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地理背景。
在历史地理方面,中国古代文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对古代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小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们的政治中心也有一定的特点。
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商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周地区。
这些政治中心的位置都在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说明古代中国政治的重心也是从东部地区开始形成的。
2. 古代中国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中夏、商、周和秦。
这四大古国都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其中中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商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秦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
3. 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有两大区域,一是华北平原地区,它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和山东等省;另一是长江流域地区,主要是包括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两个地区都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形。
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古代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而长江流域地区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
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5. 古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至深。
中国大陆主要有五大山脉,分别是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别山脉、连山和五岭山脉。
这些山脉地势险峻,对中国古代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同时,中国大陆还有三大河流,分别是黄河、长江和珠江,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部分内容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部分内容第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第一节原始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一、农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古代农业区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某些农业区的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相继产生。
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都至少已有10000年左右的历史。
原始饲养业出现时间虽然晚一些,但也至少有了8000多年的历史。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带是我国原始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大致位于陇山至泰山之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平原:关中渭河中下游平原,晋西南汾涑下游平原,伊洛下游平原,济水中下游平原,黄河下游平原。
(二)夏、商和西周时期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的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土壤肥沃,有着先进的农业文明。
其余地方主要是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
(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地域开发时期。
齐鲁的山东半岛、秦国的成都平原、吴国队长江三角洲的开发和利用,并在区域开发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核心城市如陶、临淄、宛、郢等。
(四)秦、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史记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区作了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四区的划分,实际上最发达的经济区为关中平原、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区,而农业经济促进了长安、洛阳、宛、邯郸、成都、番禺、吴等城市的繁荣。
(五)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寒冷和北方战乱的影响,北方农业区相对缩小,牧区向南扩展,江淮地区、太湖流域、成都平原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六)隋唐时期气候温暖,黄河流域农业再造繁荣局面,陇右也是如此。
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中唐以后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可观,出现南北方经济同时发展的态势,北方有长安、洛阳和南方有扬州、益州等经济都会并峙。
(七)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农业经济重心东南迁移,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经济都会如卞京、临安、广州、泉州、福州、成都盛极一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十分繁荣。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
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共有1个系直属科研实体,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
学科简介传统优良,历史辉煌:历经105年的风雨坎坷,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
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
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主持下,北大史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衡哲、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范文澜、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大师先后在此执教。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史学精英汇入北大,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学科齐全,实力强劲:北大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全系目前承担国家、教育部、省市、自治区和学校各类项目4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20项,学校和其他项目17项。
师资一流,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_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_李令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3,2000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李令福提 要 本文总结了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方面的若干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演变性、结构综合性与有用于世的目的性,前三点也与构成其研究内容的空间、时间、部门(专题)三大要素相对应,其理论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和历史人文地理诸分支外,还应包括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
尽管历史地理学界已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地理科学,但实际上其却多作为历史学的专门史而存在着。
本文分析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状态的形成原因,并希望经过长期努力,把历史地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理论体系 学科属性一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1.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进一步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
应该指出,这里所谓历史时期是指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人类活213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程度上和范围上都空前扩大的时期。
具体来说,其上限可从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农业革命时代开始,下限直至现代,与现代地理学相接。
这里所谓地理环境包括有自然与人文地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即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河湖海岸的消长、土壤布局与沙漠的盈缩、动植物分布的变化、历史上的火山地震带等等;而且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表现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与政区沿革、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及其发展、城市兴衰、风俗文化的区域特点及其演变、地名渊源等。
就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有如下四个特点。
首先,是它的区域性。
我认为其区域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它以区域的角度选择论题而进行研究。
历史是一条长河,由遥远的过去奔流到现在,并不断地趋向未来。
区域性要求历史地理学截取这条历史长河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横断面进行空间区域差异的复原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每一部专著或论文都是以特定的区域为论述范围的。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第四讲 江河之变 1PPT课件

|
五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
河 湖 水 道
次 重
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大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
改
股并存,其中主要有:
道
变
1.夺颍入淮(大黄河)。
迁
2.贾鲁河(小黄河)。
3.夺涡入淮。
4.夺濉入淮。
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
6.曹县、鱼台入运河。
第
四
讲
讲
江 河
•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
之
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
变
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
|
河
泗入淮。(6/10)
湖
水
道
•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
变
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
迁
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
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
第
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2.夺汴入淮。3. 夺涡
四
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
讲
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
江
(
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河 之
五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
变
第
这就是“贾鲁河”。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地理是考研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地理背景来分析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下面是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地理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长江流域则是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长江及其支流的交通便利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青藏高原则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殷商时期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王朝时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
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制度来控制各地的贵族,同时也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稳定格局。
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对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军事资源与战略地位,这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差异也会影响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
例如,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往往是朝向南方进行的,这与南方地区的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外交方面,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利益,这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带来了复杂性。
四、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特点、经济资源以及交通条件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例如,河流和海洋对于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因此有所差异。
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4)第二节川陕交通 (5)第三节西南交通 (5)第四节丝绸之路 (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6)第六节越岭通道 (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11)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13)第一节地区开发 (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北大考博辅导班】北大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博士专业介绍申博考博条件考博目录选拔方式考博经验

【北大考博辅导班】北大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博士专业介绍申博考博条件考博目录选拔方式考博经验启道考博分享一、北大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专业介绍-启道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术含量高、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地理学分支。
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摇篮,在老一辈的学者,特别是侯仁之院士的努力与开拓下,取得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地理是中国品牌学科,代表中国历史与地域的特色,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内容在世界上具有优越地位。
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注重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传统、地域特征等问题,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民族特色,并与今天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区域管理相结合,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
几十年来,在侯仁之院士的带动与指导下,配合北京城市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是国内率先以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注重人-地关系问题,而开拓北方地区环境演变史研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大规模治沙工程启动,北大以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沙漠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漠化形成的影响规律,从而开创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
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为全社会所注重,侯仁之率先强调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从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充分的历史依据。
目前,环境变迁研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文明起源环境机制、原始农业形态、历史聚落分布、农牧业转换机制、北方历史人口特征、半干旱地带城市发展、旅游资源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中,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均获得重要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古为今用,努力为现实社会发展服务,在不少问题的研究上均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向教学科研部门、政府管理部门输送了许多人才,不少人已成为业务骨干。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考试科目,2020年初试时间安排为12月22日上午 8:30-11:30进行笔试,北京大学自主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一、适用院系专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070521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二、考研参考书目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中国历史地理》高教出版社蓝勇《历史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地理研究组盛世清北建议:(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B: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关键点、核心部分记到笔记上,关上书本,要做到仅看笔记就能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下来,最后能够通过对笔记的记忆就能够再现书本。
三、专业介绍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历史地理学或历史地理是研究在历史发展中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编:历史地理概论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简史历史地理学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这⾥“历史时期”指新⽯器时代以来⾄当代的⼈类活动的时期,时间⼤约是1万年左右)⼀、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然和⼈⽂两个⽅⾯。
(1)⾃然地理环境的变迁⾃然地理环境是指⼈类社会周围的⾃然界,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要素,如⽓候、植被、⽔纹、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沙漠)、⼟壤、⽣物,等等。
(⾃然环境是⼈类赖以⽣存的空间)(2)⼈⽂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是指⼈类为求⽣存和发展在地球表⾯上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民族、经济(农业、⼿⼯业、商业)、城市、交通、⽂化,等等。
2、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研究的资料和⽅法,既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还包括考古的,等等。
因此其科学属性存在争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即有此讨论,有三种观点:(1)历史学的分⽀。
往往为历史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2)地理学的分⽀。
往往为地理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3)边缘学科现在⽐较⼀致认为它是地理学的⼀个分⽀。
在地理学中式三级学科,属⼆级学科⼈⽂地理学,受西⽅地理学影响,在历史学中由于传统地理学为史学的⼀部分,故定为⼆级学科。
⾃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
⽽区域⾃然⼈⽂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
⼆、历史地理学产⽣和发展的过程1、传统沿⾰地理(1)成书于公元初的《汉书·地理志》是⼀篇当代地理著作。
但其所记不限西汉⼀朝。
《汉书·地理志》是第⼀部权威性的成熟的地理学著作,其所记不限于西汉⼀朝。
此后正史中的16部地理志⼤多因袭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述传统。
(2)此前,《尚书·禹贡》已经是地理学著作,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地理学已有了两千甚⾄四千年的历史了。
历史历史地理知识点速查手册

历史历史地理知识点速查手册一、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1. 时代: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2. 重要城市:尼罗河流域的底比斯、伊尔斯、孟菲斯等3. 特点:法老统治、金字塔、葬祭文化古希腊文明:1. 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2. 重要城市:雅典、斯巴达3. 特点: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奥运会、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马帝国:1. 时代:公元前753年至476年2. 特点:共和国和帝国制度、法律体系、道路建设(罗马道)、斗兽场和剧场(圆形竞技场、大剧场)二、中世纪拜占庭帝国:1. 时代:公元395年至1453年2. 特点:基督教序列制度、希腊化艺术、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地)伊斯兰帝国:1. 时代:公元622年至1924年2. 特点: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天文学(天文仪器)、医药学(阿拉伯医学)印度教文明:1. 时代:公元前1700年至现今2. 特点:种姓制度、梵文、印度教神庙三、近代大航海时代:1. 时代:15世纪至17世纪2. 特点:航海技术进步、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的探索工业革命:1. 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2. 特点:蒸汽机、纺织工业、铁路、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 时代:1914年至1918年2. 特点: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战争、战争技术创新(坦克、飞机、毒气)、凡尔赛条约二战与冷战:1. 时代:1939年至1991年2. 特点:纳粹德国、太平洋战争、原子弹爆炸、联合国成立、冷战(美苏核竞赛、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四、现代联合国与全球化:1. 联合国:1945年成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保护人权和社会进步2. 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互联互通与融合冷战后国际关系:1. 时代:1991年至今2. 特点:经济全球化、恐怖主义威胁、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对立、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五、地理知识地球的结构与板块运动:1.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的组成与特点2. 地壳板块的构成和运动,造山带、地震带等地质现象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1.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影响2. 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挑战人口与城市化:1. 世界人口的分布与变化趋势2.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六、总结历史历史地理知识点速查手册为你提供了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重要知识点。
国家历史地理知识大全

国家历史地理知识包括很多方面,以下是一些相关内容:
1.中国的山脉大势与中国人的山脉认知。
2.佛教四大名山与道教十大洞天。
3.中国文明的江河脉络,如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黑龙江等。
4.中国人的海洋梦,包括古人的海洋认知与想象、海港、航线与海外交往、中国海岸
线的变迁与沿海地带的兴衰等。
5.历代王朝疆域与政区沿革,如真实与想象之间:“五服”与“九州”、从城邦国家迈向
领土国家、秦并天下与汉代三州部等。
6.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提要,包括都城防卫、长城地带和江淮天堑等。
7.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如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以及中
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
这些知识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知识和文化传统。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国家历史地理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围,九州这个地理围是在汉代确立。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一、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与历史自然地理【《长水集》】谭其骧先生的论文集。
现行版本由上、下两册及续编合成。
内容涉及广泛,上册主要有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对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以及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
下册探讨了有关河流湖泊变迁,海岸线变迁,上海地区成陆年代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续编则是作者的学术心得。
此书是谭其骧的经典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创办的刊物。
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在北平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同时,于1934年3月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共出版了7卷82期,发表论文708篇,内容包括历史、自然、经济、城市、交通、人口、民族、民俗、边疆史地等各个领域,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至1937年“七七”事变停刊。
【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
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
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
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尽全时空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3、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4、禹贡:《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5、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地理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理现象和自然条件。
地球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而地球上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也各异。
在地理历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如地理条件对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上的地理分布。
地球上有五大洲和七大洋,同时还有一些小规模的陆地和水域。
比如亚洲是最大的洲,而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域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上的气候条件。
地球的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北极地区的气候寒冷,而赤道地区的气候炎热。
气候对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地球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等。
这些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
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是地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学习地理历史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改革开放和文化传承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
比如二战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它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这些历史战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战争的发生原因、进行过程和战争结果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改革开放和文化传承。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文化传承也是地理历史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比如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和领袖,他们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宗明义2011年2月21日18:37教材: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并不通俗课件:Ftp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只有一次期末考试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这个学科历史悠久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
《禹贡》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月刊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
《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
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
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
可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所以说,历史地理还是应该掌握的常识这学期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的变化行政区就是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全部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第二讲交通与军事地理第三讲,江河之变第四讲,气候问题第五讲,农业第六讲,城市第七讲,人文中国空间与政权2011年2月28日18:41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划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国土划分为不同地区,逐层派官管理。
分封制,基于嫡长子继承制,分土而治郡县制,分民而治历史政区地理,又称为沿革地理。
秦一千余县在沿革中,大多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现在也不过全国2000余县,而且还扩展了那么多地方。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沿”,就以县为主,而“革”主要在县以上行政区。
汉武帝的广关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刺史->州牧中央集权削弱,割据三国时期的遥领与虚封当时曹魏州数远远超过吴蜀。
遥领,(指地方官)虚封,(指封爵)魏晋南北朝州郡数目急剧膨胀双头州郡,两州同一刺史,同治一地。
唐如汉故事。
开国三百州,又设贞观十道。
都督府(唐前期开始出现)节度使(二级向三级发展,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都督府说,一种是节度使。
后者主流。
老师认为两种观点都不能让人满意。
第一种观点完全不能解读方镇-州县和都督府-州县的关系;第二种观点不能解读中晚期为何还有都督府新的存在。
但有一个结论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唐王朝的覆灭,官员权力过大,是肯定的。
)节度使的权力逐渐扩大北宋,为了防止权力过大出现了独特的制度。
有人称为虚三级,有人称为二级半。
宋太祖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粮,使节度使变成虚衔。
转运使,财政;军事,安抚使;粮,常平使;提点刑狱事权分散区划交叉宋代制度的优缺点:这种高度中央集权,来自于官僚集团内部造反的现象,藩镇割据从来没出现过;劣势,积贫积弱。
有人认为宋代是典型的儒官儒政。
上下政情不能速通,边疆易失战机。
说到军事,兵将分离,阵图。
南宋,十六路。
北宋二十三路是转运使。
南宋十六路指安抚使。
可见形势不同。
宋代在今天被我们吸取:三十六省,七大军区。
四大总部,总政,总后,总参,总装。
司令调兵权有限(一个排的移防都需要总参),只能训练。
总参调兵。
元多级行政区划实际上这个层级并不统一,全国各地情况多样。
大多省略一些层级八卦:征东省:即今朝鲜半岛。
一些学者认为此省与内地行省不同,管理者主要是朝鲜半岛本地人,朝鲜的政权仍然持续。
不久,征东省废。
十一行省(不包括征东省)五级俱全的只有一个地方,即顺宁府西藏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明代以四级为主西北部分与明的关系很难讲,恐怕并不是统属关系辽东只有都司明朝万历四总督:蓟辽、宣大、陕西、两广其中陕西总督是对付农民起义用的。
两广总督防东南倭寇编户(平民)与军户(包括军人家属)五军都督,十六都指挥使司,四行都司,三留守司。
地位逐级下降,但没有统属关系八卦:卫所制度的残迹:天津卫、威海卫明帝陵有四处:十三陵,明孝陵,景泰帝的(在军科院大院里面,形制介于亲王和皇帝之间),嘉靖帝之父的明显陵(在湖北钟祥)(而兴都留守司就是看这个用的)清康熙十八省,清末二十三省江苏有两个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所以有十九个布政使。
此地财赋极广,设两个布政使。
八督十五抚藩台(布政使)制台(总督)抚台(巡抚)臬台道台等清代俗称内蒙古的统治:王公联姻与理藩院。
并非完全由理藩院控制,实际东内蒙西内蒙的王公还经常内讧,清帝居中平衡。
新疆,光绪年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设省,伊犁将军仍然存在。
西藏和青海有驻藏大臣,驻青海大臣民国体国经野,行政区划分的原则上古时期,地域划分并不清晰先秦:城邦国家,岛状农业例:弦高犒秦军依山川形便划界原则八卦:五岳四渎:河江淮济济水,今日已不存在。
维基说即大清河,黄河夺之入海。
利:民风民俗相近,易于管理弊:利于割据犬牙交错原则八卦:汉书南粤传说明了在征南粤时利用了地形八卦:中国新的省份划分?第二讲交通道路2011年3月21日18:39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在同一讲中介绍。
北京与华北地形又称北京小平原(图中绿色)(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部就是太行山和燕山。
道路南北向磁山文化八千年,其中有些谷物种子有九千年历史。
(学步桥广场“磁山肇史七千载,北苑拱桥五百年”)冲积扇:顶端,扇缘。
冲积扇中部地带最适合早期文明。
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鹤璧,冲积扇群。
这条路主是南北向的,又在太行山山谷形成一些东西向的岔路,就是古代的关口。
吕氏春秋,太行八陉,陉,路也。
西北向,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井陉接上面吕氏春秋太行八陉。
居庸陉等例:安史之乱。
安禄山之根本是范阳。
杲,音gao3。
安军一路破竹,阻于颜常山,绕过,洛阳击溃封常清。
封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封高二人被斩。
哥舒翰中风,被逼出战匹马不归。
可见井陉与太行东麓配合的重要性。
八卦2,七届二中在西柏坡,其实是有用意的。
明长城,西嘉峪,东辽东。
京师西北有两道:外长城,内长城。
俗称大边二边。
内三关:居庸紫荆倒马紫荆关倒马关,由于旅游事业不好,原貌保存较好。
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雁门虽城楼新修,砖墙乃旧物。
偏关是80年代后的产物平型关古不甚重要,抗战时闻名遐迩。
八卦,土木堡。
土木堡两张照片,一张是30年代,一张是2000年前后。
这个“堡”指的是元代每十里设一个堡,急递铺,即军用驿站。
例:十里铺土木堡一小城无水源,明军立崩。
东北向,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红山文化传入燕山之南,或古北口或喜峰口。
而山海关的利用只有一千多年。
十三世纪时金朝使用。
山海关控制辽西走廊。
为什么启用得晚?十三世纪之前,海退没有完成,沼泽湖泊遍布。
例:红线明军布防。
入口之战,袁督师凌迟。
松山之战,洪承畴。
川陕交通关中地形黄土高原(又称渭北山地)关中平原秦岭关中平原地堑型盆地八卦:关中地区都是平的,如有起伏的土包都是陵。
梯形的是帝王陵,圆形的是诸侯及以下关中之义函谷关旧关在河南灵宝县,新在新安县新关旧关俱险要之地,位置见图潼关蒲津关李渊由此入长安武关东南方向嶢关萧关西北方向,历代位置不一图中左上散关宝鸡南面图中左下八卦: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武关高祖姓刘总体:汉之后,函谷关地位下降,潼关地位上升秦统一进程秦都城:雍-泾阳-栎阳-咸阳雍以镇北方少数民族栎阳以争河西之地咸阳,控渭河,将一统天下川陕地形汉中大巴山蜀地秦岭道路子午道进山快,长,险灙洛道最短也最险,东汉才启用褒斜道使用较早,平坦故道和褒斜道是最具价值的两条道路回远,1200里。
因故道河而得名,又称陈仓道,较多经行山中盆地,在这些盆地中设有许多县。
早至西周时,散国就经此道交通周王。
祁山道向西越过秦岭余脉八卦:刘邦入汉中走子午道韩信入汉中出汉中走陈仓道诸葛亮一、二、四次走陈仓,三祁山迂回,五褒斜巴山通道洋巴道又称荔枝道,因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米仓道米仓山以上两道极为艰险金牛道很早就有八卦:秦欲伐蜀,刻石牛,置金于后。
此路上的张良庙值得一看剑门天险阴平道少用,极险西南交通连通四川和云南旄牛道在西边邛都(雅安)石门关道又称五尺道夜郎(毕节)滇(大理)丝绸之路命名并非中国人命名,而是1877年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新疆地形丝绸之路最复杂的部分在新疆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噶尔,塔里木。
库姆塔格沙漠,对于丝绸之路来说,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开。
塔里木中有塔克拉玛干。
沙漠众多,绿洲都在山麓地带。
八卦:汉时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又说后来有五十国。
都是在这种绿洲上。
伊犁昭苏县由于冷,五月才开油菜花。
不比江南此刻就有。
此地降水不少,水草肥美。
新疆在整个亚欧大陆腹心地带,不论是东面还是西面的水汽都吹不过来。
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200,蒸发量2000。
最干旱的地方是吐鲁番,降水量不足50,蒸发2000。
西域:狭义: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玉门关以西。
广义:玉门关向西,包括中亚乃至西亚。
丝绸之路全程走向长安-天水-兰州-河西走廊-嘉峪关玉门关-新疆(西域)三道概览2三道概览3西域北道中间位置汉书载西域南道地图南载于汉书以上二道,西汉即有。
分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绕行。
新北道经吐鲁番哈密的分支载于后汉书北上到伊吾(哈密)-吐鲁番,至乌垒与北道会合。
北新道最北边的道路隋唐时形成为何北疆比南疆水多一点,开辟却晚呢?因为天山古时一直是游牧活动区。
北庭都护府在此路上的吉木萨尔。
同时的安西都护府一度在龟兹(库车)吐谷浑道形成于刘宋时期。
过阿尔金山山口。
其实挺长的,因为不走河西走廊。
两个枢纽楼兰北道与南道分岔之处。
一种主流的说法是,因河流改道而荒废。
楼兰之前是,库姆塔格沙漠,旱海,又称白龙堆。
显然经楼兰去南北道所必经,很艰险。
八卦:法海穿旱海,又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极为壮烈。
韩老师坐汽车横穿塔克拉玛干花了八个小时,即将出沙漠时遇沙尘暴惊心动魄。
伊吾一通新北道,一通居延。
居延海,现今因黑河水源枯竭而变小。
明末无力控制西域,但仍在哈密驻兵。
可见其重要。
新疆军区三个分区之一的东疆驻哈密水草供给天山昆仑山绿洲,中亚内陆湖。
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其走向的。
400毫米等降水量下之下,在我国领土占五成弱,农业很难发展,称为干旱半干旱区。