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决战,历史的抉择——读《三大战役示意图》的启示1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北平
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小讨论:
阅读表格,了解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的对比情况。讨论: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下面的原因你同意吗?能再说出其他原因吗?请举例说明
淮海战役(1948.11.7 -- 1949.1.10)
徐州
海州
商丘
双堆集
碾庄
蚌埠
陈官庄
中间突破 支解敌人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淮海战役中支前的民工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
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陈毅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毛泽东七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共和中国人民来看:
失民心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得民心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北京故宫
解放南京 1949.4.23
高一历史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三节二课目标:分析三大决战;体现灵活战术及人民主力作用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难点:三大战役过程及示意图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决战时机成熟:(1)时间:1948年秋(解放战争第三年)(2)形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力、士气、民心),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
2、辽沈战役:(1)首战选择东北战场的原因:①东北战场兵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③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④首战东北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企图;⑤东北决战结束后可配合华北、华东作战;⑥可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战术:“关门打狗”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西进廖耀湘,锦州范汉杰,长春曾泽生、郑洞国,57天47万,消灭新一军、新六军两支王牌,国民党军变成290万,我军300万。
3、淮海战役:中原、华东配合;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术:“临机处置一切”(特点:规模大、地位高、协调好、战术好)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
三大妙笔:拖住白崇禧(敌人对刘伯承三怕:进关、过江、入川);截断徐蚌线;攻占宿县(十字架)。
“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张克侠三个师2.3万人起义。
黄百韬(碾庄,“碾稻谷”);黄维(双堆集,“堆黄花”);杜聿明(陈官庄,“装木土”)。
消灭第五军、第十八军两支王牌。
65天55万。
4、平津战役:东北、华北配合;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改编”天津陈长捷顽抗;北平傅作义和解(女儿傅冬菊)。
63天消灭和改编52万。
5、三大决战的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6、大决战胜利原因(1)中共中央决策正确;(2)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3)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贡献力量。
总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大战 役观后感
三大战役观后感《三大战役观后感》从小就听家里的长辈们说起过三大战役,在历史课本上也读到过相关的内容,但一直没有真正深入地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直到最近,我认真观看了关于三大战役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才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烽火岁月。
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这三场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
辽沈战役,率先打响。
那是一场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在东北地区,国共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
解放军的将领们,凭借着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精妙的战略部署,一步步地将国民党军队逼入绝境。
我看到画面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他们的身影在炮火中穿梭,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但他们从未退缩。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位年轻的战士,在冲锋的路上被炮弹炸伤了腿,但他依然咬着牙,拖着受伤的身躯继续前进,直到最终倒在战场上。
他或许只是众多英勇战士中的一员,但他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深地为之动容。
淮海战役,规模空前。
战场上,人山人海,炮声隆隆。
老百姓们推着小车,源源不断地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去物资和补给。
有一位大娘,自己家里都已经揭不开锅了,却把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做成干粮送给战士们。
她说:“孩子们在前线拼命,咱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
”这朴实的话语,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情谊啊!还有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们,他们有的几天几夜都没合眼,却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一个小战士,满脸尘土,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当冲锋号响起的时候,他立刻像一只猛虎一样冲了出去。
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军民一心的伟大体现。
平津战役,独具特色。
它既有激烈的战斗,又有巧妙的政治策略。
解放军通过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等手段,最终实现了和平解放北平。
在北平城内,国民党的将领们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而解放军这边,则是耐心等待,积极争取。
大决战三大战役观后感1000字
大决战三大战役观后感1000字(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火炬之光战役2.渡江战役3.北伐战役4.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5.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正文(篇1)一、火炬之光战役火炬之光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5 月 14 日,是中共中央发起的一场重要战役。
其目的是为了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推进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这场战役使得全国上下的各种改革迅速开展,如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民教育、实施文化改革等。
火炬之光战役不仅在政治上把中国走向了新的社会,而且在经济上带来了中国迅速发展的开端,使中国脱离了落后思想和生活条件落后的封建时代,进入了当代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4 月 21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万五千抗日革命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远征进击。
经过 21 天的艰苦战斗,他们从湖北武汉中渡江,击败了国民党军,占领了上海、江苏等地,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抵制日本侵略的强烈斗争,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即将取得全面政治复员、统一国家地区,最终走向战争最后的胜利。
三、北伐战役北伐战役发生在 1948 年 7 月 2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率先发动的一场战役。
在重重困难和激烈的斗争中,抗日军队击破了敌人的防线,开创了取得胜利的先河。
1949 年 5 月 15 日,三十八集团军完成了北伐任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北伐战役决定了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大走向,也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从这次伟大的战役中开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改革开放的先锋。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火炬之光战役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北伐战役则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这三大战役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的关键。
三大战役读后感
三大战役读后感读完《三大战役》这本书,给我的感悟非常深刻。
这本书通过讲述三次重要的战役,分别是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战役、拿破仑的战役以及编制军队的战役,向读者展现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战役的运筹帷幄,以及背后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
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由于指挥官的个人能力,更是通过整个军队的协同配合和领导者的明智决策完成的。
与一般历史书相比,《三大战役》更注重于战略和战术的分析,以及军事指挥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详细解读每一次战役的过程和决策,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战役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作者还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宝贵的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的启示,让读者能够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战争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简单的军队对抗,还包括了战略的谋划、兵力的调度、指挥官的决策等方方面面。
在战争中,一个小小的决策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局势的变化,一个领导者的果断和勇敢也能够决定胜败。
同时,我也意识到,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队的实力,还非常依赖于指挥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指挥官,他们通过独特的战略和战术,成功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编制军队的战役则更加注重整体的协同和组织,将军队的力量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这些战役的胜利都是由于指挥官的明智决策以及军队的齐心协力所得来的。
通过读完《三大战役》,我对战争的理解更加全面,对于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仅仅历史知识的丰富,还有一些关于军事指挥和领导能力的宝贵启示。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教训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中,领导者都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和有效的组织能力。
伟大的战略决战 珍贵的历史启示
伟大的战略决战珍贵的历史启示作者: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室来源:《群众》2009年第02期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被称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
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以60万兵力,对阵国民党军队80万兵力作战,歼敌55.5万人。
至此,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精锐兵团,解放了长江以北的豫皖苏广大地区,造成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南京国民党政权也随之处于风雨飘摇、土崩瓦解之中。
淮海战役以其辉煌的战绩和重大的战略意义,同辽沈、平津战役一起。
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充分展示了党中央、毛泽东同志高屋建瓴、决胜千里的高超战略运筹艺术,充分展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参战部队各级指挥员审时度势、灵活机动的精湛组织指挥才能,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压倒一切敌人的英勇气概,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它是中国革命光荣历史中的一座巍巍丰碑。
这一战争舞台上的伟大实践和它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也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淮海战役中革命前辈善抓机遇勇于创新的超凡智慧和胆略,启迪我们以高昂的改革精神抓住新机遇推进新发展淮海战役是充满着创造性的伟大战争实践。
从统帅部的决策、总前委的指挥到广大指战员的作战行动,无不贯穿着抢抓机遇、勇于创新的精神。
中央军委最初采纳粟裕同志提出的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时,用意是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
不久,中原野战军攻占郑州、开封。
造成了与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的态势,辽沈战役的胜利又在全国范围内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
就在国民党军摇摆于“退守淮河”和“固守徐州”之间时,中央军委再次采纳粟裕等人提出的就地歼灭徐州敌军主力的建议,不惜以60万对80万,吃“夹生饭”,断然作出将“小淮海”适时演变成“南线战略决战”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握住了这一重大战略决战时机,胜利实施了淮海战役,从而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教学目的]: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总路线;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及胜利原因和意义。
思想教育:1.解放区的土改具有极大意义,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是空前的,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能力培养:1、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过程,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知识:土改政策的改变;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及胜利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讲授过程]:[引入新课]:复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情况。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改:时间:1947年内容:意义: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战略反攻: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
情况:(略)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引用课本61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情况怎样?有何意义?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数量、民心、装备、士气、后方、战略上)2.三大战役的概况:(略)播放电影三大战役的片段。
3.意义:是空前的战役。
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的感想
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 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解放区军民的信心。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政 治上放手发动群众,军事上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以毛泽 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 战略决战的时机,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龚秋怡
学号:20100510787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三)班
二、战役成功的原因
1、中共的主要战术思想
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对三大战役
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分割敌人,各个击破的战略思想在东北战场和平津战场得到了体现为了有效地 歼灭敌人,对敌人进行了分割包围使其化整为零的战术,东北战场上,因敌人长期 以来就分布在较为孤立的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所以对其进行切割较为容易。 尤其是平律战场上对敌人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更为突出.,1949年1月15日 东北野战军攻克天津,17日塘沽之敌从海上逃走,31日陷于孤立的北平傅作义集团 接受了和平改编。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 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同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 言,公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赢得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 应。到1947年底,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标志着中国革 命战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新年献词,发出了“将革命进行 到底”的伟大号召。中国共产党提出,仍愿意同南京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 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然而,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阴谋被 彻底戳穿。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自4月 20日子夜起百万雄师强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5个多月后,北 京天安门城楼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决胜的三大战役读后感
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很多人,很多事总要被碾压,被遗忘,但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需要记住的就是改变华夏历史车轮的事件和人物,而三大战役无疑有着如此的分量。
为了见证最真实的三大战役,我特意观看了CCTV-7(农业军事)的专栏《军事纪实——三大战役》。
全集共分五部分,前两集是辽沈战役,三四集是淮海战役,最后一集就是平津战役了。
整整五集,每一集都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巅峰较量,在决定着中国的命运,历史的走向。
而让我最为动容的一句话就是:与阵地共存亡!!!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是共产党为了把握全国战场主动权的第一步棋,胜利与否将直接影响中国革命的命运。
而辽沈战役的胜败,决定于锦州城的战况,锦州城的命运又决定于一个沿线不到两公里的塔山。
在塔山,负责打阻援的各指战员和战士们,临战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宣誓仪式:誓死守卫塔山,绝不退后半步,与阵地共存亡。
在战争中,各战士都严守自己的位置,即使敌人将刺刀插进了胸膛,也未曾退后半步。
而国民党一方,也意识到了塔山一战的重要性,所以蒋介石也给负责攻击的国民党官兵下了死命令,两天以内攻破塔山防卫,及时支援锦州部队。
在双方都誓死一战的情况下,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死伤非常巨大,敌人付出的代价更加巨大,在双方的激烈交锋中,为锦州城的总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在全军战士的努力下,锦州城在三十一个小时以后即被攻破。
锦州城的攻破,切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接着,长春宣告解放。
不久,沈阳、营口也相继解放。
而沈阳的解放,也宣布了辽沈战役的全线胜利。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不过,我们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些裹尸黑土地的东野各位伟大的烈士,是他们用鲜血,用生命为战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没有他们就没有塔山保卫战的宝贵时间,就没有锦州城的三十一小时攻破,就没有长春的和平解放。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反思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反思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了解,分析人民解放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在进行导入部分的设计时,我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入手,最终选择利用“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格,进行导入。
通过表格中的相关数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国民党在当时所占有的绝对优势,从而进行设问:为什么反而最后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呢?学生自己找出问题,通过学习再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在自学后进行反馈,主要采取的一个是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的方式,另一个是观看视频。
由于教师对这一环节的要求说明的不够详细,导致各组之间的提问不够连贯,使课堂造成了脱节现象。
观看视频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要通过直观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了解。
学生对通过视频进行学习的这种方式比较感兴趣,并且看完后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另外,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给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讲解。
在第4组讲解“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采取相同方法解放的还有哪个城市?”的时候,在分析完原因后,能够给同学们指出在和平解放北平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国民党军官傅作义,而且能够利用教科书中的“三大战役示意图”中的图标,让同学们找出采取和平手段解放的另一个城市——长春。
第2组和第5组的同学共同探讨本课的难点问题“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就打败国民党呢?”。
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教科书上的提示内容探讨出原因,分析的比较到位。
但在整个环节中作为教师的点评却没有跟上,没有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点,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激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
另外,本课小结的设计采取的是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大决战观后初中生感想和体会
大决战观后初中生感想和体会最近《大决战》电视剧热播,该剧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线,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和平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
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回顾70多年前那场攸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的大决战,对新__的建立更加感受到她的来之不易。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这一切告诉我们,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用革命的武装击败反革命的武装,才能夺取全面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今和平年代,虽然已没有硝烟战争,但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更需要决战意识、决战精神和决战信心。
决战在脱贫攻坚时。
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但是在思想上也决不可懈怠,在行动上也绝不能退缩。
我们必须凝聚起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进一步巩固壮大脱贫战果。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脱贫攻坚战是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大考,更是为__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战。
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践行初心使命,顽强奋斗,全面维护脱贫攻坚成果。
在为__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这场大战中,进一步坚定必胜信心,以只争朝夕的劲头,铆足干劲、一鼓作气,继续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决战在乡村振兴时。
____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必须紧盯目标精准发力,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协调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任务、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这场战役更加考验我们党员干部和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
在这场啃硬骨头的大仗中,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要经受住考验、获得群众认可,努力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大战役全记录》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第1章 前言
目录
02 第2章 辽沈战役
03 第3章 淮海战役
04 第4章 平津战役
05 第5章 参考文献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是一个永不中断的话题。在每一时代、每一国家,它都会以前所未有的面孔出现。 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那短短一年,无疑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地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段。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主要力量,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走向。在这场战争中,伟人 的、智者的、愚人的、懦夫的命运搅拌在一起,敌我对阵的战场被他们搅得天翻地覆。整个中国的局势因为他们 而翻江倒海……在由血泪涂抹的斑驳画面上,我们透视国家的命运;在穿越时空的厮杀声和呻吟声中,我们倾听 民族的脉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辽沈战役
第3章 淮海战役
第4章 平津战役
第5章 参考文献感谢观看读书笔记
《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教学反思
《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课后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学生的分角色讲解战役。
为了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利用这星期学生回家的有利条件,给学生布置上搜集资料的作业。
在学校时,就把学生分成了三个战役行动小组(抽签决定学生们应该属于哪一行动小组),并明确该小组应该完成的任务,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时就会有所侧重。
来学校后组织本小组成员研究所搜集的资料,针对问题讨论出答案,根据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出课上用于展示的课件。
课前,本小组推选出两个代表,一个具体负责讲述这次战役,另一个同学负责放映幻灯片。
课上学生主要是把本小组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大家。
老师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更多起的是一个线索作用。
这样就把课上更大的舞台空间交给了学生,因为形式新颖,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再加上课前准备充分,所以在课上学生的表现非常好。
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这成为我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但在课后集体研讨的过程中,市教研员张玉文老师说到,形式挺好,但就是四个小组的形式都一样,有点雷同。
反观这节课,更多地时间是让学生利用的,但也确实是形式都一样,这就说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有点陈旧,自己是给学生指出一条路来,让学生去走,而没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自己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展示。
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学生学的老师不教,能学生做的老师不做,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老师更好地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不过我想,这句话说着容易,真正要做起来的话,还是要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解放思想,转变观点,还要能够持之以恒。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或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课前实行设计的时候,是想通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解决,从而也使这节课出现一个高潮。
但事实上的效果并不好,不但没有形成高潮,就本课的难点也没有很好地突破。
大决战观后感500字
大决战观后感500字电视剧《大决战》向我们展示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最后三场“决战”,也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
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和平的到来。
但是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没有倾听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呼声,悍然发动战争,让全国上下再次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环境之中。
于是,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在三大战役中,呈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
他们舍身取义、不惧生死,只为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日子。
正是在解放军战士的大无畏勇气震慑之下,国民党官兵节节败退。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有很多的解放军事迹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梁士英不惜用身体堵住出口,使爆破筒成功地被塞入地堡;八连战士在吃完最后一顿饭之后,所有人都牺牲了,阵地上留下了刚刚吃饭使用过的碗;马庆和李大江本来是对冤家,但是他们在“同生死、共患难”中相互谅解,在眼瞎和腿断的情况之下,仍然共同守着一挺机枪,战斗到了最后时刻……我们只有在如今保持“团结奋进”、“勇往无前”的精神气概,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才能够祭奠那无数舍身成仁的亡灵,才能够抚平这“大决战”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痛楚。
在电视剧《大决战》当中还向我们展示了军民完美配合的场景。
老百姓组成一支支民兵队伍,挖战壕、埋地雷,找准时机袭击国民党的部队。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
而且这部电视剧还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与人民群众日常交往的场景。
毛泽东具有亲民的形象,他在西柏坡和乡亲们一起聊天、剥玉米,这更是始终鼓舞中国共产党员需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见证三大战役的光阴之箭已经穿越年轮,抵达2021年。
回想那三场著名的战役,这是永不过时的热血故事。
它是过去,它也是现在;它是历史,它也是未来。
《大决战》告诉了我:历史最大的逻辑就是人的逻辑,推动历史前进最大的力量就是符合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