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防治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脑防治知识

--------------------------------------------------------------------------------

发布时间:2005-2-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发生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它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的还会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

一、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是革兰阴性双球菌,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咽部、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中。它产生的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它的细胞壁上有群特异多糖体,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制成多糖体菌苗或作分群及血清学诊断。根据群特异性多糖体的不同,可将该菌分为A、B、C、D、H、I、K、L、X、Y、Z、29E、W135等13个菌群。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在日光、干燥、寒冷或高温下易死亡,常用消毒剂均能杀灭该菌。

二、流行病学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带菌者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成人多经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

本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11月—次年5月,3—4月为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冬春季室内活动增多,接触频繁,有利于流脑的传播和扩散。冬季寒潮侵袭、空气干燥、烟尘刺激、呼吸道感染较多,降低了呼吸道局部抵抗力,感染流脑的诱因增加。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病情轻重取决于细菌数量及毒力强弱,更重要的是与人体防御功能有关。一般发病为轻型,部分为中、重型。

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皮质等脏器亦可有广泛出血。

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亦可在颅底,引起颅神经损害。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除脑膜炎症外,脑实质也会受到损害,可引起脑疝。

慢性病人可发生脑室孔阻塞,导致脑积水。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潜伏期为1-10天,一般2-3天。临床上常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

普通型:最常见,占90%以上。按疾病发展过程分为4期:①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人此期表现不明显。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天。

②败血症期主要表现有:a.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b.败血症:此期重要体征为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约70%-90%的病人出现。起病后数小时,在躯干和四肢出现出血性皮疹,皮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开始为鲜红色,后为暗紫色,用手触摸有坚实感。重症病人皮疹可迅速增多或融合成片。少数病人脾肿大。c.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d.皮肤瘀点涂片。e.血细菌培养。持续1~2小时后进入脑膜炎期。③脑膜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多发生在起病后24小时左右。除败血症期症状外,主要表现:a.颅内压增高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可有谵妄、意识障碍及抽搐。b.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c.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患者呈化脓性脑脊液的改变:颅压力升高、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高、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对颅压明显增高病人,腰穿时要预防脑疝,先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压后再操作。d.脑脊液细胞培养。通常在2~5天进入恢复期。④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然后结痂而痊愈;症状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约10%~30%的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

暴发型: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儿童多见。临床上可分为3型:

1、休克型:起病急,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高,伴头痛、呕吐及全身严重中毒症状,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及意识障碍。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数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但大多没有脑膜刺激征。可有呼吸急促、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2、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病人表现出明显颅内压增高现象,出现频繁抽搐、意识不清、昏迷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3、混合型: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死率高。

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

婴幼儿及老年流脑的特点

婴幼儿流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拒食、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隆起,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多不明显。

老年流脑中暴发型发病率高。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发生率高。发热时间长,多在10天左右;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白细胞数可能不高,显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

诊断

根据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

根据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脑实质损害,而有感染性休克、循环衰竭、意识障碍、惊厥及呼吸衰竭。

根据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要和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相鉴别,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需与本病加以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无皮肤瘀点,脑脊液改变为非化脓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于夏秋季,无皮肤瘀点,脑脊液改变和细菌学检查可以鉴别。

中毒性菌痢无皮疹、脑脊液正常、大小便常规较多脓细胞、细菌培养显示痢疾杆菌阳性。

其他败血症休克型须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鉴别。

五、本病的治疗

普通型:

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补充足够液体及电解质,预防并发症。

病原治疗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头孢菌素也常用。

对症治疗①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②抗炎;③退热;④降颅压。

暴发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