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合集下载

搭建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台阶

搭建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台阶

搭建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台阶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可以说,“对话”已经成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这一阅读理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交流的关系。

然而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智力、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往往缺乏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从而影响到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教会学生掌握与文本对话的本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一、鼓励自主体验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所以情感成了文章的内核。

小学课文大多饱含深情,这些课文就像一首首或优美或雄壮的歌曲,一打开书本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读出声来,非常适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进课文的词语丛林中完成自主体验,鼓励学生与课文深入对话,找准并撞击学生与课文情感的触发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探索的兴趣,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课文的表达之中,走近作者,与课文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初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

只有教师从容地教,学生才能从容地学,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作出自主的解读,他们才能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初步培养起自己的语感,这就像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学生的自主阅读正好能够冲撞课文中那些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对语言情境的感受也更加具体,更加真切,与课文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其实,学生阅读课文是一个课文语言、意义与自己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自主体验后,教师可以从学生交流的众多词语中拎出一个可以打开课文密码的词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把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巧妙地引向纵深处。

如苏教版课文《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最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摘要:打造有效语文课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本文列举了当今语文课堂上有效对话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对引导生本对话进行了有效探索,丰富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49-01在教学的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取情感体验非常重要。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1.当前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存在的问题1.1 听的多说的少。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文本时总是教师自己讲的多,惟恐学生不理解作者表达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在多次启而不发后,教师往往以告知的形式,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无可奈何地给学生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算是了事。

较为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懵懵懂懂,只有极少数学生发言,还往往言不对题。

1.2 读的少思的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指导,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在没有理解文本背景的情况下进行朗读或默读,只停留在学习生字词,掌握本文说了什么事和人,写了哪些景的浅层面。

没有有效地对文本的重点句、中心句进行反复读、重点读的剖析。

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不深,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1.3 方法少实效差。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

知识积累比较狭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

其次,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域,时空上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

再者,有的文本出自大师手笔,大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远的识见,小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

此时,就完全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

语文教育 >>120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杨绍辰河北省巨鹿县何寨校区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但是有效对话却不容易做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白占据主要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

实施新课改以后,出现了对话这一新名词。

对话,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

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

一、明确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一)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足学生阅读时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

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有的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发表见解,往往不过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事。

这种学生快速阅读的背后,文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鲜活真切被风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重视直觉解读。

如今的学生几乎都有配套的参考资料,一学习新课文,相应的资料总紧随其后,久而久之,这势必让学生已养成依赖资料的习惯,丧失阅读时自我的理解与体验。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最好开始不要依靠教参等解读资料,让学生与文本有个本真接触,这样的感悟更为真切,更精彩,更个性化,以后再逐步做到知人论世。

再次,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历,阅历与心境去细心体验与感知文本内容,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必要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提升审美意趣。

使学生对文本就有了尽可能充分的理解,使语文走进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活水。

(二)组织生生之间的对话,力求提高对话效率学生与学生对话是生生之间思维的相撞和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相提与共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而知 . 这 种“ 蜻蜓 点水” 式 的课 文 阅 读 . 其 对 话 只 能 是 浅 层 次
的。

创 设情 境 。 激 发 兴趣
阅读教学是对话 的过程 , 应通过创设多 种多样的对话情 境, 激发他们的对话欲望 和热情 , 从而积极参与 。教师要做好
“ 对话” 的组织者 、 引导者和促进者 , 营造有 利于 阅读 文本的

誓 |i | : | : | | | |
; 钠
。 。 . I I
| 。
2 0 i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孟凡 霞
( 临 西县 老 官 寨校 区 。 河 北 临 西 0 5 4 9 0 0 )
摘 要: 阅读教 学效率的高低 , 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教 学中应该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创设对话情景, 引导学
阅读首先应是学生与文本 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 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专注地倾听文本 教师必须给学生充 分 的时 间、 空 间展 开阅读 。让 学生通过 朗读 , 默读 , 精读 , 评
情绪化 的氛 围, 引发学生对文本产 生“ 阅读期待 ” 或“ 阅读 冲 动” 。让学生在迫不及待、 跃跃欲试 的心态下进人阅读。在 阅
编者和作者 , 而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之 间的对话 。多元对话 的 基点应该是教师 、 学生和文本之间 的对话 , 它是进行生 生、 师 生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 一切忽视文本 的对话 都是虚浮 的。阅 读教学效率的高低 , 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 的有效程度。因此 . 教师必须重点关注和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地、 有创意地理解 内容 。学生与文本对话后 , 每个 人所获取 的 信息丰富多彩 。 体验各具特色 , 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要

聚焦批注,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部编版小学语文批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聚焦批注,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部编版小学语文批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到疑难问题时,可以通过在线聊天系统询问教师或同学,被询问者再通过在线聊天系统给予解答。

接着,组织学生通过在线聊天系统进行交流汇报。

发言的学生简要地说明自己的构思,其他同学针对该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评论,并作出相应的动作与表情。

教师听了学生的阐述,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发言进行个性或共性的指导。

由于整个在线交流时间有限,所有的发言一般都是简短的语句,所以我们必须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最后,让学生自由表达。

在此阶段,我们也会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予以鼓励。

四、结论信息技术给习作教学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当然,信息技术对我们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事先要准备的工作变多了,临场组织难度增加,对我们应变能力及即时诊断等要求也提高了。

同时,信息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引导学生抵制负面效应?如何提高学生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聚焦批注,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咅8编版小学语文批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南京市南化第三<1、学谢胡批注式阅读是促进生本对话的有效形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安排了批注策略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批注方法,养成批注阅读习惯。

本文从单元整体出发解析教材,找准了学生批注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批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多元对话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o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当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

其中,学 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有效理解文本,提升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多样,批注阅读是行之有效的一种。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根据个性化阅读的需要,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的阅读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实现小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突破口,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如何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有效

如何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有效
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研究任务
分析当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 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对话策略和方法;
通过实验验证所提策略和方法的有效 性;
总结研究成果,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 理论和实践支持。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
02
有效性
阅读理解与文本对话
01
02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预习、讨论等方式, 激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兴 趣和已有知识,为深入阅 读做好准备。
理解学生观点
教师应该努力理解学生的观点,站 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 的独特性。
鼓励提问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 疑惑,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 需求和困难。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提问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望。
讨论与辩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 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
共同进步与成长
目标设定
与学生一起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这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反思总结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 进计划。这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文本选择对对话有
05
如何让学生、教师、文 本之间的对话更有效
汇报人:XXX 2024-01-24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 • 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有效性 • 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有效性 • 文本选择对对话有效性的影响 • 提高对话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 总结与展望
引言
01
背景与意义
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2o。 :.
7 —8
你 会 画出一 幅怎样 的梅 花 图? 通 过 阅 读 想 象 , 生 将 文 章 抽 象概 括 的 文 字 变 得 具体 学
形象:
分散, 文本 本身 的感染 力被 淡 。 中 比如 《 卡罗纳》 一课 , 的老 师找来大量描 写爱心 的文章 , 有
大段 朗读 , 以期掀 起课 堂情 感高 潮。其 实课 文 中就有许 多表达
声。 因如此 ,“ 山流水 ” 被引为知音 的象征 , 正 高 才 千古传 颂 , 并 非 “ 烟 ” 类可以 同 日 语。 着去 仿 写, 炊 之 而 忙 看似 丰富 了孩 子 的 感受, 而实际上 是让他们 的理 解狭 隘化 了 。
与空间, 还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 自己的独特感受。
例如 《 梅花魂 》 一课对外公的一段语言描写, 表达出他心
福州市群 众路 小学 . . 林文锋
早 在 上 个 世 纪 初 , 圣 陶 就 提 出 阅读 教 学 要 “ 心会 本 叶 潜 文” 。用现 代 阅读 教学 理念 来看 ,“ 潜心 会本 文 ” 是学 生直 面 就 文本 , 和文本对 话。“ 潜心会本 文” 的目的不仅 是理 解课文 , 还在 于提 高学生与文本 对话的 能力。因此 , 师不光在课前要深入钻 教
生 1 我 会 画在 一 个 滴水 成 冰 的 冬 夜 , 峭 的悬 崖绝 壁 : 陡 之 上 , 一片 雪 白的梅 花 盛 开 着 , 越 大 , 有 风 它开 得越 灿 烂 , 越
迷人。
情感 的精 彩 语 句 , 其另起 炉灶 , 与 不如 创造机 会 让学生再 次走
进文本 , 欣赏与品味语言, 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感受并习得表
因 此在教 学 中 , 们 应 该 引导 孩 子 们 聚 焦 关键 词 句 “ 我 泰 山” “ ” 除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 , 江河 , 还要引导他们反复诵读 ,

浅谈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

浅谈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

浅谈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

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

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

一、批读思考“对话”路教师与课文之间的对话可以称为“备课阅读”,它不同于一般阅读:首先,它有特定的目的和对象——教师阅读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所以他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为教学对象——无处不在的学生思考;第二,它是可重构的——需要从阅读指导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即将自己的阅读观念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观念;把你的阅读行为变成课堂上的阅读指导。

这种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与文本“对话”活动的主要内容。

通过批量阅读,明确重点,把握特点,思考学习方式,理解学习意义,整合学习环境,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1、明重点。

即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段落、词语、人物、细节......做到对文本了然于胸,烂熟于心,教学“对话”时才能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2、抓特点。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特点,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特点,认真批阅,细心体会,教学对话中才能出新意,有主意。

3.思考和学习。

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

与文本对话的目的是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服务。

因此,在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意思,整合他们的环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学习”的问题,找出学习的方法,或直奔要点,或先总结,然后分清,或者掌握关键句子的分解,等等。

如何促进学习,如何制定教学对话的路线图。

2、理性阅读决定“对话”的方式所谓理读,就是在品读、批注的基础上掩卷而思,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思路。

理读要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确立教学对话的支撑点,找准教学对话的切入点,突破对话重难点,理出对话连接点。

谈如何选择时机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谈如何选择时机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谈如何选择时机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摘要: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空白点,也就是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学语文不仅仅要读通句子,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与韵律。

更重要的是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大多以学习小伙伴的提示性或发问性语句出现,也有的在课文中以省略号的方式出现。

教学中,抓住这些空白点,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对话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总结规律心灵对接一、切合提示,课外拓展,积累知识课文中常有一些学习小伙伴的话,提示同学们进行课外学习,积累知识。

比如:三册《识字一》后,学习小伙伴就提示孩子们:”我还收集了一些关于秋天的词语。

”在学习小伙伴的提示下,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如:”果实累累,秋风习习,一叶知秋,春兰秋菊,春去秋来,秋风过耳,桂花飘香”等。

在学习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后,学习小伙伴也提示说:”我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通过孩子们的课外收集,让孩子们了解到了:荷花妈妈让莲蓬顺水漂流,漂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松树妈妈请小鸟帮忙,吃进松果,排出松籽,粪便留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新家;柳树妈妈则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到四面八方。

在学习三册《识字五》后,学习小伙伴建议:”我们也去收集一些谚语吧。

”于是就有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独树不成林,独鸟不成群”这样的谚语。

孩子们在学习小伙伴的提示下通过课外阅读、请教他人等方式,积累了很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切合疑问,引发思考,拓展思维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新课标教材是要使教科书由”教本”变为”学本”,所以在一些课文中的练习中,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而不是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这样,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比如:《坐井观天》课后,学习伙伴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见什么?会说些什么?”在学习小伙伴的引导下,学生猜想:”可能会大吃一惊,原来天那么大!的确是我弄错了,请原谅我,小鸟”。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捷径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捷径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捷径摘要:朗读能够让学生“披文入情”,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超文本的阅读理解。

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

本文从感知性的讲前读、理解性的讲中读、品味性的讲后读三个层次阐述了如何通过朗读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关键词:朗读文本感知理解品味徐世荣先生曾对讲解与朗读作过精辟剖析,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朗读是跃出文本;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赋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会使人感受。

”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披文入情”,才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超文本的阅读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味、消化、吸收,我认为可以把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感知性的讲前读在不同的学段应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妨采用“素读”,简单地说就是素朴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纯熟。

朱熹曾提出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要在素朴的诵读中感悟汉语言文字独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在读中感悟文章情感。

低年级所选的教材特别关注童心、童趣,老师更要努力建构儿童课堂文化,多一些形象描述,少一些抽象讲解。

此外,要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领读。

因为教师的领读能使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领会朗读的节奏,并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

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就不可能深入。

可以从理解文章或情感表达方面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走近文本和作者。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一篇新课文,90%的字词句学生都学过,完全可以通过迁移旧知识、旧经验去理解新课文。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作者:潘云娥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2期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

在新课程下的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确保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地完成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摸索的自读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自己研读课文。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应当积极自主地参与课文内容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使自主阅读成为学生培养个性和感悟求知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学阅读课文,通过先搞懂文章的字、词、句,然后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脉络,再到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步一步达到求知解惑的教学目的。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阅读时相对简单有趣,因此,我首先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按照拟定的导学案自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后,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情节,对课文进行分段,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段落大意。

二、教师指点的精读阅读教学不是就教材教教材,而是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

一篇优秀的文章整体是优美的,但是会有个别重点段落是需要学生精读的。

用好教材,就要对文章逐字逐句的进行理解,对作品进行精读,在精读中感悟思想、欣赏文学价值。

因此,教师应针对重点段落,深入地挖掘教材,精心地选择切入点,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大意之后,我针对课文第一段进行分析:“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皇上在更衣室里。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德育 课堂
与文本直接对
■ 张 丽 军
张学生直接面对 文本 , 用 自己的眼睛去触及 , 用 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 品。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让学 生带 着文本和 自己 的初步理解 、 感受走 向教师 , 向教 师求教 , 而不是教 师带着 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 向学生 ,讲 给 学生听 。 因此 , 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是阅读过程 中 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 ,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阅读 文 本, 读 出问题 , 读 出 自己, 读 出富有个性 的新颖见解 。
三、 读出 自己
与文本直接对话 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尊重学生 的个性化理解 ,不应以教师的分 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 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 和情感活动 中 加深理解 、 体验 , 有所感 悟和思考 , 受到情感 熏陶 , 获 得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情趣 。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 感受 、 体验 和理解 , 决不能把文本 的理解简单地设计 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往圈里钻 ,然后 抛出一个 个标 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 对话 , 允许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对 阅读 内容做 出有 个性 的反应 。 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文 中, 作者 在文本 中说 “ 母 爱是无条件 的” 。有同学对 这句话 提 出疑问 : 实际上是这样吗?不错 , 母爱是最少明确意 识 到爱 的动 机 和 目的 的一 种 形 式 。 它 很 少 有需 要 报 偿 的 明显 动 机 。但 是 , 作 者忽 视 了一 点 , 即母 亲 之 所 以爱孩 子 , 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 和希望 。 这种慰藉和 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 的潜意识里 ,但 它的客观 存 在往 往会使母 亲产生“ 望子成龙 , 望女成 凤” 的思 想意识 , 这也是相 当数量的母 亲所难 以超脱 的。 正是 从 这一 点上说 , 母爱并不是完全无 条件 的。 直接对话 闪现出了智慧 的火花 ,教师对学生的个性 化理 解也 予 以充分肯定 。 让学生 与文本直接对话是培养学生语 文素养的 重要途径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 面对 面的直接交 流 , 让他们 敞开心扉 , 倾 吐真情 , 实 现心灵 的沟通 、 思想 的碰撞 , 生成带有个性 色彩 的思 想 和见 解 。

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浅谈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能读书,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批判,展开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多向作品提出“为什么”,敢于向作品提出“我不同意”,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反驳、学会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对话;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其中的“对话”就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超越文本、超越自我。

下面我从四个层面谈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我知道你”——理解文本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和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的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材料的内容在理解上形成大体的统一。

可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更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

为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题目、重点字词、重点句段、文章矛盾等几个方面与文本交流。

与题目对话。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大多文章从题目中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与题目对话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教学时,可以从剖题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解深切。

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同题目进行有效的对话: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向谁借?在文章哪一部分写借箭?通过学生与题目的对话,直指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以“借“为突破口,创设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导读全文。

与字词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独具匠心,一些重点字词堪称“文眼”。

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同学们纷纷在文 中寻找答案: 永 明很快找 的把 握 。接着 ,我又 请他 们 用上 这个 词 让 书本 束缚 了思想 ,既遵 循文 书 , 又 能 “
蚪拨到蝌蚪群 中。 不料 , 只 小 蝌 蚪 又 从 队 闪闪的星星 点缀在夜 空,像在对我 眨眼睛 千个 哈姆 雷特 ” 那 ,正是 新课标要 求 的 “ 尊 伍 中钻 出来 , 独 游 到 一 旁 去 了 。 “ 又 一 呢 。 单 ”我 ”“我 新 买 的 裙 子 上 , 点 缀 着 一 些 重 学 生 个 体 , 培 养 学 生 个 性 ” 的 体 现 。
中 创造
齐 威 王 ,觉 得 齐威 王 “ 守 比赛 规 则 , 遵
“ ” 是 自己强硬地想出来, 钻 , 通过学生 的这

对 文 本 深 入 挖 掘 , 让 学 生 在 发现 中 创 不 耍 小 心 眼 儿 ” 、“ 度 直 率 ,有 帝 王 大
发现 , 以让他们进 一步品Ⅱ 作者用到 造 。如教 学 《 可 耒 。这说 明如果 学生敢 于发 表个人 见 一定要 争气 》一课,童第周不 之相 ” 的两次 “ ” 什么情况下要 “ ” 中你 但 自强 不息,而且有着崇高 的爱 国主义精 解 的话 ,鉴赏 阅读 ,必然 会 反 映出个 性 拨 , 拨 ,从
点缀 ’是什 么意 思 呢 ? 在 阅读教学中重视 以文为本 ,保 证学生有 着 野花 ’这个 ‘
学生与文本展 开亲 密对 话。让学生与文本 板 好 比 是 那 片 草 地 , 上 面 从 这 边 到 那 边 ,
授都做不 了的实验 ,让一个从 中国来的穷
” 充分 的 自主性 阅读 、 个性 化建 构的时间, 让 是 不 是这 样一~ ( 黑板 前 解说 )这 黑 学 生 给 解 决 了 。 太 不 可 思 议 了 。 一 个 老 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淮安市洪泽区教师发展中心周建高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们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过分热衷于字、词、句、段、篇的繁琐机械训练,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得零离破碎。

教师的心得取代了学生的理解,备课参考资料固定了教学方向,学生的阅读个性受到了严重限制,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应付教师提问,就是琢磨课文答案,而与自己的需求无关,以致丧失了阅读的渴望。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呢?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对话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对学生的正确意见,我们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切忌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对不够正确的意见,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积极引导,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

如一位教师在教《打碗碗花》时,让学生充分自学探索,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通过看图、读书、提问、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的状态。

有的从课文本身读懂了“打碗碗花——不打碗”,知道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亲身实践。

有的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虽然摘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但还是不要随便去摘,因为此花有毒。

”对学生的两种观点,教师不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读再议,讨论是从何处读懂的。

我们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带着尊重去教学生,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才能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效进行,当然也就不愁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浅谈阋读教学中学生墩本的对话o匦j科眇◇楚雄市东城小学王玲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课程改革追求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要求。

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一、创设情士毫,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酌基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潜,8会文,思悸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酌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在此基础上的语感能力才能日趋敏锐。

而这首先又要把文本读通、读透。

有一位专家曾做过调查,目前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一节课里平均仅为5-6分钟,学生往往来不及感悟,教师就让他们交流思想。

浅谈如何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浅谈如何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浅谈如何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努力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有效开展、有效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学生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60-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育学家克林伯格也认为: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交往和对话。

语文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与文本的精神交流,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努力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有效开展、有效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怎样架设这道桥梁呢?笔者认为,沟通还得从心开始——一、创设情境,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背影》是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纪实散文。

它通过作者奔丧完毕,浦口车站父子依依惜别的情景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文章凭借其中所表达的真情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千千万万读者随着画面的展开、真情的流露流泪再流泪。

笔者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教学体验:上《背影》一文,笔者课前先播放flash《天下父母心》,课堂上简单导入后,播放《背影》朗读视频。

这个视频既有配合文字的画面,朗读也很动情。

笔者是每听一遍,每看一遍都要为之动容的。

可是同学们尽管听得很认真,很专注,听了课文朗读后,表情却似乎比较漠然。

忽然间,笔者感到很失败:这堂课一定有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

课后,读到《语文学习》上朱华坚老师的一篇《未讲〈背影〉先有情》。

朱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听读课文之前先由《游子吟》讲起,再讲到自己的父亲,自己父亲关爱自己的种种细节,讲到动情处,朱老师毫不掩饰,潸然泪下。

谈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谈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读 者 对具 体作 品产 生 交流 。” 为促 进 学生 与 文
三、 帮助 学生 清除 阅读对话 障碍
本的有效对话 , 师可采取如 下策略 来引导学 教
生与作 品产 生 交流与 对话 。

在 阅读对话 中, 学生常常会 出现一些阅读
对话 的障碍 。比如 词语 障碍 、 背景知 识障碍 、 理
读技 能、 阅读 习惯的指 导 , 并且是有 关文学理
论 创 作 、 品叙 述视 角、 作 艺术 留 白 、 学 阐释 知 文
知识 , 或者所依托 的知识 不够 , 这样就 可能使
学 生无 法理 解或 达 不到 相 应 深度 的理 解 , 这种
识 等 可 以帮 助 学 生进 入 阅读 对话 的 知识 指 导 。 这 些 知识 不 一 定深 , 但要 实 用。 学 生在 较短 时
从 而更好 地 形成 对话 , 师在 学生 与文 本对 话 教
深入 的表 现 , 问题 中走 出则是 一轮 对话 的结 从
中, 起什 么作 用? 怎样起作 用? 罗森布拉特说 : “ 学是通过 阅读课文来引导 学生进行 自 教 我评
价 ,以提 高其 个人 从 课 文激 发 思 维 能 力 的过
的努 力 , 挥 自己的 才 智 , 对 课 文 的刺 激 组 发 针
方去 了吗? 等等。当提 出问题之后 , 就要 带着问
题 从 文本 中寻找答 案 。这样 阅读对话 就 不断展
开 、 断深入 。 不
织相应 反应 。教 师 的任务 就是促 使 学生形 成 良
好 的相 互 作 用 , 更确 切 地 说 , 引导 具 体 阅 或 是
情况下,可以指导 学生借助课 外资料进入 阅

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

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
同 时 , 时 地 点 拨 , 导 学 生 走 进 文 本 深 处 , 听 作 适 引 聆
者的声音 , 学生 换位思考 , 会作 者 的内心感 受 , 让 体
让学 生与 文本 产 生 强 烈 的共 鸣 。 三 、 注 式 阅 读 。 活 学 生 与 文 本 对话 的 思 维 批 激
之 中, 被红军英勇无畏 的精神 感动 了; 最后我在学 生
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
二、 自主 阅读 。 励 学 生 个 性 化解 读 文 本 激

点与归宿 ,其他 对话都是为实现 学生与文本 的深 入
对 话 创造 良好 条 件 。 而 , 日常 的 阅 读 教 学 中 , 然 在 我 们却 常常发现学 生与 文本 的对话往往 浅 尝辄止 , 内 容肤 浅 , 仅 停 留 在 表 面 的 现 象 , 生 根 本 没 有 深 入 仅 学 研 读 文 本 , 至 曲 解 文 本 、 离 教 材 。 么 , 师 应 该 甚 偏 那 教 怎 样 引领 学生 实现 与 文 本 的 有 效 对 话 呢 ?
质疑 , 出个人的思 考与看法 , 提 教师适时地进 行引导 、 点拨 、 归纳、 总结 。 在尊 重学生个性解读结 果的 同时 ,
引 领 学 生 的思 维朝 着 更 正确 更 完 善 的方 向发 展 。

创设情境 。 激起 学生 与文 本 对 话 的 兴 趣
阅读教学 中情境的创设 , 以激发学生丰 富的想 可
生, 更是激 动不已 , 们慷慨 陈词 , 出 了“ 爱、 他 说 溺 宠
爱 、 智 的爱、 性 的爱 、 励性 的爱 、 厉的爱 、 明 理 鼓 严 过 于 苛 刻 、 害 幼 小 心 灵 ” 不 同 的 观 点 , 举 了 自 身 伤 等 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感应情感碰撞
——浅谈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就应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视角、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与感悟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超越文本、超越自我。

下面我从四个层面谈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接触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材料的理解形成内容上大体的统一,可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为此对于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更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题目、重点句段、文章前后的矛盾处与文本交流。

1、与课题对话。

课题就是文章传神的眼,大多文章从课题中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

与课题对话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同课题进行有效的对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把“壮士”改为“战士”行吗?通过学生与课题的对话,直指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2、与重点句段对话。

在文章中重点句段是全文的核心,有很强的辐射作用。

通过与重点句段的对话就抓住文章的筋脉,就可以引领学生与全文对话。

如在第《军神》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文中的重点句是: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教师先引导学生学生体会沃克说这句话时的情感,然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

我觉得,通过重点句让学生潜心会文,自悟、自得,带动了篇文章的学习。

3、与“矛盾”对话。

在有些课文中存在着一些看似矛盾之处,其实这种“矛盾”有时就是与文本对话的钥匙。

如:在支玉恒老师的《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他先是让学生了解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从而产生矛盾——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哪里来的“再见了,亲人”?接下来他深入地引导学生用质疑与感悟两种形式深入与文本对话,从而让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从文本中凸显出来。

正是大师的匠心独运,让文本中的“矛盾”演绎得如此精彩。

二、深入文本,鉴赏文本。

工具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的重要性质之一。

我们就要着力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对于文本的表达形式的鉴赏有助于学生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提高。

既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当,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甚至于对文章中关键的标点符号进行质疑。

在与大家的神交中领悟他们的神彩。

1、揣摩遣词造句。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抓住这首诗的“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文章,先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独具匠心,用一个“绿”字,把江南无限秀丽多姿的春色以及它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唤起人们缕缕情思;再讲述王安石是如何反复推敲,提炼这一字的,让学生通过品评,体会到“绿”字的绝妙作用和诗人的艰辛用笔。

2、探讨布局谋篇。

如:《穷人》中,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桑娜家的情况和在暴风雨中焦急等待丈夫的桑娜,这与文章主要的事件:抱养西蒙家的孩子没有太大关系。

是不是可以从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开始写?或是略写前一部份呢?通过对文本的鉴赏,就会发现作者在用大量的笔墨一是为了写桑娜家的“穷”,进而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桑娜一家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二则表现了桑娜一家勤劳:丈夫在暴风雨中仍在劳作,妻子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条;三则为桑娜的风雨交加的夜晚去西蒙家作了充分的铺垫。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鉴赏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与写作手法的精妙,为自己写作的布局谋篇作了很好的示范。

3、质疑标点符号。

如《穷人》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的内心活动时,多处用了省略号,这此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表示句子的停顿及语言和结构的强化,而且有利于传情,丰富形象和增强文字的魅力。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去读懂它、感受它、领悟它。

这样,教师就能有效的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畅游,去感悟,去思考,去和作者倾心相谈。

三、迁移学习,拓展文本。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增加自己知识储备的需求。

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性的质疑,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大有裨益。

如:我在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中,就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宋庆龄和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加以剖析,从而激发学生对宋庆龄事迹的向往,通过自主的查资料、阅读人物传记等方式的拓展学习,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必然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必然对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一个更充分、更全面的的认识。

这样既对文本的精神内涵加深了理解,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四、文本之我见,挑战文本。

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自然有与读者在意识层面上的所撞击。

这样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

这样撞击出的火花就犹为难能可贵。

为此挑战文本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途径之一,要着力培养。

如教学《太阳》一课,在研读课文、畅谈认识时,我引导几位学生从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出发,对课文只是单方面地强调太阳的“利”提出异议。

有的说:“太阳也有‘害’的一面,要不,我妈妈为啥要抹防晒霜?听说皮肤在阳光下暴晒,容易得皮肤癌。

”有的说:“夏天,我看到园林工人在给花草搭棚遮荫,说明猛烈的阳光也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一面。

”还有的说:“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灾害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这正说明了太阳给人类也会带来灾害。

”有的甚至认为:“太阳上的黑洞更可怕,说不定什么时候把地球也吸进去了”……这些来自生活实践或间接知识的种种感受,虽然有的认识并不全面,但确实是十分个性化的体验,由此产生的那种敢于挑战文本的自主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批判,展开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多向作品提出“为什么”,敢于向作品提出“我不同意”,善于向作品说“我认为”,乐于向作品说“这里说的真好”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反驳,学会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