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八章教学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背诵要点:第8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背诵要点:第8章
2.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①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
② 智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
③ 教学与上课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 教学的主要作用:
①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
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主要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准备状态和一般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些情况都是教师必须预先予以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的。
④ 列出操作目标。
在完成前三项工作的基础上,教学人员要进一步列出具体的、可供操作的目标,亦即对已确定的教学目标作进一步分解和细化。
(2)关于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3)关于教学方法,发现法。
10.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关于教学目标,培养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实现,即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 力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背诵要点:第8章
第8章 教学
本章基础知识背诵要点:
1.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之下,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1.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① 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②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制约性);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小学教育学》第八章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节教学的组织一、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

西方班级授课制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

经过赫尔巴特的补充,得到进一步完善。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P139(二)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2、复式教学3、导生制(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的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导生制”)4、分组教学(能力分组、作业分组)5、协作教学6、现场教学7、开放教学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价。

(一)备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1、备课的内容(1)全面了解学生。

(2)深入钻研教材。

(要达到:一“懂”二“透”三“化”)(3)恰当选择教法。

2、备课的形式(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单元)教学计划。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综合课(混合课)。

根据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分为:观察课、讲授课、问答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实验课、参观课等。

2、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3、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

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抓好关键。

(2)内容正确。

讲授内容要科学准确,思想性强,注重新旧知识联系。

(3)方法得当。

要选择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语言清晰。

讲课要通俗生动,提倡用普通话讲课,讲课时要注意速度、音量适中,富于感情。

2013-2014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八章+教学(下)

2013-2014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八章+教学(下)

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基本概念。

2.理解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运用上好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较多,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等。

本章需要注意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有: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的特征及类型等。

考生在复习时需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备课备课是指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

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情况。

教师的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一)钻研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义件。

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二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熟三个阶段。

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熟,就是教师对教材、教法以及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都能作全面而深思熟虑地思考、筹划与掌握,并运用自如,熟能生巧,能有个性或创造性地编写教案。

教师备课,必须先通读全书,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知识的结构体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基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

然后,在准备上每一节课时,再确定每段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要求,对每一课时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理解班级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了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班级授课制教学难点:如何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进程: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教学组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

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教育也是如此。

特点:①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关系,②学生年龄不等,程度不齐,学习内容进度不统一;③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

这是当时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

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1)早在16世纪,西欧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

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3)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八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八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八章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6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7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起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8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是指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9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了解)第一,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二,“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第三,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10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机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1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使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学培养学生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茫茫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12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合作、效益、法律、竞争、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5)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5)

第六节教学手段第七节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掌握分析一堂课的技能。

教学重点:教学基本环节教学难点:分析一堂课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进程: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教学工作又是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的。

若从教师的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评课几个主要的工作环节。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教学工作又是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的。

若从教师的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评课几个主要的工作环节。

(一)备课(教学设计)备课按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呢?教学设计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所包含的程序也不尽相同。

不过,最重要、也最简明的还是当代著名教学和培训专家马杰曾经表达过的一个意思,即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 你想到哪里去?——确立目标(2)(3) 你怎样到那里?——导向目标(4)(5) 你是否到了那里?——评价目标(6)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运作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作好以下几项工作: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懂”,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弄清楚;“透”,是指透彻地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以及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自如应用;“化”,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回有那些困难,可能产生那些问题,要采用那些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和预见,才能使教学工作有成效。

3、设计教学过程。

(1)学期(学年)备课——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生情况简要分析;本学期(年)的教学要求;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间所应采取的教学手段,等等。

(2)课题(单元)备课——课题(单元)计划即对教学大纲上的一章,一个较大的题目或教科书中的一课进行备课。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25第八章第四节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25第八章第四节

三、
环境设计与开发原理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四、
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
(一)“物—物”互动原理
只有在“物—物”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人的学 习活动才具有前提条件。
(二)“物—人”互动原理
只有在“物—人”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人的学 习才能得以实现。《教育学》第八章源自教学理论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一、
教学设计与开发概述
(二)心理学基础
四是依据想象心理学,使媒体、环境和活动
里既充满刺激人的想象的各种因素,又具有放飞
人的想象的各种“空间”,为学习者的学习升华 为创造性活动设计和开发出能满足想象需要和促
进想象力发展的媒体、环境与活动。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一、
教学设计与开发概述
(二)心理学基础
三是根据动机心理学理论,依据和激发学习内在
需要的原理,指导环境、媒体和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使得在“兴趣学习”和“注意学习”中掌握知识和一 定经验基础上,进行“价值学习”,使知识在内化为 经验的基础上,转化为学习的价值观念。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一、
教学设计与开发概述
(二)心理学基础
首先是依据注意的规律,使媒体、环境和活动 的因素及其结构,在声色光以及形状上能够“长久” 地“引人注目”。 其次是依据兴趣心理学,使媒体、环境和活动 里的各种因素“闪烁”着激发、维护和滋养学习兴 趣的“亮光”。

四、
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八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八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八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备课(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

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2.课题(单元)教学方案;3.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二、上课(一)课的类型与结构1.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综合课大体上由如下五个环节构成。

第一,组织教学。

第二,检查复习。

第三,掌握新知识。

第四,巩固新知识。

第五,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下列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2。

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4.对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

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八章 教学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八章 教学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八章教学【本章考核目标】1.了解: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概念与智育的区别。

2.识记:教学的定义与任务;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定义。

3.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与阶段;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要求。

4.掌握:教学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实施要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内容要求。

5.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教学原则;教学现象所反映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本章知识点结构】各知识点板块分述:知识点一:教学概述一、教学定义以及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概括的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1.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教学不是的活动三、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水平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动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知识点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教学过程是特殊的理解过程,具体体现在:(1)知识的间接性(2)教师的指导性(3)教学的发展性(4)教学的教育性2.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使用知识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一)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知识点三: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二、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使用(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二)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识点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三) 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知识点五: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固定班级(2)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3)固定时间3.班级授课制的意义(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二、教学的其它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分层教学4.现场教学5.复式教学知识点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四)一、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定义与种类2.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4)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二、教学手段1.教学手段的定义2.教学手段的发展过程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4.教学手段的操作要求(1)适时、适度、注重实效(2)电教屏幕不能代替黑板,教具演示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操作(3)必须做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提升教学效率知识点表格一: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知识点表格二:教学原则知识点表格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知识点表格四:教学方法。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2)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2)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原则的涵义,明确各个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要求,理解各个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进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对教学原则的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表明教学应当遵循何样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表明怎样依照教学规律而合理、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教学原则的涵义1、合目的性教学原则要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

不同类型的学校性质不同,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也不同,这会对教学原则有不同的要求。

2、合规律性教学原则要符合教学规律。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规律的指导,只有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功,也只有以规律为前提才能提出正确的教学原则。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教学原则对于全面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等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经过不断的总结与归纳,逐渐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主要有:(一)直观性原则1、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清晰的表象,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从而为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性、抽象认识能力的发展打直基础。

这一原则既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也主要地反映了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具体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2、贯彻要求:①要恰当选择直观手段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加以选择,要注意它的代表性,典型性。

②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的讲解可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1)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1)

第八章教学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目标:理解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明确教学的任务;教学重点:教学的任务教学难点;教学任务的彼此联系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进程:一、教学的意义(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就像对教育的认识一样不尽相同。

有人把教学看作是教师的教授活动,或者将教学看作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活动,或者将教学看作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也有人在理解教学时,把教学看作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相加。

要了解教学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基本问题:l 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是谁?——教师与学生l 他们各自的地位和任务是什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l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

因而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的意义教学中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

坚持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其它的教育活动。

显然,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其他各种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使学校的整个工作与活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便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二、教学的任务“教书育人”是对教学总任务的最精要的概括。

具体来说,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知识目标)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科学知识的学习狭隘化:要有“三维”目标的教学观二是对各门课程厚此薄彼:要有“全面发展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技能、技巧的形成以掌握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例如,字的结构和笔顺的知识是形成写字和识字技能的知识基础,字、词、句、段、篇章知识是形成写作技能的知识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22第八章第一节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22第八章第一节

本节学习结束


发展基本能力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三 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系统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第五节 教学原则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 二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
教学的概念
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
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
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二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的地位
教学
中心地位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二、
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的基本作用
• • 授受基本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第八章课程《小学教育学》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

第八章课程《小学教育学》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
小学教育学
张必超
第八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第四节 教学原则
第八章 教学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理解教学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通过模拟教学,任务驱动,培养和训练学生步尝试拟定教学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类目标:通过模拟教学、实际操作,激发学生教学实施的兴趣,对教育事 业充满热情。 【学习内容】 1.理解教学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方法; 2.教学活动的内涵、手段和方法、设计和实施。 【重点】 1.理解教学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方法; 2.教学活动的内涵、手段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评价; 【难点】 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理解教学的含义、特点、类型;教学的内涵、手段和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组织教学,在实践中掌握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 【复习思考】 1.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2.教学设计包括哪些环节?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学段,自选学科设计教学,并进行模拟教学,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完成 听课记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变迁 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利弊:对学生,对老师,对教学,
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忽视(技能考核)
2022年4月12日 第七周 21音乐2班208 【内容回顾】 1.课程的概念,范畴 2.课程观 ,课程理论基础 3.新课改对教师学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第八章第二节与第三季 2.教学的意义 3.教学的三大任务(各个任务的详解) 4.第三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本质:是认识活动,4种类型的认识 5.教学的模式 三种模式,传授性,自主性 介于二者之间的结合型 【作业布置】 模拟教案,模拟教学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八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八章教育法第一节教育与法律一、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的产生19世纪下半叶,由于教育向世俗化的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

因此,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

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教育管理的国家化和国家教育权力的产生标志着教育权结构的一次历史性转换。

在这之前,教育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父母的一种自然权利。

学校产生以后,父母的教育权就委托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构成了学校、教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具有私事性质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的国家责任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国家的教育权力,加强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系统,是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国家责任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复杂的教育运行过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学化,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依准,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仅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法律调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八章第3页教师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八章第3页教师

2014**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八章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


页:第一节
小学德育概述第
2
页:第二节
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
3
页:第三节
小学德育过程第

页: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ﻭ
第三节
小学德育过程
一、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ﻭ
(一)要素ﻭ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便是在这些矛盾中展开的。

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的过程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

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同时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和针对性.ﻭ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ﻭ
(三)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八章重点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八章重点内容

论教

组织
导学 参
种 会实践 动
体验 养
为习惯
认识 学
触 会 实践 动
对学





则严
教 与纪 约 结


教 与纪 约


觉 调动学
教 内动






既 纪
导 约
说 并
两教www.te启yi结发laĤ



坚摆实讲
网 试 考 来 意 特 由 料 资 本
々 学规
国 组织 约 ľ

歹ï
ť执


处衔
从学 教
认识 个学





实 际www发.发teyila学
内 进
计划 进


试 考
约 个体 会 个
满 个体
发 调 节个体

进体

发 灶 会约
时它 与
经济

发挥 币

实现




过ï预
个教
质发

问题 Ĥ

学教
过觇
ĺ构 会 统
会 质 内 来决

标义 标 教 ĺ标
ĺ

质 规 总体




教 针教
传统
时 与 会发

国学
与发


学阶
养标
养学



养学
认识
为 习惯

小学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一)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小 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 性的特征(单选)。 “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教学论 永恒的主题。 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 认识方式 。
(二)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 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
(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观察引进了教学活动; B、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 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 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 段教学法”; C、乌申斯基:教学的起点不限于直接观察,可以 将已知的东西作为起点。
苏联教学论提出了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 书本知识模式的比较完备的结构:
二、教学的任务
(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 观(情感目标) 1.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2.对他人的健康态度 3.责任感
小结:
教学的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关 系); 教学的任务: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情感目标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模式
回顾对教学定义的理解: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 践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 力。 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 的个别差异。 问:学生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个体差 异? 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8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8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8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八章德育复习提要本章概述了小学德育的构成、意义、目标和内容,重点论述了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

知识点梳理1.德育和学校德育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全球性特征。

小学德育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为小学德育的基础性和奠基性。

2.小学德育的构成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

3.小学德育的意义’(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4.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4)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4)

第五节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理解教学方法的涵义,了解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进程:一、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意义教学方法基本的涵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会导致师生消耗精力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为了有成交地教学,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还要考虑方法采用的方式和各种方法之间的组合。

所以,要掌握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组合等概念。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此外,为增强教学方法的作用,在运用方法时还要经常结合使用教学手段,包括教学用书、直观教具、现代化视听工具以及专用教室。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一般所涉及到的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发现法、参观法。

也有人对以上教学方法进行了分类,认为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它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备课
(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

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2 •课题(单元)教学方案;3 •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
二、上课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以
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综合课大体上由如
下五个环节构成。

第一,组织教学。

第二,检查复习。

第三,掌握新知识。

第四,巩固新知识。


第五,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2。

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
度;
3.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
4.对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具体说来,这些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及时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了解学生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情况和学习条件。

第三,查明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四,与家长联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二是做好对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辅导工作。

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对优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拓展学习的深度、难度。

第二,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测验与目标
测验是要考查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内容的目标是指学科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的知识等,行为和发展的目标是指心理操作和身体发展方面的目标。

(二)试题类型
在目前常用的测验中,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供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出题者编制的问答题、
解答题作出答案。

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试卷提出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在对测验对象进行多次测量后,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
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的区分程度。


(四)评价
评价是指教师根据测验分数、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学习行为和优劣或价值作出判断。

第二节教学组织彤式及其演变
一、个别教学制
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育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一大教学论》。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1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
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京师同文馆。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同时,班级授课制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舸识。

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肢解
知识的整体性,容易理论脱离实践。

三、分组教学制
(一)分组教学制的主要类型?
1.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习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 行教学。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2.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排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来编组进 行教学。

内部分组也分为两种形式,即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的分组和根据不同教学方法 组。


(二)分组教学制的优缺点 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较好地照顾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 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第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不一定科学,却要按能力和水 平进行分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第二,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较大,被分到所谓快班或 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被分到所谓慢班或普通班的学生容易产 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第三,在 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达成一 致;第四,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 化中,为了确保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能受到恰当的教育,分组 就必须经常进行,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 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经过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后在全国推广而产 生了一定 的影响。

该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强调 的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
定学习目标,并制订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各种实际活动,并检查工 作结果,学生在自己设计,自
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特于 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阶设。

它强调以各科作
业室代替教室,作业室按学科性质设置教学用具,由 I 〜2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习内容由老师按月
和媒体进行的分
依据学生的已有 生自己在生活情境中确
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签订每月的“学习合同”,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做一个月的作业,并把它公布在作业室内;学生与教师、同学研究讨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学生履行当月“学
习合同”,并经过考试及格后才能与老师续签下个月的合同;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进度记载在学习手册上。

每天上午9点15分至13点为学习时问,下午为游戏时间。

第三节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一)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
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方案。

即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万案。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
2.操作性;?
3.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一)内容型策略
内容型策略是指教师围绕学习内容这个中心,所形成的教学策略。

内容型策略具体说来可以分为:结构化策略的问题化策略。

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在教学内容上削枝强干,学生主动构建简明的知识体。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以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问题化策略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张学校教学应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内容。


(二)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人数多
少,将形式型策略分为以下三类:即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和小组教学形式。

而英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则根据教学过程中以什么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将形式型策略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
心的策略。

(三)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就是指以教学方法和技术媒体为中以的策略,它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

(四)综合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指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其一是结合行为主义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基本要点是:从过去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新的认知,教师系统地讲解学习内容,及时练习评价与反馈校正。

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学取向,
其要点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实践的教学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