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合集下载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成因 精品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成因 精品

第22卷 第4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OI L &G AS GE O LOGY2001年12月  收稿日期:2001-03-26文章编号:02539985(2001)04031903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成因胡国艺1,2,刘顺生1,李景明2,李 剑2,张建博2,李志生2(11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所,湖南长沙410000;21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摘要:沁水盆地晋城地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中煤层气δ13C 1值为-21963%~-31539%,明显低于模拟实验和经验公式计算的原生煤层气δ13C 1值(-21701%),由此判断其为次生煤层气。

由于该区煤层气组分中,甲烷含量占绝对优势(>98%),不存在甲烷和C O 2碳同位素的交换,而且其保存条件良好,也不可能受到次生生物作用的影响,所以,煤层的解吸-扩散-运移作用才是晋城地区次生煤层气形成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煤层气;成因;δ13C 1;次生作用;晋城地区第一作者简介:胡国艺,男,33岁,工程师(博士生),石油天然气地质中图分类号:TE1221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成因,煤层气主要有原生和次生两种类型[1]。

原生煤层气是指由成煤作用(主要为热解和裂解)形成的后期未受其他地质因素重大干扰的煤层气。

不同演化阶段的原生煤层气其重烃含量及甲烷碳同位素值不同,无烟煤的原生煤层气重烃含量较低(常为2!+~3%或更低),δ13C 1值较高。

次生煤层气是指煤层气生成后,因受其他地质因素(解吸-扩散、CH 4和C O 2碳同位素交换及生物作用等)的影响,其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值明显改变而形成的煤层气。

通常情况下,次生煤层气的甲烷碳同位素较轻。

笔者通过模拟实验和经验公式分析发现,晋城地区山西组和太原组的煤层气具有次生煤层气的特征。

1 实测值煤层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与取样条件密切相关。

如果取样条件有差别(井口采样和解吸气)即使是同一口井测得的煤层气组分和碳同位素值数据变化也较大(晋城地区所有煤层气δ13C 1值在-0191%~-3194%之间),因此在应用煤层气组分和碳同位素数据时一定要谨慎。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成因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成因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成因
胡国艺;刘顺生;李景明;李剑;张建博;李志生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1(022)004
【摘要】沁水盆地晋城地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中煤层气δ13C1值为-
2.9630/0~-
3.5390/0,明显低于模拟实验和经验公式计算的原生煤层气δ13C1值(-2.7010/0),由此判断其为次生煤层气.由于该区煤层气组分中,甲烷含量占绝对优势(>980/0),不存在甲烷和CO2碳同位素的交换,而且其保存条件良好,也不可能受到次生生物作用的影响,所以,煤层的解吸-扩散-运移作用才是晋城地区次生煤层气形成的真正原因.
【总页数】3页(P319-321)
【作者】胡国艺;刘顺生;李景明;李剑;张建博;李志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沁水盆地煤层气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类型初探 [J], 王彦龙;解光新;张培元
2.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煤层气碳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徐占杰;刘钦甫;郑启明;
程宏飞;李中平;毋应科
3.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田固井实践 [J], 郑毅;刘爱平
4.沁水盆地南部潘庄区块废弃矿井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J], 刘超; 冯国瑞; 曾凡桂
5.深部煤层气水平井水力压裂技术——以沁水盆地长治北地区为例 [J], 申鹏磊;吕帅锋;李贵山;任博;白建平;贾晋生;陈召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煤与煤层气地质条件

沁水盆地煤与煤层气地质条件

1地质概况华夏系坳陷控制了中上石炭统的沉积,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本溪组、太原组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

二叠纪阴山构造带隆起,海水退出,转化为过渡相的山西组含煤沉积。

煤系地层平均总厚200m。

二叠系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为煤系主要盖层,厚500~1500m。

印支运动本区再度隆起,燕山中期成生了太行山、太岳山经向构造体系,与南北端的降县—驾岭、阳曲—盂县纬向构造带联合控制,形成当今的沁水盆地。

喜山期上新世成生晋中、临汾盆地,第三系红土和第四系黄土角度不整合于晚古生代各地层之上,最厚可达4000m[1]。

沁水盆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次级褶曲发育。

南部和北部以近南北向褶曲为主,局部为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

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

2煤层气地质条件评价2.1煤层埋深煤层埋深或者上覆地层有效厚度是控制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控制作用表现为随上覆有效厚度增大,含气量增高[2]。

区内太原组、山西组煤层埋深受环形向斜构造盆地和局部新生代断陷控制,埋深由边缘露头向盆地中部增大,石炭系底埋深0~5000m。

其中西北部平遥、祁县、太谷一带的晋中断陷,煤层埋深达2000~5000m,是埋深最大的地区;沁县一带是向斜轴部,煤层埋深约2000m。

埋深小于1000m区域分布于盆地边部,分布面积14750km2,占总含煤面积的52%,以太原—阳泉、襄垣—长治、沁水—阳城和沁源—安泽四个地区面积较大。

埋深1000~2000m含煤带呈环带状分布于前两者之间,面积9950km2,占总含煤面积的35%,以中南部和东北部分布面积较大。

2.2煤层厚度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是沁水盆地的主含煤组,共含煤6~ll层,单层厚度大于0.5m,且分布稳定,太原组有八、九、十五煤层,累厚3~l0m,其中北部阳泉、昔阳、太原西山、榆次及东部和顺、左权一带最厚,累厚一般大于7m,中部及南部一般5m左右;山西组有二、三煤层,累厚2~6m,东南部潞安、安泽、高平、屯留和北部清徐、太原西山厚度较大,一般4~6m,其它地区较薄,厚2~4m。

沁水盆地胡底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

沁水盆地胡底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

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南部晋城地区,主体部分在沁水县境内,共划分为樊庄、潘庄、郑庄三个区块[1]。

寺头断层以西为郑庄区块,以东北部为樊庄区块,南部为潘庄区块(图1)。

该区域为我国煤层气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内主要产气井多分布在此,研究意义重大。

胡底井田位于樊庄区块的中西部,在沁水县胡底乡蒲池村附近,西以老圪堆、王庄沟、东山一线为界,距沁水县城50km ,东至西岭后、上坟西西部,南抵鸡窝岭、小岭上、七坡、西庄北部,距胡底乡约1km ,北至吴沟村、楼底、银疙堆一线南部,隶属胡底乡管辖。

井田总体成东西向的长方形,长约6km ,宽约4km ,北纬35°43′~35°45′15″,东经112°32′44″~112°36′44″,面积约20.51km 2。

1区域地质概况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东南部斜坡,总体构造形态为一马蹄形斜坡带,地层倾角平缓,一般2°~7°,平均4°左右。

断层相对不发育,断距大于20m 的断层仅在西南部分布,主要有寺头断层以及与之伴生的次一级正断层组成的弧形断裂带,呈北东向-东西向展布。

区内低缓、平行褶皱普遍发育,展布方向以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为主,褶皱的面积和幅度都很小,背斜幅度一般小于50m ,面积小于5km 2,延伸长度从数百至上千米,呈长轴线型褶皱(图2)。

区内地层由老至新包括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中统上石盒子组、上统石千峰组、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新近系及第四系。

岩浆活动以燕山期侵入体为主,导致煤岩变质程度增高。

2矿区地质胡底井田位于晋获褶断带的西侧,区内构造比作者简介:王凤清(1960—),女,1982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河南省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研究。

收稿日期:2011-04-18责任编辑:唐锦秀沁水盆地胡底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王凤清(河南省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沁水盆地由于其良好的储气条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煤层气学者的研究对象。

沁水盆地煤层割理系统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沁水盆地煤层割理系统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 37 ‘
天然气工业
2008年3月
之转变。高变质无烟煤中后生自形晶态的黏土矿物 多见。晋城无烟煤有薄片状伊利石、细纤维状坡缕 石一海泡石类矿物、绒球状绿泥石、竹叶状绿泥石。 这些特征都是一定温度下热液活动的反映。
国内外煤田地质学研究认为,在低于150℃时黏 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和蒙脱石,在150~250℃时是 伊利石和绿泥石。伊利石的形成温度大致在137℃ 以上,贫煤一无烟煤的形成温度为150~220℃,两 者形成温度接近,煤系自生伊利石有一定的成煤古 地温指示意义。低变质煤系所经受的古地温低,不 足以导致自生伊利石的形成,其他自生黏土矿物含 量也极微,低变质煤煤系中的黏土矿物主要是沉积 环境的反映。伊利石的形成除了必要的地球化学条 件外,与温度关系密切,探讨黏土矿物与煤变质关 系,重点应考虑伊利石的矿物学特征。由上面的分 析可以得出,沁水盆地霍西煤田低变质煤煤系矿物 的特征是矿物组合以高岭石为主,形态以原生沉积 形貌为主,伊利石结晶度一般较低;沁水盆地中一高 变质煤系泥质岩中黏土矿物的特征是矿物组合以伊 利石占优势,伊利石形态多为尖角直边状薄片,且结 晶度较高,中一高变质煤中见到坡缕石、绿泥石等低 温热液蚀变矿物。
明为原生的包裹体(表4)。一般情况下,岩浆热液矿 床的包裹体个体大(20~90灶m)、气液比低、形状较 为规则;非岩浆热液包裹体个体小(小于3肚m)、气 液比低(3%~8%),形状不规则。通过对比沁水盆 地的包裹体形态、大小来看,其形成既有非岩浆热液 成因,又有岩浆热液成因。据显微冷热台观测,本区 两相包裹体主要为NaCl—H。0类型。
2.割理系统及其充填物的基本特征 沁水盆地割理统计结果表明,下部煤层的内生 割理发育密度在下主煤层较高,上主煤层相对较低, 割理密度以晋城、阳泉、潞安、霍西矿区为最大。手 标本观测充填物类型主要为方解石,以沁水盆地的 南北两端充填严重,盆地两翼割理紧闭,肉眼不能鉴 别其充填物(表2)。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2.1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见图1),盆地总面积436.8km2,煤炭资源量29.16万t,具有形成煤层气的丰富物质基础。

沁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煤盆地之一,且据《中国煤层气资源》预测:其煤层气资源量达3.28×1012m3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10%左右,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域[9]。

图1 沁水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图盆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次级褶曲发育。

南部和北部以近南北向褶曲为主,局部为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

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

盆地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划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和下石炭世地层。

沁水盆地自下而上钻遇的主要地层有峰峰组(O2f)、本溪组(C2b)、太原组(C3t)、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石河子组(P2s)、石千峰组(P2 sh)和第四系(Q)等,其中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层系,3#和15#煤层为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3#煤层为局部勘探目的层。

根据盆地内的构造发育特征、煤层埋藏深度、煤阶分布、煤层气含量变化等特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点,将盆地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沁南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富气区、西山富气区和高平——晋城富气区[10]。

沁南富气区总含气面积3630km2,分为樊庄、潘庄、郑庄三个区块[11][12]。

研究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位于沁水复向斜南部晋城地区,东临太行山隆起,西临霍山凸起,南为中条山隆起,北部以北纬30°线为界连接沁水盆地腹部,面积约3260km2,包括樊庄区块,潘庄区块,郑庄区块等(图2)。

据已经取得工业产能的煤层气井资料,计算高产富集区内探明含气面积346km2,地质储量754×108km3[13]。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南部晋试 1 井埋藏史及热史示意图
[10 ]
Section of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y of Jinshi Well 1 in the south of Qinshui basin
484








2011 年
镜质组反射率达到 1. 2% 左右; 燕山早期, 由于抬 升造成煤化作用停滞, 生烃作用相应中断。 第 2 阶段发生在燕山晚期。 燕山期, 特别是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一方面由于岩浆热液活动, 地层温 度继续增加,另一方面地层持续抬升, 地层压力 同时煤化作用继续进行, 煤层进入二次生烃阶段 并大规模产气, 早侏罗世, 因燕山运动华北板块 开始受到 NW - NWW 向的水平挤压应力, 地层整 体抬升,地层压力减小, 而温度维持在 100 ~ 130 ℃ ,此时吸附状态下的天然气开始解吸 , 转化为 游离气。早、中侏罗世是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温度 和埋藏深度的波动期, 煤化作用进展较慢。 晚侏 罗世,地层持续抬升地层压力不断减小 , 而由于 燕山期的岩浆热液活动, 地层温度继续增加, 一 方面,先成的源岩滞留吸附气与输导体系中的吸 附气进一步大量解吸, 溶解气因压力降低也部分 煤层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规模产气, 并且由于 温度高、压力低, 天然气主要以游离气和溶解气 的形式存在。本阶段天然气大量生成, 伴随着构 造圈闭的形成, 是现今沁水盆地煤系地层天然气 煤层仍然继续抬升, 地热梯度趋于正常, 地层温 而溶解气因为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大量析离, 最终 主要以 游 离 气 和 吸 附 气 的 状 态 存 在 于 煤 系 地 层 中
[ 2 ] [ 1]
、 叶建平等[4]、 孟召军等[5] 通过

对沁水盆地成庄区块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的研究

对沁水盆地成庄区块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的研究

板砂质泥岩 : 0 . 4 7~1 1 . 9 5 m, 泥岩: 0 . 4 5~8 . 4 m; 底 板砂 质泥岩 : 1 . 6 1 1 0 2 2 m, 泥岩 : 1 . 0 5~ 7 . 6 9 m, 砂 质泥岩和泥岩都具有 渗透性差 , 隔 水性 良好 的特征 , 对煤层气 的保存 十分 有利 ; 本区 1 5 # 煤层顶 板主 要为泥岩与灰岩 , 其厚度分别 为顶 板泥岩 : 0 . 1 9~1 . 7 6 m, 灰岩: 1 . 5 9 1 S A T n; i 底 板主要 为泥岩 与铝 土3 51 m, 铝土泥岩 : O . 3 0~1 3 . 4 6 m, 致 密 的灰 岩和 泥岩 同样 具有 渗透 性差 、 隔水 性 良好 的特 征 , 对煤 层气 的保 存十 分有 利, 其中 C Z一 0 0 1 、 C Z. 0 0 3 、 C Z.0 1 5井顶底板都 是较厚 的砂质 泥岩 , 对煤 层气 的保存非 常有利 。
4 . 吸 附特 征
煤层气等温 吸附特征受压力 、 温度及煤级 、 煤岩组分 、 水分 、 煤 体变形程度 等因素的影响 , 煤对煤层气 的吸附能力 随煤 化程度增 高而增 大。本 区煤化程度较高 , 主要为腐植类高变质无烟煤 , 有机 1 . 煤 层厚 度 空 间 展 布 规 律 煤岩组分 以镜 质组为主 , 占有机组分 的 8 5 % 以上 , 灰分 含量低 , 因 ( 1 ) 含煤性及煤厚 此本区煤层具有较 大的煤层气 吸附量 。经测 算 , C Z. 0 2 5井 3 撑 煤 成庄区块 3 煤厚 5 . 3~7 . 4 m, 平均 6 . 4 6 m, 9 撑 煤厚 0 . 9~1 . 4 3 m, 原煤兰氏体积为 3 4 . 1 4 m 3 / t , 兰氏压力为 2 . 6 4 MP a ; 可燃质 煤兰 氏体 平均 1 . 1 7 m, 1 5 艨 厚 1 . 8 ~1 1 . I m, 平均 4 . O O m。其 中 3 样 、 1 5 # 煤 层厚 积为 4 3 . 7 3 m 3 / t , 兰氏压力为 2 . 6 4 MP a 。C Z.0 4 9井 3 煤原煤 兰 氏 度从 整体上 都具有从 东到西逐渐 变薄 的趋势 , 9 煤层有从 四周向 体积为 2 3 . 6 6 m 3 / t , 兰 氏压 力为 1 . 7 7 MP a ; 可燃质煤 兰 氏体积 为 3 3 . 中部逐渐 变薄的趋 势 , 并且 3 徉 、 1 5 # 煤厚度都 比较 大 , 为煤层气 的 9 1 m 3 / t , 兰氏压力 为 1 . 7 7 MP a 。C Z.0 4 9井 9 撑 煤 原 煤兰 氏体 积 为 富集提供 了较好物质基础 。 3 2 . 1 m 3 / t 。 兰氏压力为 2 . 5 4 MP a ; 可燃质煤 兰氏体积 为 4 8 . 5 8 m 3 / t , 兰 ( 2 ) 煤层埋深 氏压力为 2 . 5 4 MP a 。C Z一 0 4 9井 1 5 撑 煤原煤兰氏体积为 2 6 . 9 4 m 3 / t , 本 区煤层在华北盆地 奥陶 系在 经历 了长期 的风化剥 蚀后 , 于 兰 氏压力为 1 . 8 1 MP a ; 可燃质煤兰 氏体积 为 3 3 . 4 4 r n 3 / t , 兰 氏压力 为 晚石炭世开始沉降并接受沉积 , 并依次经历 了印支 、 燕 山和喜 马拉 1 . 8 1 MP a 。并且 3 撑 、 9 撑 、 1 5 # 煤 在压 力为 0~3 . O MP a范围 内时吸 附 雅三次构造运动 , 形成 了被断裂切割成一系列断块构造形态 , 从而 量增加幅度较 大 , 而后增 幅逐渐减少 , 当试验压力 达到 4 . 5 MP a以 改变 了煤层 的原有埋藏深度 , 在阶梯断块的翘起端和地垒 中, 煤层 上时 , 煤 的吸附量增 幅很小 , 表明煤的吸附量 已趋于饱和 。 埋深变浅 ; 在阶梯状断块 的倾斜端 和地堑 中 , 沉 降幅度大 , 上 覆第 5 . 含 气 饱 和 度 三、 四系厚 度大 , 煤层埋藏较深 。通过对成庄 区块部分煤 层气井 的 含气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 储层 压力 、 温度和煤 质等 ) 实 3 群 、 9 # 、 l 5 群 煤的埋深统计 , 得 出本区 3 ≠ } 煤埋深 为 4 3 7 . 1 1 ~5 9 7 . 5 8 m, 际含气量与相应条件下 的理论 吸附量的 比值 , 以百 分 比表示 。其 平均 为 5 2 0 . 8 9 m; 9 删 埋深 为 4 8 3 . 8 0~ 6 4 0 . 9 5 m, 平均为 5 7 0 . 3 4 m; 1 5 计算依赖于等温吸附参数与吸附曲线 、 实测煤储层压力 、 实测 含气 埋 深为 5 1 7 . 6 9—6 8 3 . 7 5 m, 平均 为 6 0 8 . 6 6 mo从埋 深来 看 , 成庄 量等煤 层气井测 试数据 。对成庄 区块 3 煤 层的含气饱 和度进 行 区块非常有利 于煤 层气开发。 了计 算 : 3 撑 煤层井号 C Z一 0 9 、C Z一1 3 、 C Z一1 8 、 C Z- 2 7 、 C Z- 2 8 、 2 . 含气量 空间展布 规律 C Z. 2 9含气饱和度分别为 0 . 4 3 、 0 . 4 7 、 0 . 5 1 、 0 . 9 0 、 1 . 3 9 、 O . 9 5 。 根据 成庄区块实测资料和测井资料分析 , 区内 3 # 煤 层气含量 6 、 结 论 为8 . 5 9~2 4 . 6 9 m3 / t , 平均 1 3 . 4 3 m 3 / t ; 9 煤层 气 含 量 为 8 . 1 3~2 5 . l 诚 庄井 田 3 煤 层稳 定较 厚 , 含气 量 8 . 5 9— 2 4 . 6 9 m 3 / t , 平 均 8 8 m 3 / t , 平均 1 3 . 1 8 m 3 / t ; 1 5 群 煤层气含量 为 8 . 2 0—2 7 . 6 3 m 3 / t , 平均 l 4 . 1 3 . 4 3 m 3 / t ; 9 #  ̄ 层较薄 , 局部可采 , 含气量 8 . 1 3~ 2 5 . 8 8 m 3 / t , 平均 1 3 . 3 8 m 3 / t 。其各煤层气 含量 有随煤 层埋 藏 深度 增加 而增 高 的趋 势 , 1 8 m 3 / t ; 1 5 煤层稳定 较厚 , 含气量 8 . 2 0—2 7 . 6 3 m 3 / t , 平均 1 4 . 3 8 m 3 / t 。 具有 由东 北向西南含气量增高趋势。区内较大的正断层附近不利 具有 由东北 向西南含气量增高趋势 。其中各煤层甲烷 占煤 层气 的 于煤层气 的保 存 , 煤层气含 量降低 。其 中 C Z一 0 2 8井 3 撑 、 9 、 1 5 # 9 5 %左右 。 煤层 含气量 为 2 4 . 6 9 m 3 / t , 2 5 . 8 8 m 3 / t , 2 7 . 6 3 m 3 / t , 普遍 较高 。通 过测 2 ) 成 庄 井 田开 发 区块 煤 层 埋 深 多 在 4 3 0~6 5 0 m之 间, 其中3 撑 井资料分析 , 主要 是 由于煤 层顶底板具 有较厚 的封 盖能力较强 的 煤 层埋 深为 4 3 7 . 1 l ~ 5 9 7 . 5 8 m, 平均为 5 2 0 . 8 9 m; 9 # 煤 层埋深 为 4 8 3 . 泥岩层 , 3 撑 煤层顶底板 泥岩厚度 分别 为 9 . 4 3 m、 2 . 1 3 m; 9 # 煤 层顶底 8 0~6 4 0 . 9 5 m, 平均为 5 7 0 3 4 m; 1 5 煤层埋深为 5 1 7 . 6 9— 6 8 3 . 7 5 m, 平 板泥岩厚度分别为 2 . 7 0 m, 1 . 7 1 m; 1 5 # 煤层顶 底板泥 岩厚 度分别 为 均为 6 0 8 . 6 6 m。煤层埋藏深度与含气量总体 上呈正相关关 系。 1 . 7 6 m, 2 . 1 2 r n o并且其 富水性较弱 , 导致了煤层含气量的增高。 3 本区 3 撑 煤层顶底板 主要为砂 质泥岩 与泥岩 , 9 撑 煤层 顶底板

沁水盆地南部地质条件及其煤层气成藏优势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地质条件及其煤层气成藏优势分析
1.
【11】王红岩.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构造条件研究[DI.北京:中国地质 大学.2002. 【12】李金海,苏现波,林晓英,等.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区岩石节理发 育特征【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35(5):37—39. 【131冀涛。杨德义。沁水盆地煤与煤层气地质条件m。中国煤田地质, 2007,19(5).
3研究区煤层气成藏优势分析
研究区之所以形成优良煤层气藏,与煤系 地层先期的建造及后期的改造密不可分, 以下从这两个方面详细论述沁水分盆地南 部地区煤层气成藏优势。 3.1先期建造 沁水煤田的地台式基底及巨型盆地控煤特
Figure

Tectonic setting of
Oimhul Basin
带这间的NNE向复向斜构造,是山西境内唯一没有 被断裂切割保留完整的煤盆地(图
再次下沉成为一个向东倾斜的内克拉通沉积盆地, 为厚且稳定的煤层沉积奠定了基础。研究区石炭二 叠煤系地层平均厚约150m,发育含煤层段十多套, 其中3号和15号为主采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3m 和6m.且该区3号煤层顶板及上下围岩大都发育较 厚的暗色泥岩.15号煤顶板主要为石灰岩,之上也 发育较厚泥岩,底板为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为煤层气 的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
structures
are
Triassic and late Yanshanian tectothermal
very developed in
very
event
provided good
gas generating condition for CBM accumulation;
not
the
area鹊a whole.thus beRer coal reservoir f_mlll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have retained;

沁水盆地原始水动力场类型及其对煤层气排采的影响

沁水盆地原始水动力场类型及其对煤层气排采的影响

沁水盆地原始水动力场类型及其对煤层气排采的影响康永尚;姜杉钰;王金;张兵;郭明强【摘要】水动力场研究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讨论了基于煤层气井排采资料的水动力场研究方法,在分析沁水盆地柿庄区块原始水动力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在盆地其他区块水动力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沁水盆地原始水动力场的类型,进而探讨了水动力场类型对煤层气排采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沁水盆地自边缘向腹部依次存在重力驱动型、滞流型和压实驱动型三种类型的区域原始水动力场;重力驱动型和滞流型水动力场具备煤层气保存条件,含气量高,煤层气排采效果相对较好,而压实驱动型水动力场虽具备一定的保存条件,但因地层压力较高,煤层气井排水降压困难,产气效果较差;无论是在重力驱动型还是滞流型的区域水动力场中,局部的低势汇聚区具备煤层气保存和排采的有利条件,煤层气开发效果一般较好.在未来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将重力流驱型或滞流型水动力场所在区域中的局部低势汇聚区作为煤层气开发的甜点区.【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18(064)004【总页数】10页(P927-936)【关键词】沁水盆地;原始水动力场;煤层气;排采;柿庄区块;压实驱动型;重力驱动型;滞流型【作者】康永尚;姜杉钰;王金;张兵;郭明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非常规油气分公司,北京, 10001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非常规油气分公司,北京, 10001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正文语种】中文现今水动力场是盆地沉积作用和漫长地质与构造演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动力场研究是流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马66井区煤层气赋存特征

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马66井区煤层气赋存特征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自1994年以来,一直在沁水盆地开展煤层气勘探工作。

其中,华北油田分公司从2006年开始在沁水盆地南部的樊庄、郑庄、马必东等区块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亚美大陆煤层气有限公司(外方公司)负责马必合同区块的煤层气勘探评价工作。

马必东区块所属勘查项目名称为“山西沁水盆地马必东地区煤层气勘查”,许可证号为“0200001630058”,勘查面积为2404.89km ,有效期自2016年2月21日至2018年2月20日,矿业权人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1 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以往工作1.1 郑庄区块以往工作1)第一阶段:探明郑庄区块晋试7井区3号煤煤层气储量1999年,郑庄区块钻探了晋试5井,2000年5月对该井33号煤进行排采,日产气2903-3085m 。

同年,在郑庄北部钻3探了晋试6井,3号煤层最高日产气3277m 。

2004—2006年钻探了晋试7、8、9、10、11、12、13 7口井,对各井的3号煤层进行了煤层气排采。

2007年,晋2试7井区3号煤层探明煤层气含气面积74.14km ,地质储量3107.21×108m 。

2)第二阶段:扩大郑庄区块3号煤煤层气储量规模2007年在郑庄区块钻探了郑试14、15、19、27、30、31、38、39 8口探井。

2008年在郑庄东部钻探了35口评价井,对郑试27等20口井的3号煤层进行排采。

2009年5月,2郑庄区块东大井区3号煤层探明煤层气含气面积228.79km ,3地质储量384.57×108m 。

2010年加快了郑庄西部的勘探步伐,钻探了郑试64等33口评价井,对郑试64等23口井的3号煤层进行排采。

2010年12月,在郑庄区块里必井区3号煤层探明煤层气含气23面积179.26km ,地质储量308.49×108m 。

3)第三阶段:整体评价郑庄区块15号煤煤层气在进行郑庄3号煤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15号煤也广泛分布。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南部北纬36°以南,行政区划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包括晋城、高平、沁水、阳城等县市。

区内地形为丘陵山地,沟谷发育,切割较深,地面海拔580m~1300m。

较大的河流为沁河,其它有固县河等支流常年有水,大多汇入沁河。

气候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

2构造特征里必区地形为山地地形,地表条件复杂,山体陡峭,沟谷切割,基岩出露,地表高差大,海拔高度700-1200m,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北西倾斜坡带,地层平缓,地层倾角一般2°~7°,平均4°。

断层不发育,断距大于20m的断层仅在西南部分布,主要有寺头断层以及与之伴生的次一级断层,呈一组北东向—东西向正断层组成的弧形断裂带。

区内低缓、平行褶皱普遍发育,呈近南北和北北东向,褶皱的面积和幅度都很小,背斜幅度一般小于50m,延伸长度5km~10km,呈典型的长轴线性褶皱。

3含煤层简况沁水区块地层由老至新包括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中生界三叠系T、新生界第三系(N)、第四系(Q),其中主要含煤地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在盆地内广泛分布,是本区煤层气勘探主要目的层。

山西组:为三角洲沉积,一般有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支流间湾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平原相。

地层厚度8m~90m,一般60m左右,岩性为灰、深灰色砂泥岩互层夹煤层。

本组一般含煤2层~4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4#,其中3#煤单层厚度大,全区分布稳定,总体具有东北厚西南薄的趋势,为山西组主要煤层。

沁水地区为3#煤层发育区,厚度3m~8m,局部夹炭质泥岩和泥岩夹矸1~2层。

3#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

泥岩作为煤层顶、底板封盖层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和集聚。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_王猛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_王猛
第41卷 第3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41 No.3
2012年5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May 2012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
Tectonic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in Zhengzhuang block of Qinshui basin
WANG Meng1,2,ZHU Yan-ming1,2,LI Wu1,ZHONG He-qing1,WANG Yi-hai 1
第3期 王 猛等: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
427
可解析出3 期 构 造 应 力 场,其 主 压 应 力 产 状 分 别 为:NW 向,300°∠20°;近 EW 向,100°∠15°;NNE 向,约10°∠16°.而 断 层 形 成 主 要 与 近 EW 向 的 伸 展有关.
42 6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coal seam;Zhengzhuang area
山 西 省 是 中 国 煤 层 气 开 发 的 热 点 地 区 ,也 是 首 先 实 现 商 业 化 开 发 的 地 区 之 一 ,特 别 是 沁 水 盆 地 南 部,山 西 组 煤 层 厚 度 大、分 布 面 积 广、含 气 量 高、埋 藏适中,是目前煤层气开发最活跃的地区 . [1-4]
郑 庄 区 块 位 于 沁 水 盆 地 南 部 晋 城 地 区 ,主 体 部 分位于山西省沁 水 县 境 内,以 寺 头 断 层 为 界,西 侧 为郑庄区块,东侧 为 樊 庄 区 块.沁 水 煤 层 气 田 构 造 处 于 沁 水 盆 地 南 部 晋 城 马 蹄 形 斜 坡 带 ,东 为 太 行 山 复 式 背 斜 隆 起 ,南 为 中 条 山 隆 起 ,西 为 霍 山 凸 起 ,北 部与盆地腹部相接 (以 北 纬 36°线 为 界)[5].研 究 区 主 力 煤 储 层 为 山 西 组 3 号 煤,煤 层 平 均 厚 度 达 5.5m,平均煤层 气 含 量 达 20 m3/t,煤 层 气 含 气 总 面积约700km2,煤 层 气 资 源 量 巨 大.前 人 在 研 究 区进行了大量的 研 究 工 作,并 在 区 域 地 质、煤 化 作 用 、古 地 热 系 统 及 煤 层 气 有 利 区 预 测 等 方 面 取 得 了 一定的成果[6-8],但 在 构 造 演 化 对 煤 层 气 藏 形 成 的 控 制 机 理 方 面 有 待 进 一 步 深 入 研 究 ,这 也 是 本 文 写 作的初衷.

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与产气机理研究_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例_饶孟余

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与产气机理研究_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例_饶孟余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79842001)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条件研究 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饶孟余,男,1967年2月生,1990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现为石油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和油气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E_mail:mgrao_67@文章编号:0253 2697(2004)04 0023 06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与产气机理研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例饶孟余1 钟建华1 杨陆武2 叶建平3 吴建光3(1 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2 美国亚美大陆能源公司 北京 100016;3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摘要:煤层气成藏和产气必须具备6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生气母质; 储气空间; 吸附动力; 导流通道; 驱动能量; 煤体结构。

当前的气藏潜力判定条件主要包括等温吸附性质、导流性质、含气性质和吸附与驱动能量,吸附常数、渗透率、含气量以及储层压力是4个重要的代表性参数。

在以4项参数为表征时,常规无烟煤作为煤层气储层存在着很大的地质缺陷,因而无法成藏和产气。

而沁水无烟煤则具备良好的沉积、构造和地热作用历史配置,用当前较为成熟的中阶煤产气理论来判定,由其4项参数所定性的气藏是典型的优质商业气藏。

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抬升造成的浅埋、莫霍面上拱造成的快速热变、区域拉张应力以及特殊的汇水构造是沁水无烟煤煤层气成藏和产气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产气机理;评判指标中图分类号:T E112 2 文献标识码:A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and gas production mechanism in anthracite coalbedsRAO M eng_yu 1ZH ONG Jian_hua 1YANG Lu_wu 2YE Jian_ping 3WU Jian_guang3(1 Faculty of Geo Resour ces and I n f or mation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 ing 257061,China; 2 A sian_A mer ic ContinentalEnergy Comp any ,Beij ing 100016,China; 3 China Unite Coalbed Methane Comp any ,Li mited ,Beij ing 100011,China)Abstract :T 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coalbed methane (CBM )reser voir and gas production include gas pr one organic matters,g as storage space,absorbing power,flow channels,dr iving capacity and co al r eserv oir stimulation.At present ,the diag nost ic criteria for gas reservoir mainly include isot hermal adsorption proper ty,flowing transferability ,gas content,absorbing and driving power.T he adsor ption constant,permeability ,g as content and reservoir pressur e are the key indexes for evaluating the potent ial of a CBM reservoir.I n ter ms of t hese four in dex es,t he normal anthracite has no potential for gas r eserv oir and production.T he evaluation result of Qinshui ant hracite w ith middle ranked coal theor y shows that it has g ood sedimentar y tectonic and geothermal histor y.T he evaluation w ith the four indexes shows that anthracite in Q inshui Basin has good commercial gas production.T he crustal movement,magma intrusion and sedimentation are very well stacked dur ing the coalification process in Qinshui Basin.T he four elements are attr ibuted to the commercial pr oduction of CBM in Q inshui anthracite coal,including shallowly buried coal seam r esulting from crustal movement upward before the second g as generating rush,sho rt_time strong g eot hermal co al alter atio n due to M ohole layer up _bending,regionally distributed ex tensional crustal str ess and geolog ical structure for w ater pressurization.Key words :anthr acite coatbed;coalbed methane;reservoir g eneration;gas production mechanism;diagnostic index泌水盆地面积为32000km 2,全盆地发育有稳定的贫煤、无烟煤等高变质煤,煤层中赋存有6 85 1012m 3的煤层气资源,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20%。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用形式 , 可将天然气分为生物化学气 ( 。 0 5 、 R < .%) 热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吸附气勘探开发过程 中,虽然 解气 ( .% R < %) 0 5 < 。 2 和裂解气 ( 。 2 ;按天然气 R > %) 某些井单井产量较高, 但是井间产能差异大, 高峰产气 赋存相 态又可将 天然 气分为游 离 气 、 溶解 气 、 吸附 气… 时间短 , 煤层产能衰减明显。 目前看来, 煤层吸附气开 ( 1。 表 ) 本文中的煤系地层游离气 ( 简称 “ 游离气” )概念 发单井产量偏低 , 稳产期短 , 致使开发效益较差。 为此 ,
时 期 生 成 天 然 气量 7 . %呈 游 离状 况 逸 散 于煤 层以 无机气 和有机 气 ,其 中有 机 气按原 始物 质性 质又可 分 77 外 ,从 而 为 煤 系地 层 游 离 气 聚 集 成 藏提 供 了资 源 基 为煤型 气和 油型 气 ;按 天然 气形成 的成 熟度 或化学 作 础 ( 1。 图 )
沁水 盆地 位于 山西 省东 南部 ,是 一个 残 留型 的构 增加单井产量, 盘活整个沁水南部煤层气工业 , 也为我
造盆地 , 在海相和海陆交互环境的多次交替中, 接受了 国其 他地 区煤 层气 工业找 到一 条增储 上产 、提 高经 济
石炭 系一 二 叠系近 千米 的 台地 型碳 酸盐 岩一 沼泽 含煤 效益 的途径 。
要 力争实现煤 层吸附气和煤 系地层 中游 离气合理共 采 , 与上述分类中游离态常规天然气有所不同,系指 由煤
十 基金项 目:国家重大专项 “ 煤系地层游离气富集规律与分布研究” (0 8 X 5 3 — 4 2 0 Z 0 0 3 0 )部分成 果。 第一作者简 介:梁宏斌 ,男,博士 ,中国石油 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 发研究 院副院长,主要 从事油 气勘探 及新 能源综合研究 工作。 的高 阶煤 发 育 区 ,煤炭 资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成果与地质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成果与地质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活动 及其勘探成果
到目前为止, 沁南共完成各类煤层气井 40 口, 是国内煤层气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其中, 中联煤 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中联公司) 21 口, 包括
系、深盆气藏甜点储量的经济评价及其最小规模、深 盆气藏资源量 储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认识以及与 常规油气藏计算结果的比较性分析等, 还有待于深 入研究。
35
地质勘探
天然气工业
2001 年 7 月
3 口参数井、9 口 参数+ 试验井和 9 口井 的试验井 网, 完成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334. 88 km; 中国石 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1 口, 包括 5 口参数井和 6 口试 验井组; 中美能源公司 7 口试验井组; 煤炭科学研究 院西安分院 1 口参数井。

沁南煤层气地质条件及高渗富集 控制因素
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条件应包括两方面, 即 资源条件和可采性条件。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关键, 二者缺一不可。资源条件基本由含煤性和含气性决 定; 而可采性条件则与储层渗透率、储层压力( 即地 层压力) 、临界解吸压力、地应力、含气饱和度等诸多 储层参数有关。这些因素又由所处的地质背景及其 具体的地质条件所决定。据煤田钻探资料、煤层气 钻井获取的储层参数资料及排采生产数据对沁南煤 层气地质条件及高渗富集控制因素作如下分析。
沁水盆地处于华北西部构造较稳定区印支期以来的构造运动在该区主要表现为隆起剥蚀和较弱的褶皱断裂最后形成一个大型构造盆地复式向斜以发育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色断层较少地层分布连续稳定产状平缓含煤面积大而完整煤体原生结构保存良好煤层埋藏深度适中多浅于2000m煤层上覆连续地层厚度较大对于煤层气的赋存和保存都非常有利
探试 验, 大致经 历了三个主要 阶段: 区域 勘探阶段 ( 1997 年以后) 、重点勘探阶段( 1998 年) 、开发试验 阶段 ( 1999~ 2000 年) 。在三年多时间内共钻探煤 层气井 21 口, 不仅获取了丰富的煤层气储层评价参 数, 而且对其中 10 口参数+ 试验井中的 8 口单井和 枣园井网中的 8 口井实施了压裂、排 采。参数+ 试 验井中先后有 3 口井获得了高产气量, 这 3 口井分 别是 T L 003、T L 006 和 T L 007 井。

山西论文:山西 沁水盆地 太行大断裂 构造变形 节理

山西论文:山西 沁水盆地 太行大断裂 构造变形 节理

山西论文:山西沁水盆地东缘太行大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中文摘要】沁水盆地是华北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经后期改造变形在山西隆起背景上形成的沉积构造盆地。

石炭、二叠系发育有含煤岩系,形成石炭纪、二叠纪含煤盆地。

而位于沁水盆地东缘太行大断裂是山西沁水盆地与太行山隆起的分界,也是华北克拉通内部重要的构造变形带。

这条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不仅控制了其西部沁水含煤向斜盆地的形成,对沁水盆地煤层气的聚集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东侧的太行山隆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对其自中-新生代以来所受到的构造应力及构造形迹的研究探讨就可以为煤层气的开发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太行大断裂又称晋(城)-获(鹿)断裂,在山西省境内展布于太行山中、南段,始于平定县马山以东的营庄,向南经和顺县松烟、左权县拐儿、黎城县西井、潞城县城、长治市壶口、高平县城,直至晋城县南岭南西。

长约320km,宽2-6km;北端延伸进入河北省境内;南西端进入河南省境内。

断裂带的总体走向为NNE向,在东冶头至皋落一段走向为10°左右,皋落以南为25°,多表现为以主断裂为主的一束平行的断裂带,并伴有一些与断裂平行的褶皱,最南段则主要表现为褶皱。

在断裂带内常有裂隙水流出,断裂带内直接影响的岩层主要有五台超群、长城系、寒武系、奥陶系,局部地段影响了石炭...【英文摘要】Shanxi Qinshui Basin and Taihang uplift are separated by Taihang mega-fault which also is an importantinternal tectonic deformation band in North China Craton. Inthis paper we discusse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palaeo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Taihang megafault by detailed field mea-suring lots of fracture band, fault relatedfolds and conjugate shear joints in de-tail.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relations of system division of conjugate shearjoints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djacent to...【关键词】山西沁水盆地太行大断裂构造变形节理【英文关键词】Shanxi Qinshui basin Taihang megafault Structural deformation Joint【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山西沁水盆地东缘太行大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3-5Abstract5-6前言9-14 1. 选题目的和意义9-10 2. 研究现状10-11 3. 研究方法11 4. 主要工作量11 5. 主要认识11-14第一章区域地质构造概况14-19 1.1 区域地质背景14-16 1.1.1 太行大断裂地质概况15-16 1.2 区域地层概况16-19第二章太行大断裂及盆地构造变形特征19-28 2.1 太行大断裂构造变形特征19-23 2.1.1 北部构造特征19-20 2.1.2 中部构造特征20-21 2.1.3南部构造特征21-23 2.2 沁水盆地构造变形特征23-28 2.2.1 沾尚-武乡-阳城NNE褶皱带24 2.2.2 娘子关-坪头盆缘翘倾带24-25 2.2.3 析城山盆缘翘倾带25 2.2.4 太岳山盆缘翘倾带25 2.2.5 郭道-安泽近SN 向褶皱带25 2.2.6 普洞-来远NEE向褶皱带25-26 2.2.7 盂县盆缘翘倾带26 2.2.8 离石断裂带26-28第三章太行断裂带及沁水盆地时间演化特征28-32 3.1 太行断裂带及沁水盆地的发育基础28 3.2 太行断裂带及沁水盆地的形成与演化28-32 3.2.1 晚元古代-早侏罗世之前的克拉通盖层沉积阶段29-31 3.2.2 中-晚侏罗世陆内挤压褶皱造山阶段31 3.2.3 白垩纪微弱引张伸展阶段31 3.2.4 新生代大陆裂谷阶段31-32第四章中-新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32-51 4.1 构造应力场概述32-34 4.1.1 构造应力场的概念及研究方法32-34 4.2 太行大断裂及沁水盆地节理构造特征34-43 4.3 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43-51 4.3.1 印支期构造应力场及构造背景43-45 4.3.2 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及构造背景45-48 4.3.3 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及构造背景48-51主要认识51-53致谢53-54参考文献54-59。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2.1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见图1),盆地总面积436.8km2,煤炭资源量29.16万t,具有形成煤层气的丰富物质基础。

沁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煤盆地之一,且据《中国煤层气资源》预测:其煤层气资源量达3.28×1012m3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10%左右,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域[9]。

图1 沁水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图盆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次级褶曲发育。

南部和北部以近南北向褶曲为主,局部为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

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

盆地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划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和下石炭世地层。

沁水盆地自下而上钻遇的主要地层有峰峰组(O2f)、本溪组(C2b)、太原组(C3t)、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石河子组(P2s)、石千峰组(P2 sh)和第四系(Q)等,其中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层系,3#和15#煤层为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3#煤层为局部勘探目的层。

根据盆地内的构造发育特征、煤层埋藏深度、煤阶分布、煤层气含量变化等特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点,将盆地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沁南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富气区、西山富气区和高平——晋城富气区[10]。

沁南富气区总含气面积3630km2,分为樊庄、潘庄、郑庄三个区块[11][12]。

研究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位于沁水复向斜南部晋城地区,东临太行山隆起,西临霍山凸起,南为中条山隆起,北部以北纬30°线为界连接沁水盆地腹部,面积约3260km2,包括樊庄区块,潘庄区块,郑庄区块等(图2)。

据已经取得工业产能的煤层气井资料,计算高产富集区内探明含气面积346km2,地质储量754×108km3[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李明宅杨陆武胡爱梅徐文军(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北京,100011)摘要沁水盆地面积约23923km2,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勘探区。

本文主要从盆地演化的角度讨论了煤层的形成及其生气潜力,认为沁水盆地南部是有利的煤层气勘探区块。

关键词沁水盆地构造演化沁水盆地南受煤层气1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在影响煤层气生成和保存的众多地质因素中,以构造作用的影响最大,因为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热演化决定着煤的聚集和生气作用。

1.1构造特征及成煤期后构造发育特征沁水盆地位于晋中一晋东南地区,为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面积约23923km2。

盆地内次级褶皱发育,南部(古县一屯留一线至阳城)和北部(祁县以北)以近南北向褶皱为主,局部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祁县至沁源)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

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

该盆地处于长期抬升状态,具有内部褶皱发育、断裂不甚发育和煤系地层广泛稳定分布的特点,区别于其西侧的鄂尔多斯盆地和东侧的华北东部断块含煤区,前者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稳定沉降、上覆地层厚、构造简单,后者煤系沉积后又经历了强烈的块断作用改造。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沉积后,历经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构造运动改造。

印支期本区受侯马一沁水一济源东西向沉积中心的控制,以持续沉降为主,沉积了数千米的三叠纪河湖相碎屑岩,由北向南增厚。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华北地区逐渐解体,盆地开始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

燕山期内构造运动最为强烈,在自西向东挤压应力作用下,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随山西隆起的上升而抬升、褶皱,形成了轴向近南北的复式向斜,局部断裂并遭受剥蚀。

同时,区内莫霍面上拱,局部伴有岩浆岩侵入,形成不均衡的高地热场,使煤的变质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于该变质作用是在煤层被抬升、褶皱、剥蚀,上覆静岩压逐渐减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煤的割理及外生裂隙的生成、保存等均产生了有别于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

喜山期区内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走滑拉张应力场作用,在山西隆起区产生北西一南东向拉张应力,发育了山西地堑系,区内形成了榆次—介休一带的晋中断陷,沉积了上千米的上第三系、第四系陆相碎屑岩,其他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继续遭受剥蚀,并在北部和东南部因拉张而形成北东向正断裂,致使沁水盆地定一36—型于现今状态。

喜山构造期除晋中断陷、寿阳和屯留地区接受沉积外,盆地大部分地区继续遭受风化剥蚀,使煤层埋深小于2000m的地区占盆地总面积的86%,成为国内少有的煤层埋深适中,分布面积大,连续性好的含煤区。

喜山期的拉张应力有利于煤层割理、裂隙的开启及张性裂隙的生成,有利于渗透率的提高,尤其在割理及裂隙比较发育的次级褶曲轴部和北东向断裂附近。

1.2盆地构造热演化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华北晚古生代煤层的埋藏类型主要为沉降抬升型(V型),因此煤层气的保存取决于煤层曾经达到的最大埋深及喜山期后上覆地层的剥程度。

在阳城一翼城地区,印支晚期以来地层总体上处于持续上隆的剥蚀状态,但上古生界煤系底界的最大埋深曾达4400m,煤层被抬升至气体逸散带的时间距今仅有500万年左右,逸散时间较短,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这是该区煤层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二叠纪一三叠纪,盆地处于台地型的均衡大地热流体制下,地温随埋深增大而升高。

此间山西组底部的地温由45℃升到130℃左右。

二叠纪时含煤地层地温低,热演化速率很慢,为0.01%/百万年左右,二叠纪末山西组底部有机质仅达褐煤演化阶段。

三叠纪时热演化速率加快,为0.03%/百万年左右,山西组底部可达到焦煤、瘦煤、贫煤阶段。

燕山期该区及邻区的地幔拱隆,大地热流值背景值升高,加之差异埋深,导致区内有机质不均衡热演化。

在盆地边缘地带,侏罗纪热演化速率明显变慢(0.009%/百万年),白垩纪时更慢(0.005%/百万年)。

在白垩纪末,盆地边缘地带山西组底部有机质热演化达瘦煤阶段,盆地中部抬升幅度小,有机质热演化速率为0.01%/百万年,相当于边缘地带的20倍,此时的煤阶已达无烟煤阶段。

新生代时期,盆地边缘热演化已经停止,但在盆地中部,镜质体反射率仍以0.008%/百万年的速率继续增加。

2聚煤条件前已述及,沁水盆地的主要聚煤期是石炭一二叠纪,之所以如此,主要与当时的古地形、古环境条件有关。

中奥陶世后,除山西西北部靠近阴山古陆地区及南部古隆起较高外,山西境内广大地区准平原化。

中石炭世后,经过本溪期沉积的填平补齐,地形更趋平坦,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均匀沉降和补给,有利于大范围成沼,也给海水向西北方向进泛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际资料表明,该区在太原期和山西期总体上处于三角洲前缘和上三角洲平原环境,其中,太原早期主要为大范围的分流间湾相环境,山西早期主要为湖沼环境,对成煤有利,形成了北起安泽,南至沁水,西起浮山,东到长子所围绕的范围内3号或15号煤的厚煤分布带。

这一点已被勘探所证实,也是我们在沁水盆地南部勘探煤层气的依据。

3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的生成与含气性3.1煤层分布特征勘探表明,区内山西组和太原组共含煤6~11层,煤层厚度大且分布稳定的有3号、9号和15号煤层,其中3号煤层全区稳定,厚度平均5m,煤层之上有厚的暗色泥岩做盖一37—层;15号煤层属于较稳定煤层,平均厚度约3m,煤层之上有厚的灰岩和泥岩做盖层,可以对气体起到比较好的保护作用,3号和15号煤层是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煤层气井一般合采主煤层厚度平均为8m,因此,该区稳定分布的厚煤层对勘探开发煤层气比较有利。

3.2煤的有机组成与生气能力(1)显微组成特征与生气能力的关系。

煤岩分析结果,3号煤层: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平均为77.99%和22%,壳质组含量甚微,灰分含量平均13.51%;15号煤层: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平均为79.21%和20.03%,壳质组含量甚微,灰分含量平均12.56%。

表明原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高等植物中富含的木质素和纤维素所形成的镜质组具有很高的生气能力。

热模拟实验表明,镜质组是主要的产气组分,也是吸附甲烷的主要参与者。

煤层生气量随煤阶的增高而增大,低煤阶一般为2.5矗/t,高煤阶可达3l一/t。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的镜质组含量较高,演化程度高,具有生气量高和吸附量也高的特点,因此,尽管后期地层长期抬升,造成一定程度的气体散失,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吸附气体保存至今,供我们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

(2)煤岩特征。

煤心观察表明,3号煤和15号煤主要为半亮型和半暗型煤,夹亮煤和暗煤条带,而且总体上表现出15号煤略好于3号煤,与煤岩分析结果一致,这种特点与该区原始沉积环境的变迁相关。

一般来说,光亮煤越多,产气能力越高。

(3)煤的元素分析。

区内煤的H/C和0/C原子比都很低,前者平均0.46,后者平均O.02。

图4为3号煤和15号煤干酪根类型图,反映了煤的高演化特点。

3.3煤的热演化程度与生气作用区内煤的月。

在2.1%一3.99%之间,自北向南逐渐增高,由贫煤演变为无烟煤,具有很高的生气能力。

煤变质程度高,以及高阶煤分布广泛是本区最明显的特征。

如前文所述,上古生界煤的第一次生气作用发生在快速沉降至缓慢增温阶段,历经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第二次发生在快速抬升至快速升温阶段,历经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第二次生气作用包括从湿气到干气的生成阶段,基本上经历了煤化作用的整个生气过程。

据刘焕杰等人研究,该区一次生烃作用的生气量只占总生气量中32%,而第二次占68%,因此,认为第二次生烃作用的特征是影响煤层现今含气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3.4煤层含气性实际勘探表明,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含量较高,自盆缘向中部含气量增大,一般变化在10~24m3/t之间,而且全区稳定。

4结束语(1)由于特殊的构造热演化作用,使得该盆地煤的演化程度差异较大。

侏罗纪前,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差异不大;侏罗纪后,差异较大,形成盆地南北两端为贫煤一无烟煤的特点。

(2)燕山晚期以来,盆地主要处于拉张环境,加之快速热演化的作用,使煤层保存了原生结构和发育了较好的割理裂隙;这种相对简单的构造特点,减少了煤层气因断裂而造一38—成的大面积逸散,使气体能够在较好的构造环境中保存下来。

(3)沁水盆地南部两套广泛分布的厚煤层具有煤岩煤质好、演化程度高、封盖条件好、含气量高等优点,对煤层气勘探开发非常有利,是国内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作者:李明宅, 杨陆武, 胡爱梅, 徐文军作者单位: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北京)1.琚宜文.侯泉林.范俊佳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条件[会议论文]-20082.琚宜文.范俊佳.谭静强.武昱东.雒毅.Ju Yiwen.Fan Junjia.Tan Jingqiang.Wu Yudong.Luo Yi华北盆-山演化和岩石圈转型与煤层气富集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煤炭地质2009,21(3)3.陈群策.安其美.孙东生.杜建军.毛吉震.丰成君.CHEN Qun-ce.AN Qi-mei.SUN Dong-sheng.DU Jian-jun.MAO Ji-zhen.FENG Cheng-jun山西盆地现今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期刊论文]-地球学报2010,31(4)4.樊生利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成果与地质分析[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2001,21(4)5.张宏法.陈刚.鲍洪平.王润三.马占荣.彭天朗.ZHANG Hong-fa.CHEN Gang.BAO Hong-ping.WANG Run-san.MA Zhan-rong.PEN Tian-lang山西临县紫金山碱性火山机构岩体岩浆演化——岩相学及岩石矿物学的证据[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1)6.吴中海.吴珍汉鄂尔多斯、沁水盆地晚新生代隆升-剥蚀历史[期刊论文]-地质科技情报2001,20(3)7.袁洁浩.魏文博.叶高峰华北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文水-日照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会议论文]-20078.孙丽娜.金学申.温超.边鹏飞.SUN Lina.JIN Xue-shen.WEN Chao.BIAN Peng-fei晋获断裂带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期刊论文]-华北地震科学2009,27(4)9.郭良迁.占伟.杨国华.薄万举.Guo Liangqian.Zhan Wei.Yang Guohua.Bo Wanju山西断陷带的近期位移和应变率特征[期刊论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0.赵庆波.孙斌中小型含煤盆地煤层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几点认识[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5)本文链接:/Conference_440518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