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地籍测量在现代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地籍图的绘制、地籍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籍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的操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籍测量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籍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籍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土地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籍测量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数学基础,但可能对地籍测量具体操作和实际应用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地籍测量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地籍、地籍测量、地籍图等。
2. 地籍测量原理:测量坐标系、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等。
3. 地籍测量方法:地面测量、摄影测量、卫星测量等。
4. 地籍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5. 地籍测量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精度评定等。
6. 地籍图绘制:地籍图符号、图幅编制、地籍资料整理等。
7. 地籍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土地登记、土地征收、土地开发等。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周: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介绍。
第二周:地籍测量仪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第三周:地籍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周:地籍图绘制及地籍资料整理。
第五周:地籍测量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及讨论。
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地籍测量概述第二章:地籍测量原理与仪器第三章: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第四章:地籍图绘制与资料整理第五章:地籍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丹棱县城区1_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程设计书
丹棱县城区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程设计书1.任务概述1.1 任务来源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便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和政府部门的决策,真正实现丹棱县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化和现代化,为搞好丹棱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工作,受丹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丹棱县城区开展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技术要求,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1.2 测区概况1.2.1、丹棱县位于盆地西南边缘,隶属眉山市,地理位置东经30’00’-30’01’,北纬103’30’-103’34’.属浅丘地形,测区相对高差约40M.1.2.2、丹棱县属亚热带陆性盆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298mm。
冬季最低气温0℃左右,霜雪少,冬季早晚多有雾。
1.2.3、丹棱河将县城化分为南北两城区,城区交通发达,南环路、人民路、关帝路、育才路、新北路、新南路、同心大道、为县城干道,主要交通要道省道106,县道丹蒲路(丹棱至蒲江)。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测量工作的开展。
1.3 作业围及作业时间1.3.1、作业围:西北边以省道106为界,东边以正南北向的关帝路为准向东平移1km.南至王家山,郭山扁山脚.约7KM23.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方案3.1、测区已有的基础控制资料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基东,曾家山二个三等点成果如下表:3.2、测区已有的基础控制资料的利用方案3.2.1、关于基东、曾家山两个三等点的分析与利用以上两点的平面坐标均为1954坐标系;高程属1956黄海高程系。
但是,由于1954坐标系的坐标,无论一等还是四等点,其点位精度均是公寸级,与静态GPS定位精度为豪米或公分级精度是不相配的。
为使静态GPS测量的基线精度,不因已知点的精度而损失或扭曲,故本次E级GPS网采用基东点的54坐标和基东至曾家山的方位作为起算数据。
3.2.2、关于投影带的选取本测区位于东经103º30′-103º34′之间,处在中央子午线105。
地籍测绘技术方案
地籍测绘技术方案1. 引言地籍测绘是一项重要的土地管理工作,它是为了确保土地所有权和领地边界不受争议而进行的测量和绘制工作。
本文档旨在介绍地籍测绘技术方案,包括测绘方法、工具和流程等内容,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测绘人员进行准确、高效的地籍测绘工作。
2. 测绘方法2.1 大地测量方法大地测量是地籍测绘的基础,主要用于确定测量对象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坐标。
大地测量方法包括:•三角测量法: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计算测量对象的位置,适用于相对平坦的区域。
•激光测距法: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测量对象与测量仪的距离,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确定对象的坐标。
•GPS定位法:利用卫星信号接收器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通过计算信号传播时间来确定测量对象的坐标,适用于大范围测量。
2.2 地籍调查方法地籍调查是地籍测绘的核心环节,主要用于收集土地相关信息,包括所有权、地形、地貌等,以确定土地属性和边界。
地籍调查方法包括:•田块调查法:通过实地勘测和调查,确定田块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信息,以及相邻田块的关系。
•图件对比法:对现有图件进行比对,确定田块边界和属性,可以借助航拍图、卫星影像等高分辨率图件进行对比。
3. 测绘工具3.1 测量仪器•全站仪:具有测量角度、距离和高程等功能的测量仪器,适用于各类测量任务。
•GPS接收器: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位置坐标的仪器,适用于大范围测量和定位任务。
•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距离的仪器,精度高,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测量的任务。
•数字相机:用于收集现场照片和录像,记录地籍调查过程和细节。
3.2 数据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用于处理和分析测量数据、绘制地图和制作报告的软件,如ArcGIS、QGIS等。
•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处理GPS和激光测距仪等设备的原始数据,进行坐标计算和误差调整等操作。
4. 测绘流程地籍测绘的流程包括测前准备、测量和数据处理等环节,下面是一个基本的测绘流程示例:1.确定测绘目标和范围。
地籍测量的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地籍测量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及其操作规范。
3. 了解地籍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地籍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的地籍测量操作。
2. 能够运用地籍测量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地籍测量数据,编制地籍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测量实践中学会相互协作。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地籍测量在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地籍、地籍测量、地籍图等。
2. 地籍测量原理:坐标系统、投影原理、测量误差理论等。
3. 地籍测量方法:地面测量、摄影测量、卫星遥感等。
4. 常用地籍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5. 地籍测量实际操作:仪器操作、测量数据处理、地籍图编制等。
6. 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土地登记、土地征收、土地利用规划等。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介绍。
第二课时:常用地籍测量仪器及其操作方法。
第三课时:地籍测量方法及实际操作演示。
第四课时:地籍测量数据处理及地籍图编制。
第五课时: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地籍测量知识,为实际操作和未来工作打下基础。
《地籍测量》实验指导书_实验二
实验二地籍导线控制测量一、实验目的1. 练习应用全站仪进行闭合导线的布设;2. 掌握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方法。
二、实验任务1. 完成全站仪闭合导线的布设和外业测量:水平角、导线边长和坐标方位角;2. 完成导线的内业计算:角度闭合差调整、导线全长闭合差调整、导线点坐标的计算。
三、实验准备1. 实验安排三个学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 每个小组配备全站仪一台(尼康DTM-452C/南方测绘NTS-362R)全站仪1台、三脚架1个、棱镜1个、对中杆1根。
3. 每个小组准备闭合导线测量外业记录表和内业计算表若干张。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本实验安排在室外进行,实验小组由6-7人组成,轮流操作和记录。
(一)选点在实验场地上选定3个导线点(做出标记)组成闭合导线,并对导线点进行编号1、2、3,其中,1点为已知的三维坐标已知,2点和3点为未知点,如下图所示。
(二)测角和测距(1)安置仪器。
在测站点1安置全站仪,分别进行初步对中整平和精确对中整平,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并对水平度盘指标进行设置。
(2)测角和测距。
通过瞄准和观测,应用测回法测得各内角β,启动距离测量模式测得各导线边长D。
具体步骤如下:1. 全站仪安置于点1,以导线边13作为起始方向;盘左:将装置有反射棱镜的花杆置于点3,瞄准花杆与地面的接触点,启动角度测量模式,设置水平度盘读数略大于0°;水平制动螺旋固定,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将望远镜从下往上移动,瞄准反射棱镜的中心,然后启动距离测量模式,观测和记录导线边13的距离D13。
2. 将花杆移动到目标点2,并顺时针转动望远镜到目标点2,瞄准花杆与地面的接触点,启动角度测量模式,观测和记录水平度盘读数;转动望远镜到盘右,依然瞄准花杆与地面的接触点,观测和记录水平度盘读数;水平制动螺旋固定,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将望远镜从下往上移动,瞄准反射棱镜的中心,然后启动距离测量模式,观测和记录导线边12的距离D12。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第1章绪论1.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地籍测量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正确的、规范的、高质量的地籍测量是国家行使土地税收、地政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和权属的真实状况,为检验耕地占补平衡执行情况,开展土地登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农地开发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客观、可靠、准确和系统的基础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鼓励下,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作为农民的不可再生资源和第一生产资料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伴随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土地利用、土地法律意识、土地价值观的日益增强;同时,土地争议纠纷、土地问题信访、违法违规用地案件等事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若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
这关系到国家改革开放、安定团结及经济发展。
辽宁省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初开展的土改工作面窄、工作量小,主要是利用丈量法开展的基本农田和部分宅基地的调查、确权及其登记发证工作。
几十年以来,农村的土地权属单位名称和基层管理体制及其界线进行过几次巨大的调整(比如兴隆镇就属于最近几年重新合并的乡镇),一直以来没有开展过大面积的农村土地调查、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信访事件和土地案件也不断发生。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辽政发[2007]2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5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
同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2011年5月16日表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地籍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初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
丹棱县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丹棱县城区1:500地籍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成都市双流容大科技有限公司二OO六年十一月丹棱县城区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外业部分)编写单位:成都市双流容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安东总工:程晓玲项目负责:程浩项目技术负责:刘禹章设计编写:吴安东、程浩、刘禹章审批单位:审批者:1.任务概述1.1 任务来源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便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和政府部门的决策,真正实现丹棱县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为搞好丹棱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工作,受丹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丹棱县城区开展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技术要求,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1.2 测区概况1.2.1、丹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隶属眉山市,地理位置东经30’00’-30’01’,北纬103’30’-103’34’.属浅丘地形,测区相对高差约40M.1.2.2、丹棱县属亚热带内陆性盆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298mm。
冬季最低气温0℃左右,霜雪少,冬季早晚多有雾。
1.2.3、丹棱河将县城化分为南北两城区,城区内交通发达,南环路、人民路、关帝路、育才路、新北路、新南路、同心大道、为县城干道,主要交通要道省道106,县道丹蒲路(丹棱至蒲江)。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测量工作的开展。
1.3 作业范围及作业时间1.3.1、作业范围:西北边以省道106为界,东边以正南北向的关帝路为准向东平移1km.南至王家山,郭山扁山脚.约7KM21.3.2、作业时间:2006年11月中旬至2007年3月中旬.2.作业依据2.1、《城市测量规范》;2.2、《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2.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2.4、《城镇地籍调查规程》;2.5、《地籍测绘规范》;2.6、《地籍图图式》;2.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2.8、经审批的本《技术设计书》;3.测区已有资料3.1、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基东,曾家山二个三等点成果。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毕业设计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测绘科学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对地籍管理所提出的更高要求逐渐得以实现,从而形成了当代的地籍测量相关的完整理论和实践技术。
本文从地籍测量的相关理论入手,依次介绍了地籍、地籍测量、地籍调查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地籍和地籍测量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我国地籍测量的发展历史;单独介绍了数字地籍测量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包括数字地籍测量的软硬件环境和野外数字地籍测量;第三章介绍了地籍测量的组织与实施,包括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宗地图的制作、面积量算等;介绍了地籍测量的质量控制及检测评估;在论文的最后对地籍测量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字:地籍测量全站仪 CASS 地籍图宗地图which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cad aster survey.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theories of cadastre survey, cadastres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lated history in our country. what's more,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the cad aster survey a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dastre survey is also emphasized. at last, summariz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cadastre survey are concluded.Key words:cadastre survey、total station、CASS、cadastral mapI陈文辉:地籍测量方案设计目录摘要 (I)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籍测量技术方案
地籍测量技术方案一、目的和意义地籍调查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容,目的是全面查清部土地利用和权属状况,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线、数量、用途等,建立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满足土地宏观调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各项严管措施落实、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地籍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由向部延伸拓展的一项调查,其调查精度要求高、工作量大。
搞好地籍调查,掌握部各类土地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不仅是实现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在要求,是强化土地产权管理、夯实土地管理基础、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减少土地权属争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通过开展地籍调查及土地产权登记,可以有效规范住宅建设,防止乱占滥用耕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见。
二、主要任务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07]3号),按《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对部的土地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查清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及每宗土地的位置、界线、数量、用途,包括部公共设施用地、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状况,完成全区土地地籍调查和产权登记,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全区的集影像、图形、地类和权属为一体的地籍信息系统。
1、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发证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基础上,依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土地进行补充调查,完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
在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界线、数量、用途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
2、开展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充分利用宅基地调查成果,根据调查成果,探索我区建设用地流转和新建设与土地入市的模式与方法,依据有关法律政策文件进行专题研究.3、运用现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中的土地权属调查成果,收集相关文件资料,研究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方法,依法调处原历史遗留和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不成的,要及时依法进行裁决。
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x大学xx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xxxxx 系测绘工程专业 2014 年级学生姓名课程设计题目 XXXXXXXXX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地籍测量所进行的GPS网的布设,具体内容为:1、GPS控制网布设的目的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依据。
对于地籍测量,首级控制是扩展图根控制的基础,常需布设专用控制网,作为地籍测量和地籍变更测量的依据。
①保证整个网中所有的控制点位测量精度一致;②保证网中所有的图根点、界址点测量成果无误;③控制网能给测量计算增加必要的检核条件。
2 、GPS控制网的设计设计测区GPS控制网,本课程主要是对四等GPS控制网的设计:①读懂所给的相关报告和图纸,找出本项设计需注意的方面;确定项目设计的内容及等级要求;②能利用谷歌地图资料,完成纸上设计工作,并完成电子版设计图纸;③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估算,判断是否满足确定的等级要求;在设计方案估算满足精度的前提下,进行相关项目的优化设计;④根据设计方案,编制本项目设计的相关工程量清单。
其具体要求见课程设计指导书。
3 、成果要求要求提出设计大纲、设计方案(包括控制网基点布置和控制点测量精度评估)、主要测量仪器及设备的数量、相应的图纸等基础资料。
4、时间及进度要求在两个星期内提交GPS控制网设计报告、有关附图、仪器设备清单及相关测量技术要求等。
指导教师(签字) XXX2015年11月9日目录1工程概况 (1)2地籍控制网布设依据与原则 (4)2.1布设依据 (4)2.2布设原则 (4)2.3已有控制资料 (5)3地籍测量技术指标 (5)3.1一般规定 (5)3.2地籍测量精度指标 (5)3.2.1地籍图精度指标 (5)3.2.2界址点精度指标 (5)4XXX地籍控制网布设 (7)4.1一般规定 (7)4.2.首级控制网等级选择及精度指标 (7)4.2.1控制网等级选择 (7)4.2.2四等GPS控制测量精度指标 (7)4.3控制网设计及精度估算 (8)4.3.1控制网设计 (8)4.3.2控制网精度估算 (8)4.4图根控制测量 (9)5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9)5.1 GPS地籍首级控制测量 (9)5.1.1 选点、埋石 (9)5.1.2接收机选用 (10)5.1.3 接收设备检验 (10)5.1.4 GPS观测 (11)5.1.5数据处理 (12)5.2图根控制测量 (13)5.2.1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 (13)5.2.2 RTK图根控制测量 (14)6主要工作量 (15)7成果资料 (15)8附录 (15)附图一:XXX首级GPS地籍控制网布置图附图二:XXX首级GPS地籍控制网精度估算报告附录三:GPS点之记附录四:GPS静态测量观测记录手簿1工程概况现XXXXXXXXX需进行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我单位受丽江市古城区国土局委托,负责该项目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能够解释地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了解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界址点测量等;•掌握地籍测量的主要仪器和工具,如全站仪、GPS等;•理解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籍测量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地籍测量工作;•能够操作全站仪、GPS等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能够处理地籍测量数据,绘制地籍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体安排如下:1.地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界址点测量等;3.地籍测量的主要仪器和工具,如全站仪、GPS等;4.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5.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籍测量的意义和应用;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具体操作;4.实验法:实地操作测量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地籍测量学》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地籍测量相关的论文、著作;3.多媒体资料:地籍测量的视频教程、图片等;4.实验设备:全站仪、GPS等测量仪器。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籍测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3.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地籍测量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地籍测量技术设计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提纲1.调查区概况任务的名称、目的和工作内容,测区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面积、实施单位、计划完成日期。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象、通视情况,用地特点,宗地与户数,困难类别;经济总体发展视频、土地等级及利用概况。
2.2已有资料情况说明已有控制成果和图件的形式、采用平面、高程基准、比例尺、大地点分布密度、等级,行政区划资料、质量情况及评价,利用程度和方案。
3.引用文件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
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4.成果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它主要技术指标等。
5.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它配置。
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
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控制测量:规定平面控制的布设方案,埋石的规格,观测方法,观测限差,新旧点联测方案及控制网的精度估算;----外业调绘:规定调绘图件(地形图、航摄相片、影象平面图及其它图件),确定地籍要素调绘或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各种权属界线的表示和地块的编号方法等;----规定界址点实测和面积量算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测图作业要求:规定测图的作业方法,使用的仪器,精度要求和各项限差;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的表示方法等;----其它技术要求。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
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
f.有关附录。
地籍测量学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学课程设计1. 实验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地籍测量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地籍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进行测量,为今后从事土地测绘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验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将分为两个部分:2.1 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掌握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测量车等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2 地籍测量实验在实验田间布设控制点或临时点,并建立控制网。
然后通过拓扑测量、水准测量、GPS测量等方法,对实验区域进行测量,得出地块边界、地形图和地籍测量成果。
3. 实验要求3.1 器材准备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测量车、GPS接收机、三角架、测量杆、测量带、防护罩等测量器材。
3.2 实验地点确定实验区域后,需要提前进行布点、安装设备、建立控制网的准备工作。
实验现场要求安全、整洁、有序,能够满足实验要求。
3.3 实验人员实验人员需具有一定的测量基础,能够理解和操作常见测量仪器,并遵守实验守则,确保测量过程的安全和顺利。
4. 实验步骤4.1 实验前的准备根据地形情况,选择实验区域,并将实验区域分成小块。
选定主控制点,并在每个小块内放置4个临时点。
4.2 建立控制网在主控制点上建立控制网,确保控制点的精度和符合要求。
然后对每个小块内的临时点进行测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控制点,确保准确度。
4.3 拓扑测量在已经建立好的控制点的基础上,利用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拓扑测量,得出地块面积、边界线等信息,并绘制地籍测量成果图。
4.4 水准测量在控制点基础上,利用水准仪进行三点、两点水准测量,确定各点之间的高程,得到地块的地形图。
4.5 GPS测量在控制点基础上,利用GPS接收机进行快速测量,能够得到地块边界、面积等信息,并绘制出GPS测量成果图。
5. 实验注意事项5.1 安全措施在进行地籍测量实验前,需要提前制定完善的实验方案和安全措施,并告知实验人员。
实验人员要始终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土地测量学)
xx大学土地测量学实习项目技术设计书学年、学期:2020年秋学期项目名称:土地测量学实习专业:小组:第01小组小组成员:指导教师:项目日期:提交日期:土地测量学实习项目技术设计书1 项目概述1.1项目简介项目名称:土地测量学实习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小组:第01小组1.2施测目的实习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在限定范围和时间内独立完成明确的测绘任务,测量作业和精度满足行业规范要求。
以测量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指导,结合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和手段,进行工程实践。
实习要求:小组成员之间需相互配合,各负其责。
小组长是测量实习的负责人。
班级内的小组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以及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渠道以获取更多有用的资源,以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土地测量学的实习任务,学习到实践的知识。
1.3项目任务1.4水平角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不超过40” 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n f b "60±≤容 图根导线全长相对误差:20001≤容k 每观测20-30个碎部点后,应重新瞄准起始方向检查其变化情况,起始方向读数偏差:不超过4’1.5设备与工具全站仪1台,脚架1个 棱镜2个,安棱镜的对中杆2支 手持测距仪1个,卷尺1个 数据记录表1个,记录笔1支 油漆1盒,毛笔1支2 测区概况测区:02测区(西一和西二教学楼附近) 测区范围:北至……,南至……,东部界限为……,西部界限为……。
测区组成:各边界道路;人行道;北部大块绿地;西一西二教学楼周边绿地;西一教学楼及其附属物及中间绿地连廊;西一西二教学楼间绿地连廊;西二教学楼及其附属物及中间绿地连廊。
(其中绿地还包括小路、花坛、木椅等地物;人行道还包括路边的独立树木)3 参考规范4 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4.1图根导线选点和观测4.2图根导线测量平差计算4.3地形测量4.4碎部测量5 项目要求5.1 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规定测绘过程中的硬、软件配置要求,主要包括:a.硬件:全站仪1台,脚架1个棱镜2个,安棱镜的对中杆2支手持测距仪1个,卷尺1个数据记录表1个,记录笔1支油漆1盒,毛笔1支b.软件:……5.2 上交和归档成果(或产品)及其资料内容和要求分别规定上交和归档的成果(或产品)内容、要求和数量,以及有关文挡资料的类型、数量等,主要包包括:a.成果数据:地形图,3D地形图和日照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地籍测绘设计方案
地籍测绘设计方案一、引言地籍测绘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为土地的产权确认、规划利用、税收征收等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
为了保证地籍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测绘成果的质量和精度,特制定本设计方案。
二、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_____地籍测绘项目(二)项目地点:位于_____(具体地理位置)(三)项目范围:涵盖_____(明确测绘区域的边界和范围)(四)项目目的:获取准确、全面的地籍信息,为土地管理和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已有资料收集与分析(一)收集相关的地籍档案资料,包括原有的地籍图、土地登记资料等。
(二)收集测绘区域内的控制点成果,包括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
(三)分析已有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现势性,评估其对本次测绘工作的可用性。
四、技术依据(一)《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二)《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 1 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17)(四)其他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五、测绘基准(一)平面坐标系统:采用_____坐标系(如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二)高程基准:采用_____高程基准(如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六、测绘仪器设备(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用于控制点测量和碎部点采集。
(二)全站仪,用于地物点测量和界址点测量。
(三)水准仪,用于高程测量。
(四)计算机及相关绘图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
七、控制测量(一)在测绘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
(二)平面控制点测量采用 GNSS 静态测量或 GNSSRTK 测量方法,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行施测。
(三)高程控制点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确保高程精度符合要求。
八、界址点测量(一)根据土地权属调查的结果,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地形测量设计书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一、前言1、设计目的:1)通过地形图测量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评价、估算,对项目建设之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解读与使用测量规范,加深对控制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的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依次实际的应用。
2)熟悉并掌握布设等级控制网的全过程,包括编写技术设计(课程设计)、选点埋石、外业观测、数据检核与平差计算、编写技术总结(实习报告)等部分。
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训练,提高学生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
2、任务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的位置(1:1万地形图),按照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1:1000地形图的测绘。
遵照国家颁布的《工程测量规范》进行1:1000地形图测量布设D级GPS点及5级导线控制点、IV等水准高程测量。
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
3、测区概况:本测区位于东经123°41’15”、北纬41°07’30”附近的本溪市xx后坡周围,面积约25.0k㎡;测区为丘陵地区、山地广布、多断崖,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海拔高163m至553 m。
山地多为树林,山上灌木丛生,通视条件较差,细河贯穿整个测区,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之困难。
4、测区已有资料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三等点A1、A2、二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本工程收集到S1、S2两个国家一等水准点,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成果,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3)根据设计提供的1:1万地形图,1:1万地形图之地物、地貌逼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4) 起算数据列表如下(表1)点名标志纵坐标Y横坐标X高程备注狮子头山(A1)埋石559437.00058211.000423.1三等点xx(A2)埋石559821.00055071.000553.8三等点S1埋石213.9一等水准S2埋石229.4一等水准二、测量规范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棱县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1.任务概述1.1 任务来源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便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和政府部门的决策,真正实现丹棱县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化和现代化,为搞好丹棱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工作,受丹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丹棱县城区开展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技术要求,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1.2 测区概况1.2.1、丹棱县位于盆地西南边缘,隶属眉山市,地理位置东经30’00’-30’01’,北纬103’30’-103’34’.属浅丘地形,测区相对高差约40M.1.2.2、丹棱县属亚热带陆性盆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298mm。
冬季最低气温0℃左右,霜雪少,冬季早晚多有雾。
1.2.3、丹棱河将县城化分为南北两城区,城区交通发达,南环路、人民路、关帝路、育才路、新北路、新南路、同心大道、为县城干道,主要交通要道省道106,县道丹蒲路(丹棱至蒲江)。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测量工作的开展。
1.3 作业围及作业时间1.3.1、作业围:西北边以省道106为界,东边以正南北向的关帝路为准向东平移1km.南至王家山,郭山扁山脚.约7KM23.测区已有资料3.1、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基东,曾家山二个三等点成果。
以上两点均为1954坐标系,1956黄海高程系。
3.2、1∶10000地形图。
4.地籍平面控制测量4.1系统选择本次城区地籍测绘平面控制坐标系采用54坐标系,高程采用56黄海高程系.4.2控制测量本次工程在平面控制部分以基东,曾家山为依据建立GPS E级网,城郊利用RTK技术发展图根控制,城区在GPS E级网基础上加密Ⅰ、Ⅱ级导线(网),Ⅰ、Ⅱ级导线点的密度必须满足地籍测量的要求。
4.2.1、控制网布设方案根据测区现有的GPS点的分布和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情况;根据测区建筑物分布密度情况,在房屋较密集地区布设二级电磁波测距导线。
导线网的结点一般应布设在重要的交叉路口上,导线图形可布设成附合导线、单结点、多结点网等形式。
4.2.2、控制点的命名、编号一.二级导线点编号用罗马字表示。
图根点编号前冠以“N”。
4.2.3、控制点的设置控制点按“城市测量规”中的要求埋设永久性标志。
一.二级导线点在软质地面上埋设标石,标石规格为(12cm×20cm×40cm)的混凝土标石,中心标志为Φ1.2cmו20cm的钢筋,其顶部刻“+”字叉;在坚硬铺装地面,用钢钎在地上打成20cm×20cm见方的小槽,中心埋入Φ向6mm×100mm的水泥钉。
导线点埋设时,标石面或钢筋顶部不允许高出地面太多。
标石面露出地面应小于5cm,钢筋应平标石顶面。
房顶标志根据“规”建筑物上标石的设置规格和方法进行。
同时在各点位附近明显固定的地物上,用红油漆书写点号及点位的指示方向线,标注相关距离以便查找和永久保存(书写时注意字体整洁和城市环境卫生)。
电磁波测距离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按下表的规定执行。
②、电磁波测距的各项限差和要求按照本设计书后面的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规定执行。
③、电磁波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在使用前应按“城市测量规”第2.4.2条有关规定进行检验与校正。
电磁波测距的距离、垂直角和气象元素等的各项限差和要求按照本设计书后面的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规定执行。
为了减弱点位对中误差对测角、测距的影响,导线测量应采用三联脚架法。
记录采用手工记录。
控制测量平差计算:一.二级导线采用清华三维严密平差软件进行计算。
4.3、高程以基东三等点为起闭依据.4.3.1、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Ⅱ级导线点用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其高程;一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如果Ⅱ级导线点的高程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则其高程只供一次附合图根导线作高程起闭点用,不再以此一次附合图根高程发展二次附合图根高程导线。
高程与平面控制同步施测。
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有关技术规定:4.3.1.1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注:1、D为电磁波测距边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单位:公里。
2、D不应大于1公里。
L的长度对于四等不得大于15公里;对于五等不大于7公里。
3、各边垂直角均应对向观测;四等使用Ⅱ级测距仪往返测距各一测回,五等使用Ⅱ级测距仪单程测距一测回。
4、测距边应进行加乘常数、气象数据的改正,垂直角两差及倾斜改正。
5、边长的高程归化面为300米高程面。
4.3.1.2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记录使用手工记录,平差采用严密平差程序进行。
4.3.1.3、图根点高程控制测量①、一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采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起闭于四等水准点(四等GPS点、Ⅰ、Ⅱ级导线点),二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采用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定,起闭于五等以上的水准点。
可布设为附合路线或结点网的形式。
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注:〈1〉、L ── 为路线总长(以KM 为单位);〈2〉、S ── 为边长(以KM 为单位);②、图根支导线的高程测定可以不闭合,但其技术要求均与图根附合高程导线的测定相同。
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图根点的垂直角可单向观测一测回,变动棱镜高度0.2米以上后再测一次,高差较差不超过0.4×S 米(S 为边长,公里),则可取用中数。
4.4.图根控制测量图根点是直接用于测绘地籍图,确定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依据。
在城市平面控制测量的各等级的控制点之下加密完成。
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GPS(RTK) 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技术要求按现行的《规》执行;也可采用图根附和导线的方法,但附和的次数不宜超过两次,在个别极困难的地区可以附和三次。
局部地区可采用支导线、光电测量极坐标法和交会法等方法进行。
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的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以能满足地形、地籍图的细部测量为前提。
开阔地带的图根点的密度:(点/km 2)城市建筑区以及地形复杂、隐蔽的地区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大图根点的密度。
图根光电测距附和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注:1、n为图根导线的测站数。
2、一、二表示图根附和导线是第几次附和。
如果采用支导线的方式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则支导线的长度不应大于300m,支导线水平角应该施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一个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的圆周闭合差都不应大于±40″。
4.4.1、选点、埋设图根点的点位选取应有利于界址点的测定和野外数字化测绘地籍图。
图根点可采用临时性标志,一般选用木桩、水泥钉或刻痕等。
当测区高级控制点稀少时,应适当的埋设标石,每幅地籍图应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埋石图根点。
埋石图根点应选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导线上,并应该保证至少与另一个点(埋石点或高级控制点)互相通视,以满足以后城市地形、地籍图的修测、补测的需要。
4.4.2、观测图根导线测量使用动态GPS(RTK)或电子全站仪,记录:动态GPS(RTK)仪器自动记录,全站仪手工记录.图根导线控制测量时应观测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
水平角的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20″,垂直角观测值的相互较差不得大于±25″。
距离采用单程观测图根控制导线前进方向的边长,每测回读数较差不得大于±10mm。
每测站观测完毕后,立即计算水平角、垂直角。
如果发现超限,应立即进行重测。
重测记录应计入手薄。
4.4.3、平差每条图根导线观测完毕后,应对整条图根导线进行导线方位角、坐标闭合差计算。
如果发现超限,应进行补测或重测。
图根导线的平差可以采用近似平差软件计算。
角值取至秒,距离值和坐标取至毫米。
4.5.资料提交在丹棱县城区地籍调查工作开展之前,由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交以下控制成果及资料:国家等线点的点位坐标和点之记和城区1∶10000地形图。
5、权属调查本次地籍调查要求利用已有的初始登记、设定登记及变更登记的权属调查资料。
登记资料出现重复的,以最新的登记资料为准。
对发证资料与现状发生变化情况的判定及其处理方法由县国土资源局指定处理.5.1.地籍编号编号分为三级,分别为街道、街坊、宗地。
5.1.1、街道划分和编号:街道的划分在丹棱县国土资源局的统一组织下实施,以丹棱河为基础划为南、北两个街道。
街道编号采用罗马字表示。
从Ⅰ开始,按顺序依次编排。
5.1.2、街坊划分和编号:在街道划分后进行街坊划分。
街坊是由道路、河流等其他线状地物封闭的地块。
原则上按自然街坊划分地籍街坊,当自然街坊面积较小、宗地数量较少时,可以将几个自然街坊划分为一个地籍街坊;反之也可以将一个自然街坊划分为几个地籍街坊。
街坊编号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按1、2、……依次编定。
5.1.4、宗地编号:宗地是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从“1”开始向后顺序编号。
通过以上编号后,一个完整的地籍编号为:街道号+街坊号+宗地号。
如: 1-3-15。
一衔道,3街坊15号宗地.5.1.5 制作工作底图对测区先进行1:500地籍图测绘、采用全站仪数字化进行测绘,以形成现势性较好的图件,利用这些图件进行权属调查,再根据权属调查结果编制地籍图。
5.1.6 预编宗地号调查人员实地调绘,将封闭地块逐一用铅笔标注在工作底图上,并注明编号。
当一个地籍街道或街坊全部勾绘结束后,对街道或地籍街坊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统一预编宗地号,并将该编号标注到地籍调查表上。
为了方便工作和减少编号的错漏,最好将工作底图拼接成街道或街坊岛图,然后在岛图上采用“弓”型统一预编宗地号。
5.2.宗地权属调查5.2.1、调查人员在工作底图上将已有登记资料的宗地划分出来并实地检测。
对因城市规划道路、河流堤岸等改扩建且已完成所涉及的宗地,临规划道路、河流等方向的权属界线,依据相关资料重新确定;对未完成规划道路、河流等改扩建工程所涉及的宗地,权属界线的确定以现状为准。
因其它原因发生变化的,实测现状,按原已有登记资料确界。
5.2.2、对未进行过登记的宗地,简单调查宗地相关属性(如使用者、座落、用途、宗地四至等),按现状预定界址点并实测,在图件上用界址线封闭。
5.3.界址认定的要求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核心,也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5.3.1、对未进行登记的宗地,如相邻方已登记发证,界址点、界址线的认定以相邻方发证资料为准;相邻各方均未进行登记发证的,由调查人员现场了解、核实,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界址点、线的认定,宗地相关属性入库,待该宗地使用者进行登记时再确定。
5.3.2、针对所有宗地:采用以街坊为单元按序编号,宗地界址点的编号前冠以大写字母“J”,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从“J1”开始顺序编号。
5.3.3、宗地划分的原则:(1)一般具有独立使用权的,界线清楚的地块划为一个宗地;(2)对大中型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以及特大宗地用途明显不同,且不同用途土地面积较大,利用类别界线有明显的线状地物或者有独立核算的单位(有法人代表或具有申请法人代表的资格)的情况时,可划分若干个宗地,确定权属界线,并求出宗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