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竞赛数学讲义第56讲解析法证几何题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
第一讲 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之迟辟智美创作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若能依据证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则能使证明顺畅、简洁.添加平行线证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1、为了改变角的位置年夜家知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利用这些性质,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以满足求解的需要.例1、设P 、Q 为线段BC 上两点,且BP =CQ,A 为BC 外一动点(如图1).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答: 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为等腰三角形.证明:如图1,分别过点P 、B 作AC 、AQ 的平行线得交点D.连结DA.在△DBP =∠AQC 中,显然∠DBP =∠AQC,∠DPB =∠C. 由BP =CQ,可知△DBP ≌△AQC.有DP =AC,∠BDP =∠QAC. 于是,DA ∥BP,∠BAP =∠BDP.则A 、D 、B 、P 四点共圆,且四边形ADBP 为等腰梯形.故AB =DP.所以AB =AC.这里,通过作平行线,将∠QAC “平推”到∠BDP 的位置.由于A 、D 、B 、P 四点共圆,使证明很顺畅.例2、如图2,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BAF =∠BCE.求证:∠EBA =∠ADE.证明:如图2,分别过点A 、B 作ED 、EC 的平行线,得交点P,连PE. 由ABCD,易知△PBA ≌△ECD.有PA =ED,PB =EC. ∠BCE =∠BPE,∠APE =∠ADE.由∠BAF =∠BCE,可知∥=A D B P Q C 图1P E D G A B F C 图2∠BAF =∠BPE.有P 、B 、A 、E 四点共圆.于是,∠EBA =∠APE.所以,∠EBA =∠ADE.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使已知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P 、B 、A 、E 四点共圆,紧密联系起来.∠APE 成为∠EBA 与∠ADE 相等的媒介,证法很巧妙.2、欲“送”线段到当处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以证题. 例3、在△ABC 中,BD 、CE 为角平分线,P 为ED 上任意一点.过P 分别作AC 、AB 、BC 的垂线,M 、N 、Q 为垂足.求证:PM +PN =PQ. 证明:如图3,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交BD 于F,过点F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PQ 、AC 于K 、G,连PG.由BD 平行∠ABC,可知点F 到AB 、BC两边距离相等.有KQ =PN. 显然,PD EP =FD EF =GDCG ,可知PG ∥EC. 由CE 平分∠BCA,知GP 平分∠FGA.有PK =PM.于是,PM +PN =PK +KQ =PQ.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将PQ“掐开”成两段,证得PM =PK,就有PM +PN =PQ.证法非常简捷.3 、为了线段比的转化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在一些问题中,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例4设M1、M2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且BM1=CM2.任作一直线分别交AB 、AC 、AM1、AM2于P 、Q 、N1、N2.试证:AP AB +AQ AC =11AN AM +22AN AM . 证明:如图4,若PQ ∥BC,易证结论成立. 若PQ 与BC 不服行, AN E B Q K G C D M F P 图3A P E DM 2M 1BQ N 1N 2图4设PQ 交直线BC 于D.过点A 作PQ 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E. 由BM1=CM2,可知BE +CE =M1E +M2E,易知 AP AB =DE BE ,AQAC =DE CE ,11AN AM =DE E M 1,22AN AM =DE E M 2. 则AP AB +AQ AC =DE CE BE +=DE E M E M 21+=11AN AM +22AN AM . 所以,AP AB +AQ AC =11AN AM +22AN AM . 这里,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使公分母为DE,于是问题迎刃而解.例5、AD 是△ABC 的高线,K 为AD 上一点,BK 交AC 于E,CK 交AB 于F.求证:∠FDA =∠EDA.证明:如图5,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 BE 、CF 于Q 、P 、N 、M. 显然,AN BD =KA KD =AMDC .有BD·AM =DC·AN. (1) 由BD AP =FBAF=BC AM ,有AP =BC AM BD ·. (2) 由DC AQ =EC AE=BC AN ,有AQ =BC AN DC ·. (3) 比较(1)、(2)、(3)有AP =AQ.显然AD 为PQ 的中垂线,故AD 平分∠PDQ.所以,∠FDA =∠EDA.这里,原题并未涉及线段比,添加BC 的平行线,就有年夜量的比例式发生,恰本地运用这些比例式,就使AP 与AQ 的相等关系显现出来.4、为了线段相等的传递当题目给出或求证某点为线段中点时,应注意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用平行线将线段相等的关系传递开去.图5M P A Q N F B D CEK例6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点M 在AB 边上,点N 在AC 边上,而且∠MDN =90°.如果BM2+CN2=DM2+DN2,求证:AD2=41(AB2+AC2). 证明:如图6,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ND 延长线于E.连ME.由BD =DC,可知ED =DN.有△BED ≌△CND. 于是,BE =NC.显然,MD 为EN 的中垂线.有 EM =MN.由BM2+BE2=BM2+NC2=MD2+DN2=MN2=EM2,可知△BEM 为直角三角形,∠MBE =90°.有∠ABC +∠ACB =∠ABC +∠EBC =90°.于是,∠BAC =90°.所以,AD2=221⎪⎭⎫ ⎝⎛BC =41(AB2+AC2). 这里,添加AC 的平行线,将BC 的以D 为中点的性质传递给EN,使解题找到前途.例7、如图7,AB 为半圆直径,D 为AB 上一点,分别在半圆上取点E 、F,使EA =DA,FB =DB.过D 作AB 的垂线,交半圆于C.求证:CD 平分EF.证明:如图7,分别过点E 、F 作AB 的垂线,G 、H 为垂足,连FA 、EB.易知DB2=FB2=AB·HB,AD2=AE2=AG·AB.二式相减,得DB2-AD2=AB·(HB -AG),或 (DB -AD)·AB =AB·(HB -AG).于是,DB -AD =HB -AG,或DB -HB =AD -AG.就是DH =GD.显然,EG ∥CD ∥FH.故CD 平分EF.这里,为证明CD 平分EF,想到可先证CD 平分GH.为此添加CD 的两条平行线EG 、FH,从而获得G 、H 两点.证明很精彩. 经过一点的若干直线称为一组直线束.一组直线束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在该直线的平行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如图8,三直线AB 、AN 、AC 构成一组直线束,DE 是与BC 平行的直线.于是,有图6A N C D E B M A G D O H BF C E图7BN DM =AN AM =NC ME ,即BN DM =NC ME 或ME DM =NC BN . 此式标明,DM =ME 的充要条件是BN =NC.利用平行线的这一性质,解决某些线段相等的问题会很漂亮.例8如图9,ABCD 为四边形,两组对边延长后得交点E 、F,对角线BD ∥EF,AC 的延长线交EF 于G.求证:EG =GF. 证明:如图9,过C 作EF 的平行线分别交AE 、AF 于M 、N.由BD ∥EF, 可知MN ∥BD.易知 S △BEF =S △DEF.有S △BEC =S △ⅡKG - *5ⅡDFC.可得MC =CN.所以,EG =GF.例9如图10,⊙O 是△ABC 的边BC 外的旁切圆,D 、E 、F 分别为⊙O 与BC 、CA 、AB的切点.若OD 与EF 相交于K,求证:AK 平分证明:如图10,过点K 作BC Q 、P 两点,连OP 、OQ 、OE 、OF. 由OD ⊥BC,可知OK ⊥PQ. 由OF ⊥AB,可知O 、K 、F 、Q 四点共圆,有∠FOQ =∠FKQ. 由OE ⊥AC,可知O 、K 、P 、E 四点共圆.有∠EOP =∠EKP. 显然,∠FKQ =∠EKP,可知∠FOQ =∠EOP.由OF =OE,可知Rt △OFQ ≌Rt △OEP.则OQ =OP.于是,OK 为PQ 的中垂线,故 QK =KP.所以,AK 平分BC.综上,我们介绍了平行线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同学们在实践中应注意适时添加平行线,让平行线在平面几何证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练习题图8AD B N C EM 图9A B M E N D C G O 图101. 四边形ABCD 中,AB =CD,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延长BA 交直线NM 于E,延长CD 交直线NM 于F.求证:∠BEN =∠CFN.(提示:设P 为AC 的中点,易证PM =PN.)2. 设P 为△ABC 边BC 上一点,且PC =2PB.已知∠ABC =45°,∠APC =60°.求∠ACB.(提示:过点C 作PA 的平行线交BA 延长线于点D.易证△ACD ∽△PBA.答:75°)3. 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相等,FA =AB =BC,∠EBD =60°,S △EBD =60cm2.求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EMQD 面积相等.答:120cm2)4. AD 为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高,P 是AD 的中点,连BP 并延长交AC 于E.已知AC:AB =k.求AE:EC.(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延长线于点F.设BC =1,有AD =k,DC =k2.答:211k) 5. AB 为半圆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CD ⊥AB 于D,E 为DB 上一点,过D 作CE 的垂线交CB 于F.求证:DE AD =FBCF .(提示:过点F 作AB 的平行线交CE 于点H.H 为△CDF 的垂心.)6. 在△ABC 中,∠A:∠B:∠C =4:2:1,∠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求证:a 1+b 1=c1.(提示:在BC 上取一点D,使AD =AB.分别过点B 、C 作AD 的平行线交直线CA 、BA 于点E 、F.)7. △ABC 的内切圆分别切BC 、CA 、AB 于点D 、E 、F,过点F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A 、DE 于点H 、G.求证:FH =HG.(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于点M 、N.)8. AD 为⊙O 的直径,PD 为⊙O 的切线,PCB 为⊙O 的割线,PO 分别交AB 、AC 于点M 、N.求证:OM =ON.(提示:过点C 作PM 的平行线分别交AB 、AD 于点E 、F.过O 作BP 的垂线,G 为垂足.AB ∥GF.)第二讲 巧添辅助 妙解竞赛题在某些数学竞赛问题中,巧妙添置辅助圆常可以沟通直线形和圆的内在联系,通过圆的有关性质找到解题途径.下面举例说明添置辅助圆解初中数学竞赛题的若干思路.1、挖掘隐含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的题设或图形自己隐含着“点共圆”,此时若能掌控问题提供的信息,恰当补出辅助圆,并合理挖掘图形隐含的性质,就会使题设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明朗化.1.1 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例1 如图1,在△ABC 中,AB =AC,D 是底边BC 上一点,E 是线段AD 上一点且∠BED =2∠CED =∠A.求证:BD =2CD. 分析:关键是寻求∠BED =2∠CED 与结论的联系.容易想到作∠BED 的平分线,但因BE≠ED,故不能直接证出BD =2CD.若延长AD 交△ABC 的外接圆于F,则可得EB =EF,从而获取.证明:如图1,延长AD 与△ABC 的外接圆相交于点F,连结CF 与BF,则∠BFA =∠BCA =∠ABC =∠AFC,即∠BFD =∠CFD.故BF:CF =BD:DC.又∠BEF =∠BAC,∠BFE =∠BCA,从而∠FBE =∠ABC =∠ACB =∠BFE.故EB =EF. 作∠BEF 的平分线交BF 于G,则BG =GF. 因∠GEF =21∠BEF =∠CEF,∠GFE =∠CFE,故△FEG ≌△FEC.从而GF =FC.A B G C D FE 图1于是,BF =2CF.故BD =2CD.1.2 利用四点共圆 例2 凸四边形ABCD 中,∠ABC =60°,∠BAD =∠BCD =90°,AB =2,CD =1,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如图2.则sin ∠AOB =____.分析:由∠BAD =∠BCD =90°可知A 、B 、C 、D 四点共圆,欲求sin ∠AOB,联想到托勒密定理,只须求出BC 、AD 即可.解:因∠BAD =∠BCD =90°,故A 、B 、C 、D 四点共圆.延长BA 、CD 交于P,则∠ADP =∠ABC =60°.设AD =x,有AP =3x,DP =2x.由割线定理得(2+3x)3x =2x(1+2x).解得AD =x =23-2,BC =21BP =4-3.由托勒密定理有 BD·CA =(4-3)(23-2)+2×1=103-12.又SABCD =S △ABD +S △BCD =233. 故sin ∠AOB =263615 . 例3 已知:如图3,AB =BC =CA =AD,AH ⊥CD 于H,CP ⊥BC,CP 交AH 于P.求证:△ABC 的面积S =43AP·BD. 分析:因S △ABC =43BC2=43AC·BC,只须证AC·BC =AP·BD,转化为证△APC ∽△BCD.这由A 、B 、C 、Q 四点共圆易证(Q 为BD 与AH 交点).证明:记BD 与AH 交于点Q,则由AC =AD,AH ⊥CD 得∠ACQ =∠ADQ.又AB =AD,故∠ADQ =∠ABQ.从而,∠ABQ =∠ACQ.可知A 、B 、C 、Q 四点共圆.A B C D P O图2A 图3B P Q D HC∵∠APC =90°+∠PCH =∠BCD,∠CBQ =∠CAQ, ∴△APC ∽△BCD.∴AC·BC =AP·BD.于是,S =43AC·BC =43AP·BD. 2 、构造相关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貌似与圆无关,但问题的题设或结论或图形提供了某些与圆的性质相似的信息,此时可年夜胆联想构造出与题目相关的辅助圆,将原问题转化为与圆有关的问题加以解决.2.1 联想圆的界说构造辅助圆例4 如图4,四边形ABCD 中,AB ∥CD,AD =DC =DB =p,BC =q.求对角线AC 的长.用圆的性质即可找到AC 与p 、q 的关系.解:延长CD 交半径为p 的⊙D 于E 点,连结AE.显然A 、B 、C 在⊙D 上.∵AB ∥CD,∴BC =AE. 从而,BC =AE =q.在△ACE 中,∠CAE =90°,CE =2p,AE =q,故AC =22AE CE -=224q p -.2.2 联想直径的性质构造辅助圆例5 已知抛物线y =-x2+2x +8与x 轴交于B 、C 两点,点D 平分BC.若在x 轴上侧的A 点为抛物线上的动点,且∠BAC 为锐角,则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分析:由“∠BAC 为锐角”可知点A 在以定线段BC 为直径的圆外,又点A 在x 轴上侧,从而可确定动点A AD 的取值范围.解:如图5,所给抛物线的极点为A0(1,9),轴交于两点B(-2,0)、C(4,0). A E D C B 图4图5分别以BC 、DA 为直径作⊙D 、⊙E,则两圆与抛物线均交于两点P(1-22,1)、Q(1+22,1).可知,点A 在不含端点的抛物线PA0Q 内时,∠BAC <90°.且有 3=DP =DQ <AD≤DA0=9,即AD 的取值范围是3<AD≤9.2.3 联想圆幂定理构造辅助圆例6AD 是Rt △ABC 斜边BC 上的高,∠B 的平行线交AD 于M,交AC 于N.求证:AB2-AN2=BM·BN.分析:因AB2-AN2=(AB +AN)(AB -AN)=BM·BN,而由题设易知AM =AN,联想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即可证得结论.证明:如图6,∵∠2+∠3=∠4+∠5=90°, 又∠3=∠4,∠1=∠5,∴∠1=∠2.从而,AM =AN. 以AM 长为半径作⊙A,交AB 于F,交BA 的延长线于E. 则AE =AF =AN.由割线定理有BM·BN =BF·BE =(AB +AE)(AB -AF)=(AB +AN)(AB -AN)=AB2-AN2,即 AB2-AN2=BM·BN.例7 如图7,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延长AD 和BC 相交于F,EP 和FQ 分别切⊙O 于P 、Q.求证:EP2+FQ2=EF2.分析:因EP 和FQ 是⊙O 的切线,由结论联想到切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使EP 、FQ 向EF 转化.证明:如图7,作△BCE 的外接圆交EF 于G,连结因∠FDC =∠ABC =∠CGE,故F 、D 、C 、G 由切割线定理,有EF2=(EG +GF)·EF =EG·EF +=EC·ED +FC·FB =EC·ED +FC·FB =EP2+FQ2,即 EP2+FQ2=EF2.2.4 联想托勒密定理构造辅助圆 E A NC D B F M 12345图6例8 如图8,△ABC 与△A 'B 'C '的三边分别为a 、b 、c 与a '、b '、c ',且∠B =∠B ',∠A +∠A '=180°.试证:aa '=bb '+cc '. 分析:因∠B =∠B ',∠A +∠A '=180°,由结论联想到托勒密定理,构造圆内接四边形加以证明. 证明:作△ABC 的外接圆,过C 作CD ∥AB 交圆于D,连结AD 和BD,如图9所示. ∵∠A +∠A '=180°=∠A +∠D,∠BCD =∠B =∠B ',∴∠A '=∠D,∠B '=∠BCD.∴△A 'B 'C '∽△DCB. 有DC B A ''=CB C B ''=DB C A '',即 DC c '=a a '=DB b '. 故DC =''a ac ,DB =''a ab . 又AB ∥DC,可知BD =AC =b,BC =AD =a.从而,由托勒密定理,得AD·BC =AB·DC +AC·BD,即 a2=c·''a ac +b·''a ab . 故aa '=bb '+cc '.练习题1. 作一个辅助圆证明:△ABC 中,若AD 平分∠A,则AC AB =DC BD . (提示:无妨设A B≥AC,作△ADC 的外接圆交AB 于E,证△ABC ∽△DBE,从而AC AB =DE BD =DCBD .) 2. 已知凸五边形ABCDE 中,∠BAE =3a,BC =CD =DE,∠BCD =∠CDE =180°-2a.求证:∠BAC =∠CAD =∠DAE.(提示:由已知证明∠BCE =∠BDE =180°-3a,从而A 、B 、C 、D 、E 共圆,得∠BAC =∠CAD =∠DAE.)3. 在△ABC 中AB =BC,∠ABC =20°,在AB 边上取一点M,使BM =AC.求∠AMC 的度数.(1)(2)图8A B C A'B'C'c a b a'c'b'A B C D a b b c 图9(提示: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KBC,连结KM,证B 、M 、C 共圆,从而∠BCM =21∠BKM =10°,得∠AMC =30°.) 4.如图10,AC 是ABCD 较长的对角线,过C 作CF ⊥AF,CE ⊥AE.求证:AB·AE +AD·AF =AC2.(提示:分别以BC 和CD 为直径作圆交AC 于点G 、H.则CG =AH,由割线定理可证得结论.) 5. 如图11.已知⊙O1和⊙O2相交于A 、B,直线CD 过A 交⊙O1和⊙O2于C 、D,且AC =AD,EC 、ED 分别切两圆于C 、D.求证:AC2=AB·AE. (提示:作△BCD 的外接圆⊙O3,延长BA 交⊙O3于F,证E 在⊙O3上,得△ACE ≌△ADF,从而AE =AF,由相交弦定理即得结论.)6.已知E 是△ABC 的外接圆之劣弧BC 的中点.求证:AB·AC =AE2-BE2.(提示:以BE 为半径作辅助圆⊙E,交AE 及其延长线于N 、M,由△ANC ∽△ABM 证AB·AC =AN·AM.) 7. 若正五边形ABCDE 的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试证:a b -ba=1.(提示:证b2=a2+ab,联想托勒密定理作出五边形的外接圆即可证得.)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在本小节中包括点共线、线共点的一般证明方法及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的应用.1、点共线的证明点共线的通常证明方法是:通过邻补角关系证明三点共线;证明两点的连线必过第三点;证明三点组成的三角形面积为零等.n(n≥4)点共线可转化为三点共线.FD A BE C图10图11例1、如图,设线段AB 的中点为C ,以AC 和CB 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AECD ,BFCG.又作平行四边形CFHD ,CGKE.求证:H ,C ,K 三点共线.证:连AK ,DG ,HB.由题意,AD EC KG ,知四边形AKGD 是平行四边形,于是AK DG.同样可证AK HB.四边形AHBK 是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AB ,KH 互相平分.而C 是AB 中点,线段KH 过C 点,故K ,C ,H 三点共线.例2 如图所示,菱形ABCD 中,∠A=120°为△ABC 外接圆,M 为其上一点,连接MC 交AB 于E ,AM 交CB 延长线于F.求证:D ,E ,F 三点. 证:如图,连AC ,DF ,DE.因为M 在O 上,则∠AMC=60°=∠ABC=∠ACB ,有△AMC ∽△ACF ,得CDCF CA CF MA MC ==. 又因为∠AMC=BAC ,所以△AMC ∽△EAC ,得AE AD AE AC MA MC ==. 所以AE AD CD CF =,又∠BAD=∠BCD=120°,知△CFD ∽△ADE.所以∠ADE=∠DFB.因为AD ∥BC ,所以∠ADF=∠DFB=∠ADE ,于是F ,E ,D 三点共线. 例3 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其边AB 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P ,AD 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Q.由Q 作该圆的两条切线QE 和QF ,切点分别为E ,F ;求证:P ,E ,F 三点共线.证:如图:连接PQ ,并在PQ 上取一点M ,使得B ,C ,M ,P 四点共圆,连CM ,PF.设PF 与圆的另一交点为E’,并作QG 丄PF ,垂足为G.易如 C E (E ')ABD F PMQ GA C D E F H K GQE2=QM·QP=QC·QB ①∠PMC=∠ABC=∠PDQ.从而C ,D ,Q ,M 四点共圆,于是PM·PQ=PC·PD ② 由①,②得PM·PQ+QM·PQ=PC·PD+QC·QB ,即PQ2=QC·QB+PC·PD.易知PD·PC=PE’·PF ,又QF2=QC·QB ,有PE’·PF+QF2=PD·PC+QC·AB=PQ2, 即PE’·PF=PQ2-QF2.又PQ2-QF2=PG2-GF2=(PG+GF)·(PG -GF)=PF·(PG -GF),从而PE’=PG -GF=PG -GE’,即GF=GE’,故E’与E 重合.所以P ,E ,F 三点共线.例4 以圆O 外一点P ,引圆的两条切线PA ,PB ,A ,B 为切点.割线PCD 交圆O 于C ,D.又由B 作CD 的平行线交圆O 于E.若F 为CD 中点,求证:A ,F ,E 三点共线.证:如图,连AF ,EF ,OA ,OB ,OP ,BF ,OF ,延长FC 交BE 于G. 易如OA 丄AP ,OB 丄BP ,OF 丄CP ,所以P ,A ,F ,O ,B五点共圆,有∠AFP=∠AOP=∠POB=∠PFB.又因CD ∥BE ,所以有∠PFB=∠FBE ,∠EFD=∠FEB , 而FOG 为BE 的垂直平分线,故EF=FB ,∠FEB=∠EBF , 所以∠AFP=∠EFD ,A ,F ,E 三点共线.2、线共点的证明证明线共点可用有关定理(如三角形的3条高线交于一点),或证明第3条直线通过另外两条直线的交点,也可转化成点共线的问题给予证明.例5 以△ABC 的两边AB ,AC 向外作正方形ABDE ,ACFG.△ABC 的高为AH.求证:AH ,BF ,CD 交于一点. 证:如图.延长HA 到M ,使AM=BC.连M E D B HC F K GACM ,BM.设CM 与BF 交于点K.在△ACM 和△BCF 中,AC=CF ,AM=BC ,∠MAC+∠HAC=180°,∠HAC+∠HCA=90°,而且∠BCF=90°+∠HCA ,因此∠BCF+∠HAC=180°∠MAC=∠BCF.从而△MAC ≌△BCF ,∠ACM=∠CFB.所以∠MKF=∠KCF+∠KFC=∠KCF+∠MCF=90°,即 BF 丄MC.同理CD 丄MB.AH ,BF ,CD 为△MBC 的3条高线,故AH ,BF ,CD 三线交于一点.例6 设P 为△ABC 内一点,∠APB -∠ACB=∠APC -∠ABC.又设D ,E 分别是△APB 及△APC 的内心.证明:AP ,BD ,CE 交于一点.证:如图,过P 向三边作垂线,垂足分别为R ,S ,T.连RS ,ST ,RT ,设BD 交AP于M ,CE 交AP 于N.易知P ,R ,A ,S ;P ,T ,B ,R ;P ,S ,C ,T 分别四点共圆,则∠APB -∠ACB=∠PAC+∠PBC=∠PRS+∠PRT=∠SRT.同理,∠APC -∠ABC=∠RST ,由条件知∠SRT=∠RST ,所以RT=ST.又RT=PBsinB ,ST=PCsinC ,所以PBsinB=PCsinC ,那么ACPC AB PB =. 由角平分线定理知MP AM PB AB PC AC NP AN ===.故M ,N 重合,即AP ,BD ,CE 交于一点. 例7 O1与外切于P 点,QR 为两圆的公切线,其中Q ,R分别为,O2上的切点,O 1O 2N P I Q RMO过Q 且垂直于QO2的直线与过R 且垂直于RO1的直线交于点I ,IN 垂直于O1O2,垂足为N,IN 与QR 交于点M.证明:PM ,RO1,QO2三条直线交于一点.证:如图,设RO1与QO2交于点O ,连MO ,PO.因为∠O1QM=∠O1NM=90°,所以Q ,O1,N ,M 四点共圆,有∠QMI=∠QO1O2. 而∠IQO2=90°=∠RQO1,所以∠IQM=∠O2QO1,故△QIM ∽△QO2O1,得MI O O QM QO 211=同理可证MI O O RM RO 212=.因此 21RO QO MR QM =①因为QO1∥RO2,所以有211RO QO OR O O =② 由①,②得MO ∥QO1. 又由于O1P=O1Q ,PO2=RO2,所以 21211PO P O RO Q O OR O O ==,即OP ∥RO2.从而MO ∥QO1∥RO2∥OP ,故M ,O ,P 三点共线,所以PM ,RO1,QO2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3、 塞瓦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及其应用定理1 (塞瓦(Ceva)定理):设P ,Q ,R 分别是△ABC 的BC ,CA ,AB 边上的点.若AP ,BQ ,CR 相交于一点M ,则1=⋅⋅RB AR QA CQ PC BP . 证:如图,由三角形面积的性质,有BMC AMC S S RB AR ∆∆=, AMCAMB S S PC BP ∆∆=, AMB BMC S S QA CQ ∆∆=.以上三式相乘,得1=⋅⋅RB AR QA CQ PC BP . 定理2 (定理1的逆定理):设P ,Q ,R 分别是△ABC 的BC ,CA ,AB 上的点.若1=⋅⋅RB AR QA CQ PC BP ,则AP ,BQ ,CR 交于一点.证:如图,设AP 与BQ 交于M ,连CM ,交AB 于R’.A RQ B C P 由定理1有1''=⋅⋅B R AR QA CQ PC BP . 而1=⋅⋅RB AR QA CQ PC BP ,所以RB AR B R AR =''. 于是R’与R 重合,故AP ,BQ ,CR 交于一点.定理3 (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一条不经过△ABC 任一极点的直线和三角形三边BC ,CA ,AB(或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于P ,Q ,R ,则1=⋅⋅RB AR QA CQ PC BP 证:如图,由三角形面积的性质,有BRP ARP S S RB AR ∆∆=, CPRBRP S S PC BP ∆∆=, ARP CRP S S QA CQ ∆∆=.将以上三式相乘,得1=⋅⋅RB AR QA CQ PC BP . 定理4 (定理3的逆定理):设P ,Q ,R 分别是△ABC 的三边BC ,CA ,AB 或它们延长线上的3点.若1=⋅⋅RB AR QA CQ PC BP ,则P ,Q ,R 三点共线.定理4与定理2的证明方法类似.塞瓦定理和梅涅劳斯定理在证明三线共点和三点共线以及与之有关的题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8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平分∠BAD.在CD 上取一点E ,BE 与AC 相交于F ,延长DF 交BC 于G.求证:∠GAC=∠EAC.证:如图,连接BD 交AC 于H ,过点C 作AB 的平行线交AG 的延长线于I ,过点C 作AD 的平行线交AE 的延长线于J. 对△BCD 用塞瓦定理,可得1=⋅⋅ECDE HD BH GB CG ① 因为AH 是∠BAD 的角平分线, 由角平分线定理知AD AB HD BH =,代入①式H C A D B G I JE F1=⋅⋅ECDE AD AB GB CG ② 因为CI ∥AB ,CJ ∥AD ,则AB CI GB CG =,CJ AD EC DE =.代入②式得1=⋅⋅CJ AD AD AB AB CI .从而CI=CJ.又由于∠ACI=180°-∠BAC=180°-∠DAC=∠ACJ ,所以△ACI ≌△ACJ ,故∠IAC=∠JAC ,即∠GAC=∠EAC. 例9 ABCD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E 是AB 上的一点,F 为CD 上的一点.AF 交ED 于G ,EC 交FB 于H.连接线段GH 并延长交AD 于L ,交BC 于M.求证:DL=BM. 证:如图,设直线LM 与BA 的延长线交于点J ,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I.在△ECD 与△FAB 中分别使用梅涅劳斯定理,得1=⋅⋅HE CH IC DI GD EG , 1=⋅⋅JABJ HB FH GF AG . 因为AB ∥CD ,所以GF AG GD EG =, HB FH HE CH =.从而JABJ IC DI =,即=+CI CI CD AJ AJ AB +,故CI=AJ. 而LA DL AJ DI CI BJ MC BM ===, 且BM+MC=BC=AD=AL+LD. 所以BM=DL.例10 在直线l 的一侧画一个半圆T ,C ,D 是T 上的两点,T 上过C 和D 的切线分别交l 于B 和A ,半圆的圆心在线段BA 上,E 是线段AC 和BD 的交点,F 是l 上的点,EF 垂直l.求证:EF 平分∠CFD. 证:如图,设AD 与BC 相交于点P ,用O 暗示半圆T 的圆心.过P 作PH 丄l 于H ,连OD ,OC ,OP. 由题意知Rt △OAD ∽Rt △PAH ,于是有DO HP AD AH =. 类似地,Rt △OCB ∽Rt △PHB , 则有COHP BC BH =. G A E J L D F C IM HD l A B O F(H)E CP由CO=DO ,有BC BH AD AH =,从而1=⋅⋅DAPD CP BC HB AH .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知三条直线AC ,BD ,PH 相交于一点,即E 在PH 上,点H 与F 重合.因∠ODP=∠OCP=90°,所以O ,D ,C ,P 四点共圆,直径为OP. 又∠PFC=90°,从而推得点F 也在这个圆上,因此∠DFP=∠DOP=∠COP=∠CFP ,所以EF平分∠CFD.例11 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AB ,DC 延长线交于E ,AD 、BC 延长线交于F ,P 为圆上任意一点,PE ,PF 分别交圆于R ,S. 若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T. 求证:R ,T ,S 三点共线.先证两个引理.引理1:A1B1C1D1E1F1为圆内接六边形,若A1D1,B1E1,C1F1交于一点,则有1111111111111=⋅⋅A F FE E D D C C B B A .如图,设A1D1,B1E1,C1F1交于点O ,根据圆内接多边形的性质易知△ OA1B1∽△OE1D1,△OB1C1∽△OF1E1,△OC1D1∽△OA1F1,从而有O D O B E D B A 111111=,O B O F C B F E 111111=,OF O D A F D C 111111=.将上面三式相乘即得1111111111111=⋅⋅A F F E E D D C C B B A , 引理2:圆内接六边形A1B1C1D1E1F1,若满足1111111111111=⋅⋅A F F E E D D C C B B A 则其三条对角线A1D1,B1E1,C1F1交于一点.该引理与定理2的证明方法类似,留给读者.E B R CT AP S D F例11之证明如图,连接PD ,AS ,RC ,BR ,AP ,SD.由△EBR ∽△EPA ,△FDS ∽△FPA ,知 EP EB PA BR =,FD FP DS PA =.两式相乘,得FD EP FP EB DS BR ⋅⋅=. ① 又由△ECR ∽△EPD ,△FPD ∽△FAS ,知EP EC PD CR =,FA FP AS PD =. 两式相乘,得FAEP FP EC AS CR ⋅⋅=② 由①,②得FD EC FA EB CR DS AS BR ⋅⋅=⋅⋅. 故=⋅⋅AB SA DS CD RC BR CEDC FD AF BA EB ⋅⋅. ③ 对△EAD 应用梅涅劳斯定理,有1=⋅⋅CEDC FD AF BA EB ④ 由③④得1=⋅⋅ABSA DS CD RC BR .由引理2知BD ,RS ,AC 交于一点,所以R ,T ,S 三点共线.练 习A 组1. 由矩形ABCD 的外接圆上任意一点M 向它的两对边引垂线MQ 和MP ,向另两边延长线引垂线MR ,MT.证明:PR 与QT 垂直,且它们的交点在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上.2. 在△ABC 的BC 边上任取一点P ,作PD ∥AC ,PE ∥AB ,PD ,PE 和以AB ,AC 为直径而在三角形外侧所作的半圆的交点分别为D ,E.求证:D ,A ,E 三点共线.3. 一个圆和等腰三角形ABC 的两腰相切,切点是D ,E ,又和△ABC 的外接圆相切于F.求证:△ABC 的内心G 和D ,E 在一条直线上.4. 设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把△ABC 绕点C 旋转某一角度酿成△A’B’C’.证明:线段A’D, BC 和B’C 的中点在一条直线上.5. 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O ,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P.设三角形ABP ,BCP ,CDP 和DAP 的外接圆圆心分别是O1,O2,O3,O4.求证:OP ,O1O3,O2O4三直线交于一点. B F A E 1OC D 111116. 求证:过圆内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向对边所作的4条垂线交于一点.7. △ABC为锐角三角形,AH为BC边上的高,以AH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B,AC于M,N;M,N与A分歧.过A作直线lA垂直于MN.类似地作出直线lB与lC.证明:直线lA,lB,lC共点.8. 以△ABC的边BC,CA,AB向外作正方形,A1,B1,C1是正方形的边BC,CA,AB的对边的中点.求证:直线AA1,BB1,CC1相交于一点.B组9. 设A1,B1,C1是直线l1上的任意三点,A2,B2,C2是另一条直线l2上的任意三点,A1B2和B1A2交于L,A1C2和A2C1交于M,B1C2和B2C1交于N.求证:L,M,N三点共线.10. 在△ABC,△A’B’C’中,连接AA’,BB’,CC’,使这3条直线交于一点S.求证:AB与A’B’、BC与B’C’、CA与C’A’的交点F,D,E在同一条直线上(笛沙格定理).11. 设圆内接六边形ABCDEF的对边延长线相交于三点P,Q,R,则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帕斯卡定理).第四讲四点共圆问题“四点共圆”问题在数学竞赛中经常呈现,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四点共圆”作为证题的目的,二是以“四点共圆”作为解题的手段,为解决其他问题铺平路途.判定“四点共圆”的方法,用得最多的是统编教材《几何》二册所介绍的两种(即P89定理和P93例3),由这两种基本方法推导出来的其他判别方法也可相机采纳.1、“四点共圆”作为证题目的例1.给出锐角△ABC ,以AB 为直径的圆与AB 边的高CC′及其延长线交于M ,N.以AC 为直径的圆与AC 边的高BB′及其延长线将于P ,Q.求证:M ,N ,P ,Q 四点共圆. (第19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分析:设PQ ,MN 交于K 点,连接AP ,AM.欲证M ,N ,P ,Q四点共圆,须证MK·KN =PK·KQ ,即证(MC′-KC′)(MC′+KC′)=(PB′-KB′)·(PB′+KB′)或MC′2-KC′2=PB′2-KB′2 . ①不难证明 AP=AM ,从而有AB′2+PB′2=AC′2+MC′2.故 MC′2-PB′2=AB′2-AC′2 =(AK2-KB′2)-(AK2-KC′2)=KC′2-KB′2. ②由②即得①,命题得证. 例2.A 、B 、C 三点共线,O 点在直线外,O1,O2,O3分别为△OAB ,△OBC ,△OCA 的外心.求证:O ,O1,O2,O3四点共圆.(第27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分析:作出图中各辅助线.易证O1O2垂直平分OB ,O1O3垂直平分OA.观察△OBC 及其外接圆,立得∠OO2O1=21∠OO2B=∠OCB.观察△OCA 及其外接圆,立得∠OO3O1=21∠OO3A=∠OCA.由∠OO2O1=∠OO3O1 O ,O1,O2,O3共圆.利用对角互补,也可证明O ,O1,O2,O3四点共圆,请同学自证.2、以“四点共圆”作为解题手段这种情况不单题目多,而且结论幻化莫测,可年夜体上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证角相等 A B C K M N P QB ′C ′A B C O OO O 123??例3.在梯形ABCD 中,AB ∥DC ,AB >CD ,K ,M 分别在AD ,BC 上,∠DAM =∠CBK.求证:∠DMA =∠CKB.(第二届袓冲之杯初中竞赛) 分析:易知A ,B ,M ,K 四点共圆.连接KM ,有∠DAB =∠CMK.∵∠DAB+∠ADC =180°,∴∠CMK+∠KDC =180°. 故C ,D ,K ,M 四点共圆⇒∠CMD =∠DKC. 但已证∠AMB =∠BKA ,∴∠DMA =∠CKB.(2)证线垂直例4.⊙O 过△ABC 极点A ,C ,且与AB ,BC 交于K ,N(K 与N 分歧).△ABC 外接圆和△BKN 外接圆相交于B 和M.求证:∠BMO=90°.(第26届IMO 第五题) 分析:这道国际数学竞赛题,曾使许多选手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掌控已知条件和图形特点,借助“四点共圆”,问题是不难解决的.连接OC ,OK ,MC ,MK ,延长BM 到G.易得∠GMC=∠BAC=∠BNK=∠BMK.而∠COK=2·∠BAC=∠GMC+∠BMK=180°-∠CMK ,∴∠COK+∠CMK=180°⇒C ,O ,K ,M 四点共圆. 在这个圆中,由OC=OK ⇒OC=OK ⇒∠OMC=∠OMK.但∠GMC=∠BMK ,故∠BMO=90°.(3)判断图形形状例5.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BCD ,△ACD ,△ABD ,△ABC 的内心依次记为IA ,IB ,IC ,ID.试证:IAIBICID 是矩形.(第一届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选拔试题) 分析:连接AIC ,AID ,BIC ,BID 和DIB.易得∠AICB=90° +21∠ADB=90°+21∠ACB=∠AIDB ⇒A ,B ,ID ,IC 四点共圆. A B C D K M ··A B O K N C M G A B CD I C I DA I I BA B C D E F K G ······∠AICID=180°-∠ABID =180°-21∠ABC ,∠AICIB=180°-∠ADIB=180°-21∠ADC , ∴∠AICID+∠AICIB=360°-21(∠ABC+∠ADC)=360°-21×180°=270°.故∠IBICID=90°. 同样可证IAIBICID 其它三个内角皆为90°.该四边形必为矩形.(4)计算例6.正方形ABCD 的中心为O ,面积为1989㎝2.P 为正方形内一点,且∠OPB=45°,PA:PB=5:14.则PB=__________(1989,全国初中联赛)分析:谜底是PB=42㎝.怎样获得的呢?连接OA ,OB.易知O ,P ,A ,B 四点共圆,有∠APB=∠AOB=90°.故PA2+PB2=AB2=1989.由于PA:PB=5:14,可求PB.(5)其他 例7.设有边长为1的正方形,试在这个正方形的内接正三角形中找出头具名积最年夜的和一个面积最小的,并求出这两个面积(须证明你的论断).(1978,全国高中联赛)分析:设△EFG 为正方形ABCD 的一个内接正三角形,由于正三角形的三个极点至少必落在正方形的三条边上,所以无妨令F ,G 两点在正方形的一组对边上.作正△EFG 的高EK ,易知E ,K ,G ,D 四点共圆 ∠KDE=∠KGE=60°.同理,∠KAE=60°.故△KAD 也是一个正三角形,K 必为一个定点.··P O A B C D又正三角形面积取决于它的边长,当KF丄AB时,边长为3也最小.当KF通过B点时,1,这时边长最小,而面积S=4边长为2·32-,这时边长最年夜,面积S=23-3也最年夜.例8.NS是⊙O的直径,弦AB丄NS于M,P为ANB上异于N的任一点,PS交AB于R,PM的延长线交⊙O于Q.求证:RS>MQ.(1991,江苏省初中竞赛)分析:连接NP,NQ,NR,NR的延长线交⊙O于Q′.连接MQ′,SQ′.易证N,M,R,P四点共圆,从而,∠SNQ′=∠MNR=∠MPR=∠SPQ=∠SNQ.根据圆的轴对称性质可知Q与Q′关于NS成轴对称⇒MQ′=MQ.又易证M,S,Q′,R四点共圆,且RS是这个圆的直径(∠RMS=90°),MQ′是一条弦(∠MSQ′<90°),故RS>MQ′.但MQ=MQ′,所以,RS>MQ.练习题1.⊙O1交⊙O2 于A,B两点,射线O1A交⊙O2 于C点,射线O2A交⊙O1于D点.求证:点A是△BCD的内心.(提示:设法证明C,D,O1,B四点共圆,再证C,D,B,O2四点共圆,从而知C,D,O1,B,O2五点共圆.)2.△ABC为不等边三角形.∠A及其外角平分线分别交对边中垂线于A1,A2;同样获得B1,B2,C1,C2.求证:A1A2=B1B2=C1C2.(提示:设法证∠ABA1与∠ACA1互补造成A,B,A1,C 四点共圆;再证A,A2,B,C四点共圆,从而知A1,A2都是△ABC的外接圆上,并注意∠A1AA2=90°.)3.设点M在正三角形三条高线上的射影分别是M1,M2,M3(互不重合).求证:△M1M2M3也是正三角形.。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之五:解析几何_2_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之五: 《解析几何》各类竞赛试题选讲一、选择题1.(04湖南)湖南)已知曲线已知曲线C :x x y 22--=与直线0:=-+m y x l 有两个交点,则m 的取值范围是(C) A .)2,12(-- B .)12,2(--C .)12,0[-D .)12,0(-2.(05全国)方程13cos 2cos 3sin 2sin 22=-+-y x 表示的曲线是表示的曲线是( )A .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轴上的椭圆B .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轴上的双曲线C .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轴上的椭圆D .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轴上的双曲线3.(06浙江)已知两点A (1,2), B (3,1) 到直线L 的距离分别是25,2-,则满足条件的直线L 共有(共有( C )条. A .1 B .2 C .3 D .4 解: 由,5=AB 分别以A ,B 为圆心,2,5为半径作两个圆,则两圆外切,有三条共切线。
正确答案为C. 4.(06安徽)过原点O 引抛物线224y x ax a =++的切线,当a 变化时,两个切点分别在抛物线(线( )上)上A .2213,22y x y x == B .2235,22y x y x ==C .22,3y x y x ==D .223,5y x y x ==5.若在抛物线)0(2>=a ax y 的上方可作一个半径为r 的圆与抛物线相切于原点O ,且该圆与抛物线没有别的公共点,则r 的最大值是(A ) A .a 21 B .a1C .aD .a 26.(06江苏)已知抛物线y 2=2px ,o 是坐标原点,F 是焦点,P 是抛物线上的点,使得△POF 是直角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 共有(B) A .0个B .2个C .4个D .6个7.(06全国)如图3,从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左焦点F 引圆222x y a +=的切线,切点为T .延长FT 交双曲线右支于P 点.若M 为线段FP 的中点,O 为坐为坐 标原点,则||||MO MT -与b a -的大小关系为(的大小关系为( ) A .||||MO MT b a ->-B .||||MO MT b a -=-C .||||MO MT b a -<-D .不确定.不确定8.(05四川)双曲线12222=-b y a x 的左焦点为1F ,顶点为21,A A ,P 是该双曲线右支上任意一点,则分别以线段211,A A PF 为直径的两圆一定为直径的两圆一定 ( )A .相交.相交B .内切.内切C .外切.外切D .相离.相离解:设双曲线的另一个焦点为2F ,线段1PF 的中点为C ,在△PF F 21中,C 为1PF 的中点,O 为21F F 的中点,从而|)||(|21||212112A A PF PF OC -==,从而以线段211,A A PF 为直径的两圆一定内切. 9.点A 是直线x y l 3:=上一点,且在第一象限,点B 的坐标为(3,2),直线AB 交x 轴正半轴于点C ,那么三角形AOC 面积的最小值是(A )10.(02湖南)已知A (-7,0),B (7,0),C (2,-12)三点,若椭圆的一个焦点为C ,且过A 、B 两点,此椭圆的另一个焦点的轨迹为(两点,此椭圆的另一个焦点的轨迹为( )(奥析263) A .双曲线.双曲线 B .椭圆.椭圆 C .椭圆的一部分.椭圆的一部分 D .双曲线的一部分.双曲线的一部分11.(03全国)过抛物线)2(82+=x y 的焦点F 作倾斜角为60O的直线。
高中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平面几何100题——珍藏版
高中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平面几何100题——珍藏版高中数学联赛的几何题目有100道,难度较高。
这些题目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几何概念和定理,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解题经验。
在这些题目中,有许多需要考生进行证明,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证明方法和技巧。
同时,还有一些需要考生进行画图,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几何直观和手绘能力。
这些几何题目的难度不仅仅在于其题目本身,还在于考试的时间限制。
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因此需要考生具备快速解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几何题目,考生需要在平时的研究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同时,还需要多做一些类似的练题目,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和应对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联赛的几何题目难度较高,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丰富的解题经验、良好的几何直观和手绘能力、快速解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考生需要在平时的研究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并多做类似的练题目,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和应对能力。
1.研究证明角平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一个角被平分。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几何问题,但是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使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角度相等、相似三角形等。
2.研究证明四点共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四个点共圆。
这个问题也是几何学中的基础问题之一。
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使用圆的定义、圆心角、垂直等。
3.研究证明角的倍数关系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角的倍数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问题,因为它在许多几何证明中都有应用。
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使用角度相等、相似三角形等。
4.证明线与圆相切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一条线与一个圆相切。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几何问题,但是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使用切线的定义、圆心角等。
5.证明垂直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两条线段垂直。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之欧阳学创编
第一讲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若能依据证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则能使证明顺畅、简洁.添加平行线证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1、为了改变角的位置大家知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利用这些性质,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以满足求解的需要.例1、设P、Q为线段BC上两点,且BP=CQ,A为BC外一动点(如图1).当点A运动到使∠BAP=∠CAQ时,△ABC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答:当点A运动到使∠BAP=∠CAQ时,△ABC为等腰三角形.证明:如图1,分别过点P、B作AC、AQ的平行线得交点D.连结DA.在△DBP=∠AQC中,显然∠DBP=∠AQC,∠DPB=∠C.ADB P Q C图1由BP =CQ,可知△DBP ≌△AQC.有DP =AC,∠BDP =∠QAC.于是,DA ∥BP,∠BAP =∠BDP.则A 、D 、B 、P 四点共圆,且四边形ADBP 为等腰梯形.故AB =DP.所以AB =AC.这里,通过作平行线,将∠QAC“平推”到∠BDP 的位置.由于A 、D 、B 、P 四点共圆,使证明很顺畅.例2、如图2,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BAF =∠BCE.求证:∠EBA =∠ADE. 证明:如图2,分别过点A 、B 作ED 、EC 的平行线,得交点P,连PE.由ABCD,易知△PBA ≌△ECD.有PA =ED,PB =EC.显然,四边形PBCE 、PADE 均为平行四边形.有∠BCE =∠BPE,∠APE =∠ADE.由∠BAF =∠BCE,可知∠BAF =∠BPE.有P 、B 、A 、E 四点共圆.于是,∠EBA =∠APE.所以,∠EBA =∠ADE.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使已知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P 、B 、A 、E 四点共圆,紧密联系起来.∠APE 成为∠EBA 与∠ADE 相等的媒介,证法很巧妙.2、欲“送”线段到当处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以证题.∥=P E G A B F C 图2例3、在△ABC 中,BD 、CE 为角平分线,P 为ED 上任意一点.过P 分别作AC 、AB 、BC 的垂线,M 、N 、Q 为垂足.求证:PM +PN =PQ. 证明:如图3,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交BD 于F,过点F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PQ 、AC 于K 、G,连PG. 由BD 平行∠ABC,可知点F 到AB 、BC 两边距离相等.有KQ =PN. 显然,PD EP =FD EF =GD CG ,可知PG ∥EC.由CE 平分∠BCA,知GP 平分∠FGA.有PK =PM.于是,PM +PN =PK +KQ =PQ.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将PQ“掐开”成两段,证得PM =PK,就有PM +PN =PQ.证法非常简捷. 3 、为了线段比的转化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在一些问题中,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例4设M1、M2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且BM1=CM2.任作一直线分别交AB 、AC 、AM1、AM2于P 、Q 、N1、N2.试证:AP AB +AQ AC =11AN AM +22AN AM . 证明:如图4,若PQ ∥BC,易证结论成立. 若PQ 与BC 不平行,设PQ 交直线BC 于D.过点A 作PQ 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E. A N E B Q K G D M F P 图3A P D M 2M 1BQ N 1N 2图4由BM1=CM2,可知BE +CE =M1E +M2E, 易知 AP AB =DE BE ,AQ AC =DE CE ,11AN AM =DE E M 1,22AN AM =DE EM 2. 则AP AB +AQ AC =DE CEBE +=DE E M E M 21+=11AN AM +22AN AM .所以,AP AB +AQ AC =11AN AM +22AN AM .这里,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使公分母为DE,于是问题迎刃而解.例5、AD 是△ABC 的高线,K 为AD 上一点,BK 交AC 于E,CK 交AB 于F.求证:∠FDA =∠EDA.证明:如图5,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BE 、CF 于Q 、P 、N 、M.显然,AN BD =KA KD =AM DC.有BD·AM =DC·AN.(1) 由BD AP =FB AF =BC AM ,有AP =BC AMBD ·. (2) 由DC AQ =EC AE =BC AN,有AQ =BC ANDC ·. (3)对比(1)、(2)、(3)有AP =AQ.显然AD 为PQ 的中垂线,故AD 平分∠PDQ.所以,∠FDA =∠EDA.图5M P A Q F B D C E K这里,原题并未涉及线段比,添加BC的平行线,就有大量的比例式产生,恰当地运用这些比例式,就使AP与AQ的相等关系显现出来.4、为了线段相等的传递当题目给出或求证某点为线段中点时,应注意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用平行线将线段相等的关系传递开去.例6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点M 在AB边上,点N在AC边上,并且∠MDN=90°.如果BM2+CN2=DM2+DN2,求证:AD2=41(AB2+AC2).证明:如图6,过点B作AC的平行线交ND延长线于E.连ME.由BD=DC,可知ED=DN.有△BED≌△CND. 于是,BE=NC.显然,MD为EN的中垂线.有 EM=MN.由BM2+BE2=BM2+NC2=MD2+DN2=MN2=EM2,可知△BEM为直角三角形,∠MBE=90°.有∠ABC+∠ACB=∠ABC +∠EBC=90°.于是,∠BAC=90°.所以,AD2=221⎪⎭⎫⎝⎛BC=41(AB2+AC2).这里,添加AC的平行线,将BC的以D为中点的性质传递给EN,使解题找到出路.例7、如图7,AB为半圆直径,D为AB上一点,分别在半圆上取点E、F,使EA=DA,FB=DB.过D作AB的垂线,交半圆于C.求证:CD平分EF.图6ANDEBMAG D O HFCE图7证明:如图7,分别过点E 、F 作AB 的垂线,G 、H 为垂足,连FA 、EB.易知DB2=FB2=AB·HB,AD2=AE2=AG·AB.二式相减,得DB2-AD2=AB·(HB -AG),或 (DB -AD)·AB =AB·(HB -AG).于是,DB -AD =HB -AG,或DB -HB =AD -AG.就是DH =GD.显然,EG ∥CD ∥FH.故CD 平分EF.这里,为证明CD 平分EF,想到可先证CD 平分GH.为此添加CD 的两条平行线EG 、FH,从而得到G 、H 两点.证明很精彩.经过一点的若干直线称为一组直线束.一组直线束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在该直线的平行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如图8,三直线AB 、AN 、AC 构成一组直线束,DE 是与BC 平行的直线.于是,有BN DM =AN AM =NC ME,即BN DM =NC ME 或ME DM =NC BN .此式表明,DM =ME 的充要条件是BN =NC. 利用平行线的这一性质,解决某些线段相等的问题会很漂亮.例8如图9,ABCD 为四边形,两组对边延长后得交点E 、F,对角线BD ∥EF,AC 的延长线交EF 于G.求证:EG =GF.证明:如图9,过C 作EF 的平行线分别交AE 、AF 于M 、N.由BD ∥EF,可知MN ∥BD.易知 S △BEF =S △DEF.有S △BEC =S △ⅡKG - *5ⅡDFC.图8A D B N C E M 图9A B M E F N D C G可得MC=CN.所以,EG=GF.例9如图10,⊙O是△ABC的边BC外的旁切圆,D、E、F分别为⊙O与BC、CA、AB的切点.若OD与EF相交于K,求证:AK平分BC.证明:如图10,过点K作BC的行平线分别交直线AB、AC于Q、P两点,连OP、OQ、OE、OF.由OD⊥BC,可知OK⊥PQ.由OF⊥AB,可知O、K、F、Q四点共圆,有∠FOQ=∠FKQ.由OE⊥AC,可知O、K、P、E四点共圆.有∠EOP=∠EKP.显然,∠FKQ=∠EKP,可知∠FOQ=∠EOP.由OF=OE,可知Rt△OFQ≌Rt△OEP.则OQ=OP.于是,OK为PQ的中垂线,故 QK=KP.所以,AK平分BC.综上,我们介绍了平行线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同学们在实践中应注意适时添加平行线,让平行线在平面几何证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练习题1. 四边形ABCD中,AB=CD,M、N分别为AD、BC的中点,延长BA交直线NM于E,延长CD交直线NM于F.求证:∠BEN=∠CFN. (提示:设P为AC的中点,易证PM=PN.)2. 设P为△ABC边BC上一点,且PC=2PB.已知∠ABC=45°,∠APC=60°.求∠ACB.(提示:过点C作PA的平行线交BA延长线于点D.易证△ACD∽△PBA.答:75°)O 图103. 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相等,FA =AB =BC,∠EBD =60°,S △EBD =60cm2.求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提示:设EF 、DC 分别交直线AB 于P 、Q,过点E 作DC 的平行线交AB 于点M.所求面积与EMQD 面积相等.答:120cm2)4. AD 为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高,P 是AD 的中点,连BP 并延长交AC 于E.已知AC:AB =k.求AE:EC.(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延长线于点F.设BC =1,有AD =k,DC =k2.答:211k) 5. AB 为半圆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CD ⊥AB 于D,E 为DB 上一点,过D 作CE 的垂线交CB 于F.求证:DE AD =FBCF .(提示:过点F 作AB 的平行线交CE 于点H.H 为△CDF 的垂心.)6. 在△ABC 中,∠A:∠B:∠C =4:2:1,∠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求证:a 1+b 1=c1.(提示:在BC 上取一点D,使AD =AB.分别过点B 、C 作AD 的平行线交直线CA 、BA 于点E 、F.)7. △ABC 的内切圆分别切BC 、CA 、AB 于点D 、E 、F,过点F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A 、DE 于点H 、G.求证:FH =HG.(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于点M 、N.)8. AD为⊙O的直径,PD为⊙O的切线,PCB为⊙O的割线,PO分别交AB、AC于点M、N.求证:OM=ON.(提示:过点C作PM的平行线分别交AB、AD于点E、F.过O作BP的垂线,G为垂足.AB∥GF.)第二讲巧添辅助妙解竞赛题在某些数学竞赛问题中,巧妙添置辅助圆常可以沟通直线形和圆的内在联系,通过圆的有关性质找到解题途径.下面举例说明添置辅助圆解初中数学竞赛题的若干思路.1、挖掘隐含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的题设或图形本身隐含着“点共圆”,此时若能把握问题提供的信息,恰当补出辅助圆,并合理挖掘图形隐含的性质,就会使题设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明朗化.1.1 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例1 如图1,在△ABC中,AB=AC,D是底边BC上一点,E是线段AD上一点且∠BED=2∠CED=∠A.求证:BD=2CD.分析:关键是寻求∠BED=2∠CED与结论的联系.容易想到作∠BED的平分线,但因BE≠ED,故不能直接证出BD=2CD.若延长AD 交△ABC的外接圆于F,则可得EB=EF,从而获取.证明:如图1,延长AD与△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F,连结CF与BF,则∠BFA=∠BCA=∠ABC=∠AFC,即∠BFD=∠CFD.故BF:CF =BD:DC.ABGCDFE图1又∠BEF=∠BAC,∠BFE=∠BCA,从而∠FBE=∠ABC=∠ACB=∠BFE.故EB=EF. 作∠BEF的平分线交BF于G,则BG=GF.因∠GEF=21∠BEF=∠CEF,∠GFE=∠CFE,故△FEG≌△FEC.从而GF=FC.于是,BF=2CF.故BD=2CD.1.2 利用四点共圆例2 凸四边形ABCD中,∠ABC=60°,∠BAD =∠BCD=90°,AB=2,CD=1,对角线AC、BD交于点O,如图2.则sin∠AOB=____.分析:由∠BAD=∠BCD=90°可知A、B、C、D四点共圆,欲求sin∠AOB,联想到托勒密定理,只须求出BC、AD即可.解:因∠BAD=∠BCD=90°,故A、B、C、D 四点共圆.延长BA、CD交于P,则∠ADP=∠ABC=60°.设AD=x,有AP=3x,DP=2x.由割线定理得(2+3x)3x=2x(1+2x).解得AD=x=23-2,BC=21BP=4-3.由托勒密定理有 BD·CA=(4-3)(23-2)+2×1=103-12.又SABCD=S△ABD+S△BCD=233. 故sin∠AOB=2636 15 .AB CDPO图2例3 已知:如图3,AB =BC =CA =AD,AH ⊥CD 于H,CP ⊥BC,CP 交AH 于P.求证:△ABC 的面积S =43AP·BD. 分析:因S △ABC =43BC2=43AC·BC,只须证AC·BC =AP·BD,转化为证△APC ∽△BCD.这由A 、B 、C 、Q 四点共圆易证(Q 为BD 与AH 交点).证明:记BD 与AH 交于点Q,则由AC =AD,AH ⊥CD 得∠ACQ =∠ADQ.又AB =AD,故∠ADQ =∠ABQ.从而,∠ABQ =∠ACQ.可知A 、B 、C 、Q 四点共圆.∵∠APC =90°+∠PCH =∠BCD,∠CBQ =∠CAQ,∴△APC ∽△BCD.∴AC·BC =AP·BD.于是,S =43AC·BC =43AP·BD. 2 、构造相关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貌似与圆无关,但问题的题设或结论或图形提供了某些与圆的性质相似的信息,此时可大胆联想构造出与题目相关的辅助圆,将原问题转化为与圆有关的问题加以解决.2.1 联想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例4 如图4,四边形ABCD 中,AB ∥CD,AD =DC =DB =p,BC =q.求对角线AC 的长.A 图3B P Q D HC分析:由“AD =DC =DB =p”可知A 、B 、C 在半径为p 的⊙D 上.利用圆的性质即可找到AC 与p 、q 的关系. 解:延长CD 交半径为p 的⊙D 于E 点,连结AE.显然A 、B 、C 在⊙D 上.∵AB ∥CD,∴BC =AE.从而,BC =AE =q.在△ACE 中,∠CAE =90°,CE =2p,AE =q,故AC =22AE CE -=224q p -.2.2 联想直径的性质构造辅助圆例5 已知抛物线y =-x2+2x +8与x 轴交于B 、C 两点,点D 平分BC.若在x 轴上侧的A 点为抛物线上的动点,且∠BAC 为锐角,则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分析:由“∠BAC 为锐角”可知点A 在以定线段BC 为直径的圆外,又点A 在x 轴上侧,从而可确定动点A 的范围,进而确定AD 的取值范围.解:如图5,所给抛物线的顶点为A0(1,9),对称轴为x =1,与x 轴交于两点B(-2,0)、C(4,0).分别以BC 、DA 为直径作⊙D 、⊙E,则两圆与抛物线均交于两点P(1-22,1)、Q(1+22,1).可知,点A 在不含端点的抛物线PA0Q 内时,∠BAC <90°.且有3=DP =DQ <AD≤DA0=9,即AD 的取值范围是3<AD≤9.2.3 联想圆幂定理构造辅助圆D C B 图4图5例6AD是Rt△ABC斜边BC上的高,∠B的平行线交AD于M,交AC于N.求证:AB2-AN2=BM·BN.分析:因AB2-AN2=(AB+AN)(AB-AN)=BM·BN,而由题设易知AM=AN,联想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即可证得结论.证明:如图6,∵∠2+∠3=∠4+∠5=90°,又∠3=∠4,∠1=∠5,∴∠1=∠2.从而,AM=AN.以AM长为半径作⊙A,交AB于F,交BA的延长线于E.则AE=AF=AN.由割线定理有BM·BN=BF·BE=(AB+AE)(AB-AF)=(AB+AN)(AB-AN)=AB2-AN2,即 AB2-AN2=BM·BN.例7 如图7,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和DC相交于E,延长AB和DC相交于E,延长AD和BC相交于F,EP和FQ分别切⊙O 于P、Q.求证:EP2+FQ2=EF2.分析:因EP和FQ是⊙O的切线,由结论联想到切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使EP、FQ向EF转化.证明:如图7,作△BCE的外接圆交EF于G,连结CG.因∠FDC=∠ABC=∠CGE,故F、D、C、G 四点共圆.由切割线定理,有EF2=(EG+GF)·EF =EG·EF +GF·EFEANDBFM12345图6=EC·ED +FC·FB =EC·ED +FC·FB =EP2+FQ2,即 EP2+FQ2=EF2.2.4 联想托勒密定理构造辅助圆例8 如图8,△ABC 与△A 'B 'C '的三边分别为a 、b 、c 与a '、b '、c ',且∠B =∠B ',∠A +∠A '=180°.试证:aa '=bb '+cc '.分析:因∠B =∠B ',∠A +∠A '=180°,由结论联想到托勒密定理,构造圆内接四边形加以证明.证明:作△ABC 的外接圆,过C 作CD ∥AB 交圆于D,连结AD 和BD,如图9所示.∵∠A +∠A '=180°=∠A +∠D,∠BCD =∠B =∠B ',∴∠A '=∠D,∠B '=∠BCD.∴△A 'B 'C '∽△DCB. 有DC B A ''=CB C B ''=DBC A '', 即 DC c '=a a '=DB b '. 故DC =''a ac ,DB =''a ab . 又AB ∥DC,可知BD =AC =b,BC =AD =a.从而,由托勒密定理,得AD·BC =AB·DC +AC·BD,即 a2=c·''a ac +b·''a ab . 故aa '=bb '+cc '.练习题 (1)(2)图8A C A'B'C'c b a'c'b'A B D a b b c 图91. 作一个辅助圆证明:△ABC 中,若AD 平分∠A,则AC AB =DCBD . (提示:不妨设AB≥AC,作△ADC 的外接圆交AB 于E,证△ABC ∽△DBE,从而AC AB =DE BD =DCBD .) 2. 已知凸五边形ABCDE 中,∠BAE =3a,BC =CD =DE,∠BCD =∠CDE =180°-2a.求证:∠BAC =∠CAD =∠DAE.(提示:由已知证明∠BCE =∠BDE =180°-3a,从而A 、B 、C 、D 、E 共圆,得∠BAC =∠CAD =∠DAE.)3. 在△ABC 中AB =BC,∠ABC =20°,在AB 边上取一点M,使BM =AC.求∠AMC 的度数. (提示: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KBC,连结KM,证B 、M 、C 共圆,从而∠BCM =21∠BKM =10°,得∠AMC =30°.) 4.如图10,AC 是ABCD 较长的对角线,过C 作CF ⊥AF,CE ⊥AE.求证:AB·AE+AD·AF =AC2.(提示:分别以BC 和CD 为直径作圆交AC 于点G 、H.则CG =AH,由割线定理可证得结论.)5. 如图11.已知⊙O1和⊙O2相交于A 、B,直线F DA E C 图10CD 过A 交⊙O1和⊙O2于C 、D,且AC =AD,EC 、ED 分别切两圆于C 、D.求证:AC2=AB·AE.(提示:作△BCD 的外接圆⊙O3,延长BA 交⊙O3于F,证E 在⊙O3上,得△ACE ≌△ADF,从而AE =AF,由相交弦定理即得结论.)6.已知E 是△ABC 的外接圆之劣弧BC 的中点.求证:AB·AC =AE2-BE2.(提示:以BE 为半径作辅助圆⊙E,交AE 及其延长线于N 、M,由△ANC ∽△ABM 证AB·AC =AN·AM.)7. 若正五边形ABCDE 的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试证:a b -b a =1.(提示:证b2=a2+ab,联想托勒密定理作出五边形的外接圆即可证得.)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在本小节中包括点共线、线共点的一般证明方法及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的应用。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解析几何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解析几何一、选择题部分某2y21上任一点P,作椭圆C的右准线的垂线PH(H为垂足)1.(集训试题)过椭圆C:,延长PH到点Q,使|HQ|=32λ|PH|(λ≥1)。
当点P在椭圆C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A.(0,()3]3B.(33,]32C.[3,1)3D.(3,1)2HP1,所以PQ1解:设P(某1,y1),Q(某,y),因为右准线方程为某=3,所以H点的坐标为(3,y)。
又∵HQ=λPH,所以3(1)某[某3(1)]2y2某1由定比分点公式,可得:,代入椭圆方程,得Q点轨迹为1,所以离心率223y1ye=32223123[,1).故选C.2332.(2006年南昌市)抛物线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某轴,焦点在直线3某-4y=12上,则抛物线方程为(D) A.y12某2B.y12某22C.y16某2D.y16某23.(2006年江苏)已知抛物线y2p某,O是坐标原点,F是焦点,P是抛物线上的点,使得△POF是直角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共有(B)A.0个B.2个C.4个D.6个某2y24.(2006天津)已知一条直线l与双曲线221(ba0)的两支分别相交于P、Q两点,O为原点,当OPOQab时,双曲线的中心到直线l 的距离d等于(A)abA.B.2222baba5.(2005全国)方程abb2a2b2a2C.D.abab某2in2in3y2co2co31表示的曲线是()A.焦点在某轴上的椭圆B.焦点在某轴上的双曲线C.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D.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解:23,02232,co(2)co(3),即222in2in3.又02,3,co20,co30,co2co30,222323in()()2242323.in()0,2424方程表示的曲线是椭圆.(in2in3)(co2co3)22in223230,in0,2222333,244()式0.即in2in3co2co3.曲线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选C。
2015年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2015)选讲《平面几何》【第4题】
2015年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2015年7月10-11日,泰国清迈)试题选讲【分析】AO是O的弦FG的中垂线,要证明X在AO上,只要证明XF XG∠=∠。
=或者XFG XGF(下面只是证明本题最关键的步骤,略去了大量的文字阐述和引用的常用中间结论,这在正式竞赛中是不允许的。
所以,同学们如果要自己动手做一做、练一练,一定要把过程写详细、写清楚!) Array【证一】∵AFX AFK FKB FAB FDB FCB DFC∠=∠=∠-∠=∠-∠=∠,AGX AGL CLG CAG CEG CBG EBG∠=∠=∠-∠=∠-∠=∠,∴F N M G,,,四点共圆,可得NFM NGM DFC EGB∠=∠⇒∠=∠,∴AFX AGX∠=∠。
而AF AG AFG AGF∠=∠。
,,则XFG XGF=∠=∠这样,A X,两点都在弦FG的中垂线上。
而弦FG的中垂线必过圆心O,可知A X O,,三点共线。
【证二】【另证F N M G,,,四点共圆】=∠。
FMG【本题剖析,及拓展】如图,可以证明以下诸多结论:(1)JHF KIG ∆∆——JHF JBF ABF KIG KCG ACG JHF KIG F G A AF AG A F B C G O ∠=∠=∠⎧⎪∠=∠=∠⎪⇒∠=∠⎨=⎪⎪⎩,在上,,,,,在上; AFX AFJ FJB FAB FDB FCB DFC LFM AFX AFJ FJB FAB FDB FGB FGE FGB BGE LGM AFX AFJ FHB FGB HBG AGX AGK GKC GAC GIC GFC FCI AGX AGK GKC GAC GEC GBC EGB LGM AGX AGK ∠=∠=∠-∠=∠-∠=∠=∠∠=∠=∠-∠=∠-∠=∠-∠=∠=∠∠=∠=∠-∠=∠∠=∠=∠-∠=∠-∠=∠∠=∠=∠-∠=∠-∠=∠=∠∠=∠=∠或或或或AFX AGX GKC GAC GEC GFC GFD GFC DFC LFM⎧⎪⎪⎪⎪⎪⎪⎪⎪⎪⎪⎪⇒∠=∠⎨⎪⎪⎪⎪⎪⎪⎪⎪⎪-∠=∠-∠⎪=∠-∠=∠=∠⎪⎩;而AF AG AFG AGF =⇒∠=∠,可知JFH KGI ∠=∠,FJH GKI ∠=∠。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
高中平面几何(叶中豪话题几何问题的联系和转化解题和编题的一些规律调和点列,反演与配极,调和四边形完全四边形及其 Miquel 点例题和习题1. △ ABC 中, AB =AC , BD ⊥ AC 于 D , E 在 AC 延长线上,且 CE =CD , F 在CA 延长线上,且 AF = 12CD 。
求证:BE ⊥ BF 。
2. AB 为半圆直径, C 为半圆上一点,由 C 引 AB 的垂线, D 为垂足。
分别在半圆上截取 AE =AD , BF =BD 。
求证:CD 平分 EF 。
3. 已知半圆的直径 AB 的长为 2r ,半圆外的直线 l 与 BA 的延长线垂直,垂足为T ,AT =2a (2a <2r , 半圆上有相异两点 M 、 N , 它们与直线 l 的距离 MP 、 NQ 满足 MP AM=NQAN=1。
求证:AM +AN =AB 。
l PQ T4. 在△ ABC 的边 B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D ,使 CD =AC ,△ ACD 的外接圆与以BC边为直径的圆交于 C 、 G 两点,直线 BG 、 AC 交于 E ,直线 CG 、 AB 交于F 。
求证:D 、 E 、 F 三点共线。
B5. △ ABC 内心为 I ,内切圆切 AB 、 AC 边于 E 、 F ,延长 BI 、 CI 分别交直线EF 于 M 、N 。
求证:S 四边形 AMIN =S △ IBC 。
B6. AC 是与 BD 垂直于 E 的直径, G 是 BA 延长线上一点,过 B 作 BF ∥ DG 交DA 延长线于 F ,作 CH ⊥ GF 于 H 。
求证:B 、 E 、 F 、 H 四点共圆。
7. 如图,圆 O 1和圆 O 2相交于 E 、 F ,过 E 作割线 AB ,使 AE =EB ,过 F 作割线CD , 联 AD 、 BC ,并过 A 作 AD 的垂线、过 B 作 BC 的垂线,设两条垂线相交于 P 点。
数学名师叶中豪整理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完整版)
38. AB是圆O的直径,P是过B所作切线上的任一点,过P作圆O的割线 PCE,联结直线PO分别交AC、AD于E、F。求证:OE=OF。 (10081001-4.gsp)
45.AD为△ABC内角平分线,I1、I2为△ABD、△ACD的内心,以I1I2
向BC边作等腰△E
I1I2,使得∠I1EI2=∠BAC。求证:DE⊥BC。
(10081701-1.gsp)
46.已知P是凸四边形内一点,满足∠PAB=∠CAD,∠PCB=∠ACD。求 证:PB=PD的充要条件是ABCD四点共圆。(2004年IMO)(100917016.gsp)(09030801.gsp)
3.设三角形ABC的Fermat点为R,连结AR,BR,CR,三角形ABR, BCR,ACR的九点圆心分别为D,E,F,则三角形DEF为正三角形。 (10082602.gsp)
4.在△ABC中,已知∠A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分别交外接圆于D、
E,点A关于D、E的对称点分别为F、G,△ADG和△AEF的外接圆交于 A和另一点P。求证:AP//BC。(10092102.gsp)
(09022301.gsp)
31.已知半圆圆心为O,直径为AB,一直线交半圆于C、D,交AB延长线于 P,设M是△AOC与△BOD外接圆除O点外的另一交点。求证: OM⊥MP。(10091001.gsp)
32.凸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O,两组对边所在直线分别交于点E、F,对角 线AC、BD交于G,作GH⊥EF于H,圆O的弦MN经过G点。求证:GH 与圆O交点恰是△HMN的内心。(10092103-2.gsp)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完美数学高考指导(二)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完美数学高考指导(二)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十)──直线与圆的方程一、基础知识1.解析几何的研究对象是曲线与方程。
解析法的实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首先是通过映射建立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即如果一条曲线上的点构成的集合与一个方程的解集之间存在一一映射,则方程叫做这条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如x2+y2=1是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的方程。
2.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2)写出满足条件的点的集合;(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4)化简方程并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5)证明适合方程的解的对应点都在曲线上,且曲线上对应点都满足方程(实际应用常省略这一步)。
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小于1800的正角,叫做它的倾斜角。
规定平行于x 轴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0,倾斜角的正切值(如果存在的话)叫做该直线的斜率。
根据直线上一点及斜率可求直线方程。
4.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1)一般式:Ax+By+C=0;(2)点斜式:y-y0=k(x-x0);(3)斜截式:y=kx+b;(4)截距式:;(5)两点式:;(6)法线式方程:xcosθ+ysinθ=p(其中θ为法线倾斜角,|p|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7)参数式:(其中θ为该直线倾斜角),t的几何意义是定点P0(x0, y0)到动点P(x, y)的有向线段的数量(线段的长度前添加正负号,若P0P方向向上则取正,否则取负)。
5.到角与夹角:若直线l1, l2的斜率分别为k1, k2,将l1绕它们的交点逆时针旋转到与l2重合所转过的最小正角叫l1到l2的角;l1与l2所成的角中不超过900的正角叫两者的夹角。
若记到角为θ,夹角为α,则tanθ=,tanα=.6.平行与垂直:若直线l1与l2的斜率分别为k1, k2。
且两者不重合,则l1//l2的充要条件是k1=k2;l1l2的充要条件是k1k2=-1。
高中数学竞赛 平面几何问题选讲
平面几何问题选讲贾广素编著初等平面几何学初等几何学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这三部分的题目类型对于竞赛选手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后二者常出现在一试题目中,特别是解析几何学在最近几年的竞赛试题一试中每年都会出一道题目;而平面几何对于想在全国竞赛中想拿成绩的同学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年的二试(加试)试题中都会出现一道平面几何题(50分),并且是二试中最简单的一题,这当然中不能放弃的。
由于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不仅是竞赛的重点,也是我们高中学习阶段高考所重点考查的内容,练习的比较多了,平面几何我们却丢掉了,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这平面几何。
首先我们先介绍平面几何中的几个重要定理:第一节1.梅涅劳斯(Menelauss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ABC ∆的边AB CA BC ,,或其延长线分别交于点R Q P,,,且有奇数个点在边的延长线上(如图1(1)(2)) 则1=⋅⋅RBARQA CQ PC BP 。
证明方法,请注意这四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所示,过点A 作直线AD//PR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则PB DP RB AR PD CP QA CQ ==,,故⋅⋅=⋅⋅PBDPPD CP PC BP RB AR QA CQ PC BP 若对于此定理应用正弦定理以及面积法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 证法二(正弦定理证法):设βα=∠=∠=∠QPB CQP BRP ,,则在BPR ∆中,有γαsin sin =RB BP , 同理可得:αββγsin sin ,sin sin ==AQ AR CP CQ ,此三式相乘即证。
证法三(面积法):由PRC PRB S S PC BP ∆∆=,PAQ CPQQAR CQR S S S S QA CQ ∆∆∆∆==ARPRCP PAQ QAR CPQ CQR S S S S S S ∆∆∆∆∆∆=++= RBPARPS S RB AR ∆∆=,现将上述三式相乘,即可得所证结论。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很详细)
HBC
(5)H 关于三边的对称点在△ABC 的外接圆上,关于三边中
点的对称点在△ABC 的外接圆上
(6)三角形任一顶点到垂心的距离
A
等于外心到对边的距离的 2 倍。 (7)设△ABC 的垂心为 H,外接圆
F
B'
半径为 R,
OH E
则 HA HB HC 2R B | cos A | | cos B | | cosC |
A
M
N
B
EF
C
D
证明:设∠BAE=∠CAF= ,∠EAF=
则
S AMDN
1 2
AM
AD sin
1 2
AD
AN sin(
)
= 1 AD[AF cos( )sin AF cos sin( )
2
= 1 AD AF sin(2 ) AF AD BC
从而 AB A' F = AC A' E ,又∠AFE=∠AEF
故
S△ABA’=
1 2
sin
AFE
AB
A'
F
=
1 2
s
in
A
EF
A
C
A'
E
=S△ACA’
由此式可知直线 AA’必平分 BC 边,即 AA’必过△
ABC 的重心
同理 BB’,CC‘必过△ABC 的重心,故结论成立。
例 3.设△ABC 的三条高线为 AD,BE,CF,自 A, B,C 分别作 AK EF 于 K,BL DF 于 L, CN ED 于 N,证明:直线 AK,BL,CN 相 交于一点。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
第一讲 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若能依据证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则能使证明顺畅、简洁.添加平行线证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 1、为了改变角的位置大家知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利用这些性质,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以满足求解的需要.例1 、设P 、Q 为线段BC 上两点,且BP =CQ,A 为BC 外一动点(如图1).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 答: 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如图1,分别过点P 、B 作AC 、AQ 的平行线得交点D .连结DA .在△DBP =∠AQC 中,显然∠DBP =∠AQC ,∠DPB =∠C . 由BP =CQ ,可知△DBP ≌△AQC .有DP =AC ,∠BDP =∠QAC .于是,DA ∥BP ,∠BAP =∠BDP .则A 、D 、B 、P 四点共圆,且四边形ADBP 为等腰梯形.故AB =DP .所以AB =AC .这里,通过作平行线,将∠QAC “平推”到∠BDP 的位置.由于A 、D 、B 、P 四点共圆,使证明很顺畅.例2、如图2,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BAF =∠BCE .求证:∠EBA =∠ADE . 证明:如图2,分别过点A 、B 作ED 、EC 的平行线,得交点P ,连PE .由AB CD ,易知△PBA ≌△ECD .有PA =ED ,PB =EC . 显然,四边形PBCE 、PADE 均为平行四边形.有∠BCE =∠BPE ,∠APE =∠ADE .由∠BAF =∠BCE ,可知∠BAF =∠BPE .有P 、B 、A 、E 四点共圆.于是,∠EBA =∠APE .所以,∠EBA =∠ADE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使已知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P 、B 、A 、E 四点共圆,紧密联系起来.∠APE 成为∠EBA 与∠ADE 相等的媒介,证法很巧妙.2、欲“送”线段到当处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以证题.例3、在△ABC 中,BD 、CE 为角平分线,P 为ED 上任意一点.过P 分别作AC 、AB 、BC 的垂线,M 、N 、Q 为垂足.求证:PM +PN =PQ .证明:如图3,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交BD 于F ,过点F 作BC 的 平行线分别交PQ 、AC 于K 、G ,连PG . 由BD 平行∠ABC ,可知点F 到AB 、BC∥=A D BP QC图1PE D G A B FC图2A N E BQ K G CD M FP 图3两边距离相等.有KQ =PN . 显然,PD EP =FD EF =GDCG,可知PG ∥EC . 由CE 平分∠BCA ,知GP 平分∠FGA .有PK =PM .于是,PM +PN =PK +KQ =PQ .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将PQ “掐开”成两段,证得PM =PK ,就有PM +PN =PQ .证法非常简捷.3 、为了线段比的转化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在一些问题中,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 例4 设M 1、M 2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且BM 1=CM 2.任作一直线分别交AB 、AC 、AM 1、AM 2于P 、Q 、N 1、N 2.试证:AP AB+AQAC =11AN AM +22AN AM .证明:如图4,若PQ ∥BC ,易证结论成立. 若PQ 与BC 不平行, 设PQ 交直线BC 于D .过点A 作PQ 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E . 由BM 1=CM 2,可知BE +CE =M 1E +M 2E , 易知AP AB =DE BE ,AQ AC =DE CE ,11AN AM =DE E M 1,22AN AM =DE E M 2.则AP AB +AQ AC =DECEBE +=DE E M E M 21+=11AN AM +22AN AM .所以,APAB+AQ AC =11AN AM +22AN AM .这里,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使公分母为DE ,于是问题迎刃而解.例5、 AD 是△ABC 的高线,K 为AD 上一点,BK 交AC 于E ,CK 交AB 于F .求证:∠FDA =∠EDA .证明:如图5,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 BE 、CF 于Q 、P 、N 、M .显然,AN BD =KA KD =AMDC .有BD ·AM =DC ·AN . (1)由BD AP =FB AF =BC AM ,有AP =BC AM BD ·. (2) 由DC AQ =EC AE =BC AN ,有AQ =BCAN DC ·. (3) 对比(1)、(2)、(3)有AP =AQ .显然AD 为PQ 的中垂线,故AD 平分∠PDQ .所以,∠FDA =∠EDA .这里,原题并未涉及线段比,添加BC 的平行线,就有大量的比例式产生,恰当地运用这些比例式,就使AP 与AQ 的相等关系显现出来. 4、为了线段相等的传递AP EDM 2M 1BQN 1N 2图4图5MP A Q NFB DC EK当题目给出或求证某点为线段中点时,应注意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用平行线将线段相等的关系传递开去.例6 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点M 在AB 边上,点N 在AC 边上,并且∠MDN =90°.如果BM 2+CN 2=DM 2+DN 2,求证:AD 2=41(AB 2+AC 2). 证明:如图6,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ND 延长线于E .连ME .由BD =DC ,可知ED =DN .有△BED ≌△CND . 于是,BE =NC . 显然,MD 为EN 的中垂线.有 EM =MN .由BM 2+BE 2=BM 2+NC 2=MD 2+DN 2=MN 2=EM 2,可知△BEM 为直角三角形,∠MBE =90°.有∠ABC +∠ACB =∠ABC +∠EBC =90°.于是,∠BAC =90°.所以,AD 2=221⎪⎭⎫ ⎝⎛BC =41(AB 2+AC 2).这里,添加AC 的平行线,将BC 的以D 为中点的性质传递给EN ,使解题找到出路. 例7、如图7,AB 为半圆直径,D 为AB 上一点,分别在半圆上取点E 、F ,使EA =DA ,FB =DB .过D 作AB 的垂线,交半圆于C .求证:CD 平分EF .证明:如图7,分别过点E 、F 作AB 的垂线,G 、H 为垂足,连FA 、EB . 易知DB 2=FB 2=AB ·HB ,AD 2=AE 2=AG ·AB . 二式相减,得DB 2-AD 2=AB ·(HB -AG ),或 (DB -AD )·AB =AB ·(HB -AG ). 于是,DB -AD =HB -AG ,或 DB -HB =AD -AG . 就是DH =GD .显然,EG ∥CD ∥FH .故CD 平分EF .这里,为证明CD 平分EF ,想到可先证CD 平分GH .为此添加CD 的两条平行线EG 、FH ,从而得到G 、H 两点.证明很精彩.经过一点的若干直线称为一组直线束.一组直线束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在该直线的平行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如图8,三直线AB 、AN 、AC 构成一组直线束,DE 是与BC 平行的直线.于是,有BN DM =AN AM =NC ME ,即 BN DM=NC ME 或ME DM =NC BN . 此式表明,DM =ME 的充要条件是 BN =NC .利用平行线的这一性质,解决某些线段相等的问题会很漂亮. 例8 如图9,ABCD 为四边形,两组对边延长后得交点E 、F ,对角线BD ∥EF ,AC 的延长线交EF 于G .求证:EG =GF .证明:如图9,过C 作EF 的平行线分别交AE 、AF 于M 、N .由BD ∥EF , 可知MN ∥BD .易知 S △BEF =S △DEF .有S △BEC =S △ⅡKG - *5ⅡDFC . 可得MC =CN . 所以,EG =GF .例9 如图10,⊙O 是△ABC 的边BC 外的旁切圆,D 、E 、F 分别为⊙O 与BC 、CA 、AB图6AN CDEB M AGD O HBFC E图7图8A DBN C EM图9ABM EF ND CG的切点.若OD 与EF 相交于K ,求证:AK 平分BC .证明:如图10,过点K 作BC 的行平线分别交直线AB 、AC 于Q 、P 两点,连OP 、OQ 、OE 、OF . 由OD ⊥BC ,可知OK ⊥PQ .由OF ⊥AB ,可知O 、K 、F 、Q 四点共圆,有∠FOQ =∠FKQ . 由OE ⊥AC ,可知O 、K 、P 、E 四点共圆.有∠EOP =∠EKP .显然,∠FKQ =∠EKP ,可知∠FOQ =∠EOP .由OF =OE,可知Rt △OFQ ≌Rt △OEP . 则OQ =OP .于是,OK 为PQ 的中垂线,故 QK =KP .所以,AK 平分BC .综上,我们介绍了平行线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同学们在实践中应注意适时添加平行线,让平行线在平面几何证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练习题1. 四边形ABCD 中,AB =CD ,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延长BA 交直线NM 于E ,延长CD 交直线NM 于F .求证:∠BEN =∠CFN . (提示:设P 为AC 的中点,易证PM =PN .)2. 设P 为△ABC 边BC 上一点,且PC =2PB .已知∠ABC =45°,∠APC =60°.求∠ACB . (提示:过点C 作PA 的平行线交BA 延长线于点D .易证△ACD ∽△PBA .答:75°)3. 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相等,FA =AB =BC ,∠EBD =60°,S △EBD =60cm 2.求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提示:设EF 、DC 分别交直线AB 于P 、Q ,过点E 作DC 的平行线交AB 于点M .所求面积与EMQD 面积相等.答:120cm 2)4. AD 为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高,P 是AD 的中点,连BP 并延长交AC 于E .已知AC :AB =k .求AE :EC .(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延长线于点F .设BC =1,有AD =k ,DC =k 2.答:211k) 5. AB 为半圆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CD ⊥AB 于D ,E 为DB 上一点,过D 作CE 的垂线交CB 于F .求证:DE AD =FBCF.(提示:过点F 作AB 的平行线交CE 于点H .H 为△CDF 的垂心.)6. 在△ABC 中,∠A :∠B :∠C =4:2:1,∠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求证:a1+b 1=c1.(提示:在BC 上取一点D ,使AD =AB .分别过点B 、C 作AD 的平行线交直线CA 、BA 于点E 、F .)7. △ABC 的内切圆分别切BC 、CA 、AB 于点D 、E 、F ,过点F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A 、DE 于点H 、G .求证:FH =HG.O图10(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于点M 、N .)8. AD 为⊙O 的直径,PD 为⊙O 的切线,PCB 为⊙O 的割线,PO 分别交AB 、AC 于点M 、N .求证:OM =ON .(提示:过点C 作PM 的平行线分别交AB 、AD 于点E 、F .过O 作BP 的垂线,G 为垂足.AB ∥GF .)第二讲 巧添辅助 妙解竞赛题在某些数学竞赛问题中,巧妙添置辅助圆常可以沟通直线形和圆的内在联系,通过圆的有关性质找到解题途径.下面举例说明添置辅助圆解初中数学竞赛题的若干思路. 1、挖掘隐含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的题设或图形本身隐含着“点共圆”,此时若能把握问题提供的信息,恰当补出辅助圆,并合理挖掘图形隐含的性质,就会使题设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明朗化. 1.1 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例1 如图1,在△ABC 中,AB =AC ,D 是底边BC 上一点,E 是线段AD 上一点且∠BED =2∠CED =∠A .求证:BD =2CD .分析:关键是寻求∠BED =2∠CED 与结论的联系.容易想到作∠BED 的平分线,但因BE ≠ED ,故不能直接证出BD =2CD .若延长AD 交△ABC 的外接圆于F ,则可得EB =EF ,从而获取.证明:如图1,延长AD 与△ABC 的外接圆相交于点F ,连结CF 与BF ,则∠BFA =∠BCA=∠ABC =∠AFC,即∠BFD =∠CFD .故BF :CF =BD :DC .又∠BEF =∠BAC ,∠BFE =∠BCA ,从而∠FBE =∠ABC =∠ACB =∠BFE . 故EB =EF . 作∠BEF 的平分线交BF 于G ,则BG =GF . 因∠GEF =21∠BEF =∠CEF ,∠GFE =∠CFE ,故△FEG ≌△FEC .从而GF =FC . 于是,BF =2CF .故BD =2CD . 1.2 利用四点共圆例2 凸四边形ABCD 中,∠ABC =60°,∠BAD =∠BCD =90°,AB =2,CD =1,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如图2.则sin ∠AOB =____. 分析:由∠BAD =∠BCD =90°可知A 、B 、C 、D四点共圆,欲求sin ∠AOB ,联想到托勒密定理,只须求出BC 、AD 即可.解:因∠BAD =∠BCD =90°,故A 、B 、C 、D 四点共圆.延长BA 、CD 交于P ,则∠ADP =∠ABC =60°.设AD =x ,有AP =3x ,DP =2x .由割线定理得(2+3x )3x =2x (1+2x ).解得AD =x =23-2,BC =21BP =4-3. 由托勒密定理有 BD ·CA =(4-3)(23-2)+2×1=103-12.A BGCD FE图1ABCDPO 图2又S ABCD =S △ABD +S △BCD =233. 故sin ∠AOB =263615+. 例3 已知:如图3,AB =BC =CA =AD ,AH ⊥CD 于H ,CP ⊥BC ,CP 交AH 于P .求证:△ABC 的面积S =43AP ·BD .分析:因S △ABC =43BC 2=43AC ·BC ,只须证AC ·BC =AP ·BD ,转化为证△APC ∽△BCD .这由A 、B 、C 、Q 四点共圆易证(Q 为BD 与AH 交点).证明:记BD 与AH 交于点Q ,则由AC =AD ,AH ⊥CD 得∠ACQ =∠ADQ .又AB =AD ,故∠ADQ =∠ABQ .从而,∠ABQ =∠ACQ .可知A 、B 、C 、Q 四点共圆. ∵∠APC =90°+∠PCH =∠BCD ,∠CBQ =∠CAQ , ∴△APC ∽△BCD . ∴AC ·BC =AP ·BD .于是,S =43AC ·BC =43AP ·BD . 2 、构造相关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貌似与圆无关,但问题的题设或结论或图形提供了某些与圆的性质相似的信息,此时可大胆联想构造出与题目相关的辅助圆,将原问题转化为与圆有关的问题加以解决. 2.1 联想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例4 如图4,四边形ABCD 中,AB ∥CD ,AD =DC =DB =p ,BC =q .求对角线AC 的长. 分析:由“AD =DC =DB =p ”可知A 、B 、C 在半径为p 的⊙D 上.利 用圆的性质即可找到AC 与p 、q 的关系. 解:延长CD 交半径为p 的⊙D 于E 点,连结AE .显然A 、B 、C 在⊙D 上.∵AB ∥CD ,∴BC =AE .从而,BC =AE =q .在△ACE 中,∠CAE =90°,CE =2p ,AE =q ,故 AC =22AE CE -=224q p -. 2.2联想直径的性质构造辅助圆例5 已知抛物线y =-x 2+2x +8与x 轴交于B 、C 两点,点D 平分BC .若在x 轴上侧的A 点为抛物线上的动点,且∠BAC 为锐角,则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分析:由“∠BAC 为锐角”可知点A 在以定线段BC 为直径的圆外,又点A 在x 轴上侧,从而可确定动点A 的范围,进而确定AD 的取值范围.解:如图5,所给抛物线的顶点为A 0(1,9),对称轴为x =1,与x 轴交于两点B (-2,0)、C (4,0).分别以BC 、DA 为直径作⊙D 、⊙E ,则两圆与抛物线均交于两点P (1-22,1)、Q (1+22,1).可知,点A 在不含端点的抛物线PA 0Q 内时,∠BAC <90°.且有A图3BPQDHC A EDCB图4图53=DP =DQ <AD ≤DA 0=9,即AD 的取值范围是3<AD ≤9. 2.3 联想圆幂定理构造辅助圆例6 AD 是Rt △ABC 斜边BC 上的高,∠B 的平行线交AD 于M ,交AC 于N .求证:AB 2-AN 2=BM ·BN .分析:因AB 2-AN 2=(AB +AN )(AB -AN )=BM ·BN ,而由题设易知AM =AN ,联想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即可证得结论.证明:如图6, ∵∠2+∠3=∠4+∠5=90°, 又∠3=∠4,∠1=∠5,∴∠1=∠2.从而,AM =AN . 以AM 长为半径作⊙A ,交AB 于F ,交BA 的延长线于E . 则AE =AF =AN . 由割线定理有BM ·BN =BF ·BE =(AB +AE )(AB -AF )=(AB +AN )(AB -AN )=AB 2-AN 2,即 AB 2-AN 2=BM ·BN .例7 如图7,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 ,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 ,延长AD 和BC 相交于F ,EP 和FQ 分别切⊙O 于P 、Q .求证:EP 2+FQ 2=EF 2. 分析:因EP 和FQ 是⊙O 的切线,由结论联想到切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使EP 、FQ 向EF 转化.证明:如图7,作△BCE 的外接圆交EF 于G ,连结CG . 因∠FDC =∠ABC =∠CGE ,故F 、D 、C 、G 四点共圆. 由切割线定理,有EF 2=(EG +GF )·EF =EG ·EF +GF ·EF =EC ·ED +FC ·FB =EC ·ED +FC ·FB =EP 2+FQ 2, 即 EP 2+FQ 2=EF 2.2.4 联想托勒密定理构造辅助圆例8 如图8,△ABC 与△A 'B 'C '的三边分别为a 、b 、c 与a '、b '、c ',且∠B =∠B ',∠A +∠A '=180°.试证:aa '=bb '+cc '.分析:因∠B =∠B ',∠A +∠A '=180°,由结论联想到托勒密定理,构造圆内接四边形加以证明. 证明:作△ABC 的外接圆,过C 作CD ∥AB 交圆于D ,连结AD 和BD ,如图9所示.∵∠A +∠A '=180°=∠A +∠D , ∠BCD =∠B =∠B ', ∴∠A '=∠D ,∠B '=∠BCD .∴△A 'B 'C '∽△DCB . 有DC B A ''=CB C B ''=DBC A '', 即 DC c '=a a '=DB b '. 故DC =''a ac ,DB =''a ab .E A NCD B FM 12345图6(1)(2)图8ABCA'C'cb a'c'b'A BCDabb c图9又AB ∥DC ,可知BD =AC =b ,BC =AD =a .从而,由托勒密定理,得 AD ·BC =AB ·DC +AC ·BD ,即 a 2=c ·''a ac +b ·''a ab . 故aa '=bb '+cc '. 练习题1. 作一个辅助圆证明:△ABC 中,若AD 平分∠A ,则AC AB =DCBD. (提示:不妨设AB ≥AC ,作△ADC 的外接圆交AB 于E ,证△ABC ∽△DBE ,从而ACAB=DE BD =DCBD.) 2. 已知凸五边形ABCDE 中,∠BAE =3a ,BC =CD =DE ,∠BCD =∠CDE =180°-2a .求证:∠BAC =∠CAD =∠DAE .(提示:由已知证明∠BCE =∠BDE =180°-3a ,从而A 、B 、C 、D 、E 共圆,得∠BAC =∠CAD =∠DAE .)3. 在△ABC 中AB =BC ,∠ABC =20°,在AB 边上取一点M ,使BM =AC .求∠AMC 的度数.(提示: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KBC ,连结KM ,证B 、M 、C 共圆,从而∠BCM =21∠BKM =10°,得∠AMC =30°.) 4.如图10,AC 是ABCD 较长的对角线,过C 作CF ⊥AF ,CE ⊥AE .求证:AB ·AE +AD ·AF =AC 2.(提示:分别以BC 和CD 为直径作圆交AC 于点G 、H .则CG =AH ,由割线定理可证得结论.)5. 如图11.已知⊙O 1和⊙O 2相交于A 、B ,直线CD 过A 交⊙O 1和⊙O 2于C 、D ,且AC =AD ,EC 、ED 分别切两圆于C 、D .求证:AC 2=AB ·AE .(提示:作△BCD 的外接圆⊙O 3,延长BA 交⊙O 3于F ,证E 在⊙O 3上,得△ACE ≌△ADF ,从而AE =AF ,由相交弦定理即得结论.)6.已知E 是△ABC 的外接圆之劣弧BC 的中点.求证:AB ·AC =AE 2-BE 2.(提示:以BE 为半径作辅助圆⊙E ,交AE 及其延长线于N 、M ,由△ANC ∽△ABM 证AB ·AC =AN ·AM .)7. 若正五边形ABCD E 的边长为a ,对角线长为b ,试证:a b -ba=1. (提示:证b 2=a 2+ab ,联想托勒密定理作出五边形的外接圆即可证得.)F DAEC图10图11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在本小节中包括点共线、线共点的一般证明方法及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的应用。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资料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要点梳理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几何型综合题考查知识点多,条件隐晦,要求学生有较强 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基本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
几何论证型综合问题,常以相似形、圆的知识为背景,串 联其他几何知识.顺利证明几何问题取决于下列因素:①熟悉 各种常见问题的基本证明;②能准确添加基本辅助线;③对复 杂图形能进行恰当的分解与组合;④善于选择证题的起点并转 化问题.
AC 上,AD=AG,DG=6,则点 F 到 BC 的距离为 ( )
A. 1
B. 2
C. 12 2-6
D. 6 2-6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基础自测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解析 过点A作AM⊥BC于点M,交DG于点 N, 延长GF交BC于点H, ∵AB=AC,AD=AG, ∴AD∶AB=AG∶AB, ∵∠DAG=∠BAC, ∴△ADG∽△ABC, ∴∠ADG=∠B,∴DG∥BC, ∵四边形DEFG是正方形, ∴FG⊥DG,∴FH⊥BC,AN⊥DG,
BBDD 相相交交于于点点 OO,,点点 EE、、FF 分分别别是是边边 AADD、、AABB 的的中中点点,,EEFF 交交
,图点,E在、平F行AA分CC四别于于边是点点形边HH,,AABD则则C、DAHAHA中HCHCB的的,的值值对中为为角点线,EAFC、交
(( C ))
H C的值为 AA.. 1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B )
A. DE=BE
B.
︵︵ BC=BD
C. △BOC是等边三角形
D. 四边形ODBC是菱形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2016年高中联赛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证法
2016年高中联赛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证法
1.直角余量法:若是给出了两条平行线,用直角余量法可以证明其余直角三角形都同样也平行。
2.程序图法:可以将空间图形画出来,然后建立程序,用观察法或者其他小定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
3.同角等值法:若是一条射线与多条全等的射线相交,则这些射线的角的合为180°。
4.垂直位移法:若向一个垂直平面移动,那么这个平面上的直线和点是不变的,这样可以验证定理是否成立。
5.边界值分析法:
若需要证明某一结论对于一组变量是否正确,则可以考虑用边界值分析法,即仔细分析一组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和中间值的特殊情况,来发现其他情况的结论是否正确。
历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试几何题汇总
历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试几何题汇总 F.G.online 整理 默认采用非官方解法2007联赛二试 类似九点圆如图,在锐角∆ABC 中,AB<AC ,AD 是边BC 上的高,P 是线段AD 内一点。
过P 作PE ⊥AC ,垂足为E ,作PF ⊥AB ,垂足为F 。
1O 、2O 分别是∆BDF 、∆CDE 的外心。
求证:1O 、2O 、E 、F 四点共圆的充要条件为P 是∆ABC 的垂心。
(官方解答)证明:连BP 、CP 、1O 2O 、E 2O 、EF 、F 1O 。
因为PD ⊥BC ,PF ⊥AB ,则B 、D 、P 、F 四点共圆,且BP 为该圆的直径。
又因为1O 是∆BDF 的外心,故1O 在BP 上且是BP 的中点。
同理可证,C 、D 、P 、E 四点共圆,且2O 是CP 的中点。
于是,1O 2O 平行于BC ,则∠P 2O 1O =∠PCB 。
因为AF*AB = AP*AD = AE*AC ,所以B 、C 、E 、F 四点共圆。
充分性:设P 是∆ABC 的垂心,由于PE ⊥AC ,PF ⊥AB ,所以,B 、1O 、P 、E 四点共线,C 、2O 、P 、F 四点共线,∠F 2O 1O =∠FCB =∠FEB = ∠FE 1O ,故1O 、2O 、E 、F 四点共圆 必要性:设1O 、2O 、E 、F 四点共圆,则∠1O 2O E + ∠EF 1O = πABDCEFP1O2O注意到∠P 2O 1O =∠PCB=∠ACB - ∠ACP ,又因为2O 是直角∆CEP 的斜边中点,也就是∆CEP 的外心,所以∠P 2O E=2∠ACP 。
因为1O 是直角∆BFP 的斜边中点,也就是∆BFP 的外心,从而∠PF 1O =2π - ∠BF 1O = 2π- ∠ABP 因为B 、C 、E 、F 四点共圆,所以∠AFE =∠ACB ,∠PFE =2π- ∠ACB 于是,由∠1O 2O E + ∠EF 1O = π得: (∠ACB - ∠ACP+ 2∠ACP )+ (2π - ∠ABP +2π- ∠ACB) = π , 即∠ABP =∠ACP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6讲 解析法证 几何题解析法是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一般的顺序是:建立坐标系,设出各点坐标及各线的方程,然后根据求解或求证要求进行代数推算.它的优点是具有一般性与程序性,几何所有的平面几何问题都可以用解析法获解,但对于有些题目演算太繁.此外,如果建立坐标系或设点坐标时处理不当,也可能增加计算量.建系设点坐标的一般原则是使各点坐标出现尽量多的0,但也不可死搬教条,对于一些“地位平等”的点、线,建系设点坐标时,要保持其原有的“对称性”.A 类例题例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AB 及直角边BC 为边向三角形两侧作正方形ABDE 、CBFG . 求证:DC ⊥FA . 分析 只要证k CD ·k AF =-1,故只要求点D 的坐标.证明 以C 为原点,CB 为x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B (b ,0),D (x ,y ). 则直线AB 的方程为ax +by -ab =0. 故直线BD 的方程为bx -ay -(b ·b -a ·0)=0, 即bx -ay -b 2=0.ED 方程设为ax +by +C =0. 由AB 、ED 距离等于|AB |,得|C +ab |a 2+b2=a 2+b 2, 解得C =±(a 2+b 2)-ab . 如图,应舍去负号.所以直线ED 方程为ax +by +a 2+b 2-ab =0.解得x =b -a ,y =-b .(只要作DH ⊥x 轴,由△DBH ≌△BAC 就可得到这个结果). 即D (b -a ,-b ).因为k AF =b -a b ,k CD =-bb -a,而k AF ·k CD =-1.所以DC ⊥FA .例2.自ΔABC 的顶点A 引BC 的垂线,垂足为D ,在AD 上任取一点H ,直线BH 交AC 于E ,CH 交AB 于F .试证:AD 平分ED 与DF 所成的角.证明 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B (b ,0),C (c ,0),H (0,h ),于是BH :x b +y h =1AC :x c +y a =1过BH 、AC 的交点E 的直线系为:λ(x b +y h -1)+μ(x c +ya -1)=0. 以(0,0)代入,得λ+μ=0.y xHF ED CB A y x O A BC DEF G分别取λ=1,μ=-1,有x (1b -1c )+y (1h -1a )=0. 所以,上述直线过原点,这是直线DE . 同理,直线DF 为x (1c -1b )+y (1h -1a)=0.显然直线DE 与直线DF 的斜率互为相反数,故AD 平分ED 与DF 所成的角.说明 写出直线系方程要求其中满足某性质的直线,就利用此性质确定待定系数,这实际上并不失为一种通法.例3.证明: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再加上对角线中点连线的平方的4倍.证明 在直角坐标系中,设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坐标为A 1(x 1,y 1),A 2(x 2,y 2),A 3(x 3,y 3),A 4(x 4,y 4).由中点公式知对角中点的坐标为B (x 1+x 32,y 1+y 32),C (x 2+x 42,y 2+y 42).则 4(x 1+x 32-x 2+x 42)2+(x 1-x 3)2+(x 2-x 4)2 =(x 1+x 3-x 2-x 4)2+(x 1-x 3)2+(x 2-x 4)2 =2(x 21+x 22+x 23+x 24-x 1x 2-x 2x 3-x 3x 4-x 4x 1) =(x 1-x 2)2+(x 2-x 3)2+(x 3-x 4)2+(x 4-x 1)2, 同理有4(y 1+y 32-y 2+y 42)2+(y 1-y 3)2+(y 2-y 4)2=(y 1-y 2)2+(y 2-y 3)2+(y 3-y 4)2+(y 4-y 1)2, 两式相加得:|A 1A 2|2+|A 2A 3|2+|A 3A 4|2+|A 4A 1|2=4|BC |2+|A 1A 3|2+|A 2A 4|2.说明 本题纯几何证法并不容易,而采用解析法,只需要简单的计算便达到目的.另外本例中巧妙地抓住了各点的“对称性”,设了最为一般的形式,简化了计算.情景再现1.如图,⊙O 的弦CD 平行于直径AB ,过C 、D 的圆的切线交于点P ,直线AC 、BC 分别交直线OP 于Q 、R .求证:|PQ |=|PR |.2.自圆M 外一点E 作圆的切线,切点为F ,又作一条割线EAB ,交圆M 于A 、B ,连结EF 的中点O 与B ,交圆M 于D ,ED 交圆M 于C .求证:AC ∥EF .3.CH 是ΔABC 中边AB 上的高,H 为垂足,点K 、P 分别是H 关于边AC 和BC 的对称点.证明:线段KP 与AC ,BC (或它们的延长线)的交点是ΔABC 高线的垂足.B 类例题例4.P 、Q 在ΔABC 的AB 边上,R 在AC 边上,并且P ,Q ,R 将ΔABC 的周长分为三等分.求证:S ΔPQR S ΔABC>29.M OD C B ARQPCBAxy证明 如图,以A 为原点,直线AB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AB =c ,BC =a ,CA =b ,Q (q ,0),P (p ,0). 则q -p =13(a +b +c ),AR =PQ -AP =q -2p ,从而y R y C=AR AC =q -2p b .由于2S ΔPQR =y R (q -p ),2S ΔABC =x B y C , 所以S ΔPQR S ΔABC =y R (q -p )y C x B =(q -p )(q -2p )bC . 注意到p =q -13(a +b +c )<c -13(a +b +c ),所以q -2p >23(a +b +c )-c >23(a +b +c )-12(a +b +c )=16(a +b +c ),S ΔPQR S ΔABC >29·(a +b +c )24bc >29·(b +c )24bc >29. 说明 本题中29是不可改进的,取b =c ,Q 与B 重合,则当a 趋向于0时,p 趋向于13q ,面积比趋向于29.例5.设H 是锐角三角形ABC 的垂心,由A 向以BC 为直径的圆作切线AP 、AQ ,切点分别为P 、Q .证明:P 、H 、Q 三点共线.(1996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证明 如图以BC 为x 轴BC 中点O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B (-1,0),C (1,0),A (x 0,y 0), 则PQ 方程为x 0x +y 0y =1.点H 的坐标为H (x 0,y ),满足y x 0+1·y 0x 0-1=-1,即 y =1-x 20y 0,显然H 满足PQ 方程,即H 在PQ 上. 从而P 、H 、Q 三点共线.例6.设A 、B 、C 、D 是一条直线上依次排列的四个不同的点,分别以AC 、BD 为直径的两圆相交于X 和Y ,直线XY 交BC 于Z .若P 为直线XY 上异于Z 的一点,直线CP 与以AC 为直径的圆相交于C 和M ,直线BP 与以BD 为直径的圆相交于B 和N .试证:AM 、DN 、XY 三线共点.分析 只要证明AM 与XY 的交点也是DN 与XY 的交点即可,为此只要建立坐标系,计算AM 与XY 的交点坐标.证明 如图,以XY 为弦的任意圆O ,只需证明当P 确定时,S 也确定.以Z 为原点,XY 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X (0,m ),P (0,y 0),∠PCA =α,其中m 、y 0SXPN MQ H P CAxOy为定值.于是有x C =y 0cot α.但是-x A ·x C =y X2,则x A =-m 2y 0tan α.因此,直线AM 的方程为:y =cot α(x +m 2y 0tan α).令x =0,得y S =m 2y 0,即点S 的坐标为(0,m 2y 0).同理,可得DN 与XY 的交点坐标为(0,m 2y 0).所以AM 、DN 、XY 三线共点.情景再现4.在Rt ΔABC 中,AD 是斜边上的高,M ,N 分别是ΔABD 与ΔACD 的内心,连接MN 并延长分别交AB 、AC 于K 、L 两点.求证:S ΔABC ≥2S ΔAKL .5.已知△ABC 中,∠A =α,且1|AB |+1|AC |=m .求证:BC 边过定点.6.设△ABC 的重心为G ,AG 、BG 、CG 的延长线交△ABC 的外接圆于P 、Q 、R . 求证:AG GP +BG GQ +CG GR=3.C 类例题例7.以ΔABC 的边BC 为直径作半圆,与AB 、AC 分别交于D 和E .过D 、E 作BC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 、G .线段DG 、EF 交于点M .求证:AM ⊥BC .(1996年国家队选拔题)分析 建立以BC 为x 轴的坐标系,则只要证明点A 、M 的横坐标相等即可.证明 以BC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半圆圆心O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圆的半径为1,则B (-1,0),C (1,0).令∠EBC =α,∠DCB =β, 则直线BD 的方程为y =cot β·(x +1).同样,直线CE 的方程为y =-cot α·(x -1), 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得A 点的横坐标x A =cot α-cot βcot α+cot β=sin(α-β)sin(α+β).因为∠EOC =2∠EBC =2α,∠DOB =2β, 故E (cos2α,sin2α),D (-cos2β,sin2β),G (cos2α,0),F (-cos2β,0).于是直线DG 的方程为y =sin2β-(cos2α+cos2β)·(x -cos2α),直线EF 的方程为y =sin2α-(cos2α+cos2β)·(x +cos2β).x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得M 点的横坐标x M =sin2α·cos2β-cos2α·sin2βsin2α+sin2β=sin2(α-β)sin(α+β)cos(α-β)=sin(α-β)sin(α+β)=x A.故AM ⊥BC .例8.如图,一条直线l 与圆心为O 的圆不相交,E 是l 上一点,OE ⊥l ,M 是l 上任意异于E 的点,从M 作圆O 的两条切线分别切圆于A 和B ,C 是MA 上的点,使得EC ⊥MA ,D 是MB 上的点,使得ED ⊥MB ,直线CD 交OE 于F .求证:点F 的位置不依赖于M 的位置(1994年IMO 预选题)分析 若以l 为x 轴,OE 为y 轴建立坐标系,则只要证明F 点的纵坐标与点M 的坐标无关即可.证明 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圆O 的半径为r ,OE =a ,∠OME =α,∠OMA =θ,显然有sin θsin α=r a .y C =MC ·sin (α-θ)=ME ·sin (α-θ)cos (α-θ) =a cot α·sin (α-θ)cos (α-θ), x C =-y C ·tan (α-θ)=-a cot αsin 2(α-θ). 同理,y D =a cot α·sin (α+θ)cos (α+θ),x D =-a cot αsin 2(α+θ). 所以,k CD =sin2(α+θ)-sin2(α-θ)2[sin 2(α-θ)-sin 2(α+θ)]=-cot2α.则直线CD 的方程为y -a cot α·sin (α+θ)cos (α+θ)=-cot2α[x +a cot αsin 2(α+θ)]. 令x =0,得y F =a cot α·sin (α+θ)[cos (α+θ)-cot2αsin (α+θ)]=a cot α·sin(α+θ)sin(α-θ)sin2α=a ·-cos2α+cos2θ4sin 2θ =a 2(1-sin 2θsin 2α) =a 2-r 22a .由于a 2-r 22a是定值,这就表明F 的位置不依赖于点M 的位置.情景再现7.在筝形ABCD 中,AB =AD ,BC =CD ,经AC 、BD 交点O 作二直线分别交AD 、BC 、AB 、CD 于点E 、F 、G 、H ,GF 、EH 分别交BD 于点I 、J .求证:IO =OJ .(1990年冬令营选拔赛题)xl8.水平直线m 通过圆O 的中心,直线l ⊥m ,l 与m 相交于M ,点M 在圆心的右侧,直线l 上不同的三点A 、B 、C 在圆外,且位于直线m 上方,A 点离M 点最远,C 点离M 点最近,AP 、BQ 、,CR 为圆O 的三条切线,P 、Q,、R 为切点.试证:(1)l 与圆O 相切时,AB ⨯CR +BC ⨯AP =AC ⨯BQ ;(2)l 与圆O 相交时,AB ⨯CR +BC ⨯AP <AC ⨯BQ ; (3)l 与圆O 相离时,AB ⨯CR +BC ⨯AP >AC ⨯BQ .(199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习题561.已知AM 是∆ABC 的一条中线,任一条直线交AB 于P ,交AC 于Q ,交AM 于N . 求证:AB AP ,AM AN ,ACAQ成等差数列.2.在四边形ABCD 中,AB 与CD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P ,BC 和AD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Q ,M 、N 分别为对角线AC 、BD 中点.求证:PQ ⊥MN .3.证明,如一个凸八边形的各个角都相等,而所有各邻边边长之比都是有理数,则这个八边形的每组对边一定相等.(1973年奥地利数学竞赛题)4.设△ABC 是锐角三角形,在△ABC 外分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ABE 、CAF ,在此三个三角形中,∠BDC 、∠BAE 、∠CFA 是直角.又在四边形BCFE 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EFG ,∠EFG 是直角.求证:⑴GA =2AD ;⑵∠GAD =135°;(上海市1994年高中数学竞赛) 5.如图△ABC 和△ADE 是两个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现固定△ABC ,而将△ADE 绕A 点在平面上旋转.试证:不论△ADE 旋转到什么位置,线段EC 上必存在点M ,使△BM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198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6.设A 1A 2A 3A 4为⊙O 的内接四边形,H 1、H 2、H 3、H 4依次为ΔA 2A 3A 4、ΔA 3A 4A 1、ΔA 4A 1A 2、ΔA 1A 2A 3的垂心.求证:H 1、H 2、H 3、H 4四点在同一个圆上,并定出该圆的圆心位置.(199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7.证明:ΔABC 的重心G ,外心O ,垂心H 三点共线,且OG :GH =1:2.8.已知MN 是圆O 的一条弦,R 是MN 的中点,过R 作两弦AB 和CD ,过A 、B 、C 、D 四点的二次曲线交MN 于P 、Q .求证:R 是PQ 的中点.本节“情景再现”解答:1.以圆心O 为原点,BA 为y 轴建立坐标系,设点C 的坐标x R =x 01-y 0,Q为(x 0,y 0),且⊙O 的半径等于1.可得R 点横坐标点横坐标x Q =x 01+y 0,P 点横坐标x P =1x 0.所以x R+x q =x 01-y 0ABC DPQ R yxOD EC BANMLKD C Bxy OABCGPQRy xO+x 01+y 0=x 01-y 20=2x 0=2x P .即点P 为QR 的中点,所以|PQ |=|PR |. 2.以O 为原点,EF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E (-x 0,0),F (x 0,0).圆M 的半径设为r ,则圆M 的方程为x 2+y 2-2xx 0-2yr +x 02=0 (1).过E 的两直线AB 、CD 的方程可设为h 1y =x +x 0,h 2y =x +x 0,合为(x -h 1y +x 0)(x -h 2y +x 0)=0 (2).直线BD 、AC 的方程又可设为y =kx ,ax +by +c =0.合为(y -kx )(ax +by +c )=0 (3).(1)与(2)所成的曲线系过交点A 、B 、C 、D ,又曲线(3)过点A 、B 、C 、D ,故为该曲线系中的一条.比较(1)与(2)所成的曲线系与(3)中常数项即可知(3)能由(1)、(2)相减得到,此时项中无x 2项.所以(3)中a =0,即AC ∥EF .3.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 、B 、C 三点的坐标依次为A (a ,0),B (b ,0),C (0,c ).则P 点和K 点的坐标分别为:P (2bc 2b 2+c 2,2b 2cb 2+c 2),K (2ac 2a 2+c2,2a 2ca 2+c 2).于是KP 所在的直线方程是c (a +b )x +(ab -c 2)y -2abc =0 ①,另一方面,BC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cx +by -bc =0 ②,BC 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方程是bx -cy -ab =0 ③,由于②×a +③×c =①,于是KP 经过BC 边上高线的垂足,同理,KP 与经过AC 边上高线的垂足.4.分别以AC 、AB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并设|AC |=a ,|AB |=b ,|OD |=c ,则c =aba 2+b 2.设ΔACD、ΔABD 的内切圆半径分别为r 1,r 2,则N ,M 的坐标分别为N (c -c -r 2-r 1r 2-c +r 1=r 1,r 1),M (r 2,c -r 2).于是直线MN 的斜率为k MN =-1.这说明ΔAKL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线MN 的方程为y -r 1=-(x -c +r 1),其横、纵截距均为c ,所以2S ΔAKL =c 2=a 2b 2a 2+b 2≤a 2b 22ab =ab 2=S ΔABC .5.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B |=p ,|AC |=q .则1p +1q =m ,q =p mp -1,点B (p ,0),C (q cos α,q sin α).直线BC 的方程为yq sin α=x -p q cos α-p .整理得p (my -sin α)+[x sin α-(1+cos α)y ]=0,即无论p 为何值时,直线BC 经过两条定直线my -sin =0与x sin α-(1+cos α)y =0的交点.(两条直线斜率不等,故必有交点),即直线BC 过定点.6.以外接⊙O 的圆心O 为原点,平行于BC 的直线为x 轴建立坐标系.设A (x 1,y 1),B (x 2,y 2),则C (-x 2,y 2),G (x 13,y 1+2y 23).设外接圆半径为r .则x 12+y 12 =x 22+y 22=r 2.由相交弦定理,知AGGP =|AG |2|AG |·|GP | =|AG |2r 2-|OG |2,同理BG GQ =|BG |2r 2-|OG |2,CG GR =|CG |2r 2-|OG |2; |AG |2+|BG |2+|CG |2=(x 1-x 13)2+(x 2-x 13)2+(x 2+x 13)2+(y 1-y 1+2y 23)2+2(y 2-y 1+2y 23)2=23HPxCA[x 12+(y 1-y 2)2]+2x 22=43(r 2+x 22-y 1y 2),r 2-|OG |2=r 2-[x 209+(y 1+2y 2)29]=49(2r 2-y 22-y 1y 2).注意到x 22+y 22=r 2,就得AG GP +BG GQ +CG GR =|AG |2+|BG |2+|CG |2r 2-|OG |2=3. 7.如图,以O 为原点,OD 为x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D (d ,0),C (0,c ),则B (-d ,0).直线AB 方程为:x -d +ya -1==0. (因为求I 点坐标时要取y =0,故把系数k 置 于y 前).于是GF 方程为x -d +ya -1+λ(ky-x )=0 ①,BC 方程为x -d+yc -1=0, 设EF 方程为hy -x =0.于是GF 方程又可表 示为x -d+y c -1+μ(hy -x )=0 ②.①与②是同一个方程,比较系数得λ=μ,1a +λk =1c +μh .则λ=1h -k (1a -1c ).在①中,令y=0得I 点的横坐标x I =d 1+d λ;同理,点J 的横坐标为x J =-d 1-d λ',其中λ'=1k -h (1a -1c ),于是x I =-x j .即IO =OJ .从而得证.8.证略.本节“习题56”解答:1.以BC 所在直线为x 轴,高AD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B (m -b ,0),C (m +b ,0),直线PQ 方程:y =kx +q .设AB AP =λ,则AP +PB AP =λ,BPPA =λ-1.所以P 点坐标为x =m -b λ,y =(λ-1)a λ,故(λ-1)a =k (m -b )+q λ,则λ=k (m -b )+a a -q ,即ABAP =k (m -b )+a a -q ,同理,AM AN =km +a a -q ,AC AQ =k (m +b )+a a -q .则AB AP +AC AQ =2AM AN .这说明AB AP ,AM AN ,ACAQ成等差数列.2.提示:设A (x 1,y 1),B (x 2,y 2),C (x 3,y 3),D (x 4,y 4),利用式子的对称性即可证得结论.3.此八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不妨设每边的长都是有理数.依次设其八边长为有理数a ,b ,c ,d ,e ,f ,g ,h .把这个八边形放入坐标系中,使长为a 的边的一个顶点为原点,这边在x 轴上,于是a +b cos45︒+d cos135︒-e +f cos225︒+h cos315︒=0,整理得a +e +22(b -d -f +h )=0;b cos45︒+c +d cos(-45︒)+f cos135︒-g +h cos225︒=0,整理得c +g +22(b +d -f -h )=0.所以a =e ,b -d -f +h =0;c =g ,b +d -f -h =0.则b -f =0,g -h =0.从而凸八边形的每组对边相等.4.以A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B 、C 对应的复数为z B ,z C .则点E 对应复数z E =GE-iz B ,点D 对应复数z D =12(1+i )(z B -z C )+z C =12[(1+i )z B +(1-i )z C ],点F 对应复数z F =12(1+i )z C .向量→FE =z E -z F =-iz B -12(1+i )z C .z G =z F -i →FE =12(1+i )z C -i [-iz B -12(1+i )z C ]=-z B +12(1+i )2z C =-z B +iz C .则z G =(-1+i )z D =2(cos135︒+i sin135︒)z D .则GA =2AD ;∠GAD =135°.5.以A 为原点,AC 为x 轴正方向建立复平面.设C 表示复数c ,点E 表示复数e (c 、e ∈R ).则点B 表示复数b =12c +12ci ,点D 表示复数d =12e -12ei .把△ADE 绕点A 旋转角θ得到△AD 'E ',则点E '表示复数e '=e (cos θ+i sin θ).点D '表示复数d '=d (cos θ+i sin θ)表示E 'C 中点M 的复数m =12(c +e ').则表示向量→MB 的复数:z 1=b -12(c +e ')=12c +12ci -12c -12e (cos θ+i sin θ)=-12e cos θ+12(c-e sin θ)i .表示向量→MD '的复数:z 2=d '-m =(12e -12ei )(cos θ+i sin θ)-12c -12e (cos θ+i sin θ)=12(e sin θ-c )-12ie cos θ.显然:z 2=z 1i .于是|MB |=|MD '|,且∠BMD '=90°.即△BM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证.6.以O 为坐标原点,⊙O 的半径为长度单位建立直角坐标系,设OA 1、OA 2、OA 3、OA 4与OX 正方向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δ,则点A 1、A 2、A 3、A 4的坐标依次是(cos α,sin α)、(cos β,sin β)、(cos γ,sin γ)、(cos δ,sin δ).显然,⊿A 2A 3A 4、⊿A 3A 4A 1、⊿A 4A 1A 2、⊿A 1A 2A 3的外心都是点O ,而它们的重心依次是(13(cos β+cos γ+cos δ),13(sin β+sin γ+sin δ))、(13(cos γ+cos δ+cos α),13(sin α+sin δ+sin γ))、(13(cos δ+cos α+cos β),13(sin δ+sin α+sin β))、(13(cos α+cos β+cos γ),13(sin α+sin β+sin γ)).从而,⊿A 2A 3A 4、⊿A 3A 4A 1、⊿A 4A 1A 2、⊿A 1A 2A 3的垂心依次是H 1(cos β+cos γ+cos δ,sin β+sin γ+sin δ)、H 2(cos γ+cos δ+cos α,sin α+sin δ+sin γ)、H 3(cos δ+cos α+cos β,sin δ+sin α+sin β)、H 4(cos α+cos β+cos γ,sin α+sin β+sin γ).而H 1、H 2、H 3、H 4点与点O 1(cos α+cos β+cos γ+cos δ,sin α+sin β+sin γ+sin δ)的距离都等于1,即H 1、H 2、H 3、H 4四点在以O 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证毕.7.以ΔABC 的外心O 为坐标原点,不妨设Δ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1,设A (cos α,sin α),B (cos β,sin β),C (cos γ,sin γ),则重心G 的坐标为G (cos α+cos β+cos γ3,sin α+sin β+sin γ3).设H '(cos α+cos β+cos γ,sin α+sin β+sin γ).则k AH '=sin β+sin γcos β+cos γ=tan β-γ2,k BC =sin β-sin γcos β-cos γ=-cot β-γ2.则可得k AH '·k BC =-1,则AH '⊥BC .同理,BH '⊥CA ,CH '⊥AB .因此,H '(cos α+cos β+cos γ,sin α+sin β+sin γ)为ΔABC 的垂心H .观察O 、G 、H 的坐标可知,G 、O 、H 三点共线,且OG :GH =1:2.8.以R 为原点,MN 为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ME'EBD NMyC A标系.设圆心O的坐标为(0,a),圆半径为r,则圆的方程为x2+(y-a)2=r2①,设AB、CD的方程分别为y=k1x和y=k2x.将它们合成为(y-k1x)(y-k2x)=0 ②,于是过①与②的四个交点A、B、C、D的曲线系方程为(y-k1x)(y-k2x)+λ[x2+(y-a)2-r2]=0 ③,令③中y=0,得(λ+k1k2)x2+λ(a2-r2)=0 ④.④的两个根是二次曲线与MN交点P、Q的横坐标,因为x P+x Q=0,即R是PQ的中点.从而得证.说明:本例实质上是平面几何中蝴蝶定理得推广.平面几何中许多命题都可以通过解析法获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