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f96f44e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1.png)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总体要求:理解传播学为何是一门科学以及经验学派的研究理论基础;记忆并理解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
重点掌握抽样与内容分析,以及控制实验的原理。
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一、概念1.归纳、演绎的区别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地发生的。
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
传播现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先决定了的。
②解释。
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③预测与控制。
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
(3)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从该时代人们的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
②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③系统的观点,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
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解决办法:将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长处恰当地综合起来,必能使传播有一个飞跃的进步。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概念: 1.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321aaf2ba0d4a7302763ad1.png)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笔记(全)
![《传播学教程》笔记(全)](https://img.taocdn.com/s3/m/9172506d0b1c59eef8c7b46b.png)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1)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共通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类型:1)非人类传播2)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人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身,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自我创造、自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db43048011ca300a6c390a3.png)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二.关于传播学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交流说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3.符号说贝雷尔森&塞纳: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消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称为传播。
4.影响说霍夫兰: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着)行为的过程。
5.信息说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信息与社会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话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五.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传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手段。
2.传播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带动传播的改进和完善。
4.传播塑造着社会的主体。
5.构成社会主体的人能够认识传播、控制传播。
六.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
2.关系:社会信息系统正常有序运行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3.社会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传播障碍:结构障碍和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信息社会的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哈特(美国传播学家)的媒介三分法1.示现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af64bfd26fff705cd170a05.png)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5)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8)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方社会互动的介质;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1e436fe69e31433239689346.png)
在中国:受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双重压力
(8)侵犯公民的各种隐私权 (9)“媒介审判”现象普遍 (10)偷拍偷录成风 (11)拒绝更正与答辩 (12)没有人性的冷漠新闻 (13)虚假和低俗广告随处可见
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1.西方媒介伦理概观
(1)新闻要正式、客观与公正,发生错误应尽快更正 (2)维护国家安全与司法公正 (3)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不受贿、不剽窃,保守职 业秘密 (4)尊重他人名誉与隐私,不诽谤中伤他人 (5)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
2.中国媒介伦理概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3)遵守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6)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7)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 (8)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二、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1)方针——媒介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步调一致 (2)内容——媒介内容应优先弘扬本国文化 (3)国际合作——应优先考虑与兄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与自由的关系——媒介应是自由和负责的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5)与国家的关系——媒介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国家权利可使
3.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
(1)媒介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
(3)发挥媒介的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
(4)坚持真实性原则
(5)坚持党性原则
第三节
媒介自律
一、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内涵及特征 标准:
(1)新闻业已成为一项正式的全日制职业 (2)新闻业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 体的,需要以利他主义为基础 (3)新闻业已完成一系列的专业化步骤
传播学教程考研(自己整理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考研(自己整理彩色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21c67a165ce05087632137e.png)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十三章:世界传播与全球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社会学);皮尔士的传播定义(符号学)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信源、讯息、信宿)P3阿耶尔(不仅包括新闻、感情、命令等)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本质(克劳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学原理笔记(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笔记(张国良)](https://img.taocdn.com/s3/m/e116e595c850ad02df804192.png)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谈话、表情等)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人数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规定固定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传播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传播基础论1、传播的含义(1)传播与“communication”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
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推荐下载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2615406a804d2b160b4ec076.png)
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0艺料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2下卷,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可地护1以缩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5试要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4置底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3敷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2019最新笔记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2019最新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fbe2d928bd63186bcebbcd7.png)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信息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最广义的信息概念。
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四章 符号互动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四章 符号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73e15d06cc17552707220824.png)
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系统规范、对偏离的容忍度(一个社会对背离传统、违反习惯的东西所具有的宽容程度)、传播完整度(一个社会的传播系统的先进程度)。
两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过程中,第一级的传播即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这一级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的传播即从舆论领袖到社会公众这一级传播属于人际传播。另阿基传播等于把人际影响通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
两级传播论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因为第一级传播即大众传播表明,媒介只能影响公众群体里的一小部分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意在表明人际传播的效力要大于大众传播,或者说在信息的流通中人际网络的影响要大于媒介渠道的作用。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能够将新观念带给人们,并劝服他们利用此种革命的最有效途径。
决策:通过了解与评估之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接着便该决定究竟是接受它还是排斥它。
决策的两种可能:肯定性决策和否定性决策。
拒绝的两种可能:继续拒绝和以后采取
采纳的两种可能:继续采纳和中断
证实:人们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之后,还要设法寻求信息资料来证实自己的决策正确。
4、后果部分,是指一种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新做派传入一个社会群体,为人们所了解之后,最终要么被拒绝,要么被采纳。
一、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
舆论领袖特征: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必须同媒介和公众都有密切往来。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bf17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b.png)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四章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ae22404ef7ec4afe04a1dfec.png)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I、信息“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
”(一)三论中的信息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申农、维纳、贝塔朗菲(1)信息论申农:信息、熵与比特;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2)控制论维纳:反馈(3)系统论贝塔朗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皆是有机整体。
讯息信号所接受信号讯息理解信息第一个问题:信息是什么?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信息从哪里来?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信息有什么用?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减少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二)基本分类: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信息自然信息(三)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噪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施拉姆▲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施拉姆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
”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不同民族的文化禁忌红十字与红新月2、普遍性上课铃声课堂上老师的语言与文字交通信号灯食堂里的价目表情侣间的花与礼物3、表达性蒙克《呐喊》20世纪表现主义先驱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96169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7.png)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9203ae76aaea998fcd220e31.png)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260e7d5453610661fd9f43b.png)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98b0c694b73f242326c5f32.png)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着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着名观点。
主要着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两者可以转换
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连接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纽带
5.反馈-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美-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第一次提出传播过程模式
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单向直线模式,没有解释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美-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
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为传播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传播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直线模式的缺陷
容易将传受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转换
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
美-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1954-在奥古斯德的基础上,提出
循环模式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双方都作为主体,相互作用
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依次相互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蕉伎醋魇谴???形?闹魈?BR>但,它也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或对等的关系中,与实际不符
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但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模式
传播双方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播的连接性和交织性
美-德弗勒-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
互动过程模式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任何环节都有影响
适用范围广
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
实质上是传播双方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各环节和要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体现为一环扣一环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特点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1963《大众传播心理学》-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所处组织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受传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社会环境、媒介约束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
受传者基于平时接触经验,对媒介的印象
总之,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兰廴魏我恢执??疃?蚴墙馐偷?坏墓?蹋?疾荒芗虻?陆崧郏??匦虢?腥?嫦低车姆治?BR>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起源于日本-在反思和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基础上形成
代表-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日高六郎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稻叶三千男-《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总过程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传播者有异化过程
大众传播和资本制度密切结合,传播媒体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新闻报道的闹剧化和娱乐功能的大量提供,客观起着麻痹神经的作用
研究大众传播的目的,在于唤醒受众,使其超越大众状态而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和理性市民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文化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4.传播学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