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形的缓慢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火山和地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现象和原因,巩固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观念。教材主要介绍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缓慢变化的种种现象。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变化的结果。同时还着重提及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同时作为本章的最后部分,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地形模型制作。本节可以分2~3课时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的变化除了因火山、地震等的剧烈作用的变化外,还不断发生着缓慢变化。认识气温、流水、风力、海洋、生物、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造成地形的缓慢

变化。初步掌握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培养学生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活动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培

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地形的形成中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地形的缓慢变化

[引入] 知道世界最高峰吗?展示图片,你们知道它有多高吗?

(珠峰测量最新高度为8844.43米。1975年,中国测绘科考人员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法,首次对珠峰进行精确高度测量,当时测得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精确度为0.35米,并为世界所广泛认可。1999年,美国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计算出珠峰高程为8850米。)

那以后会是多高呢?

[资料说明]传统的地质运动理论认为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珠峰每年以10毫米的速度增高,而近年来另有学者提出珠峰地区已到坍塌期,珠峰高度开始下降。央视国际(2005年10月09日20:10) 消息(新闻联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结果为8844.43米,较1975年公布的8848.13有所降低,珠峰测量最新高度为8844.43米。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它是在发生变化的,只是不如火山、地震造山运动这么剧烈

和明显,而是不易察觉比较缓慢的变化。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发生着这种缓慢的不断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就主要来了解这个外部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插图1),了解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热胀冷缩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长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岩石崩裂破碎。

那么这些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是如何缓慢并不断地改变着其他不同地表形态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俗话:滴水穿石。无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滔滔洪水,经过漫长时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都有一种侵蚀作用。

(图2)瀑布对岩石产生的影响。学生说明瀑布下的岩石特点。

(图3)海浪对岩石的拍打和冲击侵蚀海岸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

(图4)溶洞系列。

(图5)长大的江心岛。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介绍西湖的由来。补充图片崇明岛,让学生解释说明。

(图6)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

2.风的作用:

(图8)沙丘。大风能使大砾石滚动和撞击,使沙丘搬家。

(图7)风蚀蘑菇。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3.冰川作用:巨大的冰川,会对地面产生很大的压力。冰川在流动时会对地面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高山上的冰川强烈地侵蚀地面,形成了直立尖顶的山峰——角峰(组图9)。

4.生物作用:

苔藓、地衣等生物能腐蚀石块。古城堡(图10)

珊瑚虫能形成岛礁,许多生物的长期作用也能改变地形(组图11)。大堡礁。

5.人为作用

[提问]人类活动对地形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活动交流]:各小组展示事先收集的相关的人为改造地形的材料并附上相应的结果。使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中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列举一例:[展示图片]沙尘暴。

今年春天,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先后有9次严重的风沙天气袭击首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敲响了首都圈生态环境危机的警钟。专家指出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

是什么导致沙尘暴的肆虐?土地沙漠化。都是由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那么对于目前不断加剧的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频发的状况如何改善呢?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整田平地、修筑梯田、围海造田、开

挖河渠、修建水库、开采矿石等等。

由此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类改造自然和改变地形的行为必须科学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然。

以上是地球外部作用对地形缓慢变化的影响。

[思考]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这又是为什么?

(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

等高线

[引入]地球因内部和外部的作用使表面形成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的地形。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这就是我们紧接着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绘制板图] 教师绘制“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教师讲述]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如图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地比乙地高出1000米。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巩固练习]作业本a第四题

[教师总结] 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垂直距离,但因海拔是以海平面为标准,各地的海拔可以比较,所以在地图上一般都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并制成等高线图。通过读等高线图就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讲述] 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板图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先标出一些点的海拔,边讲述边用手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演示课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课堂活动] 学生取出课前用红薯、土豆或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的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陡坡、缓坡、山脊、山谷等地形),自制等高线地形图(见课本118页)。并用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地模型进行对照。找出等高线地形图的规律。

1.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都是相等的。

2.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3.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可能交叉。

4.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形是陡峭的。

5.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形是平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