向密度较小的介质界面上的折射现象。
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将发生全反射,即光线被完全反射回原介质中。
全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全反射的应用事例,并解析其原理。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一种利用光的全反射传输信号的通信技术。
光纤是由高折射率的内芯和低折射率的外包层构成。
光信号在内芯中传输,由于外包层的折射率较低,当光线射到内外包层的界面上时会发生全反射,从而保持光信号的传播方向不发生偏离。
光纤通信具有传输距离长、信号传输速度快、抗干扰性好等优点。
应用事例: - 电话通信:光纤光缆用于电话通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音频信号传输效果。
- 网络通信:光纤光缆用于网络通信,能够提供大带宽的传输性能,支持高速的数据传输。
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是一种利用全反射和光的散射等原理进行测量和监测的设备。
光学传感器通常由发光器、光纤和接收器组成。
发光器发出的光束通过光纤传输到接收器,在一些测量物体存在时,光束会发生散射或被物体吸收,使得接收器接收到的光强发生变化。
应用事例: - 光电开关:光电开关利用物体接触或离开时光的散射特性,通过接收器接收到的光强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状态,从而进行自动控制。
- 光纤陀螺仪:光纤陀螺仪利用全反射现象测量旋转物体的转动角速度,广泛应用于惯性导航系统和航天航空领域。
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全反射原理观察微观物体的仪器。
显微镜通常由物镜和目镜两部分组成。
物镜是位于物体侧的镜片,通过物镜观察物体时,光线从物镜射入物体上,当光线射到物体和载玻片(或空气)的接触面上时发生全反射,使得光线可以被聚焦到目镜上形成放大的图像。
应用事例: - 生物学研究: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可以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等微观结构。
- 材料分析:显微镜用于材料分析,可以观察和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纹理和缺陷等。
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是利用光的传输和全反射原理进行测量和检测的传感器。
利用全反射原理的应用
利用全反射原理的应用1. 简介全反射是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所遵循的一种现象。
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不再传播到光疏介质中,而是完全反射回光密介质中。
全反射原理在光学、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全反射原理的应用2.1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利用全反射原理,将光信号通过光纤进行传输。
光信号在光纤中经过多次全反射,以避免光信号的损失。
光纤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容量大、抗干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信、互联网接入等领域。
2.2 光波导•光波导是利用全反射原理在介质中构建的光导管道。
光波导可以实现光信号的传输和调控,广泛应用于激光器、光学传感器、光纤放大器等领域。
通过优化光波导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和精确的光信号传输。
2.3 光学元件•利用全反射原理,可以设计和制造各种光学元件。
例如,全反射棱镜可以用来分离光的成分,全反射反射镜可以用来反射光束,全反射透镜可以用来聚焦光线。
这些光学元件在光学仪器、激光设备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2.4 生物荧光显微镜•生物荧光显微镜利用全反射原理对生物样品进行观察和研究。
在荧光显微镜中,通过放置一个玻璃片在生物样品和物镜之间,样品发出的荧光光线经过全反射后被物镜接收,实现了对样品的高分辨率成像。
3. 全反射原理的优势和局限性3.1 优势•利用全反射原理,光信号可以在介质中进行远距离传输,降低了信号损失;•全反射原理可以实现光信号的高速传输和高容量传输,满足了现代通信技术的需求;•全反射原理可以通过设计和制造光学元件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3.2 局限性•全反射原理对介质的折射率要求较高,需要选择合适的介质才能实现全反射;•全反射原理对光线的入射角度有一定的限制,超过一定的入射角度,光线无法全反射;•如果介质存在不均匀性或缺陷,会导致全反射的性能下降。
4. 结论全反射原理是一个重要的光学现象,在通信、光学器件和显微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的现象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的现象光的折射与全反射是光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的重要现象,它们在光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基本原理、相关公式以及实际应用。
一、光的折射的基本原理光的折射是指光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由于介质的不同导致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斯涅尔定律,即光线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折射定律。
设光线从真空或空气(折射率为n_1)射入介质(折射率为n_2),入射角为θ_1,折射角为θ_2。
则根据折射定律可得:n_1 * sin(θ_1) = n_2 * sin(θ_2)其中,n_1 和 n_2 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当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即n_1 > n_2,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入射角度越大,折射角度也越大;当入射角度达到一定临界角时,折射角等于90°,此时发生全反射。
二、全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全反射是指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不再折射而完全反射回光密介质的现象。
全反射的基本原理是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在一定条件下全部被反射回去。
设光线从光密介质(折射率为n_1)射入光疏介质(折射率为n_2),入射角为θ_1,折射角为θ_2。
当入射角大于一定临界角θ_c 时,根据折射定律可得:n_1 * sin(θ_c) = n_2 * sin(90°)综合化简可得:θ_c = arcsin(n_2/n_1)当入射角θ_1 > θ_c 时,发生全反射现象。
全反射的应用十分广泛。
其中,光纤通信是最经典的应用之一。
光纤是一种能够实现全反射的光导波器件,它能够将光信号以光的全反射方式在内部传输,避免了信号损耗以及外界干扰。
光纤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
此外,全反射还应用于显微镜、光导器件等领域。
在显微镜中,通过光的全反射可以实现样品表面反射光的收集以及增强对样品的观察。
“全反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全反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全反射”是高中物理第三册的必修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之后编写的,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
全反射现象研究,既是对反射和折射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又为下一节“棱镜”的学习作了铺垫。
同时,本节内容与生产和科技应用联系紧密,是实现课堂知识学习走向课外、走向生产、走向科技的重要教学内容。
全反射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和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中要对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优化处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案例片段一:现象情境导入设计。
多媒体展示广西南宁南湖大桥美丽的彩帘水幕瀑布夜景图片,在学生欣赏美景之余,引发学生思考:光为什么会沿弯曲的水流传播?分析:以南宁夜景作引入,让学生有种亲近感,熟悉的地方也有美丽的风景,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美的有机结合。
学生是见过彩帘瀑布的,但没有想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片段二:逻辑困惑情境设计。
①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与水的分界面处,入射角与折射角相比,哪个角较大?若已知水的折射率为1.3,入射角为60°,求此时的折射角多大?(学生可以很快得出结论)②如果把条件改成光从水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处,其他条件不变又如何?分析:探究要始于问题,而问题源于质疑,质疑往往出现在新旧认知发生冲突之时。
在问题②中学生计算出折射角的正弦值大于1,出现了与数学常识相悖的情况,显然不合理,问题出在哪里?这让学生大为不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出乎意料或与常理相悖的问题,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时可因势利导提出本节要研究的课题:“光的全反射”。
探究式教学案例:全反射
应用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加强各光学现象知识的联系。
6、如图所示,一储油圆桶,底面直径与桶高均为d。当桶内无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上的某点B。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的一半时,在A点沿AB方向看去,看到桶底上的C点,C、B相距 ,由此可得油的折射率n=;(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全反射现象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学生具有许多全反射现象的情景,用光的折射定律去解释会暴露出模糊之处,引导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揭示全反射的现象与产生条件,弄清本质。深入主要通过学生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使学生对全反射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最后通过全反射的应用性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
(n= = )
增强认识结构中知识的联系,提高设计分析能力与综合处理问题能力。
B.光从玻璃射到分界面上,入射角足够大;
C.光从空气射到分界面上,入射角足够小;
D.光从空气射到分界面上,入射角足够大。
巩固对全反射条件的理解,使认知结构中概念更加清晰。
2.一束光从空气射向折率为n= 的某种玻璃的表面,如图所示,i代表入射角,则:
A.当i>45°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B.无论入射角i是多大,折射角r都不会超过45°;
C.欲使折射角r=30°,应以i=45°的角度入射;
D.当入射角i=arctg 时,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恰好互相垂直。
应用认知结构中全反射的条件,使认识结构中的规律更稳定。
3.一条光线在三种介质的平行界面上反射或折射的光路图如图所示,若光在三种介质1、2、3中的速度分别为v1、v2、v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随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反射角相应变化,同时对应的反射光强度、入射光强度也相应变化。发生全反射,折射光强度为零,反射光强度等于入射光强度。
全反射临界角
全反射临界角简介全反射临界角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将发生全反射现象,即全部反射回原介质。
本文将介绍全反射临界角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
全反射临界角的定义全反射临界角是指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度。
具体而言,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入射光线无法进入光疏介质,而是在光密介质中发生全反射,全部反射回原介质。
全反射临界角可以由光的折射定律和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以及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有如下关系:n1 * sin(θ1) = n2 * sin(θ2)其中,n1是光密介质的折射率,n2是光疏介质的折射率,θ1是入射角,θ2是折射角。
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的正弦值将大于1,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值大于1是不可能的,因此入射角无法折射,全部发生全反射。
全反射临界角的计算方法全反射临界角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折射定律来推导。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且仅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折射角为90度(即光线垂直于界面),此时光线刚好沿界面传播。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折射角为90度,将这一条件代入折射定律来计算临界角。
假设光密介质的折射率为n1,光疏介质的折射率为n2,代入折射定律可得:n1 * sin(θc) = n2 * sin(90)由于sin(90)等于1,我们可以简化上述等式为:n1 * sin(θc) = n2从中可以解出临界角的值:θc = arcsin(n2/n1)其中arcsin是反正弦函数,可以使用计算器或数学软件来计算。
全反射临界角的应用全反射临界角在光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一种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方式,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了全反射临界角。
光纤内部的芯和包层分别是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入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由于折射角大于临界角,光会全反射在光纤内部传播,从而实现信号传输。
《全反射的应用》 学历案
《全反射的应用》学历案一、什么是全反射在光学中,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折射光线将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就叫做全反射。
要发生全反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光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二是入射角要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临界角是指当折射角为 90度时的入射角。
全反射的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全反射在通信领域的应用1、光纤通信光纤是利用全反射原理来传输光信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通信工具。
光纤通常由纤芯和包层组成,纤芯的折射率高于包层的折射率。
当光信号在纤芯中传播时,由于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会在纤芯和包层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从而实现光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光纤通信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的传输容量非常大,可以同时传输大量的数据、语音和视频信号。
其次,信号在光纤中传输的损耗很小,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高质量传输。
此外,光纤通信还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领域。
2、内窥镜在医疗领域,内窥镜也是基于全反射原理的一项重要应用。
内窥镜是一种用于检查人体内部器官的工具,它由细长的探头和光学系统组成。
探头内部的光学纤维利用全反射原理将内部器官的图像传输到外部的显示屏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显示屏来诊断病情。
这种非侵入式的检查方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全反射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1、三棱镜三棱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元件,它可以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即光的色散现象。
在三棱镜中,光在两个相邻的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全反射,从而实现光的分离。
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光的组成和特性,这对于光学研究和光谱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光导纤维照明在一些装饰和照明领域,光导纤维照明系统利用了全反射原理。
光导纤维可以将光源发出的光高效地传输到需要照明的地方,并且可以通过弯曲和布局来实现各种独特的照明效果。
这种照明方式具有节能、灵活、美观等优点,常用于建筑装饰、舞台灯光等方面。
全反射的应用
Copyright Wang Yan
Copyright Wang Yan
光导纤维
Copyright Wang Yan
演示实验1 有机玻璃棒导光 合作探究 光导纤维导光的原理
演示实验2
哪层的折射率大?
光导纤维传图像、传声音
n0 1
ext
in i i
nclad
nclad ncore
Copyright Wang Yan
Copyright Wang Yan
三、全反射的应用 2、海边、沙漠蜃景的成因
Copyright Wang Yan
海市蜃楼
中央电视台记者2001年 9月12日在奔赴中国西 部长江源头采访途中拍 下了难得一见的“海市 蜃楼”。当记者沿着青 藏公路经过海拔2675米 的万长盐桥时,突然看 到远处的戈壁上,有沙 丘飘浮在天空中,在阳 光和浮云的作用下,沙 丘不断变幻着颜色,沙 丘的周围是“波光粼粼 的湖水”,水面映出清 晰的倒影。
Copyright Wan,医学上将其制成内 窥镜,用来检查人体内脏的内部
内窥镜的结构
光导纤维在 医学上的应用
Copyright Wang Yan
光导纤维的用途很大,通过它可以实现光纤通信.
光纤
光纤通信的主要优点是容量大、衰减小、抗 干扰性强.虽然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只有20多 年的,但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
Copyright Wang Yan
全反射的应用
Copyright Wang Yan
美丽的光纤装饰
Copyright Wang Yan
美 丽 的 光 纤 装 饰
Copyright Wang Yan
美丽的光纤装饰
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Copyright Wang Y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全反射该案例是人教版教材选修3-4中第十三章《光》的第七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通过本节内容总结性地应用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知识,进一步从本质上理解和应用折射定律和折射率,有效体会和熟练应用光路可逆解决光的传播问题;启下——可指导性地研究和学习“棱镜”。
同时,本节内容与生产和科技应用联系紧密,是实现课堂知识学习走向课外、走向生产、走向科技的重要教学内容。
整节课主要侧重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全反射现象、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全反射现象,如海市蜃楼现象、生活中熟悉的应用,例如望远镜和光导纤维等,故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下开展教学是非常适合的,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全反射现象有关的内容。
通过不同介质中折射现象的分析和全反射现象视频的观看使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背景(基本信息)设计者:郭勇,清原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中学二级学生:清原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二(10)班,58人教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教学设计指导者:李东风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杨薇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从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研究,是高中物理光现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全反射现象、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及全反射现象的应用,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
全反射现象的研究,既是对反射和折射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又为“棱镜”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全反射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知识的特点本节讲述几何光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
相对于学生初中知识增加了对折射定律的定量研究,引入了折射率,其中本节的全反射和临界角是全新的知识。
3.教材的内容分析全反射现象在生活中常会遇到,本节课从光的折射入手,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以及相关应用。
重点是全反射现象及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通过两幅光路图的对比让学生总结出全反射现象,并及时播放视频示实验来验证同学们总结出的现象同时又抛出新的问题——临界角,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特别采用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设计中运用创设情景——播放一段海市蜃楼现象的视频引入课题,突出重点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利用图片、动画、视频增强感官效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2)掌握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及临界角的概念。
(3)理解海市蜃楼现象的原理。
(4)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课前导学案”使学生学会自学。
(2)培养学生运用全反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活动,掌握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及临界角。
(4)通过探究活动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渗透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全反射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和临界角概念的应用。
教学难点全反射知识应用及现象解释。
四、学习者分析1.知识基础全反射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光学的反射、折射、色散、干涉、衍射、偏振之后的最后一个光学现象,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基础。
但学生在初中没有接触过全反射现象,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种新的光学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好演示实验,这是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全反射现象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技能基础处于高二年级的学生,了解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方法,具有一定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
全反射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多,学生在用全发射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时,需要较强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
3.思维障碍高二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物理新教材,已经逐步体会出了新教材的理念和特点,但是大数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对物理现象和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和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中要对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优化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指导和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全反射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二是光的入射角要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学生通常对于“疏”、“密”的相对性理解不准确,还容易将光密和光疏同介质的密度大小混同理解。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过程重在强化学生对全反射这一知识的了解和与全反射相关知识的生活的体验,教学重点是全反射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为此,本节课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为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整节课通过合作探究式进行学习。
在全反射和发生全反射这两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提前将本节课的预习内容、相关资料和练习准备给学生,通过“课前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教材阅读和自主实践相接合的学习过程,在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目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全反射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和临界角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课前导学案”创设物理情景,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不同介质中点光源的不同的完整的光路图,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比2幅图,找出2幅有何不同?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出全反射现象及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全反射现象的视频,进而验证了全反射现象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同时通过观察分析想象,总结能量变化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临界角这一概念。
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接下来教师回顾海市蜃楼现象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海市蜃楼这一光学现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及时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
同时,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渗透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
本节课内容相关题型主要是选择题、计算题,针对这一特点,教师选用了09年辽宁卷的一道试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及时的对例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让学生上讲台展示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整节课教学最后,教师提前将与这节课相关的大量的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准备给学生,让学生拓展探究,了解全反射在日常生活、军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光导纤维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案例主要利用的是《全反射》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课件包含了与本节课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内容。
不拘泥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扩展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学情分析、教材的分析等,通过播放视频、图片、例题、FLASH动画,适时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扩展资源、思考练习及时解答等,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合作探究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要求在教室里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师:1.准确光路;2.判断全反射现师:同时发生反折射。
.全反射棱镜:截面为等腰直角三全反射棱镜典型应用。
2.光导纤维通过图片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光导纤八、教学流程图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媒体的运用学生的活动教师进行逻辑选择九、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在这节课中,充分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整节课感觉内容紧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氛围浓,学生探究的欲望、表达的欲望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就这节课的构思、教法及不足反思如下。
首先将新教材的这一节内容与老教材进行了比较,旧教材这一节是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之后编写的,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
而新教材将其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激光之前,即讲过了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干涉、衍射之后,因此更侧重于光的应用。
全反射现象的研究,与生产和科技应用联系紧密,是实现课堂知识学习走向课外、走向生产、走向科技的重要教学内容。
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海市蜃楼的视频,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出了本节课。
体现了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两个创新设计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助于合理学习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促进学习概念的转化。
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采用了课前发导学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到校图书馆或是上网查阅资料。
这也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在探究过后,以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全反射现象及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
使整个探究——交流——总结过程井然有序,效果较佳。
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完全由学生总结归纳完以后创设了物理情景——09年辽宁卷的一道试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及时的变式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觉得的这2道题的设置起到了这种作用。
而交互式白板的书写、作图、照相以及模式切换等功能的应用在教学中对这一环节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因为课前在导学案中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所以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上解释海市蜃楼这一现象。
从这一点上也能充分的说明同学们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在全反射应用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即直观又便于理解。
最后通过播放一段光导纤维原理的Flash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全反射现象在生活、科技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结合起来。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掌握的情况比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好。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板书的时间大为缩短,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交流,并得出结论。
通过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自信得到了强化,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助燃,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关注,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刺激,思维的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得到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