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原⽂及翻译春夜洛城闻笛原⽂及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短短的⼀⾸七⾔绝句,颇能显现李⽩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下⾯是⼩编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原⽂及翻译,欢迎⼤家参考。

全⽂阅读: 作者:李⽩ 谁家⽟笛暗飞声, 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不起故园情。

全⽂翻译: 灯⽕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笛声, 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⑵⽟笛:对笛⼦的美称。

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⑶满:此处作动词⽤,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皆⾔《折柳曲》也。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暗含⼀种习俗:⼈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故园,故乡,家乡。

⽩话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笛声?融⼊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能不⽣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诗是唐⽞宗开元⼆⼗⼆年(734)或⼆⼗三年(735)李⽩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客居洛城,⼤概正在客栈⾥,偶然听到笛声⽽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诗⼈因闻笛声⽽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难于成寐,忽⽽传来⼏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刻触动诗⼈的羁旅情怀。

诗⼈不说闻笛,⽽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先来说说这诗的全文。

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在这春夜之中,不知从谁家悄然飘出了笛声,“暗”字不仅点明了笛声的不知出处,更营造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想象一下,春风轻拂,悠扬的笛声随之飘散,仿佛无处不在,使得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诗人在这夜里听到的曲子是《折柳曲》。

“折柳”在古代是送别之意,常常蕴含着离别的愁绪。

听到这样的曲子,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意思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是一种普遍的、共通的情感,诗人相信,每一个在他乡漂泊的人,都会被这笛声触动心底对故乡的眷恋。

接下来咱们深入赏析一下这首诗。

从意境营造上看,诗中的春夜、笛声、春风,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画面。

春夜本就宁静,而那悠悠的笛声在春风中飘荡,更增添了几分空灵和悠远。

这种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在情感表达方面,李白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后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那份深深的眷恋。

这种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从语言运用上,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李白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出了最动人的场景和情感。

比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个“满”字,将笛声的传播范围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其影响力之大。

再看诗歌的结构,它层层递进,逐步将情感推向高潮。

从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到笛声传遍洛城,再到点明所闻之曲为《折柳》,最后引发所有人的思乡之情,一气呵成,过渡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

先来看这首诗的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它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不知从何处悄然传来的情景,仿佛是在不经意间,这悠扬的笛声就钻进了诗人的耳朵。

“飞”字则赋予了笛声灵动之感,仿佛它具有了生命,能够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空气之中。

这一句以问句开篇,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想要探寻这神秘笛声的来源。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句境界顿开。

那悠扬的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春风本是无形之物,但在此处,却仿佛成了笛声的传播媒介,将那美妙的声音带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满”字,尽显笛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这笛声的无处不在。

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洛阳城在春夜中的宁静与祥和。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是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曲往往寄托着离愁别绪。

诗人在这个春夜听到了这饱含离愁的曲子,心中的情思也被悄然勾起。

这里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闻折柳”这一动作,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深愁绪。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由自己的感受推及到众人,发出了深情的一问: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的笛声,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不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而是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共同的心声。

整首诗以笛声为线索,从“暗飞声”的神秘,到“满洛城”的传播,再到“闻折柳”的触发,最后到“故园情”的迸发,情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诗人没有刻意去渲染思乡的愁苦,而是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描绘,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

李白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一: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春夜洛阳城闻笛翻译

春夜洛阳城闻笛翻译

春夜洛阳城闻笛翻译
翻译:这阵阵悠扬的笛声不知是从谁家传出?春风中飘扬着悠悠笛声,传遍整个洛城。

在这种夜晚里听到《折杨柳》这首曲子,谁不会油然而生怀念故乡的愁情!《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是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所作。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乐乐课堂《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乐乐课堂《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乐乐课堂《春夜洛城闻笛》古诗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作者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作者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作者的羁旅情怀。

作者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及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及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及原文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下沉,乌鸦啼叫,霜覆满天,江边的枫树下,渔船上点燃的篝火衬映出愁人的睡眠。

在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午夜时分的钟声传来到过往的客船上。

引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描绘了春夜洛城的寂寥和孤寂。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春夜洛城闻笛》的翻译及原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一句富有意境的开篇,通过描写月落、乌鸦啼叫和天空中覆盖的霜,展现了萧瑟寒冷的春夜景象。

这一句以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情绪和对季节变迁的深刻触动。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以江边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渔船上点燃的篝火照亮着愁人的睡眠。

江枫与渔火的对比,呼应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伤,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江南风情的思念。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句话揭示了诗人所处的所在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为整首诗营造出苍凉的氛围。

姑苏是苏州的旧称,而寒山寺则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暗示了诗人的宿命感和虚无之感。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描述了午夜时分的钟声传到过往的客船上。

钟声在寂静的夜晚中回荡,扩大了寒山寺的声音范围,与前文中的景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里的客船象征着虚幻和流动,强调了诗中的孤独和彷徨。

第一句翻译:“月亮下沉,乌鸦啼叫,霜覆满天”这句翻译保留了原文中的意境和形象感,用更加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夜晚的寒冷和凄凉。

将“落”改为“下沉”,更加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运行轨迹。

通过将“月落”和“乌啼”放在一起,增强了整句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第二句翻译:“江边的枫树下,渔船上点燃的篝火衬映出愁人的睡眠”这句翻译将原诗中的“对愁眠”改为“衬映出愁人的睡眠”,保留了原诗中枫树、渔船和篝火的意象,更加贴合诗中提到的景物和情感。

篝火的明亮与愁人的睡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春夜洛城闻笛⑴谁家玉笛暗飞声⑵,散入春风满洛城⑶。

此夜曲中闻折柳⑷,何人不起故园情⑸。

词句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作品鉴赏: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背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

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

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

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

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

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下面小编来的《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篇1《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小学语文:春夜洛城闻笛古诗翻译注释

小学语文:春夜洛城闻笛古诗翻译注释

小学语文:春夜洛城闻笛古诗翻译注释小学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孩子的语言思维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根本方法。

学习语文,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网整理分享!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及注释翻译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故园:指故乡,家乡。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何况是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的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

李⽩《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皆⾔《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呢?背景: 这⾸诗是735年(开元⼆⼗三年)李⽩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静之时,听到笛声⽽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吹散,风声以笛声⽽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笛调中有《折杨柳》⼀曲。

闻折柳⽽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不起’,岂⼈⼈有别情乎?只为‘散⼊春风’,满城听得⽿。

”【赏析】就整体⽽⾔,全诗紧扣⼀个“闻”字,抒写⾃⼰闻笛的感受。

⾸句“谁家⽟笛暗飞声”,⼀个“暗”字,⼀⽅⾯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痕迹的;另⼀⽅⾯照应了“谁家”,让⼈产⽣⽆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未曾露⾯的吹笛⼈⼜是谁?次句“散⼊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了夸张的⼿法,创设了更为⼴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处不在,⽆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是寂静的夜晚,笛⼦乐声清越,穿透⼒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们的审美趣味。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全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在春夜的洛城中,我听见了远处一曲萧笛的声音。

黑夜中,月亮已经落下,乌鸦正在高处哀鸣,寒霜布满了整个天空。

江中的枫叶在渔船旁边静静地飘落着,渔火映照出徘徊的忧愁。

而在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深夜里的钟声传到了停泊的客船上。

解读:《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春夜洛城的景色,以及作者在寂静的夜晚闻到的一曲笛声。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夜的安静和孤寂。

诗人通过借景抒怀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相结合,通过这首诗表达出了无尽的忧愁。

首先,诗人描绘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给人一种寒冷和孤寂的感觉。

月亮已经落下,天空中布满了寒冷的霜。

而乌鸦的鸣叫声更加强调了夜晚的静谧和孤独。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江枫与渔火相映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楚和忧愁。

江中的枫叶飘落在渔船旁,渔火映照出一片忧愁的氛围。

枫叶是秋天的象征,而这里出现在了春夜里,似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孤独和悲伤。

最后,诗人提到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在深夜里,钟声传到了停泊的客船上。

钟声的回响似乎与整首诗所描绘的忧愁相呼应,增强了这种孤寂的感觉。

同时,钟声也具有一种唤起回忆和思考的力量,使人陷入沉思之中。

总的来说,《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春夜洛城的景色,并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借用人文景观,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孤寂。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和凄美的意境,勾画出了一个个独特而动人的画面,使读者在感受诗人情感的同时,也沉浸其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

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

此“暗”字寓意颇深。

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唿应。

“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

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确凿záo 骊lí歌亘gèn古人迹罕hǎn至B 收敛liǎn 叮嘱zhǔ彷páng徨锲qiè而不舍C蝉蜕tuō讪shàn笑踌chóu躇气冲斗dòu牛D哽gěng咽炽chì痛磐pán石迥jiǒng乎不同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 轻捷屏障仰慕义愤填膺B 书塾懊悔独裁可歌可泣C 花圃崎岖深邃来势凶凶D 丑陋默契锁闭锋芒毕露3.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向老师提问题有什么不好意思,中学生就应该做到不耻下问,好学上进。

B 学习文化知识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想走终南捷径,恐怕是不可能的。

C 闻一多先生震耳发聩地喊道:“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D 新疆天山南北原来是不毛之地,经过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现在一片葱茏,成为绿洲。

4. 选出下列加点横线词语中不是名词的一项()A 创建名牌企业,铸就精品工程。

B他穿名牌,吃名牌。

C 往东走五百米,便是学校。

D 意志不坚强,是失败的原因。

5. 符合语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的一项是()清清淡淡是水,无色无味是水,自由自在是水,我希望自己能为水所接受,。

A假如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B然而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C况且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D 哪怕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6.按要求填空。

(4分)(1)《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2)李白《峨嵋山月歌》中表现清朗秀美夜色的诗句是,。

(3)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以悠闲的动作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诗句是,。

(4)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

7.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义连贯。

(2分)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8.名著阅读(2分)为了交流读书成果,班内拟办一期名为“走近名著”的板报,请你从课外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大家。

书名:《》主要内容:推荐理由:二.古诗文阅读(共12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4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______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8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解释加点的字(2分)①见往事耳见:②即更刮目相待更:4.翻译句子。

(2分)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2分)(用原文回答)6.写出一个出自本课的成语并造句。

(2分)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回答文后问题(10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证——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

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

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急起来,大声喊道:“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最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

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到: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了。

1、选文的开头为什么反复地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3、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2分)4、“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二).阅读《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6分)手凡夫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

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

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

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

”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再也无法忍住,呜……呜……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

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

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

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

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

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

“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我理解了他……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6.文章在写父亲生前的事情时运用了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着力写;第二次着力写;第三次着力写。

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的。

(5分)7. “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2分)8. “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2分)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

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

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9.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3分)10.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

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

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

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

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你心酸难耐的细节写下来。

(4分)细节(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0分)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爱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

”就为这一句,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

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啊!三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来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渣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的有滋有味。

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